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奇妙的生物知识精选(九篇)

奇妙的生物知识

第1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读《当代小学生》有感

精美的封面,漂亮的图画,有趣的文字,丰富的知识……走进它,就像走进了一个鸟语花香,奇妙无比的世界。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摘取智慧的果实,还可以开拓你的视野,在这里无拘无束地畅游着。我认识了它,熟悉了它,它的名字叫《当代小学生》。

阅读着“美文小天地”、“奇妙科普园”、“快乐故事岛”、“经典一点通”、“阳光习作吧”、“多元训练营”、“在线碰碰车”七个小栏目,如一束束温暖的阳光洒入心扉:“美文小天地”向我们展示了父爱、母爱的伟大和方式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阐明了人生的大道理,常常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奇妙科普园”把一件件新式武器摆在我们面前,奇妙的动物、植物发现,身边的科学,神奇的发明创造和人类未解之谜,让我们见识到科技的发达和大自然的神奇;“快乐故事岛”讲述了当今成功人士儿时的故事,生活的哲理与智慧,以及动物的故事,妙趣横生的童话和经典成语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在“在线碰碰车”栏目里,可以向编辑部老师请教各种问题和生活的烦恼,编辑部老师会为你热心解答……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上面刊登的《灯罩》这篇文章。它让我懂得了虽然加上了一层“灯罩”,减弱了自己的光度,但会增加你的光彩。低调做人,这也是一种风度。

一本小小的刊物,里面却包含着如此多的知识和大道理。阅读着它,仿佛坐在小溪边,听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躺在无垠的原野上,感受微风吹拂在脸上……它像一位天使,传播给我们智慧和启迪,更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和我们畅谈心扉。

我爱这个朋友,并会让阳光永远温暖着我!

姓名: 张馨月

学校:五莲县实验小学

第2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儿童;教育;求知欲;奇思妙想

儿童期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身心发育处于比较快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求知欲相对旺盛,需不断的把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化。他们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奇思妙想,是人们在童年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正是他们不同寻常的思维,创造了在我们成年人正常思维内无法创造的奇迹。小瓦特正是有了“为什么开水能把壶盖顶起来”的思考,才有了蒸汽时代的到来;牛顿正是有了“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疑问,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莱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长上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的异想,才有了人类遨游太空的现实。因而,一个高明的教育者应该总是善待幼儿的奇思妙想。

一、积极鼓励孩子的提问

爱提问是儿童的天性,面对孩子提出来的大问题、小问题、聪明的问题、愚蠢的问题,老师父母都应该高兴和鼓励。创新的行为往往产生于“奇思妙想”。有创新能力的人提出的问题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结果往往“与众不同”,这是智慧的火花,创造性的萌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没有提问与奇思,或许蔡伦不会发明造纸术,或许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或许我们人类还不会进入如今的信息时代。

提问,是孩子的权利。对孩子提出的每一个“为什么”,老师、父母都要认真对待,不能让孩子失望。当大人也不懂或一时对孩子解释不清的时候,要对孩子说清楚,千万不能采取压制、欺骗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提问,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对不爱提问的孩子,老师父母则要经常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来激发孩子好奇心。有一个成功的父亲曾向他人介绍教育女儿的经验,他总是给孩子以问号,从不给句号。这样大大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从小好发问、好思考,后来女儿获得了博士学位,事业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功。请尊重孩子的提问,善于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断地鼓励孩子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哪怕是非常可笑的问题。

二、善待孩子“错误”

