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实习生工作评价精选(九篇)

实习生工作评价

第1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为此, 本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 我科实行了急诊科实习生与带教教师双向评价表, 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中, 实施以来信息反馈及时, 管理控制有力, 教与学质量逐年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为2012.1~2013.1到急诊科的护理实习生共58人, 其中中专学历39人, 大专学历15人, 本科4人, 年龄18~24岁, 均为女性, 来自省内大中专院校。

1. 2 带教教师:为本科学历, 在急诊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 急诊科具有带教资格的教师8人, 其中护师2人, 主管护师5人, 副主任护师1人, 带教教师实行季度考核动态管理的选拔模式。

1. 3 实习生到科由教学护士向学生介绍急诊科的规章制度、人员及环境, 规范言行举止。同时发放护理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以及带教教师对实习生评价表, 使实习生了解评价表中对实习生的要求, 以及在实习中对带教教师从那些方面进行评价。在本科室实习结束时, 双方填写评价表, 其中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实行匿名制, 直接反馈护士长。

1. 4 带教教师对实习生评价表设计

该表包括6个方面, 24个项目。劳动纪律(10分)、仪容仪表(10分)、学习及工作态度(20分)、动手能力(20分)、沟通能力(20分)、服务态度(20分), 其中每个项目分为四个等级4分: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

1. 5 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设计

该表包括5个方面, 24个项目。教学态度(20分)、业务水平(20分)、操作规范(20分)、沟通能力(20分)、方法(20分), 其中每个项目分为四个等级4分:好、3分:较好、2分:一般、1分:差。

其中, 实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 设置了开放式的调查问卷部分:①每位实习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 必须填写出两项在实习过程中不满意的方面。内容包括:实习课程的设置、带教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带教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科室对带教工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②实习生填写出在急诊科实习期间最想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最难的知识及技能。

2 效果与评价

2. 1 为职能部门及时反馈真实的带教情况:实习生出科时将双向评价表交由护理部或科教科, 为职能部门真实、直接、细致的了解实习生的学习情况及临床护士的带教情况提供依据。有力的保障了本院实习生带教工作的教学质量。

2. 2 提升了临床护士教学及业务水平:双向考核对教与学是一种制约, 更是一种激励, 通过对教师的无记名的反馈可以更真实的反应带教教师的水平及真实的带教情况, 从而激励带教教师有意识的专研专科理论及技能, 在带教的同时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 达到了教与学的共赢。

2. 3 增强了带教教师对教师工作的热情及责任心:在双向评价表的制约下, 带教教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能够主动的、热情的关心学生, 融洽了师生关系, 营造了教与学的良好的氛围。

2. 4 管理控制有力:可以通过双向评价的反馈信息, 做为年底评选优秀的带教教师及优秀实习生的依据, 并做为下一年度遴选带教资格的依据, 对被评为差的带教老师实行淘汰制, 保持高质量的带教水平。同时, 每个反馈单都有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对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 通过反馈信息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不断的提高带教工作的质量。

3 讨论

3. 1 带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表内容包括:劳动纪律、学习的态度、技能掌握、理论知识、对患者的服务态度以及对本科室提出的意见及建议等几方面。

3. 2 学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表内容包括:教师的仪表、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态度、对患者服务态度等几方面。

第2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关键词:实习教学; 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22-001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前的评价往往只是局限在这个学生考试考了多少分,以考试的成绩论英雄,难免存在一些偏差。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理论考试的成绩往往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在其他的方面表现非常优秀,如文体活动、实训、技能比赛、创新发明等,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给人一个又一个惊喜。我校在机电专业的各个工种如车工、数控、钳工、电焊等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从评价性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项目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改革,探索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性质

按照评价的性质,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如在车工的实习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车工实习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对机床的操作是否规范、工量具的使用是否规范、有没有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如果不对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规范,那么后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过程性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实习中,完成了一个项目或者课题后,针对形成的劳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基本反映学生这一次的实习情况,但是不能对学生做出最终的评价和定论。因为只通过一个项目,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部。

当然终结性评价也很重要,要对学生整个实习的环节最终给出一个定性的评价,是优秀,是良好,还是不及格。在实习的教学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突出过程性评价,才是对学生的真正评价。

二、评价主体

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本人和同组的同学,形成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在我校的实习中,有的项目还会与企业合作,所以有时候还有企业评价。

在众多的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占到总评价的50%左右,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最直接,对学生的评判是最具有发言权的,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会是最客观、公正的。在评价中加入学生的自评和小组互评,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增加他们的自豪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判别、鉴赏的能力,在评价中交流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三、评价方式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笔试、口试、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实习日志、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

如在数控车工的实习实训中,让学生写出要加工零件的程序,并能对自己的程序进行解释;在车工的实习实训中,让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在钳工的实习实训中,让学生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具体说明零件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在电焊实习实训中,让学生对本次实习的所有作品进行比较,评出最优秀的作品。当然,在某一种工种的实习实训中,不会具体限定使用那一种评价方式,而是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最高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四、评价项目

在我校的实习评价表中,评价项目主要有以下七大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作品成绩、团队协作、创新意识、实验情感和实验态度、职业纪律和行为习惯。

理论知识是基础,是进行实习的依据,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是对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实习,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可以基本反映出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掌握的程度。在钳工的实习中,要进行锯削,就必须知道如何在工件上划线,如何上锯条,采用什么样的锯削姿势,如何分配锯削时的力量等一系列的理论知识。

技能操作是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操作的环节中,要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是不是掌握了操作的基本要领,动作是否娴熟等。对学生进行技能操作评价,可以引领学生完成顺利完成实训任务;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评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使得实习更有成效。

作品成绩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实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实习是让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形成一个或几个作品,所以对每一个作品的每一个项目进行了细化,形成了不同的零件考核评分表。

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是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其实是一种“软评价”,主要是鼓励学生在实习中互帮互助,共渡难关;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拘一格,探索新的实习方法。

