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精选(九篇)

量子力学知识总结

第1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公式;化学实验;化学总结

一、掌握化学课本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与初中化学教材相比,高中化学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明显加深,也更加注重推理,对知识综合了解和掌握的要求也更高。高中化学逐渐把问题的研究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出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化学是理科学科,因此它的课本阅读起来不那么容易:首先,让学生应该全面阅读教材,大体了解每一节的内容,在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学会抓重点。反复琢磨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做好记录,方便以后的复习。最后,教会学生把知识系统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化学成绩,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还有,在看书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笔记。高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且繁杂不集中,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教材知识浓缩到笔记中,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另外,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复习并不是单纯地回顾知识,而是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只有坚持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记的知识点很多,死记硬背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所以,要掌握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等。这些都离不开里教师的帮助和辅导。如在涉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进行比较学习,让其记住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掌握这两类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并使之联系教材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全面深刻的记忆和学习,从而达到令学生一看到某个化学反应,马上就能想出相关的化学现象;一看到某个化学方程式,马上就能想到这个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每个化学物质的性质,想到这些化学物质又能跟其他哪些物质发生反应的程度。

二、利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最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化学实验不容忽视。

化学实验从观察开始。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分别进行观察。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学生在观察铜、锌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现象时,教师要对锌放在稀硫酸中能够产生气体而铜放在稀硫酸中却无气体产生的现象提出“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一来,既则能够让学生的感性知识得以升华,也能使之对化学知识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化学实验操作中还有许多注意事项。1、实验室取用固体粉末时,应“一斜、二送、三直立”,即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2、实验室取用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时,应“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3、在液体的过滤操作中,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漏斗里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烧杯要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

三、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化学总结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教会学生从知识点出发,以知识结构为主线,把所学化学知识归纳起来。例如在教授研究卤素知识点时,可应用这样的教学顺序:结构性质用途制法存在保存等。在这个施教过程中,学生可以知道:( 1 )结构的规律性。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等。(2)性质的规律性。由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断知道单质的氧化性较强,得电子后形成离子还原性较弱。而其他含有卤素(正价)的化合物大多数都有较强的氧化性等。又如,高中化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依据物质的特点,把所学过的一类物质归纳起来,如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可以归纳总结为原子晶体有金刚石、单晶硅、碳化硅等。再如,让学生根据典型的习题归纳出常用解题方法,如高一化学的物质守恒计算、混合物计算等。

此外,学生在进行化学练习过程中,在订正答案之后把重点归类、总结,则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才能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型得心应手。例如:在既能与H+反应又能与OH-反应的相关题中,只需总结出:两性物质〔Al,Al2O3, Al(OH)3〕,弱酸弱碱盐、氨基酸、蛋白质等这类物质能满足上述要求,其他的都不行,这也方便了记忆。又如,在对有关物质组成的计算中,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中,含硫量为a%,让你确定Fe的百分含量。只要稍加注意,量自然是1-3a%了。类似题目很多,如:Na2S,Na2SO3,Na2SO4混合物,硫的百分含量,求含氧量;CH3COOH和CH3COOCH2CH3混合物中,知道氧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要求碳的百分含量等解题思路都相同。只要多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自然手到擒来。

第2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能力;突显;身份突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91-03

突显是在与视觉搜索任务有关的计算机屏幕显示中,采用某种方式突出显示多个项目中的若干个项目,从而提高视觉搜索效率的一种方法或技术。[1]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2]身份突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某些群体采用特定的方式突出显示自己所特有的或与产生这一身份的文化群体相关的特征。以往研究证明,突显个体的某些特定身份能提高合作水平。[3]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4]大学生元认知能力是一种大学生能够知觉、理解、监督、管理、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活动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学习条件下和任何学科情境下都通用的能力,不受学习情境和学科情境的限制。[5]元认知能力对个体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6]影响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多种,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干部和党员等特殊群体的能力发展较快,在课堂内外能较好地使用元认知策略去计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等,这可能与他们在学校中拥有的特殊身份有关。[7]

