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家政服务发展趋势

第1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对称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

一、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化,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逐年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浙江省服务贸易自1997年以来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但是整体规模较小。1997年到2001年间,每年服务贸易总额都不超过10万美元,由于服务贸易的规模较小所以1997到2001年间服务贸易的波动较为剧烈。从2002年起服务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上,服务贸易体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到2004年浙江省服务贸易总额是1997年的10倍。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来,浙江省服务贸易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分别从服务贸易的进出口额看,服务贸易进口相对比较稳定,一直呈增长的趋势,而服务贸易的进口波动较为剧烈,尤其在1999到2001年间,服务贸易出口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从贸易差额看,浙江省服务贸易的整体上处于服务贸易的逆差状态,只有少数年份,1998,1999和2006年服务贸易出现顺差。从2000年到2003年服务贸易的逆差数量来看,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到2004年服务贸易出现顺差。

从浙江省2003和2004的服务贸易的结构来看,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其它商业服务,运输业在浙江省的服务贸易出口中占有主导地位,两者总共占到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的90%以上,其中其它商业服务2003和2004年都超过了75%,根据以往的1998到2002年的数据看,也都超过了60%。运输业的出口位居第二位,2003年和2004年的比例达到20.02%和16.6%,需要指出的是,自2001年起,浙江省运输服务的份额正在呈初见下降的趋势,2001年到2004年运输贸易的份额分别是26.67%,20.09%,20.02%和16.60%。其次,旅游和咨询的服务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比较低,而保险、金融、通讯、电影音像等项目的出口比重则微乎其微。这说明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比较单一,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份额小,现代服务贸易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从服务贸易的进口来看,运输、其他服务业和咨询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旅游、广告宣传和建筑安装和劳务承包,其它服务项目的进口都不足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服务贸易个项目的进出口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二、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

为了更好的说明浙江省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寻找差距,本文对浙江省服务贸易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国际比较。

(一)国家的选区

本文选区了5各国家:韩国,印度,日本,美国和英国。印度和韩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日本,美国和英国则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二)比较指标的选区

本文选取对称的比较优势指数,劳伦斯指数和收益性结构指数对这几个国家同浙江省的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以及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和优化进行测度。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区了浙江省和5个国家1998年到2004年的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其中浙江省服务贸易数据来自于《浙江省统计年鉴》和《浙江金融年鉴》,其他国家的数据来自于联合国统计司的网站。

(四)指标的说明

1.对称性现行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部门产品的出口置于整个世界的背景中,与所有的竞争者进行比较,通过一国某各部门的出口在世界上的份额形成一个相对而又综合的比较优势指标,简便易行,因而被国际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分析所使用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之一就是以Balassa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但是,现性比较优势指数也有一个不足之处,即RCA以1作为判断比较优势的临界值,而在此临界值两侧RCA的值域却是不对称得,也就是说,缺乏显性比较优势部门其RCA值域为[0,1],而具有显性比较优势部门的RCA的值域为(1,+∞)的广大区间,这意味着衡量比较优势和劣势程度的标准不对称。

为了弥补RCA指数的不足,Laursen(1998)提出了对称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S其表达式为

其中,为一国在年出口贸易额,为世界在年进口贸易额。

(五)测度结果

根据测度的结果,发现对每个国家和地区来说,在服务贸易各部门中都有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和具有比较劣势的项目。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较多,而发展中国家通常只有1到2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常是资本或劳动密集型的部门例如韩国的运输部门,浙江省的其他商业服务,而印度是计算机信息与技术,这与其国内产业结构有巨大的关系,而发达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通常是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部门。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贸易程度的较大差距。表3把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具有比较劣势的部门和优势/劣势不明显的部门进行了归纳。

从表4中,可以看出,韩国和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如运输和建筑,印度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是通讯和计算机和信息,与其国内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美国和英国的服务贸易优势集中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体现了较高的服务贸易水平。浙江省服务贸易的优势在于其他商业服务,比较优势过于单一,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较多。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浙江省服务贸易结构变化在减慢,收益性结构指数在两段期间都为正直,表明浙江省的服务贸易结构呈现优化的趋势。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化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较为成熟,服务贸易结构不易发生改变,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规模较小,服务业发展不稳定,所以贸易结构变化相对较快。从收益性结构指数看,浙江省、印度、美国的结构性收益指数大于0,说明这三个地区的服务贸易结构正在优化,而韩国的收益性结构指数都是负值,表明韩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够优化。日本的收益性结构指数在2002到2004年为正说明结构较优化。英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的收益性结构指数由0.1868发展为-0.0233表明结构有所恶化。

