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审计研究现状精选(九篇)

审计研究现状

第1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对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进行了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内容的研究

王大华在《浅谈如何做好保障性住房审计》中认为,应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土地供给、资金筹集分配和管理、地方政府对保障行政住房建设的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设程序和工程质量状况、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管理,共六个方面入手,做好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李笃明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中指出,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应分别从建设前期、开工建设、竣工验收、分配退出、目标任务、政策执行等阶段进行实施。徐松梅在《浅议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中结合实际项目工程审计经验,探讨了保障性住房项目跟踪审计的政府投入审计、项目建设审计以及住房分配审计,并提出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的深化方向。

2、对保障住房跟踪审计重点关注方面的研究

刘伟在《国家审计在基本保障型住房建设资金筹集中的作用》中认为,国家审计应关注财政资金对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和风险、廉租住房“共有产权”试点作用的发挥等几个方面。王冠琦在《完善保障房审计,服务城镇化进程》中指出,应该加大对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和使用的审计,促使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审计时还要关注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建立多层次多部分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审计保障房的相关政策法规更新配套是否完善,促进政策的落实。

3、对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方法的研究

张民义、牛继明、韩慕远在《政府投资廉租房审计策略探讨》中指出,可以运用计算机审计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廉租房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降低审计成本。陈晖在《廉租房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中,建立绩效考核定性及定量评价指标,将指标划分为投资决策阶段指标、投资建设阶段指标、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阶段指标、财务管理指标。这些指标有的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审计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王倩在《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现场调查方法》中认为,主要采取审计现场调查工作分别与政策法规、任务指标、建设工程资料、计算机辅助审计、资金使用情况、保障房分配使用情况、现场走访相结合等几种方法,做好跟踪审计现场调查工作。

二、国外研究现状

1999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联合完成的研究报告指出,“持续审计就是独立审计师用以对委托项目的相关事项以一系列实时或短时间内生成的审计报告,并对其提供书面认证的一套审计方法”。Winkler.G在《公共工程审计:对审计实践的看法》中认为:要具体确定住房工程的目的目标,根据各个不同的阶段的施工特点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工程项目包括:设计、招标、合同、建设、结算等阶段,审计目标会因不同阶段的施工内容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Danniel.K 在《建设审计服务》中指出:在住房工程项目审计准备阶段,要了解和关注相关单位的基本资料、项目建设计划和合同预算,同时也要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工程物资采购及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是否具备且完善,提出不管是项目前期、中期还是期末的审计工作都要强化对工程成本的控制,关注工程成本、费用支出是否合规、合理。Kyriakides.G在《基础设施开发项目审计》中认为:在住房项目审计时,项目各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审计人员都应该参与其中。首先是设计阶段,审计人员要关注和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具体设计情况,及时给出专业意见,以确保能考虑到的所有制约因素都被关注;接着是建设阶段,审计人员要检查和监测建设的进展情况,通过现场调查、财务记录检查等程序确保所有款项和支出得到证实。最后对已完成项目的评估,以确定项目是否得到正确的维护和利用,相关目标是否已经实现。James D.C和George R.A III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建设合同审计》中认为:住房项目审计首先要审查住房建设项目的合同,因为对合同的合理性审计可以促使对政府向公共住房投资进行更有效运用。审计人员应该详细记录合同审计的结果,同时审计人员应接受住房项目相关知识的培训,以确保其对合同审计的结果对管理者来说是能够发挥作用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国内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研究的不足

(1)目前在保障性住房项目审计方面的研究上,大多数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层面,而忽视了保障性住房项目已经在大规模开展,更需要的是如何加强监管以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现预计目标的研究,致使国内在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监督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一项空白。

(2)从国内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研究现状中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研究还处在发展阶段,一些专家学者对跟踪审计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相继取得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理论研究内容不够广泛、研究深度欠缺,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机制还是一片空白,缺乏全面、系统的跟踪审计理论和具体可行的指导理论实践操作规程。

(3)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需,同时要求审计人员用到工程、财务、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我国对现阶段审计机关中能够胜任这方面工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导致对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存在一定风险,国内学者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几乎没有引入风险的概念。

2、国外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不够广泛。从国外研究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住房跟踪审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项目各个阶段审计内容的研究上,而对住房审计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少,对住房项目跟踪审计模式、跟踪审计方法等内容的研究都很少涉及。

(2)住房审计研究不够深入。现有跟踪审计研究多是原则性和宏观性的研究,缺少在操作层面上的研究,对跟踪审计的实践指导意义十分有限,因此,需要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推进对住房跟踪审计操作方面的研究,更好地为住房跟踪审计实践服务。

3、发展方向

(1)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具体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理论研究,以期促进保障房项目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进行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需要有参照的标准,才能进行评价。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开展审计工作,需要按照绩效审计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对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益进行审计评价,促进项目单位建设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3)充分结合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风险模式,把风险的概念融入到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的研究当中,研究如何识别和应对相关风险,加强跟踪审计的风险管理,在实践中提高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效率。(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泰州机电分院)

参考文献:

[1] 顾维萌,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绩效审计评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第2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在进行调整和转型,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的高校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移,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亟须解决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问题,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强化高校内部经济监督,促进高校的党政廉政建设。随着高校干部人事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的控制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要围绕审计立项、审计内容、风险审计评估等,对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策;控制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的增大,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高校的对外联系增多,腐败案件出现频发的态势,暴露了高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疏漏和缺失。本文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入手,剖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并在内审“免疫系统”论、“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下,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机构特性,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内部审计,整顿内部审计队伍,为高校的教育发展长远目标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一、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阐述

我国的经济形势由快速发展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因而高校内部审计环境也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发生了转变,高校所面临的外部联系及拓展领域日益增多,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扩建、改建工程建设、内部控制等,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任务繁重而审计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已是时代所趋,大势使然。

(一)高校内部审计以高校增值服务目标为导向,促进高校发展

在新时期内,高校内部审计由原先的财务审计重点转为审计管理和增值服务为目标导向,是高校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在高校扩展时期要服务于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目标,承担好“免疫系统”的角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变为经济领域、业务运营领域、内部控制领域的内部全方位审计,这有助于促进高校自我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内部审计的自我约束机制下,高校才能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1]