当前,大学生的身份突显主要包括担任学生干部、入党、特殊才能的展现等维度。本研究立足于高校,从身份突显这一视角出发,探讨身份突显对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建构元认知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客观依据,探索出了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新途径。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河南部分高校随机抽取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811份。其中,一年级学生258名,二年级学生268名,三年级学生176名,四年级学生109名;男生276名,女生535名。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康中和编制的“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量表包含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调节、元认知评价四个维度,共24题;采用五级评分法,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各因子与总分间的Cornbach’s信度系数依次为0.87、0.83、0.85、0.79、0.93,各因子与总分间相关系数依次为大于0.86、0.84、0.85、0.79,各因子和总分与瑞文推理测验的相关均大于0.69。[8]

在此基础上,问卷的基本资料部分加上了身份突显的三个维度:政治面貌;担任学生干部情况;是否展示过自己的才能。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1.身份突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元认知能力比较

在政治面貌上,将团员和其他政治面貌学生归为普通大学生,将党员(含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归为身份突显者。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元认知各因子和总量表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1。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党员大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的平均分,且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

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将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归为普通大学生,将学生干部(含校级学生干部、院系级学生干部、班级学生干部)归为身份突显者。

不同身份大学生元认知各因子和总量表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2。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学生干部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的平均分,且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

在是否展现才能上,将从未或很少展现才能的学生归为普通大学生,将展现才能者(有时或经常展现才能者)归为身份突显者。

不同身份大学生元认知各因子和总量表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3。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展现才能的大学生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的平均分,且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p

2.不同年级身份突显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比较

将党员学生、学生干部、展现才能者归为身份突显者。不同年级身份突显大学生元认知各因子和总量表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4。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一年级身份突显大学生的平均分最高。

量表总分 89.30±1.43 81.96±1.14 83.04±0.91 81.84±1.31

对于身份突显的大学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元认知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元认知计划的F(3.569)=15.60(p

3.不同年级普通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比较

将非党员学生、非学生干部、不展现才能者归为普通大学生。不同年级普通大学生元认知各因子和总量表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5。从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一年级普通大学生在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上的平均分最高;四年级普通大学生在元认知调节、元认知评价、量表总分上的平均分最高。

对于普通大学生,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元认知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元认知计划的F(3.234)=3.01(p0.05),元认知调节的F(3.234)=3.16(p0.05),元认知能力的 F(3.234)=1.11(p>0.05)。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在元认知计划的平均分上,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

4.身份突显强度不同的大学生元认知能力比较

将身份突显的项数作为身份突显强度的指标。普通大学生和身份突显强度不同的大学生元认知各因子和总量表的平均分与标准差见表6。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身份突显三项的大学生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的平均分最高,依次为26.01、22.97、21.90、18.91、89.78,普通大学生在元认知各因子和量表总分上的平均分最低,依次为22.22、20.39、18.41、17.18、78.19。

对突显强度不同的学生的元认知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元认知计划的F(3.807)=33.62(p

三、讨论

1.身份突显对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党员、学生干部、有机会展示才能的大学生,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身份突显的强度越大,其元认知能力水平越高。这与他们的身份突显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党员、学生干部、展示才能者受到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其身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突显出来,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获得更多人的满意或赞许,并不断调整师生和生生关系,形成认识、思维和情感上的共振。另一方面,这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高年级学生、身份突显者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得到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即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大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1)突显身份,强化自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身份就会不断突显,自我会得到不断强化。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另一方面能让大学生学会如何与同学分工合作,与教师、他人配合学习;如何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融洽地与他人相处。而且还能从活动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元认知能力更好地发展,有效地计划、调节、监控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2)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包括关于认知个体内部差异的知识、认知个体间差异的知识以及认知个体间相似的知识。[9]这些主要来源于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等人的外部评价,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每个学生能力类型的差异,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是相对的、可变的等,让其能指导、监控或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认知任务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以及任务要求和目的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认知活动的过程中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注意关于认知任务的信息性质如何,要求学生学会自觉主动地分析认知任务的目的。

