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读书对教育的意义

第1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读者、读者权、法律属性

读者满意理念,“读者第一,用心服务”等图书馆服务宗旨,是图书馆界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话题。⑴如何提升为读者服务理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关键的问题是处理好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重视读者的尊严,为读者提供自主、平等、宽松的阅读服务环境,把“爱读者”作为工作核心和精神要义。⑵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和理念上明确读者的权利,从而在管理工作和图书信息服务过程中,自觉地保障读者权的实现,同时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因此,对读者权及其法律属性的探讨,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对读者权的概念、内容、法律属性等进行阐述,以求教同仁。

1. 概说什么是读者,这是我们研究读者权不可回避的问题。读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者,应该包括阅读图书资料和购买图书资料的人,如新华书店将购买图书的人称为“读者”。狭义的读者,是相对图书馆来说的,是指从图书馆借用图书资料或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信息的人。本文是从狭义上来研究读者权的。国家设立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目的,都是将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财富,通过收集、整理后,供民众充分利用。民众不分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均可自由利用图书资料,获取文化科技知识。所以,从法律意义上看,将读者称为图书资源的利用者更为贴切。因为习惯,本文还是将图书资料的利用者称为读者。为了表述严谨,下文中有时也会称利用者。

关于读者权,也许是因为笔者阅历所限,目前尚未有人对此下过定义。读者权,应该是法律上的权利(right),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与义务相对应,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权利由法律确认、设定,并为法律所保护。⑶读者权,是读者与图书馆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在这种法律关系中,读者能做什么,或者要求他人不做什么的一种权利。读者与图书馆发生法律关系的目的,应该是自由地利用图书资源,从而获取文化科技知识,或者获取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因此,读者权,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具体地说,读者权是国家提供图书资源,利用者通过借用或自由阅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从法律意义讲,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读者权更多体现为人身权,即读者的自由权,亦即读的自由,听的自由,看的自由,人格受尊重,保守个人阅读秘密等的权利,一句话,读者自由地利用图书资源。第二,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要么归国家所有。要么归集体所有。对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源如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任何公民均有权使用。第三,读者权与读者义务具有统一性。任何权利都是相对义务而言的,人类反对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权,也反对只尽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奴役。就公共图书馆而言,国家为读者提供了无偿利用的图书资源,通过图书馆为读者服务,读者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当然有义务遵守图书馆次序,自觉保护图书馆资源的完整性和不受侵害。第四,读者权的性质,应该属于公民受教育权的范畴。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是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的文化科技素养,这种利用的结果,无疑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我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中也明文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利使用图书馆资料,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文化措施,要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⑷从而从法律上确保读者、受教育权的实现。

读者权是个历史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是随着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受到重视的,确切地说,是图书馆私立性、封闭性与少数人专用性向图书馆的公众性、开放性和民主性的转变而形成的。考察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先有图书,再有图书馆收藏,图书馆收藏起源于官府,据《史记》记载,老子就做过“周守藏宝王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图书的收藏也从官府发展到民间。⑸孔子、墨子为了办学的需要,收藏图书作为教材,如孔子就收藏和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商周至清朝,中国图书馆虽已发展了两千多年,但图书资源基本上为奴隶主或封建朝廷和官府所有,民间图书资源也只为少数学者作为私家藏书。这些藏书,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不对民众开放,而只为特定对象服务,也就无读者权可言。到清朝末年,由于民主运动的发展和高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图书馆应面向全体民众的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图书馆应以教育民众、启迪民智为宗旨,允许并吸引人民入馆读书。由于民主思想的推动,清朝廷被迫废止科举,兴办学校和图书馆。光绪31年(1905年)在长沙建立我国第一所现代公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年)在北平建京师图书馆,即现在北京图书馆前身。⑹随着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建立和开放,普通民众才有入馆利用图书资源的机会,也才有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现代图书馆思想的倡导者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图书馆应面向全体民众开放,赋予人民利用图书馆藏书的权利,是读者权的萌芽,但还不是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读者权。对此,下文将重点论述。

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图书馆令》在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出公共性、开放性与民主性,而是把图书馆作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以天皇“敕令”的形式对其加以规范,目的在于是图书馆全面服务于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思想善导”⑺而不是服务于公众。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8年日本颁布了《国立国会图书馆法》,1950年又颁布了《图书馆法》,尤其是1954年了《图书馆自由宣言》,标志着图书馆是为民众服务,是一个承担着保障国民图书资料获得权责任的机构的地位。图书馆具有收集资料、提供资料、并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义务,有反对一切检查的权利。⑻不可否认,日本图书馆法受到西方图书馆法的影响,对图书馆自由和读者权已经做出了规范。

2.读者权的法律属性

读者通过利用图书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知识,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文化活动。因此,读者权是公民的文化权利,确切地说,读者权属于受教育权的范畴,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

教育文化事业是人们学习生产技能,掌握知识,提高人们自身素质的精神活动。教育不发达,劳动者的智力和生产率也就低下,综合国力自然提不高。我国宪法第19条、第46条、第47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宪法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文化权利,也规定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和受教育权利实现的措施。国家进行学历教育和鼓励自学成才。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1 条、第42 条和第50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以及历史文化古籍和革命纪念馆(地),应当对教师、学生实行优待,为受育者接受教育提供便利”。可见,读者权作为一种文化权利和受教育权利的范畴,国家通过根本大法-宪法和其它法律法规予以确认和加以保障。

读者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文化权利,从法律上讲它与受教育权一样,既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亦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既是享受法律上的权利,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建设服务应尽的义务。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首开把某些权利转换为义务的先河,“受国民教育为国民普遍义务”⑼同时将传统的受教育权、所有权、劳动权等确认为宪法义务。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受教育权、劳动权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因为,权利虽然是法律所确认的人民可以从事的社会行为,但得承认权利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即权利总是相对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而存在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不论以什么政治形式和社会形态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始终相互依存。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活生生的世界上。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一个公民,即一个社会成员要在法律的范围内采取他可以从事的社会行为,必然会影响他人乃至全社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把权利和义务判然分开以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向被传统奉为圭皋的权利,渐渐失去了它的纯粹的性质,变成了权利人的义务。读者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国家为了保障公民文化权和受教育权的实现,无偿地为公民(读者)提供学习各类科技文化的场所,(图书馆),以便使广大读者实现自己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的权利,读者也应该履行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合法利用图书资源的义务,并且有把所学知识用于国家建设的责任。这是权利义务的不可分离性。马克思那句“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的格言,正是对这种权利、义务统一性的精确概括。