(六)结论

通过对浙江省服务贸易状况的分析和比较,认为浙江省服务贸易在1997到2004年发展迅速,但是与国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浙江省服务贸易结构单一,发展水平较低,通过与五国的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和结构指数的比较,浙江省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单一,存在比较劣势的部门较多,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但是浙江省的服务贸易的结构变化比较明显,并且结构有优化的趋势。

三、促进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巩固已有服务贸易优势,发展服务贸易新优势

浙江省的服务贸易项目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浙江省已经取得一定的出口业绩,在服务贸易的比重中呈上升趋势,如其他商业服务,二类是虽然有少量的出口业绩,但比重较小的新型服务项目,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类是几乎没有出口业绩,但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如金融、通讯邮电。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资源,发展浙江省比较优势所在的行业,扩大这一领域的服务出口,另一方面,根据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状况,选择有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浙江省在其他商业服务具有比较优势,作为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这一行业的发展顺应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浙江省应该继续保持,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行业竞争力。而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其他行业如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特许、金融和通信行业则具有绝对的比较劣势。但是从浙江省服务产业的结构发展来看,上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较快,结构比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看,浙江省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可以看出,浙江省在这些现在还处于比较劣势的服务贸易行业还是有一定的潜力,通过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使之比较劣势的地位改变。

(二)发展服务贸易与优化贸易结构相结合,促进浙江省贸易结构升级

目前,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比较低,大所是产业处于价值联的下游,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产业结构层次地,导致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出口壁垒越来越强,市场拓展日趋困难。因此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对于改善浙江省的产业发展环境甚至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导致浙江省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原意很多,但是,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是金融、保险、咨询、技术和市场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加剧了浙江省服务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也妨碍了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专有权力使用和特许等服务的进口,先进技术或者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进口,通过技术扩散,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吸引跨国公司来浙江省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服务业FDI的吸引,并提高浙江省的技术吸收能力。通过服务贸易的发展,带动浙江省贸易结构的整体升级。

(三)按照因类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既要鼓励优势服务的出口,还要大力吸引先进服务业的进口

服务贸易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因此政府应当根据服务业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贸易政策方面,一方面政府要摒弃改革开放初期的只重视出口而忽视进口的贸易政策。对服务贸易而言,对于技术含量高和人力资本先进的服务业,浙江省应该鼓励进口,扩大专有权力使用和特许等服务的进口。先进技术或者技术密集型服务产品的进口,通过技术扩散,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吸引跨国公司来浙江省建立研发中心,加大对服务业FDI的吸引,并提高浙江省的技术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贸易政策要鼓励出口具有优势的服务产业出口。制定符合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创建服务贸易出口的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提倡服务贸易的合理增长,既要体现服务贸易数量的增长,又要体现服务贸易结构的不断升级。另外,政府在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的同时,将服务贸易政策与服务业发展政策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粘合剂: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中的服务贸易[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申朴.服务贸易中的动态比较优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谭晶荣.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4]夏晴.浙江省对外贸易转换.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5.

[5]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6.

[6]李博.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国际经贸,2004.4.

[7]俞淮深,沈慧.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和发展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0.7.

第2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策;中国

根据2002年联合国等六个国际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界定的范围,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以及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和自然人移动实现的服务贸易(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综述)。《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将服务贸易定义为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随着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多边服务贸易谈判把服务贸易作为新的谈判议题,更促使其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领域。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

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和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使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国际服务贸易开始加速发展。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增长更是异军突起,在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同时,全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迅速增长。从1980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27100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4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见表1)。

(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

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下降,以信息、金融、研发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34.8%上升到2005年的47.8%,显示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增长强劲(见表2)。

(三)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

全球以商业存在方式提供的服务贸易额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如美国2003年商业存在方式的服务销售额就达2920亿美元。不少发达国家以商业存在方式实现的服务贸易额均已超过了跨境方式的服务贸易。