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包括进行认知活动和完成、认知任务的策略及其使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特点、风格控制自己的言行,借助一定的方法来控制和调节,并将这种方法和技术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

(3)获得丰富的元认知体验。指导大学生获得丰富的元认知体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反馈机会,指导他们如何提问和思考,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学会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言行,从而促进元认知计划、调节和评价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燕,葛列众.突显及其工效学研究[J].人类工效学,1999,(3):40-42.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8.

[3]胡华敏,马剑虹.公共物品困境中的突显身份效应及合作动机对合作行为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8,(1):35-41.

[4][美]弗拉维尔,米勒.认知发展[M].邓赐平,译.第四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胡志海,梁宁建.大学生元认知能力训练研究[J].心理科学,

2003,(3):165-166.

[6]杨宁.元认知研究的理论意义[J].心理学报,1995,(3):322-328.

[7]邓铸,张庆林.青少年元记忆能力发展的认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38-41.

[8]康中和.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的初建[D].太原:山西大学,

第3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培养运用想象、归纳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在学生已有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本节只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初步了解。由于缺乏粒子的观点和微观想象力,对初三学生来说,研究一种看不见粒子的构成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直观的视频图片,通过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课本上图表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加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3 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4 教学过程

导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能不能再分呢?(在此投影原子弹的爆炸图片,课前发原子弹爆炸的相关知识卷)如果能再分,原子由什么构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构成。

教师活动:多媒体投影原子的发现过程,播放卢瑟福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提问视频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补充a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粒,异性电荷相互引吸,同性电荷相互排斥。提问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极少数被直接弹回?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 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腔,使绝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

2 原子内还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核,极少数a粒子被直接弹回。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发现过程,通过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微观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

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0页图4-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投影电子运动视频。

得出结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教师活动:投影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图片,并解释原子弹是通过原子核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进而总结原子核虽然很小,但还能再分。

提出问题: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

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0页表4-1,提问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电性与质子数一样。

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1页表4-2,提问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

讲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近似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

提出问题: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但是其大小能反映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的卓越贡献。

投影:附录相对原子质量表,指导学生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反思

第4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一、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夯实

高中化学人教版的课程设置思路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基础到应用,从广泛到具体”,所谓普遍就是“通用和必备的化学知识”,这是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必修内容加之每一章的分类化学(如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等,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

例如,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的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后,然后才能进行推理和解题,这就是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

112作为标准,把0.012 kg 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612倍,又1 mol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 mol氧原子质量是1 mol碳原子质量的1612倍,即12 g×1612=16 g.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二、化学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在做到化学知识的巩固之后,我们重点要培养和提升的就是化学能力,概括之就是归纳推理与实验的能力,化学的研究包括两种:一种是理论的研究,一种是操作的研究,但两者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和融通的,任何一种研究都包含了理论和实验操作成分在里面,因此,化学教学中,对“知识实验操作的有效跟进”很有必要,这个步骤做的到位,就能加深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形成知识的科学实践探索,对提高学生和能力的协同发展意义非凡.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精彩实验.它新奇、有趣.每当出现美丽的喷泉现象时,学生总是好奇、惊羡,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实验操作及现象:

①将小试管用橡皮筋固定在尖嘴玻璃管上,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水,滴入酚酞,振荡.

②按上图1安装好实验装置,双手紧握烧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迅速伸入烧瓶内,重新安装好装置,观察现象.可以看到小试管中有气泡放出,烧瓶中空气由D处橡胶管排出,烧瓶中空气排完,D处用夹子夹住,多余的氨气会由尖嘴导管排入塑料瓶中,溶于水后便可观察到瓶中酚酞试液变红色.④反应完毕,用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瓶塞上的短玻璃管C处,另一只手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即可形成美丽的喷泉.通过堵住C处手指的控制,可调节塑料瓶中进气量,使之产生一定的负压,这样可控制喷泉的大小,延长喷泉持续的时间,突出了实验现象.

