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考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笔者综合所听所看到的课例,以下四个问题最为典型和突出,值得探讨。
1. 铺垫是否越长越好?
2. 技能是否越少越好?
3. 游戏是否越多越好?
4. 课件是否越闹越好?
显然,答案应是否定的。下面笔者就这几个问题谈些浅见。
铺垫要精简,紧扣主题
古人云:“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教师在铺垫环节大做文章,让学生费尽心机也猜不出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硬是把“好的开头”演变成“长的开头”。记得有人说过,音乐课开始五分钟后如果没听到音乐,那叫窝心;十分钟后如果还没听到音乐,那就叫人伤心了。轻易不揭开庐山真面目,东一棒西一击的提问学生,这种做法既让自己陷入无病,又将学生的好奇心消磨殆尽。因此,铺垫阶段切记简练、适时。
铺垫的内容设计要围绕本节课的音乐主题展开。朴素的、直接的引导要比故弄玄虚有效得多。课堂从一开始就要紧紧扣住音乐主题,继而层层深入,这不仅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更明确地指向音乐本体,还会使整节课因为有呼应而更加完整。
技能学习要讲究方法
许多教师把新课程理解成不谈技能技巧了,这是偏激和幼稚的。任何学科都有其本学科的特殊技能,音乐教育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是音乐课,就必定涉及到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学生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音乐常识和技能,更何况这也是完善一个人的全面素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个原则先要认清,那么在此基础上,怎样有效地落实技能就得讲究方法了。
比如在歌唱教学中要求学生表现力度变化,教师先不提要求,只范唱(或播放)f和p的两种力度效果让学生聆听,他们就会经历辨别二者的不同――确信力度变化之美――喜欢这种美――模仿这种美――创造这种美的心理路程。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以后,完全自发的、自主的、信服于结果的行为选择,比起教师苦口婆心地提要求、讲要领,自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一堂音乐课中,总会多次出现讲解技能、解决技能的契机,聪明的教师如果抓得准,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少些盲目赞美,多些分析和纠正;在讲解新知识时少些灌输,多些回顾和比较;在音乐活动中少些喧闹,多些感悟和启发等等。有的放矢、因时制宜、点到为止等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得技能不再以知识、技术的冷面孔出现,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此外,技能教学需要循序渐进,“一口吃不了一个胖子”,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音乐学科中的技能教学更是如此。技能训练讲究科学、贵在坚持。作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合理地安排技能学习。
游戏要有目的性和音乐性
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游戏计划是音乐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之一。其内容有二:一是游戏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即指安全的、方便的、节约的、普及性的游戏,这也应该是音乐课堂中最为常用的游戏。比如让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伴奏乐器,设计动作为音乐伴舞等。二是游戏的等级性。等级性是指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游戏。初级阶段(小学)以集体行动为主,以统一、和谐为主要审美评判标准;中级阶段(初中)以集体与个人行动相结合,给学生一定的挑战和空间,此阶段的审美评判标准应以合作、情感体验的深度来衡量;高级阶段(高中)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以独创性、独到性见长,以个性的张扬、情感体验的释放为审美标准。
音乐课堂中的游戏是对音乐的再认识、再拓展和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出自哪种,它的根茎应当牢牢扎根在音乐的沃土。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因而,此时的教师要理性地充当一名纠察员,勤于对不正确的声音或节拍予以纠正,善于对松散混乱的场面予以控制调整,只有这样,音乐课堂中的游戏才有别于体育课中的操练、手工课中的实践,游戏才能闹而不乱、多而不散。
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的真正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并且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站在这样一个思想的高度,让不敢唱的孩子唱起来,让不敢跳的孩子动起来,让不敢说的孩子表达出来,游戏中的孩子会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集体的大乐园中尽情发挥、创造。也许被演绎出来的音乐是千姿百态、互不相同的,那没关系,因为游戏本身就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接纳每一种色彩,肯定每一份答案,孩子们感受到喜悦、成功、自豪才是最最重要的!
