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话题作文;补充法;另立新题法;标新立异法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作文题目,新颖别致,就像文章的眼睛,让人赏心悦目。话题作文就是出示“话题”后作文,也属于半命题作文,话题就是指说话的中心、主题,不等于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切忌直接使用话题作为题目。因此,拟好题目对于话题作文的写作尤为重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词语添加补充法

就是在所给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后面或前后都添加补充词语,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以“理解”为话题作文,在理解之前可以加新词语构成《学会理解》《感受理解》《解读理解》等题;在理解的后面添加新词,可以构成《理解真好》《理解万岁》《理解是什么》《理解是一种乐趣》等题目。在理解的前后都加新词语构成《妈妈,请您理解我们》《我们需要理解》《我们生活在理解中》等题目。

二、抛开话题,另立新题法

这就是围绕话题,结合你的构思和要表达的中心,另拟题目。但是,不能离话题太远,偏离中心。为了防止作文有跑题的嫌疑,要求写作时,在作文开头或者结尾要点题和扣题,就是行文中出现话题中的词语。例如,以“墙”为话题作文,墙这个词是一个专有名词,很抽象,没必要牵强出现在题目中,可以围绕这个词的比喻义和引申义拟题。例如,《迈过这道坎》《理解父母》《揭开云雾》《走出影子》等,题目中虽然没有“墙”字,但是却意在其中,然后再恰当选材,点题扣题即可。

三、明确话题中心,标新立异法

就是结合命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分析好话题的含义及中心范围,大胆开拓思路,拟出漂亮的题目。

1.使用修辞方法拟题

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巧用比喻:《温馨的港湾》(话题“家”)《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话题“阳光”);巧用拟人:《幸福的自述》(话题“幸福”)《“诚信”演讲》(话题“诚信”)等。

2.妙用名句拟题

引用俗语、格言、谚语、诗文名句、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妙趣无穷。如,《言必行,行必果》(话题“诚信”)《众里寻他千百度》(话题“诚信”)《背起爱的行囊走四方》(话题“亲情”)。

3.引用歌词拟题

就是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心语》《妈妈再爱我一次》(“理解”话题)《潇洒走一回》(“自我”话题)《常回家看看》(话题“思念”)《让我们走进新时代》(话题“家乡变化”)。

第2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话题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02-02

1 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2 “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 《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3 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 “文体不限”不等于 “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3.1 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3.2 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4 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第3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误区一:对“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的理解错误

有的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的问题,忽略了话题作文中材料和引题对话题的逻辑限制。甚至有人认为“在话题范围之内”就是只要在行文时出现了话题中的词语或判断,就算是符合要求的。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其实,话题作文也存在着审题的要求。我们认为话题作文的审题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

一是对话题本身的理解。我们可以把话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如“战胜脆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或话题本身隐含了一个已经为我们的社会规范限定的判断,如“诚信”、“人文素养与发展”。这样的话题作文其实已经把作文立意的方向确定了,我们只能在这个方向上作自己的延伸或拓展,我们称这样的话题为“伪话题”。另一类话题本身是开放的,或者说从话题来看,并没有给出判断。这样的话题我们称为“真话题”。

二是对话题之前的材料和引题的理解。有人认为话题作文只要关注话题本身就可以了,前面的材料是可有可无的。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理解。可以说任何一个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都不是随意的,它或者对话题进行解释说明,或者对话题所涉及的内容作思维的定向,甚至是限定。而引题则更为重要,命题者的意图往往就隐含在其中。

误区二:对“可以编写故事”的理解错误

编写故事,并不意味着可以凭空想象,胡编乱造,脱离生活现实。有的学生不仅虚构故事,而且虚构的是荒诞离奇、远离生活的故事;有的学生频频地采用武侠、科幻的形式,动辄数百年前或百十年后。有的为了作文的需要,不惜让人间惨剧在自己的家庭重复上演。这些脱离了生活本真的虚构,都是对这一要求的误解。

其实我们所说的“真”,并不是否定作文中的虚构,而是说任何的虚构都应该是有生活来源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同时情感的生发、观点的形成也是有因可循有据可依的。用这两个标准去比照我们的作文,有一批是要完全排除在外的。因为有些作文所叙之事,明眼人一看就是为了作文而编造的,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甚至有的学生说,看了这样的事自己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这样的作文有何真实可言?需要指出的是,有的学生作文中所叙之事也的的确确存在于生活中,比如父母双亡,车祸伤残,继承大笔遗产等,但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这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思维,就不仅仅是脱离生活造假的问题了,恐怕上升到做人的品格也不过分。

作文,我们更提倡叙真事、抒真情。作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一种“真实”与“本色”的不掺假不走味的反映,即生活的原汁原味。生活是文章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库,就看你能不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给生活一份特别的关注。有些学生沉湎于虚构,主要是因为平时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勤于观察,不勤于思考,对自己经历的生活片断没有独到的发现,忽视了作为文章源泉的自身生活,眼光向天,不关注自己脚下坚实的大地,不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日常小事。其实,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鲁迅的《一件小事》,写的不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吗?却全都成了名篇。所以,我们强调写身边的小事,写经历过的、有真切感受的东西,把握住了这些,我们就可能写得更为出色。“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真实、本色是作文的高境界。真实应是学生作文的生命。当然,作文需要写真实的生活,但不是“照相式”地记录生活,过分强调是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须经过一番“去粗存精”的思考和加工。

误区三:对“文体自选”的理解错误

文体自选并非没有文体、不要文体,而是指可以从考生熟悉的各种文体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适合表达内容的一种。很多考生写出的是被称为“四不像”的文章,这种没有文体意识或文体不纯的现象在话题作文中是普遍存在的。