实验情感和实验态度、职业纪律和行为习惯,是对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评价。要求学生要有一个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实习中每一个操作步骤;监督学生在实习中有没有违反操作纪律,有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等。

第3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模式;妇产科护理;形成性评价;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9-03

目前,国内护理教育中关于形成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很少,而中职护理教学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课程改革也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其课程改革过程中融入形成性评价,更无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笔者尝试在妇产科护理学习领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策略,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2011—2012级课改班进行行动研究,实现课程改革与评价方法改革同步。笔者拟以妊娠期护理学习情景为例,详细解读工作过程模式下形成性评价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实施效果。

工作过程模式下学习领域评价方案思路的解读

(一)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组织方式

妇产科护理学习领域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接触实际岗位的课程之一,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妇产科护理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课程改革中,妇产科护理学习领域的内容设计和编排均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工作过程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估的逻辑关系组织教学。以“妊娠期护理” 学习情景为例,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其教学组织流程可以分为任务学习准备(收集资料、完成学材)完善任务、制护理计划(工作流程)典型护理工作任务的实施(护理评估、护理一般体检及产前检查、健康指导) 成果汇报(典型病例的护理情景模拟)4个阶段。

(二)工作过程模式下教学改革中形成性评价方案思路

形成性评价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的融合根据以上“妊娠期护理”学习情景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方式,笔者将形成性评价有计划地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其过程充分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全程性、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1)第一阶段:任务学习准备。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到医院访谈病人、观看视频、上网查找资料等,完成学材。评价重点反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按时完成学材和多途径收集学习资料。(2)第二阶段:制定护理计划(工作流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补充、修正前期相关知识,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学材,并制定、完善护理计划(或护理操作程序)。重点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此时是通过学生个体参与态度、制定的护理计划、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等活动表现进行评价。(3)第三阶段:典型护理工作任务的实施。具体包括孕妇入院时护理评估——护理检查(一般检查及产前检查)——妊娠期健康指导,反映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及技能实践学习。评价项目设定为护理评估全面,设备使用得当、操作规范,团队合作、关爱病人等。(4)第四阶段:成果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角色扮演,完成临床典型护理工作任务模拟。重点评价内容除了第三阶段的项目外,还有应变能力、病情观察异常识别能力。而对未参加展示的小组,特别设定了观察点评任务。对观察组的评价侧重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判断能力、客观评价等。

评价的设计及组织(1)评价表及标准的制定。教学开始前笔者对评价表及评价标准进行了构思设计,以利有效地组织开展评价活动。评价项目根据“妊娠期护理”学习情景的教学目标与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设计,评价实施分别在四个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评价标准设定为5个等级,即a(好)、b(较好)、c(一般)、d(稍差)、e(再努力)。

(2)评价的组织。首先,在进入“妊娠期护理”学习情景学习前,学生自由分组,8~10人一组,每组选举一个负责人。教师说明基于工作过程模式下学习组织形式和过程性评价方法,包括质性评价的标准、各个小组成员共用评价表的使用方法、在阶段任务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记录方式,情景或领域学习结束时的综合评价办法,资料存档备查。其次,发放各种评价量表,并要求小组负责人组织全组学习评价表内容,使学生提前了解评价项目内涵,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参照标准要求自己、展示自己。再次,每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均留5~10分钟进行个人自评和小组互

,以确保及时反馈;而教师的评价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单个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即兴的点评。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上的不足,并提出指导性建议;对好的方面给予肯定,并将结果以获一颗星方式记录在“学生行为评价表”,作为期末综合性评价的参考。以上每个情景学习结束后将评价表存档备查。

工作过程模式下学习情景形成性评价解读

在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学习中,具体的形成性评价实施是围绕每项工作任务的学习成果展开,包括一系列学习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根据以上评价方案思路,评价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项目内容、评价方式等。在学习“妊娠期护理”情景过程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全程多元综合评价。

(一)评价主体

在“妊娠期护理”学习过程中,参与评价的主体分为四个层面: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师评。

第一层面是学生自评。学生参照已有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在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全程自我评价。学生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第二层面是小组内互评。小组内互评是以团队组织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后,小组内部相互交流评价,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层面是小组间互评。小组间互评是对小组以团队合作所表现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能力进行的互评。引入小组间竞赛机制,增加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同时让学生学会信任他人和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

第四个层面是教师评价。其一是对某一学生具体个性化表现的评价,教师的作用是展示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并指导学生对照标准自评。其二是对小组在集体活动中的团体合作情况评价。教师评价应本着激励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笔者从护士职场可能会面临的护理实践问题的实战演练出发,根据妇产科护理学习目标及护士职业的能力要求,在分析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围绕4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确定相应的评价项目,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学习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及能力、专业知识应用、护士职业素养。内容涵盖了妇产科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同时还包括学生的工作态度、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特别将护士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如人文关怀、护理礼仪、慎独精神等融入评价体系中。每一个评价项目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同时还体现出不同阶段教学目的与重点的差异。

(三)评价途径

在“妊娠期护理”学习过程中,评价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1)书面课业是否完成及完成质量(学材、同步练习、护理计划制定、健康教育小报编制等)。(2)课堂活动观察(病例辨析、提出问题、回答问题)。(3)专科护理操作学习(骨盆测量、四步触诊)。(4)成果汇报(典型病例模拟护士或病人、模拟病房、健康指导沟通)等。

(四)评价方法

在整个典型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中,评价方法多样,并贯穿于全程。学生个人与小组内评价多采用以下方法评价:(1)表格测评法。采用相应的评价表格记录学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2)档案资料收集法。在学习 “妊娠期护理”过程中完成的学材、同步练习、孕期健康教育小报制作的评价等。(3)情景测验法。创设临床护理情景,通过对学生角色扮演、技能操作、健康指导等综合实践模拟中展示的能力进行评价。(4)讨论互评法。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有充分的解释和反思,其中隐含着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外,还采用了其他方法:(1)语言评价法。教师在学习情景活动过程中,随时捕捉信息,以最及时、简便、艺术的语言对学生即兴评价。(2)行为评价法。通过课堂巡视和细致的观察,发现学生中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给予表扬。(3)典型事例评价法。抓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表现做出评价。