幼儿对事物认识直接受其原有经验的影响,他们的“奇思妙想”有的天真单纯,有的富于幻想,有的超乎逻辑,在成年人看来显得很幼稚或是不可思议,甚至有的是“错误的”。比如:听说喝牛奶人长得快,孩子便想象小树喝牛奶必然也能长得快,于是就把牛奶去倒给小树喝;一个小男孩看见沙池里的沙子太干了,没办法玩,就往里面撒了泡尿;平日里煞有介事地喂布娃娃吃饭;至于“爸爸妈妈照结婚照时为什么没有我?”、“太阳公公会不会穿鞋子”等等疑问更是数不胜数。对于这些现象,一些成年人往往给以一阵指责、训斥,甚至给予否定,也有的则以一声“傻瓜”付之一笑(以嘲笑)。殊不知在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中,孕育着多么丰富的想象萌芽啊,而成人以上的做法,却在无意中熄灭了孩子好奇的火花,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以后再遇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很可能不敢或不愿问,想做的事也不敢做,智力发展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做为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幼儿的特点,善待孩子的“过错”,保护好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设法发展孩子的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迪生小时候,自己蹲在鸡蛋上学母鸡孵小鸡,妈妈看到后,没有嘲笑,而是引导他去思考,正是这种呵护,爱迪生心中点燃的好奇、好知之火得以继续燃烧,促使爱迪生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一位幼儿教师,发现养殖角中的金鱼死了,查出原因,一个男孩怯生生委屈地说:“冬天这么冷,我想金鱼也会冷的,我就把开水倒进了鱼缸,想让金鱼暖和暖和,没想到它一会就死了”。老师恍然大悟,一边安慰着小男孩,一边给全班小朋友讲解养金鱼的知识。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教师及时、随机地进行了弥补,也保护了幼儿的求知欲、自尊心及一颗童稚纯真的爱心。

三、重视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奇思妙想”与想象力密切相关,所以,为了让孩子有更为丰富的“奇思妙想”,应重视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首先要丰富孩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平时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走、多想,多接触世界,扩大视野,使孩子在自然与社会这部百科全书中汲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

此外,要善于引导。要积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并引导孩子的有意想象。如带孩子在外散步,可引导孩子观察头上的白云,地上的花、树叶、小草,试着让孩子想象它们各像什么?添上些什么会变成什么?这些,对于帮助孩子展开想象是极有好处的。

第3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导入要“新”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中导入,还是从所知知识中引发的新问题中导入,应突出一个“新”字,即新鲜、新奇、新颖。“新鲜”是指学生对引入的事例、实验没见过,充满好奇,能勾起进一步认识的欲望。“新奇”是指事例或实验要出奇不意,引起思维的冲突,让人百思不解但又一点即破。“新颖”是指事例或实验充满智慧,给人以遐想,如同一位智者在引领前进的方向。如在讲授“气化与液化”时,设计了一根装有液体的玻璃管(热管)和一根与之外形、长度相同的金属管,提问:“谁传热快,再放在相同的火炉上加热,谁传热更快?”学生会发现前后两次的结论迥然不同,百思不解,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一股急切想知道谜底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从热管与铜管传热快慢的对比实验中,既可以感受新科技带来的震撼,又可以感受两种传热管带来的思维冲突,更增添了“小玩意,大用途”带来的智慧。

探究要“妙”

现代教学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过程不应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建构自己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探究就要突出个“妙”字,即巧妙、精妙、美妙。“巧妙”是指探究活动设计巧妙、简单易懂,容易上手。“精妙”是指探究活动要科学、精细。“美妙”是指探究过程学生感受舒服,如同沐浴春风,乐此不疲。如在学习“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相对抽象,不易理解。配以一组学生探究实验:1)取两块长方形的纸片,如果在两纸片之间从方向下吹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2)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如何踢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以一组小实验巧妙地理解了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同时愉悦地感受了探究的乐趣。

讲解要“清”

教师的讲解要“清”,即清楚、清晰、亲切。“清楚”,对知识和学生都要清楚明了,深入浅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易于接受。“清晰”是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亲切”是指教学要有感染力,既是良师,更是益友。如对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学习,教学中可以总结成这样一段话:“作用反作用,同死又同生,反向且相等,性质必相同,因在两物上,故不算平衡。”教师通过一句总结,清楚地阐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又便于记忆,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运用要“活”

物理本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才是物理学习的本质。教学中应体现一个“活”字:即快活、灵活。“快活”是指在运用中要让学生赏心悦目,让他们的心灵经历一段愉快的旅途。“灵活”是指运用的方式或思维的方式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学习完“摩擦力”后,设计一段生活中有关摩擦的录像,有因摩擦小而摔跤的,有因摩擦大而骑不动车的,有因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而轻松推箱的。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区别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巧设疑,抓习题,巩固概念