《考试说明》对作文文体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符合文体要求。从表达方式的运用角度来考察,我们一般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而这三种文体都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的。记叙文要求叙写一个完整的事件,有一定的顺序,有叙事的详略,语言形象生动。议论文要求有观点,有论据,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语言要严谨准确。说明文要有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重点,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在实际写作中,有些学生选用了应用文体如日记、申请、倡议书、启事、报告等,也有一些学生使用了小说、寓言、戏剧、神话等文学性更强的体裁,这些从文体的创新上来说,都是可行的,但不管选用什么文体,都要遵循这种文体基本的特点,而不能随心所欲。

误区四:对“题目自拟”的理解错误

学生拟题随意,不考虑文章的内容,题目宽泛空洞,平淡无神,甚至有的直接以话题为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阅读的第一触点,拟一个好题目也是语言文化素养的体现。特别是考场作文,一个醒目贴切的好题目,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题目的标准是:切合内容,切合文体,简洁醒目,形象生动,新颖独特。我们可总结归纳出下列的拟题方法,如:公式式、联想式、论点式、论题式、论辩式、关系式、比喻式、借代式、引用式、拟人式、仿用式、回环式、呼告式、故事式、应用文式、对联式等。总结历届高考优秀作文的命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拟题:①直接提示文章主题,如《崇高的心灵选择――谈悲剧之美》(2002年);②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毛钱与诚信》(2001年);③以修辞等方式增强抒情性或标新立异,如《月若有情月长吟》(2002年)《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④给人以思考,引人入胜,如《为韩寒让出一条道》(2000年);⑤表明故事基本内容和情节,如《黄河需要诚信》(2001年);⑥故事新编,给人以新的感受,如《赤兔之死》(2001年)《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2000年);⑦以矛盾或不同于常理的说法出奇制胜,如《选择牢笼》(2002年);⑧表明文章所采用的独特体裁,如《吊屈原赋》(2003年)。其实,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和读本中的大多数题目就是我们学习模仿的很好的例子,在平时的阅读中,大家多留意文章的题目,久而久之,就可以形成拟题的能力。

第4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08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以“海龟和老鹰”的故事作为命题材料。“海龟和老鹰”这个故事原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04版)将之选为课文,取名《自然之道》。原文的中心是:人们对小海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海龟带来的反而是莫大的伤害。

命题人选材时进行了改编,删节,去除了其中的议论性文字,变为一则纯叙述性的材料,客观地讲了一个事实。作者的观点并未在材料中有所表现,材料的中心也很隐晦,就像一个影片的片断。这就给考生很大的审题立意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选择作文角度,提取观点,确定写作范畴。

对比一下06年全国卷于07年全国卷,在作文要求上有一个重要变化。06年全国Ⅰ卷“老鹰与乌鸦”和全国Ⅱ卷“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在作文要求上明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2007年全国Ⅰ卷“摔了一跤”、Ⅱ卷“歌手丛飞与大学生小李”,作文要求发生变化,去掉了“全面理解材料”的要求,其他要求与06年相同,2008年作文的要求延续了07年的提法。近两年对作文要求提法的变化,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所以,从命题者的取向来看,08年的“海龟和老鹰”,应为多角度立意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的要求已经规避了从一个角度立意的思维束缚。就试题而言,既继承了旧材料作文思维聚敛的特点,又兼顾话题作文思维发散的优势,明显看出命题者在努力寻找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结合点。

二、审题立意:兼顾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特质

本次作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介于材料和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话题作文之间的新材料作文形式。作文材料明白易懂,寓意深刻。对“好心的游客、无知的幼龟、穴里的群龟、等待时机的老鹰”没有肯定或否定的感情倾向,这就给考生选取角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和原材料巧妙联系,或从中找出话题的引子,考生可以从理性的认识,价值的判断,明智的抉择,等待时机,把握机遇,习惯定势,危险危机,随波逐流,生命生存,错误信息,帮扶与捆绑等方面,展开联想,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人生作文。

因此,08年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首先应该根据材料作文的特点,寻找构成本材料的核心要素,找到本材料的四个信息源,即游客、老鹰、小海龟、群龟,然后从四个角度入手,根据材料四个信息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抽象出诸多话题,每个角度中可以找出许多话题,构成四个话题群。

比如,从游客与小海龟关系的角度,游客出于好心,帮助小海龟,结果造成群龟的灾难。抽绎出的话题有:违反自然规律与付出代价;好心办坏事;动机与效果;呵护与历练;牵手与放手;爱与害;等等。从群龟与小海龟关系的角度,群龟派小海龟侦察,由于人为的干预,而得到错误的信息,结果遭遇灾难。抽绎出的话题有:现实与经验;经验与盲从;综合判断信息与选择行动;习惯定势与审时度势;等等。从老鹰与游客关系的角度,老鹰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未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抽绎出的话题有:失去与等待;退与进;挫折与坚守;放弃与坚持;等等。从小海龟与群龟关系的角度,小海龟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做“侦察兵”。抽绎出的话题有:牺牲小我与成全大我;个人与集体;等等。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即确定四个抽绎话题角度的依据是什么。原材料的任何一个词语、句子,都可以看成是信息点,为什么不能确定为抽绎话题的切入角度?这应该从原材料的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我们所提到的四个角度,均能联系原材料中的核心要素,构成贯穿始终的思维链,这是确定合理切入角度的合理依据。举例说明,从老鹰与游客关系的角度,老鹰被游客赶走,它猎取小海龟的行动失败了,但老鹰并未气馁,而是坚持等待,直至最后捕获群龟,获得成功。这个思维链条是贯穿始终的,且关涉到各个核心要素,可以作为抽绎话题的切入点。而不能构成贯穿始终思维链的散在信息点,不能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比如,不能把沙滩作为抽绎话题的角度。