实施效果讨论

(一)实现了理实一体化与形成性评价的同步改革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纽带”,融“教学做评”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评”是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内容。而目前较重视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其评价模式基本上仍然采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笔者在护理专业理实一体化妇产科护理学习领域,对教

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形成性评价进行统筹安排,将理实一体化改革与形成性评价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初步探索出适合护理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多元化、多样性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二)实现了“以评促改”

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改革在中职护理专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管理层面对质量的有效监督与评价目前也同样是缺失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修正来弥补。形成性评价是指在一个新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编制过程中和试验期间,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评价。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所收集到的信息,为正在进行的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活动实施了诊断,重新审视、反思自己设计的学习情景教学方案的不妥之处,并对学习目标、活动内容、过程等进行调整,使下一轮的教学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由此促进工作过程模式教学改革活动质量的提高,实现“以评促改”。

(三)促进中职护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针对护理服务对象是生理、心理都发生改变的特殊人群,且护理质量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殊性,对从事护士职业的护生从专业水准、技术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改革中实施形成性评价,使学生除了学习护理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外,还促进了学生在道德品质、交流与合作、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与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从护生到护士人的关键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徐瑾,叶爱英.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胡艳琼,陈先华.护理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10).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韦丽秋.以评促学: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第4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 过程管理 实习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00-00

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后就到了再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的阶段,而顶岗实习则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这是高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环节实践上的关键,能够达到快速的梳理职业意识,通过过硬的职业技能来实现职业目的。通过网络模式下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价,来达到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岗位。但在落实这一政策期间,发现在实习岗位、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这三方面遇到了难题。本文则主要以这几方面难题为入手点来重点介绍顶岗实习评价系统构建的具体措施。

1实现网络模式下的学生顶岗实习活动过程管理

1.1网络模式构建学生校外实习全过程管理

教育部公布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因此,为了加强实习的组织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实现顶岗实习过程化指导及管理,高职院校应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让网络平台作为学生和指导老师顶岗实习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具体步骤可以下面几个过程进行参考:(1)实习开始前,由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做好实习动员,阐明实习的目的、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相关规定;组织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并及时在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平成在线实习申请;专业教研室组织签订学校、企业、学生实习三方协议,整理《学生顶岗实习汇总表》,提交系部备案;(2)学生到岗后一周内,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指导老师发回岗位落实情况、具体工作内容、企业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3)学生按实习的要求,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指导老师提交阶段性工作报告(在线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周报、实习月报、实结等材料),实习开始四周后校内指导老师填写对学生的调研问询记录;(4)顶岗实习结束,指导老师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上完成对学生的评价;(5)实习结束回校后,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校内指导老师提交《顶岗实习鉴定表》和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工作成果如是实物,则需要另外提交)。(6)校内指导老师评审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在学院教务系统填报毕业综合实习和生产(顶岗)实习成绩;(7)校内指导老师应整理归档的资料有《学生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鉴定表》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成果。优秀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形成全院优质共享资源。

1.2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各角色职责与分工

高职院校可对指导老师、辅导员及学生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方式如下:

(1)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老师是“2+1”生产性实习和毕业前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必须确保每周至少与被指导学生联系一次,并将联系情况周报至主管辅导员;(2)班主任的职责:在第五学期期末学生办理了毕业前顶岗实习手续至第六学期第12周为周报制的第二责任人,第六学期的第13周至学生毕业离校为周报制的第一责任人;(3)主管辅导员的职责:负责汇总整理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周报情况,每周确认联系学生的OA,例如“请老师们确认第三周学生联系情况”等。(4)系内学生工作负责人:统筹落实周报制,并根据工作情况通知系相关人员召开系党政联席会议,以便确定有关事项;

2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系统构建

2.1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成绩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可定为总分为100分,其中:校内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50%,企业兼职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50%。总评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设优秀(得分≥90分)、良好(80≤得分

2.2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

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和实习工作成果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标准如下:(1)实习态度(10%):深入生产、服务一线,积极参加顶岗实习工作,尊敬指导老师及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不怕脏不怕累,紧密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刻苦钻研业务,态度谦逊,勤学多问,注意安全文明生产;(2)实习纪律(20%):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能保证实习时间,服从实习安排,遵守实习管理制度,全勤,按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3)实习能力(40%):在岗位实习中表现出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参与组织实施并完成本岗位任务以外的工作内容;(4)实习工作成果(30%):提交的工作成果(包括实物成果、设计作品、论文、报告等)有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能够转化为商品,具有现实使用意义和推广价值,能体现团队智慧和合作精神,论文、报告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或因顶岗工作成绩显著而获得顶岗实习单位的嘉奖(必须提供证明材料)。

2.3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构建标准

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也体现在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和实习工作成果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标准如下:(1)实习态度(10%):重点考察是否得到实习单位好评。其他与校外指导老师考察点相同;(2)实习纪律(20%):在岗位实习过程中,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能保证实习时间,经常保持与家长、辅导员及指导老师间的联系,及时汇报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体会与心得,详实做好校外顶岗实习记录,按时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岗位工作任务,全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网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院校评价系统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评价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训是否到位。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过程中,实习过程和评价探索都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上就业的的职业素养,并且在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高职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哲.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7)

第5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实习实训;评价体系;构建

0 前言

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实习实训形式也与以往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也是整体教学改变中的一部分。学生的实习实训形式的改变,也就意味着相应的评价体系要发生一定的变化,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学生实习实训内容和成果,对于学生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树立学生健康的理念以及和谐的身心发展。

