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歌颂雷锋的诗歌精选(九篇)

歌颂雷锋的诗歌

第1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屈原是一个战士,李白是一个战士,杜甫是一个战士,凡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表示愤怒,站在劳苦大众立场上的诗人,都需要勇气,都需要冲锋陷阵,所以都是战士!

为什么诗人对有如此深厚的情感,把自己的血肉和灵魂都化作了诗句,来歌颂、赞美这个伟人?因为他歌颂,是在歌颂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在歌颂“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一种英雄气概!是在歌颂一种豪迈的志气!是在歌颂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无私奉献!是在歌颂一种人类最美好的理想!

注定会成为民族的旗帜

没有卢沟桥的枪声你也能诗邀雷公

呼唤久违的激情

拯救苦难的民众

确实怀着一种“拯救苦难的民众”的志愿,并为此奋斗终身。诗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说∶

祖祖辈辈任人宰割

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中国龙

我们眷念过秦砖汉瓦

我们尴尬过唐诗宋词

满清,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哟

谁能救中国谁能振臂打冲锋

诗人喊出了“谁能救中国谁能振臂打冲锋”,谁能?只有能!拯救了中国。表现在身上的是中国人民要昂首挺胸的一种志气、一种民族精神!我们不能把 “斗争哲学”与奋勇精神理解为“霸气”、“攻击性”,难道国家的繁荣昌盛不需要奋斗吗?难道祖国的独立和统一不需要奋斗吗?难道社会的安定、和谐不需要奋斗吗?

我们不能把鼓舞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龙”的形象,因为英文的解释是“霸气、攻击性”而取消。民族文化只能按本民族自己的解释来解释,“龙凤呈祥”是祥和的意思,这是我们民族长期以来的解释。

反过来说,就是按英文的解释,“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难道不需要振作起精神吗?何况还不能按这样的解释来解释。

歌颂,也是歌颂中华民族的正气;维护龙的形象,也是维护几千年的民族文化。

第2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一、点击思想道德,寓德育教育于音乐之中。

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未来的课程改革也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在欣赏课、歌曲学唱课、舞蹈编排上还是大型团体操的编排中乃至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我都在点击着"德"这个理念。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其成为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的人。通过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德育,而不是枯燥地讲解哲学道理、美学道理、社会道理。

例如:在教唱《接过雷锋的枪》时,刚好是3月5日雷锋纪念日。我抓住音乐课的有利时机,在初二年级全面教唱,一会儿两个声部的歌曲,学生一气呵成唱了下来。但我话题一转,用讨论的形式出题"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如何学雷锋"?有的学生举手说:"我去扶盲人过马路。"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因为不太实际,为此讨论激烈起来,有的说到大街上搞清扫,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为失学儿童献爱心,同学之间礼让友爱。是啊!雷锋生活的年代和现在不同,现在我们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么我们处处想他人所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少年,也是向雷锋叔叔学习。同时,还讲述了孔繁森、王伟等现代英模的事迹。学生们说我们好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但音乐的浓浓氛围又让学生感到这是音乐的天地。

在祖国颂歌教学中,结合时间因素("十一"左右)以歌唱祖国为中心,由学唱歌曲《歌唱祖国》、《祖国歌》,欣赏歌曲《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配乐诗朗诵《我爱你中国》,器乐曲《伏尔塔瓦河》的丰富材料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让学生体验出每一首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情感。特别在欣赏课中,我将配乐诗朗诵《我爱你中国》、《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四个内容整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的内容制成课件,画面、歌词、音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生动感人,唤起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特别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烈欲望,会弹钢琴的学生争相弹奏了钢琴曲《黄河》,旋律激昂回荡在教室,同时教师把音乐家冼星海、肖邦的爱国故事讲述给学生。还有听赏后,学生一分钟即兴双语演讲,一改过去听后教师总结的做法,效果颇佳。爱好绘画的学生用画笔在黑板上、书上制作插图,抒怀,生动形象,表达了对祖国巨大变化的爱恋。

在学唱和欣赏军旅歌曲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VCD,让学生观看的英勇豪迈、可歌可泣的画面,知道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给爱好军事的学生说话的空间,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军队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们安定的幸福生活。课的实质已超过音乐瞬间,化学武器、生化武器,学生们滔滔不绝,火花的闪现为他们课下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展现的地方。

二、点击人文、史地自然

歌剧欣赏《茶花女》、《简爱》时,为让学生在欣赏中充分理解,课前我安排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这方面文化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和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学生懂得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树立平等的多元化文化价值观。一节课下来学生知道了歌剧的特征是歌唱,起源于意大利,对小仲马、大仲马、莫伯桑等中外文坛巨匠也了解了不少,音乐课的精彩点击超出了课的本身。

