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高二数学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高二数学个人总结

第1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一、17个世居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演进

本文为了分析简单起见,我们以下仅分析小学、初中、高中(包括中专)、大学(包括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4种受教育程度的比例,来分析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演进。

(一)小学

由表一可知。17个世居民族从1990年开始,其接受小学程度教育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处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而在1982年接受小学程度教育的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低的原因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数占的比例很大。最高的是瑶族占到了71.82%,最低的是毛南族也占到14.55%,这说明1982年少数民族教育非常落后,很多人都没有接受教育。

(二)初中

通过对表二和表三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初中教育程度的人数和接受初中教育程度人数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都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增长的速度较快。这说明从1982年“三普”后,贵州省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年限在不断增加,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三)高中(中专)

通过对表四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高中教育程度人数是不断增长的而且从1990―2010年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同时通过对表五的观察可知,17个世居民族接受高中教育程度所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也在总体上是不断上升的,但是所占的比例仍然比较小,只有壮族、羌族、满族这三个民族是超过10%的,这说明贵州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大,科学文化素质依然比较低。

(四)大学(大专、研究生)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高等教育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保障。通过表六17个世居民族大学程度人数变化的趋势图,我们可以看到17个世居民族大学人数不断增长。这说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的发展。而且苗族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148597人。但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滞后性。由表七可知,占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82.09%的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和彝族的大学教育程度人数在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在4%―7%之间。虽然壮族、满族、羌族蒙古族的比例达到了10%以上,满族达到24.77%,但少数民族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总体上仍然十分落后。这将严重制约贵州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贵州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演进所带来的影响

(一)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是指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2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的55.95%,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是低下,经济发展就越落后。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会带来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随着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2011年,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156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比全省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水平15.0%,高2.2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7.4%,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55.85亿元,比上年增长56.9%,比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2个百分点,财政总量大幅提高。民族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02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7%,比上年增加2.4个百分点;民族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0.7∶35.0∶44.3,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提高了1.7个百分点,工业增幅最大,第一产业下降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个百分点,民族自治地方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对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缓解人口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妇女生育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 而人口生育率又直接受到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说来,父母文化程度愈高,则生育率愈低;反之,生育率则愈高。凡经济发达、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妇女生育率较低,人口增长率则相应降低;凡经济落后、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妇女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率相应偏高。由此可见,文化程度与生育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从表八中,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的总和生育率的总体趋势是不断下降的,同时贵州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788025人,下降2.24%。这说明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

(三)少数民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科学素质提高就会从第一产业中解放出来,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我们从表十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85.29%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63.7%;第二产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5.37%上升到2008年的8.16%,有了小幅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90年的9.35%上升到2008年的28.75%,有了明显的提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人口已经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三、结语

第2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吻合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61-04

近 30年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不协调,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只有主动适应一定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拥有应有的地位。

目前,江苏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也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江苏经济也受到国际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开展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探究根源,可以发现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并为江苏经济的提档升级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罗素在其《罗素论教育》一书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导向型很强的高等教育形式。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上,均很好地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显然还相对滞后,因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二是相关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一波热潮。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有关注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也有以一个市或一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依据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来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问题,近两年的研究开始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特点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江苏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具体产值行业分布见表1。

表1 2012年江苏省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372.5万吨,比上年增产64.7万吨,增长2%。大多数农(含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棉花、花生和蚕茧的产量下降。

(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12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增长最快的六个产业见表2。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6559.4亿元,增长20.4%。其中,制造业投资15601.7亿元,增长19.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717.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490.8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492.0亿元,分别增长30.5%、38.6%、67.9%。

表2 2012年工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

(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36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生产稳健增长。铁路客运量完成1.2亿人次,增长10.9%;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增长8.4%;公路货运量15.4亿吨,增长9.2%;水路货运量5.9亿吨,同比增长8.6%。2012年年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单位数有6524家;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状态分析

2012年,南京共有25所院校招收高职考生,占全省高职教育招生单位的近三分之一,这一群体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5所院校共设置了207个专业(注:笔者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进行了合并),共招生34794人。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20个新专业,同时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招生总人数减少了4321人。

(一)专业及招生人数行业分布情况

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59个,占专业总数的28.50%,59个专业共招生111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90%。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有129个,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其他的19个专业没有明确的产业指向,共招生685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8.92%。

(二)新增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在宁高职院校招生新增专业20个,合计招生875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5%,详情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为0个;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为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20%,共计招生18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21.5%;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为1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70%,共计招生63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72.9%;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2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10%,共计招生49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5.6%。

(三)停招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共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这15个专业在2011年共招生448人,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30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只招了1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招收了90人。在停招的15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指向第二产业,其余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吻合度分析

由于在宁高职院校中没有涉农专业,而在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有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暂不涉及。为了分析需要,本文将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19个专业,6854人,按产业比例分摊到第一、二、三产业中去。数据处理之后,指向第二产业的招生数为145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1.8%,指向第三产业的招生数为1972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6.68%。

与地区产业生产总值相比,招生数向第三产业倾斜比例较高。即使结合区域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预期,这一比例关系依然预示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偏离。

(二)产业内分析

1.第二产业。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统计部分又分出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其产值分别占地区总产值的0.6%、41.4%、2.2%、6%。

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将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进行归类,并依据招生数计算出分行业招生占比、分行业产值比一起构成表3。