1 建筑工程类专业实习实训评价的现状

就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形式来讲,有学校合作的集中型在企业定岗实习的情况,也有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的,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加以锻炼,从而要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就目前评价体系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部分院校会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给予评价标准,但是并不完善完整,不能够使企业全面系统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企业的不同,给出的评价也不一样,有些企业的评价过于简单,并不能够突出学生实习实训时的特点和优点。对于学校来讲,不能够全程陪同学生,因此,要通过评价来掌握学生真实的实训实习情况,不能流于形式,给予评价。

2 建筑工程类专业实习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建筑工程类专业实习实训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时要根据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符合高职院校实训企业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培养特点,依据科学,客观的尺度,既要符合高职院校的现状,又要有前瞻性。

2.1.2 导向性原则

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评价体系是根据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教学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制定。专业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和探索,创新学生实习的管理办法,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

2.1.3 可操作性原则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数据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评价工具,实现评价过程实施简便、易操作。

2.1.4 系统性原则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过程来讲,通常是从计划开始,到实习过程的实施,再到顶岗实结评价过程三个部分。学生实习实训过程较长,管理强度难度较大,我们必须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性评价。平时表现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总体要把握客观性和真实性。

2.1.5 多元性与时效性相结合

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评价过程,不仅有学校的参与,也有企业的参与,因此,要考虑到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评价方面的侧重点不同,给予不同方面的意见。企业主要看中的是学生从事职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同时,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要注意到不能多于复杂,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的指标要真实并容易收集。

2.2 建筑工程类专业实习实训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2.2.1 具体实习岗位职责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具体的岗位上,并能够掌握其中的要领,现有的学生实习实训岗位考核评价指标中应该考虑到学生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的问题。能够保证学生所学基本在岗位中体现出来。同时,还有掌握学生在实训实习岗位中从事的工作层次与类别。如果是校企合作的模式,应该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中所处的岗位是否符合专业。

2.2.2 职业素养

我国提出教育改革以来,对于职业教育加大了重视程度,教育部长在会议上也明确表示,职业院校教育学生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实习内容,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品质,敬业精神以及岗位责任意识,综合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制定人才的评价体系中,要注意不仅要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重要的是,要体现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体考察,包括其敬业程度,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

2.2.3 职业技能

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核心目的。不同专业的岗位之间差异较大,而不同岗位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技能主要可以从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符合要求两方面进行评价。

2.2.4 实习报告

所有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过后,都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这也就是学生的实习报告。学生要在实习过程中按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和实结。就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实习日志与实结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填写的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中的信息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学生总体评价提供了依据。

2.2.5 毕业顶岗实习答辩

现在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设置和体系的不同,对于学生实习要求也不同,有些院校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答辩,而有些学校没有组织。对于这点,各个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法不同可以自行设置。但是,对于校企合作的实习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进行实习答辩,因为企业和学校都会掌握学生情况。而对于学生单独进行实习的单位来说,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了解,掌握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的具体工作岗位和内容。这样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实习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在学生整体教学过程中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作用的,必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需求来制定和构建客观公正并实用性强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从事的职业相对具体,而且操作性强,在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时,要充分根据学生从事专业的实际特点,能够有效地进行评价,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赵辉.关于通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

第6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 技能培养 考试评价模式

[作者简介]田芳(1964-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湖南 长沙 410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教改课题“基于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JY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17-02

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不仅培养学生会“动脑”,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会“动手”,掌握职业(岗位)工作技能。考试评价是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通过诊断学生学习过程、状态和成果获得的信息,向学、教、管三方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校的管,保证高职教育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结合多年教学管理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具有评价标准职业化、评价范围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项目化的六种基于技能培养的专业课程考试评价模式。

一、基于技能培养的高职专业课程考试评价的理性思考

1.高职专业课程考试评价是对学生在高技能目标下学习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价。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一目标的规定下,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也相应有了新的意义。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为职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而专业课程学习则应是工作技能的储备和工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基于此,对于高职专业课程学习应建立起以下两点基本认识:(1)专业课程学习的任务是掌握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知识技能;(2)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完成的标识是能完成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即形成了某种职业(岗位)工作能力。

因此,高职专业课程考试评价是对学生在高技能目标下学习任务完成状况的评价,评价的着眼点是技能,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并能够完成相应的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即为合格。

2.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要着眼职业(岗位)技能的全面掌握。高职的课程受工作情境的制约,或者是对某一工作过程所需职业技能的陈述,或是对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技能的介绍。无论是哪种情况,课程的内容总是呈现为一个特定体系。这意味着通过课程来学习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必须全面掌握,或者是全面掌握课程所述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评价,必须着眼职业(岗位)工作技能掌握的全面程度。这包括:(1)评价要覆盖学习的全过程。专业课程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这决定了无论是对工作过程还是对工作任务所需技能的学习都是分阶段进行的。要评价学习者工作技能掌握的全面程度,评价就必须覆盖到学习的全过程,将每个阶段上的学习状况都纳入评价范围。(2)评价要覆盖课程包含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与情感道德等各方面。课程对学习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包含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方法过程、道德情感等方面。这决定了专业课程学习的任务是综合的、多元的。因此,评价专业课程学习中学习者工作技能掌握的全面程度,这些要素都应该包含在其中。

3.高职专业课程考试评价要采用项目形式进行。高职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储备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形成工作能力,而能力作为学习者的一种主观条件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才能反映出来。因此,要评价学习者专业课程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应当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工作项目,考察他在这一项目完成中的具体行为,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准确性。项目的提供要做到:(1)项目是仿真或真实的;(2)评价要引进行业或国家标准。

