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中专英语论文精选(九篇)

中专英语论文

第1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听力知识非知识

中专英语教育越来越侧重培养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而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那么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影响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中专学生听力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归类整理,主要分为两类:知识和非知识。

(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障碍。

1.语言障碍包括语音、语速、词汇、语法、语言思维等环节存在问题。

(1)发音不标准导致语音的辨别能力低。学生掌握不好英语标准发音,在听的过程中即使是自己认识的单词,会由于发音不同也难以听辨出来。此外英语中发音相似仅有微小差别的单词很多,于是由于发音不标准很容易使单词混淆。

(2)语速连贯能力弱,导致辨音能力差。英语单词有弱读、重读、连读、爆破、语气、语调的升降等,在连贯的语流中该词的发音会发生变化。学生缺乏辨识这些单词的能力,同时英文正常速度比中文正常速度快10倍,因此学生平时能正确发音的单词也不能正确分辨出来。

(3)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熟练掌握程度会影响听力的效果。大多数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意思,单词在不同的环境中词义会不同。学生对单词的掌握不够全面,只是知晓某单词的部分意思,他们听的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熟悉的词义去理解,往往与听力内容不相符,会误解了听到的句子意思。

(4)语法的掌握程度影响听力理解。学生对句子的结构,英语中的进行时、完成时等没有掌握牢固,在听力中更难以理解内容。

(5)语言思维的干扰。学生养成听力过程中,先将听懂的内容译成汉语,而缺乏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还会影响反映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不能很好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内容。

2.文化背景障碍是缺乏对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背景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礼仪、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了解。学生如果缺乏这些背景知识,会下意识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移植到听到的内容中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推断上的失误。

(二)非知识包括教学设备、学习气氛、心理因素等。比如放听力的硬件设备不好,有杂音、噪音,扰乱的学习氛围等会对听力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听力效果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那么会使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大打折扣。

以上对影响中专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知识与非知识进行了分析,可见影响中专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要想有效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听力,只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专生的听力水平。

二、提高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途径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施加影响,消除阻碍英语听力提高的障碍,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提升。

(一)课堂教学。

1.教导学生准确发音,使学生的音辨能力提高。加强语音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的基础。首先学生单词发音要准确,只有学生自己的发音与标准的发音一样,才能听懂听到的单词;其次学生对单词句子的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变化要掌握,这样学生才能精确分辨出来听到的句子。

2.加强词汇、语法的学习,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全面信息;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熟悉并能运用语法。学生奠定良好的词汇与语法基础后,会更易于理解听力内容。

3.听、说、读写结合。听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课堂上创造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综合运用单词、语气、语调、语法以及情感,使学生在听时能更好地进行辨听,达到以“说”促“听”,“听”带动“说”的目的。

听读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导学生模仿录音对文章进行跟读训练,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增强都有益处。学生这方面能力提高后,自然会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写练习是提高听力水平重要的环节。教师结合精听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学生只要对单词、句子、发音等都掌握了才能准确完整记录下来,只有经过了大量的听写训练,才能真正攻克听力理解。教师应先简后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练习。:

4.精听与泛听结合。听力的提高要精听和泛听结合。精听是听懂每句话,每个单词,并能把听到的写下来。泛听指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通过对大量的听力训练,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课外学习。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外多开展听力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结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听力竞赛、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建英语的环境,能学致以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2.多阅读外文原著,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杂志、报纸等。学生对有情节的故事阅读不容易枯燥,使学生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学习了英文思维。

3.多看英文电影,培养英语语感。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多看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让学生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原声英文对话,能培养英语语感,也会了解英文国家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课堂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指导,强调听读写结合、精听和泛听结合;课外多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原著,多看英文原声电影,能有效攻破知识和非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 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重要地位

继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现行西安世园会的火热举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已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从国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准颁布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明确地得知英语专业课程可以设置为三大模块。

1.职业技能(听、说、读、写、译);

2.职业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学、英美概况等课程);