三、化学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根据“探究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按照“提出要求独立自学收集资料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指导提高实验操作完成任务”的学习程序,在活动中学习,在创设的情景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由教师先提出总的教学目标为任务,学生围绕这一任务于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开展模拟性、尝试性的探索和研究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评论.该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5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思维品质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能应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落实到思维品质的培养上。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次的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训练。

一、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基础。它表现在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维。为了克服思维的离散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代清楚化学概念的实质,随后巧设疑问,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去创新。

如在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一节时,在简单介绍化合价的含义后,必须要简单说明化合价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所有电子,失去几个电子,就形成带几个单位正电荷的金属阳离子,规定化合价就是正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等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或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得到几个电子,就形成带几个单位负电荷的非金属阴离子,规定化合价就是负几;随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小组讨论钠、镁、铝、硫、氯、氧、钾、钙等元素的化合价。最后在说明化合物中正负总价和为零及其原因后,试写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铝、氧化镁、硫化钾、氧化铝等的化学式。这样就可以深刻理解化合价的含义,随之应用。避免了死记化合价口诀,机械套用最小公倍数法写化学式的学生方式。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重视知识框架的总结或单元知识树的形成

(三)课堂上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课堂教学中,除了要有学生个体思维活动外,还要有学生个体与老师之间,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活动交流,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一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集体讨论与交流有利于总结出完美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可使学生解决许多难点时可茅塞顿开。

二、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思维的逻辑性,包括思维的条理性和有序性。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造成他们在认识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示范性,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

例:计算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方法一:假设赤铁矿石的质量为100吨,则氧化铁的质量为80吨,铁元素的质量为80吨×100%=56吨,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6%;方法二:赤铁矿石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分数=80%×70%=56%

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会”到“活”,由“活”到“用”。

三、思维精密性的培养

这是思维特殊的品质,化学思维的精密性(或精确性)表现在从量的角度来理解或研究化学概念理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它是深刻理解化学知识的需要,但是,初中教学毕竟是以描述性为主的化学定量研究与化学计算,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所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不能脱离初中化学原理与化学事实去搞偏而怪的空洞的化学计算。教师在精选题型、题量上要使学生在思维的精密上得到训练与加强。

为了使思维的精密性得以提高,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输出许多新的信息,逐步减少思维的片面性,从而提高思维的精密性。

四、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第6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一、物理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物理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通过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学生要能用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认识物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分子运动”这一节时,分别给学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同时往杯子里的热水和冷水中注入一滴红色墨水,等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热水中的红色墨水快速而且均匀地扩散开来,而冷水杯中的红色墨水却仍聚集一团,扩散缓慢。这个简单的实验表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通过这一物理现象总结出抽象的物质运动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物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感知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概括形象知识,建立典型形象,发展理性形象;舍弃具体形象,抽取现象本质,形成概念,建立规律,从而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总结出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亲身体会、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同时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诸多能力的锻炼,如提高了观察现象的能力;而由实验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物理实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上物理实验课时,积极性比较高,能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能积极地参加教师组织的实验。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时,我用一个实验导入新课:事先准备了一个集气瓶,在瓶底上放了一些沙子,将一大团点燃的棉花投入瓶内,然后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将瓶口堵死,不一会就看到瓶子把鸡蛋吞入了“腹内”。学生看完这个实验后,都迷惑不解,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时我告诉学生,当我们学了今天的知识后,就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学生因此都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由此可见,实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物理学有着严谨的科学知识,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教学“温度计测量”这一节内容时,给学生热水之前,先给学生两支不同的温度计,一支是常用温度计,一支是医用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两支温度计的不同,并通过实验做出对比,由此发现两者的相同之处:一是都采用带刻度细长玻璃管制成的;二是下端都有装液体的薄壁玻璃泡。不同之处:一是它们刻度范围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二是因医用温度计是用来测量人体温的,所以在玻璃泡和玻璃之间和衔接处有一细且长的弯径,常温度计则没有。三是医用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的容积之比大得多。只有通过仔细观察,细致对比,严谨思考,才能归纳总结出两支温度计的异同,这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很多实验需要将学生分成小组,如果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心情,产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先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猜测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接触面材料、接触面的湿度、相对速度等有关。这么多因素,如果让学生一一进行探究实验,必将花费大量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为此,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两个任务,最后依据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物理实验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接受程度,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概念,这样才能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让学生享受高质量的物理实验教学机会。

