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精选(九篇)

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

第1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一、教学语言要具有准确性

教学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准确精练的语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性。对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把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讲解准确、清晰、无误。如果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或者模棱两可,叙述、讲解重复嗦,常常会让学生理解困难或造成错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严密,言简意赅,用简洁、明快、流畅的语言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表达清楚,使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二、教学语言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逻辑性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离思维的语言,也没有脱离语言的思维,教学语言必须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证明必须具有逻辑性。教学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速的舒缓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受制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做到讲授深浅适中,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

三、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思维能力,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设疑、激疑、析疑和质疑处。就技巧手段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致力于点拨、点燃、引导、引发。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促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概念、法则、定理等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学时教师要多运用类比、联想、讨论、转化等方法。教师讲解时要注意把握语速的节奏,根据问题的难易深浅,快慢要适宜,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

四、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形象性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抽象、难理解,为把不易理解的概念、定理、法则和公式变得简单明了,使单调乏味的知识形象化,把抽象思维化为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或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描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教学语言要注意简洁、明快性

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清晰、流畅、生动形象外,还要注意用简洁、明快、富有优美节奏感的语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理解水平和面部表情,适时调整讲课的语速、声音的高低、语调的缓急。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数学语言、术语、符号、公式来表达有关的内容,要善于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教学内容和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化,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语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某个概念、定理、法则、例题讲解完之后,或者练习、小结、阶段性总结、复习时,教师要注意用高度概括性语言适时归纳总结。教学语言应力求简洁、凝练,这样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和属性,提纲挈领地理解,掌握问题的实质,把握主要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横纵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知识经验。

七、教学语言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的有机结合

第2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7—0068—01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过好衔接关,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跨度大。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绝大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

2.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行的。

3.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高一物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搞不清楚,到高中物理阶段,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就更差,直接导致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恐惧。

4.学生在以往生活中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更本质、更抽象一些,甚至有时一些生活现象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

二、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承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消化理解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白,但一解题就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第3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测考试;大纲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50-02

【作者简介】周新华,南京市职教(成人)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8)教务科科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数学教学教研。

一、制定数学考试大纲的依据

第一,依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文件。江苏省教育厅针对学业水平考试颁发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6号)、《关于印发〈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教职〔2015〕7号)等文件,对考试的目的、作用、要求以及考试方式、时间、成绩评定、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

第二,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为制定数学考试大纲提供了学科依据,考试大纲遵循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数学课程性质、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学测数学研究组成员对2014年进行的南京市、南通市、常州市2012级中职、五年制高职、综合高中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业水平测试答卷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了解到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考试范围及内容比例

考试内容涉及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数学》教材第1~4册,并将考试内容分成5个模块。其中“模块1”为必考模块,包含教材第1~2册中的集合、不等式、函数、三角、向量、数列、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内容,是考试的重点,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5%;“模块2”至“模块5”包含教材第3~4册中的内容,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特点,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考,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5%。这样安排既能够突出支撑数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又能够体现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要。

(二)考试能力要求

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分别用A、B、C表示)。“了解”,即对所学数学知识(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有初步的认识,知道其基本含义,并会简单(或直接)应用。“理解”,即懂得所学数学知识及其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能用文字语言、实例或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掌握”,即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的数学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

一是计算技能,即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较简单的运算求解,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二是数据处理技能,即通过对数据进行较简单的处理,获取有关信息。三是观察能力,即根据给定的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发现并描述其特征。四是空间想象能力,即依据文字、符号描述,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根据给定的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找出基本元素并能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五是数学思维能力,即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能对简单的数学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求解。六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对现实中与数学相关的简单问题做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满分值100分。试卷将提供考试答题时需要用到的较复杂的数学公式,允许考生携带并使用计算器。试卷提供较复杂的、难记忆的数学公式,能够减轻学生记忆公式的负担,但在总复习阶段及平时教学中,应尽可能通过解题训练让学生记住公式,特别是对公式含义的理解,便于学生正确应用公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允许使用计算器,目的是促进中职学生掌握计算工具的操作技能,弥补学生计算能力的不足,减少计算错误。