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时,首先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伴奏下,我背诵了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学生惊讶的眼神中已使我们师生的心灵贴近,碰撞出火花。在后来我知道绝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张若虚其人,更不知道这首长篇唐诗《春江花月夜》了,音乐、诗歌的完美结合激发着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远远超过了音乐语言所表现的意境。宛如一幅春天静谧的山水画卷,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同时给语文课注入了甘泉,音乐、古诗如同生花的妙笔,使学生的文学修养迅速提高。

第3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三位诗人决定马上赶去抚顺,但郭小川和贺敬之都因单位有事不能成行,柯岩参加第一批文艺工作者队伍,赶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去深入生活,到抚顺时还在下雪,她看到了雷锋写的全部日记和笔记,非常感动,回到北京就把看到的一切,她的感受,全部讲给贺敬之听,她讲得很激动,贺敬之听得也很激动,两个人都流了眼泪。柯岩写了诗,建议贺敬之也写一首长诗。贺敬之试着写了几段,没有把握,就念给柯岩听,她听了以后说:“太好了,比我写的那几首都好,而且不是好一点半点,是好很多!”贺敬之受到鼓励,一鼓作气写下去,以《雷锋之歌》为题,写了前面的四节。

那时,王震是国家农垦部的部长。1963年春天,他要组织上海青年到新疆去支边,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约郭、贺、柯三位诗人一起去动员上海青年下乡。郭小川、柯岩有事,贺敬之跟着王震先到了上海,住在锦江饭店,在那里写完《雷锋之歌》的最后两节。王震立刻要贺敬之把全诗朗诵给他听,他吩咐任何事情都不许来打扰,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全神贯注。当朗诵到“快摆开你们新的雁阵啊,把这大写的‘人’字——写向那万里长空”时,他一下子从沙发里站了起来,大声叫好。全诗朗诵完,他意犹未尽,把诗稿要过去,点出他最喜欢的几段,让贺敬之再念一遍,然后说:“好啊,真好!写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啊!”贺敬之说:“就是闹情绪,发牢骚呗!”王震一愣,贺敬之赶紧解释:“是闹的革命情绪,发帝修反的牢骚嘛。”王震大笑起来,说:“好,好!不过还要加上两句:扛红旗,立标杆!”

《雷锋之歌》当即在《中国青年报》发表,5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单行本。那是一个学习英雄歌唱英雄的时代,青年人满腔热血充满激情,“人,应该怎样生?路,应该怎样行?……”“你只有一百五十四厘米身高,二十二岁的年龄……但是,在你军衣的五个纽扣后面却有:七大洲的风雨、亿万人的斗争——在胸中包容!”这些诗句迅速流传开来。

郭小川随后也到了上海,当时他是《人民日报》记者,报社分派他写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报告文学。他笔头子快,很快就写好并在报纸上发表。这时他们参加了动员青年支边工作,听王震给青年做报告,也去跟青年和家长们座谈,帮助说服动员。这两位当时最受青年人欢迎的诗人,应邀到复旦大学朗诵,小川朗诵了《林区三唱》,贺敬之朗诵了《雷锋之歌》全文,得到上千名听众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他们又随王震参观了崇明岛的国营农场,去苏南、浙北几个植桑养蚕基地考察,当时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想要发展养蚕,王震叫他们来取经。大约六月底七月初,贺敬之和柯岩,郭小川和杜惠,四个人在王震安排下,随上海青年第一批支边大队,乘火车奔赴新疆。临走前,王震跟他们讲,你们到了新疆,好好看一看,能写的话就写一点。

一路上,贺敬之和新疆兵团的老战士、上海的小青年交谈,有很多感受,火车上的几天几夜,他一直处在激动之中,思考了许多: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祖国的山河与革命斗争的风雨……后来他在《西去列车的窗口》里写到:“西去列车这几个不能成眠的夜晚呵,我已经听了很久,看了很久,想了很久……”他曾告诉笔者,“我不是像小川那样文思敏捷的人,当时并未很快成章。”

他们去了乌鲁木齐、石河子,在石河子看望了艾青夫妇,说王震同志叫我们来看你。艾青没有多说话,那个时候他也不宜说得很多,但情绪还不错,说兵团对他比较照顾,王震将军对他也很关照,一直叫他“艾青同志”。