课件运用要合理,提高品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使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怎样客观地认识它、扬长避短地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先要树立课件为课堂服务的观点。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替代教学,更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即是它的优点。但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屏幕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不可更改性等。因此,盲目夸大课件的作用,抱惟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是片面的。
我们不难发现,原本流畅的音乐课变得支离破碎,音乐课趋向机械化,教师音乐才能的逐步衰退都是课件使用不当惹的祸。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它是完全能够为音乐课锦上添花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佤族
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我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共同创造了我们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着令世界惊叹的自然风光,也同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灿烂的音乐特性、歌唱精巧、独到的乐器更是各具特色。这些极富原创性、独特性音乐已大大超越音乐本身的范畴,更传承着很多源远流长的生活习俗、民风的文化形态。这些音乐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财富。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最复杂的省份,其中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独有,并且每个民族都有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特征,致使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丰富多彩、色彩斑斓。各民族在不同的生存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但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各地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资源正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和破坏。西部开发的实施在为西部地区经济腾飞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会给西部的民族文化产生诸多影响。如何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如何推陈出新,如何解决民族音乐资源严重流失和人才匮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保存”与“发展”是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工作的中心内容,也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因此,我们的思想观念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更新这一客观现实。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在西部开发的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历的发展并不是那种由历史积累所形成的一点一滴、自然而然的渐变式进化过程,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突变,这种变化是由初级到高级的直接跨越,在文化传承上很容易产生断层现象。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人类历史上有多少遗失的文明,多少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为后世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种损失一旦产生,是无法弥补的。
在当代,教育与媒体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当教育与媒体结合起来,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青歌赛设立原生态组别代表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媒体的进步反映了社会需求,也体现了社会理念的革新。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去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强烈冲击,一些有价值、有特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部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由于没有得到较好传承,一些已濒临灭绝,另一些甚至已经消失了。
居住在阿佤山深处的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佤族能歌善舞,传统原生态民歌民乐品种繁多,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其原始、古朴、原汁原味的独特风韵犹如绕梁之音,让人回味。为了保护和传承佤族原生态文化,我们开设了“西盟佤族自治县阿佤文化传承小组”班,聘请了深谙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老艺人来授课,学生将学习音乐基础、原生态民歌、原生态器乐、民间文化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会表演本民族民间歌舞琴艺,用语言和文字来阐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具备初步的民族自我传承意识,使佤族文化保护得到良性后续,最终实现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阿佤文化的目的。转贴于
虽然当前在保护佤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和其他的原因,经济匮乏,专业人才缺乏,在文化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够。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冲击,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佤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关注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佤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不够理想,有的甚至面临濒危状况。佤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佤族的文化核心区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身能力较弱,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建筑、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整体性消失速度日益加快。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佤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但是现在很多佤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一些独具佤族特色的服装、语言、音乐等文化呈现出逐步消逝的趋势。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SZ201191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高等学校的建设规模和专业设置不断扩大。大量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为高职高专学校,许多中师学校和幼师学校也改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
但是,为满足大学课程设置要求,将原有的幼师课程或中师幼教专业课程增加较多的理论课程,却与幼儿园实际教学严重脱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细化迫在眉睫。
按照《幼儿园工作规定》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岗位技能包括音乐、美术、运动、语言、数学等,而音乐教学由于其所蕴含的寓教于乐的功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学前教育整个专业设置中占有很重的比例。本文将以音乐课程设置为例,剖析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所面临的问题,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音乐教学的地位和内容