(二)高校内部审计以提高综合效益为动力

基于我国对于内部审计创新理论的研究,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拓展到了为高校获得增值服务的职能,在这一职能的驱使下,内部审计活动需要从下述方面实现其职能:1、创收节支、预防不合理的开支用度;2、国家对高校自主建设权的开放,高校的自主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建设领域、业务拓展等方面增加了不少的支出。为了有效控制高校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等,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项目评价;4、施行标准化操作程序,督促业务程序和相关流程的有序实现;5、对于建设项目的后续跟踪信息反馈评价;6、内部审计结论的报告形成并提交;7、保障高校的知识资产、有形资产的安全。

(三)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文化融合的需要

基于对内部审计创新的理论认知,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为向高校实现服务的审计,其监督职能也拓展到服务、内控等职能,在高校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内部审计创新不但要进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审计,还包括对于高校的环境审计和文化审计内涵,在高校和谐民主的高校文化创建中,内部审计通过对环境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高校文化的内部审计,这一创新转变不仅可以增进高校领导与广大教职工的和谐关系,而且促使高校在诚信、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文化价值提升。[2]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检视

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为了保证其资金安全有序地使用和管理,要修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也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涵盖了教学管理内控体系、科研管理内控体系、财务管理内控体系、资产管理内控体系等,它在有效防范风险、提升高校效益等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功效。然而,高校目前的内部控制审计还与系统化、规范化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一)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欠缺

高校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实现,其前提必须要有内审的独立性,脱离了独立性的标志,内审结论将没有太大的价值与意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上,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区分,必须与其他职能部门位于同等、平行的地位,直接归属于高校最高行政领导人掌管,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其内部审计结论也才能让人信服。然而,我们的现实却是,很多高校目前却是采用与纪检监督检查部门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使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增值服务职能无从施展,得不到正常的发挥。[3]

(二)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资源利用范围较窄

在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下,其审计内容大多是高校的财务会计资料,可以利用和查阅的资源有限,极少涉及高校的核心运营领域,停留在简单的查帐、纠错、纠弊的初级阶段,对于高校的运营管理、内部控制、增值管理等核心的“前台”运作,根本没有触及,自然对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内部控制审计创新的研究背景下,要求高校内部审计转换观念,转变视角,用单纯的“监督审计”转为多元的“增值服务”审计,要深入高校的核心运营管理领域,可以对高校的知识性资源、财务资源、业务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下的内部管理审计。

(三)高校的内部审计电算化、信息化水平欠缺

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展,而关于内部审计所需的电算化和系统信息化配置却远未达到标准,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电算审计、系统信息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欠缺,导致高校的内部审计仍然处于手工查账为主的状态,在传统的审计手段下不利于新型经济转型状态下的风险评估,一般只能对较为静态和表象的事后审计为主,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则由于资源无法运用而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内部审计控制的风险增加。

三、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研究

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要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视角下,探索内部审计创新路径。

(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在新形势下,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要树立“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它是内部审计的第一道防线,它对于高校组织管理的规范、持续化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要对高校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以促进高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的廉政建设,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再次,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我们要突破狭窄的“审计即经济监督”论的观点,要准确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位:管理+效益,其要旨是指通过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的方向发展,强调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新理念,将这种价值创造的内部审计控制活动定型成增值型审计,有效地协助高校管理者履行职责,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4]

(二)改革高校内部审计体制

旧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因而,要以时代的呼唤为要求,通过对审计独立性的强化,改革创新高校内部审计体制。1、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高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高校的内部审计中,独立性是其前提和灵魂。在国外,许多企业都实施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机制,它被认同为一种科学而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可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中,设立一个党委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职能部门或权力个人的干预,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我国,审计委员会还处于摸索阶段,其职责可以归结为:对高校的管理实施监督,对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对高校的管理风险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负责高校内外关系的协调等。这一机制有助于推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5]2、强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内审的独立性从上述的内审现状可以看到,我国的高校内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应当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并持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提升教育,用专业化、独立性的内部审计人员,突显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三)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原有的会计数据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和处理程序,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抽样技术、非现场审计等技术,由传统低水平的“单机审计”向“网络审计”转变,同时,还要将内部审计由计算机辅助审计转为智能型的计算机审计,用数据和模型来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题,用智能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对审计程序、审计文书、审计底稿等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增强审计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力,发挥其增值服务和宏观调控的功用。[6]

(四)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延伸

高校内部审计要突破原有的财务会计审计功能,还要拓展其他领域的内部审计,这包括:1、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的经济责任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2、要展开经济合同审计,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全过程实施风险评估和控制;3、开展绩效审计。在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的前提下,对高校相关运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成果,进行预期目标和达成效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高仙芝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宋瑞.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02).

[2]雷建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3]马忠东.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0(03)

[4]李桓.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2)

第3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一)样本选取

根据2010年9月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为重污染行业。因此笔者选取造纸印刷业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11年沪市造纸印刷行业在沪市A股上市的公司共13家。在样本选取时,遵循两条原则,一是不选取ST公司,因为代表几年来财务状况发生异常变动;二是不选取发行S股的公司。S股和A股公司的经营情况有很多差异,为避免统计分析时产生误差,所以将S股公司排除在样本选取范围之外。

(二)研究方法根据《证券法》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文件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本文采用统计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造纸印刷行业公司在沪市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和2011年年度报告以及其他文件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的报告,以了解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面所做的努力。其中,这些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和招股说明书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网。

(三)环境信息披露现状

(1)招股说明书中环境信息的披露。从招股说明书的内容来看,除了界龙实业以外,其它12家上市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行业,披露比例高达92%。由于造纸印刷业属重污染行业,所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是上市公司必须承担和解决的问题。这些公司信息披露的方式存在很多变化:1997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环保风险”中说明有关环境的情况,2000年以后在说明书的“募集资金运用”、“发行人情况”等部分都对环境治理和防范等进行了阐述,而2004年之后则在招股说明书的“业务和技术”部分详细披露了公司的环境信息,如2004年在沪上市的岳阳林纸在“业务与技术”部分具体说明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风险、污染情况以及对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方面的情况,2012年上市的东风股份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更说明了该公司环保安全的优势。