表3 第二产业产值与招生对比表

以招生占比和产值比为基础数据,绘制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见图1。

图1 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

散点图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分行业产值比与分行业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偏离的一点是建筑业。

散点图给出了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大致的相关关系,但无法准确描述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使用EXCEL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8823,这一数据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为进一步确定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下面开展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只需要在散点图的基础上添加趋势线,即可得到回归分析的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趋势线的公式为:y=0.423x+0.0267,拟合优度为:R2=0.7785。回归公式中的斜率0.423,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较强,说明分行业产业产值比每增加1%,该指向该产业的高职教育招生占比就增加3%,R2=0.7785说明这个公式能够解释数据的77.85%,说明这个公式的解释力度较强。

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高,偏离较大的产业是建筑业,这和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建筑业繁荣有密切关系。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又划分了14个产业开展统计。依据这14个产业的划分,将高职院校的招生的专业指向再次细分,得到表4。

表4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对比表

为了看清在第三产业内的产值占比与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制作图3。

图3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散点图与趋势线

图3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分行业产值占比和专业招生占比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趋势线反映出产值占比和招生占比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2=0.0976表明趋势线公式解释力度较弱。

分析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差。

五、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

分析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第三产业倾斜,且分布无序,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有129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在2012年这一不均衡进一步强化,在2012年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为0个,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为4个,其中两个指向建筑业,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而在2012年取消的15个专业中,10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共招生945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医学文秘和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专业,只招了1个人,招生数超过100人的专业20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30人。指向第三产业的大多数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而专业也就无法做强,对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差。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分布无序,与区域经济吻合度较差。

2.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热点行业倾斜。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共招生17384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9.96%。

在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为7个,共招生5697人,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2.8%在指向第二产业的7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指向产值只占6%的建筑业,合计招生2744人。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9个,共招生6322人,占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6.4%;其中有3个专业主要指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生人数1833人;1个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多达2821人。

3.忽视基础性行业的人才需求,不均衡有强化的趋势。在统计的25所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招收直接指向农业的专业,而2012年农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6.3%,从业人口更高达989.98万人。而明确指向产值占区域经济总产值41.4%的制造业专业仅有43个,招生人数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9.44%。即使是在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第三产业中,产值占比10.6%的批发和零售业,明确指向该行业的招生占比仅为1.3%。

(二)优化专业结构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江苏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重新厘定政府在专业设置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做好政策制定,经济预测等方面的宏观职能,积极引导高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建立符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宏观指导,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规划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行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重复与盲目,避免人才资源的过度生产。

2.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在专业设置中的导向作用。就业质量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建立课程适时调整机制,便于将企业对人才最新的能力需求加入到培养过程中,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上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3.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自主功能。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功能,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院校―行业―企业互动机制,提高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与江苏省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突出区域特点,关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户小英.国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我们的启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4]赵磊等.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0).

[5]周开俊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6]杨濯.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3).

[7]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

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资料

汇编(2009-2011)[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摘 要 通过对2013-2014学年新疆大学2012级、2013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统计数据,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进行数理统计与比较分析,以求对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分析与建议,为进一步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实施教育部、国家育总局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新疆大学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结果 分析与研究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对我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对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找出影响我校学生体质健康主要的因素,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校教育教学与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测试数据。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大学2013-2014学年2012级、2013级在校学生,其中男生5369人(汉族学生为3707人,民族学生为1662人),女生4998人(汉族学生为2740人,民族学生为2258人),共10367人。研究起止时间是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二)测试项目

我校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了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1000米跑与800米跑、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6项指标作为测试项目。

(三)测试仪器

本次测试过程中全部使用由教育部权威部门认定的无线电子测试仪器(尤西姆公司),软件为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采集软件,测试过程为人工监控。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统计学及有关体质健康调研的论文和期刊,为本统计分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测试法

对2012级、2013级学生进行体质指标测量,包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机能指标(1000米跑和800米跑、肺活量)和素质指标(立定跳远、握力)。

3.统计分析法

将2012-2013学年度2012、2013年级本科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分析

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见表1,结果分析如下:从总体平均分水平上看,2012级学生75.2分高于2013及学生73.5分,可以看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成下降趋势。同时,可以看出汉族学生女生平均分高于男生,而民族学生男生平均分高于女生。在测试评价等级上,从统计结果可以看男生到是比女生要好,汉族学生比民族学生好,但从总的等级评价的数据分布曲线上看,其合理性不够,达到优秀水平人数的百分比太小,尤其民族女生学生比例更是偏低。

(二)身体形态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高是反映人体纵向发育的指标,也是最直接反映人体形态的指标。体重是直接反映人体的骨骼、肌肉、脂肪等及内脏器官发育状况的指标。进行身高、体重测量能够直接反映学生生长发育水平,评价大学生的身体匀称程度和营养状况。

身高标准体重总评价(见表2)统计结果如下:从2012、2013级中可以看出其总体平均值,我校男生和女生等级评价比较好,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然而,应该指出,从表5中可以看到男生的“肥胖”、较低体重等级的百分数比例过大,其中这两个比例汉族学生高于民族学生,“营养不良”等级的百分比也偏高,男生在正常体重范围的百分比相对偏少,还没达到50%。女生从表6中可以得出,身高标准体重总的等级水平分布要比男生合理,几乎全部达到了50%以上,但是“较低体重”等级的百分数比例过大。

