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高一数学导与练精选(九篇)

高一数学导与练

第1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一、高等数学学习策略为课堂训练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与他们一起完成高等数学学习任务,扮演着促进者与示范者的角色,学生则作为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获得探究高等数学知识的机会,从而为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课堂训练做好准备工作。其次,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指的是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学习思维与过程的回顾,获得教训或经验,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运用数学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增强其反思意识,逐步培养和增强他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再次,引领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让他们掌握自我评价能力,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控。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学习策略运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此树立短期学习目标,使将来的学习更具方向性。最后,高等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和辨别自己或他人正在运用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策略的内涵、目的、技巧和方法等,为课堂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高等数学学习策略在课堂上的有效训练方法

1.介绍学习策略

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过程中,首先应介绍学习策略,帮助他们认识与辨别正在运用的学习策略,诸如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任务驱动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学习策略和探究学习策略等。高等数学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学习策略的理解程度与运用情况,可判断他们对训练强度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学习任务相关数学学习策略的班级整体讨论,特殊数学学习任务的小组与个别面谈,学生描述个人思考过程与思维方法等。同时,教师在介绍学习策略时,应明确运用该学习策略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向,还需要加强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着重介绍。

2.讲授学习策略

在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讲授学习策略是进行课堂训练的关键,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其重点在于解释并举例说明某一具体高等数学学习策略的使用方法、技巧、作用、功能和特点等,使学生对其每个全面的认识,从多个角度了解即将训练的学习策略。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高等数学教师亲身为学生演示某一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习经历,并列举部分实例进行演示,提升数学策略运用的可操作性与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学习策略时,应介绍根据策略设计的学习目标、需要浏览和阅读的教材、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通过对策略的运用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练习学习策略

练习学习策略是高等数学课堂训练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应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亲自练习策略。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内容时应控制好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内容,并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阅读后进行回答,当然阅读时间需要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训练之初,高等数学教师应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更具体、更多地示范学习策略的运用,然后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这些数学学习策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逐渐提升,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最终帮助他们能够独立使用数学学习策略,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4.评价学习策略

第2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教练式,培训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辅导员是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与指导者,具备更为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素质对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及学校良性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青年辅导员作为一类特殊群体,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因此培训是提升其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的培训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与专题讲座为主,目的是传授理论知识,满足辅导员对于法律、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这类培训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与交流,使得辅导员特别是青年辅导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大大下降。而教练式培训区别于传统培训模式,注重沟通交流与方法的传授,鼓励被教练者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在各类企业争相引进的同时,高校对辅导员进行教练式培训,开辟了教练应用的新领域。

教练技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被赞誉为21世纪最具革命性和效能的管理理念,在我国虽然引入晚、基础薄,但发展非常迅速。2013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规范“企业教练师”职业标准、监督教练培训质量、并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及颁证。同年8月31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倡导设立“中国企业教练联合会”,并由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十多家教练机构作为理事单位发展“企业教练师”职业培训项目,推动整个教练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练行业将会发展成为最热门乃至最具有潜力的新兴行业,企业教练技术也将在不断发展中趋于更为完善并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教练式培训在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某高校青年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期能够帮助高校更好的认识教练式培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领域教练式培训的发展并提升青年辅导员管理效率,这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青年辅导员的教练式培训效果研究

本文以北京某高校接受教练技术培训的高校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访谈结合问卷发放获取基础数据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群体的特点是25岁以下、系统学习教练技术1年以下且未取得教练相关专业资格认证,以高校青年辅导员视角下教练在实施教练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对其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帮助程度为切入点,进一步了解教练式培训效果。

通过对已有研究及文献的归纳总结,本文将辅导员眼中能够显著提升其能力并促进职业发展的教练特质定义为教练有效性特质,将收集到的问卷结果运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因素分类和维度划分。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教练是否为辅导员提供各类实践机会、鼓励沟通、提供资源支持、鼓励学以致用及评估效果等细分指标为一类,将其命名为教练对辅导员的支持与授权程度;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练对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制定、监控、计划的适合性、确保计划的达成、提供资源支持和让辅导员加强自我管理等指标划分为同一维度,定义为教练对计划的制定与监控;将教练对辅导员绩效水平的评价、协助建立督导员的绩效目标、分析辅导员的学习风格等指标划分为同一维度,定义为观念分析。如表1所示将维度划分为支持与授权、计划制定与监控、观念分析。

注: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括号外数值为得分均值。

如表1数据所示,总体而言,三个维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支持与授权、计划制定和监控及观念分析,得分均值对应为5.71、5.52及5.33。具体而言,支持与授权维度中,辅导员普遍认为教练提供实践机会、意见反馈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对于其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程度最大,其次是鼓励和支持他们学以致用,而帮助评估目标达成效果并分析阻碍因素得分最低;依据科学的步骤和过程制定技能提升计划在计划制定与监控维度中得分最高,为组织运用时空条件锻炼技能并获得经验次之,得分最低的是把握提供支持的分寸;最后,在观念分析中,帮助分析学习风格并找出影响学习的障碍因素得分最高,而帮助评估个人绩效水平及对团队所做贡献状况得分最低,且差异明显。