他们从天山北麓转到天山南麓,到了霍尔果斯、昭苏等边远的地方,一直跑到喀喇昆仑的高山牧场,跑到中苏边境最前沿的边防站,骑马放枪,钻地窝子,进大沙漠,看了建设兵团的几个师,几个农场,访问了上海支边青年,还访问了359旅的老战士,和“南泥湾”时期及以后相继入伍的老战士叙旧,边塞风情和豪迈的生活,让诗人大大开阔了视野,时时处在感动和激动之中,不时吟诵起岑参等古代诗人的边塞诗。小川写了反映兵团新貌的报告文学,写了《雪满天山路》组诗,还为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写了解说词。贺敬之写了长篇歌词《塔里木之歌》,为《军垦战歌》写了一首主题歌词《兵团战士之歌》。半年后,小川、柯岩被叫回北京,贺敬之一个人留了下来,一直住到1964年春节后,他不想走,想把满腔激情就在新疆写出来,1963年年底写出《西去列车的窗口》,寄给柯岩,第二年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贺敬之是在阿克苏看到报纸的。“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这些饱含激情又朗朗上口的诗句立刻受到青年人的喜爱,纷纷抄写和朗诵,一些人直到今天还能背诵。有评论家说这首诗是“时代列车的窗口”。

贺敬之后来回忆:“这首长诗是在阿克苏写完的,那里是中苏边境。当时苏联已经对我们施加压力了,撤退专家,撕毁合同。那个时候我确实很激动,想要写一点什么。”

第4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一、《白毛女》引发的思索

歌剧《白毛女》是贯彻《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一个丰硕成果,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歌剧。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贺敬之文学生涯中纪念碑式的作品。并与1951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作品可谓精典,先进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分的艺术表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半个多世纪盛演不衰,润人甚深。

辩证利用,推出新的典范。《白毛女》是在群众艺术实践的基础上,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同时又借鉴了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的特点。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新的民族形式,为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天富有生命力的道路奠定了基石。悠悠五千的文明史,厚重的文化积淀,留下适合人民群众审美需要的艺术形式、技巧、民族形式及其风格等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中国入世后,伴着网络、多媒体技术、数字电视的出现,以及卫星传输技术的运用,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文学作品,音像制品等进入我国,对此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辩证的观点,科学的分析,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借鉴本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认真吸收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当代成功的文学艺术经验,采取"拿来主义"使之为我所用。

"鬼"与人的对立所产生的意义。《白毛女》通过承受了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喜儿"的遭遇,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反抗意志及顽强的斗争精神。鲜明地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理指出了农民只有把个人反抗同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相结合,把反抗剥削压迫,追求光明的解放的斗争推向前进,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二、壮彩洵诗豪 一代强音荡山河

在我国当代诗坛中,贺敬之是一位发生重大影响,深受读者欢迎的著名诗人。他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善于反映时代的重大问题,驾驭世纪风云变幻的风云,能把先进思想变为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去感染、陶冶读者的情操。他的诗意高迈,构思新奇,意境深远,感情奔放,语言生动,富于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贺敬之的诗来源于生活反映着时代。"一支文笔,三千毛瑟精兵",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巨大作用。诗歌《乡村的夜》真实的反映了农村农民的生活,走的是赵树理的道路,不是由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不是由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而是觉醒的农民自己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历史证明,他们只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革命斗争,才能建立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决定,坚不可摇的,党群的血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诗人自觉地用自己的诗表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声音,使自己的诗同时代,人民、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独树一帜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代表了贺敬之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这些"时代新歌"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主题思想上注重通过对时代和历史的深刻思索,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人们普遍关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重大问题,作出富有启迪性的引人思索的回答,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是经久不衰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一时期,向雷锋学习,弘扬主旋律,用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教育人民尤为重要,《雷锋之歌》的传颂对于学习雷锋,发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弘扬革命的骨气和正气起着多级火箭作用。

时代精品《三门峡歌》即现实、又思想、即革命、又浪漫。《三门峡歌》的两首诗从内容上看,《三门峡-梳妆台》侧重于中华民族的命运、黄河儿女的命运和追求;《中流砥柱》侧重于千古英雄的命运与追求,起步于现实,落脚于现实,落脚于当代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落脚于开天辟地的人民群众。

有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同志视察黄河时引用贺敬之"责备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的诗句,(见199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高度赞扬了人民群众劳动创造,治黄成就就是人定胜天精神的光辉写照,同志早就为我们阐述了"民心向背"的道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三、具有时代精神的文艺理论

时代需要先进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服务。关于文艺工作口号的调整是一件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关系文艺战线全局的大事。1980年1月23日,贺敬之在的一次座谈会发言,认为文艺工作口号应明确提出为什么人服务。他指出,对我们的文艺方向的概述性表达,是不是可以在我们的"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之后加上一句"为社会主义服务"。光提前一句,可能是有些人误解为只有一个服务对象问题,加上后句,可以简明地指出对文艺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要求。后来这个意见被中央采纳,此后"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被一直肯定下来。