学前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时期,儿童的认知、情感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具有接受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音乐启蒙教育。为此,教师应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加强对幼儿基本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强弱、快慢等感受,养成健康良好的音乐素质,所以,幼教音乐课程主要是促进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并具有音乐教育的知识和教育技能。良好的音乐技能与音乐表现是教师带给幼儿最好的审美教育。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现状
由于高职高专学校课程设置没有形成比较理想的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更多借鉴师范学院音乐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一般为声乐、钢琴、舞蹈、视唱练耳、乐理、音乐欣赏等科目,注重技巧训练,而忽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视内容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授。这种典型的学科式教育思想,认为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最关键,它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离。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感觉学习的过程困难枯燥,实际工作中还用不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音乐课整体化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高职高专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社会实际要求,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设置整体化的课程体系。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就是我们学生工作当中的音乐教学部分,所以幼儿园音乐活动就为我们提供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课程的设置蓝本。
(一)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现状和改革思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专业基础课为乐理、视唱练耳,专业主干课为声乐、钢琴、舞蹈、欣赏等。这个设置思路传承的是音乐学院派的划分,和幼儿园实际音乐活动脱节严重。现实中幼儿园音乐活动包括幼儿歌曲表演唱、音乐游戏、音乐律动、幼儿舞蹈、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仔细分析幼儿园音乐活动各科内容,就能发现我们音乐课的课程体系的主体必须紧紧围绕这五项音乐活动来设立。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解决主干课的基本技术问题,掌握基本音乐技能。专业主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的基本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学会自己设计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音乐课的专业基础课应改为乐理、视唱、声乐、钢琴、舞蹈。专业主干课改为幼儿歌唱活动、幼儿律动与舞蹈、幼儿歌曲弹唱、打击乐演奏、音乐欣赏。
(二)专业基础课各科内容概略。专业基础课中乐理以《音乐理论基础》内容,直接讲音及音高,记谱法(省略记号可省去,只讲反复记号),节奏节拍(音值组合法可省去),速度力度记号,装饰音,音程,和弦,大小调式,民族调式。乐理以可以读钢琴谱,儿歌简、线谱,可分析音乐调式调性,为钢琴伴奏编配和弦为教学目标。视唱课解决大小调八度以内音准,掌握基础节奏型,切分,附点,弱起等儿歌中较难节奏,教学目标能够准确唱出儿歌旋律,钢伴谱子。会开儿歌谱子。声乐课主要讲解歌唱的呼吸,歌唱发声的位置与共鸣,歌唱的吐字和情感处理。学会一定量的经典中外曲目。钢琴课解决手型,手指独立性,掌握C、D、F、G四个大调的音阶、琶音,基本左手伴奏型。舞蹈课学习基本的舞蹈基本功,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幼儿舞蹈编排。(三)专业主课各科内容概略。专业主课应包括五线谱的识别、幼儿歌唱活动课、幼儿律动、体操和舞蹈课、幼儿歌曲弹唱课、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课、欣赏活动课等。
1.五线谱识别。由于幼儿营养的改善,特别是城市幼儿的家长的极度重视幼儿大脑的开发,我国幼儿的认知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幼儿音乐教学的开展,应该对幼儿进行五线谱的认知教学,为幼儿独立领悟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歌唱活动课。歌唱活动是幼儿园各项音乐活动课的主要科目。包括儿歌发声方法与情感表达;学唱中外幼儿歌曲;儿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儿歌活动中的创造性学习;儿歌合唱;歌唱游戏。
3.幼儿律动、体操和舞蹈课。幼儿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学习和掌握韵律活动的教育教学要点,学习体操、表演,律动,集体舞,音乐故事表演及表演舞,学习自己设计作品。
3.幼儿歌曲弹唱课。以幼儿歌唱、律动儿歌、打击乐器演奏活动乐曲为钢琴伴奏蓝本,练习不同题材、风格的儿歌伴奏型,以求节奏简单明了,突出旋律。选用适合儿童发声的音区。能够合理有效地编配歌曲伴奏,并能做到边弹边唱。为幼儿歌唱教学服务。
4.了解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变通总谱,掌握打击乐器演奏教育的教学要点,通过学习各种中外音乐品,能够自己设计各风格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5.幼儿园音乐欣赏课。了解音乐欣赏教育的哲学、心理学、工艺学,掌握音乐、舞蹈、声乐欣赏知识入门,学习中外音乐作品教育活动设计并且能够自己设计。
四、整合各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整体性的课程设置应把握好以下基本特征:
1.理论性: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必然要以“多元智能教育”等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幼教理论为支撑。2.目的性:培养合格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3.示范性:注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4.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幼儿园音乐活动所需的全面素质而不是片面注重技能训练。5.主动性:要让学生从老师教中学,从学中自己设计自己教。
五、音乐课程教材的选用和评价体系的完善
不难发现,各地的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音乐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先行学科之一,各种新理念、新教材层出不穷,让一些音乐教师颇有应接不暇之感。笔者结合近年来音乐教学实践,谈一些新思考。
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艺术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要想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不但艺术教育课程需要改革,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基于我国艺术教育现状出现的新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音乐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艺术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师范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结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是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就会感觉到所学知识无法运用到基层音乐教学中。这也说明了培养出有全面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则与学校艺术教学课程设置与制定的培养目标分不开。此外,音乐教育教学事业很多方面只是停留在外在形式上,音乐教育在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生个体的自由发展方面都达不到全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要求,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严重违背