第7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73-02

数学教学语言包括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一方面,生活语言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通俗、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借助生活语言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教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依据;另一方面,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它总是“以最少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最复杂的形式关系”,可谓言简意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锤炼好数学教学语言,将通俗的生活语言和抽象的数学语言进行灵活转化,使数学语言“通俗化”,生活语言“数学化”。

一、用形象的语言揭示算法,增添学习趣味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特级教师吴正宪设计了“两位数乘11的乘法”的活化训练。吴老师先通过一组题目引导学生得出“两位数乘11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是“被乘数首尾数字不变,在中间插入被乘数首尾数字的和,就是所求的积”。教师一般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学,而吴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该结论作进一步提炼,直至得到“两头一拉,中间一加”的结论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沸点”。“两头一拉,中间一加”的结论精准概括了计算“两位数乘11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提炼,巧妙地融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于一体,不仅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算法,让学生既好算又好记,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计算的乐趣,使学生体验到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的学习同样可以其乐无穷。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在把握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本身,帮助学生合理地概括出精炼通俗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数学结论,这样不仅可帮助学生由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向形成基本技能方面作进一步的提升,还能极大地增添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二、用通俗的语言点透知识点,助力教学理解

没有理解,就没有数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更不是简单的模仿。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关键点上放慢节奏,用最形象、最生动,甚至是最通俗的语言,直观地将内涵揭示出来,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中“总量变化”的“相差关系”时,在出示例题后,大多数教师会先让学生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假设6个全是小盒,结果会怎样?接着,教师结合实物图讲解:“假设6个都是小盒,就要把1个大盒替换成小盒,球的总数就少8个。”然后让学生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得出“全部小盒,总量变小”的结论。这样教学,学生一旦脱离了实物图,就无法掌握总量的变化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在演示实物图后,融入更为通俗的语言:“用1个小盒替换1个大盒,因为1个小盒比1个大盒少装8个球,盒子小了,装得少了,所以‘总量变小’,球的总数就少8个。”让学生明白总量变小的实质是“盒子小了,装得少了”。这样的交流尽管看起来仅仅是多了几个字,却为学生很好地创设出了“现场情景”,即使脱离了实物图的演示,也能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极好的参照,使知识的深入有了依托,使学生的理解有了具体的形象支撑,使“总量变小”有理有据。利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较为抽象的概念,正是教师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中后期的惯常做法,一些教师在教学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时经常采用“胖子”与“瘦子”的比喻,也是这个道理。

关键之处需要点化。“盒子小了,装得少了”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深奥的事理形象化,由表及里,有因有果,体现了教学语言严密的逻辑性,使学生克服了理解上的偏差,真正起到点化的效果。

三、用材料性语言突破本质,深化数学教学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来缩短数学学科与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距离是教师常用的手段。为此,教师就要借助一些生活中的实物、模型或图形等材料性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就巧妙地采用了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找角画角(这里指把找到的角画出来)”的方法。华老师紧扣角具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基本特征,先抛出一个最为本质的问题:“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角吗?”通过展示一个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90度角,引导全体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和0刻度线等相关知识。然后继续组织学生在“纸量角器”上找60度、1度和156度的角,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量角器上能找到大大小小若干个角”,从而巧妙地认识了量角器,让学生真正领悟了“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的操作方法。