(四)服务贸易的地区格局不平衡性依旧存在

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实力差异显著,与国际货物贸易相比,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对称性更加突出。近年来,虽然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额增长显著,但从总体上看,处于主导的仍是发达国家(见表3)。

(五)服务贸易愈加呈现自由化趋势,并日益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中占优势地位,服务贸易在其国际收支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发达国家竭力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WTO新一轮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世界服务贸易的利益格局将在各方博弈中形成,各国都力争增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我国在2006年4月专门成立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6年12月28日,国家商务部首次全面系统地公开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世界服务业全球化趋势使我国面临严峻的挑战

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达到了52%,而中国目前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1%。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已达24147亿美元,同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739.1亿美元,逆差高达92.6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量仅占全球总量约3%。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提出了挑战。首先,我国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水平。根据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数据计算,2005年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101200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24150亿美元,两者比例为4.191,与十年前相比几乎没变;而我国对应出口额分别为7620和739.09亿美元,比例为10.31,与1995年的8.11相比反而扩大了。可见我国服务贸易“短腿”现象比较明显。其次,我国服务贸易促进和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出口仍以传统服务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产品竞争力较弱。服务贸易立法也是我国立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缺乏一部统领整个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虽然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加快,但不少服务业领域的立法仍处于空白状态。此外,我国尚未制定针对承接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而印度、爱尔兰、菲律宾等均对服务外包企业提供“零”税负或低税负等优惠政策。最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与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展趋势相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运输类服务贸易比重明显下降,旅游类比重保持稳定,而其他商业类服务比重持续上升。与此结构发展相比,我国旅游、运输等传统部门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份额高于全球水平;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占出口的比重低于全球水平,出口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当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从事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缺乏、服务企业成本优势不突出等都需要引起重视。

(二)我国发展服务贸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国已进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及时准确把握机遇将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首先,服务业跨国转移目前开始呈现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印度、中国、爱尔兰等新兴经济体加快转移的趋势,在承接服务业离岸外包方面,发展中国家已占主导,我国也已具备进一步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基本条件,优势明显: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服务需求,对跨国公司保持着较强吸引力。此外,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30年,有利于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形成良好的开放环境和竞争意识,吸引投资,为外商在服务贸易领域投资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其次,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达到2.3万亿美元。货物贸易的增长将拉动相关运输、保险等服务贸易部门进口的增长,从而推动我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的增加。金融、保险、教育、咨询等国内服务领域的需求也将继续扩大。

三、发展对策

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从1982年43.4亿美元到2006年1917.5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升至3.6%。《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如何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调整产业政策,加快服务业发展

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打破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垄断地位和体制。通过适度增加竞争主体,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将发展服务贸易与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结合起来,重点加大信息、物流、金融、研发、市场营销等生产业的发展力度。

(二)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扶持作用,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政府需要继续加强对服务贸易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通过各种措施使政府管理更加高效。同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此外政府要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予以政策倾斜与扶持,努力提高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国际服务贸易最发达的美国,其政府为了鼓励服务出口,长期以来给予服务企业很多优惠,同时还非常重视技术研究、开发与教育。

(三)积极拓展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寻求服务贸易的突破口

我国应该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我国需要根据WTO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服务贸易真正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充分利用WTO的有关例外条款和“灰色区域”,制定适度的保护政策,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

(五)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地区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

要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像重视货物贸易一样重视服务贸易。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积极性,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等服务贸易基础比较好,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为重点,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同时争取各地区均衡发展。

四、结语

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不仅从根本上改变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技术的发展模式,成为决定各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既面临通过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服务贸易包括许多分支部门,情况不同,问题复杂。要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发展潜力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加以发展。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正在加大[J].中国经济周刊,2007(3).