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大都倾向于专业化,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要求方面,教师注重专业机构所传输的专业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专业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教材选定以及编排方面注重逻辑上的规定,与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创造性相悖,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传输,忽视了教育教学过程的演变;注重教师的专业主导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专业知识灌输法,忽略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倾向,不可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机会,更不可能为音乐素质教育提供养分。学生本身的音乐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没有得到满足,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与目标也就不可能得到实现。
(二)片面地认识与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长期以来,人们对音乐课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音乐教育教学是学校素质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忽视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的审美价值,只重视音乐课程的外在体现价值;忽视音乐教育教学在人格的完善、人生的美化、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只是把音乐教育作为学科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与点缀;忽视音乐教育教学本身的审美教育要求与目标,只是把要求与目标从其他学科建设直接转移到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上来;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兴趣、爱好培养,只注重音乐技术技能的教育与要求。由此,导致了音乐课程的审美标准与艺术标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丧失。
上述种种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合理、快速发展。
二、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应具备以下特性
(一)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
内在必然的规律性是高师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所必须要具备的特点,例如所开设的主要课程、基础必修课程等。它们之间的课时分配比例关系等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不是随意编排的。首先,设置的音乐课程应具有其性质特点,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其次,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化还表现在系统化的合理组合,各相关课程与各门课程之间的平衡。新制定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标准体系,在构建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如,将音乐课程体系构建设定为主要课程到专业技能课程,再到综合音乐课的平衡发展。1.主要课程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专业理论与技能技巧方面的课程相结合。包括中外音乐史论、基础钢琴、基础声乐、音乐教学法、歌曲与写作、音乐欣赏、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曲式与分析、合唱与指挥、舞蹈与形体等课程。2.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要求而设计的,培养毕业生技能、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最后,课程设置还应注意音乐教育教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些已经设置的专业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要根据发展变化的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与设计,使整个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充分表现科学合理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素质的教育应能够充分体现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综合型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广泛的社会综合科学知识,以及与本专业相关横向课程的专业知识要求;本专业扎实的音乐理论功底以及技能技术水平;本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与拓展。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了音乐学科与相关门类的综合设计与要求;2.学生不但学好了自己本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能够发展延伸,体现了本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要求;3.体现音乐课程与其他相关门类课程的综合,由于这种综合使音乐的文化内涵表现的更加鲜明,使课程内容得以充分体现。
在综合课程设置内容的实施方面,我们不能只要求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最关键的是为我们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育课程设置改革所提出的科学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提供了明确的要求。
(三)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要求与发展,课程教学方式也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本质的变化。先进的科学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整个教育状况得到最大的改善。网络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例如,多媒体数字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中来,电子教材及图书、多媒体教育教学软件等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理解与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量的音乐知识内容。此外,采用多媒体远程教育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做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这些科学、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给教学内容带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和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多媒体软件的运用与试听等服务于现代教学,进而培养出专业能力较高的学生。