(2)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从这13家样本公司来看,它们都采用了补充报告的模式来披露环境信息,在年度报告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在“董事会报告”、“会计报表”等结构中添加公司的环境信息,但缺少量化的数据或体现其环境状况的图形和表格。目前这13家公司均没有采用编制独立环境报告的方法披露环境信息。通过分析13家样本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告,除了界龙实业没有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外,其余公司均对环境信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披露。上市公司大部分均在“公司治理结构”这一部分披露环境信息,其次是在“董事会报告”,但没有一家公司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其中详细披露环境信息的有9家,简略披露的有3家,没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只有1家。环境信息披露情况与审计意见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目前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因此,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得到详细直观的体现,也就是说环境审计基本没有体现出其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

二、环境信息披露审计现状

(一)环境信息内容少,比较分散

从这13家样本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其主要是根据各公司的经营方向有选择性地对环境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内容模糊概括。从形式来看,主要在“董事会报告”“、公司治理结构”部分予以强调;从内容来看,环境信息中说明了对于污染排放的控制和治理、环保方面的投资,但多数属于非货币性的说明,并没有详细披露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和效果。披露内容较多的如恒丰纸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利益相关者的部分提到“公司能够充分尊重和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股东、员工、社会等各方利益的协调平衡,能够关注所在地区的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等问题,不断增加对环保治理的投入,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号召,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共同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地发展”。还提到了公司节能减排的情况:2011年公司明确了年度节能目标和长远总体发展战略,编制并且下发了《2011年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恒丰纸业还在对公司新年度的经营目标和工作思路中强调要关注节能环保,努力创建“两型企业”,把环保、节能和低碳经济理念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稳步抓好战略落实,推动恒丰绿色发展。另外,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的“技术创新”中提到了2011年公司坚持以开发“安全、低碳、绿色、环保”产品为导向,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以创造恒丰纸业新的效益增长点为研发重点。披露内容简略的企业如博汇纸业,在2011年的公司年度报告中,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在报告期内,公司废水深度处理系统运作正常,能够严格按照环保部门及地方环保要求达标排放;其次公司严查设备跑、冒、滴、漏的现象,对制浆和造纸的工艺、设备进行了严格的改造和升级,有效降低了水、电、汽等的能耗。”在对公司未来的展望部分提到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原材料供应将日趋紧张、环保要求将日趋严格。随着造纸行业“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对造纸业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通过提升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把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信息披露形式也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分布零散,给信息使用者获取环境会计信息增加了难度,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二)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缺乏数据量化

大部分公司在披露环境相关信息时仅仅提到了公司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必要性,强调其会严格遵守政府制定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但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维护环境和生态的平衡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样本可以看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陈述,而不是货币计量的方式,缺少公司之间的比较性和相关性,不利于政府监督和管理,而且也缺乏细化的数据化指标。对于未来与环境有关的信息采用的是定性方法,缺少货币性的衡量标准和数据。同时,披露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项,如环境保护认证,且多是对于环境方面的决策无用的信息,不是以公司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无法满足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投资决策的需求。

(三)环境信息披露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披露情况比之后经营过程中的披露状况好很多。我国在《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及《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规定“,股票发行人要公布其业务或募集资金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要说明发行人是否因环保产生侵权、近三年来是否因违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以上规定是对于初次上市的公司来说。只有少量的报告会定期披露环境方面的信息,也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法规来引导环境信息在年度报告中明确充分的披露,而且对于环境信息的前景内容的披露要好于持续经营活动中对环境方面信息的披露。目前我国还没有利用环境审计来保护环境,大多数报告只是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从现有数据可以看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环境信息的披露程度没有直接的关联,如没有披露任何环境信息的公司依然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超过90%的公司无论其是否说明了环境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得到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环境审计对于我国目前的公司来说还没有起到监督和控制企业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

(四)披露主体范围较窄

目前,我国公众对于环境的维护意识仍然很低,一些企业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治理,这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且政府通常只强制污染型企业进行环境的相关披露,对于其他企业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采用自愿披露方式的企业在解决环境治理问题上将面临较小的压力。更进一步,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而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近年来,尽管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上市公司依然集中在重污染型企业。而且,大多数的环境信息披露仅仅是关于公司怎样规避环境风险、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对环境方面承担了哪些社会义务的概括和简单笼统的说明,并没有认真细致的讨论和研究怎样实施治理环境污染,排放污染物的相关对策和目标,也即缺少实质性的作为。

三、环境信息披露审计完善对策

(一)建立环境信息披露监管准则和审计准则

法律是开展环境审计和环境会计的基石,是环境审计工作的可靠依据和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和审计准则体系,法律方面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审计准则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都详细说明了企业在环境问题上需做的努力。然而这些法规和标准还无法形成一个责任分工明确、评价标准明确的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标准和细则,完善有关环境审计立法,使环境审计制度真正建立起来。

(二)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所开展的社会审计并未成熟。因此可以规范企业环境保护的披露形式,如建立“第三方”———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来进行环境审计,这样有利于公正、公开、公平的发表意见,更容易使公众接受和认可。此外,不仅仅要发表环境方面的独立意见,还要将内容细化和量化,更专业的披露和说明企业在环境管理与运用方面的不足或者优势。更进一步,也可以为企业出具统一单独的与环境有关联的财务报告或审计报告,给出审计意见。此外,证券发行过程的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证券商等,也应在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进行审核时履行相应的环境信息监管责任。

(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完善法律法规

首先,必须大力宣传环保的概念,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监管并加大处罚,提高污染环境的成本。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建立了公共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制度,以此来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其次,企业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贯彻落实与环境有关的一切法律和政策,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实施节能减排,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四)加强与国外环境审计组织的沟通和合作