3.相关职业知识(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学概论、东西方政治经济学、商务和金融财会管理等课程)。这三大模块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绝不是将其中的一块用另一块来替代。新教学大纲的颁布确立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并为英美文学教学在各高校中有秩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新教学大纲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着目前英美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因此重新审视英美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要掌握一门外语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学习者对文化和文学的敏感性及修养。外语专业学生首先应掌握好所授各门课程,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仅仅依靠正确的语法、句型、词汇、语音语调是不够的。只有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文化、行为习惯、各种思想文化才能减少对文学的误解和冲突,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英语人才的打造不尽是语言基本功的培养,也是跨社会交际文化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瓶颈,学习英语最理想的方法是亲身至于英语语言环境,感受文化氛围的渲染及熏陶,从而不断地运用文学背景知识与欧洲人轻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况对我国大部分外语院校、系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资料、双语原版影视资料和录音等资料,或者是聘请一些外教参与我们的教学,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只能解决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问题。鉴于此,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氛围匮乏的情况,英美文学当之无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弥补其不足和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学作品覆盖了文学知识及各民族社会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和经济制度等背景知识的机会。通过学习英美文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美妙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最好语言材料;文学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极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而英美文学作品恰恰是学习英语的极佳材料,英语语言的发展与延续离不开乔叟的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拜伦的诗歌、狄更斯的小说和许许多多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专业学生,若不阅读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就称不上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即使英语说得再流利、语法再正确、语音语调再标准也是淡而无味,缺乏文学修养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学的作品里,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的材料。学生广泛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在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会再是乏而无味地背诵单词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学语言环境,以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给之的感触来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体验原汁原味、经典精邃的文学语言的魅力。

3.文学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文化鉴赏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英美文学学习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尽情翱翔于历史的海洋中,亲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进程。例如,在乔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国的英雄气概、神权的至高无

上;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权意识的觉醒、人对科学知识对艺术的追求与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说里,可以体验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文明的启蒙、发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业化进程中虚伪的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压抑、人类的无奈;在爱默生和梭罗的作品里,可以体会超验主义的唯美与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国民主的实质、人民的反战情绪……总之,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也会领略到历代战争和经济危机给英美人民带来的灾难,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对帝国主义的嫉恶,对人类命运的迷惘和关切。在这万花筒般的天地里,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将会得到纯净升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辨将找到正确的航向,他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将得到验证、巩固和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英美文学教学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经历了许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要接触西方文化,就要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大可通过阅读大量英美文学材料及作品来提高。对当时大多数学府高校来说,教学任务的核心也随之放在了英美文学的课程上,特别是外语院校,对其英美文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同时也安排教师抽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到了1980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整个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各种外语权威机构的外语理念进入我国外语教学界,人们开始认为英语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听会说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英美文学首先受到了史无先例的冷落。这一点可以从199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学课程被官方列为选修课,英美文学从此一直处于低谷境界。

那么,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

1.许多爱好者被迫放弃了文学的研究。

2.各种国内外教学与研究杂志登载的英美文学类的文章少之又少。

3.对各高校学生来说,四年的英语专业学习,练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语,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显得内容很匮乏、思维肤浅、底蕴很浅薄。

文学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外语素质的下降,这一思想对社会的影响终于在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该新大纲重新把英美文学课程推到了必修课的位置,这就使得各高校从新把文学对社会、对人类不可或缺的影响有了彻底清晰的认识,英美文学重新有了生机、有了生命。

鉴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历史和在当前外语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课,激活文学课,使文学课具有真正的实际作用。随着世贸的加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权威机构对英语教学在各高校的开展将给予更多的支持,坚信英美文学教学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0.