(四)科学评价的多元性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满足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发展,例如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促进教师职业素质,不断满足新时代下的课程设置以及不断完善教育考试改革与评价等。教学设置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要逐渐取代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中的单一、乏味的评价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多元性的教育评价体系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教学专业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只是对专业技能技巧的评价,不能满足和达到音乐教育教学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质的全能型人才。第二,评价对象的多元化。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简单。多元化的评价对象要求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这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应确定好师范艺术教育所要扮演的角色,正确处理好培养舞台专业工作者和培养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音乐教育编订的教材要更加突出其个性和特殊性。学校所开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要遵循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出相关的音乐教育学和音乐教育心理教学的课程教材,满足音乐学生的特殊要求;每个院校的音乐教育实习的课程设置要与社会音乐教育实习密切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掌控,不断完善其音乐专业技能,使其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五)课程结构设置的灵活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涉及多个方面,一方面要精选本学科专业的课程,相关学科的跨专业选课,从而构成专业课程的结构;另一方面要调整课程专业模块课的比例,减少主要专业课的所占比例,增大技能素质课和综合素质课的比例,主要是课程的结构、课程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基本内容三个方面。课程结构是最主要的内容,音乐课程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现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都以课程特点和音乐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
从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来看,其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应用比较广泛,不但能显现出课程的整体,还能发挥音乐教育教学课程结构的特点。这种课程结构模块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课程教育教学要充分反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和高素质的教学理念,发挥创造性的发展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高师成人教育音乐理论课程及教学的分析、总结,阐释出自己对音乐理论教育教学的观点以及音乐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面对目前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尤其是西部音乐理论课程的实际教学状况,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识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确实感受到了对其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高师成人教育教学中音乐理论课程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高师成人教育的学生来源与别不同,可以说是“职后教育”,大多数人来自于西部各地区的中、小学教学第一线。因而,学习音乐专业的不少人均有一定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有些学生还是当地学校的教学骨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接受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制能力都远远超过同级的源的学生,同时,由于他们的音乐观念落后,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的学生甚至存在着自我摸索出的严重乐感错误),加之感性思维的匾乏和对接受新事物、改换旧事物的能力不足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过程中的一定阻力;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学成之后又是教育西部下一代人的教师,责任可谓重大。因此,针对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特殊性的、不能一概而论。进而,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应首先基于这一实情。
二、高师成人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教育教学当中的重头戏
综观古今中外一切有音乐造诣的人或是有思想的习乐者,没有谁不经过先进而正确的音乐理论知识的长期、甚至终身的学习和熏陶。例如舒曼、李斯特、傅聪等等的大音乐家,他们不仅仅只是钢琴演奏大师,同时也是音乐理论、作曲和音乐评论集于一身的大学问家;许多音乐教育战线的老教师中(包括西部的教师)“‘一专多能”的也不乏其人。对于将要继续教育后代的西部“成教生”来讲,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和重大使命,使其接受并吸收广泛音乐理论知识的滋养用以提升全面的音乐素质和修养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音乐理论能够为每个学习音乐的人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可以从思想上使某些技术性手段得以完善和系统化。
音乐理论课程的科目林林总总,是一个理论知识的巨大宝库。从最浅显的乐理到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各个方面都可以给予任何细节的理论依据。总体上讲,音乐理论课其课业量的覆盖面是广泛的。高师成人音乐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音乐技巧的训练不是主要的,因为成人学生已经过了技巧训练的最佳时机—幼儿、少年时期,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观念的重新定位及组合就相应的要成为学习重心:虽然他们的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不至于如上述的那样完备细致,但也应是涉及到其中的许多领域.差异只是在于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而已否则,不符合成人教育的客观实际。
三、西部地区成人音乐教育的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西部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落后地区,信息资源非常康乏。音乐教育如此,高师成人的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更是如此。西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共同点是:理论基础差,动手能力较弱,思想不够活跃,这主要是地域条件限制的结果;同时,这些学生普遍优势是求知欲强,学习肯下苦功,比较踏实。西部地区不仅需要活跃的音乐氛围和土壤,更需要经过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的基层音乐师资。这些成人学生就是西部各个地、县、市(区)的能给予孩子们第一次音乐理念的关键的人—音乐教师,他们的音乐理念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培训,因此对于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严肃。理论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环节的取舍、侧重都是很关键,措施的得当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否接受到最适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体系,而这又将影响到以后他们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中。
笔者认为西部高师成人音乐理论的课程改革应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音乐理论课程的涉猎面。形成有时代气息的理论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理论课程设置中,乐理、初级和声、曲式、小型乐队编配等理论课程是形成程式的,教材保守而单一,所涉及内容均为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中最原始的部分,并且完全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事实上,这些理论知识是西方二、三百年以前的音乐事态(以’‘和声”最为典型),而且经典教材的选择面也很宽,并不仅限于多年来所采用的这些教材(在教学中,许多教材被证明是冗长和乏味的)。当今,西方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创作已是超越传统、迈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世界在发展,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也已改天换地。因此,在集中而精练地学习传统理论知识之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加强到近现代西方理论知识体系及创作技法的了解、训练和掌握中去,应注意结合西部“成教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日后的工作环境,有取舍、分重点地进行。20世纪作曲技法、现代乐理、现代记谱法、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流行音乐和声技法方面的许多教材都是可以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时代的音乐脉搏,了解时代的音乐动态,也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二、改变音乐理论学习观念,努力继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学习观念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最终结果。有时候,观念的及时调整会避免理论学习的“走弯路”的情况,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是,观念错了,往往是南辕北辙、碌碌无为。西部高师成人教育中的音乐理论学习存在着较严重的认识和观念问题,需要在教学及课程改革中得到及时地调整。