(三)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与分析

身体机能是人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表现出的生命活动能力,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是以评价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的指标,既测试有氧耐力,也测试无氧耐力水平。肺活量体重指数是相对于体重的肺活量数,反映肺的容积和扩张能力,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优劣,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肺活量体重指数从总体平均水平上看,平均指数等级的总体水平,在“良好”的范围内,优秀比例低于男生,相比其他项目比例比较合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评评价结果总体上看,2012级、2013级男生到是比女生要好,汉族学生比民族学生好,但从总的等级评价的数据分布曲线上看,其合理性不够,达到优秀水平人数的百分比太小,尤其民族女生学生比例更是偏低。2012级、2013级男生、女生的总体水平正常,及格率分别为91.43%、94.43%。

2.从身高标准体重总评价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在校本科生其总体平均值虽然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是,男生的“肥胖”等级的比例过大,女生身高标准体重总的等级水平分布要比男生合理,但是“较低体重”等级的百分数比例过大,营养不良和肥胖的人数较多。男女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在正常值范围内的比例偏少。

3.从身体机能的指标测试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校在校本科生总体平均水平上,都在“良好”的范围内,耐力项目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总体平均水平较好,其中男生的优秀率比较高。男生的肺活量体重的平均指数等级的总体水平比女生要好,是处在“及格”的水平上。

(二)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加强对体育与健康的宣传和引导,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行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增强对大三、大四体育选修课程的改进力度,尽可能的在允许的范围内增加体育选修课,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大二以后,继续以体育课的形式参与体育锻炼。

3.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就应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并把健康教育溶入到学校各项日常教育的工作中去。学生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行为,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出现大的成效的。为此,学校不能只重视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的建设,不能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而忽视对学生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投入。

4.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制度,以学年为单位向学校和体育部提供体质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并将测试数据与分析结果汇总成分析表格或结论性的总结报告,以达到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每一学年度全校本科学生健康体质的基本情况,为学校能及时了解与关注全校学生身体健康的总体状况提供相关的统计数据,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服务。

基金项目: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XJU2013JGY27),新疆大学校园联合项目(XY110266)。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2012.

[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第4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2010年 吉首大学 女生 体质 健康 横向比较

女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她们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才,还肩负着孕育和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她们的体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本文对湘西地区具有综合代表性的吉首大学的四个年级女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女生体质的变化规律,针对女大学生体质的提出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四个年级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女生为研究对象。测试时间为2010年11月份,数据来源于吉首大学公共体育部。2010年吉首大学(包括张家界校区)女生有9832人。大四女大学生有2679人,大三女生有2606人,大二女生有2386人,大一女生有2161人。我们随机从四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个院系,每个院系随机抽取一到四年级固定专业班(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城规学院的城规、物信学院的电子专业、法学院的法学、商学院的工商专业、政管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文学院的广告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专业、医学院的护理专业、化工学院的化工专业)的女生10人,每个年级抽取100人,共400人,运用身高、体重、肺活量、800m指标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方面横向对比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数理统计由Excel2007、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结果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比较

1.身高

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主要形态指标[1]。2010年吉首大学大一至大四年级女生身高最高的是大四,值为158.23cm,最低是大三,值为156.4cm。女大学生身高均值年级总差值为1.09cm,总体呈递增形式(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的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与大三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三女生与大四女生的身高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

2.体重

体重是反映人体横向生长及围、宽、厚度、重量的整体指标[2]。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脂肪及内脏发育和充实的程度,是测量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比较分析吉首大学女生的体重指标,找出其体重变化、特点与规律,对指导学校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大学生体重研究,从体重均值看,总体来看是升―降―升。大二女生体重显著增加。从大一至大四,年级体重总差值为1.98 kg(见表1)。1-4年级女大学生体重均数,女生最高的是大学2年级,其值为51.27kg,最低是大学1年级女生,其值为48.95kg。大一女生与大二女生体重均数差值最大,值为2.32kg。经t检验,大一与大二、大四女生的体重均数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体重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二)身体质量指数(BMI)

BMI指数,也叫身体质量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可以直接反映全身性超重和肥胖的状况,是衡量是否肥胖和标准体重的重要指标[3]。BMI的计算公式是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特征,BMI指数<18.5为体重过轻,在18.5―23.9为正常,在24―27.9为超重,≥28的为肥胖。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BMI指数横向研究,大一至大四女生BMI均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上升,四个年级的女学生BMI指数反映出体重都为正常。最高的BMI均数是大三女生,值为20.56。最低的BMI指数均均值为19.80。四个年级BMI差值最大的是大一与大二之间,值为0.73.四个年级BMI的均数总差值0.53。4个年级的BMI指数都在18.5~23.9之间,说明四个年级女生体质正常(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女生的BMI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BMI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

上述结果表明,2010年吉首大学四个年级女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相对较好,大三女生的较差,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受遗传、地域、环境的影响外,还与营养等因素有关。遗传方面,因吉首大学女生年龄在17―25岁之间,接近成人的年龄,所以身高变化不大。大一女生体重最轻,可能是高中时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生几乎没时间运动,导致整体体重较轻,经过大一比较舒适的生活,体重明显上升。大三、大四体重增加,可能与大学体育选修课结束,女生好静不喜欢运动有一定关系。目前女性广为流传的“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上吃少”观念有关,女生为了保持身材坚持吃早餐,这可能也是造成吉首大学女生体重正常的原因。另外,饮食结构对身高、体重、BMI均有一定的影响。