二、构建基于技能培养的高职专业课程考试评价模式

1.真实项目式:结合企业真实项目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据课程目标针对岗位,对接职业标准以及适用本地、贴近企业实际的原则,实施真实项目的考核评价。将真实的企业项目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评价考核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真实项目式考试评价模式可以准确判定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完成真实任务的个人能力,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人格等职业素养。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动脑”,更要学会“动手”。我们将这种模式应用在了笔者所在学院的影视动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采用与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动漫企业开发的商业项目,专业教师将该项目进行分解,并按照项目的生产流程组织教学与实践,指导学生来完成该项目。在该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评价中借用了企业的实际评价机制和标准,即根据所完成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效率等分项来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2.岗位角色式:对接未来职业岗位角色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据学生意向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在专业课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在各小组中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给学生分派不同的角色,学生在仿真的工作岗位和角色中进行模拟学习,教师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考试评价。我们将这种模式应用在了笔者所在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如在“语言表达技巧”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模拟制片人”的模式,每班成立“制片人团队”,教师将学生分成多种学习小组:新闻组、朗诵组、综艺组、配音组、述评组、出镜记者组、礼仪主持组等,教师担任“准制片人”,学生担任“准员工”,参照媒体岗位及节目播出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和节目审听等项目的考评。

3.成果展示式:展示成果汇报表演的考试评价模式。根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布置综合实训任务,通过综合实训任务将“教、学、练、展、评”融为一体,在展示任务完成成果和汇报演出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考评。笔者所在学院的动漫与艺术设计系的多数专业课程就采取了“平时+单元实训+综合实训+最终作品展示”的考试方式;电广传媒系节目制作、新闻采编、电视编导、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课程采取了“过程考核+综合实训作品创作+作品展示”的考试方式;影视艺术系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了期末在小剧场汇报演出的考试方式,即学生以演员身份登台演唱,教师从演唱者的声音、舞台表演、服装、化妆等整体的舞台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4.课题任务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考试评价模式。强调评价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能力,具有比较大的差异性和灵活性。任务的选取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任务具有实施性,通过完成课题任务评价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二是任务具有可检验性,任务完成的检验标准能够证明学生的各项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学生为了完成课题任务就必须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课题任务,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园林”“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电视画面编辑”“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教学中就是采用了课题任务式的考试评价模式,考试过程分为接受任务、计划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四个环节,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5.校企结合式:深入企业实践的考试评价模式。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安排企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从而体现校企结合考核的优势。笔者所在学院的计算机多媒体专业、营销专业、文秘专业的学生第五个学期有一半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待实习结束后通过综合企业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评价、校内学习阶段的考核和学生实习报告等,由专业教师给出课程综合成绩。

6.课证融通式:引入职业标准的考试评价模式。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主要技能要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全面对接,课程的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课证融通”,以证书成绩代替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笔者所在学院对“网络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动画运动技法”“大学英语”“书店经营”“外贸单证实务”“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都实行了“课证融通”。

三、基于技能培养的高职专业课程考试评价模式的特征

1.评价标准的职业化。考试评价要有标准,标准就是实际工作岗位的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学生能够按照工作规范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就是达到了合格标准。专业课程学习要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考试评价要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工作任务为题进行的考试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或仿真问题。通过对学生在工作方案设计、技术业务水平、工作效率和成果、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出不同等级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和创造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评价范围的全程化。要评价学习者工作技能掌握的全面程度,评价就必须覆盖到学习的全过程,将每个阶段的学习状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评价,及时肯定学生在理论学习、操作技能以及素质等方面的点滴进步,就能充分发掘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动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工作任务项目式的教学和评价,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教师的作用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规划和咨询辅导,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考试评价主体。相关企业、行业的技术业务行家应该参与职业院校的学生考试评价活动。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反思是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螺旋式提升的必备条件。因此,学生也是学习结果评价的主体之一。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应该成为考试评价过程的一部分。这样,学生由被动的被评价者变成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自己、同学、老师、企业、行业专家和社会都参与考试评价,成为评价主体。

4.评价形式的项目化。高职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储备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形成工作能力,而能力作为学习者的一种主观条件需要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才能反映出来。因此,为了评价专业课程学习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就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应课程的真实或仿真的工作项目,考查学生在完成这一项目时的具体行为,按照行业或国家标准来全面检验学生的职业能力。仿真或真实的工作项目能把学生带入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遭遇到知识技能上的困惑、断裂、干扰等挑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提供机会。项目化的考试评价把评价和学习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产生一次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王爱红.高职院校“工学交替”的考试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第7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公路工程顶岗实习评价指标我院路桥工程系公路工程专业学生实行了“2+0.5+0.25+0.25”施工季节性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7~11月、3~6月的施工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试验员、资料员、监理员、施工员,通过以上岗位的实践锻炼,实现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积累一线工程经验,为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因此,顶岗实习不仅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公路工程类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着手,首先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相关文献,充分了解到目前公路工程类专业关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工作开展的情况;其次通过对9家工程施工监理养护企业、123名顶岗实习学生、10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以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亟需提高的能力,从企业岗位胜任的角度来研究制定具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轮专家意见分析后最终形成了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构成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学院顶岗实习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评价,使得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这一教学环节。

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说明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即满足公路建设需要,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的工程施工、监理和养护人才。

公路工程行业各个岗位职业标准,也详实制定了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以上四个方面即为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1.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广泛参阅相关顶岗实习研究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指导工作、评价工作等方面,为构建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2.访谈分析

其一,是与兄弟省份交通高职院校开设公路工程类专业的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评价顶岗实习学生,用什么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优良差的依据;其二,是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查;其三,是与顶岗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是实习单位从哪些方面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评价。

3.编制调查问卷

根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共编制了三类调查问卷:其一,是公路工程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评价调查表;其二,是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其三,是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第一轮咨询表和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第二轮咨询表。

4.发放调查问卷

选定了南京南部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南京致远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江南公路工程公司、中铁十五局、中铁九局、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监理有限公司、英达养护工程公司等九家路桥施工、监理、养护企业发放公路工程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评价调查表;选定了135名顶岗实习学生发放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选定了12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发放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咨询表。

5.分析调查问卷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明确了以下内容,一是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二是公路工程企业关注的实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三是顶岗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和认识。

6.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按照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目标、实习内容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