表1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就青年辅导员而言,作为一名被教练者,认为教练能否为其提供实践机会、意见反馈和交流讨论,鼓励和支持学以致用,依据科学的步骤和过程制定技能提升计划对其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可以提供显著帮助。然而能否帮助他们评估个人绩效水平及对团队所做贡献状况、把握提供支持的分寸、评估目标达成效果并分析阻碍因素得分普遍偏低,对于个人提升帮助不大。

注: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括号外数值为得分均值。

如表2所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被调查者按性别进行划分:男性普遍认为,教练在对个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所做的帮助中,计划制定与监控最为重要,其次是支持与授权,最后为观念分析;而女性认为帮助程度依次为支持与授权维度、计划制定与控制、观念分析。就单个维度来看,男性认为教练在计划监督与控制、观念分析中所做帮助更能提升个人能力促进职业发展,而女性认为支持与授权维度更为重要。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验证后发现性别对于上述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访谈及问卷整理,笔者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青年辅导员普遍认为能够帮助他们显著提升个人能力并促进职业发展的教练应具备的教练特质包含支持与授权、计划制定与监控、观念分析这三个维度;2.教练能否为被教练者提供实践与交流反馈的机会、鼓励并支持其学以致用、科学的制定个人提升计划这三类指标被认为更加重要;而能否帮助被教练者评估个人绩效水平及对团队所做贡献状况、把握提供支持的分寸、评估目标达成效果并分析阻碍因素这三类指标得分最低,对于被教练者个人而言帮助作用不大;3.被教练者按性别区分后,虽对各维度的教练特质评价分数存在不一致性,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到的结论是性别对其评分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上述数据结论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从青年辅导员这一被教练者的角度而言,他们所感知的能够帮助其提升个人能力促进职业发展的教练所应具备的特质应包括支持与授权、计划制定与监控、观念分析这三个维度,因此教练一方面应努力增强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素质,为学员提供更优质的辅导与培训,进而帮助他们达成自我目标;同时也需要针对被辅导学员的特点优化培训方式,有差异化的选择适合于不同群体的教练式培训内容。对于性别导致的上述维度评分差异,笔者通过调研访谈以及相关文献的查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男性自身计划制定与执行、自我约束力都较弱,因此教练作为第三方采用指导监督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而女性虽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但缺乏安全感,需要有力的支持,因此女性认为教练对个体支持与授权的程度会显著影响其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多数被教练的青年辅导员都期望教练具有尊重他人、认真负责、保密、沟通能力及激励能力等各类胜任素质,但由于教练专业技能及水平的影响,导致学员评价存在一定偏差,有可能因为自身教练在某个维度上的行为影响对整体教练团队的认识;第三,由于调查对象数量有限且群体限制在25岁以下、系统学习教练技术1年以下且未取得教练相关专业资格认证的高校青年辅导员,因此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本研究的落脚点在于通过对高校青年辅导员视角下教练式培训效果的研究,对广大高校、辅导员个人和高校学生形成理论借鉴和管理启示,冀希在扩大教练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指导,深化教练行为技巧并提升教练能力;同时为高校广泛引入教练技术培训和指导教练行为提供参考,以便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帕斯洛.领导:教练和顾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黄敏.企业教练的有效性与胜任素质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陆烨.教练型培训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3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策略;训练方法

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学习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为学习各科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过当前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越来越少、越来越浅,而且调整较大。为此,高等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在课堂上强化训练。

一、高等数学学习策略为课堂训练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与他们一起完成高等数学学习任务,扮演着促进者与示范者的角色,学生则作为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获得探究高等数学知识的机会,从而为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课堂训练做好准备工作。其次,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指的是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学习思维与过程的回顾,获得教训或经验,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运用数学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增强其反思意识,逐步培养和增强他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再次,引领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让他们掌握自我评价能力,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控。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学习策略运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此树立短期学习目标,使将来的学习更具方向性。最后,高等数学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和辨别自己或他人正在运用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策略的内涵、目的、技巧和方法等,为课堂训练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高等数学学习策略在课堂上的有效训练方法

1.介绍学习策略

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过程中,首先应介绍学习策略,帮助他们认识与辨别正在运用的学习策略,诸如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任务驱动学习策略、思维导图学习策略和探究学习策略等。高等数学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学习策略的理解程度与运用情况,可判断他们对训练强度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与学习任务相关数学学习策略的班级整体讨论,特殊数学学习任务的小组与个别面谈,学生描述个人思考过程与思维方法等。同时,教师在介绍学习策略时,应明确运用该学习策略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向,还需要加强对学习策略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着重介绍。