第4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研究现状 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审计质量控制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质量控制是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有着比较充分和客观的认识,有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也开展的比较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做了如下表述:“指基于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改善机构的经营状况,规范内部审计行为的目的,对内部审计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及工作效果进行有计划的监督、协调的活动 ”,并要求审计主管必须建立并维护涵盖内部审计活动所有方面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且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必须包括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两个层面。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目前国内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已经有着规定性和探讨性的研究,2005年5月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提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目标、考虑因素、主要内容等;同年国家审计署颁布并在全国开展实施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特别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出具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 4号―高校内部审计》,明确要求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审计质量控制,定期接受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对所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估。近年来,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议。

二、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地位较低,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控制

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分别有《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进行规范,而内部审计的最高法规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目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地位比较低下,机构和人员配置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内在需要,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控制。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不够明确,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各个高校内部审计各行其道,运行质量状况参差不齐。

(二)高校内审机构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

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应包括内部审计制度约束、内部审计督导复核、内部审计责任追究等。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比较薄弱,某些已经建立的制度也形同虚设;未建立分级督导复核制度,或督导复核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内部审计责任追究不到位,或者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三)高校内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欠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学校的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断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欠缺,部分审计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只具备财会方面或者基本建设审计方面的知识,不能及时正确识别和评估学校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失误,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改进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针对审计的关键点进行重点有效的控制,实施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加强对审计过程中重点环节的控制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一)制定审计计划,搞好审前调查

高校内审部门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要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对被审计部门或者审计事项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并根据校领导的需要对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和重点进行确定,对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时间安排、审计分工等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做到有的放矢。

(二)严格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加强重点环节的复核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每天实施审计过程的书面记录,审计记录对现场跟踪审计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审计日记要进行规范性管理;审计取证记录的内容要符合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原则,审计数据必须与事实相关联,如果审计证据不充分,应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或者再次核实;审计工作底稿要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及明确的观点,还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内审部门负责人要对重点审计环节进行指导和检查,确保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

(三)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内部审计工作和结果的综合反映,是体现内部审计成果的主要形式。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质量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内部审计结束阶段,审计组长要对审计取证记录和数据进行综合整理和提炼,出具真实、合理、恰当的内部审计报告,并做出内部审计结论与决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报告的结论和事实依据进行审查和复核,确保审计报告结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薛梅.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5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领域的新兴产物,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本文在对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的不足,分别从审计署牵头制定该项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审计方法的创新、重视审计案例的运用和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四个方面,对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现状述评

一、引言

作为公共物品的自然资源,政府接受了社会公众的委托对其进行管理,并对该资产的所有者(即社会公众)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管理者,要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承担主要责任。由于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为了确保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社会公众有必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的监督。于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运而生。从政府管理自然资源资产的实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尺”,领导干部便宁愿牺牲资源也要发展经济,且在离任或退职时,也难以对其行为追究责任,该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是将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视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还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框架,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具有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二、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研究现状述评为了了解国内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本文分别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主题和篇名,运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截至2015年8月底,涉及该主题的文献(除报纸)有60篇。同时,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相关性,本文去除检索文献中的专题研讨会通知(3篇),筛除与主题无关的文献5篇,其中对同一作者主题相似的论文不重复计算,除去5篇,最后对筛选出的47篇文献计量分析。下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分析结果:

(一)从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角度

目前国内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较少,其中少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大多数刊登于省级公开发表的刊物上。若将研究倾向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论文排除在外,单纯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论文数就更少了。同时,文献均以期刊为刊载物,在硕士和博士毕业论文中均没有此类研究,篇幅的局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研究的理论深度。

(二)从时间角度

上述文献大多集中于2014年以后发表,这可能与2013年底《决定》中对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的规定,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的“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另外,企业在其生存环境的推动下,出于不同目的重视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家审计工作向自然资源方向的拓展。

(三)从研究内容(主题)角度

根据文献的分布表及研究主题,对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1.问题对策类研究。从文献的统计结果看出,这类研究最多,如祝素月、夏晶晶,2014;马智娟、宗耀星,2014;董贤磊,余芳沁,2014。问题主要涉及审计主体权责不明、对象难以界定、依据不健全,专业性强及工作任务繁重、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收集难度大及结果问责难以贯彻等。同时,大致从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审计工作、重视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系统、期中与离任审计结合和风险导向审计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关键性问题界定研究。与问题对策类研究不同的是,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本身,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例如,陈献东(2014)从审计主体、目标、对象范围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进行研究,认为审计主体不仅仅是国家审计机关,还包括内审机构、中介机构和社会大众;通过对审计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定义全面概括了审计目标;认为审计对象范围主要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审计主要内容是自然资源资产使用、管理和监管情况。张宏亮、刘恋和曹丽娟(2014)通过专题研讨会综述形式就审计目标、审计主体与范围、审计内容与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将目前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的主流观点进行汇总。

3.理论框架研究。这类研究的论文还比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蔡春、毕铭悦(2014)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动因和基础理论,剖析了构建理论框架的十个关键性问题。此外,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系数较高的研究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及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如,张宏亮、王秀华(2007)结合国际关于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国自然资产审计的理论框架,并探讨了自然资产审计与自然资产会计的衔接。

4.基于离任审计视角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在统计文献时发现,国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有些是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侧重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耿建新教授(2014)在研究了国外已有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了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要素及结构,丰富了离任审计的审计线索与证据。此外,从著作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较相关的环境审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蔡春、陈晓媛(2006)编著的《环境审计论》一书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环境审计的框架。虽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环境审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其受政府审计特性的约束,在内容和性质上与环境审计还是存在差异,环境审计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从上述多角度分析结果和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涉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并不多,研究重点多是基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和对策,缺乏制度层面的深入系统研究。但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本文就目前国内在该项研究还未涉及的一些关键领域提出改革建议。

三、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改革建议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我国现有的审计工作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应深入了解该审计工作特点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实际情况,在通用审计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扭转国内研究匮乏、实践鲜有成效的局面。