目前音乐理论教育现状,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一个观念:重视西学,轻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我们所大量接触到的来自于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真是少之又少,几乎全部是被西方的理论体系所占据的。作为世界文化精华的西方体系固然是先进的和科学的,但是,中国人也亦应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民族音乐理论体系,中国的民族乐理、汉族调式与和声、五声性调式和声等等优秀的民族理论知识板块急需要继承和发扬,至少,我们应该知道,中国人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自成一体的音乐理论,有独特的理论框架下的创作原则。如果只完全学习西方理论体系,是不能够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西部的高师成教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大力加强此项项目的建设和挽救工作。
三、突出实践课程比例,加强素质课程质量,全面拓展学生能力
理论课程的实现是要在实践中来体现的,成教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课对于他们更为重要,他们毕业后将要面对的是那些生动活跃的孩子们,因此他们的工作状态必须是可弹可唱的实用型的因而,视唱练耳、即兴伴奏、小型乐队编配、歌曲做法、分析习作与练习(练习课)等课程应加重授课比例,以使理论知识得以最高效率的吸收和运用,日后能出色得将所学所用发挥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去。
关键词高中音乐生;音乐专业;校考
一、音乐考生选择几个学校进行校考
音乐考试是面试,考生的成绩要靠考生的临场发挥的水平如何和考官当时的感觉以及考官所注重的不同方面来决定,考生在一个学校考的成绩不理想,不决定另一个学校成绩也不理想,因此,多考几个学校就会给自己多创造成功的机会。
二、音乐考生如何选择学校进行校考
田忌赛马,赢在策略,音乐考生是否能准确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
考生要认真的研究每一个校考学校的招生简章,要根据每个学校考试的具体要求进行备考。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进行择校。
音乐专业大体上分为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我们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从各校招生计划上来看音乐表演的名额较多,但分化的比较细,所以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名额就很有限了。特别是音乐学院,专业划分十分明细,所以平均到每个乐器种类就只有几名了。每个专业发放专业合格证的比例通常为1:3到1:4.所以,实际上专业排名较后的同学往往会被淘汰,真正录取的基本是在全部考生中专业顶尖的前几名,报考专业院校表演专业的同学,只有那些经过长期规范的训练,水平十分突出的才会有更多胜出的可能。所以考生在择校的时候充分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实力,有目的性的进行择校。
对于音乐教育及新兴专业。即使在专业音乐学院,各专业培养人才目标也是不同的,对演唱、演奏技术的要求也不相同。音乐教育要求学生专业全面,能弹会唱,并不特别强调某项专业特别突出。所以综合实力较强的考生可以选择音乐教育专业,并且由于音乐教育专业要求考生比较全面,一些在专业上有缺项的考生就不能报考,考试竞争的压力相对于音乐表演来说也会稍稍小一点。考生也要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要求进行有目的,有的学校要求主项和副项各占一定的百分比,那么那些专业发展不均衡的考生就可以选择这些学校。有的学校不分主副项。例如:四川师范大学就要求钢琴声乐各占150分,那么专业发展比较平衡的考生就可以选择川师大进行考试。
录音艺术、音乐心理学、艺术管理等专业,这都是近年来各校新设专业,演奏上技术要求并不太高,但它有特殊的专业要求。实际上,新兴专业的竞争不会像传统学科那么激烈,提前到各校得到相关教师辅导应该就会让你的专业成绩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进步。对于,专业学习起步较晚的同学,这可能是报考这些新兴专业可能更切合实际。
三、考前准备
对于考生而言,考前合理有效充分的准备十分重要,考生既要充分利用时间,做好最后的冲刺,也要保证休息,将自己的生理、心理都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要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阅读”乐谱、熟记乐谱。不仅仅是背出音符、旋律,还要将每一个旋律的走向,乐句的划分,强弱、快慢、节奏、音色的要求都记在心里,在演奏或演唱时充分的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要注意完整地演绎整首乐曲,不间断地一气呵成考试的乐曲。如果校考的学校只考一首作品,最好演奏在五分钟之内能完成的曲目。特别要注意曲目的开头,要演奏的到位精彩。因为考试的时间有限,特别是报考该校的考生比较多时,考官就不一定听完,所以,开头用你的音乐抓住考官的心,就显的至关重要。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时间,多多进行“模拟考试”,如在家或学校在家人同学的面前演奏或演唱自己的考试曲目。将准备考试的曲目都演习一遍,熟悉整个考试的过程,也给自己作好心理调节,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应该注意的是,器乐生考前一定要给自己“练练手”时间。而且专业考试期间,天气温度比较低,要注意手的保暖,保持手的温度,避免因为手太凉没有打开而影响自己的发挥!声乐考生要事先准备自己的歌谱,歌谱书写一定整齐干净清晰。字体不要太小,以便考试时为你伴奏的老师能很清楚的看懂谱子。声乐考生如果事先没有和钢伴合练过,那么在考试时不要受钢伴的影响,要按照自己的感觉带着钢伴走。如果允许自己带钢伴,则一定要事先多多合练,为考试做好准备。
关键词: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高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9-02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整个教育过程必然具有较强的参与特征。2004年12月29日,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对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在此基础上,根据《指导方案》要求,2006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这些必修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中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实践这一环节,例如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的课程指导纲要中,在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教学”中关于课程基本内容就提到了“辅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策划、组织、辅导课外学生乐队、合唱队等音乐社团及音乐主题活动,以及策划、组织、辅导社区的群众性、社团性的音乐活动”。[2]《指导方案》中关于实践的环节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和科研实践。其中艺术实践活动基本涵盖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结合紧密课堂教学,其意义非比寻常。
一、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现状及问题