2.讲授学习策略

在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讲授学习策略是进行课堂训练的关键,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第二阶段,其重点在于解释并举例说明某一具体高等数学学习策略的使用方法、技巧、作用、功能和特点等,使学生对其每个全面的认识,从多个角度了解即将训练的学习策略。在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方式是高等数学教师亲身为学生演示某一学习策略的具体运用情况,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习经历,并列举部分实例进行演示,提升数学策略运用的可操作性与说服力。同时,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学习策略时,应介绍根据策略设计的学习目标、需要浏览和阅读的教材、预设的课堂问题,以及通过对策略的运用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3.练习学习策略

练习学习策略是高等数学课堂训练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应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亲自练习策略。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内容时应控制好课堂时间,让学生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内容,并事先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阅读后进行回答,当然阅读时间需要控制在恰当的范围之内,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训练之初,高等数学教师应起到良好的主导作用,更具体、更多地示范学习策略的运用,然后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这些数学学习策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逐渐提升,教师应适当提高要求,最终帮助他们能够独立使用数学学习策略,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4.评价学习策略

在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策略运用的训练,应检查和落实训练效果,检测学生对数学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合适的评价。因此,高等数学教师应将机会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发展和培养其对学习策略的灵活运用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练习数学策略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记录对策略的使用过程,并记载到学习日记中;将使用过各自数学学习策略制成清单,详细罗列出来;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策略进行开放性使用,拓展练习模式与内容,让他们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策略。教师通过对学习策略的评价,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在接下来的课堂训练中灵活调整。

在高等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策略有很多,教师应合理运用这些策略,组织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训练,从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策略,更好地学习、吸收、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为学习其他各科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志信.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 大学数学,2013(5):7-12.

第4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一、小学数学分层练习实施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在个性化分层练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而将教学内容导出来,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符合。结合生活内容的知识而形成的练习题目,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通过个性化的数学分层练习,学生可以带着自身体会来思考题目,提高处理问题的自豪感,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较高的参与度,进而稳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来说,属于较为漫长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充足的练习实践。通过小学数学分层练习,可以彰显出练习的成效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出发[1],与不同学生个体在知识体系、思考方式等方面相契合,构建出可行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体系,形成个性化思维形式,在理论、实践以及思维等层次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作业,共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在必做题中:

1.算一算5×6+18=? 68÷4×3=?

2.宣传牌左右两边的树分别有5、6棵树,每棵树上有4个苹果,问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在选做题中:智慧宫里的魔术师将20米长的彩带经过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断开了,问每折长度为多少米?能想出不同的?算方法吗?

通过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按照要求来完成,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要完成必做题,而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习要同时完成必做题和选做题,锻炼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全面开阔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大大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分层练习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体现出小学数学练习布置的层次性

要想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需求,在布置数学练习中,教师要从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进行数学练习的设计, 分层布置和指导数学练习。在数学练习分层布置之前,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对数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一般来说,数学课后练习的安排布置要分成三个层级,首先,学生要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其次,训练学生的数学技能,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综合题、探究题的训练。在练习分层布置完成以后,教师要针对学生需要完成的练习内容和作业形式进行引导。

例如:在《年、月、日 》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两类作业,供学生自选完成。

作业1:(1)一年有多少个月份,其中大月和小月分别为多少天。而且某月比其他月份要少,问这是哪个月?(2)小红在奶奶家呆了两个月,一共为62天,分别是哪两个月?

作业2:查找有关的年、月、日的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来源,完成一张数学知识小报。

通过合理布置数学的分层练习,将数学的发展特性充分体现了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水平来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提高学生做数学作业的兴趣爱好,进而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二)合理选择练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分层练习中,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基础数学学习任务。 在分层练习内容上,练习题目要有浅有深、有易有难,确保在完成练习过程中获得持续性的进步[2]。在练习容量上,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合理分配不同难度的题目。在设计习题时,要重点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确保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以设计如下作业:

1. 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长和宽分别为6厘米和5厘米,高为2厘米,问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体积应为?

2. 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为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为24厘米,它的表面积为108平方厘米,问它的体积应为多少?