2、饶友玲,张伯伟.国际服务贸易[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徐复.中国对外贸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征管社会化;政府公共管理;现代税收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第4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企业战略管理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CEO所重视。一个企业假如缺少战略管理,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的航船缺失方向与路线的指引,其结果将是险象环生,难以顺利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是被浩瀚的大海所吞没。正如美国战略家伍德将军所言:“假如企业战略正确,即使其犯错仍会成功;假如企业没有战略或战略错误,即使做对了,也仍可以失败”。就目前中国物业管理企业的现状而言,“战略决定成败”的概率远高于“细节决定成败”。物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通过正确熟悉自己,明晰企业的战略目标,规划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战略方法,从而使企业得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做强做大、立于不败之地,打造物业管理行业的“百年老店”。

物业管理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在把握市场与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实施三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正确把握物业管理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

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物业管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做好企业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竞争环境的分析,并以社会、行业大环境、大趋势为依据,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不断捕捉企业发展的机会,消除或减弱企业发展的威胁,强化企业优势、回避企业劣势。

珠海华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珠海市最早成立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2001年,我们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时,企业已走过16年风雨历程,但是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管项目仅有10多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800多万元。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上任不久的公司经营班子决定制定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这一战略规划的指导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公司在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品牌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约增长了4倍,4个项目被评为“国优”,10多个项目被评为“省优”,并获得了多个各级政府颁发的荣誉,公司无论从规模、品牌、效益都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前,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宏观环境分析,因为这些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进行宏观环境分析时,应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即分析当时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法律法规建设、政策动向、司法执法情况、政府机构设置与改革、重要政治事件等对行业、企业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等的变化及对物业管理市场的影响深度与广度;分析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对当地物业管理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政策、科技体制、科技发展水平等对企业经营管理、企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等。

其次,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方面,我们应着重把握如下六方面的趋势:行业政策不断得到完善,行业法制管理逐步健全。非凡是近年来国务院、建设部、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猜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物业管理市场与行业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房地产市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而进入高速发展期,并带动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物业管理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日趋激烈,导致物业管理企业优胜劣汰、存强去弱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客户现实与潜在的需求持续增长,客户对物业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不断增加;业主的维权意识、消费意识同步提高,必然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运作更加规范化;物业管理企业呈集团化发展趋势,跨地区、跨行业组建物业管理企业集团将陆续出现。

在做好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进行行业竞争分析,即分析行业新进入者、顾客、供给商、替代服务产品、行业内现有企业对本企业的竞争与影响。

二、企业战略的制定

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我们拟定多个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其主要过程如下:

1.企业使命的确定:在确定企业使命时,我们借鉴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案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把企业的使命定为“让全世界老百姓都能用上通用汽车”;韩国三星公司把企业的使命确定为“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依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把企业使命确定为“以一流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一流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2.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战略目标通常考虑中远期目标,一般3~5年为中期目标,5年以上为长远规划目标。我们在制定企业[FS:PAGE]目标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外部环境及企业内部条件和企业适应外部条件的匹配能力,把目标确定为经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在经过充分的论证与评估的基础上产生的企业主要目标有:企业业务规模目标、市场主攻方向及占有率目标、人才发展目标、服务品牌目标、科技进步目标、利润目标等。

3.企业竞争战略的确定:我们在制定企业竞争战略时,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企业特质,制定了企业成长战略、竞争战略、品牌战略、服务优先战略、市场求存战略、市场业务占有率战略、专有战略、求胜战略、大势把握战略、资金战略等等,确定以“品质、诚信、专业、科技”取胜的总体战略思路。

4.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估和选择:进行战略多方案比较与评估,在充分比较鉴别各方案的优势、得失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本企业的综合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方案应包含不同的层次,如公司级战略、事业部战略、职能部门战略。

三、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战略完整的贯彻执行下去是企业战略管理成败的要害。

目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企业在制定企业战略方案后,内部出现“你吹你的号,我拉我的调”的不协调现象,导致战略决策和实际执行的巨大偏差。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提高员工正确做事的能力,二是加强团队精神的培育,并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三是加强企业战略实施的监督。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做出了若干事关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如改变了只为上级公司(发展商)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并走出珠海,面向全国物业管理市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走具有华发物业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精品战略、人本战略、社会效益优先战略);在服务产品结构上,突出发展高端住宅、写字楼、政府物业等;实施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科技进步战略、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战略等。通过实施以上适合企业特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的战略,使华发物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稳步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内跨入了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先进行列,成为珠海物业管理的一面旗帜,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物业管理十佳企业”。

参考资料:

第5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CJY043);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08D-01)