[3]程爱民.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2002,

第3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词汇教学 跨文化意识 文化背景

一、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培养英语综合素养不仅依靠听、说、读、写,还要从潜意识里进行英语国家文化的教育。文化意识被作为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中专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文化意识才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等,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比较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比较鉴别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文化生活的工具。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

1.利用两种语言中词汇的共通性来学习。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也是相通的。例如,凡与喜庆、吉祥、热闹等有关的事物,汉语中都用“红”来表示。比如,节日里挂的“红灯笼”、结婚时贴的“红喜字”、新娘穿的“红嫁衣”;表示顺利和成功时的“开门红”、“红榜”等。英语里的red也表示庆祝。如redletter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rolltheredcarpetforsb(隆重欢迎某人)等。

2.对于字面意义相同的词语进行文化比较,理解其文化差异。

例如farmer和peasant在汉语中都是指农民,但在英语中两者的经济状况和所受文化教育却是不同的。英国人把农民叫farmer,主要是本人,也可雇几个人,是中农或富农。peasant则认为是较穷,觋在欧洲几乎没有famr er认为自己是peasant了。再比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

3.利用习语进行文化渗透。

英语语言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习语。其含义往往与字面意思相去甚远。在教学中,如果能对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加以解释,既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会提高学习效率。比如Raincatsanddogs.这一习语的意思是大雨滂沱。它起源于中世纪。那时的欧洲人相信猫狗有神奇的魔力。与暴风雨有极大的关系。猫象征倾盆而下的大雨,狗则象征与之伴随的强风。

4.通过俚语学习,了解英语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语言就是俚语了。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际。所以,适当的俚语学习对学生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大有帮助的。例如pullingone’Sleg看起来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文里的“拖后腿”,不过它却是开玩笑的意思。美国人完全无法把pullone’sleg和“拖后腿”联系起来,他们用oneup(把某人绊倒)来形容“拖后腿”这样的做法。

5.加强文化背景的学习。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思维习惯,赋予了不同文化的风格和传统。克服词汇困难可以查字典,但逾越文化障碍只能依赖对文化环境的了解。如英美国家,therich是相对thepoor来说的,therich连接着剥削、堕落、狠心和庸俗等概念。这至少可以追溯到狄更斯的时代。therich可能引起人们的妒忌,但不会引起人们的喜欢和羡慕。比较起来,prosperous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含有共同分享的意思。因此表示人们生活“富起来”,翻译成getrich,会给外国友人带来误解和不良反应。

三、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文化输入

中专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到问候、称呼、介绍、问路、学校、购物、就餐、交通、环境、人物介绍、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要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点。例如在讲“问候“一课时,既要向学生说明英语和汉语的相同之处,也要点明不同的地方。初次见面,英语一般要说I’m glad/pleasedtomeetyou。汉语中也有“幸会,幸会!”的说法。英美国家的人中常用的招呼语有Goodmorning.Howareyou?Hello!在中国有些人则还保留着“吃过了吗?你上哪儿去?”等没有任何用意和目的的客套话,但却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认为干涉了他们的私生活。我国学者胡文仲指出“文化错误,即对英美人士来说不妥或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比语法错误更加使他们不安。”.

四、因材施教,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4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跨文化渗透教育

1 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它所承载的是厚重的文化。如果脱离了一种语言的文化底蕴,而单单学习这种语言本身,那么这样的学习将是单调无味的,也是事倍功半的。

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从事技术、生产、管理、服务工作方面的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材。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其目的不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或是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因此,他们更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课程中,必须把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高职高专教材中跨文化渗透的具体体现

笔者是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英语系的青年教师。2007年9月,学林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材——《走出牛津》系列教材在我校投入使用。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我省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使用。在2007年至2012年五年的时间中,我院非英语专业的8000余名学生先后使用过该教材。《走出牛津》以其“突出场景英语,体现交际能力,强调教学互动,编排图文并茂,结构轻松明快”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捧。《走出牛津》不再就某主题纵深的挖掘相关内容,避免了大篇课文带来的沉重感,强调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灌输。选材多来自于西方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语料时尚,新鲜有趣,富有现代气息。课文内容涉及的主题丰富,材料语言地道,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高。涉及话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例如第一册中的X-Sports(极限运动),Keeping Pets(饲养宠物),Net-pals(网上交友), Happy Special Days(吉庆佳节),Shining Stars(星海拾贝)等。从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外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学起来觉得亲切和实用。

3 跨文化渗透教育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本教材,笔者简要谈谈自己在使用《走出牛津》教材教学时,如何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的几点方法:

3.1 重视词汇的扩充解说

英语词汇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通过教师对蕴藏于词汇中的跨文化知识的挖掘,学生可以感知到词汇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气息,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又加深了对生词的印象。例如,在第一册十四单元的词汇表中,有put sb. in the red(使某人负债)这一短语。教师可以以颜色为线索,以此列出一些与颜色有关的短语。Red(红色):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节假日有关。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铺展红地毯)的意思是隆重地欢迎某人。Red-letter days指的是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普通的日子在日历上印的是黑色,但是a black-letter 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倒霉的一天。White(白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都有相似的联想,即清白,单纯,天真,无辜。而在a white lie(善意的谎言)中,white的意思是“毫无恶意”。Blue(蓝色)在英语中表示不快,韩国电视连续剧《蓝色生死恋》中的“蓝色”一词,就表示一种无奈和沮丧的情绪。在英语口语中,用I have got the blues或者I am in a blue mood来表示自己情绪低落。在中国,黄色象征低级庸俗的影视和书画作品,而在西方国家,yellow book指法国等国家政府发表的报告书, yellow pages指包括机关、医院、商店、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在内的分类电话号码簿。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的概念大相径庭。

3.2 听力材料中的跨文化教育

《走出牛津》教材中容纳了丰富的听力素材,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跨文化渗透教育提供了极佳的条件。例如,第一册十二单元的听力内容涉及的是以花传情和送花时的禁忌。教师可以结合听力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花的文化知识:欧美人的生活似乎与鲜花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把花视为一种载体或媒介,以花代言,借花抒情。红玫瑰象征炽热的爱情,黄郁金香发出的是失恋者的悲伤,红康乃馨饱含受挫者的伤感,而黄康乃馨则是轻蔑的信号。在有些欧美国家,被视为“妖花”;不少欧美人又习惯于以来祭灵;而有趣的是,在法国,雏菊却有特定的含义“我只想见到你,亲爱的”,因此男士常雇人将此花送到他心爱的人的府上。与东方人的习俗不一样,送花给德国女主人最好成单数,以五朵或七朵为宜。赠花给巴西人时务必避开紫色,因为紫色在巴西是死亡的象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这方面的材料,相互讨论,共同分享,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又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3 加强本土文化与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比较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说过:“文化教学,这不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本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视目的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讲授。《走出牛津》第一册十三单元中,编者用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做比较,又用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做比较,较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异同。以教材为依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例如感恩节、万圣节、父亲节、母亲节、复活节、愚人节等等。通过对学生文化对比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更深刻的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培养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3.4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时尚文化

与许多传统教材相比,《走出牛津》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趣味性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第一册中Unit 1 X-sports(极限运动),Unit 6 Charm of Arts(魅力艺术),Unit 9 Net-pals(网上交友),Unit 10 Shining Stars(星海拾贝),以及第二册中Unit 5 Bar room (泡吧),Unit 7 Online Shopping(网络购物),Unit 8 Electronic Times(电子时代)等单元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该教材的时尚感。80后和90后的青年学生,对时尚文化特别敏感。教师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西方的时尚文化,把时尚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册十四单元的练习册中,出现了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DINK(丁克家庭),SOHO一族,freelancer(自由职业者),open-collar(开领工人)等时尚词汇,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从教材内容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时尚文化,加以补充介绍。例如,white collar(白领)blue collar(蓝领)这两种俗称已为国人所熟识,而在时尚英语中还有pink-collar(粉领),grey-collar(灰领),open-collar(开领)和iron-collar(铁领)等说法。pink-collar(粉领)通常指由妇女从事的职业,如秘书,高级保姆,打字员和幼儿园的教员等等;grey-collar(灰领)指西方国家中介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和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之间的阶层,如依靠仪表、电钮、数据进行机械操作的工人;open-collar(开领)指那些穿着随便的在家里通过使用与工作单位相连的电脑终端进行远距离工作的人,也就是SOHO一族;iron-collar(铁领)统指未来社会将取代血肉之躯的工人,从事各类繁重、危险、乏味或精细劳动的机器人,它们是一群身披铁领衣衫的新劳族。挖掘教材中的时尚文化,不仅仅是交际教学的要求,更是使英语教学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4 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仅仅只体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课外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积累,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西方影视以及英文歌曲中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扩宽知识面。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大多是通过说话交流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有条件,可以请一些外籍朋友与学生进行直接的交流,或者以讲座的形式向他们介绍西方社会生活风貌。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刊、上网等方式,留心和积累西方文化常识,消除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疏远感。有条件的话,还可以举办英语晚会和英语戏剧表演,为学生创立真实的交际语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符合交际准则的行为习惯。