表1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统计表

年级 身高(cm) 差值 体重(kg) 差值 BMI 差值 肺活量 差值

X(――)

S X(――)

S X(――)

S X(――)

S

大四 158.23 5.80 1.83 50.93 6.20 0.59 20.33 2.11 -0.23 2761.53 495.94 86.74

大三 156.40 5.08 -1.55 50.34 5.90 -0.93 20.56 2.07 0.03 2674.79 445.38 72.07

大二 157.95 5.33 0.81 51.27 6.32 2.32 20.53 2.10 0.73 2746.86 402.20 32.32

大一 157.14 4.77 48.95 6.55 19.80 2.27 2714.54 303.42

年级

总差值 1.09 1.98 0.53 46.99

注:1.“-”表示负增长值;2.差值=相邻两年级高年级-低年级;3.年度总差值=大四-大一(以下同)。

表2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各项指标及肺活量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身高 体重 BMI 肺活量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1.14 -1.06 1.46 2.55* 1.57 2.20* 2.34* 2.47* 1.69 0.64 -0.74 0.81

大二 -2.11* 0.36 -1.08 -0.38 0.13 -0.67 -1.20 0.23

大三 2.38* 0.70 -0.80 1.30

注:*P

(三)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机能比较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大小是反映肺每次通气的最大张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指标[4]。

2010年四个年级的女生肺活量研究,最高的是大四年级肺活量均数,值为2761.53 ml。最低的是大三女生的肺活量均数,值为2674.79 ml,年级总差值为46.99ml,差值最大的是大三女生与大二女生肺活量均数之间,值为86.74 ml(见表1)。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大三、大四女生的肺活量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四个年级女生的肺活量较稳定。

(四)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女子800 m是大学生耐力素质测试的主要项目,是衡量速度耐力的重要指标。耐力速度是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中的最薄弱环节[5]。

2010年四个年级女生800米指标研究,最高的大四女生的800米,其值为253.67s。最低的是大一女生是351.50s。年级总差值为-79.63s,800米跑的均值变化很大。大一女生的成绩最差,大二女生800米跑迅速提高,与大二比较大四女生明显下降(见表3)。经t检验,大一女生与大二、三、四女生的800米跑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表3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统计表

年级 800米 差值

X(――)

S

大四 271.87 16.75 7.38

大三 264.49 27.59 10.82

大二 253.67 36.08 -97.83

大一 351.50 29.01

年级总差值 -79.63

表42010年吉首大学女大学生800米指标横向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年度 800米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21.13** -29.23** -35.71**

大二 -4.22** -5.48**

大三 -0.81

注:“-”表示速度提高。

上述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刚入学的前两年,耐力素质有明显的提高,而后两年呈下降趋势。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差异的原因:(1)与女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有关,女大学生缺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比如下雨等气候原因是阻止女大学生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在学校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喜欢的项目需要的场地不能得到满足,这势必影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女生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健身娱乐的项目有健美操、广场舞和慢跑等,这可能是二年级时女生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的一个原因;(3)大一、大二年级开体育选修课,到了大三基本停止,外加外部的一些因素,如恋爱、考研、就业等使得女大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减少,女大学生的素质出现后期的下降,尤其是有氧能力水平表现的明显。

三、结论

(一)身体形态上,2010年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女生身高、体重及BMI的均数随年级的递增呈上升趋势,变化没有规律。大四女生明显瘦高,大三学生相对矮胖。

(二)身体机能上,四个年级女大学生肺活量变化不明显,肺活量较稳定。

(三)身体素质上,四个年级女生800m跑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大二女生素质最佳,明显优于其它年级,大四年级女生最差。

四、建议

(一)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努力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

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满意度低以及场地器材的不全面,使得女生喜欢锻炼项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学校要大力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尤其是室内场馆的建设,以便于下雪、雨季时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鼓励学生多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器材及学校周边自然环境进行锻炼,加强场馆器材的管理及课外体育锻炼指导。

(二)加强体质宣传和正确引导,切合实际的鼓励女生进行运动

对于部分女生身体状况差导致自信心不强,缺少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动力的情况,学校应加强体质方面的宣传,并通报学生体质状况,使学生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略高于全国水平,增强锻炼的信心。对于刚迈进大学独立生活的新生,孤独感强,学校组织丰富的体育比赛和群体活动,使女生能从中锻炼身体,学会与人交往,有自己的伙伴。如:当前吉首大学“阳光健身操”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活动的时间为1个小时以上,参与人群绝大多数是在校女生;活动内容为多种有氧的舞蹈结合,如:当前流行的广场舞和各种不同风格的体育舞蹈。对于没时间锻炼的女生,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女生学会自我调控、劳逸结合,达到学习、锻炼两不误。鼓励女大学生从事宿舍等室内运动,来解决气候因素造成的体育锻炼影响。

(三)安排学习课教授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女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差,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动作迟缓,运动能力降低,好静不好动,这可能是普遍女大学生锻炼次数少的原因之一。早上锻炼的人少,喜欢晚上锻炼的女生常参加徒手形式的有氧运动,对此,在体育选修课堂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女生喜爱的有氧运动的练习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氧运动的方法,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我锻炼的目的,进而满足其需求提高女大学整体的身体素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184-186.