我们在研究读者权的法律属性时,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是,读者权的权利主体是读者,而相对的义务主体是图书馆。权利的实现必须有义务的履行,在这个意义上,义务的履行是关键。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机构之一,其职责是收集、整理、汇编图书资料,向社会公众提供图书馆服务,帮助学习,鼓励创新,使读者权能充分实现。同时,读者在行使读者权时也不是单纯的权利主体,他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维护图书资源的完整性,不得毁坏图书资源,必须遵守图书馆的管理规章,维护阅览秩序,及时归还所借图书资料,延期还书或毁坏、污损图书必须承担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的责任等。可见,读者与图书馆的权利义务是相对的、对等的。在它们的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角色是变换着的。读者权是相对权利,不是绝对权利。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对读者阅读设置种种障碍,将读者分为三六九等,规定某类图书只供某特定对象读者借阅,对读者的咨询不予理睬等行为,都是对读者权的侵犯。同样地,读者无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恣意损坏图书资料,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不听劝阻等,也是对图书馆管理权的侵犯。因此,权利人在行使权利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义务,义务主体在履行义务时,有权享受相应的权利。

3. 读者权的具体内容

读者权,既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曾引起过热烈地讨论。那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政府开始实行一项“公立图书馆的委托经营”政策,以实行行政改革。“委托经营”的具体内容,是把社会福利设施、社会教育设施包括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委托民间管理、经营并积极推进对非专任馆员、社区志愿者的利用。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节俭费用,雇佣了一批非图书馆专任馆员,从而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也就意味着利用者权利不能完全实现,甚至被侵害。这时,国民提出,维护读者权(利用者权),反对“委托经营”的作法。反对者的理由是,国民利用图书馆,接受图书馆服务,不是“获得恩赐”,不是“享受福利”,而是实现权利。国民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与国民的生存权、学习权、认知自由权、参政权、闲暇享受权密切相关。⑽并且还提出按照现代民主社会“主权在民”的原则,图书馆利用者是图书馆的主权者,利用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保护,应该明确提出自己的权利要求。

在我国图书馆界,正面提出保护读者权的文章著述几乎没有,这与我国尚未制定图书馆法不无关系。有学者提及过“读者阅读权益”问题,指出阅读权益是每个人依法享有的阅读权利和利益,它以阅读的自尊、自主、自由,以体现读者的个性为特征,突出地反映“天赋人权”、“天赋价值”、的人本主义精神。⑾这是一个可喜的信号。还有人指出,要将读者视为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读者的知悉权和获知权。⑿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读者权的关注,不过后者在适用法律条文时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指接受有偿服务的人,而图书馆服务原则上是无偿服务,服务的性质完全不同,适用法律也应有别。那么,相对图书馆服务,读者权所蕴涵的内容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日本学者森耕一和佐佐木顺二在他们的《图书馆法解读》和《图书馆利用者权利宣言》中对利用者权利所作的概括,仍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读者权归纳起来大致有七项:

第一、接受“最好图书馆服务权”。什么是“最好图书馆服务”?佐佐木顺二解释到:不是指服务的数量指标,也不是仅仅和图书馆的经费状况相联系,而是指和国力与经济力等相适应的图书馆服务,包括接受最好的图书馆员提供的服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服务,既包括图书馆的硬件,如图书馆的建筑水平、藏书内容、借阅设施等应是最好的,也包括国图书馆的软件,如馆员的服务素质、服务态度等都是最好的。

第二、不接受区别对待的权利。任何读者在利用图书资源和图书馆设施的过程中一律平等,不能将读者分为三六九等,划分“专家”、“学生”借阅室,区别对待,甚至规定图书馆的设施什么人能使用,什么人不能使用等,对读者不能一视同仁。这是对读者权的侵害,读者有权拒绝。

第三、阅读自主权。读者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素质,对阅读内容和方式有自主决定权,不应受别人支配和安排,更不允许人为地设置障碍进行阻止。如古代的“焚书坑儒”、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大肆禁锢书籍,以及现在有些图书馆打着市场经济的幌子,对读者阅读图书资料设置名目繁多的收费服务等,都是有损读者阅读自由权的行为。

第四、咨询权。咨询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向图书馆工作人员询问图书信息的权利。日本图书馆法在图书馆服务的法定内容中明确规定:图书馆员具有丰富的有关图书馆资料的知识,能够承担利用者的咨询。⒀通过咨询读者能快捷地了解新的图书资料信息,节省个人查找的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第五、读者阅读秘密被严守的权利。时下,人们热衷于讨论“隐私权”问题。“财产状况”、“恋爱关系”、“书信内容”、“夫妻性爱”等固然是人们公知的隐私权问题,而个人对图书资料的利用范围和借阅登记也是个人隐私,应受法律保护却是鲜为人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日本由于警方对图书馆保留的有关读者利用记录的搜查、调阅、扣压事件的频繁发生,1974年东京都东村山市图书馆应当地市民的强烈要求,在本馆的《图书馆设置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图书馆不得泄漏通过资料提供活动获知的利用者的个人秘密”,开启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先河。1979年日本改定的《图书馆自由宣言》明确规定了“图书馆为利用者保守秘密”的内容。读者阅读什么图书,属于利用者的个人秘密,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图书馆不能将利用者的读书事实向外部泄漏。跟日本相比,我国图书馆在保守读者秘密方面几乎是空白。

第六、读者人格尊严权。读者人格尊严权是指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知识和信息时,享有其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这是读者权精神权利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某些图书馆和某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淡薄,不是以服务者,而是以读者的领导者自居,对读者某些“不规范”的借阅行为进行训斥,动辄实施“罚款”,甚至怀疑读者窃书时,对读者进行非法搜身,责令读者写书面“检讨”,并张贴公示,这是违反图书馆服务宗旨,有损读者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第七,图书馆管理的参与权和建议权。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如何保障提供最好的图书馆服务,满足不同读者的利用要求,其运作和管理应该采用召开听证会的形式,经常听取读者的建议,引导读者自觉为图书馆的管理献计献策,允许读者“参政议政”。因为,图书馆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读者权利的行使和实现。

综上所述,读者权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是读者受教育权的权能之一。读者权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它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读者权的内涵也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图书馆法》来保护读者权,我们在谈读者权的法律保护时,只能在宪法、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寻找法律依据,这虽然不影响读者权作为公民文化权的存在,但在我国拟制定的《图书馆法》中很有必要设专章规定读者权。