5 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教育不是空泛的,跨文化教育的实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人的交流日益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有深厚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材。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跨文化渗透教育,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胡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陆建飞.跨文化交际随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曹璟,杨继红.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教育[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谈慧娟,毛怡旸.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6

第5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应该是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培养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高职高专外语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潜移默化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涵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指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人的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活动创新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我们所从事的外语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要实现外语教育为一种对学生素质的教育,把外语教学过程改变为对外语学习者文化素质的培养过程,真正使外语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领域。

2.有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错误,跨越文化障碍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背景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外语进行社交的能力。在交际障碍中,文化错误较之语言错误,性质更加严重,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它很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和尴尬。只有培养了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后(在地位、角色、态度、目的、观念、礼节习俗等方面),才可能有效地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错误,跨越文化障碍。

3.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水平的途径

学习外语的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熟知异国文化的情况,才能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准确地表情达意,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影响文化学习的因素

1.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具有普遍性,任何文化都包括主观文化(规范、价值观、世界观)和客观文化(习俗、科技、生活方式),表明人类共同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是这些文化范畴的具体表现却因群体和环境不同而不同,这就是文化差异。世界文化包括两大体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每一个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特殊概念,有自己的特殊问题,有自己的特殊见解。从人类的整个发展史看,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诞生、成长、繁荣、衰退和消逝的过程。文化差异是导致国家、民族、群体等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学习和文化交流的动因和基础。文化差异对文化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差异的大小上。一般认为差异越大,文化学习就越艰难;相反,如果本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越近似,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中国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自然比欧洲学生学习美国文化要困难一些,因为东方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远远大于欧洲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2.学习环境

文化学习环境可以指学习者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也可以指他们接受教育的学校和课堂小环境,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通常将英语教学分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ESL)是在目的语言、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英语学习,学习者除了课堂英语学习之外,还有很多接触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侵入式的语言和文化学习模式。而英语作为外语教学(EFL)的学习者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接触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机会远远少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ESL)的学生。这两种社会环境对文化学习有很大的影响。首先,语言和文化输入(language and culture input)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文化学习。文化学习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习者从情感上习惯、接受文化差异,要愿意从目的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目的文化行为。从行为上来说,要能够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行为,灵活有效地与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

3.学习时间

正如何时开始学习外语会给外语学习带来影响一样,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受到学习者年龄的影响。众所周知,本族文化习得,即社会化过程,是从小孩一出生就开始,到青春期基本结束。这个阶段对于本民族文化和母语的学习非常重要,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离开必要的社会环境,社会化过程就非常困难。

四、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由于地处不同的地域造就了全世界多姿多彩的文化和习俗,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方文化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向来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则要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称呼语、感谢和答谢、赞美、隐私、打招呼、节日、词汇的文化内涵,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因素的导入,重视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2.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语言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部分是词汇和习语,它们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外延。植根于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英语和汉语词汇和习语有着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色彩。所以研究词汇和习语从一个侧面明显地反映出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所以研究词汇和习语的文化背景,并将他们进行比较,就会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一个较详尽的了解。例如,(1)英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是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等。(2)在汉语中常用“铁饭碗”来比喻职业的稳定性,“做东”表示做这件事的主人。对于英美国家的读者来说就很难领略其中的含义。

3.利用课外英语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英语剧表演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只在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及其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到英语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尝试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表演英语剧。英语剧表演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话剧社,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表演中、在英语故事的情节里领略博大精深的异国文化,同时锻炼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2)英语文化课题研究和讨论