[2] 教体艺[2006]3号.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2010.10.

[3] 张天成.西部民族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M].吉林:吉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33.

[4] 张福兰,张天成.2005年吉首大学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1):128-134.

第5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5-0038-07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载体。科学设置专业、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端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诉求。只有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要素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吻合,并保持动态适应性,才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要主动探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规律,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职业院校理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以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质量合格、类型和数量相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鉴于此,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发改委曾于2009年联合发文组织专家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历时3年多,于2011年底顺利完成了研究工作,并出版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预警报告》。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发改委决定开展第二轮研究,进一步深层次、多维度探讨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问题,以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正值本研究开始之际,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这一要求既阐明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与意义,也对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与要求,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重要意义。

笔者继续负责的第二轮研究历时3年半,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的理论基础;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北、苏中、苏南)产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结构变化对对应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江苏省13市产业结构变化对所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提出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优先发展”“稳定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引导性建议。

二、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国家,尤其是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通过较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对此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这里就问卷调查情况做以简要说明。

(一)调查对象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江苏省2011、2012、2013届毕业生;江苏省有关用人单位。

(二)问卷调查情况

1.样本抽取方式:

学校问卷是整群抽样,学生问卷、用人单位问卷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

2.抽样调查情况

参加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人数是80393人,占江苏省2011届、2012届、2013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0%,超过了预期抽样目标5%的比例。

参加调查的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但包括五年制高职)256所,超过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80%,与预期抽样目标80%一致。

参加调查企业数有1939个,超预期抽样目标1000个企业。

3.问卷调查实施方式

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问卷调查前,课题组对江苏省13市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了问卷测试培训,而后由各市组织对全体参加问卷调查的职业学校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前的培训,以确保顺利地、高质量完成问卷调查。

三、研究结果分析

由于本研究成果涉及到较为庞大的数据及相关分析,总文字量有65万字,所以,在本文中只就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一)江苏产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

“十二五”期间,江苏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经济总量接连跨过5万亿元、6万亿元两个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42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0116.4亿元,增长1.43倍。2011年至2015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2014年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二个万亿美元区域经济体;实现了“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江苏制造”迈向了“江苏创造”“江苏服务”。

1.三次产业结构特点

2010年以来,江苏三次产业总量逐年增长,一、二、三次产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1%、10.8%、17.7%;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下行调整,第三产业比重上行发展。总体而言,2010年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仍保持稳定的“二三一”产业发展序列,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见表1。

2.江苏省产业(行业)发展趋势

从中观上看,江苏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将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原则,在“稳”的基础上持续加大“调”的力度、加快“转”的步伐,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未来,江苏产业将沿着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江苏省产业(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趋势

1.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

由表2可看出,2010年以来,江苏省从业人员数量在不断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快速下降,到2013年达到最低,仅为0.01%,此后就维持在这个较低水平。这一定程度上与江苏省经济增速放缓直接关联;当然,与年生产总值增速相比,从业人员增速低于生产总值增速,也表明江苏省单位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产值在逐年增加,经济发展效率在不断提高。

从江苏省从业人员结构看,与三次产业结构“三二一”有所区别,从业人员结构基本维持“二三一”状态,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要远高于其产值比重。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看,从2010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共下降了3.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了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稳步上升趋势,上升近2.2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表明,在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趋缓的前提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在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加前提下,第一、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增加幅度要大于第二产业增加幅度。

2.不同性质企业从业人员变化趋势

据有关统计,在江苏省企业、机关、事业三种性质单位中,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占70%以上,且保持较高的用人年增长率,而在不同性质企业中,又以私营企业吸纳劳动力最多。表4表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50%左右,2015年达到最高占51.37%,而国有、集体等性质企业从业人员比例不足10%。不仅如此,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还在逐年增加,而其他性质的企业比重或在缓慢下降,或维持小幅波动。

(三)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总量吻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与职业学校毕业生供给比较分析。以2015年为例,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高中学历(含职高、中专、技校)的人数为60.4万人,占到需求总人数的26.7%,而当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含技工学校)仅为31.68万人,外省流入江苏与江苏流出到外省的毕业生相对增量人数为6.36万人,职业教育所能培养的技能人才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数,但考虑到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对省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具有吸引力,即有相当一部分外省劳动力转移到江苏就业,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模的不足。

从业人员以及产业发展变化与职业学校毕业生变化对比分析。由表6可知,从2010年到2015年,尽管江苏从业人员增长幅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但从业人员和国民生产总值均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却逐年下降,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综上所述,江苏省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顺应并促进了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与升级,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上,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相对矛盾逐年有所缓解;但是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江苏省产业发展用人需求在绝对需求和绝对供给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三次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人力资源市场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三次产业专业毕业生供给结构比较分析。从2015年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三次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人数对比看,江苏三次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规模结构相当,均呈“三二一”分布,但需求的绝对量均高于当年毕业生人数,见表7,这表明江苏省职业学校毕业生专业结构除了第一产业略有偏差外,其它两产业基本合理。