基于此,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热情,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三)利用小组合作方式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要求学习较好的学生要辅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充分发挥出集体的学习优势。在讨论具有共同话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进行作答,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分析问题,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第5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现状;对策

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及各个工作环节,都是在教练员的组织领导下进行的。教练员既是这个过程的决策者,又是执行者。一名优秀的教练员能够提高训练质量和训练管理水平,能最终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后备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水平。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体操教练员的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2006年-2009年我国各地区的竞技体操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期刊和互联网权威网站、阅读国内外关于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方面的文献资料和专著。结合2006-2009年的《中国体育事业年鉴》对有关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

(2)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收集的有关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我国东、中、西部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数量分布情况

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东部地区一线队伍教练员人数占一线教练员总人数的67%,说明东部地区一线队伍的教练员比较充足,但是二、三线队伍教练员人数相对偏少,因此不利于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中部地区:一线、二线、三线教练员人数所占比例分别是23%、26%、28%,总体看一、二、三线教练员分布比较均匀,但是人数偏少,特别是一线教练员人数较少。西部地区:一线、二线、三线教练员人数比例分别是10%、22%、17%,西部地区一线教练员人数是东部地区的1/7,教练员人数差距明显。从东、中、西部教练员人数总体来看,二线队伍教练员人数整体偏少,而且我国东、中、西部的教练人数差距非常明显,体操教练员人才分布呈东强西弱的态势。

2、我国东、中、西部竞技体操教练员年龄结构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东、中、西部40岁以上的教练员分别占总人数的47%、47%、49%,30-40岁的教练员分别占34%、32%、33%、20-30岁的教练员分别占19%、21%、18%。40岁以上的所占比例较多,平均年龄稍微偏大,一般在30-45岁是最合理的年龄结构。从上述比例来看,三个地区没有明显的差异。年轻教练、中年教练及大龄教练比例相对合理,但西部地区的教练员数量偏少。

3、我国东、中、西部竞技体操教练员文化层次

东部地区:研究生学历有1人,本科学历有186人,占全国教练员的61%;专科学历有235人,占全国教练员的51%;中专以下学历有75人,占全国教练员的59%。从文化程度来看东部地区的整体文化程度比较高,但是高学历教练员偏少。中部地区:各个学历人数占东部地区的1/2―1/3。西部地区教练员学历层次与东部地区对比相差很大,教练员的数量不足。本科学历教练员人数偏少,专科以下学历也明显不足。

4、我国东、中、西部竞技体操教练员职称结构

东部地区部级教练员有11人,是中部地区部级教练员4人的3倍,是西部部级教练2人的5倍。高级教练员82人,中级教练员只有214人,初级教练员112人。中部地区有部级教练员4人,高级教练员40人,中级教练员86人,初级教练员7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1.97%、19.70%、43.36%、35.97%。教练员结构相对合理。西部地区的教练员总人数仅有127人,教练员严重短缺。部级教练员和高级教练员人数仅有14人。呈现出明显的高等级人力资源欠缺的特点。然而技术职称的高低,是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它与业绩、学历直接连接在一起。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就必须要有更多高职称、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练员指导训练。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进行训练指导,也很难有高水平的运动员出现。

三、结论与建议

西部地区教练员人数和东部教练员人数差距较大,教练员整体人数普遍不足。教练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高学历、高职称的教练员较少。因此,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学历层次的提高,以促进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管理能力。注重对年轻、高学历教练员的培养。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使我国各地区的教练员队伍结构进一步合理,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松山.河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其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 65-68.

[2]吴燕波.广东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现状研究[J].体育科学,2004(1) 56-58.

第6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7-01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显示,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普及性与发展性,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备技能,并且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抽象思维,进而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课堂练习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但是,在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与实际脱节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练习中没有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造成课堂练习的发挥性较差。很多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单纯关注基本的知识点,而未能认识到学生个人思维的重要性。还有一些教师追求课堂练习的数量,导致学生疲于应对,无法深入思考,严重影响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练习过于随意

一些教师在课堂练习中没有按照教学目标去对练习内容进行整合,而是根据教材中的习题编排等让学生去进行计算等,没有在课堂练习中体现教学的突破点。此外,一些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单纯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无法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更无法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这种随意性的练习无法发挥有效性。

3、未结合学生个人情况

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数学知识的理解方面也会不尽相同。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练习中未能认清这一点,为学生选择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练习内容,导致很多学生认为练习内容难度较大,从而丧失练习兴趣。

二、如何确保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1、灵活设计练习内容

若想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对练习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对练习的内容进行灵活设计,将原本枯燥、单一的联系内容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练习内容时,需要不断挖掘练习题目的深层内涵,确保让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将自己代入练习中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课堂练习产生兴趣,并且培养个人的学习动机,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练习目标。

2、确保课堂练习的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时,需要确保其具有较好的层次性。教师需要根据数学教材的相关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设计,并且对教材中知识点的结构进行梳理,将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挑出,并将其作为课堂练习所要解决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还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等,以免学生难以理解练习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当确保课堂练习是以从易至难、从简至繁的顺序开展的,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课堂练习具有较好的层次性。

3、重视练习的生活性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时难免就会觉得难度较大,这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课堂练习与个人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各类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更能带动学生将数学学习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所以,针对课堂练习,教师也需要让其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民币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在课堂练习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该教师在练习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们模拟超市购物,该教师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一部分学生则扮演超市的收银员。这样,学生通过模拟的收款、找零,就轻松掌握了人民币不同面额之间的换算,并且对人民币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该教师发现,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练习,可以将学到的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学知识得到了较好巩固,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加强课堂练习的综合性