通过置疑法,先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辨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对概念的掌握更精确与透彻。如对摩擦力的概念,可以置疑,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学生只有运用物理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概念,解答习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习题是巩固概念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这样才能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

第4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在实际教学中,世界题材的教学对学生来说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材内容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学生眼花缭乱,无从着手。二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距较远,缺少亲近感,容易陷入单纯知识介绍与记忆的误区,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此类题材教学的有效性呢?现以中年级《世界真奇妙》和高年级《国际组织》为课例谈谈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点面结合

面对宏大的知识背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选“点”展“面”。既精心选择典型,确立一个有代表性的“点”,又展开丰富、广阔的“面”,概括与具体结合,以利于学生认识。

如:《世界真奇妙》一课是在前一课初步了解地球的地貌,认识了大洋、大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知世界上分布着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识各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艺作品、动植物和矿产、科学成就、地貌特征等。

教师先要进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世界主题。上课前,教师可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认识程度,哪些国家学生比较熟悉,知道些什么知识;哪些国家学生比较感兴趣,想了解些什么;哪些国家学生比较陌生等,从而选定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怎样让学生领略世界各国的多彩与奇妙呢?有位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在“面”上向学生呈现了广为人知的各国特征性事物:加拿大的枫叶、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澳大利亚的袋鼠和悉尼歌剧院、埃及的金字塔、日本的富士山等,展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建筑、动植物、文化、风情,体会世界真奇妙。接着,在“点”上着力介绍意大利这个国家的各个方面,从比萨斜塔建筑的奇妙之处入手,扩展到美食(披萨)、体育(足球)、艺术(歌剧)等其他方面。然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一个方面多角度进行交流。这样点面结合的教学,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认识事物、提升认识社会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当然,这个“点”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来选择,而且“面”要广,因为仅靠一个“点”的深挖细掘是无法让学生形成完整、丰富的认知的,因此要选点展面。

又如《国际组织》一课是让学生认识这些组织的标志,初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相比《世界真奇妙》,这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更远,内容也比较深奥。

有位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教学内容上是这样处理的。在“面”上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国际组织的标志,把各个国际组织的图标张贴于教室黑板上展示,使学生大致涉猎一下,感受组织之多,作用之广。在“点”上选择相对较易理解的其中一个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宁波梁祝文化申遗,来理解教科文组织的作用之一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资源的选用富有地域特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以上所述,在解决学生学习世界主题存在的问题时,选取合适的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铺设丰富、立体的面,以小见大,把抽象化为形象,合理地选点展面,点面结合。

二、教学设计:关注情感

世界题材知识性较强,教学时如果忽略其情感目标,将会使课堂沉闷无趣。教师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鲜活的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重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1.情境创设激趣

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才更有效。

如有位教师在《世界真奇妙》一课伊始,创设用不同国家的语言来问好的情境。先是用中文自然地与全班学生亲切问好,接着分别用英语、日语、韩语、泰语一一问好,并辅以相应的手势。如泰国人问好时微微低头,在胸前双手合掌,体现了泰国人普信佛教的风俗特点。这一巧妙的设计使学生饶有兴趣,在亲切友好的互动问好中,从语言这一角度感受到世界真奇妙的主题,丰富了情感体验。

又如《国际组织》一课开始,教师以小游戏导入情境:学生开火车轮流报国名,要求不重复、不报错,并顺势复习了三下世界主题的内容。时间相隔两年,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有所淡忘,因此先稍作复习,实现不同年级同一个主题的衔接,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新课的学习。

2.活动组织悦心

课标建议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当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心情愉悦、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如在教学《国际组织》时,有位教师在介绍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宗旨及各国际组织的作用时,设计了“知识大擂台”的活动。比赛之前,先要求学生自学在书本上画出相关知识记一记,小组内可交流书上及课前收集的资料。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在题目设置上,除了书上的知识点,还穿插了近期的社会时事,如猜一猜联合国秘书长最近在忙什么?并播报相关新闻。教师把枯燥难懂的主要知识点用竞赛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和动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时事的意识。