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产业专业在校生结构对比分析。以2014年为例,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类似,呈“二三一”状态,但在校学生结构呈“三二一”状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明显高于该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在校学生结构,第三产业在校W生结构又明显高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和产值结构,因此,从业人员与在校学生结构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产业发展变化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毕业生变化对比分析。对比从业人员、生产总值和在校生年增长率,三次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尽管三次产业生产总值连年增长,但从业人员和在校生年增长率为负值,且从业人员年负增长幅度要高于在校生,见表9。这表明:三次产业人均创造的产值在增加,生产效率在逐年提高;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矛盾逐年有所缓解,但供需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三大区域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结构与职业学校对应专业学生结构对比分析。首先,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三次产业分布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专业设置总体上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见表10。其次,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受国家对涉农专业补贴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占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其中,加工制造、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等仍然是主要招生占比高的专业。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吻合度分析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人力资源市场对学历层次需求总量吻合度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共培养近3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由2010年的231人提高到2015年的616人;但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远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小于求,本专科人才培养规模远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大于求。

(2)人力资源市场学历层次以及职业资格需求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学历与所获取职业资格层次结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本专科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职业教育毕业生有中级及初级职业资格结构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占比趋向基本吻合,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结构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

3.职业教育专业群与岗位群吻合度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学进行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关注新职业,适应新需求,提高专业群与岗位群吻合度,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专业招生(专业群开设、人才培养岗位群)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

(1)专业覆盖率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岗位群的吻合度分析

2010年教育部C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所设专业(群)大类结构(数量)比32∶122∶167,与江苏当前“三二一”三次产业结构相吻合。根据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对消费者提供最终服务和对生产者(包括三个产业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的部门(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原则分类,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设置的204个专业中,19个大类专业均有涉及,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其中三次产业开设的专业(群)数结构(45∶145∶213)与专业(岗位群)布点数结构(266∶1076∶1758)以及与当前三次产业“三二一”结构一致。这说明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

(2)专业覆盖率与职业教育专业群、岗位群之间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开设覆盖三次产业的状态从2010年至2011年的“一二三”结构转化并稳定为2012年至2015年的“一三二”结构。未来一产专业招生人数及专业群开设覆盖率将会有所下降。按照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三产专业招生人数比例、专业群开设覆盖率还应有所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岗位群覆盖三次产业的状态从2010年的“一三二”、2011年和2013年的“三一二”结构,转化并稳定为2014年至2015年的“三二一”结构,与近年来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相吻合。

从各专业群覆盖率来看,覆盖率最高的是土木水利类(58.1%),其次是交通运输类(53.8%)、石油化工类(46.7)、轻纺食品类(41.5%)、加工制造类(39.8%)。加工制造、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旅游服务类、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类专业为江苏省的主要招生专业,占专业招生总数的85%以上。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大力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品质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度逐渐提高,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强化。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情况。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毕业生“出口”指标,即就业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一次性本地就业率。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近3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含升学情况)达96%以上,平均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平均本地就业率达60%以上。通过对表16、表17数据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连续3年就业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占比均稳中有升。就业率所占比率因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稳中微降,但是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学校所占比率分别是76.9%、74.7%、75.1%,稳中提升;平均一次性对口就业率达70%以上学校占比分别是68.0%、69.9.%、84.2%,稳中微升。上述数据对比表明,当前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比较吻合,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在稳步逐年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情况。江苏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岗位“比较满意”及“很满意”的占比为81.73%,说明近3年毕业生大部人都能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对就业情况满意度高,在就业岗位上稳定性好,见表18。

近3年江苏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率占比稳中微升,见表19,但占比还较低,表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岗位,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能够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增强职业幸福感。

近3年出国比率基本维持在3%以内水平,见表20,这表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推动学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服务跨国企业(集团)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求。

第6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情商,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职学生情商调查

采用两套大学生情绪智力问卷调查,抽取高职院校的800名被试分析大学生群体的情绪智力特点,并进行差异比较,分析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为情绪智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一共20道题项,每题选“是”得1分,选“否”不得分,问卷满分为20。本研究所取的大学生样本,其情绪智力总分在6-20之间,全距为14,平均分12.95,标准差为2.65。从整体来看,分数略呈正偏态分布,偏度系数(skewness)为一0.396

按照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数在0——6区间的占总人数的0.2%这部分人占少数,这些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知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同时承受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在7----15分区间的占84.1大部分学生的情商在这个范围内,这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抗挫折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在16---20区间的占15.7%,这部分同学的情商较高,在能够很好的认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同时,还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当处于强烈情感边缘时,也不会被击跨。即使在愤怒时,你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与他人相处得也很融洽。,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理解分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在对问卷一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通过问卷二的调查,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二)关于测量大学声情绪智力的问卷二包含47个题项,其中自我维度包含23道,分别由认识自我情绪、表达自我情绪、调控自我情绪、预见自我情绪和体验自我情绪五个因素构成;他人维度有24道题,包括觉察他人情绪、评价与表达他人情绪、预见他人情绪、体验他人情绪、调控他人情绪五个因素。由此把大学生情绪智力作为一个二阶十因素的结构进行考察。

1、问卷共47道题项,每题以3点计分(1,2,3分),问卷满分为141。根据

本调查所选样本计算总分,分布情况如图1-1所示。

本研究所取的大学生样本,其情绪智力总分在49~121之间,

全距为72,平均分78.63,标准差为12.51。从整体来看,分数略呈正态分布,

偏度系数(skewness)为.276

就本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大学生情绪智力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的描述性统