很多数学教师认为,课堂练习无非就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但是,数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其价值更在于拉近不同学科彼此之间存在的距离,帮助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面对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数学课堂练习应当引导学生对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小学数学教师在对课堂练习进行设计时,可以适当融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这样一来会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这种课堂练习,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也可以完善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人思维会更为清晰、活跃,自身整体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为学生未来的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目前,虽然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了课堂练习的重要价值,也将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但仍然无法保证课堂练习的整体质量。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如灵活设计内容、加强练习层次、重视生活练习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进而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结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第7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关键词]高专;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58 — 02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在师范生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中一直采用“毕业前一门学科教法课(或教学论),几个月教育实习”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高师学生从教素质与入职前技能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为探讨如何在高师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主持教职委课题《数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果。为寻求提高高师生职前从教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专科师范生执教能力现状的分析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教队伍呢?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一项根本性举。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小学教师,高师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部门,关系到基础教育质量。笔者结合教育见习、实习对专科学校一至三年级共135名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从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中的基本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执教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基本教学能力欠缺,专业教学技能水平低,基本执教能力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一测试结果反映出高职高专在职业能力培养上课改步伐滞后于小学教育的现状,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观点成为了制约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因素。了解目前专科层次师范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找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教育家斯金纳提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依据这一理论,笔者提出了以模块式训练为主的“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并完成构建过程。“二元”,即实践课教学要以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目标,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学科教师提出的综合素质要求为目标,实现二元化教学标准。“四次”即按照“二元”中目标要求整合数教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确定将职业技能分成基本教学技能、专业教学技能和执教能力三个大的方面,并按逻辑顺序分成一系列若干小的问题系统的排列起来。把两年作为一个培训周期,按训练内容划分为四个训练阶段,实现“四次”技能训练。“一次”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结合数学教育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二次”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结合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为学生进行从教的理论知识储备,进行分析教材、备课训练。“三次” 是二年级第一学期,利用模块化教学,结合案例分析、微格课,按步骤对学生上课、听课、评课、说课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四次” 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结合见习、实习走进小学课堂,完成分步训练综合考核的实践教学,实现“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全过程。

三、利用“四结合”实现“四次”教学模式实施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实现“一次”步骤,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

为了渗透入学即从教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法+教学实习”的教育培养模式,课题组依据“二元四次”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结合高职专科教学实际对数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设置课程。转变授课教师教学理念,由单一教法课老师负责培养学生执教能力变为全体专业课教师共同承担培养、培训的责任,按课程性质分别赋予任课教师不同项目的执教技能训练任务。学生入学后即进行基本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班级内各组的课题解决能力具有可比性或竞争性,对学生进行学生学习、实践内容与过程,采用评练结合、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基本技能训练。实现专业基础课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通过数分、高代、解析几何等基础课教学辅助进行钢楷、粉笔字、数学符号书写、数学图形绘制、数学思想方法的练习。按2:8比例对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进行课上时间分配,按:3:7比例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练习内容进行课下时间分配,实现全方位、全员指导训练学生执教能力的目标。

2.案例分析与教法课结合实现“二次”步骤,进行备课等教学能力训练。

为学生进行从教的理论知识储备,利用案例分析手段与教法课结合进行备课、分析教材训练。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教学环节的教育情境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特殊情境进行讨论,采用案例分析与教法课相结合学习法培养师范生小学课堂教学的分析教材、备课技能。具体做法是: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展示典型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老师从实践环节入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周密的分析思考和科学取舍,以小学实际教学环境为背景,选取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启发性的案例,供学生观看、分析、交流。案例中,力求做到既有符合教育教学原理、实际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案例,让学生学习、模仿;也可以选取因违背教学原理而导致不良效果的案例,以便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经验、方法,并以失败的教训为戒,避免在学习教学技能中走弯路。第二,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法课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采用观看、研讨、分析等几个教学过程进行,活动中强调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范围,要求学生采取客观的态度对阶段性材料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学习有价值的东西,感觉特色的教学行为特征。第三,教育理论与教学活动相互印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教学原理,师生互动的形式,从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效果等角度剖析案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合理性。第四,以评带练、总结收获。点评中,教师在表述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时,结合相关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对案例分析中的重点、难点做补充和升华行的阐述,了解学生的见解,由案例引申出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热情与主动性,实现技能模式的形成。