作者简介:杨广(19R1-),河南南阳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三产业经济学、服务贸易;

韦琦(1979-),女,广西鹿寨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三产业经济学、服务贸易,

摘要:以AOECD国家为代表的世界服务贸易结构正在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转变,而中国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比重却在不断上升。文章对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做了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目前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具有阶段性特点,贸易结构演化的趋势与OECD国家具有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服务贸易结构;中国;OECD国家;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77-06 收稿日期:2010-02-04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服务贸易总量来看,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1998年的11037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81940亿美元,年均递增11%。相比之下,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1998年的52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10亿美元,年均递增18.9%,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速,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但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表现为持续的贸易逆差,贸易竞争力低下,现代服务贸易部门比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偏高的趋势,与以OECD国家为代表的世界服务贸易结构的演变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发展“悖论”应该如何解释呢?本文从对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演变趋势的对比中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具体分析,对于进一步认识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启示意义。

一、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特征

一般来说,一国贸易结构的演变取决于所在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OECD2005年的研究报告《贸易与结构调整:拥抱全球化》指出,OECD国家过去20多年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已趋于停止,现有的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产业结构高级化已经不仅表现在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中,而是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中(李江帆、曾国军,2003)。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仓储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等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占服务业比重会持续上升,这反映了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的趋势(王煜,2002)。据此推论,OECD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也将推动其服务贸易结构的高级化。

基于此,我们考察了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结构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特点。从出口份额上看,旅游、其他商务服务、运输是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部门,三部门比重大致相当,在23%上下,三者之和约为68%。其次是金融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者之和为20%。其他部门除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外比重都在2%以上。从进口份额上看,三大主要部门变化不大,运输、旅游服务比重略微提高,其他商业服务比重略微下降。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部门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他部门除建筑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外比重也都在2%以上。再从进出口差额上看,OECD国家服务贸易顺差集中在金融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个部门,旅游、建筑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部门也存在较大顺差,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部门。

为考察随人均GDP水平提高服务贸易结构的变动情况,我们又利用2006年的截面数据分别对0ECD国家服务贸易各部门进出口总额比重和出口比重与人均GDP水平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见图1。图1显示,随人均GDP水平提高,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等部门比重会持续下降,其中旅游部门比重下降最快,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运输服务比重下降也较为明显。而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四个部门比重会持续上升,尤其金融部门上升最快。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两个部门比重会稍微上升。

为更详细考察服务贸易结构变动情况,我们又特选了OECD国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七个国家进行对比说明,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结论(见表2)。从七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上看,2000~2006年间,运输、旅游服务比重下降较大,建筑服务稍微下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基本不变,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比重有所上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正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比重持续提高成为这些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发生上述变动的原因在于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迅速扩张,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法律、会计等服务行业伴随全球对外投资的扩张而增长,并快速进入全球贸易领域。以前受服务生产、消费同时性的影响,服务产品一般难以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服务的生产消费同时与同地性被逐步弱化,服务的可贸易性得以增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正在经历着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的转变。

二、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演变特征

同一时期,我国服务贸易飞速发展,但服务贸易结构却表现出不同的演变特征。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特点。从出口份额上看,其他商务服务、旅游、运输是我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部门,三部门之和约为85%。其次是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金融服务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业部门比例都极小,普遍在1%以下。从进口份额上看,运输成为第一大进口部门,其次为商务服务,旅游占第三位。保险、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比重也较大。再从进出口差额上看,服务贸易顺差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建筑服务、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四个部

门,逆差主要集中在保险、运输部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部门。

再从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进出口比重的变动趋势看(见表4)。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中,运输、旅游、其他商务服务一直是主要的三个出口部门,2000年旅游业占据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半壁江山,之后逐渐下降,但仍旧是中国第一大出口部门,运输和其他商务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通讯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下降,建筑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略微上升。进口比重中,也是以运输、旅游、其他商务服务为三大主要部门,七年间,运输业逐渐上升,取代旅游业成为最大的进口部门,其他商务服务业也略有上升,旅游业下降较快。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上升。建筑服务、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业进口比重下降。