计结果分别见表1-1、表1-2和表1-3。考虑到问卷各因素的项目数不等(自我维

度含23道,他人维度含24道),以下将各题项得分的平均数及标准差作为各项

分析的基础,以后不再赘述。

表1-1两维度及总问卷题项平均分和标准差

自我维度

他人维度

总问卷

平均分

标准差

0.81

0.14

0.86

0.15

第7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借阅统计 借阅分析

本文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分析2010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借阅状况,希望能对借阅分析有兴趣的老师提供一些素材。学院现有学生7770人,设有8个系30个专业方向,以文科为主,下面分别多个方面来论述纸质图书的借阅状况。

一、馆藏图书结构

2010年学院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152651种,483524册,其中可流通图书有381696册,占总册数的78.94%,图书种类涵盖《中图法》的所有22个大类,但主要是与学院专业相关的大类:B类有19868册,占总册数4.11%;G类有70585册,占总册数14.60%;H类有104212册,占总册数21.55%;I类有97490册,占总册数20.16%;J类有63547册,占总册数13.14%;K类有37107册,占总册数7.67%;T类有25809册,占总册数5.34%。具体见表一。

表一2010年各类图书分布表

二、读者统计

2010年学院有学生读者7770人,各系人数分布如下:外语系2453人,国际商务系1311人,学前教育系843人,音乐系1027人,美术系781人,中文系687人,信息技术系539人,舞蹈系129人;有借书记录的学生读者7056人,占90.81%;有714个学生没有借书记录。具体见表二。

表二2010年各系学生统计表

三、借阅统计

2010年学院读者的借阅总数为220855册,其中学生借阅总数为212952册,生均借书数为27.4册,书库开放时间为241天,图书馆平均每天的借书总数为916册。其中五山校区书库借书总量为74302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308册;燕岭校区中文书库借书总量为92246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383册;燕岭校区外文书库借书总量为54307册,平均每天借书量为225册。具体见表三。

表三2010各系学生借阅统计表

2010年借阅量在前五名的类别是:I类有63779册,占28.88%;H类有58438册,占26.46%;J类有29285册,占13.26%;G类有21852册,占9.89%;B类有11692册,占5.290%。具体数据见表四。

表四分类借阅统计表

四、借阅分析

从表二的学生统计可以看出,有借书记录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90.81%,说明大多数学生爱看书,能够从图书馆藏书中获取课外知识,喜欢利用图书馆资源来学习和提高自己;从各大类的借阅比例与馆藏图书结构来看,两者基本相符,说明馆藏图书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服务方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文学类图书的借阅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别,说明高职学生非常喜欢文学作品,特别是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作品比较偏爱,排在第二的是语言文字类,借阅量也非常大,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公共英语等级考试A、B级,专升本自学考试等考试类书籍总是供不应求,对于教材的配套用书、求职面试、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图书非常需要,美容、化妆、服装设计及旅游方面等生活实用类图书也很受学生们欢迎。

从分类借阅统计的结果来看,学生所借的图书在《中图法》中22个大类均有所涉及,说明同学们爱好广泛,知识面广,但主要还是借阅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如:I(文学)63779册,占28.88%;H(语言、文字)58438册,占26.46%;J(艺术)29285册,占13.26%;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21852册,占9.89%;B(哲学、宗教)11692册,占4.80%,T(工业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类))10961册,占4.96%,这六个大类的借阅量占总借阅数比例超过88%,这些大类也是学院各专业所涉及的图书类目,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馆藏图书结构必须符合专业设置,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2010年学院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借书总数除以可流通总数)为58%,借书总量比2009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可通过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二是随着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增加,学生的一些阅读需求可以通过数字资源来满足学习方面的需求;三是购买图书的复本数少,每个校区一般为1―2册,导致一些学生想要的图书很难借到,即使再增加一些复本,对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自学考试,畅销图书等这些同学们需求数量大的图书来说,也是不够的;三是学生们读课外书的兴趣有所降低,体现在借书总数的减少和不借书人数的增加。

从表二及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是一致的,另外不同系别的学生的借阅状况又有所差异,外语系、国际商务系、学前教育系、中文系是以英语为特色开设相关专业,学生们要阅读大量的英语类图书和相关背景知识,所以这些系的学生的借阅量都较大;美术系学生要参考大量的美术作品来提高专业水平,所以借阅量也较大;而信息技术系的学生要看完一本计算机类图书或学好某种软件,要花较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相对来说借阅量不大;音乐系、舞蹈系的学生要学好一种舞蹈、一首乐曲,往往要长时间地练习,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反而不多,所以对专业书籍的要求也较少。

第8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小康社会 大学生就业 结构性失业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政策基点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首次将“小康水平”用于衡量我国第二步战略部署是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政策深化是在2000年以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提到20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描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由此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规划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然而要想如期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是难点之一。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处于大学生就业增量高峰期,将长期面临高素质人才高供给带来的就业压力。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2年这些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2000年后历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见表1。表1说明2000―2009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0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2000年的两倍,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是2000年的6倍,创出历史新高。2000―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以年均13%的速度在增长,其中2003年由于首次扩招生员毕业,毕业生数量较前一年增幅最大,为46.2%。2000―2009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般在60%―70%之间。2003年后,平均年就业率为72%,30%左右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窘境。按这个就业率计算,我国2009年有超过17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在毕业后马上找到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在2003年后开始变得日益严峻。

表1 2000―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万人)