第8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关键词:归纳、对比、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化学教学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一方面应当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化学技能的运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笔者就化学总复习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略陈浅见。

一、广泛联系,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在总复习中,启发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广泛联想”,既能扩大知识领域,丰富想象力,又能培养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训练思维的广阔性,而思维的广阔性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具有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它要求学生善于系统地、全面地而又准确地思考问题。这一思维品质又必须通过广泛的联系,充分的比较,才能得到进一步升华,为达到这一目的,主要方法有:

1、相似相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繁多,复习中不可能一一讲到,但抓住"结构相似的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一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相拟联想,则能扩大知识范围,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如卤族元素在结构和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抓住氯为典型代表,通过以点带面,把同族元素中的相关知识与之相联。还可通过字、词、意的相似性而建立联系。如用“同”字把同位素、同种元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等联在一起,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2、相比相联。一般可从某一侧面,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反应的原理、反应的条件、实验的现象等分散的知识通过类比相联。也可从同一知识体系中易混淆的内容之间通过比较而建立联系。如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加成反应与化合反应、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等反应类型进行相比相联。

3、纵横相联。主要是通过整理归纳把所学的知识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起来,纵横交织,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如复习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时,通过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深刻化,有益于学生开拓思路,发散思维。

二、机智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变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地思考问题。“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这一思维品质的巨大的心理障碍,因此在总复习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以促进思维灵活性品质的培养。其主要措施有:

1、实验训练。根据一些具有复杂多变的现象的实验,边演示边讨论。如钠跟水反应的实验中,在反应进行的瞬间集中出现了各种反应现象,然后叫同学们写出有关反应式并回答实验现象。接着用钠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叫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叫同学们回答有关实验现象,且对比这两个实验的异同点,最后总结活泼金属钾、纳与水、强酸弱碱盐溶液反应的规律,由此诱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解题训练。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诱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因此在总复习中应结合课本的重、难点内容,选择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的习题进行训练,达到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之目的。如“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的烧杯,杯内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在两烧杯中分别放入10克Fe和10克Zn,如果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此时天平是否平衡”?将此题改为:“天平两端各放等重的烧杯,杯内盛有同体积同浓度的盐酸,将Fe片和Zn片各10克分别放入烧杯中,如反应后盐酸仍有剩余,需在在哪一端再放该金属多少克,才可使天平两端平衡”?再将此题改变一下:“天平两端各放等质量烧杯,杯内分别盛有4mol/L的盐酸50ml,将Zn和Fe各10克分别放杯中,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通过一题多变可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达到练中求巧、练中求活、练中求新、举一反三、以少胜多之目的。

三、精讲巧练,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在总复习中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紧紧抓住教村的重难点知识,要“浓墨重彩”,而对次要部分则“轻描淡写”这就是“精讲”。所谓“巧练”就是运用“快攻战术”可强化学生快速思维的意识,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思维的紧迫感,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培养自己思维的敏捷性而积极努力。而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在非常短暂时间内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新法,那么怎样获得技巧,快速思维呢?

1、抓住关键

例:把溶液里的C1-(Ag+);CO32-(Ba2+)和S2-(Cu2+)分别沉淀出来,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是( )

A、Ba2+、Ag+、Cu2+ B、Ba2+、Cu2+、Ag+

C、Ag+、Ba2+、Cu2+ D、Cu2+、Ag+、Ba2+

解此题一般思路,逐个分析加入一种离子后是否同时有两种沉淀产生,若有则不正确。

如(A)先加入Ba2+,只有BaCO3沉淀,后加Ag+则产生AgC1和Ag2S沉淀,故不正确,按此思路依次分析只有(B)符合。

另一种思路是:所加离子中,只有Ag+能与三种阴离子分别结合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而产生沉淀,所以必须最后加入才行,抓住这一关键,只有B符合,这种分析、推理显得灵活、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是直觉思维方法。