最后从服务贸易的差额上看,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总体上表现为顺差,且顺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总体表现为顺差,但顺差不断缩小。通讯服务在2004年前顺差,但之后一直表现为逆差。运输服务一直处于逆差,但逆差在不断缩小。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业一直表现为逆差,趋势比较稳定。建筑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从逆差转为顺差,但差额都比较小。

三、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及原因

(一)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差异

通过将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变动与OECD国家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1 运输、旅游、其他商务服务都是最主要的三个进出口部门,但中国三部门比重之和明显偏高,在典型的现代服务业行业中,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比重偏低,反映出我国的技术、资本、知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薄弱,国际竞争力亟需进一步提升(赵景峰,2008)。

2 从服务贸易各部门比重变动趋势上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OECD国家运输服务部门比重持续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运输服务部门比重却快速上升。我国运输服务2006年进出口比重分别比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出1.5和9.1个百分点,2008年出口比重进一步扩大为5个百分点。

3 我国服务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其他商业服务、建筑服务、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四个部门,逆差主要集中在保险、运输部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部门,而OECD国家服务贸易顺差集中在金融服务、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三个部门,旅游、建筑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部门也存在较大顺差,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部门。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现代服务业行业中的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各行业比重普遍偏低,反映出我国的技术、资本、知识型服务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史自力、谢谢婧怡,2007)。无论从服务贸易结构来看,还是从其变动趋势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结构都与OECD国家都有较大差异。如果说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正在向着不断“高级化”的方向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就呈现出一定的“逆高级化”和“结构失衡”。

(二)服务贸易结构差异的原因

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的。

首先,贸易的发展取决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从产业结构特点上看,OECD国家普遍是世界上的发达周家,服务业发展比较成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高级化趋势,并且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化进一步加强(余道先、刘海云,2008;陈宪、殷凤,2005)。近年来,这些国家依托人才和资本优势积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服务业,在把传统工业外迁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通过控制研发、设计、营销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进而在“较高层次的服务业与一般加工工业”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袁奇、刘崇仪,2007)。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服务业起步较晚,内部结构中传统商业、交通运输业还占有较大比重,新兴行业发展不足,因此自然体现为服务贸易以运输、旅游、建筑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的部门比重较大的特点。

其次,运输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与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特点紧密相关的。一般来看,随着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出现逐渐软化的趋势。这表现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实物产品比重下降,从而需要运输的实物产品相对减少,这导致交通运输业不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一直增大,而会呈现“增长一饱和一下降”的趋势。从OECD国家内部需求看,工业发展速度逐渐趋缓,其交通运输业在发展达到饱和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在逐步下降。再从这些国家贸易结构看,商品贸易比重正在逐渐下降,因此运输服务业所占服务贸易比重会随着其主要服务对象的减少而下降。而我国目前服务业比重不足40%,实物产品仍然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客观上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总量的快速增长要求相应的运输服务的快速增长与之相适应(夏晴,2000)。同时可以看出,运输服务是与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伴随的,我国货物贸易的迅速发展是运输服务几乎同步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其相关性高达0.99,从商品贸易强劲的发展趋势上看,运输服务业比重还会进一步的提高。

最后,现代服务业部门整体上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我国服务贸易的“逆高级化”。虽然我国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资本、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部门普遍表现为贸易逆差,所占比重不大且有些部门比重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些部门发展速度并不低。从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出口贸易分别比OECD国家中最发达的7国的平均增长水平高出22.2、39.9、3.8、21.1、54个百分点,进口贸易高出19.9、28.4、26.6、11.、14.5个百分点。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4个部门的贸易比较优势地位正在进一步的改善。只有通讯、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3个部门逆差在进一步扩大,但从动态的角度看,一些服务贸易部门特别是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进口的适度扩大,对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经营理念,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实践“高水平引进来,大踏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和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启示

第6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摘要: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值得商榷。提出并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一)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

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是法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税收征管法治化是指税收征管中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征管方面立法、执法、司法越来越规范,在征管体制、管理程序、税收文化建设中,越来越讲求法治思想、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法。税收征管信息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是指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各国都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了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位置,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全社会共同参与税收管理活动的趋势就是税收征管社会化。法治化是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和目标,信息化是改良征管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化则是税收征管制度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1.征管决策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税收征管立法方面。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利归于人民,税收征管也如此。征管法的修改要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广泛征询意见、最后还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这是征管决策社会化的表现。