1984年以后,贺敬之在讲话和文件中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主旋律,发展多样化"。文艺艺术战线要恢复生机,真正繁荣,一手抓整顿,一手抓繁荣。这些意见被中央采纳,并分别写进了中央十四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指引我国的文艺发展到至今。

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两个文明建设,稳定与繁荣",足以说明正确的文化思想意识导向的重要性。

第5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1962年9月,《人民日报》军事记者连云山来到抚顺,抚顺市委秘书长告诉他,刚去世一个月的雷锋做了很多好事。

第二天,时任抚顺市委书记的沈越也向连云山提起了雷锋,并邀他到礼堂去听宣讲雷锋事迹的报告会。报告人是军人俱乐部主任陈广生,连云山和自发前来的听众都听得声泪俱下,这时,雷锋的影响还局限在小范围内。

连云山觉得雷锋与成千上万的英雄不一样,他是和平时期军队的英雄,应该在更大范围宣传。他到雷锋生前的运输连去了一趟,看了雷锋的遗物和厚厚的几本日记,并且找汽车班的同志座谈。大家都非常敬重雷锋,谈了不少,只有肇事司机乔安山低着头,始终不说话。连队干部说,出了恶性事故,检查还检查不过来呢,还宣传什么?

原来,1962年8月15日上午10点多,雨后路滑,雷锋和战友乔安山一起出车,战友驾车时不小心撞倒了两米五高的晒衣服的木杆,木杆正好砸在正在前面指挥的雷锋头部。这虽是一个偶然事故,但有人认为这是忽视安全的恶性事故,工程兵被通报批评了。

这时,北京有人打电话叫连云山赶快回去。临走时,连云山交代驻军事记者佟希文赶快采写雷锋的稿子。佟希文也有这个打算,但工程兵军务部门就是不让宣传这起恶性事故。连云山就跟佟希文说:“我们宣传的是雷锋的事迹,不是事故。你再去采访,尽快把稿子发给我……”

早在1960年冬天,前进报社在来稿中就发现了雷锋这个典型,佟希文和同事李健羽在雷锋入伍10个月时曾采访过他。1961年5月,李健羽再次去抚顺,采写了《好战士雷锋和红领巾》。1962年2月,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他的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工程兵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的称号。佟希文和李健羽采写了有关雷锋的通讯《党的好后生》。于是,当时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将决定将这篇通讯印发部队,并将标题改为《的好战士》。

因为有一系列跟踪报道的基础,关于雷锋的稿子很快便出炉了。这篇稿子由佟希文执笔,任《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记者雷润明补充,时任《人民日报》驻辽宁分社社长甄为民最后定稿。由于北京方面催得急,他们便一面定稿一面用电话传稿。

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复了工程兵授予运输连四班“雷锋班”称号的决定。1月18日,党委作出了关于学习雷锋的决定。当时《辽宁日报》发表了署名霍庆双和波阳的雷锋长篇通讯和雷锋日记摘抄。

连云山收到稿子后,迅速把雷锋的长篇通讯编完,送总编室张潮主任审阅,同时作了口头汇报。张潮认为很好,答应拿出两个整版。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庄也表示同意。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同时在一版、二版和五版编发了有关雷锋的文章和雷锋日记摘抄,并加了编者按和连云山写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一共两个半版全部给了一位普通士兵,这在《人民日报》尚属首次。

这时,总政宣传部某副部长责问连云山:这篇报道为什么不送审?雷锋的死和的死能相比吗?这个被砸死的战士,你拿出两个半版来宣传,他的事迹超过、了吗?如果再发生战争,再出现和,你拿8个版宣传吗?组织上把这么重要的《人民日报》军事宣传交给你,你不仅不把关,还支持,你是失职行为!连云山回答:“我认为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是优良传统的发扬,他是英雄模范中的一个典型。你这个批评我想不通,我没有做错!”

连云山认为雷锋的稿件特殊,送总政宣传部审,很可能要被“枪毙”掉。总政宣传部向《人民日报》通报,要给连云山处分。可张潮、李庄表示,处分连云山,我们坚决不同意。他们认为发雷锋的通讯是他们的责任,让连云山不要有顾虑,一切由他们负责。

总政宣传部专门派调查组到雷锋家乡调查,取回七八条“虚夸”的证据,说雷锋童年流浪时的很多事情不真实。随后,总政宣传部召开了首都新闻单位参加的会议,点名批评《人民日报》和连云山对雷锋的宣传不把关,以致宣传了一个因车祸而死的战士。同时说新闻单位要接受这个教训,不要再发生这样的错误。连云山当场表示,我认为没有一个地方虚夸。