参考文献

    (1) 关晓明:《关于图书馆创新服务的思考》,《图书馆》2003年第3期。

(2) 黄俊贵:《关于读者阅读权益问题的思考》,《图书馆》2003年第2期。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485页。

(4)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2条、第50条。

(5) 李朝先、段克强:《中国图书馆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39页。

(6) 同(5)第11页。

(7) 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6月,第11页。

(8) 日本《图书馆自由宣言》序言主文(1979年改定),见《图书馆法规基准总览》第16页。

(9) 德国1919年魏玛宪法第145条。

(10) 佐佐木顺二:《图书馆利用者权利宣言的提案》,载《大众图书馆》(日本第212号),1994年12月。

第2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法》进一步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如何对广大青少年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国家教委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德育的内容。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坚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视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等,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把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并形成了多方位的育人体系,许多成功经验已得到肯定和推广。为了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国家教委自1993年在全国中小学组织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之后,又于去年推出了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今天,我们又推荐了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此外,我们还将命名和推荐一百个爱国主义校外教育基地。通过这“四个一百”活动的开展,调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卓有实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条件。

课外阅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丰富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搞好中小学课外阅读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课外阅读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小学课外阅读工作有较大进展,特别是“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和“我所喜爱的书”等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在读书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各地应当积极总结和加以推广。此次,五部委联合向全国中小学推荐一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为学生阅读推荐图书提供便利,要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和图书配备,将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阅读活动与校、班会和团队活动有机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朗诵会以及书评、演讲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在活动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阅读课。总之,开展读书活动要把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读书育人”的指导思想,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此次,我们推荐了一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这些图书都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出版的优秀图书中,经专家评委精选确定的。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今后还将不断补充新的优秀的图书。因此,希望社会各出版部门还要积极努力,精心出好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低级、庸俗的书报刊对青少年的腐蚀和影响,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环境更加复杂。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教育好青少年,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和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第3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一、把好进书关,为学生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在图书流通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致甚高,阅读目的主要为两大类:

1.事业型。这部分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求知欲强,勤奋好学,希望通过读书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为将来的事业打好基础。学生通常喜欢借阅专业书、学习参考、国内外名著以及名人传记类书籍。

2.消遣型。这部分同学读书缺乏一定目标,阅读书刊大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猎奇心理,调节精神和心理心态的平衡,通常喜欢借阅传奇类文学作品、港台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各种出版物良莠不齐,内容消极、格调低下的图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构成威胁。对此,负责购书同志在进书过程中注意严格把关,坚持对口专业学习、辅导所需的图书尽力购进;对适合青年学生阅读的图书择优、及时购进;对内容不健康的图书禁止购进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二、宣传好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虽然图书馆堵住了不健康书籍流入馆内,但是仍有一些格调低下的书籍通过其他各种渠道流入学生手中,对此,我们采取措施:

1.有计划地分批购进《古文观止》、《中国通史故事》、《古代名篇鉴赏》、《资治通鉴故事》、《悲惨世界》等历史题材和《四库全书》、《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三言二拍》、《三十六计》、《论语》、《蒙古族文学史》等,还要购进《红岩》、《铁流》、《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焦裕禄》等一批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书;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和我党、我军历史的传记文学、纪实性文学作品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读物。并通过举办橱窗展览、书评、发放《书目介绍》等各种形式,广泛向学生进行宣传推荐。

2.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力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及时购进为他们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书籍。

3.通过阅览课活动,反馈学生的读书效果,进一步起到宣传好书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书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大帮助。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不断充实自己,增长了知识,树立了远大理想,明确了奋斗方向。

三、指导阅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服务育人工作中,图书馆工作人员注重把好进书关,宣传好书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阅读好书,教会学生如何总体把握、深刻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从而逐步积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

主要做法:

1.利用图书馆阅览课的机会,就“为什么要读书”、“如何去读书”、“怎样选择你要读的书”等课题进行讲解,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理解共产党人的崇高奉献精神与当今市场经济的本质——趋利性”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德育教育行为中馆员的角色

图书馆馆员在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服务工作中,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履行着配角、人梯、服务育人的职责。作为图书馆负责德育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转型期学生思想行为的发展,要正确对待受教育者,树立二者之间真正平等互动、民主的观念,树立主动意识和文明意识。其次,图书馆馆员要利用职业特点,以工作责任感和默默奉献精神,为广大学生读者树立好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通过学校开展精神文明共建活动,与学生们协同举办读书月活动。图书馆选择一批优秀的书籍推荐给共建班的学生阅读。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读书心得并组织演讲比赛,并对其中获奖者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评价。

四、采取导读,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图书馆宣传和导读向广大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爱国认知、情感、行为形成发展的规律,明确教育内容。

1.从具体到抽象,提出“六爱”教育,即“爱父母、爱长辈、爱同学、爱集体、爱祖国、爱家乡”。从浅显到深入,提出“三史”教育,即“家史、校史、区史”,并以此作为“两史一情”教育的突破口。从专题到综合,向学生进行“时政教育,榜样教育,优化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2.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

国家意识——确立国家统一、民族独立、领土完整的观念。

民族意识——确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自强的观念。培养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精神。

公民意识——确立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图书馆和学校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一百”工程。唱歌、读书、朗诵诗歌、观看影片都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百首歌曲、一百首诗歌、一百本图书和一百部影视片构建成一个与学科相结合,与德育要求相匹配,贯穿于校内外、课内外教育活动的教育系列。

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形势变化、时展的特点,结合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草原艺术节、昭君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盛大节日;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组合诗、歌、书、影视片的内容并配合各类活动,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认知,陶冶爱国情感、坚定爱国信念,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意见

第4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终身教育;服务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12―02

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热潮中,原本是以本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高校图书馆,怎样为“全民终身学习”的终身教育服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对高校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的自觉性

我们知道,高校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有两项工作任务,一是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一是为培养本校学生成为“不断学习奉献的终身学习者”服务,要提高高校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就要认识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1. 要认识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高校图书馆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是履行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的具体表现,对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图书馆有四大社会职能,“开展社会教育”是其中之一。高校图书馆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是它应履行的“开展社会教育”的社会教育职能。而由于高校图书馆又具有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设备较先进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较多等优势,因此,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对促进社会教育的发展就有重要意义。正因为这样,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在“总则”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2)高校图书馆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工作,可以满足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的迫切要求,对推动全民学习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由于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较丰富、技术设备较先进和高素质专业人才较多的优势,因而在社会民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大增、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要求它向社会开放的呼声就越来越高。所以,如果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开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化服务,切实执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四章第二十一条“读者服务”中“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的规定,把它的服务范围扩展到社会,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广大民众切实受益,就能满足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获取知识信息的迫切要求,有力地推动全民学习工作的开展。