(二)难易题及比例

试题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三个等级,占分比例约为7∶2∶1。容易题所占的比例很高,达到70%,这样安排既符合相关文件要求,又切合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容易题一般一题只涉及一个知识点,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应用;中等难度题一般一题涉及一到两个知识点,主要考核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概念进行判断或运用公式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较难题一般一题涉及二至三个知识点,主要考核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用概念、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考试的区分度,区分学生之间的学习成效,区分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质量。

四、考纲特点

(一)采用模块考核,体现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将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整合成一个“必考模块”和四个“选考模块”,采用“必考模块+选考模块”的考核方式。一方面,突出了对支撑数学课程知识体系中主干内容的考核,有利于发挥数学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必要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将具有鲜明专业特点,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四个考核模块,凸显了数学课程的工具性作用,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化解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的矛盾。符合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职业学校的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发展性的要求。

(二)立足基础,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

第一,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原则上不超过教学大纲要求。同时,中职学生较难掌握的数学知识或明显超出学生能力的内容没有列入考试范围。如“根据给定数列(非等差、等比数列)写出通项公式”,是把重点放在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如,概率统计中“一元线性回归”也没有列入考试内容。

第二,适度降低运算能力要求,尽量减少复杂的数学运算。例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只要求会解“限制条件不超过两个”的函数定义域;根据给定的程序框图写出运算结果(仅限于一个循环体)等。为弥补学生计算能力的不足,减少计算错误,允许考生在考试中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

(三)明确考试内容及要求,有助于师生依据考纲进行有效的复习

第4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试题

课程代码:0927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二学段的内容是( )

A.实践活动 B.探索规律

C.综合应用 D.课题学习

2.从狭义上来说,小学数学教科书是指( )

A.教材 B.参考书

C.教学挂图 D.音像教材

3.反映人对客观事物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本质属性抽象的是( )

A.数学命题 B.数学公理

C.数学定理 D.数学概念

4.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动作的定向阶段 B.动作的熟练阶段

C.动作的整合阶段 D.动作的分解阶段

5.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皮亚杰

C.加涅 D.奥苏伯尔

6.学习了长方形的有关规则后,再学习正方形的有关规则,这是属于(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例—规学习

7.提出“无论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是( )

A.布鲁纳 B.罗杰斯

C.加涅 D.奥苏伯尔

8.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

A.要采用以“小步子”为特色的程序教学模式

B.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情景的整体性了解

C.要重视动作和感知等直观活动

D.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强调认知结构的形成

9.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解释概念、说明规则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演示法

C.讲解法 D.讨论法

10.下列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B.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C.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D.引导有效的探索,组织有价值的合作

11.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或者借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行的复习方法适用于( )

A.低年级 B.低中年级

C.中年级 D.高年级

12.上好练习课的关键在于( )

A.课堂指导 B.练习设计

C.练习讲评 D.练习形式

1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使用了( )

A.函数思想 B.解方程思想

C.代数思想 D.极限思想

14.数学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 )

A.无意识的内部言语阶段 B.示范模仿阶段

C.认知阶段 D.有意识的言语阶段

15.“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的具体模式为( )

A.诱导—尝试—概括—变式—回授—调节

B.尝试—诱导—概括—变式—回授—调节

C.诱导—回授—尝试—概括—变式—调节

D.诱导—尝试—概括—回授—变式—调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6.大众数学观强调小学数学的( )

A.思想性 B.基础性

C.生活性 D.发展性

E.普及性

17.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主要包括培养( )

A.数学观察的兴趣 B.数学应用的兴趣

C.数学思考的兴趣 D.数学学习的兴趣

E.数学交流的兴趣

18.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 )

A.艰苦的过程 B.生动活泼的过程

C.主动的过程 D.富有个性的过程

E.有挑战性的过程

1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包括( )

A.启发性原则 B.教学方法整体优化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原则

E.直观性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原则

20.《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从下列哪些方面进

行进一步详细阐述的?( )

A.知识与技能 B.数学思考

C.解决问题 D.情感与态度

E.应用能力

21.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形式的( )

A.多样化 B.开放化

C.条理化 D.单一化

E.生动化

22.数学知识主要包括( )

A.数学概念 B.数学方法

C.数学规则 D.数学问题解决

E.数学技能

23.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动作定向阶段的学习包括( )