总政宣传部要求调动连云山的工作,《人民日报》还是不同意。张潮表示是他签的字,你们没有权力给连云山处分。由于《人民日报》社对连云山的坚决保护,撤职的处分一时搁浅。

当时,连云山的爱人郭某在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连云山的遭遇传开后,大家都忿忿不平。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中国青年》编委会最后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拟请主席为学雷锋活动题词。不过,据笔者采访考证,此前,就向请求过为雷锋题词。

很快,提笔在三张印有红色竖线的信纸上分别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并建议采用最后一次所写的7个字。公开发表时,涂掉了红色竖线。3月2日《中国青年》有关“学习雷锋”的专刊(第5、6期合刊)出版,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据考证,最先发表的并不是《中国青年》杂志,目前发现1963年3月1日的《新民晚报》第4版就刊载了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从创作到传唱用时最短的“红色经典”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推出了有关“学习雷锋”的专刊,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同时也发表了的相关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报》等头版头条同时发表了主席的题词。于是,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当天上午,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政委王引龙召集全体同志传达了《报》上有关主席的题词,并说下午天安门有游行,全团要去参加宣传活动。散会时,时针已接近10时了,许多同志提议说:“我们是文工团,下午游行应该有首歌。”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歌队副队长、作曲家娄生茂和词作家吴洪源。

在团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叫“大事件不过夜”,也就是说,宣传学习雷锋的音乐作品,必须在今天之内创作出来,并且还得宣传出去。娄生茂此时也正被雷锋的事迹感动着,便对吴洪源说:“你写词快,写个歌词吧!能在午饭前拿出来就好。”吴洪源高兴地说: “行啊,我试试。”

娄生茂原名娄盛茂,1945年入伍,曾任第十九兵团文工团乐队队员,1950年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专修班学习,后历任军文工团乐队指挥,战友文工团歌队副队长、创作员等。他先后创作了千余首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军队、反映美好生活和部队建设风貌的精品力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喜爱。特别是他与战友们共同创作的、由萧华作词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被称为传承党和军队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红色经典”。他的音乐语言朴素简约,饱含着蓬勃生机,蕴含着火与血的生活积累,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情感。

中午时分,食堂开饭了,娄生茂顾不得去吃,只是焦急地等着洪源送词来。说起吴洪源,那可是娄生茂的老搭档。他请吴洪源来写,完全是出于战友间的了解和信赖。

吴洪源比娄生茂小两岁,是北京海淀人。1949年,六十三军围困北平时,在海淀一带挖战壕。这时,一批文化高、思想进步的高中学生参了军。吴洪源与10多个学生一起补充到娄生茂所在的六十三军文工团。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联袂创作歌曲。围北平,打太原,进朝鲜,在烽火和硝烟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58年,他俩又一起从六十三军被选调到战友文工团。在娄生茂眼里,吴洪源脑子快、聪明,写词雷厉风行,不但能写,还是挺不错的男高音,能登唱。

吴洪源后来回忆说:“当时时间紧,任务重,还要给谱曲的同志留下充足的时间。我急忙回到自己的小屋,找出《雷锋日记》、当时的报纸和其他资料,苦思冥想。虽然很受感动雷锋的精神,也学了不少,可是突然要写个歌的话,好像脑子里还是不行,抓不着头绪,那么多材料写什么呢。怎么办呢?最后在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蹦出了一个‘榜样’两个字,说题词不就是让我们学他,当他做榜样嘛,有了榜样了好像我就抓住个东西,于是有了主题‘学习雷锋好榜样’,――学习哪呢,就把报纸的那些东西搜集起来,编了那么四条,学习这个、学习那个,把它整个的雷锋精神概括,大家从这几方面来学。”

雷锋事迹点燃了吴洪源的灵感,沉积的诗情再也压抑不住,一下迸发出来。其实,当天上午,他一口气就写成了《学习雷锋好榜样》和《雷锋进行曲》两首歌词,尽管最后只有前一首打响。娄生茂拿到歌词,非常高兴,马上仔细研读起来,吃饭时两眼也没有离开歌词。他在想这首歌一定要有普及性、群众性,部队战士能唱,地方群众也要能唱,绝对不能“洋”,必须是民族风格,而且气势要浩浩荡荡,高亢有力。“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总理这富有韵律的题词给娄生茂谱曲以极大的影响。娄生茂觉得,总理的这寥寥数语,生动鲜明地刻画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形象,手握钢枪、巍然屹立的普通一兵雷锋分明就矗立在眼前。

这时,娄生茂又想起了《满江红》的调子,慷慨激昂又不乏气慨。对了,就照这个风格写!开头庄重一些,后面有些优美的“彩儿”,最后加强力度……娄生茂仿佛和部队一起高唱进行曲走在大路上,情绪高涨,边谱边唱,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了。