3.拓展延伸怡情

一节课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教学空间要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着更远处前行。

例如《世界真奇妙》一课要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世界、热爱各种文明的情感,这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总结本课的学习,并提出:如果给你一个选择,你想了解哪个国家?你会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鼓励他们去了解自己最想知道的信息,促使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探究。

三、学习方式:自主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转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通过设置任务或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和有效表达。教师要组织好学生个体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自主学习,指导探究方法。世界题材的教学,经常需要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收集前,教师可提供一张调查表,列出收集内容,学生可独立也可合作完成,避免没有目的、没有思考地随意摘录资料的做法。

例如在教学《世界真奇妙》一课前,教师发下一张调查表,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世界地图上国家分布的特点和收集一个国家的具体资料,既有指定项目,又有自选项目,扶放结合,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行动的充足空间。

《世界真奇妙》调查表

一、 找一找世界地图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是 洲 国家,最小的是 洲 国家。你还发现 。

二、收集意大利的资料

课中交流资料时,不是照本宣读,而是以问题为导向,提示要点,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材料,提出自己的思考,会倾听并积极回应同学的发言,丰富自己的认知。

在整体感知世界版图时,此课例的自主探索方式用得很好。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找找每个洲的主要国家,看看国家在地图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接着启发学生看中国版图像什么,组织小组活动: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它的版图画在纸上,想象形状的奇妙。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描画的版图,说说自己的想象。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自主探索,从版图这一角度,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世界真奇妙。

第5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八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四篇课文安排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有关科技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对21世纪科技发展的各种奇思妙想,交流的内容可以涉及未来的方方面面。口语交际的理念是力争做到所有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性的交流沟通。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出发,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温馨的交流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未来事物进行构想,并能清楚地用语言进行表达,做到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奇思妙想,在培养学生运用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应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动画,激趣导入

1.播放根据本单元四篇课文制作的科幻故事动画片。

2.回答问题:看完动画片后,你想说什么呢?(学生分组交流,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科幻动画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倾诉的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明确要求

情境一

1.是呀!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匡杰是一个爱幻想的学生,看,他正在为他的奇思妙想开新闻会呢!

2.情景展示:学生扮演奇思妙想者(边画边讲述),老师扮演记者和听众。(要求要认真倾听,观察别人是怎样向大家自己的奇思妙想的。)

3.评价:说一说,匡杰刚才在自己的奇思妙想时哪里做得好,为什么?

(板书:表述者――礼貌自然 表达清楚 形式奇特)

4.归纳:在向别人表述自己的奇思妙想时,不但要有条理,还要选择恰当的表述方式。我们不但可以边画边讲解,还可以边演示边讲解,只要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清楚就行。

5.师生表演如何进行提问。(师:奇思妙想者在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时,下面的小记者要听清楚,要想一想你作为记者应该怎样提问?)

6.学生评价:小记者提问时哪里做得好呢?

(板书:小记者――用心倾听 认真笔记 思考提问)

情境二

1.现在我们也来模拟一个“奇思妙想的新闻会”,好不好?

2.说一说,我们可以哪些内容?

(板书:未来的衣服、未来的食品、未来的住宅、未来的交通……)

3.思考自己想什么内容,先自己练一练。没有起来的同学可以先当小记者边听边提问。

4.会开始。(师:者和小记者们,你们准备好了没有?谁先来他的奇思妙想?)

5.学生表演,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并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俗话说:“磨破嘴皮,不如拿出例子。”范例的内容来自学生,容易理解,更会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学生学起来感受亲切,容易心领神会。此环节多由表演环节来完成,一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表述自己奇思妙想的技巧和记者记录提问的技巧,锻炼了学生认真倾听的技能;二是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的方法和艺术,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共同探讨,互动交流

1.师: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想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介绍给别人听,是不是呀?