第5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一、准确揭示,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都是根据给出话题自拟题目,这个题目不是“天马行空”胡乱一写,而是要准确揭示话题所体现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在这一点上,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体现出了弊端,因为其范围之广,所以在拟题上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难,所拟题目 “千人一面”,所写内容穿梭于几个话题之中,把能写的都写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即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如以“愿望”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小草的愿望”、“愿望破灭”等。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一点,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点”写好、写深刻,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二、多种角度,独辟蹊径

拟题,除了顺向发展,正面思维,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外,还可以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进行相反角度的深度思考,从而进行论证。思维角度变了,文章立意也会陡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势必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屡遭逆境挫败了人的自信心,鼓励与表扬反而更易激发人的斗志,可拟成“顺境也能出人才”;一味的知足自满,却是固步自封,可拟成“知足者未必常乐”等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才能弹出不俗之音。

三、巧用技巧,力求创新

在正确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拟题运用一些技巧,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一)巧用修辞

文章的题目素来有“简明扼要、点明中心”之功效,但不足的是简明的题目往往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巧妙使用修辞恰恰可填补这一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文章更富意蕴。如以“家”为话题,用比喻拟《家――我成长的避风港》,用对偶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又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拟人拟《地球就诊记》,用夸张拟《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落俗套。

(二)巧借熟语诗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成语、俗语、古诗名句……只要我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适合文章主旨的借来一用,那么文章也会顿生典雅蕴藉之气。以“书”为话题可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借用名句拟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作文”为话题,还可借用歌名拟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有心积累,用心联系,通过借用、改造、组合等方式拟成的题目,一定会使文题典雅大方、妙趣横生。

(三)巧改数字公式

第6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话题作文;人文特质;开放;创新

作者简介:王世莲,任教于云南省嵩明县嵩阳一中。

随着中考语文改革的深化,话题作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原因是,相对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话题作文的写作形式和写作要求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和较多的选择自由;为学生们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提供了吐露真情、抒发真意的作文舞台,并成为高考﹑中考作文命题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话题作文的这种开放性的命题形式能让学生述自得之见﹑言自明之理﹑抒自然之情,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有利于培养和检测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并适应了教育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走向。

话题作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自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在这个重要文件里,明确提出“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为落实这一精神,在中考作文命题和平时训练中采用话题作文就成为一种大趋势,所以,话题作文的崛起就成为一种必然。

话题作文是只提供话题而不限定主题、标题,也不限定文体的作文。2003年昆明市中考作文题借鉴高考题的首创,明确提出“三自”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它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的不同生活经历,表达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或发表各自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和见解等。甚至可以合理地在现实基础上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等。话题作文的这种开放性特点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作一简略论析:

一、主题开放

命题作文一般只提供一个中心主旨(又叫主题、立意、中心思想等),并有明确的审题要求,必须紧扣题意。其作文中心是固态的,强制性的。学生一旦走题,就可能导致全文的写作失败。

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材料去确定作文主旨,即提炼出中心思想,作文中必须对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做出结论。这样,这类作文的写作就逐渐形成“引——议——联——结”的固定模式。即先引用材料、议材料现象,接着联系生活实际,最后总结归纳。这种固定模式就好像给学生写作画了一个圈,设了一些坎。并且材料中深藏不露的寓意也因学生差异而难以完全正确悟出。属于重复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真正完全挖掘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因两类作文的主题单一而写出的作文就没有真正表现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更何谈直抒真意。

总的来说,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题是固定的,而话题作文的主题具有不惟一性,有极大的开放性特点,学生的作文主题只要是由话题中生发而来即符合作文题意。作文主题强调的是“有关”,其立意和写作角度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开放性。且因不设置阅读障碍,所以话题作文的提示材料或引子都浅显直白,明确易懂,基本上不对作文的立意构成多大的限制。它的功能是为学生正确理解话题搭一座桥,不设坎。话题作文主题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在作文当中主题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在作文当中,学生可以对主题做正面拓进,或围绕话题寻找不同的立足点,力求新颖;或对主题作深入剖析,以深刻取胜。同时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在与绝大多数人立意相反的思维方向寻找主题。“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而写出立意新颖、见解独到、别具一格的文章出来。

如话题“诚信”,学生既可以谈诚信的重要性,也可以谈社会上的“诚信危机”,即正面颂扬或记叙事件,表明对“诚信”所持的态度:诚信重于一切。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主题: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特殊的领域,“不诚不信不为过”。这种独出一格的创新主题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话题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态势,即在写作主旨等方面尽可能地削减限制条件,不限立意,不限取材,给学生施展才华、特长留下广阔的空间,放开了以往其它作文样式的种种桎梏,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话题作文主旨的开放性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语文命题观念的更新和理论上的发展,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文体开放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往往只限定一种文体(又叫体裁、形式等),不准越雷池一步。而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要求“文体自选”,决定了其文体的丰富多彩,结束了话题作文之前只有记叙文、议论文这两种单调文体的情况。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使学生作文的可写性增强,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围绕主题,文体可选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可选应用文,如书信、新闻、特写、报告等。选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剧本等。还可选杂文、寓言故事、童话、传说。选诗歌可写自由诗,甚至格律诗、词、散曲等。无论学生选何种文体,哪种形式,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叙之有序、抒之有情、说之有法,都可以视为作文中的上乘之作。如以诊断书写成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病历报告本来是医学界的一种实用文体,但被作者运用到作文中获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文通过“望诊”、“把脉”、“透视”、“血样采集”、四种形式,由表及里地刻画出丧失诚信者的某些特点,形象、直观、引人深思。然后又通过“基因鉴定”,含蓄地揭示丧失诚信的原因,给人以很好的启示。最后,“治疗方法”和“医生建议”则提出了恢复诚信的基本方法,使读者对恢复诚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作为医生的这种专用文体,它言简意赅,主要用于对患者病情的记录和相应的可行性治疗方案的提出。而正是因为它直奔主题、不拖沓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借鉴。如果选用该文体时操作恰当、运用得体,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领略空间。