2. 要认识开展为培养本校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为培养本校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的新举措,对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如果高校图书馆努力实施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新举措,积极开展为培养本校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服务工作,这就为高校不断向社会输送“不断学习奉献的终身学习者”作出了新贡献,对终身教育将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对加速“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2)为培养本校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教育职能和服务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推动为终身教育服务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有重要作用。随着终身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光是履行传统的教育职能、进行传统式的服务,就大大落后于形势,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教育职能和服务工作。而高校图书馆为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服务,就必须实行教育职能多元化,把封闭式的单一而被动的服务改变为开放式的多样而主动的服务,而这正是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和服务工作要改革创新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展这项服务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改革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推动为终身教育服务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有重要意义。

二、努力探索高校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的途径

1. 努力抓好管理改革这个重要环节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完成在校内外为终身教育服务的艰巨任务,首先就要抓好管理改革这个重要环节,试行“以全馆员工和校内外读者为本”的人本管理,通过让“图书馆员工和校内外读者的代表参与治馆”,建立“图书馆员工、校内外读者的代表和图书馆领导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来管理全馆”的制度,使图书馆的重大问题由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管理委员会又定期向图书馆员工和校内外读者代表大会的代表汇报工作,由代表大会的代表进行咨询或质询。这样,就不但可以大大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图书馆领导、图书馆员工和校内外读者三方面办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三方面的力量合力办馆的大好局面,使为终身教育服务的工作能顺利开展。

2. 要努力抓好服务创新这个关键措施

抓好服务范围和对象的创新,使封闭式的服务变为开放式的服务。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向公众开放,把服务范围和对象从校内扩展到校外,逐步提供全程性、公益,使本校师生和社会民众都成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都有平等享受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其次,开放部分数字资源,让社会读者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网上用户,使高校图书馆为终身教育服务的范围和对象得以进一步扩大,成为开放式的服务。

抓好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使内容和方式单一的服务变为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服务。一是开展多种多样的馆藏资源上网服务。如根据校内外读者的不同需要,开展电子邮件服务、建立基本问题解答数据库服务、网络合作服务、一站式检索链接服务、网上代查代检服务、设立经常性问题解答服务、进行远程参考咨询服务和专家型的参考咨询服务等。二是开展阅读指导服务。如为了提高校内外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益,促进他们阅读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办好《读书导报》等刊物、举办读书节和开设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新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作品探讨等一系列读书指导活动。三是开展校内外读者教育和培训服务。如通过对校内外读者宣传高校图书馆在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利用高校图书馆来进行学习的好处,提高他们利用馆藏来学习的自觉性,通过对他们开设信息素质教育课和举办网络信息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文献检索教学,使他们逐步掌握检索信息的技术,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具有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的能力等。

3. 抓好服务观念的创新,使被动的服务变为主动、细致、高效的服务。一是向不方便进馆检索、借阅的读者开展“上门服务”。如除了做好进馆检索、借阅的读者的服务工作,对一些不方便来馆检索、借阅的人,特别是对那些老教授、革命老前辈、残疾人和病弱者,主动上门,细致、高效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和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使这些读者不出门就能直接利

用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来进行学习。二是开展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来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开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的传统服务,还可以开展个性化的网上服务,如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页面显示方式的页面定制服务,用推送技术为不同读者的个人信息需求服务的信息推送服务等。三是开展根据探索到的读者的潜在需求而进行的“以动态思维营造读者的服务”。如根据读者的潜在需求来开拓吸引相关读者的服务项目,根据读者的潜在需求生产优质领先的、具有“品牌”性的产品满足读者等。

4. 要抓好提高员工素质这个根本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图书馆要在校内外完成为终身教育服务的艰巨任务,归根结底还是要抓好提高员工素质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既积极工作又具有开发利用文献和信息资源能力的专业人才。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两点:

(1)要抓好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除了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还要抓好敬业榜样的教育,经常请先进的图书馆员工介绍他们敬业乐业、努力搞好图书馆工作的做法,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以提高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终身教育服务的积极性。

(2)要抓好员工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我们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业务考核评估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业务素质提高快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励、促使员工在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的过程中抓好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保证全馆员工都有学习时间和机会的制度,如派出员工到外地学习或做访问学者的制度、接受继续学习进行在岗培训的制度、馆内外的学习讨论和学习交流制度等。

参考文献:

[1]周世辟,高校图书馆为社区服务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7,(6):4―7.

[2]魏承兰,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激励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4,(10):43-45.

[3]黄筱玲,终身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4,(10):65―66.

[4]王刚,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态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103―105.

第5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此次图书加工,作者充分注意了图书的特点,在进一步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别具匠心的二度创作。全书向我们展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些基地纪录了我们古代先人的辉煌创业,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炎帝陵、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禹陵;有些基地纪录了我们近代祖辈的不屈搏斗,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旅顺万忠墓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更多的基地纪录的则是我们的现、当代历史,集中展示了那些老一代革命家、革命英烈、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为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创造的可歌可泣的篇章,在这部书中,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有、、、刘少奇纪念馆,有同志故居暨纪念园、邓小平同志故居,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有烈士陵园、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众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内容集中在一部书中,借这部书跨越时空旅游,实现了很多人难以实现的愿望。

这部书的出版恰逢其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她对于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于长期开展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无疑都是合适的补充教材。对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来说,通过阅读这部书,可以告诉人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一天成就的,包括了几代共产党人的浴血浴火,前赴后继,才高高举起先进性的大旗,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脊梁与先锋。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来说,通过阅读这部书,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着深远的爱国主义的历史,曾经用集体主义的力量战胜许多看来是不可能战胜艰难险阻;积累上百年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艺术表现上,这部书也以高度的技巧,从而加强了她的感人力量。

图文并茂,如诗如画般的意境。这部书因为是由电视作品转化而来,所以有大量的图片资料作为支持资源。这样在图书策划出版时,作者乃至编者在大量的图片中优中选优,把最精美的、最能表现时代精神和历史精神的图片作品选进书中。同时将文字部分多次锤炼,采用史诗般的语言去叙述历史事件。将这样图画和语言结合在一起,从而酝酿和蓄积了一种内在激情,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愿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