A.形成整体动作的连贯和协调 B.明确学习目标

C.知道技能的操作程序和动作要领 D.了解与数学技能有关的知识

E.知道活动的最后结果

24.常规教学手段主要有( )

A.电子幻灯片 B.万用拼图实验室

C.教具 D.学具

E.电化教学手段

25.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 )

A.教学目标的设计 B.教学对象分析

C.教学任务分析 D.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设计

E.教学评价与测量的设计

26.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反映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界定为( )

A.经历(感受) B.理解

C.探索 D.体验(体会)

E.灵活应用

27.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有( )

A.甄别功能 B.选拔功能

C.导向功能 D.调控功能

E.激励功能

28.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素包括( )

A.教学目标 B.多媒体使用情况

C.教学流程 D.教学效果

E.教学准备和环境创设

2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第一、二学段的内容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增加或加强的方面体现在( )

A.提高了计算的要求

B.强调了估算的学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C.强调了“数感”和“符号感”的培养

D.强调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融合

E.增加了负数的认识和计算器的使用

30.小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途径有( )

A.观察 B.触摸

C.操作 D.实验

E.测量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1.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用日常语言的词义解释概念。

32.对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的评价主要应是计算统计量。

33.实践和综合应用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并不重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4.简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关于“对数学课程的认识”的理念。

35.简述运用演示法需注意的问题。

36.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启示。

37.简述“空间与图形”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总体目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第5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一、呈现维度

这个维度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案例提供了多少信息?如何才能把它们呈现出来?学生根据现有的信息形成了多少种解决方案?

水平1:案例以简明的形式相当完整地表述了所需信息,不需要重新整理。

水平2:案例包含了一些冗余信息,但需要对数据、信息等进行加工整理。

水平3:案例表述缺少一些条件或故意加入了大量冗余信息,结构也较为松散。

如案例1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现代工业起源于19世纪,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例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见表5.3),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例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输出,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

这一案例从呈现这个维度来看属于水平一,以简明的形式相当完整地表述了钢铁工业区位的三次变化,从煤炭作为主导区位因素到铁矿作为主导区位因素,最后临海港口作为主要区位因素,并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哪些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

二、概念维度

这个维度涉及的问题有:案例中的概念或问题是否简单易懂?它们的复杂程度、综合程度如何?

水平l:简单概念,概念陈述直接明了,学生可以轻松把握案例中概念的含义以及问题情境等。

水平2:一般概念,概念信息没有直接陈述出来,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重复、总结等处理才能形成。

水平3:复杂概念,概念表述十分模糊,抽象程度高,并且综合性强,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总结出其含义。

如案例2,人教版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概念维度来看,这个案例为水平3,包括了褶皱、褶皱中背斜与向斜、断层、褶皱山、断块山的概念,这些概念比较复杂,抽象程度高,综合性强,往往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或动画,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总结出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转贴于 三、分析维度

这个维度是指案例信息对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所起的提示程度。它涉及的问题是:案例信息对学生的分析提供了多少帮助?

水平1:透彻分析,案例信息已暗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对于这种案例,教师一般只要简单提问,学生就能自己总结出解决方案。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水平2:一般分析,案例信息只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显示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对于这种案例,教师需要辅助学生分析思考,使其形成结论。教师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述:“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你们能否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法?”

水平3:不分析,案例信息只提供了一个关于问题情境的描述,其中隐含的问题需要挖掘。这种案例不仅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处理这一问题情境,而且需要学生寻找关键问题的所在。教师经常这样提问:“这个案例中包含了哪些问题?哪个是关键问题?有哪些适宜的解决方法?”

如案例3:地理环境为新加坡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这个案例是这样描述的: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扼马六甲海峡,由新加坡岛及附近约60个小岛组成。面积647.5平方千米,人口326万(2000年)。靠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资源匮乏。新加坡原是个商业城市,1960年工业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并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至1980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28%。工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炼油、造船、钻井平台制造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近些年来,新加坡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

1、试分析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3、什么地理条件影响了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的选择?4、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

第6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民主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是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会反思自己是否在追根探源中充满着批判地继承?是否让学生站在一个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去思考、甄别,最后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是否做到了教养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到2020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