3.大课教学与微格课实践结合实现“三次”步骤,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阿伦教授第一个将摄像机带入课堂,用于师资培训,创立了微格教学。它是一种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利用大课教学与微格课教学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是实现“三次”步骤的关键,也是是否能够完成“二元四次”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步骤。实验中我课题组利用大课教学进行集体辅导,利用微格教学进行分块练习,分阶段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听课、评课、试教、说课的教学技能训练。以师范生在试讲中真实出现的问题为教学案例,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采取解析的方法,把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解成课堂导入艺术、讲授艺术、过渡艺术、设问艺术、课堂评价艺术等模块进行训练。通过大课讲解教育学、心理学与教学论内容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如,课堂导入艺术一节课中大课教学上通过讲解使全体学生掌握了“课堂导入导入技能是指在上课开始或学习新课程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的时间之内采用某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教学技术。”这一概念,了解了课堂导入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点及不足。之后,通过微格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实验不同课堂导入方法,体会他们之间的差异,发现自身试教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这样大课教学与微格课实践结合使教育教学理论得到具体的贯彻和体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有利于使被培训者明确学习目的,把精力集中放在重点上。大课教学与微格课教学结合开展课堂教学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方法,不能不断提高学生适用现代科学术的能力, 帮助学生加强、改进教学技能和方法,减少失误,并使学生尽快地建立信心。大课与微格课相辅助的教学能力训练形式,虽然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改变师范生的个人基本素质素养,不能把一个普通师范生变成一个合格的教师,但可以把他变成一个好一点的教师。”为他们以后走教师岗位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4.实习与评价结合实现“四次”步骤,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二元四次”教学模式依据“二元”目标,分步骤、分层次对学生的执教能力进行培养,前三步完成了分块练习,“四次”要利用小学教学的现实环境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测试、评价,通过小学教师示范课指导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技巧,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技术,能够把课堂教学中的不同模块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达到培养合格小学数学教师的目的,完成“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要为执教学生提供真实的场所,为执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让学生在实战组合模块,发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改进教学法。更要为评价提供场所,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实践、再实践的指导,达到分块指导、综合考核的培训效果。指导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根据“二元四次”教学模式中制定的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数学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二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分阶段进行形成性教学评价,不进行终结性评价。三要做到指导教师个人评价与学生小组评价有机结合,科学的对实习学生要评价的内容作“质”的分析,对评价的资料作“量”的评价。

四、“二元四次”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困惑

1.构建“二元四次”教学模式周期较长,存在被测试学生基础素质之间的差异性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可能。

2.实习与评价环节中,由于指导教师在教学素养,数学教学能力上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有差异性。

3.校内教法老师,必须通过录像课进行补充评价,但由于条件限制,个别学生不能提供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录像材料。

〔参 考 文 献〕

〔1〕张荣锋.关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教法课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07).

〔2〕张荣锋.基于从教能力的高专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测试调查报告〔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第8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数学运算能力是初中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综合性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然而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重视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忽视了解题的运算过程的必要的指导以及运算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应用算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合理、灵活、正确完成数学运算,包括对数字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的计算求解等,以促进学生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的思维能力以及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强化初中生数学运算的训练,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高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有效途径

根据数学运算的特点以及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中,有的是运算的依据,说明为什么可以这么做的理由;有的是运算的方法与步骤,给出如何做的程序,即算法。在数学学习中,运算不正确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的遗忘、混淆以及运用呆板的结果。培养运算能力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记忆、运用公式、法则,并在以内用过程中加深理解。

(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促使运算技能的形成。要使学生形成与发展运算能力,除了理解掌握概念、公式、法则以外,还需进行科学系统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通过课内外的数学练习来进行的。要使训练科学、合理、有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一般要注意:

1.训练必须有序。数学运算技能的训练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在数学教学中,运算技能的训练经过三个阶段:一、模仿练习阶段,在新知识学习之后,在老师例题示范下进行的练习。所选习题难度不高,变化不大,要求学生按照习得的步骤和法则进行运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此时,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在感性水平上获得完备的动作映象和动觉体验。二、变式练习阶段。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组织的练习。习题难度适当提高,习题形式有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算,而且要求学生在求得正确答案之后,对运算的过程、依据、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促使操作方式上升到理性水平。三、综合练习阶段,此时可选择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训练学生确定运算方向、灵活运用法则的能力。

经过上述阶段的训练,可使学生的运算过程出现简缩、跳跃、实现自动化的现象。这说明与某个运算有关的操作方式在理性水平上具有了概括性,为技能的类化、讷讷公里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训练时间、训练量必须适中。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技能在初始阶段,训练效果与训练量或时间一般成正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往往会出现停顿现象,即"高原现象"。同一水平技能的训练量必须适中。当学生已掌握了该技能后仍然反复进行类似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总体水平以及运算的难度,准确把握每一练习阶段的训练量,在完成一阶段的练习后及时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否则,既影响练习效果,又增加学生的负担。