(一)审计署牵头抓紧制定自然资

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制度规范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法律和规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所涉及,且规定都不明确、可操作性弱。相关部门虽已制定了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该审计工作提供了审计依据,但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的最高准则,《审计法》与《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也没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刚性规定及详细准则。强制性和可操作性制度规范的缺失,是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

1.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规范应由审计署牵头,并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协同制定。从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及政府在社会变迁中的主导作用来看,政府提供制度规范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其他组织,并能以最快的速度践行规范。政府的具体哪个部门担此重任呢?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与环境相关的规范的都是由审计机关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的。而我国,作为被审计对象的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部门是不能成为制度的制定主体,而应是重要的参与力量,否则将影响到制度的可行性。

2.提高法律和规章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一是要修改关于政府审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增加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强制要求。二是利用《审计法》《会计法》等法律修改的机会,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法律。此外,制定规范时,必须考虑与我国的各种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相关的环保法规及会计、审计准则规范等有关条款的协调,避免操作上的混乱无序。

(二)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方法

根据对一般审计方法的定义,笔者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是指国家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内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情况审计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标准、收集审计证据、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而采取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其应包括常规审计方法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审计方法。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其审计方法应在传统审计的方法上有所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的创新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运用。由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从环境审计、政府审计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审计分类,有些传统审计方法也能满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需要,即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传统审计方法的特殊使用。如专家法,即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中,可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以弥补现有审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的缺陷。

2.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特殊的审计方法。

(1)拓展常规审计内容。在常规审计中融入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管理自然资源资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内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不仅包括对财政收支审计,还包括自然资源产管理系统的审计、政策制定、实施过程审计等。

(2)审计分析方法的创新。考虑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专业性,应创新相应审计分析方法。如,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对因耕地占用、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损失的计量;GPS检测法,利用GPS系统进行区域性的防护林保护工程、耕地开发等审计;风险导向分析法,可用于对跨年度成本预测和效果评价分析。

(3)审计评价方法的创新。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主要有以下评价方法:主客观因素评价法,分析领导干部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行为或事项源于主观创造力或主观过错,还是源于客观因素;责任区分评价法,包括区分不同责任之间及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责任清晰明确。

(三)重视并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作用,可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形成审计合力。一方面,该项审计工作任务繁重、专业性强,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任务和审计力量的矛盾突出,难以做到对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污染、损害行为往往存在滞后效应和长期性,而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能及时评价和监督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方面的日常行为,为离任审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审计证据,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如何有效发挥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的作用呢?

1.制定相应的政府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及操作指南。具体来说,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有关规范中加入对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强制要求;另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套内容具体、易于操作的政府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使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督有章可循。

2.加大政府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适应专业化审计的要求。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政府内部审计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自然资源管理的标准和政府会计核算准则,监督并评价本单位领导干部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政府内部审计师制度,并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纳入考核中,提高政府审计的准入门槛。

(四)重视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的运用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内容等还未统一,可审计工作却未因审计标准的缺失而止步不前。例如,贵州省委将对领导干部的责任审计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领域,并率先在一些市县开展试点工作。为了弥补审计标准的不足,审计部门应总结并提炼这类实践中折射出的审计理论与方法,形成审计案例供政府审计人员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审计机关可与一些财经高校合作总结更多的审计经验,以案例的特征分类形成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如《水审计———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经验》的编制者收集了各国关于水资源的审计工作报告,并根据水的不同用途整合出不同类别的审计案例,并分析不同类别审计案例的审计范围和方法。

2.通过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交流,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集在审计人员中推广。审计人员应重点学习如何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采用哪些审计方法、怎样发现疑点并追踪审计、如何取得有效的审计证据并做出审计决定等。因地制宜,将审计实践案例成功运用于当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务中。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环境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董贤磊,余芳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问题及建议[J].商业会计,2014,(18):76-78.

3.马志娟,宗新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责任追究研究[J].财政监督,2014,(8):65-68.

4.祝素月,夏晶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4,(5):67-69.

5.陈献东.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4,(5):15-19.

6.张宏亮,刘恋,曹丽娟.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专题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14,(4):58-61.

7.蔡春,毕铭悦.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思考[J].审计研究,2014,(5):3-5.

第6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1. 调研背景

为了满足烟草商业企业持续、健康、高速发展,烟草行业内部建设工程项目数量急剧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国家财产不被流失,建设项目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调研小组在HZ市对烟草行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及召开座谈会,深入审计操作第一线了解烟草商业企业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遇到的困难及阻碍。

2. 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2.1调查问卷资料汇总。

(1)为了调查烟草项目跟踪审计现状,现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14题,涉及烟草项目跟踪审计机构的组织设置、人员配备、工程项目投资情况、现有的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内容、以及审计关键节点的控制、审计方法的使用、审计资料的汇总等。

(2)通过对HZ市烟草行业工程项目审计人员的分发、回收,现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资料进行汇总。该审计机构成立时间为2004年7月,审计人员四人,其中中级审计师一名、会计师三名。审计人员工作年限分别为三人7年、一人10年。2012年该公司工程项目(含新建项目、恢复项目、改扩建项目和修缮项目等)投资总额为1000万~5000万。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国家审计规章制度、烟草行业审计办法,且以事后审计为主,仅有部分业务前移到事中审计。审计工作主要包括招标投标审计、施工管理审计、竣工验收审计、合同审计和财务审计。

2.2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汇总情况,该审计机构的跟踪审计情况如下:

(1)审计依据不全面。现有的审计依据主要为国家审计规章制度、烟草行业审计办法,无可实施的项目跟踪审计依据。

(2)审计工作滞后。现审计工作主要以事后审计为主,仅部分工作前移到事中审计,不利于项目造价、工期的控制。

(3)审计过程不全面。现审计工作的主要过程为招标投标阶段审计、施工管理阶段审计、竣工验收阶段审计、合同审计和财务审计。无前期决策阶段审计、勘查设计阶段审计、工程项目后评价阶段审计和项目资料管理内容,不能形成全过程跟踪审计。