话题作文开放其文体,淡化其要求,不限制学生具体选哪一种文体,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繁多的写作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选择最得心应手的文体来写作。

选择文体的思路是:如果逻辑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选议论文来表达自己的主题。作文要求深入剖析,以思想的深刻、议论的精辟来发人深省。如果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会编故事,就可以选记叙文、散文、小说等文体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要求要具体生动、形象丰富,以细节的描写来感人至深,以意境的刻画来打动读者,耐人寻味。如果平时喜好古今诗词,对诗歌的创作又颇有心得,不妨选诗歌来抒自己的挚热之情,表自身豪放之慨。如果思维清晰、细密、说话有条理,而且又擅长解说,也完全可以选说明文。

总之,如果议论文失去了深刻的理性美,记叙文失去了动人的感性美,散文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就违背了话题作文文体的开放性特征。更进一步说,学生要会在文体开放中追求形式完美、创新,强化个性特色,这是话题作文个性特色的标志之一。其实,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在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鼓励创新,并且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当然,创新、新颖不是弃文体要求而不顾,而是指话题作文文体特色鲜明,滋味足,耐品尝。

总的来说,话题作文文体的开放性特点,给广大学生足够的笔墨自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善于舞蹈的舞蹈,长于唱歌的唱歌,惯于用刀的用刀,精于使枪的使枪……每个人都能发挥优势,选择特长、展示特长,在写作舞台上各呈风采。

三、题目开放

话题作文主题和文体的开放性决定了其标题(题目)的宽泛灵活性。和题目单一的命题作文,桎梏较多、限制较大的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题目的开放性体现在可引用、化用某些诗词名句、俗语、书名、影视剧名称,也可借用某些公式,甚至可以使用其它语言中浅显易懂的词、句,如英语、日语等来作为话题作文的题目。“题目自拟”的宽泛空间给学生创设了标题上的别出心裁,追求“题不惊人死不休”的拟题思想。所以,话题作文的标题往往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较好的发挥。这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更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意志和兴趣的尊重。这更表明话题作文的开放特点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话题作文的立意开放,能让学生围绕话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文体开放,能让学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适合自己特长的文体;而题目开放,能给学生以较大的展示个性和才华的自由空间,在这个自由空间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广泛的作文题材范围、开放的立意要求和体裁选择,能把学生思维由单一引向多向,给了学生一方纵横驰骋的拟题天地。导引学生关注社会,多读书,多看报,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拟定的文章眼睛——题目“明亮”起来。这充分体现了话题作文拟题空间的开放性。

其实,不只是引用歌词诗句、名言俗语等能体现话题作文题目的开放性。巧用数字、运用科学术语、改变句式、运用标点、运用悬念、巧用修辞格等同样也能体现出话题作文题目的开放特点,使其标题在开放中新颖靓丽,并通过题目展现学生独特视角,张扬学生独特个性。

四、正确理解话题作文的开放特点

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体现了它的开放性,给了我们最大的写作自由空间。但要注意,话题作文的开放不等于毫无限制、随心所欲、任意发挥。如果对其开放空间理解、运用、发挥不当,写作时仍然可能造成严重失误。所以,我们在训练的前提要正确理解话题作文的“三自”方针的具体要求。“立意自定”是以正确审题为前提的,即是在正确解读材料、提示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话题的内容和范围。话题作文的材料虽然浅显易懂,既没有什么文字障碍,也不要求从中挖掘出什么微言大意,所以审题难度不大。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不认真审题。准确认知,全面把握话题中所有文字,包括材料、提示、要求、注意事项仍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立意开放”的前提。“文体开放”不等于“快餐拼盘”、“四不像”,即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体裁开放的前提是不论你选何种文体,都必须符合所选文体的要求。比如选议论文,就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选记叙文,必须具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反之,如果选小说却没有具体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写诗歌只是分行排列,既不押韵又毫无诗情画意,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话题作文开放文体不等于不讲究文体,不要文体。它是要求学生选最得心应手的、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体现其主题的一种文体。一旦确定了要写哪一种文体,就必须遵循这种文体的基本规律行文,突出文体本来应有特色。

“题目开放”,是给学生又一个创造的空间,表现个性的机会,如能充分利用,能给作文配上一个生动传神、画龙点睛、寓含哲理的题目,会使整个作文增色不少,甚至提高一个档次。但其开放的前提是:题目应与内容和形式相吻合,即题目要呈现出文体特色。如议论文应尽量拟论点型题目(如“以诚为本,以信为业”);记叙文的题目最好是对事件的精炼概括(如“诚信飘流记”);散文题目应尽量有诗意,有文学味,避免枯燥直白(如“归来兮,诚信!”)。但还有一点,无论标题如何精彩切题,在逻辑上都必须符合这个条件:作文题目所涉及的概念的外延,一定要比话题概念的外延小,而且一定要包容在话题概念之中。当然,也不能用话题作标题。