7.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向12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发放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第二轮咨询表,专家们提出,一是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行业的施工、监理、养护工作地点大多在野外,工作人员的吃住都比较艰苦,建议在一级指标职业道德中应该增设“吃苦耐劳”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可具体观测的三级指标;二是专业操作知识的内容在职业能力三级指标中有所体现,建议将专业操作知识合并在职业能力三级指标中;三是由于学生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对关键技术,保密文件等不容易涉及,建议删除此条。最终形成了由3个一级指标,8 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及其对应观测点组成的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立

采用专家排序统计法中单纯排序的指标公式求权重。将评价指标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为1-5个等级,其中5为最高等级,程度视为最重要,4为比较重要,3为稍微重要,2为一般,1为不重要。由被调查者按其重要程度评定,然后根据公式得出权重值。

1.权重确定公式

2.卡方检验公式

第8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Abstract The core go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need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learning evaluation etc. in various ways of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eaching material is an indispensable learning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textbooks of "web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how from architecture design, task selection, learning guidance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perspective, designed to highlight the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0引言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又要为其后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生存和发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础,而如何让学生获得其即将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体化的专业培养过程,即需要从课程体系构建、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和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多管齐下,协同促进。职业教育多年的发展研究表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主旨设计课程内容,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教学实施理念,以基于能力本位的学习效果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是协同培养学生综合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手段。教材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中的这些手段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开发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优秀教材是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本文就在分析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基础上,提出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1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协同化的过程

(1)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是开展专业各项活动的前提条件,策划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当前职业教育的研究表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思想是将“工学结合”理念应用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在开展专家座谈会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依据难易程度进行序化处理,最终形成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在分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的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通过抽取或合并形成一些选择性的基础课程或公共课程;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条件制定可操作的执行方案,确定课程的开设学期和具体学时数等内容。通过这样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保证了学生学习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的高度对接。

(2)以工作过程导向为指导思想设计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之后,需要确定的是各门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设计课程内容主要是要确定课程的学习范围、能力目标和学习任务。学习范围表面要在课程中学习哪些方面的工作过程知识(与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性知识),而能力目标则表明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该具备的相关工作能力,学习任务则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在确定课程内容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工作过程导向”,即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范围、任务选择根据实际工作的流程和环节进行选择和序化处理。设计课程内容的这种思想保证了学生在具体课程学习中,能够接触到实际工作的方法、流程和规范,做到进一步接近工作实际。

(3)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方法开展教学实施。在具体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方法进行设计实施,即要遵循“学生主体”、“任务引领”和“理实一体”的具体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突出学生主体的思想,即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另外,在教学实施中,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工作任务,确保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的高度对接性;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便实施任务引领,要在尽可能创造与工作实际高度一致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具有更多的真实感。

(4)以能力本位的过程性学习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学习效果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采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借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判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该构建能力本位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即评价主要是以工作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主要指标,并以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作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范围,同时采用具体的工作任务贯穿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在评价实施中,应该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岗位工作特点,通过检查阶段性成果或者是工作关键环节的质量达标情况开展过程性评价,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准确的评价。通过这种以能力本位的过程性学习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职业岗位对人的能力高低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从而确保职业教育教学中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2教材建设必须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教材发挥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归根结底不是因为教材不在需要,而是教材本身不适合当前职业教育最新教学理念的需要。当前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前面提到的几个方面的协同过程才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当前的教材大部分依然是传统的写作思路,并没有太多结合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也出现各式各样的新思路教材,但大部分是改头换面、更换标题,教材内容实质上并没发生多大变化。

实际上,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教材应该发挥着更为主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材能有效发挥前面提到几个方面的协同促进作用。首先,教材是教学过中最为重要的学习材料,教材中包含着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规范等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另外,巧妙的教材架构设计既能体现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又能体现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内容,还能为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提供方便实施的执行方案;再者,优秀的教材能为学生学习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有,教材中如果配以相应的过程性学习评价方案,就为一线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可操作性。

下面,我们结合《网页设计与制作》这本教材,分析在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中,如何通过教材的架构设计、任务选择、学习引导和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出发,设计能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

2.1基于实际工作设计教材架构

对于教材内容架构的设计,需要从该教材服务的相关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出发,分析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并依此设计教材架构。教材的架构可以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全局的设计思路,但一定要覆盖大部分的工作内容。而且,这些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是密切相关的。

《网页设计制作》教材内容架构设计是在充分分析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密切相关的网页前端设计工作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网页前端设计工作的主要要求是对网页页面设计能力的基本要求,即能设计出美观大方的静态网页页面或静态网站,而实际中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网页页面的设计,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2.2将实际工作的主要任务转换为教材中的学习任务

设计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时,既要要贴近工作实际,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可以选择和工作实际高度一致的设计任务、项目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策划、执行策划等形式,也可以采用过程仿真、模拟设计、主题讨论、角色扮演、调研报告等形式。

与《网页设计与制作》密切相关的网页前端设计工作岗位的主要内容是常见网页元素设计(如导航、按钮、Logo、表格等)、网页色彩设计、网页布局设计、表单设计、测试网页、静态等等。本教材设计学习任务的基本思想是将网页前端设计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转换为教材中的学习任务。同时考虑到实际教学条件的约束,进行拆分或简化等方式,使得实际的学习任务技能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又能便于教学实施。具体设计结果见表2。

在设计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时,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一个任务贯穿的方式进行设计。这种情况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具有一定综合性要求的职业能力。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就可以采用一个项目、一个站点、一个产品、一个方案、一次仿真或一个策划贯穿整个教材。这样的设计更加贴近工作实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工作流程方面的内容。本教材最后的综合实战,就是通过一个综合相对完整的网站,体现网页前端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流程。

2.3教材中如何体现行动导向教学

一个优秀的教材设计,不仅体现在内容架构和相关的学习任务方面,还体现在教材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方面。职业教育环境下的教材,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参考,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引导,是一个工作任务的再现,是一个工作规范的要求。如何通过教材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关键所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材为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在每个模块中设计了内容学习、实训操作、学习测评等几个环节。使得学生学习了基本操作技能之后,通过一个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训任务的完成,快速有效巩固学生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后面的学习评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有了及时的掌握,有力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4将过程性评价体现在教材设计中