2、一题多解,化学计算中有许多问题往往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总复习中可通过典型的习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应用多种方法解答,并从中比较利弊,筛选出最优、最简的方法。

四、总结规律,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在总复习过程中,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积累,不仅有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应要求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从而认识化学问题的本质规律,这样的思维才是深刻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大方面,我们在总复习中必须高度重视。如复习不同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例如: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 。

解:设钠、镁、铝分别与盐酸反应产生x、g、z升氧气,则由此可总结规律:

等物质的不同金属与足量的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等于生成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之比与对应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商之比。

同但我们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受认识的规律性所限制,不为知识特殊性所左右,而要准确地把握、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还可延伸归纳出:

1、等物质的量的不同金属与足量的非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比等于生成盐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之比。

2、不同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若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耗用金属的物质的量比等于盐中金属元素化合价的倒数比。

第9篇:量子力学知识总结范文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不仅在项目最终得出正确结果,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记忆,而且项目过程中丰富的内容,让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逐渐形成成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具学习热情。第一,选择项目。进行项目教学法需要从电子技术教材出发,选择合适的项目,不仅要和教材知识紧密连接,而且要进行拓展,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牢固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灵活变通地使用。项目以示波器的使用为例,学校有大量器材可随时满足教学需要,并且在学极管整流电路后,学生对电压波形都有所了解。第二,制订计划。项目选择完毕,应对学生进行分组,综合能力突出者选为组长,对组员进行任务分配,分工查找关于示波器的相关知识,总结示波器的工作原理,进而合作制订计划,与老师进行探讨修改。第三,实施计划。小组成员按照计划对项目所需元器件及示波器的探头、常用旋钮等进行分析辨别,然后焊接最简单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板,经过对电路板的调试后,通过信号源给电路输入一定的交流电压,再将示波器的探头接到负载两端,经过调节示波器的旋钮对电路的输出波形进行测量,并准确地读出并记录输出电压的周期和峰值;若再变换示波器探头的衰减倍数,在输入同样大小的交流电压的情况下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并作记录。第四,小组总结。由组长汇报该项目的成果。第五,教师总结,给出题目加以测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在实施项目计划时,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并探讨,最终解决问题,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当遇到难度系数过大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项目计划完成时,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各自缺点和优点,进行改正和进一步发扬。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

为培养学生能有效应用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分析方法和职业技能,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为主线。从问题的已知、未知、需知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再到讨论方案的可行性,设计具体电路并进行仿真,最后制作与调试电路板,解决最初的问题。以稳压电源的设计为例,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在婴儿保温箱的温度控制系统,为保证其正常使用,电源电路的技术指标要求可输出5V/1A,±12V/0.5A的多路电源。(2)分组讨论阶段: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列出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讨论提炼出需知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分工协作查找资料。分享每位学生的资料,并讨论提炼与解决上述问题相关的知识,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3)方案演示:每组学生讲解、展示本组的方案,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4)设计具体电路并进行仿真,制作与调试电路板。(5)将设计成果应用于实际环境或模型中。(6)学生展示成果,总结对整个过程的学习体会,书写总结报告。在上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查阅资料、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都得以提高。

三、开放实验教学法

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电子技术的优势却不如从前的明显,反而呈现下坡趋势。由于自身课程形式的落后,学生过多的接受书本教学,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加之技术的传统,学生所吸收的内容有限,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不高,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急需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有效降低教学与运行成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与探索,提高其学习与动手的兴趣,有效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开放性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设计任务,制作任务指导书,并发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其内容涉及清晰的材料、背景、要求等,对实训内容实现有效分解,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性,设置最合理的任务。如:TTL 逻辑探针的布线和元件检测,将实验所需元件通过列表呈现,依据元件外观分类为电容、电阻与集成电路等;应用测量仪器检测元件容量,做好标记;依据外观对二极管分类,用测量仪器对鉴别其质量;这样,学生对元件的检测和鉴别,更具强烈的直观性,在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验过程的同时,极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我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