虽然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活动开展情况和效果参差不齐,而且有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和普遍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普及到每位学生,无法做到公平参与;而有的教师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于课堂教学的作用,这样艺术实践的作用不但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反而逐步偏离了轨道,无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其次,缺乏专人负责和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高等师范院校都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但是往往是要开展活动才临时想策划、出节目,学生虽然在活动中也能得到锻炼,但是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系统的梳理,更无从谈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怎样避免再出现同类问题,并能有效提升实践能力。再次,没有专项活动经费,也未形成考核和评价系统,无法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想要开展得更加积极有效,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配套实施,另外艺术实践需要相应的活动专项经费,目前这在很多高师音乐学专业还没有实现。综上可见,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可以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规范的教学行为,对于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益的补充。指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成立教研室、活动小组或活动中心,并由院系主管教学的领导牵头负责,保证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参与才能使教学相长。
二、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形成双轨体系,互为补充,旨在培养复合型音乐师资力量,即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定位于既能教能演,又能参与宣传、组织、参与、排练等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协调合作、自主创新等相关综合能力。
2.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由于艺术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这一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特点:①与技巧课、个别课、小组课形式不同,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参与者与受众多为群体,其方式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自由,空间也更为开放。②技巧课或专业理论课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而艺术实践课程体系则融入多元的文化因素,为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③艺术实践课程体系为多学科交叉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3.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内容。高师音乐学专业参与完成艺术实践活动的质量是与学生的多方面素质息息相关的,而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是构成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①专业技巧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是音乐表演中相依相存的两个方面。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3]。如《声乐》、《钢琴》和《中外乐器》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关注演唱、演奏技巧的掌握,歌曲乐曲的完整演绎,更可以将演出实践时出现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舞台表现能力的学习穿插其中。将技巧学习与音乐表现融合在一起,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随之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加强。②艺术实践知识储备。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它必须通过人声歌唱、乐器演奏以及包括指挥在内的多种艺术手段,将乐曲用具体可感的音响表现出来,传达给欣赏者,以实现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3]。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走上舞台进行表演这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里涉及到的相关艺术门类和手段非常之多。这些方面的内容如能补充进艺术实践课程体系,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成为真正意义的多面手,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③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方案》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规格中提到: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1]。教育部2002年就出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的各个阶段,对于积极开展经常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这些活动怎样走近学生,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的需要,能够感染熏陶他们,没有创新思想和能力肯定是不行的。想要成为合格的素质教育工作者,不只是要自己能唱能弹,还要全程参与学生的各种艺术活动的宣传、策划、组织、排演等环节,而这正是艺术实践课程体系最具创新意义和价值的内容。
三、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考核办法
目前大多数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课程体系,这对于艺术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无法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因此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
1.具体实施细则与活动计划。为了确保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根据不同年级制订不同的艺术实践活动计划,并写入教学内容,规定完成不同等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非常必要的。课程可分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两部分,采用二者相结合的办法,由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二者配比及内容。如第一学期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为:新生专业汇报、观摩其他年级的教学音乐会和班级汇报等,可酌情适当增加模拟排练及理论课的比重。2~6学期每学期内容包括:班级教学观摩、分专业教学汇报、基本功比赛及颁奖晚会、艺术展演等。第7~8学期可以安排毕业晚会等。这些活动计划和细则的实施都要细化到每个学期并实行问责制。
2.考核办法和评价机制。为完成艺术实践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形成有约束力的考核办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首先,要确保每位学生的公平参与,定期组织考核。其次形成必要的评价机制更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作用。每次活动之后,可根据活动情况开展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点评和艺术实践指导教师综合环评等方式。一方面要求学生就本次艺术实践活动参与的情况提交书面报告,另一方面要求每个节目的指导教师根据本次活动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最后由专门负责指导艺术实践活动的教师综合评价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制订下一步的提升空间和目标。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并且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这一课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师音乐学专业构建艺术实践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与课堂教学的双向互补作用,完善教学体系,并通过有效地激励和考评体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6.