语态亲切,如邻家长者讲述的故事。电视片中每一集都有主持人讲述一个小故事切入,增加了作品的亲切感。图书对这一优势给予保留,除了对电视作品的语言有所精炼外,故事切入的方式没有改变,还把主持人的语言用楷体字排出,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对话。一位青年给我打来电话,叙述他的阅读感受,就像一位邻家大叔坐在对面,循循善诱地和你谈心,那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亲切的语调,真挚的声音,久久的犹如在耳,绕梁萦怀,肝胆相照,入脑入心,使你流连忘返,手不释卷。

环环相扣,一根红线贯穿始终。这部作品是将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荟萃在一起,她引导读者遨游南北,穿越古今。可贵的是集与集之间表面看来并不相关的事件,经过作者精心组装,在这部作品中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单元之间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那就是爱国主义红线贯穿其中。比如殷墟博物苑和红旗渠之间,前者在两千多年以前,后者在20世纪70年代,表面看毫无关系,实际上二者有很强共同点,就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仅能创造灿烂的古代文明,而且能够创造惊人的当代奇迹,民族自豪感成为有机的逻辑,把遥远事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红线贯穿,人们很难找到它们之间联系的逻辑线索。

第6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语文教育内容由“书”到“文”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制的深刻影响。首先,要实现由“士”的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应付生活的基本能力。其次,要实现由单一的博雅课程向百科全书课程体系的转变,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就必须由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转变为现代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科目或一门课程。在这样的教育内容转变中,有一个根本的问题难以解决:传统教育中的道德人生教育该如何实施?一般的做法是:由修身和语文课程来承担。那么,就出现了两个疑问:主要为能力培养而设计的“文”,能否完成道德人生教育,另外,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主要指修身)在完成道德人生教育方面,如何分担任务。这真是世纪性的问题。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叶圣陶等一大批现代语文教育家既对此表现出深刻的反思,也透露出相当无奈的心理:“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中心,……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承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令人更为无奈的是,随着历史的流逝,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此的反思意识却越来越淡化,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几乎未带有任何反思意识,就“欣欣然”接受基于“读文”基础上的众多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如果说《壬子癸丑学制》取消“读经讲经”,在读文中“启迪智德”使得语文教育遭遇第一次“现代化”;那么,在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改革所奉行的“科学化”宗旨,则使这种“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其标志是叶圣陶、夏尊编撰的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五十年代中期的“语言”、“文学”分科教育教学改革旨在保持语文课程“文学性”(还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平衡,然而在五八年“”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语文教育最终不得不蜷缩到“工具性”的小角落里;七十年代末至整个八十年代,语文教育强调对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的恢复与继承,认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这个“老问题”却是语文教育的科学化,至此,语文教育遭遇到了第二次“现代化”;九十年代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和基础教育领域内开展的第一期课程改革,标志着语文教育观念由“科学化”向“人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目前还在持续中,它在观念、制度和方法的层面上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是语文教育所面对的第三次“现代化”。百年嬗变中的三次“现代化”基础就是《壬子癸丑学制》。可以说,迄今为止语文课程编制以“读文”而非以“读书”为基础内容,以能力培养而非以素养积累为基本目的的状况基本上未发生改变。

在日常语境中“读书”与“读文”两种活动也许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所谓在读书,其实时常是指在读某篇文章,而我们所谓的读文,其内容或是书的本身,或是从书中节选出来的片段内容。而在现代教育语境中,二者则应当有着根本的区别。读书是人与生活的直面接触,是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而读文则意味着在教材中以“文”这一材料为例子和凭借,去获得读书的能力。冷眼看去,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其实不尽然。这种通过“文”(更准确地说是材料)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脱离了具体语境的,因此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受教育者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信息”而非“意义”。“意义”是由“信息”所构成的,然而只有“意义”才能构成人的发展的基本元素和营养。这里的人当然是指自主的、能动发展的个体。古人云: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离开了读书,势必很大程度上离开了生活;而离开了生活,当然也就离开了教育。学生要么面对“工具”的奴役,培养所谓的基本语文能力;要么在高度体制化的教育改革的推进下在“文”中获得“难得”的、“支离破碎”的生活世界。我们似乎需要的是阅读和鉴赏文章(包括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以“应付生活”,而不需要积累精神涵养,寻找精神的家园,以振奋和鼓动人生。“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不正是朱熹所求的“变化气质”的读书境界吗?有意思的是,在众多名家谈语文的著作中,无一例外,其内容都是名家谈读书。现代作家周作人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自由的读书生活:“由《儒林外史》、《西游记》等渐至《三国演义》;转到《聊斋志异》,这是从白话转到文言的路径。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是古文析义之流。《聊斋志异》之后,自然是那些‘夜谈’、‘随录’等的假《聊斋》,一变而转入《阅微草堂笔记》,这样,旧派文言小说的两派都已入门,便自然而然地跑到《唐代丛书》里边去了。”当代学者陈平原这样看待读书生活:“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这众多名人的读书实践和悠久的读书传统似乎难以撼动已经高度“科层化”了的现代教育人的思想堡垒。即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将“读文”更替成“读书”,这种体制也极大地限制了我们的活动:整齐划一的读书方式、狭小单调的读书空间、在“高效”要求下的时间限制等等。离开了学生丰富而真切的读书活动,为提升语文教育层次而进行的众多改革则难以为基、难以为继。语文课堂上的交往从何而来?语感的培养仍然会停留在能力训练的层面上。学者潘新和反对“以读”,提倡“言语表现”,其出发点恐怕就在于这里的“读”实实在在的蜕变成了“读文”。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读文”而非“读书”,使得我们仍然停留在“蒙学教育”阶段上,或者至少在指导思想上是这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北京文学》发起的语文教育大讨论,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范围上,堪称百年语文教育史上第一。然而作为一种“被压抑的话语”,它也只是扫到了问题的边缘。我所说的问题不单纯是语文教育理念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历经百年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从许多个案中,我们不难察觉到,当许多学者(我们对他们的学识毫无疑问)真正进入到中小学的时候,他们更容易被这种“樊篱”或“牢笼”所“套牢”。这非常正常,因为他们缺乏对问题情境的真正了解,直截了当地说,比起第一线教师他们还大大地缺乏在这样的“樊篱”或“牢笼”里生活的经验,也由此,反观他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大声疾呼,总感觉有“隔靴搔痒”之嫌。当代语文教育从本质上不是被“公共话语”所压倒,而是被“规范标准”的现代化所压倒。当我们躲避思想性的时候,我们掉进了工具性的泥潭;而现在我们又要依靠“规范标准”的学科语文教育来拯救我们的生活世界,要依靠这个充满“科层关系”的场域来拯救我们的语文教育,让“读文”教育来承载人文教育的重任,总不由得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个性化阅读”或“个性化写作”运动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突破了现代性的“樊篱”或“牢笼”。在大家普遍强调教育要课程化的今天,思考一下“非课程化”这一路径也未必是一件坏的事情。