五、话题作文开放性特点所带来的局限

话题作文的开放和走俏,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它的命题内容联系现实非常紧密,有很强的时代感。由于题材源于现实、紧贴现实,且不少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题型把写作的视野由学校引向社会、知识由书本引向实践,思维由单一引向多元化,所以学生写作兴致很高,好文章精彩纷呈。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在实践过程中,话题作文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它的局限性。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但另一方面,它题材宽泛、限制偏少、内容不设防线的特点也显现出来。多方开放性提示造成门户洞开、来者不拒的局面,出现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戏说。作文的多、乱、杂,很难说哪个在话题之内,哪个偏离了话题,结果让一些宿构、套写、抄袭的文章钻了空子,造成了同一环境的不公平性。

从上述一系列问题来看,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展示平台,学生在这里可以放胆抒情,放手写作。但在实践中出现开放无“边”的局限性,致使出现一些弊端。我们要正确认识话题作文的特质,把握其写作的规律,查缺补漏,这对促进作文教学改革有着既现实又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汤素兰.新话题作文[Z].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2]李景阳,李金国.新作文高考特快[Z].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军业,戴建国.高考话题作文例法辞典[Z].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

第7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

第8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工科;综合大学;推普;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这实际上将普通话的地位,由原来的汉民族共同语(汉语不同方言之间交际用语)提高到国家通用语(全国不同民族之间交际用语),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五十多年推广普通话工作,普通话已经相当普及。在交际、教育、宣传、行政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语言的交际效率,促进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又成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

高校聚集了青年精英,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五十多年来,一直都有学者从事高校推普工作的研究。一般都比较注重与语言表达关系比较密切的高校,比如师范类、表演类。近年来,研究以《山西省高等院校普通话教学和推广的思考》、《高校普通话推广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与普通话推广的互补作用》等论文为代表。这些论文都对高校推普工作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但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研究是空白的。

因此,笔者准备以江苏大学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归纳、数据比较、提出问题、提出对策的方法,希望能发现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推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填补之前研究的一些空白,为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发挥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

一、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调查数据

1.本项调查以江苏大学为研究对象。

江苏大学共有本科专业81个,其中理工医科58个;文科32个。硕士研究生点143个,其中理工医科115个;文科28个。

江苏大学共有在校本科生31193名,其中理工医专业21409 名;文科9784名。硕士研究生7477名,其中理工医专业6159名;文科1318名。

所以江苏大学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

2.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为了撰写本报告,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包含了涉及到普通话的问题11个。发出了300份,收回243份,有效问卷220份。

走访调查。笔者走访了不同学科专业的老师5名,学生20名。

笔者还通过“全国普通话测试管理系统”获取了江苏大学普通话测试站2008年以来的测试数据

3.数据的归纳和比较。

对于与普通话相关的法律等知识不清楚的人数占很大比重,并且理工科大于文科。另外,在普通话测试人数方面,有计划考取相关证书的人数理工科远远小于文科。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再从整体情况看,从2008年到2013年,非师范生的比例在波动增加,二级乙等的人数比例也在波动增加。

二、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问题分析

1.存在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师生走访、测试数据采集,我们发现,江苏大学普通话推广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理工科学生不太重视普通话。

普通话师资缺乏。

宣传力度不够。

2.原因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明,由于以理工科为主,虽然也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文科学分,但是语言类选修课太少,导致理工科学生对普通话,缺乏了解。

因为江苏大学是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校园内师生都使用普通话,理工科学生就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学习普通话,导致不够重视。

当然,学生的三种情绪也影响了普通话的推广工作,那就是,趋同心理、求异心理、自满心理。“受趋同心理的作用,周围大多数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使用的语言, 作为主流语言, 对于外来者和后来者语言习得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求异心理使得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方言腔调。有自满心理的人满足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愿练习普通话。

通过走访江苏大学普通话测试站站长,我们了解到,全校共有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2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16人,但是中文专业的测试员只有5人,能够上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的只有3人;全校共有7个师范类专业,专职的教师口语课老师3人,只有1人是普通话测试员。因此,普通话培训师资比较匮乏。

最后,学校专业是以理工科为主,各理工科学院的中层领导更加重视抓学科建设,难免会放松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三、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1.将推普工作融入课程体系,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结合。“人文精神要深入到年轻一代教育的方方面面中去,让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年轻人的面貌中得到体现。普通话的推广对当代的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2]将普通话达标作为一门课程一样,给予一定的学分。

2.从两个方面加强师资建设。一是抓全校所有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严格坚持不达标不上岗的标准,并且把推普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特别要对普通话严重不标准的教师进行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说普通话的环境。二是要抓教师口语课师资的资格,尽量安排普通话测试员担任,并经常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开展活动,加强宣传。由校语委、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共同牵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广播台、电视台增设推普栏目。编写推普小册子,发到各个班级、宿舍。由学校提供专用橱窗,由校语委指导,各学院承办,开展定点宣传。

4.加强制度建设。将普通话的水平与评奖评优等挂钩。健全学校推普机构,设置学生推普员。

希望这些措施能促进本校普通话的推广,同时也能够为同类高校开展推普工作提供参考。

针对工科性大学对推普工作重视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以上推普对策,希望能够填补之前研究的一些空白,为理工为主的综合大学推普工作发挥一点拾遗补缺的作用。推动社会的交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进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苟芳琴,彭明权.影响普通话推广的几种消极心理[J].甘肃高师学报1,2003(8).