关键词:儿童;钢琴考级;钢琴教学
起始于1991 年的业余钢琴考级制度,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琴童参加。仅上海一个城市,从最初的300 人报考,到2002年基本稳定在每年2 万人次左右,钢琴考级已经成为许多琴童一年中主要的专业社会性活动。
一、儿童钢琴考级中的误区
因为钢琴考级对于儿童的学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它在家长和琴童心目中成为一种神圣的、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与目标。但是,物极则反,盲目的追求也会产生许多误区。
误区一: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钢琴学习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一次性投入大,投资期较长的教育投资,更何况还需要家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辅助。家长的高投入,当然就期待高回报。笔者身边有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心理:让同年龄的儿童互相攀比考试级别,认为级别越高越能代表水平,使得学琴旅程变成一场博弈,逐渐丧失学琴本来的乐趣。
误区二:考级水平的盲目拔高。尽管教育部一再重申不得将艺术考级结果与升学挂钩,某些家长仍然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能完成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此,他们要求老师压缩学琴时限,拔高孩子水平,取得最高级证书后就将钢琴搁置一边。这种盲目拔高的训练势必会破坏学琴的自然进程,使得琴童的技能技巧和音乐感觉得不到稳固的发展。如果考级失败,就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即使侥幸升级,也是拔苗助长、难以形成扎实的基本功。中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钢琴家周广仁教授建议:家长不要急着跟着考级的指挥棒走,看到孩子拿到几级证书就沾沾自喜。98%的琴童将来成不了音乐家,他们学钢琴只是一种爱好。如果要考级,孩子最好不要跳级,有些孩子刚过一级,就忙着考五级,这种辅导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基础比较薄弱,成不了大器。
误区三:重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当把“考级”当作学琴唯一的目的时,“钢琴考级”就变成另类的“应试教育”。一切以“考级”为中心,只弹考级曲目,忽视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科目的学习;只重视技术技巧的反复练习,忽视对速度、力度、表情记号以及音乐情感等音乐内涵的体验,导致很多孩子如同一架只会“弹琴的机器”。
误区四:考前身心准备不足。很多琴童和家长认为钢琴考级重在平时,考试只要临场发挥好即可。其实,钢琴考级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考试,是一项综合素质的考试,它不仅对儿童的技术技巧、音乐感觉以及艺术素养有要求,对心理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
由于儿童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较强的心理依赖性、行为随意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情绪波动。如果没有充分的考前身心准备,儿童之间的紧张情绪会互相影响,导致考试时手指滑溜、错谱忘谱等失常现象,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二、钢琴考级后的儿童钢琴教育反思
针对儿童学习钢琴与参加考级的种种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调整心态。儿童的主观认识及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来自家长与老师。而钢琴考级就如同儿童学琴生涯中的关口,作为家长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戒除虚荣攀比的心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家长应常与教师沟通,选择适合的级别让孩子去应考;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儿童完成考试的要求;当孩子顺利过关,要告诫他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如果没有考好,也要温柔的安抚,协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面对现实,争取下次成功。
其次,明确目的。考级是为儿童钢琴学习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和一次接受检验的机会,切勿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钢琴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教育活动,家长与教师应积极配合,遵循钢琴学习科学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帮助孩子在自然、正常的进度中达到相应级别的要求,使得钢琴考级真正成为帮助和促进钢琴学习的一种手段、方法。
再次,将人文素质培养和钢琴技巧训练并重。广大琴童往往对于基础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时值等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在弹琴中出现错音和反复停顿乃是正常的现象,家长和教师应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不要以纯熟、精尖的钢琴技巧作为练琴首要目的,像对待成人学琴一样严格要求儿童,帮助儿童结合音乐的情感、内涵全面的阐释考级作品。
最后,做好考级的准备。考级并不是竞赛形式的考试,不存在淘汰比例的说法,只要儿童掌握了考试曲目所有的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考场正常发挥,就可以顺利通过。这里,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帮儿童认真准备好考试曲目,更要帮助孩子做好身心两方面的考前准备。笔者认为,一些在家学琴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节假日,请家长们做观众,在家举行小小个人“演奏会”,体验一些舞台的感觉,对考级紧张心理的克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幼儿学琴是以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提高音乐修养,培养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作为钢琴学习者,尤其是儿童,家长和社会有责任让其明确“钢琴考级”的意义与作用,充分利用考级这一特殊的平台,让孩子们体会到钢琴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体会到音乐的美感,让钢琴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促进其健康、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烨.从孔子的教育观看今天的音乐技能学习———兼弹我国当下青少年钢琴演奏考级[J].音乐研究,2008,(3).
[2]白左莲.钢琴考级给琴童带来的负面影响[J].钢琴艺术,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