(4)对审计关键节点模糊不清。针对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编制时的一般误差率控制范围,3人选择±10%、1人选择±20%,正确率为25%。

(5)审计方法掌握不全面。针对项目招标投标审计过程中可采用的审计方法调查,主要的审计方法为观察法、复算法、现场核查法,75%的人员不能掌握分析性复合法。

3. 座谈会资料汇总分析

3.1座谈会资料汇总。

为了了解烟草行业项目审计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间的差异以及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其他问题,特举行本次座谈会。本次座谈会面向HZ市烟草专卖局审计科人员,根据其实际工作经验对项目的投资偏差、进度偏差比例进行估计,对审计阶段间的关联性、财务审计、合同审计、后评价审计以及档案资料审计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打分评价,并提出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2座谈会资料分析。

审计阶段间的关联性、财务审计、合同审计、后评价审计以及档案资料审计的执行情况的打分根据阶段划分进行加权平均,前期决策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竣工决算阶段权重分别设置为0.1、0.2、0.2、0.3、0.1、0.1;同时,根据审计人员职务、从事审计工作年限,将彭守意、陈建忠、王芳的权重分别设置为0.4、0.3、0.3,再次进行加权平均,确保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见表1)。

(1)投资偏差比例。

在座谈会中了解到,本项目超额支出13.68%,介于13~14%。根据审计人员经验,一般项目投资偏差不大于15%,约为10%。本项目投资控制状况良好。

(2)进度偏差比例。

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内审机构对进度偏差控制比较薄弱,主要由基建部门进行控制,审计资料不齐全。本项目工期延误时间较长,工期控制不理想。

(3)审计阶段间的关联性。

审计阶段间的关联性打分加权平均后得分为3.33,介于一般到好之间,整体状况良好。在前期决策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得分较低,影响了整体得分。招标投标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得分较高,体现了在这些环节关联性较好,环环相扣。审计部门仍需要加大对前期决策阶段和勘察设计阶段的控制力度。

(4)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方面,审计部门对预算、结算及决算控制较好,但在前期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方面比较欠缺,加权得分为3.09,项目的整体财务审计状况一般。竣工结算与竣工决算得分均为5,操作规范、资料齐全。

(5)合同审计。

审计部门在合同审计操作方面非常规范,“一签必审”的审核制度完善,加权得分为5分,这部分的操作成果值得肯定与推广。

(6)项目后评价审计。

项目后评价审计加权得分为4分,审计部门在项目完成后形成了《2009年山东省菏泽烟草专卖局(公司)综合办公楼审计报告书》,对项目的工程造价、质量、进度三项指标的控制能力及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操作良好。

(7)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部门将档案资料按照阶段划分进行了审计管理,将工程资料的积累贯穿于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有专人负责;归档文件真实、有效、完整、齐全、系统,能够反映建设项目管理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加权得分为4分。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内审机构对前期决策以及设计勘察阶段审核薄弱,仍需要改进加强,切实做到审计活动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做到全过程跟踪审计。

3.3对于跟踪审计的建议和意见汇总。

(1)责任分工。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对于财务报告编制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实际情况是:在HZ烟草专卖局(公司)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同时,还需自行编制财务报告。一方面造成了工作效率的降低,另一方面降低了审计财务的监管作用。

建议由项目相关部门编制财务报告后,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

(2)审计报告在工程中控制作用。

应在实际工程中,提高项目部实施工程人员对于审计报告的重视意识,并应明确规定审计报告的控制作用。制定相关的条例,规范工程的操作流程,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纠纷。

(3)项目财务后评价审计。

通过调研了解到,对于多数工程,审计部门对于财务后评价审计的力度达不到要求,项目财务后评价审计旨在吸取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建议,提高管理水平和改进投资效益,所以,应加大对于财务后评价审计的重视力度。

(4)专业性人才配备。

调研中发现,省内各审计科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配备不够,往往一人身兼数项审计工作,由于将在省内各烟草专卖局(公司)推行跟踪审计的模式,而工程项目整个过程又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及周期时间长等特性,造成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时间接点滞后等现象。所以,建议增加省内各审计科专业性人才的配备数量,如现场施工管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专业人才,使任务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5)审计部门与其他配合部门的配合。

由于在实际工程中,审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管的作用,所以在审计部门执行其审计工作中,往往会需要其他与之相关的部门与之配合。这就需要各烟草公司审计部门在工作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同时,也需要烟草公司的领导对审计部门的工作提供大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妙如.烟草公司审计的重点、难点及对策[J].审计月刊,2007:32~33.

第7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内审; 现状; 发展

本文针对天津市属17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人员情况、制度建设及工作现状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及领导体制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只有3所学校审计部门为校长主管,大部分是由校长委托纪委书记或副校长分管。

(二)审计制度建设情况

制度建设比较健全。17所市属高校内审部门共建立了100多项相关制度及规定,内容涉及以下17个方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办法,固定资产审计实施办法,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审计档案立卷归档的规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制度,关于落实审计意见的规定,关于借阅审计档案的规定,关于基建、大宗物资采购等工作管理办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对专项资金及重大经济事项管理的暂行规定,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实施办法,审计处理处罚的暂行规定。这些制度的实施为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起到了保证作用。

(三)审计人员的基本情况

目前天津市属17所高校中共有专职审计人员43人,兼职审计人员38人。以下是专职人员的具体情况。

1.年龄结构情况:

从表3―表5可以看出:专职审计人员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需要,但年龄结构偏大,30岁以下人员数量较少。

(四)审计工作现状

1.审计人员较少,任务繁重

各高校普遍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建设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并介入学校设备物资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等工作。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校园的建设。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已占用了高校内审部门大部分精力,加之占64.7%的高校为合署办公,身兼数职的部门负责人难以将全部精力放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审计工作无法向较深层次有序发展。尽管如此,高校内审人员仍充分发挥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2003-2005年中,天津市属高校共开展了2735个审计项目,其中含经济责任审计166项,财务收支审计74项,建设项目审计2274项,其它审计工作221项,审计调查34项,审计金额达657644.62万元(65亿)。