第9篇: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摘要: 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具有变异性,但相关研究往往关注日常言谈语境,没有针对网络虚拟语境下话题优先序列变化的研究。通过对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中两性各约50万篇博客进行文本分类处理。在大规模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察了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及其组间差异。新媒体语境和日常言谈语境中的两性话题选择优先序列有明显区别。新媒体中的两性高频话题具有聚类相似性,但是话题组间序差明显,话题量的组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女性在不同语境下均以“关系式”谈话为主,话题的优先序列稳定性较强。男性的话语方式由日常言谈的“报告式”向新媒体语境下的“关系式”转变,话题的优先序列波动幅度较大。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2022306

Key words: Gender Language;topic;corpus;text classification;priority sequence

Abstract:

The priority sequence of topic selection between genders is variable.The 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change of priority sequence in the daily conversation context,instead of the network virtual context.The thesis classifies 500,000 pieces of Chinese blog texts written by two genders respectively,which are gathered from the corpus of Network Media Language Branch in National Language Resources Monitoring Research Center(CNLR).Based on this largescale data,it investigates the priority sequence of topics and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It finds out that the priority sequences of topic selection between genders in new media context and daily conversation context ar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Also,highfrequency topics between genders in the new media context have similarities,whi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sequences,as well as topic amount exist between groups.“Rapporttalk” always dominates females both in daily chats and new media contexts,consequently the priority sequence is relatively stable.However,the mode of discourse by men is transforming from “Reporttalk” to “Rapporttalk” in the new media context,thus the priority sequence is less stable.

性e语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性别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交际中的话语模式。话语模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话题选择、话语量、话轮控制和交际策略方面(Wardhaugh 2010)[1]。其中,话题选择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Klein(1971)、Kramer(1974)、Aries(1976,1982)、Tannen(1991)、Myerhoff(2006)[17]等考察了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等不同社会阶层,以及美国犹太社区等不同社会族群的日常言谈话题,发现男性之间的话题焦点围绕政治、经济、体育、商业等,通常不涉及个人情感;女性之间的话题焦点倾向于感情、家庭、孩子、夫妻关系等。许力生(1997)、李经纬(1998)、赵蓉晖(2003)、崔艳英(2012)[811]等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过探讨,但以介绍和综述国外研究为主,缺少以汉语为语料的实证研究。

话题选择优先序列会因语境、地域、种族、文化等差异而产生变化,以往针对家庭和公共社交场合的调查研究,说话人在话题选择时容易受到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场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结论真实,但并不具有普遍性。而网络虚拟语境下,交际场合由现实的语言生活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交际对象由特定受话人转变为网络中的预设受话人,外界环境因素对作者话题选择的影响降低。尤其是新媒体中的博客,因其具有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文章更接近于单向独白式语体,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双向会话式语体。文章更能体现的博主对话题喜好,能更真实地反映两性的话题选择倾向。同时,相比以往针对日常言谈语境的小样本调查,基于新媒体语料的大规模统计分析在数据处理上占有独特的优势,避免了因小样本和个案研究带来的偏差。再者,由于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符合汉语的性别语言特征,而且重视汉语语料、加强本土化研究符合当代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基于大规模新媒体博客语料库,在文本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对汉语博客中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和探索,可以开拓汉语性别研究的新前景,拓展新媒体下语言研究的新视野,展现性别语言差异在时代变动中的新发展,对于新媒体语言研究和监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作用。

一、两性话题的文本分类过程

(一)实验文本的甄别与筛选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网络媒体监测分中心从2005年开始对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网络文学,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动态监测,并建有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其中,博客语料来源于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搜狐博客(blogsohucom)、中国博客(wwwblogcncom)、博客网(bokeecom)、和讯博客(bloghexuncom)、博客大巴(wwwblogbuscom)等境内著名博客网站。本文选取其中的博客语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文章作者元信息的提取原因。博客、微博、论坛的作者在社交平台上注册时会提供包括性别在内的作者身份信息,因此可以在语料爬取过程中对作者身份信息进行元数据标注,进而便于提取出有性别信息的作者。其次,文本分类的技术原因。微博和微信都比较短小,计算机对其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时效度不高,难度较大。而博客文本相对较长,分类效果较好。因此,博客文本比微博、微信等其他新媒体语料更能有效地进行话题分类研究。

两性博客语料的筛选步骤如下:第一步,甄别身份信息真实的作者,以筛选出有效的两性博客文本。博客文本在抓取的过程中对作者身份等元数据信息进行了采集和标注,根据元数据信息筛选出标注了性别的作者及其博文。由于少数作者虽然在博客平台登记了性别等身份信息,但信息并不一定真实,如果这些不确定的文本被用于统计分析,将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因此必须抽取作者身份相对真实的博文用于统计分析。为筛选身份可信度高的文本,本文依据博客作者的“博客等级”和“博客积分”高低、“博客访问量”和“博客关注量”大小,以及是否为“加V博客认证”等标准进行甄别,筛选出博客等级和积分较高,访问量和关注量较大,同时为加V认证的作者。这类作者的博客活跃度较高,作者身份信息较为真实可信。第二步,将筛选出的作者所有博客建立语料库,编写小型程序随机抽取了博客文本共计1 008 755篇,其中男性500 889篇,女性507 866篇为了有效的进行文本分类,本文在随机抽取博客文本时,剔除了文本词汇量小于100词的文本。〖ZW)〗。第三步,将筛选出来的语料建设成两性博客语料库,用于下一步的文本分类处理。