许多学者都会认为,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是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步。然而,当这一进程出现了问题,需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已经非常牢固的现代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再返身回到生活本身,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说到摆脱现代性,也许我们会陷入到多少有些悖论的处境。我们还未真正“现代化”过。语文教育在表面上实施“目标化”、“体系化”的同时,在实质上,很多语文课堂教学还停留在“玄妙笼统”的基础上而止步不前(虽然我们要给“玄妙笼统”留一些合理的存在空间)。在教学过程上还充斥着悠游任意的现象,课堂上的师生交往还普遍存在着虚与委蛇的现象。因此,我们还要走进“现代化”。因为它比未经过“科学”与“理性”洗礼的“玄妙笼统”更能让我们走进现代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第7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社会公众教育



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社会职能亦从属于图书馆事业这一大系统。一般来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主要有四项,即传播科学信息、开展社会公众教育、保存文化遗产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1.1 传播科学信息



图书馆知识性和中介性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职能。这种信息包括馆藏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以及网络信息。传递方式有自然传递和自觉传递之分。前者是图书馆被动地为读者提供索取的文献及信息。后者是馆员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符合需求内容的信息,在自觉传递中图书馆处于主动地位。这一方式在新时期尤为突出。



1.1.2 开展社会公众教育



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即社会公众教育,它泛指一切以传授文化知识,影响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图书馆的教育即是一种社会公众教育。



图书馆作为一种教育机构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古代的皇家书院和藏书楼,不仅是拥有万卷藏书之所,也是培养封建吏才之地。在近代的图书馆事业史上,更是拥有一批集图书馆人与教育家于一身之人,如梁启超、康有为、鲁迅、胡适等,他们既是教育家,同时又都曾是图书馆人,从老子到康、梁,这绝非一种历史的巧合,而是有其内在依据的。现代的图书馆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学校”,成为人们进行再教育及终身教育的场所。只不过,传统的图书馆只是作为教育媒体,而在新时期这一格局正在发生着明显的改变。



1.1.3保存文化遗产



这是图书馆最古老的一种职能,但即使在今天,它仍然十分重要,而且是其他职能的基础。只不过,现代图书馆将“藏”与“用”结合得更好,更为重视对文献的开发利用。在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中,它在各项职能中处于从属地位。在上述四项职能中,各个图书馆由于其类型、特点不一样,其侧重点亦会有所不同。



1.1.4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图书馆的书刊、影像、缩微等资料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文化和知识,同时还有文化娱乐的作用,特别是现代的图书馆,它与博物馆、艺术馆等作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使人们在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的同时,陶冶情操,提高德、智、美修养,寓教于乐之中。



1.2 公共图书馆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顾名思义,就是为公众所利用的图书馆。它不仅为公共所有,而且面向整个社会,为每一个进馆阅读的社会成员提供馆藏服务。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由国家举办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是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机构。“公共性”正是公共图书馆的出发点。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藏书综合性强,同时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常常体现本地区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研的特点。



第二,读者成份广泛,读者需求呈多层次特点。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对象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种身份,老、中、青、少、儿各种年龄,以及多层次文化程度。各种读者给公共图书馆带来多种多样的需求。



第三,一般都是本地区藏书中心、信息中心及文化教育中心。



2、公共图书馆社会公众教育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大经济、大教育、大文化等新观念的形成和影响,都将强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发生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2.1 文献教育广度和深度的变化



文献教育是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它是通过读者对馆藏的利用和自学为手段。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馆藏书将与日俱增,加上非书资料比例的增长,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同时也加大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难度,而各种边缘学科和新学科的出现,又使图书馆文献教育更趋复杂,读者素质的日益提高,亦使满足读者需求的难度增大。这些都将把图书馆文献教育引向一个新的广度和深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双向选择,增加了文献传递的自觉性,使图书馆在实施文献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为增强读者对图书馆利用能力而对读者进行图书馆知识教育将日益成为公共图书馆公众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教育设施和手段现代化



各种现代化技术及先进设备在图书馆的推广应用,使图书馆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也使图书馆实施教育的手段迈向现代化,教育对象也更加广泛。凭借着多功能报告厅、现代化的展览厅、先进的音像设备等,图书馆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公众教育活动,如: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学术报告、专题展览,等等。



2.3 教育功能多元化



公共图书馆公众教育,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丰富和拓展,也将使其功能趋向多元化。



3. 进一步发挥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作用



传统的图书馆,其社会教育的作用一般体现在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而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不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日益成为经济建设的好帮手,在服务于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 公共图书馆公众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一门严格、系统的科学,又是具有首创性和探索性的伟大事业,在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会一帆风顺,而将是一个艰难、复杂而曲折的过程。



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根本转变,而且也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要求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新的经济价值观、增长观及效益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观和竞争观念,从而在思想观念上为实现经济的根本转变创造条件。



3.2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它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保障社会健康发展。公共图书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去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



3.2.1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首先,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为数众多的文盲、半文盲,他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阻力。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与我国农村及基层有着较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因此扫盲工作是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基层图书馆,更应成为战略任务。其次,公共图书馆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它对培养人们自学能力、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2 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两个重要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方向。因此,它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在道德建设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未能跟上经济建设步伐的缘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正是基于此,党中央已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



公共图书馆参与思想道德建设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丰富的馆藏是思想文化的宝库,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其二,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与社会有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社会影响面广。其三,其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以引导为主,不带有强迫性。读者通过对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借阅、座谈、读者沙龙、演讲等)的参与,在自觉不自觉中了解或接受了某种教育内容,达到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而这种方式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对教育内容也较易产生认同。这也是图书馆公众教育的魅力所在。



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应坚持藏书的思想性原则。首先,要重视指导性文献的收藏,包括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及对其进行实践和研究后的新理论成果,以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文献。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对于指导性文献的收藏、品种、及复本都不宜多,宜重点收藏这些指导性文献的普及性辅导性读物。其次是要积极收藏优秀文献,即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较强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可以陶冶情操,美善品德。要杜绝淫秽、色情、凶杀、迷信等出版物的入藏。同时对于不同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的文献可以作为为读者提供学习、继承、借鉴或批判的资料而有选择、有控制地入藏,在另一方面从而体现藏书的思想性原则。



第二,重视导读工作。积极主动对读者进行阅读引导和指导,尤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献或良莠并存的文献,导读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导读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读者良好思想观念的形成,影响到图书馆思想教育的效果。



第三,把青少年列为重点对象。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精神风貌。在公共图书馆的读者中,青少年是为数最多、最为庞大的读者群。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把青少年作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的,遵循“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宗旨,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第8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大家好!