3.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效果,及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技能训练中,让学生及时知道练习的效果,是提高练习效果的有效方法。如果对正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提供如下反馈信息,如知道每次练习得分,练习过程中不断予以鼓励、督促,分析练习中出现的错误,那么,练习效果会显著提高。因为,学生一方面根据反馈信息获知问题之所在,从而调整学习活动,使练习更有效;另一方面,也为争取更好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三)重视算法内容的学习

算法是解题步骤、方法的精确描述。算法一方面具有具体化、程序化、机械化的特点,同时又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算法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会按照算法规则进行某个具体问题的运算以获得正确结果,而且要会分析算理,在此基础上构造、设计、选择一个合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算法。因此,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法转换为分析算理、设计算法的过程,是一个条理化、精确化与逻辑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助于运算能力的提高。

(四)重视运算过程中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由于数学运算是具有明确方向、合乎一定规则的智力操作。因此,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之后,这种操作经验便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对后续学习中关于操作活动方向的选择发挥倾向性作用,常常是按照习惯的思路和既定的步骤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中的定势现象。

在数学学习中,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形成的习惯思路与新问题的解决途径相一致时,就能迅速地作出反应,求得正确答案,运算过程中出现"简缩"、"跳步"现象。这是定势的积极作用,也是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标志。定势的消极作用,往往表现为一种具有负迁移的功能固定性,使人机械地、盲目地套用某种经验,最终导致思维僵化、呆板。

运算方法的盲目使用、运算过程的呆板、机械,显然不利于运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克服、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技巧性训练。掌握通性通法是运算正确的保证,也是定势发挥解决作用的基础。为避免思维僵化,可以适当进行技巧性训练。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技巧性训练,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会使学生认识到已掌握的通法并不是唯一的解题方法,还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改变考虑问题的角度,去寻求更简洁巧妙的方法,这样训练的结果必将克服定势现象的消极作用,有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2.重视运算过程中的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切换。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从已形成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分析问题,表现为逆用定义、定理、公式,或者从反面去思考问题。

中学阶段许多运算或变形都是互逆的,而且这些互逆的运算和变形常常是同一公式正向或逆向运用的结果。这些内容为运算过程中正、逆向思维的迅速转换的训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某中运算技能之后,进行类似的正、逆向思维转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从一种心理运算转换为另一种心理运算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一数学导与练范文

摘 要:对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研究后发现:教练员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参与体育院校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体育院校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优势在于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贮备的师资力量,但是这种培训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的距离。在今后的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不仅需要加强对教练员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培训,还需要不断更新教练员的教学训练观念。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练员;中国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48-05

教练员继续教育是对教练员在任职、晋升后进行拓宽、补充、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培训。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结合教练员专业化理论,教练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是指对已完成了某一教育阶段、已参加工作并已达到职务任职资格的教练员所实施的一种促使其专业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教练员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教练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教练员继续教育有资格证书的培训(岗位培训)和任职晋升后的继续培训两种形式。

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特别是岗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以体育院校为依托的培训模式,通过岗位培训这一主要形式,对于提高教练员指导训练、管理队伍、指挥竞赛等综合能力方面,体育院校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练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与发展体育院校培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选取上海、湖南、青海三地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共682人,其中上海274人,湖南262人,青海146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同时调查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和各项目管理中心有关教练员继续教育管理者,以及上海、湖南和青海三个地方的体委(局)领导、体科所与体育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和当地的教练员。在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教练员继续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走向,旨在为构建我国专业化教练员的继续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调查问卷分《领导、专家调查表》与《教练员调查表》,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邮寄发放等形式,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900份(上海35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78.3%;湖南350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74.9%;青海20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73.0%;领导、专家55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85.5%)。

1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教练员对继续 教育的需求

了解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是本课题的现实基础,也是研究后续问题的依据之一。这部分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二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以及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是通过其对参加过的各种具体培训的总体感觉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问卷设计上,我们采用“您对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感觉”和“您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2个题目来反映,从教练员的答题情况来体现。调查显示,教练员对其所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评价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18.5%和49.4%,而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25.2%311 39.4%。这说明教练员无论是对曾经参加的培训,还是对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由于教练员在教学训练工作中仍存在着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以便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然而,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调查表明,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比率排序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63.2%)、“不能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素质”(34.9%)、“培训内容不实用,多为理论性知识”(29.0%)、“培训要求过于统一,缺少个性化”(23.8%)、“缺乏理论指导”(18.0%)和“培训安排不合理”(12.2%)。“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成为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练员对此项选择差异不具显著差异(P>0.05),可见教练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就此问题在对领导专家进行调查时,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认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选择的频率最高,为76.6%。在与部分教练员的交谈中,他们普遍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部分培训讲师的知识贮备及敬业精神还不能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可见,教练员虽然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表现出较高的满意程度,并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但在培训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培训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应更贴近运动训练实际,培训时间安排上注意避免“工训”矛盾,并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练员在职培训I的质量和效果,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2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考虑到教练员对继续教育及其模式不是十分了解,在问卷中也不便加以说明,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以继续教育的具体形式――培训或进修学习的场所与途径来表示。目前我国教练员培训的机构与场所主要有体育院校、项目管理中心、运动技术学校、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选择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院校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较多,分别有257人和241人,各占总人数的37.7%和35.3%,其他选项的人数依次为89、86和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3.0%、12.6%和1.3%。经卡方检验(P0.05。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体育院校是最为有效的培训机构。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院校及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理想的培训机构,赞同者有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7%。说明无论教练员还是领导和专家都认同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成效。