高中物理课程又该怎样改革来顺应时代的脚步呢?纵观高中三年的每一堂课,无不围绕物理概念而展开,因此从物理概念的教学研究入手来改进课堂模式就事半功倍了。近代物理研究体系的建立源于欧美国家,基于拼音文化(英语)的简洁性特点,使用英语词汇首字母表达物理概念更有利于数学计算和逻辑推演,所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上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名称,都同时附有英文表述。《英文原版教材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使我们更重视物理概念字母书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以提高学生对案例分析的书面表达准确性。我国中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应用得少,如果将其所学适当地应用于物理课堂,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的同时也可激发探寻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

二、课题的界定

“英文原版教材”指的是由母语为英语的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版发行的物理教材。“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包括物理概念与应用的初次课堂学习以及总复习课。所以简言之就是指高中生在物理课堂中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物理概念的一系列学习行为。

三、课题的实施

(一)建立了英文原版教材应用资料库

英文原版教材,按照我国高中物理知识框架顺序选取相关内容,在选取时本着系统阅读知识原则、历久尚存原则、生活效用原则、兴趣需要原则以及社会发展原则进行。每制作一章都要跟相应的课标做对应,明确哪些内容是必须的,哪些是拓展的,做到师生心中有数,以备有的放矢。利用拍照、截图、打字,建立Word文档,排版分类总结,最后形成英文原版教材资料库包括电子版和彩色文本一套。

通过以上列表可以看出,本课题所建资料库并不是简单地将英文表述罗列在中文表述之侧,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吸取。资料库具有以下特点:

(1)紧扣课标要求,重点内容突出,所有收入到资料库的内容都是以贯彻三维目标为准绳的。

(2)利用形象生动的图例、图片、图像以及对比的方法,突破思维难点,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难为易。

(3)通过英文原版教材的引入,初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特点,巩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学习“扬弃”策略,平等民主地对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成就,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妄自尊大。

2.资料库以电子版及文本形式,发挥各自不同功效,其对比如下:

(二)资料库应用于课堂,促进科学高效的课堂模式的形成

1.应用于初学物理概念时

人们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经过反复实践,结合当前教育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物理概念教学课堂模式。即想行先思、知而后行、再知再行的课堂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先用案例或情景导入问题,引发学生尝试建立物理概念的思考,接着出示概念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思与转(译)辅以生动图示点拨,进而与中文表达对比自己的翻译,在分析题例后查漏补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或图像等有形的题例,准确背诵出中文概念表达,最后做一测试以检验或展示自己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

2.应用于会考、高考总复习阶段

先带领学生梳理高中概念(以前是零散的概念理解,现在将其荟萃在一起,更有利于前后比较),构建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有了概念的整体框架,下一步在研究每一部分所包含的特殊之处,建立模型,注意边界。在模型、边界的基础上,最后一轮复习要在综合题例中熟练、巩固所学。看到每个题例中的特殊性并在题例中找出共性,最后再回归到物理概念的英文字母表达上来,让学生能用最简练的字母表述题例和解题过程,做到表达简洁而准确,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3.应用于课上、课下个别辅导时

鉴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上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同时,

课上、课下进行个别辅导是非常必要的。彩色文本资料册(中英文物理概念)内容丰富、方便快捷,为教师随时随地有效生动实施辅导工作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持。

(三)在高效课堂中营造民主自由的气氛,收获的不止是成绩单上的耀眼光环

1.学生在一次次英文原版物理教材的应用对照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促进了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促进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意识,他们看到了英文表达的简洁性、方便性,同时又更深刻地体会到中文表述的直观性和周密性,于是就不会太片面地看待世界。而这种民主平等意识也会迁移到对待人的态度上,他们越来越不会盲目崇拜某一位人物,而会更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会不满足一个题一个方法,他们会努力去寻找更快捷、更完善的表述,学生变得独立好思、勤学好问、积极上进。

2.作为教师,在营造这种民主、自由而又高效的课堂气氛当中,自然就会关注到每一位学生,通过经验准确判断出每一位学生所处的学习程度,并施以行之有效的辅导,可以说课题研究工作强化了教师的规划意识,深刻认识到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四、存在的问题与今后设想

因人单力薄,资料有限,只参考录入了一部美国原版物理教材,难恐片面,另外资料库中未收入例题,以完整展现英文书写过程的纯粹性和规范性,不够周到。

在课堂应用中,由于学生英文程度参差不齐,同时课时安排很紧,使师生并不能清晰而完整地体会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学生手中并没有相关文本资料,只能在课上听听、看看,而没能提供再次温习的机会。