他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头到尾又唱了两遍,觉得可以了,就赶紧叫一位歌队队员抄在食堂门前的黑板上,一是让吃完饭的歌队队员试唱,二是请大家赶快提提意见。大家唱了几遍感觉很好,都连声说“行,行!”就这样,一首宣传歌曲诞生了,歌名就取自歌词的头一句。“那时条件还比较差,复制材料是用蓝色复写纸复写两三份,或刻蜡版油印几十份。可是,游行出发的时间定在两点钟,根本来不及,于是大家各自往纸上抄,人手一份。抄完后,正好也到了出发的时间。于是我们就开着车从驻地平安里上路了。车没开出多远,就被群众团团围住,想要看节目。没想到这首歌合唱队一唱,马上在群众中引起特大共鸣,人们纷纷向我们索要歌片,因为还没来得及印,就在车上给他们现抄。那个场面真叫热烈。”吴洪源在晚年谈起从驻地到天安门途中的情景显得有些激动。

当天下午,天安门前红旗漫卷,人海如潮,“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声此起彼伏。

金水桥畔,伴着手风琴雄壮高亢的旋律,战友文工团的成员充满激情地在进行大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首人们从来没有听过的新歌,歌曲气势激昂、琅琅上口,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周围的群众。看到这种情景,这首新歌的曲作者娄生茂、词作者吴洪源都喜出望外――真没有想到群众一下子就这么喜爱。在这种情况下,团里的领导立即指示歌队的同志分头向群众教唱。看教唱者们那颇有自信的神态,有谁会想到,《学习雷锋好榜样》才刚刚诞生两三个小时呢?

过了四五天,《人民日报》、《红旗》等杂志就发表了这首歌曲,一时间下至农村上至城镇,几乎全国都在唱这首歌。这首歌是吴洪源的作品中创作用时最短,而流传最广、传唱时间最长的一首歌,体现了群众的心声,是那个年代的声音,给群众情感找了一个爆发口。

10月,《学习雷锋好榜样》词曲在《歌曲》发表;接着由战友文工团首唱录音,中央及各地广播电台向国内外播放。随着无线电波的传送和军内外的传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一歌开始妇孺皆知,人人高歌,极大地推动了学习雷锋活动的蓬勃发展。

1964年5月,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合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荣获“优秀奖”;25年后的1989年,在庆祝建国40周年“唤起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广大听众推举出来,再获“优秀作品奖”殊荣。

一首红歌激荡过几代人的心扉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提到雷锋的名字总会肃然起敬。在他去世40多年后的2003年,他依然被群众评选为“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与鲁迅、老舍、钱学森等文化科学巨匠比肩而立。在建国60周年的2009年,、中组部、中央统战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雷锋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他牺牲50周年的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学雷锋活动应常态化。

我们需要将雷锋的精神转化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社会实践,这将是善意和美德生生不息、永远延续的基础,也是中国迈向辉煌未来的基础。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神州大地上,高扬的雷锋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已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雷锋精神是一座巍巍的丰碑。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无数的活雷锋在行动。

不朽的精神让歌声穿越岁月长久流传。吴洪源说:“《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我原本以为唱几年就会被淡忘了,但没想到传唱至今。我觉得这首歌能够长久流传,不是歌曲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是人们把对雷锋的怀念和对雷锋精神的呼唤寄托在了这首歌里。雷锋这个榜样历经数十年没有被掉,是因为这个榜样人人都能学,他的伟大之处不在于轰轰烈烈的瞬间壮举,而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奉献上。只要奉献精神不过时,雷锋精神就永远不会过时。”

“不管是螺丝钉精神还是集体主义,说的都是奉献精神。讲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之所以当时人们崇拜雷锋,是因为战争年代已过去,没有机会去举炸药包、堵枪眼了,可雷锋的出现,告诉人们在和平时期做小事也能成为英雄。雷锋精神在当下的社会当然也适用,只是换了一种说法。集体主义就是现在企业提出的团队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就是爱岗敬业,踏实工作;螺丝钉精神就是岗位责任制,这些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吴洪源说,只要人们把内心里向善的一面放大就是学习雷锋精神。

《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曾在20世纪60年代催人奋进。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雷锋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吴洪源觉得,社会发展需要英雄式的人物,更需要做小事的普通人。“我参加过解放大西北,也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别人看来经历很丰富,我则觉得一生很平淡,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做好了自己,顺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够了。英雄只是少数,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要靠咱们这些普通人。”在吴洪源看来,人人心中都有雷锋,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就是发扬雷锋精神。他期待,更多的人做“不发光的雷锋”。