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提高教练员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加强“十一五”教练员培训工作,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在《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筹办建立教练员学院和中国教练员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用,完善初、中、高及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以体育院校为依托,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因此,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在领导、专家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问题,以了解领导、专家们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赞同建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在“很有必要”和“有必要”两个选项中,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83.0%。就教练员学院的办学性质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应该属继续教育性质,表明通过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单位”选择中,有28人选择设有教练员学院的体育院校,占总人数的59.6%,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这表明,体育院校和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机构,也就是说体育院校将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为36人,占调查总数的76.6%。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已经引起了教练员的关注,特别二、三线教练员。虽然支持远程教育的人数低于其它培训途径和形式,但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继续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远程教育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才刚刚兴起,有新鲜感:一是认为它不仅可以节省学习费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工训”矛盾。而有人则认为远程教育不利于学习者与培训教师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组织不好,有可能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因而体育院校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同时,在体育院校设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培训机构对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应给予关注,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模式多元化,以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多种需求。

3 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实施教练员继续教育,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体育院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练员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各层次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中,体育院校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九五”期间为例,体育院校利用办学优势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任务。从“九五”之初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布点情况来看,90%以上的高级班设在体育院校,64%的中级班、45%的初级班也在体育院校。因此,体育院校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正因如此,教练员对体育院校的培训方式深有体会,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来看,以体育院校为基地的继续教育模式既有其有利的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有利因素是师资力量。在被调查的682名教练员中,有421人选择此项,占到了总人数的61.7%,其他选择依次为63、99、74和25人,分别占其总数的9.2%、14.5%、10.9%和3.7%。与此同时,在领导专家的问卷调查中,有25人认为“师资力量”是体育院校最有利条件,选择比例为53.2%;其次是图书资料,有16人,占34.0%;而无人选择“其他”。就“校园自然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来说,一般认为它们对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最有影响,对于在短时期内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的教练员来说,其优势很难显现。在师资优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按选择比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教学能力(233人,占34.2%)、科研能力(211人,占30.9%)、知识更新快(143人,占21.0%)、敬业精神(71人,占10.4%)、其他(24人,占3.5%)。在访谈中,大多数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满意程度较高,但对于“良好的敬业精神”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对体育院校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知识更新速度而言,均表示认可。但就专业知识所呈现的方式与过程,体育院校教师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因此,体育院校长期贮备下来的师资力量,以及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是其最大缺点。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缺陷问题选择中,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了解训练实际不够、理论性过强、教法不活、缺乏敬业精神。可见,“了解训练实际不够”是体育院校在教练员培训过程中的最大不足之处。虽然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对不同选项选择的比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培训过程中存在对运动训练实践了解不够的现象。同样问题在对领导专家的调查后发现,结果保持一致,在“了解训练实际不够”选择项中,选择比例高达70.2%,远远超出对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

在体育院校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教练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情况下,体育院校未来的出路如何,是积极“人世”,还是消极“出世”;是选择退缩,还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需要体育院校作出选择。从领导专家的调查来看,在“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地位”问卷中,选择“主导”、“辅助”、“协调”与“其他”的人数分别为16、24、7和O,前两项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多,百分比分别为34.0%与51.0%,基本代表了领导和专家对体育院校地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体育院校处于主导与辅助之间。就体育院校的自身发展而言,多数领导专家认为体育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应当面向一线的教练员,用己所长,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无论是“主导”,还是“辅助”,都需要对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价 值进行深入研究。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院校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如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其他培训机构一起,共同促进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尤其在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价值观念引导方面,体育院校具有独特优势,理应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认为体育院校与其他机构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与管理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因此,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专业知识是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在引领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和价值观念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培训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培训机构可通过派遣任课教师下队实地考察、观摩训练等多种途径,以便培训师资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弥补其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4 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改革走向

从教练员有关体育院校能否承担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问卷中,选择“能够”和“较能够”的有429人,约占总人数的62.9%,这表明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承担继续教育有较高的认同度。而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单位”选择中,有316人选择体育院校,约占总人数的46.3%,远远超过其它选项的选择比例,这与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相似。可见,体育院校是承担教练员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当前,要想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作用,除了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等外部因素外,有必要理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成为体育院校正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管理水平。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