本次课题研究初见成效,更留下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今后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以下三点:(1)进一步在原有资料库的基础

上制作几个典型的课例课件,使课堂更高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做到学与思的统一。(2)概念的建立与记忆固然重要,但最终是要落实到应用中去的,英文原版教材的应用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学生最终是否掌握这个概念,还是需要在题例当中检验的。(3)教育工作者不仅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观点、行为标准和习惯。时刻注意教养与教育是在有机的统一当中进行的。

希望这个课题的实施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通过运用英文原版教材,训练对比和转换的思维能力,不仅能使英文学以致用,体会成就感,进而更加发奋学习,取得更大成就。

第7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任务分析;合并同类项;数学教学

一、数学教学设计中任务分析的含义、作用

1. 任务分析的含义

任务分析(本文指的是狭义的任务分析,以下同)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技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2. 任务分析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进行任务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起到沟通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桥梁作用.

(1)任务分析可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

传统的备课(狭义的教学设计)过程是:确定单元或课时的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然后围绕课堂教学5步骤,即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进行设计,写出教案.但对于教学目标是怎么得来的,运用何种理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把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则很少关注.这种凭着教师经验作出的教学设计,往往停留于模仿,缺少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很难达到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之所以常常不能支持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设计者未能进行任务分析,使自己陷入冗长的、不适当的和重复的教学过程.因此,光靠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任务分析,对学生和学习任务加以严密的分析,促进教学设计的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分析是沟通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桥梁

知识分类学习论告诉我们,知识有不同类型,其学习过程和条件也不同.任务分析以课时或单元教学为单位进行,通过分析揭示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必须实现的终点能力背后的知识结构及其类型,区分出终点目标,使能目标和起点能力,分析学习者要达到这个目标所应具备的内外条件,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不同知识的类型,提出教学过程的顺序,说明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技术和媒体,使“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优法”.可见,任务分析以分析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使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持条件,更符合教学和学习规律,起到了沟通学习论与教学论的桥梁作用.

二、数学教学设计中任务分析的方法

狭义的任务分析仅从课堂教学的层面、只进行课堂设计所需要的、围绕教学设计环节以实现设计优化为宗旨来进行分析,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定位准确、要求具体、效果明确、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例如课例“合并同类项”的教学目标的陈述:

(1)能识别同类项, 说出合并同类项的含义.

(2)能运用规则合并同类项.

(3)给出任意5个可以运用合并同类项的题目,能正确运用合并同类项且正确率达到80%为合格.

(4)初步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换元的思想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上面所述的教学目标,其特点为:主体是学生,用无主句式表述. 行为动词“能识别”“ 说出”“ 能运用”等都是具体的、可以明确地操作的表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其中“正确率达到80%为合格”为变化规定了的合格标准. 所以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自然的、合理的.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具有导向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导教、导学和导评价.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有指引作用,能使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将教学目标分散在课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知道教学目标,可提高教学目标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当学生知道了同类项的含义后,教师提出“同类项有什么作用?”“怎样去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规则怎样去研究?”等问题,让学生知道接下去要学习的将是什么(教学目标),就能起到导学的作用.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设计教学目标(3)来评价学习,就能做到客观和公正.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学.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潜能,还会生成一些课前教学设计中没有预先设定的目标.但是,生成的并非都是科学的,它可能会使教学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中生成的目标进行科学的选择和规范,将科学的、有价值的学习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使生成目标变成有序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学习结果类型