(二)文本分类步骤与统计结果

本文针对博客文本所特有的话题类别,进行了计算机文本分类处理,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所有博客文本进行繁简转化,剔除表情符号、图片等非文字符号;第二步,采用中科院自动化所的自动分词工具对文本进行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第三步,用正则表达式和停用词表过滤已分好词的博客;第四步,参考新浪博客、中国博客网(博尚网)、网易博客、赵蓉晖(2003)[10]的主题类别,同时在文本抽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博客文本分类的27个话题类别。第五步,从语料库中人工筛选出用于机器学习的训练语料和测试语料。在这一过程中,人工筛选和机器学习两个方法交替进行,最后一共收集了26个话题(不包括杂谈)的文本训练语料各约500篇,测试语料各约500篇,将52组话题的约26 000篇文本用于机器学习,统计得到26个话题类别的词频表;第六步,对26个话题的词频表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筛选出各话题的高频独用词,以及词频、频序组间差异较大的词。由于这类词与话题内容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利用专家的领域知识,通过人工干预加强这类词汇的权重;第七步,按照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每篇博客的后验概率,取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分类结果。第八步,检验文本识别的效度,并调整识别方法,优化统计结果。表1为文本分类后各话题的文本数量及其差值。

二、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

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是建立在文本分类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是指将不同的话题类别按照其使用频率的高低进行分级或有序的排位,并对形成的优先序列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下面将分别考察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并剖析两性高序位话题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男性话题的优先序列

在博客本文分类时,某些博客文本由于主题不明确而无法根据其后验效率将其有效归类,这些无法有效归类的文本,本文统一将其另列为“杂谈类”。“杂谈类”文章的平均文本长度最短,仅为561个字符,但其文本数量最大,约占男性文本总量的3025%,其位序居27类话题之首。其次是“家庭生活”话题,它是计算机自动识别所得到的文本数量最多的话题,约占男性博客文本总量的2528%,平均文本长度为793个字符,话语量高于“杂谈类”。位序居前列的“杂谈、家庭生活、感情婚姻、电子数码,体育运动,电视电影”等6类话题占据总文本数的8615%,而其他21类话题的文本量仅占文本总量的1385%,位序最低的“两性生理”的文本仅占文本总数的0025%。

各话题文本量的分布特征与Zipf定律中的词汇分布特征相似,呈现出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即只有少数的话题被经常使用,而大多数话题很少被使用。将各话题按照文本数量大小排列,得到男性博客话题的优先序列,见图1。

将男性博客话题的优先序列与日常言谈时的话题选择倾向比较后发现,两者的高位序话题存在较大差异。赵蓉晖(2003)[10]曾用双向横坐标描绘了两性的话题选择倾向,男性话题的优先序列依次是“政治、军事、性、金钱、体育、科技、自然”,本文与之对应的话题分别为“政治体制、军事战争、两性生理、经济金融、w育运动、科学技术”。从文本量上看,这6类话题所占比例非常小,仅占全部话题总量的745%,除“体育运动”比例达到573%以外,其他话题均未达到百分之一;从话题的位序上看,除“体育运动”的位序相对靠前以外,其他话题位序都较为靠后,其中政治体制第23位、军事战争第21位、两性生理第27位、经济金融第14位、科学技术第19位。可见,男性博客语境下的话题优先序列明显异于日常言谈时的话题倾向,日常言谈时的高频话题在网络博客虚拟环境下并非为优先话题。

(二)女性话题的优先序列

女性博客话题中,文本量最多的是“家庭生活”,占女性文本总数的4114%,然后依次为“杂谈、感情婚姻、娱乐追星”,所占比例分别为2283%、156%、355%,这四类位序居前的话题占女性文本总数的8312%,其他23个话题所占比例仅为1688%,位序最后的话题和男性相同,均为“两性生理”。从女性各类话题的文本量分布情况看,女性话题的文本量分布也呈幂律分布特征,但高频话题比男性更集中。将各话题按照文本数量大小排列,得到女性博客话题的优先序列,见图2。

女性博客话题优先序列中的高序话题与其日常言谈时的话题选择倾向比较相似。赵蓉晖(2003)[10]认为女性最感兴趣的话题依次为“时尚、感情、家务、家庭、儿童”等,本文与之对应的话题依次为“时尚消费、娱乐追星、情感婚姻、家庭生活”,这些话题位序都较为靠前,分别为第16、第4、第3、第1位。可见,日常言谈时的高频话题在网络博客虚拟环境同样是优先话题,主要围绕家庭生活与感情婚姻展开。

(三)高位序话题的稳定与变化

通过以上考察发现,虽然学界一致认为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两性高频话题存在明显差异,“家庭、感情、婚姻、时尚”等为典型的女性话题,“政治、体育、经济、军事”等则为典型的男性话题,但是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语言生活。网络博客中的两性高频话题已经变得趋同,两性话题优先序列中的高位序话题都是“家庭生活”和“感情婚姻”。

通过比较现实语言生活的两性高频话题和网络新媒体语言生活的高位序话题后发现,女性的话题选择倾向具有稳定性,高位序话题没有明显变化,最热衷的话题始终以家庭婚姻与情感生活展开;男性的话题选择倾向具有较大变动性,男性在日常言谈语境下“政治”“经济”等高频话题成为博客文本中的低位序话题,这两类话题总数仅占男性博客文本总数的097%,而“家庭”“情感”等话题却成为高位序话题,这两类话题总数占男性博客文本总数的39%。男性的高位序话题会因语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四)稳定的机制及变化的动因

Tannen(1991)[7]将谈话分为关系式谈话(rapporttalk)和报告式谈话(reporttalk)两大类。前者以感情交流为主,其目的是通过交谈建立关系、维系感情;后者则是以信息交流为主,其目的是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提出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在日常言谈中,女性谈话以关系式为主,倾向于通过谈论涉及个人生活的内容,以交流情感的方式来建立社交关系;男性通常以报告式为主,信息交流量较大、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在日常言谈和网络博客中,女性的话语方式始终以“关系式谈话”为主,因此高频话题比较稳定;男性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报告式”动力相对减弱,“关系式”动力增强,话语方式的转变导致高频话题产生变化。