2.指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3.归纳并引导学生分组:你们的奇思妙想真是五花八门,精彩纷呈,现在我们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内容相同的奇思妙想,互相补充说明,让自己的奇思妙想讲述得更清楚更详细。

4.学生自由组合在小组内练说,师巡回指导。

5.班上交流。师:同学们,我们的“奇思妙想---新闻会”正式开始了。开始前我有一个温馨的提示:下面的小记者要留心倾听,你可以跟者提问,也可以进行补充提示,还可以与者展开讨论。(选择几个不同内容开会)

6.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归纳)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技巧后,运用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节口语交际课的真正目的。所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锻炼,去表述自己的奇思妙想,在做“者”或做“小记者”的过程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四、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1.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也许有的想法有些幼稚,不太科学,但谁又能说今天这些妙想不会是明天的伟大创造呢?

2.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介绍给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小朋友。

第6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小朋友,你知道小螃蟹为什么要蜕壳吗?你知道大河马要买多大的牙刷吗?你知道猪妈妈一次能生几只猪宝宝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话,请走进《动物世界》,多多将带你去看《动物宝宝的成长》《动物的嘴》《动物的脚》《动物的尾巴》《动物吃什么》,击穿穿《动物的衣服》,去听听《动物的语言》,去看看《动物的家》,让你在奇妙的动物王国中快乐地畅游。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植物的叶子能预报天气吗?你知道杀人树是怎样缠食动物的吗?你知道什么植物是“收废品大王”吗?

想知道答案吗?请来我们的《植物天地》,多多将带你去看《植物的根茎叶》《常绿树和落叶树》,欣赏《形形的叶子》《美丽的花朵》,观察《植物的生长》《从种子到果实》,尝一尝《丰收的果实》,让你了解好多好多大自然中有趣的植物知识。

小朋友,你知道过马路为什么要走斑马线吗?你知道谁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吗?你知道空中的路吗?

在《交通大观》中,多多将和你一起乘坐《火车》《轮船》《飞机》,去参观《路和桥》《城市和乡村》《各式各样的建筑》,欢迎你和多多一起走进《交通大观》。

小朋友,你知道你为什么会聪明吗?你知道人体的指挥中心在哪里?你知道感觉五个宝吗?你知道指纹为什么能帮助警察破案吗?

人的身体里有很多奥秘,多多将带你一起去看《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感觉五个宝》《食物的旅行》《身体里的秘密》《从猿到人》《人生的故事》《人体王国》里的很多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和多多一起去读故事,探索人体的奥秘吧!

小朋友,你知道看花灯的节日是什么节吗?你知道到医院看病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吗?你知道乒乓球瘪了,怎样才能使它鼓起来吗?

要了解这些知识,请你跟多多一起看《多彩生活》,去过《快乐的节日》,去看《可爱的家》《美丽的祖国》《你长大了干什么》《时间老人跑得快》《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去做《有趣的小实验》,去认识《神奇的电》《奇妙的颜色》,去看看《大街上真热闹》,让你不知不觉地学会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知识。

小朋友,你知道月亮上有嫦娥吗?你知道太空人怎么洗澡吗?你知道有没有外星人?你知道宇宙飞船能不能登上太阳?你知道地震了怎么办?

第7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奇思妙想;“头脑风暴法”

[中图分类号]J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01-02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平面设计在商品流通系统和市场运行机制中作为信息传达的媒介,为商品媒体和商业宣传起着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它在各个领域向大众提供各种视觉信息以引导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平面设计需要注入新的观念来支撑,在注重商品信息传达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设计思维过程中奇思妙想的表达和运用。

一、“头脑风暴法”是培养奇思妙想训练的有效手段

通过大胆想象可以让人的思维挣脱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大脑活跃、兴奋起来,在脑海中浮现许多有灵感的想法,有一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感觉。正如玛萨・格莱姆所说:“灵感出现了,它从哪里来?大多从生活的兴奋中来。我从树的丰富品种,从浪波,从一些诗歌,从辟开静水朝我游来的海豚景象等任何能加快到瞬间的事物中到灵感。你可以称之为灵感或是必要需求,我真的不知道叫什么好。”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这些有灵感的想法呢?“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