我是,年级的老师,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分享读书的乐趣与经验。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永无止境》。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瞬间我已经在这三尺讲台上度过了个春秋。当年我怀揣着神圣的梦想,信心百倍的踏上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岗位,我想用我的青春和热情在这项事业上一展宏图,为祖国教育事业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与梦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原本以为只要自己肯吃苦,肯努力,教学工作就会开展的有声有色,我的学生们会乖巧好学,可是,可是事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我真正面对着一群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我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我的心血全都付之东流。课堂纪律堪忧!学生成绩堪忧!各种压力扑面而来,让我透不过气,甚至一度使我产生了放弃这个从小就令我无限梦寐职业的念头。

当我为自己的教育事业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时候,索性就随手翻了一本书,还记得那是关于教育的一本书--《陶行知教育文集》本来只是想打发时间,却从读书中找到了解决工作困难的办法。陶行知前辈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教育理念顷刻间就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把教育渗入到生活,细化到生活,使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这些日子我因为教育工作开展困难,每天把自己局限在教科书与管理学生这两项工作里,工作之余也是困在这两个牛角尖里,于是就把自己带进了一个死胡同里,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是我教育事业上的指路灯,把我从死胡同里带到了阳光大道。当天晚上我挑灯夜读,那种对教育事业的激情仿佛被再次点燃了,我浑身上下充满了能量。

根据我所教授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进。终于我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课堂纪律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我品尝到了读书的好处,自此读书便成为了我每天必须的课题。

臧克家曾经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正是如此,这位好朋友会时而带着你探寻人生的真谛;时而会情真意切的为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时而会让你了解一个个用之不尽的道理……这就是书的力量,读书就是获取这种力量的唯一渠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明白了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要经过岁月无情的打磨,时间严格的检验,还要有书相伴。

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睿智与才华。他所处的年代虽然距今有一段距离,但是他精炼的语言,独到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的甘露,滋润着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书中讲到一位成功的历史教师他在上课的时候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突然之间,我意识到了为什么自己虽然花很多时间去备课,但在讲课的时候还是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这就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备课和用几个小时来备课的区别。书中历史教师所说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备课”是指知识的积累,而获得知识最有效最便捷的手段便是读书。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然而知识是变化的,我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来获得新的知识,才能加强自己的授课能力,才能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古今中外,多少能人志士都是在书的指引下走向成功的!伟大领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读书对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当我工作了一天,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会给自己倒一杯香茗,在明亮的灯光中让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带领我进入那个到处充满着爱的世界里去。书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更是大爱,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感动落泪之余,更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有了更高一层次的升华。李镇西老师对后进生不放弃、不抛弃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整个教育界的希望,他在对后进生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实施的教育方法上让我对自己班级后进生的教育也充满了信心。

还记得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歌谣:“读书好,读书好,农人读书收成好。读书好,读书好,工人读书手艺好。读书好,读书好,商人读书生意好。军读书好,读书好,人读书把国保。少年不读书,一世苦到老!”读书的好处,显而易见,人人都要读书,作为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生读书的利害关系更是无须质疑的。当我从读书中收获了益处,提高了自身素质之后,我开始向我的学生推荐多读书的益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哪位同学的写作能力不好,那么请你去读书,在书中你不仅可以体会到一个故事带来的乐趣,还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学习到各种遣词造句的方法,从而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曾几何时起,我在书本的海洋中畅游,无法自拔。读,《凭什么卓越》让我看到一位东方之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读,克里蒙特.史东的《人人都能成功》让我懂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意义;读,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在我吸收沉淀之后总结出了一套与学生和谐沟通,和谐相处,建立友谊的方法;读各类教育教学丛书更是让我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学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

第9篇:读书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在此前的“两会”上曾提出“义务教育免费工作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之所以有这样的提法,是因为他认为“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免费是覆盖城乡义务教育段内所有学生并包括学费、杂费、教科书费以及贫困生伙食补助费在内的免费”。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免费的群体要由现在的农村适时推进到城市、免费的项目要由现在的免学杂费推进到免教科书费、补助贫困生伙食费”。

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全免费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

1.义务教育全免费实行的时间应提前

中央应制定新时间表,将原定2015年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提前到2009年,至迟从2010年开始启动,以与现已调整的2007年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计划相衔接,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全免费。

2.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内涵应拓宽

除免学费、杂费外,再加上免教科书费,并补助贫困生伙食费。现在我国的免费义务教育仍处在有局限的、初步的阶段,还不是真正普惠的、全面的、有质量保证的免费义务教育。按国际通行做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就是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免收其学费、杂费和教科书费,并对贫困生补助伙食费,简称“三免一补”。

我国近期颁布的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学杂费,但仍要收教科书费。我认为,这一条应予修改,在今后修改时应改为“免教科书费”,与国际惯例相一致。

3.义务教育全免费实施范围应扩大

我认为,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应分三步走,即从农村592个国定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到全部农村家庭学生,再到全部城市家庭学生。

我国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第一步目标正在实现之中,目前正在向第二步目标过渡。鉴于国家完全有财力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2007年全国所有农村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到2009年,至迟2010年,全国连同城市地区一起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事实上有条件的北方和东南部若干城市已经从2005年和2006年起开始启动义务教育全免费),最终达到普遍的义务教育全免费。

4.为了做好此事,除“分步实施”外,还应坚持“分类承担”原则,即明确责任

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以地方为主。在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下,还要实行“分类承担”的政策。这里所谓的“分类承担”,即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合理划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具体而言,即对现有的592个国定贫困县,应由中央政府全部承担;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不包括国定贫困县)则建立由“中央和省共同负责,以中央为主”的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对于中部地区,实行以“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以地方为主”的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对于发达地区,则实行“以省市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教育财政投资体制。还可以考虑根据各地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对现有的不发达的592个国定贫困县的义务教育,即处于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之下的,以中央政府为主、地方政府拨款为辅来解决;对较发达的地区,即处于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中线左右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为辅拨款来解决;对发达的地区,即处于人均GDP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之上的,完全由地方政府自己解决。