现代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把个体习得的广义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知识或言语信息,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是办事的一套操作步骤,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为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另一类为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或策略性知识). 该理论进一步认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的,陈述性知识学习本质是必须保证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实、概念、规则等)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如果要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办事的技能,则必须保证它们在充分的变式条件下得到适当练习,以便于它们日后在新的变化环境中应用.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习论,当我们分析或确定某节课的学习类型时,不仅要考虑知识两大类型的划分,而且要看每类知识的学习处于何种阶段.例如中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最终目的是用它去办事,熟练地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因此“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是作为程序性知识来学习的.就学习阶段而言,理解并能说出同类项的概念到理解并能说出合并同类项的规则,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处于陈述性阶段.接着,设计例、习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运用合并同类项的规则来解决问题,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此时,是作为程序性知识来学习的. 因此课题“合并同类项”的学习类型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事实上,对于数学学科来说,中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则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中学数学学习的知识都是程序性知识.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它们的学习过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它们的学习条件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对学习结果的类型进行分析,体现不同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思想.例如,在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注意通过设计正反例的辨别,再进行正例的识别;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阶段,教师则要通过设计变式训练,让学生的数学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起点能力,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奥苏贝尔的同化论认为,人的大脑里的知识结构网络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而不断扩展的. 新知识要获得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不仅应具备原有的知识技能,而且原有知识技能必须处于“激活状态”.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水平,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原有知识技能“激活”或“植入”,以便于把新知识固着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例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由于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的起点能力:

(1)学生已经能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计算.

(2)学生已经能识别怎样的代数式是单项式,并能指出单项式的系数、指数.

(3)能说出多项式的意义,并能指出多项式中的项数、次数和常数项.

(4)能对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作升降幂排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旦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就会有的放矢.于是,教师设计问题1作为本节课的引入.

在学生完成问题1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指出:这个多项式看起来有点“繁”,出于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我们能否将这个多项式化得简单一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写出的多项式的项入手开始研究,请看问题2.

问题2:你能将下列单项式分类吗?并请思考: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

问题1中涉及多项式、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指数等概念,是学习合并同类项知识的“生长点”.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能否将这个多项式化得简单一点”入手对写出的单项式进行研究,目的是让新知识在“生长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读完全文,你将看到本节课还突出贯穿化简多项式这条主线,从提出问题“能否将这个多项式化得简单一点”,到建立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规则等数学模型,最后返回到对开始提出的多项式进行化简及赋值计算,体现了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只有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定向,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 分析使能目标

在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这些知识技能被称为使能目标.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 使能目标分析的方法,一般是从终点目标开始,运用逆向设问法,反复提问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掌握这一水平的技能,需要预先获得哪些更简单的技能?一直分析到学生的原有起点为止. 例如,课题“合并同类项”的使能目标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学生要能运用规则合并同类项,那么学生就要知道合并同类项的规则,为此,学生就需要知道同类项的概念,学生要知道同类项的概念,就需要会辨别怎样的单项式是同类项.于是得到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使能目标如下所示:

使能目标之(1):通过观察能辨别怎样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使能目标之(2):能说出同类项的意义并能正确辨别同类项.

使能目标之(3):通过实例能说出合并同类项的含义.

使能目标之(4):能根据规则合并同类项.

使能目标的分析是为了确定先决知识技能.因为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由于智慧技能经由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有着严格的先后层次关系,高一级的学习以低一级的学习为基础,低一级的学习是高一级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作为高一级智慧技能先决条件的较低级智慧技能必须全部掌握.

任何知识都有其系统的内在联系,使能目标的分析揭示了知识内在的系统规律,体现了知识结构序列性和学习的层次性,找到了从起点能力到终点目标所走的台阶. 如在学习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时,它的使能目标必须按学习代数式的项什么是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的层次发展,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必要条件,后一个目标是前一个目标的转化和发展,是一个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转化的过程,因此使能目标又体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性.

一旦分析清楚了起点能力、使能目标和终点能力的先后顺序,教学步骤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我们就能较好地把握教学要求,设计出明确的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合并同类项这节课,根据使能目标设计的教学过程片断(略去了其详细的教学过程):

问题2:你能将下列单项式分类吗?并请思考: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你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完成使能目标之(1)】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同类项的意义.

问题3:辨别下列各组是不是同类项,并说出为什么.【完成使能目标之(1)和(2)】

问题4:在小学里我们就知道:3只小猫 + 5只小猫 = (3 + 5)只小猫 = 8只小猫,如果把这个算式中的小猫分别换成x,y2,ab2,请你写出得到的三个等式.然后仔细观察这三个等式,思考:它们的运算有什么特点,从中能得到什么规律?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得出并能说出合并同类项的规则时,那么学生也就完成了使能目标之(3).

问题5:化简: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由简单到复杂、先概念后规则这样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学教学序列.