“头脑风暴法”,也被称为智力激励法。起初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大脑的错乱状态。后来由美国人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并把这一方法应用于发明、创造、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53年,该方法被作为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正式提出。奥斯本由此也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奥斯本发明“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激活脑细胞,使大脑思维好似一匹野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驰骋,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激发出尽可能多的创意。在平面设计中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实施“头脑风暴法”时,我们必需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会后评判原则。要求在会议过程中不过早地对发言人提出的建议或想法盲目下断言作结论,不对别人的意见做任何批评或评价,以免打断别人的思维, 束缚别人的想象力,破坏别人的心理环境。因此,会议中间评判是实施“头脑风暴法”的大忌。要想保证“头脑风暴法”取得成功,就必须采取会后评判的原则。

其二,求量保质的原则。从唯物辩证法中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角度来看,量变是质变前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后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质变,都必须以一定的量变作为准备才有可能发生。因此,在“头脑风暴法”中规定的时间内,激发出设想的数量越多,就越有几率获得极富有奇思妙想价值的设想,也就越有可能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

其三,主题明确,目标集中。讨论的主题可提前5~10分钟告知参与者,让参与者会前有所准备,便于把参与者从各自繁忙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转换思维角度,缓解紧张情绪,适应会场环境。为激发参与者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准备。目标集中有助于参与者群策群力,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数量的设想。

其四,坚持独立思考、自由发言,杜绝交头接耳、私下交谈。不允许有任何暗示的手势或表情,不允许有任何破坏会场氛围的小动作。绝不干涉别人的思考,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会议提倡任意思考,自由想象,即兴发挥,任何奇异、怪诞、不可思议、意想不到的想法均成立。提倡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相互影响,相互感染。

其五,充分民主,一律平等,不计功过。充分创造民主环境,激发每位参与者想象出更好的设想。参与者不论来自任何行业,职位大小,性别差异,年龄老少,有无,一律平等。参与者的任何设想,不论大小,都要采取无名制记录,不追究任何责任,没有任何奖赏机制。

二、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获得奇思妙想的重要途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在“头脑风暴法”中,参与者的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思维方法都是一条航线,只要引导得当,每条思维方法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想象,都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捷径。因此,在“头脑风暴法”中应引导参与者在其头脑中展开联想的翅膀,从而达到联类无穷、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设计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还是获得新设想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联想,参与者可以从别人的设想或发言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达到知识互补、智力互激和信息增补的思维碰撞局面,不断拓展新思路并引起思维共鸣和连锁反应,形成新的设想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引导参与者进行联想思维时,我们不妨从联想思维的方法入手,举例引导。如接近性联想:牙膏―牙刷、医院―护士、火车―司机、军队―士兵……其目的在于启发参与者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或经验把两个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中寻求一种潜在联系,从两事物的形态、构造、功能的相似性中挖掘想象的拓展、延伸和衔接。相似性联想:狮子―老虎、天鹅―鸬鹚、猴子―猩猩、凤凰―喜鹊……其目的在于启发参与者通过两个事物之间在形态、构造、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或相似关系中挖掘想象的拓展、延伸和衔接。对比性联想:粗―细、浓―淡、轻―重、冷―暖、传统―现代……其目的在于通过从与某一事物相关的形态、结构、功能、色彩等的相反或对立面中引发想象的延伸和衔接。仿生性联想:大象头―防毒面具、蜻蜓―直升机、七星瓢虫―轿车、茅草―锯子、青蛙―跳跃机、鸟的翅膀―飞机的机翼、蘑菇―降落伞、斑马―斑马线……其目的是通过从某些生物的奇特构造、机能和奇妙的本领中引发想象的拓展、延伸和衔接。