2.审计工作质量较高,力度较大

尽管审计人员少,任务重,但高校内审工作的质量普遍较高。

强化质量意识,实行规范操作。高校内审按照《天津教育审计规范》的要求,抓好审计作业程序、审计文书撰写、审计档案管理的规范及质量控制点。内审工作为学校加强管理,促进干部廉政建设,保证学校经济的有序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宽审计领域,注重质量效益。半数以上的天津市属高校开展了建设项目审计工作,2003-2005年共开展建设项目2274项,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共审减资金19327.08万元,审减率为11.06%。如在某高校(天津师范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中,仅文科楼结算审计一项,在已经监理单位初审的基础上,将报审金额6931万元审减1076万元,审减率达到15.52%。

3.单位领导日益重视,审计地位逐步提升

“有为才有位”,因为内审部门成绩的取得及学校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需求的增加使审计部门愈发地受到重视,校领导充分发挥审计作用的意识不断增强。从考评中可以看到,近几年高校领导交办的审计任务逐步增多,高校内审的工作范围在逐步扩大,工作内容在逐步增加,审计的地位在逐步提升。比如有的高校(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凡是涉及到学院大额资金的使用,院长都会征求审计处的意见,要求审计予以把关;又如某高校(天津职业大学),2004年于机构改革、人员精简的大背景下独立设置审计处,并配备了专业人员;再如某高校(天津体育学院),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审计人员开展建设项目的审计,这都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有位才有为”,有了领导的重视,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更加增强,审计作用的发挥亦将更为有效。

二、取得的经验

(一)实施规范管理,保证审计质量

许多高校在坚持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某高校(天津师范大学)审计处按照《天津教育审计规范》的要求基本达到了审计作业程序化、审计文书格式化、审计档案的标准化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化的要求,他们还建立了审计人员管理台账和后续教育档案,对审计人员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和教育。又如某高校(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在学院有关处级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中对党政部门领导及教学单位的系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不仅指导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而且使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职责时有了遵循的依据。

(二)实行“内引外联”,防范审计风险

许多高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加强与校外部门的工作结合。如某高校(天津财经大学)审计室与河西区人民检察院携手共同开展“十五”扩建重点工程项目专项预防工作。起草《工程建设项目廉政责任书》及《工程建设项目监理廉政责任书》,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廉政共建使基建、维修等部门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明显增强。审计室还与银行进行工作结合,引进银行到财务部门现场办公,实现财务现金零库存,避免了现金的流转风险。

(三)建立审计网页,增加审计透明度

一些高校建立了审计网页,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某高校(天津科技大学)还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在网页上公布,使被审计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同时审计工作的开展也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审计人员对规范程序、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视程度。

(四)实行专兼职结合,加强审计力量

许多高校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好的工作方法。一些高校专职审计人员少,但他们充分利用兼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既做到了优势互补,又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同样取得了不俗的工作成绩。例如某高校(天津中医药大学)虽然只有一名专职审计人员,但聘有六名兼职审计人员,且所有兼职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审计处在下发审计通知书时将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等资质予以标明,不但促进兼职人员尽职尽责,而且提高了审计的权威性。学校为使兼职审计人员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参与审计工作的经历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一项工作业绩。

三、存在问题

(一)合署办公式的机构设置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天津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对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天津市属高校只有35.3%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纪检是党委部门,审计是行政部门,审计与纪检合署办公使得审计工作易受纪检的影响而成为纪检工作的一部分。这种机构设置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影响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审计人员编制的有限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从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较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到了90.5%,中级及以上职称占72.1%。然而由于内审人员编制的限制,人员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随着高校办学事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内审部门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事务越来越繁杂。因此,充实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力量已成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审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

某些高校未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某些高校未开展建设项目审计,并且未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或者建立了审计制度但没有随着学校的发展进行更新,已失去时效性。因而相关领域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

(四)某些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不高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高校在审计方案的设计、承诺书的内容、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审计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带来了审计风险,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五)有的高校审计档案未进行规范管理

个别高校未能按规定将审计案卷交到学校档案管理部门归档,违反了审计作业程序且增加了丢失的风险。

四、发展建议

(一)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建议主管部门(天津市教委)按照《天津教育审计规范》的要求对内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规范的培训,如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文书格式、审计案卷的归集整理等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积极开展院校间审计工作的交流

充分发挥天津市教委内审协会高教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院校内审之间的交流,将某些高校好的经验与做法进行推广介绍,提升天津市属高校内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内审部门呼吁天津市教委统一制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以此作为指导高校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具体操作指南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高校审计工作的规范开展及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将具有指导意义。

第8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在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发生了改变,会计环境也被极大地改变了,使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面临巨大的挑战,审计人员不仅面临“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尴尬局面,审计理论和方法也急待改进以适应信息化的进程。

1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共同点

计算机审计的目标与传统手工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计算机审计还是传统审计,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都必须经过审计准备、审计实施与审计报告三个阶段,通过执行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基本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将审计思路和审计过程予以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

2现代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差异

2.1站在新角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各行各业普遍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海量的会计电子数据。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一整体,这适合于数据量不大的审计对象,却很难全面把握海量数据。而计算机审计打破了手工审计思维方式,强调以系统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计算机审计能够从宏观上和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审计监督能力。

2.2面临新环境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审计人员必须利用计算机实施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特别是相关的审计软件;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还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环境。信息化建设使得所有会计数据不再是纸介质的凭证、账簿及报表,而是以“比特”方式保存在磁性介质上,数据表现形式虚拟化,即审计环境数字化,审计人员所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而这些会计电算化软件版本各异,使得审计环境比传统手工模式下显得更为复杂。

2.3线索更复杂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传统的审计线索因会计电算化系统而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其纸质业务轨迹,是重要的审计线索与审计证据的来源,审计线索十分清楚。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相关的文字记录被磁盘和磁带取代,加上从原始数据进入计算机,到财务报表的输出,会计处理集中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而审计线索的改变,导致在电算化系统中可人为篡改数据而不留痕迹,如电算化系统数据来源、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均采用机内文件的形式,若有人篡改公式、编制失真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将篡改的公式等予以复原,则很难判定报表数据的正确与真实性。从而使得传统审计的追踪审查已不适用,审计入手点更多的是靠判断和经验。