5.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任务分析除了必要性条件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支持性条件与必要性条件的区别在于:必要性条件是构成高一级能力的组成部分,支持性条件虽不是构成新的高一级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它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快或减缓新的能力的出现.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其一是学生的注意或学习动机的激发,其二是认知策略的支持,其三是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与支持,其四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例如,本节课教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激起学生的情趣和思维;将数学简洁美的思想、换元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渗透于数学学习之中;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等自主学习的形式;适当的信息技术的使用等.这些学习的支持性条件,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发现数学规律.不但促进了新能力的习得.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其他环节的基础,为实际的教学工作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与确定何种教学步骤,也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任务分析,教师能达到有效地教学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智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所谓认知水平是指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所达到的水平或程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课程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其中,关于刻画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南京市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教育也是实行这一目标。

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知目标理论,主要涉及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包含六个水平,分别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现代很多教育学家发现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忽视了学科的整体性,不能把上述的六个目标独立的分开,而数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特别强调整体性,很难也不应该把它细目化。

根据上述情形,当代关于数学认知水平的划分,众说纷纭,比较综合的、实用的观点是以下四种:操作性记忆水平(计算)、概念性记忆水平(概念)、说明性理解水平(领会)、探究性理解水平(分析)。

1.操作性记忆水平(计算),也可以说成基本运算水平。例如数值计算与简单的符号运算,如,分式的通分、分母有理化等;对基本运算法则、公式和事实的记忆,如,知道144是12的平方,3、4、5是勾股数,矩形面积公式等以及基本测量单位的换算等。

2.概念性记忆水平(概念),例如,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程序和记忆的基本命题,如,a和-a是相反数,求根公式等;解数字系数的、常规的方程(组)和不等式(组);常规的几何作图,如,画角的平分线。

3.说明性理解水平(领会),也叫关联理解水平。例如,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数学概念、命题、原理、法则、结构和常规问题;能够在数学概念或命题的不同表征形式之间互相转化;根据题型合理地选择数学知识、方法,达到简算(解)、快算(解)的目的等。

4.探究性理解水平(分析),也可以说是分析探究水平。比如,从各种情境中发现所包含的数学要素、关系或结构,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或猜想。依据条件和结论间的主要关系或重点步骤,形成假设或初步的数学模型。全面结合已分解的各要素及其关系,按照模型需要对已有的数学概念、程序、性质和命题进行推广或特殊化。能在非常规的情形中进行数学推理与证明,解决非常规和开放性问题。能判断复杂的推理和证明过程的正确性,并能够对解题方法的优劣作出评价等。

以下笔者就从上述的四个方面对中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来探索中考试题对初中生数学认知水平的要求。

二、研究过程

1.研究目的:探索中考试题对初中生数学认知水平的要求。

2.研究对象:南京市2010-2014年中考数学试题。

3.研究方法:分析,统计,Excel。

4.研究结果。

三、结果分析

1.从2010到2014年,试卷总题量由原来的28题到现在的27题,减少一道解答题,每年的试卷的认知考核主要在概念和领会两个方面,虽然计算和分析直接的考核少,但对于每道题中都会涉及计算与分析。

2.概念记忆水平从2010年到2014年所考查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8.6%上升到51.9%,体现出近些年对概念掌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符合初中数学是基础数学的标准。

3.说明性理解水平从最初的53.6%逐渐递减,2014年降到33.3%,基于试卷内容来看,对与知识点考查不再追求深度,而是追求广度,考查的点不是越来越难,而是涉及面越来越广。

4.探究理解水平波动不太,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要求学生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灵活应用。

四、讨论

1.从上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计算能力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数学基本素质,体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其他认知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概念是数学的灵魂。只有在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带动知识的融会贯通,活学活用。概念技艺水平得不到提高,想在数学上有所建树,根本是无稽之谈。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为学生建构概念系、概念域,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3.对于说明性理解水平,教师应该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应当对某一个知识点过分的深挖,有悖于初等数学教学的理念,笔者对比过韩国、日本、英国的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国外的试卷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很是广泛,对于知识点的深度要求没有像国内这样。

4.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数学知识点本身,而是应当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掌握某些技能、方法,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志芳,李二霞.中高考数学试题难度的认知任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48-52.