想象是把保存在人脑记忆中的表象通过加工、改造、删减、整合而产生新想法的思维过程。它借助联想展开,是联想的高级形态,是创新的起点。参与者通过想象中的再现想象和创新想象或者是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不仅能勾勒出从未见过的形象,而且还能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形象。在“头脑风暴法”开始前,对这次会议活动的目的、步骤、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预期要达到的目标等的设想都是通过想象事先设想好的。另外,在参与人员的发言过程中,当某人的设想成立,但表述不完备时,也只有通过想象来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想象是创意和知识化的源泉。在平面设计中,要大胆地发挥个人、团队或集体的想象,对那些具有奇思妙想的想象,要及时捕捉,进行分析评估,并付诸行动,通过设计实践完美地表达出来。

三、评估、筛选定案

(一)评估

对参与人员提出的设想归纳整理后,依据设想有无根据性、价值性、独创性、效益性等对其进行筛选,再由设计公司的项目经理组织策划人员、技术人员、调查人员、分析人员、专家等对筛选的设想进行评估。

评估标准之一是依据设计调查、市场分析、设计定位、创意、表现和效果等进行质疑评判。质疑要从不同的立足点对各种系统化的设想进行全面的评价,质疑过程要有怀疑一切、“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提出的质疑越多就越能发现阻碍设想实现的制约因素。而制约因素能否完全排除是评估设想是否可行的先决条件。

评估标准之二是依据市场取向对能够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设想予以采纳。当设想转化为设计成为商品整体中的一部分,伴随着商品一同进入市场,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并为消费者所接受、认可和喜爱时,它就已经满足市场需求,而此时设计本身所传达的创造性和未来性的内涵和价值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也实现了。

(二)筛选定案

评估设想结束后,依据各项目设计的标准要求对构思阶段的多个方案经优化选择,评估比较后筛选出1~5个创意上占优势的设想,再由设计公司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会议商讨,选择一个最佳方案,再由设计部门将该方案运用精确的表现手法使之得以完美体现。

总之,奇思妙想是综合运用联想和想象并在此过程中打破常规有所创新的创意思维。在平面设计中要想获得奇思妙想的创意思维,就要注意从奇思妙想创意思维科学的培养方法和训练入手,全方位地提高思维能力,在平面设计实践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脑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头脑风暴法”大胆想象,及时捕捉,依据评估标准分析其可行性,来获得奇思妙想的创意方案。同时,我们也必需坚持艺术修养和想象力并重,技术为想象力服务的原则。统筹和调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使创意思维的美好想象由设想真正转化为现实,为奇思妙想方案的最终实现做充分的准备,从而更完美、有效地创造客观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训练(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晓芒.正确思维的基本要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第8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关键词】 有;无;心;境界

“有”“无”本是哲学范畴之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认识论之命题,更是气功实践中必须颖悟之关键。气功实践,尤其在静功、自发功中常会遇到虚幻神奇或光怪陆离的境相。对此初学者多会疑问:此有也?无也?其悖于生活常识,真也?假也?现实生活之“有”与气功境界之“有”该如何统一?如何正确对待“有”与“无”?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与“无”的哲观认识,处置得当则疑惑扫除而功夫长进;对待失措必疑窦丛生致修炼迷途。故“有”“无”实是气功实践之关键,涉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值得认真探讨。

何谓气功实践中之“有”、“无”呢?简言之,练功时境界感受谓之“有”,入静后万籁寂灭称之“无”。此二种练功体验多此起彼伏,又深入浅出。初次接触时令人茫然,但恒以哲观,以心参之,乃渐悟“有”“无”之见皆为人见。即:缤纷之“有”非永有,有终归无;一寂之“无”非真无,无极生有。“有”“无”皆不恒定,“有”“无”俱不可泥执。

何谓“有”“无”之见俱为人见?人生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对应六觉,视、听、嗅、闻、触、意。六根感知外物,感知客观环境。感而有觉,觉久生识,识辨有无,日积成习,习以为常,常而渐执。此乃日常生活之状态,练功感受也复如是。故凡六根所感者,为“有”;六根无觉者,谓“无”。所谓“有”“无”,实是缘于吾人六根感知。