职业教育教材设计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就是学习效果评价在教材中的体现。传统教材中对学习效果评价往往都是基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习题。现代职业教育方面,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需要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任务、评价方法和评价实施措施,而且这种评价过程最好能够体现在教材设计中。

《网页设计制作》教材为一线老师提供了评价学生静态网页设计的相关指标(教材附件),一线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学习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见表3。

第9篇:实习生工作评价范文

从字面理解,工作和企业(或者等同于企业的组织,为论述简单,下文通称企业)相关,而学习则出自学校,也就是高等教育类的组织机构。可以说,英国高等教育工作本位学习得以展开,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校企合作有两种形式。一是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参与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审核,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二是企业提供工作本位学习的场所,并且和高校一起对工作本位学习的学生学习实施有效管理,并授予学分。

(一)参与合作的组织机构

高校和企业是最重要合作主体。但是根据2005年英国的《技能战略白皮书》的描述,参与合作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政府机构或者代表组织。在国家层面上,有国家技能联盟(SkillsAlliance),参与者包括像英国工业联合会(ConfederationofBritishIn,dustry,CBI)、英国工会代表大会(TradesUnionCon—gress,TUC)、小型企业联合会等社会和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和政府一起,为支持技能发展进程而努力;地区发展局(RegionalDevelopmentAgencies)的地区技能合作组织(RegionalSkillsPartnerships)、学习与技能委员会(LearningSkillsCouncil,LSC)、就业中心(JobcentrePlus)、小型企业服务处(SmallBusinessService)和部门技能委员会(SectorSkillsCouncils,SSCs),这些组织为参与培训、参与企业革新提供动力和支持。企业通过部门技能委员会(SSCs)参与职业资格的设计、统一培训要求和协调彼此行动。

(二)合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2004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As—suranceforHigherEducation,QAA)规定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位授予权在高校手中。高校方面的主要责任有:学位的授予必须符合英国学术规范体系的要求;合作教育的学位要做到信息公开,标准明确,经费预算全面。企业方面的要求有:企业必须是公开合法的;参加合作的企业需要得到专门机构和程序的认定;企业必须经济稳定;企业必须有能力提供人力和物质资源,保证课程的成功;企业必须为学生提供合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境外的合作企业除了符合当地的法律和文化规定之外,同时也要参考英国的学术规范体系。其余如双方要明确彼此权利和责任,确保课程的质量,采用外部测试的方式等等J。

(三)合作的学位体系

“基础学位是以职业为导向的两年制学位体系,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在激烈竞争下,企业所要求的技术、迁移的技能和学术知识。同时,它也为了吸收更广泛背景的学生接受大学教育”。基础学位课程的开设可以看做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企业主和SSCs合作的范例。和高等教育的学术学位相比,基础学位的校企合作的创新优势在于:一是企业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审核;二是把学习和工作融合在一起;三是规定基础学位最低要取得240个工作实践学分;四是采用投标的方式来保证基础学位的实施。2000年11月,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将首笔5200万英镑资金用于新增的2123名基础学位的试点项目。教育和技能部也相应地给予了启动经费的资助。

(四)课程开发

2000年,对英国CBI所属的200家大公司进行调查(问卷回收是25%,即50家公司),主要想了解他们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调查发现:有70%的公司,早已和大学共同发展课程,有52%的公司帮助发展本科课程,有48%的公司帮助发展硕士/1~士课程,有32%的公司参与发展那些没有资格认证的课程,有28%的公司参与正规的或者偶尔的副学士学位课程设计;30%的公司不参与任何课程的开发。在2000—2001年,企业大约花费了15000万英镑投入到高等教育机构,比上年增长25%,但只占企业用于员工发展经费(235亿英镑)的一小部分。

(五)合作中的冲突和竞争

由于合作主体间的利益、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合作主体对于校企合作的期望不一样。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获取利润;学生(员工)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劳动力价格;政府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技能短缺,解决低技术均衡和失业的问题。合作中不同主体的冲突不可避免。

二、灵活多样

(一)学生类型的多样性

Nixon等人根据学生的动机,把工作本位学习的学生分为四类:一类学习是为了提高个人在新的工作中的绩效;二类学习是为了提高个人在当前工作和单位中的绩效;三类学习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四类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由此,工作本位学习有四种学习群体:一是部分时间制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在专职部门工作,想通过专业的继续发展,通过获得部门认可的学位,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的进步;二是为了实现到特定单位就业的全日制学生,从而把工作本位学习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有的学生虽然已就业,但希望通过部分时间制的学习,开拓他们的职业,以期在其他单位工作;四是全日制学生做一些部分时间制的工作。因为学生的类型和动机存在差别,决定了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目标、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安排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而必须是灵活多样的。

(二)学习类型的多样性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ofCentralLan—cashire)关于工作本位学习和认证的指导手册总结了5种学习模式:一是把工作本位学习作为先前经验学习的必备程序(AccreditationforPriorExperien—tialLearning,APEL)。学习者的经验被认为是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或者可以减少部分课程学习的学分。二是工作本位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准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指导实践。三是全日制学生的工作实践是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传统的三明治课程。四是工作本位学习为就业作准备。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的可迁移技能的工作本位学习模式,如算术、问题解决、沟通等,为学生就业作准备。五是工作本位学习作为全职员工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仍然是全职员工,通过团队或者互联网讨论问题。。Brennan,J.andNixon,N在Butters.S的基础上认为以经验为主导的工作本位学习主要有简单交流、短期项目、三明治实践、工学交替、就业为基础的学习课程、快速职位胜任资格训练和专业继续发展等形式。