2.4涉及的范围更大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机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了,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非法篡改,后果将不堪设想。

计算机审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电子数据直接进行测试,即审计人员不须先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账套再实施审计程序,而是摆脱传统的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然后通过对底层数据的分析处理,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总而言之,计算机审计的范围较传统手工审计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的需要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作出必要的扩大。

2.5审计技术更现代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革新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是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仅局限于对信息的处理,它是对来自于底层的、元素性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组合,在用途上可以作多种多样的拓展,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信息。因此,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多种测试工作。在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时,可使用两种计算机审计特有的新型审计工具:审计中间表方法、审计分析模型方法。审计中间表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基础电子数据,按照审计人员的审计要求,由审计人员构建,可供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的新型审计工具。它是实现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技术。审计分析模型是审计人员用于数据分析的技术工具,它是按照审计事项应该具有的时间或空间状态(例如趋势、结构、关系等),由审计人员通过设定判断和限制条件来建立起数学的或逻辑的表达式,并用于验证审计事项实际的时间或空间状态的技术方法。

2.6审计流程更长计算机审计由三阶段演变为四个阶段。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的审计过程一般可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但是,在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审计准备阶段与审计实施阶段的界限变得非常不清,可能是由于数据分析既像审计准备工作,又像审计实施工作。其中,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审前调查的归属没有明确的限定。审前调查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而数据分析的测试属性又无法合理确定,于是有些审计人员将其划入审计准备阶段,有些审计人员则将其划入审计实施阶段。我们应当将审计过程再行细分,将其直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审计准备阶段、审前调查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准备阶段与审前调查阶段的划分原则应该是,审计人员是否需要实施实际的数据分析。如果需要,就须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通知书,然后才能获取敏感性、实质性的数据。有了审前调查阶段,审计人员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数据的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和进行审计验证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审计研究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货币经营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较低,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但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社会和经济稳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逐步脱离了国家保护,业务不断丰富和复杂化,经营风险逐步加大,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公正的客观评价体系,引入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内部进行评价,及时有效的揪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采取各种防范对策来避免风险损失,从而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以它是商业银行系统运转正常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内部审计的飞速发展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企业整个业务运行系统为核心、以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但与当今金融业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针对商业银行自身特有的运行模式,如何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所有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管理体系不合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中两项最重要的原则。独立性在于确保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主要指银行的内部审计要独立于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当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一定地位,拥有相应的职权时,独立性和权威性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银行的经营状况作出真实合理的评价。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仍停留在内部审计“形式的高地位”阶段,实际的管理设置模式是层级管理。内审部门由总行和各级支行行长管理,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由于内部审计部门不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混乱的隶属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缺乏权威性,甚至丧失了独立性。银行是自主盈亏的特殊企业,行长的决策很可能因注重盈利而忽略高风险,董事会得到的信息经过了管理层的过滤,及时性和真实性自然得不到保证。而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对象同属银行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避免的利益关系。二者的地位不相上下,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受到限制,无法以客观的“第三者”身份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指导,从而流于形式。

(二)审计风险得不到重视,防范范围过窄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银行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或重要的金融业务活动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其合法公允或健全有效,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以及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被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日后暴露而产生了不良后果。这两方面都会使被审计对象蒙受损失,引起内部审计部门承担责任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率无法得到明显改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核心仍然是检查会计凭证、报表等材料的真实完整,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合规合法性,风险业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注重事后审计,不注重事前控制和事中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审计,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模型的设置尚不完善,风险管理监督和控制职能缺乏。

3、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拓展,业务更新十分迅速,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而审计内容却反应过慢,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无法及时实施有效的内部监控和风险评估。

(三)审计手段单一,方法技术陈旧落后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普遍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基础上,采用详细审计或抽样审计的方法,与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差距还很大。陈旧的审计方法和单一的审计手段势必导致审计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下,并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另外,金融电子化建设的飞快发展带动几乎所有被审计对象,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和管理系统。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其审计手段的信息化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阶段。系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致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监督控制上无所适从,风险防范举步维艰,严重约束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四)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复杂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一批能够适应现代银行业发展要求,拥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同时具备法律、计算机和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很多内部审计人员都来自基层岗位,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使得工作衔接不利,业务开展起来困难重重,极大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改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商业银行的发展迫切要求其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就要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全面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手段,明确定位管理职能边界,增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重要经营活动实施专项审计,同时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内部控制模式,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的整合优势。为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适应银行治理结构,我们还应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平行地位是影响独立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拓展内部审计范围

将风险管理引入内部审计,旨在帮助银行建立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风险控制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质量,依靠紧密的检查程序把风险降低至设定范围之内。首先,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模型,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高风险部分或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分析其产生高风险的原因,制定科学有效的审计计划,集中力量实施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控制风险的职能。最后,商业银行还不应忘记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以已经发生的损失或者错报漏报造成的不良后果为基础进行的事后审计。而对于正要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被审计对象,我们更应予以关注,把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逐步前移,同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预测潜在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及时监督和防范,推动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深层次发展。因此商业银行既要搞好风险评估工作,又要努力预防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尽力开发高技术含量的审计软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审计工具,将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和审计经验转化为数据分析模型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后,利用银行内联网,对会计凭证到报表逐项检查、复核,同时对银行各项业务实行不定期经常性的监测。最后,运用数学模型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风险评估报告。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质量。

(四)加快内部审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银行业务的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单一的财会型审计人员已无法满足当前审计工作的需要。提高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综合实力的审计人才,是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银行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健全的聘用制度,实行竟聘上岗,择优聘任,选择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并激励其加入,妥善安排工资薪酬,设法调动其积极性,确保他们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作用。另外还要搞好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拓展他们的知识层面,完善人员的科学配备,尽力建立一支新型的内审精英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