第9篇:简述教学技能的概念范文

长期以来,高职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仍普遍感觉学习过程枯燥,以致学习兴趣下降,成绩不佳,难于学以致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认为教好高职高等数学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专业需要,切实改进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在简要分析当前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高职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作一探析。 一、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问题 1.对高等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学校对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存在偏差。在“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的要求下,一味地压缩教学课时,删减教学内容,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弃置一边,将数学局限于工具的作用,一些专业甚至不开高等数学这门课。 2.对“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片面理解 由于课时的减少,又片面强调“够用”,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得淡化概念、简化推理,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公式、结论等,让学生把时间、精力大量地投入在纯粹的数学计算技巧训练上。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数学学习必备的基本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真正明白与公式、定理、结论相关的应用背景及所需条件,更不用说将其应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情绪,有些同学甚至干脆放弃数学。 3.对束缚课堂互动的传统教学方法改革不力 高等数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注重教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明显不适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尽管这些年在教学手段上有些变化(如应用电脑等),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改变,仍然按照先讲述概念、定义,然后推导论证公式、定理、法则,再结合公式、法则仔细讲解例题,最后进行应用练习的过程进行教学。把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看成是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压缩版”。一课下来,许多学生连教师所授知识的基本要求也不太清楚,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探析 1.提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为此笔者在每个教学单元或每节课开始,提出教学目标,也即学生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 通过目标的设定,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知道老师讲了什么,自己学了什么,学生就会知道今后应该怎样复习。 2.创设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教学是不会成功的。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巧设问题,制造悬念,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高职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不必过分强调概念的严格表述,但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应该尽量从实例引入概念,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叙述和解释概念及其定义,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概念的具体含义。 例如在讲授极限概念的时候,可通过上面的引例(3)直接说明极限的含义:当自变量x趋近于2-时,y的值趋近于唯一确定的数值4,这时,数值4就称为该函数在x=2处的左极限,记作=4。 同时指出,函数的极限是指在自变量的某个变化过程中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接着说明式子中的符号类似于“+”、“-”、“×”、“”等符号,可以看作是求极限的运算符号。如:求函数y=2x+1,当x趋近于12的时的极限可记作:。这时学生可能会问该极限怎么求,答案是多少?而这正是下一个环节将要学习的内容———极限的运算方法。至此极限概念的教学基本完成。从引入设问到问题解决,层层启发,逐步深入,每个过程都让学生参与,既避开了严谨而抽象的数学定义,又使学生明白了极限的含意,并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又如在导数的概念一节,教科书上一般都是从求速度或求曲线的斜率等实例出发引入概念并给出严格的定义。这种引入法虽然遵从了从直观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但由于高职学生理解不透,往往导致学生将导数的意义理解为曲线的斜率,忽视了导数的本质是函数的变化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设计新的引例从求平均变化率、过渡到求变化率,进而引入导数的概念,使学生清晰地知道导数反映的就是函数的变化率,求导数就是求函数的变化率。然后将变化率(导数)与专业名词联系起来,指出在经济学和工程技术中,导数常被称之为“某某的变化率”,被用来定义相应的概念。如:电量的变化率被定义为“电流强度”,位移的变化率被定义为“速度”,质量的变化率被定义为“密度”等。这样一来,学生对导数意义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入。 4.突出计算技能的训练 在高职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突出对学生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多做题,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相关定理、公式和法则的用法,提高计算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函数与极限理解函数概念,知道函数的表示法,会建立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了解函数极限的概念,会解决简单的求极限问题导数概念了解导数的意义———求函数的变化率掌握函数的基本公式和运算法则,会求初等函数的导数能。有时笔者通过解题来介绍定理、公式或法则及其用法,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题练习,训练他们的计算能力。#p#分页标题#e# 应当注意,课题上只让学生重复做一些类似的简单计算题,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认为数学的用处不大,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兴趣。避免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是结合解应用题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例如通过解答经济学或电工学中常见的一些变化率问题(如求边际效益、电流强度等)训练学生计算导数的技能,使学生明白提高计算技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用,从而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5.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要加强与生产与生活实际以及后续专业课的联系。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常见的一些数学模型,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选取接近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答,注意多层面地分析解答,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已知电量,利用导数求电流(电量的变化率);已知电流,利用积分求电量等,解决有关电流强度的问题,强化微积分在电学方面的应用。 对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