实践:今春开始,湖北省有615万农村孩子受惠于新机制。今年改革所需的21.09亿元资金中,湖北省承担了7.05亿元,占地方应承担资金总量的90%。春季开学前,所需资金都已经预拨到校。湖北省政府还明确要求,新机制资金必须全部用新增财力解决,改革前已经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不能减少,坚决杜绝“挤出效应”。

――从2003年开始,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委员每年“两会”都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之所以坚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他认为 “当前我国民众的阅读水平堪忧”,而“学校中的应试教育是导致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真正的阅读被排挤,大多数学生完全没有享受到阅读之乐就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

把阅读进行到底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

2003年、2004年、2006年和今年,我连续四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递交了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连续五年提交关于读书问题的提案,似乎有点小题大做,甚至有人说是故意炒作。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对四个重大问题的紧急回答》一文中甚至写道:“与旧时代文人的向往不同,我不认为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对文化见识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游历、体验、创造。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费生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为什么比我们伟大?因为他们的阅读量不到我们的万分之一。我们当代人的脑子已被文化垃圾塞满,即便拥塞的全是精华,也必然导致交通堵塞、营养过盛的死疾。比尔・盖茨曾说他早已读过一些最基本的书,今后不会多看书,我很理解。因为当代太忙,第一线的创造者们不会有时间写书,写成了书就不再是最前沿的了。”

我能理解余先生对信息爆炸的今天“灾难性阅读”的忧心,但我仍想在此厘清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应强调何种阅读

我们这个时代是被“三屏”包围的:既有电视的“大屏”,还有电脑的“中屏”,更有手机的“小屏”。余先生谈到的当代人的“阅读量”,其中很大比例是这种“读屏量”。读屏,更准确地表达应该是观屏,它不是严格意义的阅读状态。读书是“深”阅读,观屏则是“浅”阅读和“轻”阅读,相对于图书阅读来说,观屏更多的是一种点览、浏览状态。在客观的生理学指标、行为规律上,这两种阅读差别是很明显的。“浅阅读”的盛行造成的后果不仅是阅读美感的失落,更重要的是图书阅读习惯的丧失,甚至产生“青少年阅读不能症”。我们重视阅读,正是对治于这种“浅阅读”的泛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天人们的阅读量是急剧萎缩的。

二是阅读将带给我们什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是尊重并且非常赞成这种传统的。但这里需要仔细分辨的是,现实世界指的不仅是我们外在的物质世界,还有我们丰富的内在世界,我们去考察、去游历,是靠什么去体验、靠什么去创造?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身内在世界的现实性的话,我们看得再多,走得再远,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知识和经验,是很难培养一种理性的洞察力,也很难开启生命的智慧。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也。我们的“身”在游历,实际上是“心”在体验和创造,而真正的阅读是帮助我们走入这种内在的现实世界的。在书本里,我们可以遭遇到最伟大的灵魂,他们指引我们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促使我们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不仅没有浪费生命,它还以一种美丽和快乐的方式创造你自己生命中的经验。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坚持认为,阅读是这个民族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从书香校园建设开始,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书香社会。

实践:阅读的习惯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因此,“两会”一结束,苏州新教育实验的团队就与灵山基金会合作,派出研究人员去贵州,在那里进行“晨诵、午读、暮省”的实验,推动儿童与教师的阅读。苏州市还准备在今年的9月28日,在全国5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开展校园阅读节,在苏州等城市开展阅读节等活动。

――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少数民族界召开了联组会议,与会委员就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纷纷发言,尤其是就西部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大家均建言献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步伐,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关键”,这是马玉祥教授和许多有识之士对发展民族教育和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共识,也是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目标任务。

多方位扶持西部教育发展

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马玉祥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上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从资金、设备到师资队伍的配备等方面对西部的各级各类学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了发展。“十五”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对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计划,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对各类学校给予了扶持和优惠。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西部民族教育发展仍然滞后。

缩小中西部教育发展上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应当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说到底是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资金上的倾斜与投入。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校舍,提高教师待遇,制定西部教师培训规划,建立师资培训基金。另外,解决当前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大学生支教的方式加以解决。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支教,光谈艰苦奋斗是不行的,要考虑他们支教后的就业出路问题,提高他们的支教待遇。这样,大学生支教活动才能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这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关于教育经费的筹措,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外,还应当要求设在西部地区的各类大型企业,尤其是资源开发型大企业承担对当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扶持责任。西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补偿的条款。在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出台政策,要求企业在开发利用西部资源的同时,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支持当地的教育发展,培养优秀教师,将人才留在民族地区。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活条件不如城镇优越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多数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民族中小学任教。另外,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偏低,虽然从表面上看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但教师提高学历的途径基本上是函授、成人高考等形式,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少教师存在调换专业提升学历的现象。教师虽然获得了比以前高一级的学历证书,但本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因此,有计划地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的培训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基础工程。

――来自南京的人大代表、全国特级教师、基础教育专家朱善萍老师在“两会”江苏团的小组会议上,围绕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等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建议,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关注。朱老师表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这是时代、历史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特级教师朱善萍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和我们共同的世界的未来。因此,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我们重视孩子的成长。只有拥有了健康、活泼、聪慧、具备全面素质并能积极创新与创造的下一代, 一个民族才可能谈未来的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二次大战后经济上的崛起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早日成才作出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并学会积极地创造呢?我认为首先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和孩子自身都要思考为什么教育孩子和孩子为什么受教育。现在的孩子都快淹没在题海里了。孩子不是为了做题目考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是为了生活、创造,为了享受生命的阳光而来到我们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的,所以,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并快乐地学会创造。我们应该关爱他们的身体、关爱他们的心灵、关爱他们的情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会快乐,在享受生命的爱的过程中学会去爱,在充满灵性、创造、积极和互动的氛围中培养灵气,学会创造。

2.重视学习策略培养,重视学习规划

学习的过程就像打仗一样要讲究战略战术,要有终结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要有详细的规划和行动步骤。每天、每周、每个月、每年都应该有规划;每个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突破重点,并且要培养孩子的审慎风格。

3.制定合理的课程菜单

学校的课程也要有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现在教育部的“一纲多本”的基本原则和高考命题自主权的下放与分散,以及新课程标准中为各学校的课程设置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采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结合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可与本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双语课程和活动性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课程超市、南京金陵中学的研究性学习、启东中学的理科竞赛课程等。另外,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不要重复或断档缺失,要有“一条龙”的链状规划。

4.改革评价制度

对于孩子不能要求千人一面,要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此,考试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毕业生升学途径更加多元化。高等学校的保送生和自主招生考试是值得推荐的。因此应该增加比例,以便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更加弹性,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