资源来源:根据历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整理。

对于家庭来讲,培养一个高校毕业生需要可观的教育投资,可以说高校毕业生作为家庭投入的人力资本承载着众多的希望,一旦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知识贬值、知识无用论又会老调重谈,造成高考报名人数的减少,一些人高中毕业后会放弃高考而就业,因此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是我国必须重视并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减少结构性失业是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关键

从供求角度看,我国人才市场的失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总量性失业(绝对失业),即劳动力的总供给在量上高于总需求而引起的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相对失业),即使在供求总量平衡的情况下,存在一方面岗位空缺,一方面想就业人员又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失业。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主要包括大专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这一层次的人才在我国总体而言比重偏低(见表2)。

表2 我国1964―2007年6岁及6岁以上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年度统计数据计算

2007年时我国大专以上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只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6.6%,在总量上仍属供不应求的群体。但这一群体的就业状况这些年来不容乐观,2001年至2005年的就业率分别是90%、80%、70%、72.3%和72.6%,2009年为68%,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外界因素影响外,这一层次群体的失业主要集中在结构性失业上。为提高这一群体的就业率,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9篇:高二数学个人总结范文

由此可见,改变高中数学课堂结尾设计的现状,深入研究数学课堂结尾艺术,是当前实施课堂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结合多年来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经验,笔者对于数学课堂的结尾有以下的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总结式的结尾

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时效性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若不及时总结强化,学生的知识网络难以形成,容易为以后知识的深入学习埋下隐患。恰到好处地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说明、概括和总结,效果事半功倍。

1.“数学欣赏”式总结

数学欣赏是近些年高中数学教师关注较多的一个焦点,但付诸实践教学的做法还不多见。

例如,在进行人教A版选修《数学归纳法》的新授课教学中,课首可采用“多米诺骨牌”视频进行导入,而课尾则可大胆引入“数学欣赏”:老子的《道德经》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数学归纳法“从n生出n+1”的过程。这样的结尾在让学生惊叹于文与数完美统一的同时,又从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在课尾给予升华和总结,画龙点睛。

又如,在进行人教A版必修5《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章节复习课教学中,最后结尾时笔者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诵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经典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在学生欣赏之余,请他们分析若此散文只有对“叶”的描写,或只有对“花”的赞美,会不会成为传世佳作?在学生悟出“花叶相容”的道理时,也发掘了本章的实质“边角不分家”的核心思想。

2.“学生互动”式总结

这种还主动权给学生的结尾方式比较常见,但根据教学情景还可以增加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新课人教B版必修5《等比数列》一节时,笔者在新课主体教学环节中对自主探究时表现积极的三位同学给予了物质奖励(内部密封的风景明信片)。而在课尾准备习惯性的总结前,突然话锋一转问同学们:“有些同学非常好奇刚才老师给了三位同学怎样宝贵的礼物?现在请1号礼物的主人起立,打开你的明信片,大声读出里面的内容。”事实上,三张明信片上分别是笔者精心设计的本节课的三层教学目标:

问题①: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与方法?

问题②:你能从本节课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③:通过本节课首视频中袁隆平对待科学的态度,你觉得数学带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价值的体现: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用数学知识给予解决;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样一来,本来看似索然无味的结尾便带给了学生无限的猜想与收获,学生反响强烈,印象深刻。

二、自然延伸式的结尾,结果往往出奇制胜

针对课堂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以及自然延伸至以后授课内容,是这种结尾形式明显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备课的宽度和深度要加大,对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要有明确的把握。

比如,学习人教A版选修《二项式定理》,课堂最后探究二项式定理中展开式的特点时,有学生在发言中突然提到了二项式系数的首尾对称性(而这并非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笔者索性发动全体学生验证此推断的正确性,并推波助澜地继续询问二项式系数的其他性质特征(此时可依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把握引导探究的力度),为下一节《杨辉三角》的学习提供预习和探索的空间。

三、融入生活式结尾,化枯燥为热情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再结合高中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以灵活多变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通过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学习兴趣得以延续到课下,让学生回味无穷。

如在高一立体几何的“点、线、面位置关系”一节课尾时,遇到了“空间的三个平面最多可以将空间分为几部分”一题,而恰巧当天班里有位同学过生日,笔者便端出了提前买好的一个大蛋糕,请大家思考:如何切三刀可以将蛋糕分给班里8个小组每组一块?学生在温馨又热闹的气氛中相互探讨,从6块到7块,最终意识到交叉竖切两刀,再横切一刀,便可得到8块了。师生在分享蛋糕的同时,课上问题也迎刃而解,可谓一举两得。

四、思想道德渗透式结尾,

永远都不过时的课堂教育

同志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在数学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数学教师的神圣职责。

在学习人教B版必修1《函数的零点》一节时,适逢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升空并与天宫一号实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成功。笔者就在课始播放了此次飞船发射的精彩瞬间,而在中心授课环节设计了以 “神舟九号”飞船为背景材料的例题:

此次神舟九号飞天,飞船一共承担了15项航天医学相关空间实验,其中1项就是对失重条件下扑热息痛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而不少空间实验与此类似。假设某飞船宇航员在太空中服用某药后体内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即血药浓度)只要大于0,就能达到药物的疗效。经测算,该宇航员使用该药物后的血药浓度y(毫克/升)近似是服药后时间t(小时)的二次函数:y=0.02t2+0.12t,假设开始服药时t=0,请计算他服药后几小时内能使药物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