第6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雷锋生前是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他是唯一一个受到了三代国家多个领导人题词的战士

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 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同志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并且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于一九六三年二月作诗歌颂雷锋:

有众读毛选 雷锋特认真

不惟明字句 而且得精神

阶级观清楚 劳动念朴纯

螺丝钉不锈 历史色常新

只做平凡事 皆成巨丽珍

由此可见,雷锋这个名字一直响亮的回荡着.可见四十多年时光的冲刷并没有冲掉我们对雷锋精神的向往.当时雷锋成了英模之后有些人不服气。卸车时,有人指着装满200斤高粱米的麻袋让他扛。雷锋心里很不好受,事后却心平气和:“我虽然扛不动200斤的麻袋,但我能干好能干的工作,并且比别人干得更出色。”

这样一来,雷锋精神不仅仅是乐于助人,还有一份宽容大度.但现在出现了一个奇异的”风俗”.一到三月就涌现出一大堆好人好事,而一过三月好人好事就几乎消失了.我呼吁: 学习雷锋不能是形式,不能三月一来就想到了他,过了三月就没有了。

现在,雷锋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雷锋这个名字不再属于中国而

第7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我读唐诗,

那是一个霏雨蒙蒙的早晨,

稚嫩的我用稚嫩的声音,

在门口诵读着《唐诗三百首》。

中国文学史的波澜起伏,

中华文明册的壮阔传承,

这一切,

尽在不言中。

听,孟郊对着妈妈诉说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穿时越空,一千五百年,

让我们铭记住这份

滋润心田的阳光与雨露——母爱。

看,杜甫对着山身描绘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鬼斧神工,大自然手笔,

让我们抒发胸中那份

风雕雨刻的豪情与抱负。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毛主席教导我们的话语荡我心怀;

“热爱家乡,关爱亲朋。”

爸爸温暖的言辞绽放我心田。

游遍书山学水,

不忘恩师教诲,

阳光明媚的百花园姹紫嫣红。

去年,

我读宋词,

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夜,

天真的我用天真的声音,

在窗前朗读着《宋词三百首》。

百年宋史兴衰的见证,

千载传颂爱国的激昂。

分分毫毫,

也在不言中。

听,岳帅用他那豪情的宝剑挥洒——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荡气回肠的爱国志,

激励着爱国志士为国浴血奋战,

诠释着什么叫爱国主义?

看,陆游用他那悲情的长矛表露——

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慷慨郁闷的叹息歌,

倾诉出南宋君臣

苟且偷生的可耻行径。

国不爱,家必亡;己成奴,流血醒!

他那悲愤凝怀的战歌,

撑不起摇摇欲坠的宋柱。

南宋必亡的历史,

告诉爷爷和爸爸,

落后就要挨打,不发展就要落后。

今年,

我读《雷锋的故事》

这是一个鲜花烂漫的春日,

今天的我用今天的声音,

在阅读着新中国自己的雷锋故事。

那知冷道暖的字词,

那有温有度的言语,

他感动了青山和绿水,

它们也在呢喃诉说——

把山川美化,

我们也爱着中国!

雷锋,

多么难忘的名字,

八千个日日夜夜的平平凡凡,

却定格出永恒的道德楷模——

一生“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一生。

在火车站,

雷锋帮助陌生的奶奶上车,

那令人温馨的一言一行,

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间。

在军营中,

雷锋无私地帮助战友,

那发自心底的服务精神,

牢牢地铭记在人民脑中。

22岁,

多么年轻的生命花期,

雷锋,

让这个饱含深意的22岁,

变成了无私奉献,

改名叫舍己为人。

让后来的孩子们明白——

什么才叫真正的花样年华!

于是,

校内园外,

同学们扶一扶过马路的盲人,

捡一捡刚落地的纸片,

擦一擦教室的门和窗

……

从此,

我们城南小学留住了雷锋的“背影”。

你听,

小广播

天天在播放着改革开放三十年

祖国各行各业的变化与成果;

你看,

同学们

个个在画着改革开放三十年

祖国乡村街市的欢声笑语。

共同的话题

凝汇成一句响当当的口号——

第8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毛敦礼先生生于1932年,惠安县洛阳街人。早年为洛阳文宣队编写小剧目,1958年调惠安高甲剧团任编剧。曾编出大型戏剧《碾玉观音》、《八女跨海》、《璧碎珠沉》。学习雷锋小戏《一块石》,曾赴省、地、县会演得奖,并在文艺刊物发表。《璧碎珠沉》早年由惠安高甲剧团及闽南各县民间剧团流传演出,永春湖城剧团竟将此剧作为赴地区会演剧目并演出得奖。