在公共社交场合,由于男性比女性更注重掌控话语权,以说教、演讲等报告式的话语姿态展现自身能力,通过较为正式的话语风貌获得社会认同和大众赏识,这种动力驱使男性在言谈时会优先选择擅长的优势领域,如政治、军事、经济、体育等。但是在非正式场合,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两性的话语交际目的都是以建立和维系社交关系为主,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_抒感、记录生活。因此,博客中的两性话语方式都以“关系式”为主。在网络虚拟语境下,由于作者身份信息相对隐匿,话语身份构建和凸显的动力减弱,因而男性倾向于选择轻松的生活话题。

男性“报告式”动力减弱是多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交际场合由公共社交场合转变为自媒体环境下的非正式场合;其次,交际场景由现实语言生活转变为虚拟网络语言生活;第三,交际媒介变为网络自媒体平台;第四,交际“对象”由现实语言生活的特定受话人转变为网络语境中的预设受话人,虽然博客文本的受众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作者在撰写博文时会带着认知关联假设信息,以吸引读者、构建虚拟关系为目的。Yus(2011)[12]也认为作者对文章的受众和交际对象存在一种预设或假定。第五,交际目的由自我展示型向社交关系型转变;第六,交际身份由公共突显型向虚拟隐匿型转变,男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下对性别话语身份凸显程度的改变对话题选择产生影响。以上因素促使社交媒体的话语方式以关系式为主,因此,女性的高位序话题保持不变,男性则发生改变。“家庭生活”“感情婚姻”等男性日常聊天较少谈及的话题,成为男性博客文本中的高位序话题。

三、两性话题选择的组间差异

虽然两性的高位序话题相似,但是话题优先序列的组间差异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话题位序的组间序差和话题量分布的组间差异两个方面。

(一)话题序差比较

由于同一话题在男性话题中的位序与其在女性话题中的位序存在一定差距,其组间序差反映了该话题在两性话题序列中的地位差别,计算其组间序差可以用于比较两性对该话题的偏好程度。序差越大,偏好差距越大,反之则小。例如“家庭生活”在男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2,在女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1,其组间序差为1,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家庭生活”,但差距较小;“游戏网游”在男性话题序列中位序为8,在女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19,其组间序差为11,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优先选择“游戏网游”,且差距较大。将全部话题的组间序差有序排列,构成话题“序差序列”。“序差序列”能将话题的“地位差别”集中并有序地表现出来。为较为直观反映两性对不同话题的选择偏好,将升序排列的序差序列绘制散点图,得到序差分布图,见图3。

从分布图可以看出,除了“情感婚姻”“两性生理”为零以外,其他话题均存在组间序差。男性比女性更优先选择的话题依次为:游戏网游、法律法规、体育运动、历史文化、经济金融、、军事国防、科学技术等;女性较男性更优选选择的话题依次为:美容护肤、时尚消费、星座占卜、美食佳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汽车房产、工作求职、娱乐明星等。

(二)话题量的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两性话题倾向的组间差异,下面以话题文本量为依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由于27个话题分类为非定距数据,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是不依赖总体分布的统计分析方法,指在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分布情况不明时,用来检验数据资料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假设的一类检验方法。本文采用卡方验证中的独立性验证,借助统计软件SPSS(220)得到卡方验证的结果,见表2。

通过表2中“Pearson ChiSquare”一栏对应的Value值和AsympSig值可以查到,x2值为86702647,P值为0000。当P值小于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假若P值大于005,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由于独立性验证中的自由度df=(r1)*(K1),即行的数目减1乘以列的数目减1,df=(271)*(31)=52。查卡方分布表,对应的自由度df=52,a=005的x2的临界值为6750,检验统计值x2为86702647,远远大于临界值,同时P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通过检验统计值X2和P值的所在范围可以判定:在博客文本中,两性话题量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两性在言语交际中的话题优先序列组间差异客观存在,不同语境下的两性话题差异不尽相同。日常言谈等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两性高位序话题完全不同,男性话题以政治、军事、体育、经济等男性擅长的优势领域为主,女性话题则以情感、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为主。但是在博客等虚拟网络空间中,两性的高位序话题变得趋同,话题优先序列中的前三位话题都是家庭生活、感情婚姻、杂谈。虽然高位序话题相同,但是优先序列中话题的组间序差明显,且话题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造成两性话题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两性固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受教育程度、身份角色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但根本原因源于传统社会文化下逐渐形成的性别文化、性别心理和性别角色的差异。男性由于更多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表现在话题上更多地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而负责执掌家庭内务的女性们则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话题,话题差异是两性社会分工不同的必然结果。但是两性的话题优先序列不是绝对的,往往会因场合、交际对象、个人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而变化,并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而相应发展。

参考文献:

[1]Wardhaugh,Ronal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6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0

[2]Klein,J The family in “traditional” workingclass England[C] In M Anderson(ed) Sociology of the Family,Baltimore,Penguin 1971

[3]Kramer,CWishywashy mommy talk [J] Psychology Today,1974(8): 8285

[4]Aries,E 1976 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themes of male,female,and mixed groups[J]Small Group Behaviour 7(1):718

[5]Aries,E 1982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in singlesex and mixsex group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12734

[6]Tannen,D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s[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1

[7]Meyerhoff,Miriam 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M] New York,NY: Routledge,2006

[8]S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1997(1):4348

[9]李经伟语言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8(3):1216

[10]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