偶有智慧之人,洞达个中玄机,不为六根知见

所囿,跳出常规思维束缚,出“有”离“无”,旁看“有”“无”起伏。譬如:对X线、原子、中子、质子、夸克的存在,愚人因六根无感,否之以“无”;智者凭仪器有察,肯之为“有”。“有”“无”之别,实乃六根感知之分别,非关“有”“无”本身。

物理世界如此,精神世界亦如此。练功入静,觉受非常:可上九天,又下五洋,出生入死,知前预后,灵异妙通,断非思议。神奇复神奇,玄妙复玄妙!境界所见、功中所能,多非日常生活之常识。然此气功境界所见所觉,也是万“有”之一;纵然神奇玄妙,全凭一心所感。感知称“有”,未觉曰“无”。此人此时此地有感,则执感称“有”;彼人彼时彼地无觉,则无感说“无”;或他人他时他地依稀感知,则执恍惚说梦幻。此功境之“有”、“无”,孰真孰假?当谓:局外人称幻;当事人曰真。换言之,有感者信誓旦旦;无觉者断然以否。

气功境界与日常生活,境别固二,理趣实一。二之别,别在境界阴阳;一之归,归乎吾心一知。“有”者,必吾人六根显现之有觉;“无”者,乃斯人六根隐匿之无察。故曰:“有”“无”非关“有无”本身,“有无”只在六根显现、一心觉知与否。

故,推而知之:有无本一体,一体而幽现,幽现在六根,六根分有无。“有无”者,亦玄也,妙也!《老子》云:“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之道,实乃吾人知见之道矣。

明悟“有”“无”本一,同出而异名之理,则对待之道出焉。气功功境之中,或“有”或“无”之际,不必强分而执,不必厚此薄彼。功之“有”者,曰气、曰法、曰悟;境之“无”者,无觉、无知、无无。此二者亦同出而异名,同为一物,显于六根则有气、有法、有悟;隐于感知则无觉、无识、无无。故心不必执“有无”而泥“有无”,当自然以处,平常以待。练功入静时,六根示“有”则任其有;六根幽“无”则顺其无。惟心存灵知,不辨“有”“无”,无所住而凛觉。如此乃自然、无为矣。

心不执“有无”,也不否“有无”,乃能了悟“有无”,故常持“平常心”应境处变,得失不惊,“有无”不惊。此乃自然、无为矣。

如此,“有”“无”之关系已呼之欲出。“有”“无”本一体,“有”显有时,“无”隐其后;“无”显无时,“有”在其中。又谓之: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无。

“有无”同根而隐现,“无”因“有”而“无”,“有”因“无”而“有”;无“无”不足以论“有”,无“有”不足以说“无”。故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为言,言不足以强辩,惟悉心始洞察。强辩必泥执“有”“无”;悉心方都摄“无”“有”。玄之为道,不落“有无”,不舍“有无”。当其来则“有”,该其去则“无”;“有”也非实,“无”也非真乎!故《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又云:“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明乎“有”“无”之见皆人见,则心不妄生固执,法不回避“有无”。“有无”自来自去,“有无”去来一家。如此了脱“有无”囚执,脱囿解缚,则“有”“无”各归其位,一心任运自然。“有无”俱成云烟,纷繁复归一如。恍惚之间,真精生焉;依稀之中,真信存矣!此正是《老子》所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之妙意。

第9篇:奇妙的生物知识范文

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生活奥妙是:干冰和热水碰撞后,会突然冒出浓浓的烟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做个试验吧!

首先要准备一些干冰和热水以及一个扎实的手套。我们实验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准备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热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紧。

此时,我们会发现,手套开始慢慢的膨胀,越长越大。我们再把手套慢慢地摇动,我们会看见,手套胀得像一个充满的气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闭手套,手套会慢慢膨胀最后爆炸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

我们参加婚庆典礼上是,会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热水(酒),此时,蛋糕会冒出浓浓的烟雾,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刚才我们做的两个实验会产生如此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将热水与干冰放到一起,二氧化碳开始升华,干冰就从固体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约是零下八十度左右,当二氧化碳遇到比它温度高的物体时会迅速的汽化,所以干冰遇见热水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