“”后期,毛敦礼先生受到牵连,被下放到洛阳皮件厂工作,但他业余时间仍为洛阳文宣队编写新南曲《洛阳桥闸颂》、《喜唱香港回归》等。由地、县文艺刊物发表,各地传唱。晚年自学中医营生。改革开放几年中,他出版文集、诗集、戏曲《诗词歌曲集》、《唱夕阳》、《夕阳放歌》及续集、《曲径通幽话人生》、《诗词歌曲话人生》、《毛敦礼戏曲集》及续一、续二共九本。其中80首诗词发表于《中华诗词大全》第四卷。戏曲《洛阳桥传奇》、《璧碎珠沉》、《开闽王》、《聂豹》、《苏轼诗案》、《收复木兰关》及自传《曲径通幽话人生》先后发表于大型文艺期刊《世界文艺》杂志上。他的名字和彩照入编《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华人卷》(第一卷)等多种典籍,名闻中外。《洛阳桥传奇》一出书,惠安实验高甲剧团,争先排练演出,深受群众欢迎、赞颂是一出好戏!

毛敦礼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七岁了,但他认为人生在世,特别是在终结之时,总不能无声无息、默默地离开人间,因他早年在惠安高甲剧团当编剧,便与文艺结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当了县戏剧协会理事,他认为总不能挂个虚名,无所作为,使他对文艺欲罢不能。他又认为人老了,应该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写作可以动脑练笔,脑动了不会衰退,还会促进身体健康。

第9篇:歌颂雷锋的诗歌范文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为政》有言:“见义不为,无勇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他把“清水”视为高风亮节的善人,把善人比作至圣至美的“清水”。正可谓:“清水”涌流善,上善若“清水”。

自古以来,见义勇为总受人敬仰,《锁麟囊》里扶危济困的薛湘灵,《秦香莲》里慷慨赴死的韩琪,《赵氏孤儿》里舍己为人的程婴,还有大义凛然的忠良豪杰,久传不衰。明朝廉吏于谦,在官场上送礼贿赂之风盛行时,他进京公干,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在明朝时,以25户为一闾。他这诗是说明避免民众对此有意见,所以他“清风两袖”进京城。可见,于谦是“喻于义”,是“上善若水”的。

当代雷锋是“喻于义”的典型。雷锋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人们颂扬雷锋、怀念雷锋,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学习雷锋的典型。20年坚持义务献血、传承爱心的郭明义,为掩护战友而被手雷炸断右臂的独臂英雄丁晓兵,以卖羊肉串为生的慈善家阿里木,孤寡老人的好闺女林秀贞,一个人感动一座城的孟祥斌,严于律己、死而后已的牛玉儒、杨善洲、沈浩,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农民张永楠,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城,还有最美民警、最美妈妈、最美护士……继青岛“微尘”公益群体之后,广州也有位化名“微尘”的老先生,每月匿名给许多需要救助的人寄去捐款。广东有位先生长期在林海燕的体彩业主那里买,有天他出差,就委托林海燕帮他打号,连钱也没付,结果打出来的这张中了518万元大奖。是不记名的,这张在谁的手里谁就可以拿去兑奖。但林海燕信守承诺,一直等这位先生回来去兑奖。……无尽的见义勇为、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高尚情怀,在全国形成了一种“见贤思齐”的效应,《人民日报》仅2012年7月6日这一天,就有烟台开发区“周江疆生命诠释‘高富帅’”、广西北流“八方爱心涌向英雄谢强华”、广东佛山“打工妹舍身救女童”、四川遂宁“激流中,他伸出生命的手”四篇报道,几位勇士中,既有14岁年轻的中学生,也有事业有成的“富二代”。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善举,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树立了可歌可泣的榜样。

我们在歌颂最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丑陋。如传承的优秀文化一度被强行撕裂:儿女不孝敬父母,亲人之间互相揭发,同事之间编造谣言,亲情丧失,友情被抛弃。在有的地方、有的时候,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些应该很容易办成的事,却要托关系、挖门子、有钱好办事,就连求医看病,也要给医生护士塞“红包”。最近在某建设银行营业厅,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者争嘴,竟恶狠狠地说:“你要是晕倒在地,我是不会去扶的!”一段时间,美丑颠倒: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甚至走红网络和舞台,竟然被称为“美”而被青少年盲目效法。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爱美憎丑,以拯民于水火为大美。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那场大火,曾造成325人死亡。假如那些被“请先走”的领导干部集中智慧护卫那些小学生先走,他们将会留芳而不是遗臭。

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荀子》有云:“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话显示一个道理,高兴归根结底源于高尚。愿大家向善向高尚看齐,抛弃一切丑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