(三)灵活的课程安排

工作本位学习不是像传统课程那样,有着固定不变(变化微小)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工作本位学习的时间、地点、目标和内容可以是流动的、变化的。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多样化。工作本位学习的评价标准主要根据学习目标而定。如果说学习目标是为了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就需要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来进行评价;如果是为了学术目标,那么评价标准就和对知识的理解有关;如果是为了入学考试,那么和高等教育的其他人学考试差别不大;如果标准是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决定,那么就按协商决定的要求评价;如果说是企业招聘的特别要求,那么评价标准就需要和企业要求直接相关。

三、以就业为重要目标

(一)工作本位学习对就业的影响

一般的调查和研究都认为,工作本位学习中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就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等教育期间,参加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给就业带来非常大的有益影响(有益影响的判断依据为工作层次、工作满意度和工资),尤其对于从来没有修习过职业课程的学生。但是对于成年学生(25岁以后才进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期间的工作实践的有益影响不如其他学生J。

(二)工作本位学习培养就业素质

“几乎毫无例外,企业主们感觉到年轻学子只要在校期间,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无论是正规课程所要求的,还是兼职工作),都有助于他们适应更好的工作环境。⋯⋯许多企业主所要求的就业技能只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到。即使是像两到三个星期的临时工作⋯⋯原因在于教育机构‘教授’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通过尽可能的模仿真实场景。”安格利亚理工大学(AniaPolytechnicUniversity)本科生第一层次的工作本位学习的预设结果是这样的:(1)了解工作部门的业务,承担相关工作岗位工作和任务;(2)勾勒选择岗位任务的概要,看这些职位和功能能否促进个人发展;(3)考虑在大学中怎样学习有助于就业的实现;(4)在记事日记和学习文档的帮助下,了解在工作本位学习期间的学习机会;(5)通过工作本位学习发展迁移能力10]。(LynBrennan,2005,42)就业不能说是工作本位学习的唯一目标,但是几乎所有的工作本位学习都把就业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三)工作本位学习对就业帮助的限度

工作本位学习对就业的帮助并非是无限制的,还受其他条件的制约。Genera.Household通过对传统年龄的毕业生和比之年长15岁的成人毕业生对比发现,与传统年龄的毕业生相比,成人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处于劣势⋯J。CHERI的研究发现,即使排除“非直接的因素”(大学地位、学习课程和地理位置)的考虑,毕业生的年龄、社会和种族背景直接影响到是否被录用。(CHERI,2002)CEL对毕业后六个月的学生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电子和通信领域的男性毕业生比女性毕业生的工资要高3%,3年之后,两者的差距扩大到20%。CIHE对来自牛桥(Oxbridge)毕业生作调查,那些从事与父亲专业相关的学生获得的收入较高,他们的收入比那些同样来自牛桥,但父亲从事的不是中产阶级职业的学生高出16%。特罗认为“高等教育的经历对毕业生一生都有着真切而重大的影响,这样的影响通常是受我们很难把握的其他因素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_l。根据这样的理解,工作本位学习对就业有帮助,也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倘若把工作本位学习和必然能提升学生就业之间作线性对应的理解则过于简单化了。

四、对工作(实践)经验评价

工作本位学习的评价,关键是对工作实践经验的评价。工作经验的评价和传统高等教育学术评价方式相比,有这么些变化。一是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学术评价方式,基本上是两种,一是笔试,一是口试。但工作本位学习的学习经验评价则复杂了。Brennan和Little总结以经验为主导的工作本位学习的评价方式有这么几种:直接观察学生工作、评价学生的512作记录和工作日志、工作时对学生的访谈和询问、评价(根据经理、同伴等其他人的观点评价)、对学生最后准备的报告进行评价、通过书面或者口头测试对学生学自工作本位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人员的变化。在高等教育的学术评价中,学科成绩的评价权掌握在教师和学者的手中,而在工作经验评价中,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也拥有评价权。三是评价参照标准的变化。工作本位学习的评价主要以标准参照评价(criteriaassessment)为主。尽管传统的学术评价也有标准参照评价,但参照的标准是学术。而工作本位学习的参照标准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术标准、高等教育入学资格标准、学校、企业和学生协商决定的学习目标、企业特定标准等,不再是单一的学术标准。当前,对工作经验学习的评价,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能力本位评价

英国高等教育中工作经验学习评价方法尽管多样,但是理念多和能力本位评价相联系。能力本位评价是从美国引进的,但由于美国的能力本位评价的应用只是地区性和注重短期效果,反而没有英国发展得广泛和深入。能力本位评价指的是“依据一系列特殊结果而进行的评价方式;对照一般或者特殊的陈述结果,评价者、学生和第三方利益涉及者可以轻而易举地不带偏见地判断有没有达到结果;学习证书无非是对是否达到结果的描述和正规学习的时间没有关联”。Alisonw0lf认为,能力本位评价有三大要素:一是注重结果,多种结果被分开重点考虑;二是坚信这些结果的表述被认为是清晰的、“含义清楚的(transparent)”,在评价时能够被评价者、被评价者和“第三方”理解并且达到;三是评价与特殊的机构或者学习课程相分离。其中,“外部测试在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位标准上起着重要作用,适合工作本位和实践学习”。

(二)评价与学分挂钩

高等教育中工作本位学习早已不是新鲜的事情,特别是在教育和护理专业,32作本位学习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在1986年,在英国全国学术奖理事会(CouncilforNationalAcademicAwards,CNAA)建立学分累计和转换机制以前,工作本位学习想要单独获得学分是存在相当的难度。目前,一些大学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工作本位学习的学分授予体制。有的学校将工作本位学习作为独立的学习模块,供所有学生选择。

(三)先前经验学习评价

根据QAA的定义,先前经验学习(APEL)评价“是指为了学术的目标,而对培训和教育系统之外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认可的评价机制。”APEL评价的是学习,不是经验。先前经验学习评价对工作本位学习的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先前工作经验中的学习加以确认;二是实现工作实践经验向学术学分转化;三是可以作为选择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的基础。LynBrennan把APEL程序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反思经验;第二阶段是界定学习成绩;第三阶段是提供学习的说明和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