学习外语语言最好在一定的语境和氛围下进行,英语角是众所周知的训练外语口语的经典模式之一,我们教师可指导学生创立班级英语角,创设适合于学生感受英语语境和接受英语文化熏陶的气氛,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话题,也可让学生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这里,学生能够自由地相互交际、大胆地进行实践、切实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有效地培养英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一个异国文化交际园地,让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建立每天发言制度,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编写发言稿进行交流。持续地参加此类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3)充分利用西方的电影、电视、书籍、音乐等文化元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剧和类似的影像资料,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国多元的文化习俗。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成功地再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例如,通过影片《乱世佳人》我们就可以了解美国内战时期的历史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解体以及黑人奴隶的解放运动;通过观看《辛德勒名单》,我们可以了解二战时期纳粹人屠杀犹太人的血腥历史和犹太人的悲惨命运;通过观看《长征》,我们重温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红军长征的壮丽历史画卷。通过观看《安妮日记》,我们可以了解1942年~1944年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爪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这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高职高专的培养重心是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多方面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败,使语言获得更大的实用价值。“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是文化素质的整体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文化差异,并在适当的场合正确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第6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微课;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一课多用;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6].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 [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89-96

第7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也更加重视。人文素质作为人的基本品质,是学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与学校英语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文就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以供参考。

第8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军.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第9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教学方式

1专业英语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对于英语的学习的较普遍的做法是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开展基础英语教学,且所占学时、学分较高,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需要。之后对于英语的教学工作,很多高校都放松了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在大学第三年的时候,学校开展专业英语学习,此时的英语学习已由以前的基础英语的必修课转为现在专业英语的选修课,且学时和学分都减少了很多。学生此时对选修课的热情也大大下降,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学习表现很冷淡和被动,学习目标模糊,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英语上的学习。另外,在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材翻译教学法,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有的学生甚至昏昏欲睡。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法是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译课文意思,讲解语法,而学生则是填鸭式的被动记笔记,很少能参与课堂活动。

2专业英语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2阶段,也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阶段。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属于它本身自身的特点。

2.1专业英语学习目的

专业英语的专业性较强,它是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以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来说,其主要内容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等。

2.2句子结构

专业英语从词汇、语法、语言以及学习方法上与传统基础英语的学习存在明显的不同。逻辑性强是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语法结构上是存在大量的因果从句和定语从句来表达全文的逻辑性。专业英语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专业英语的长句和倒装使用较多,而且很多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由于专业英语表达语意的严谨性,专业英语文章中的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需要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这就涉及大量的定语从句和复合句的使用。专业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是被动语态使用较多。由于在科技论文中由于着重论述客观现象和科学真理,因此,被动语态在专业英语句子结构中使用相当广泛。

2.3词汇、语法、语言

专业英语的词汇往往跟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较紧。以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来说,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词汇与实际工程、材料、施工等联系密切,基础英语中较少涉及这些专业词汇,且词汇量也较大。另外,有些单词和词组在日常英语中常用,可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中其含义就不同了,有些单词的意义已经完全背离了原单词的意义,专业英语一般运用本专业的术语和习惯用语,也即parlance(说法,语调),如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里德circulation,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具有流通等意思,但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中,具有“通道”的含义。学习如果按基础英语的常规词义去理解专业英语,往往会造成误解和歧义。

3教学改革

3.1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材内容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在选取教材时,应既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突出所选材料的趣味性。在选教材中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中要含有适量的最新知识,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在专业英语论文的选用上,应避免一些过于生僻领域的论文,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常用的生词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增加专业英语课外阅读资料,扩大阅读知识面。

3.2教学方法多元化,加强师生互动

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同时也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搜集专业英语的教学素材,穿插多媒体教学,以弥补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如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引入国际合同签订模板,对国际英文合同要点进行讲解,突出专业英语重要性。也可引入国际著名工程施工案例,结合学生现有专业知识,对施工要点、难点进行说明和探讨,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3加强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系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词汇、术语及专业文章阅读技巧,在此基础上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写作、阅读及口语交流的能力。教师应结合领域最新前沿发展趋势,设置一些论文课题让学生去检索、查阅及归纳来进一步锻炼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并要求学生书写简单的专业科技文章来锻炼写作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模拟科技交流会议来锻炼口语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