2.申报征缴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申报缴纳方面。新的征管法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到银行划拨,实行“三自缴纳”,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和对个人收入的支付,还要求支付单位代扣代缴,税务机关只起“监缴”的作用。税银联网和“税银库一体化”的建设,更加方便和完善了这些功能。

申报征收社会化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它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通过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自我纳税申报率已达100%,按期申报率企业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

3.管理鉴证社会化。即税源管理和涉税鉴证方面社会化。就涉税鉴证社会化而言,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12月30日《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注册税务师“可承办”“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鉴证”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的鉴证”,并且于2007年2月2日出台了这两项鉴证业务的“试行”准则。也就是说,纳税人是否按期交了税、是否依法交足了税,都要由社会中介机构鉴证,出具审计鉴证意见书。此外,国家税务总局还在考虑进一步拓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其他法定鉴证业务。

4.培训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涉税培训和纳税服务社会化、以及政府采购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方式的探索。《“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开展政府职能转换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条件下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职能作用的研究;开展拓展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业务领域和以政府采购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开展税收改革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等等,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5.税务中介组织的兴起壮大。主要是指税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兴起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向的重要反映。非政府组织,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既不同于公营部门、政府,也不同于私营赢利公司、企业的“第三部门”,具体说来,包括研究咨询服务机构、各种商会、各种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构等。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税务师事务所2893家,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数共66866人,执业注册税务师21000多人,从业人员近10万人。

6.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这也是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表现之一,从近几年媒体和民众对税案的关注度便可看出。当然,也有一些事项是不能社会化的,如税收征管中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措施等。

三、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税收征管专业化,即税收征管专业化分工管理,是指在税法规范的前提下,征管由全职能转变为按征管业务职能进行组织机构分工,实行专门化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五”期间征管改革的奋斗目标中指出:“通过进一步完善新的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即在信息化支持下的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管理体制,即征、管、查相分离的管事制。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减少职能的重复设置,能够分清责任,便于以业务内容来划分岗责,建立相互制约和更加透明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考核和进行责任追究,从机制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将税收征管职能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稽查职能,并按业务范围分为24个涉税事项,它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成立三个专业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三者之间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总之,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问题、即征、管、查相分离的征管格局。

但是,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趋势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即:容易使老百姓误认为税收征管是税收专业人员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由于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只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而税收征管社会化才反映了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一种实质特征或标志。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尽量少提税收征管专业化,多提税收征管社会化,突出现代税收管理“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三大特征,消除老百姓心目中对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的误解。

四、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首先,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全球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正确理解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概念;其次,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转变机关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把该让社会和市场去办的事情交还社会和市场,政府(税务机关)搞好监督,当好裁判,搞好服务;第三,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征管社会化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

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对税务行业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进一步建立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促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对纳税事项的参与,积极维护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促进税收管理和服务活动社会化,既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促进税收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进一步把纳税人权利和职责交还给纳税人

当前应界定好税务机关与税务中介组织的服务界限,要还相关的权责予税务中介机构,给其相应的发展空间,加强监管,促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界定好税务机关与其他社会相关部门的服务界限。进一步发挥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其它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新晨

首先,在我国各类纳税人中,大企业、大公司少,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居多,对后者的管理与服务会耗费税务部门相当大的行政资源,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让税务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使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纳税事项通过中介机构,税务部门集中精力管好大企业、大公司,这样既降低征税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据悉,我国工商企业委托税务机构的还不到5%,而日本和美国这个比例高达85%和50%以上。

其次,进一步拓宽注册税务师在纳税申报环节的服务作用。要仿照国际惯例,使对纳税申报环节的监管从税务机关逐步转移到税务中介机构。从国际上看,一般发达国家只有极少数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或邮寄申报纳税,大多数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人)都是委托税务人进行纳税申报的。如美国大约有40%的申报表是发给律师、会计师等申报人的,德国的几乎全部纳税人都委托职业会计(税务)师代行纳税申报。

第7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服务业;FDI;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59-03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状况

中国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衡量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小和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评判指标的作用并没有改变。中国服务业的GDP在1978年仅仅是872.5亿元,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基础较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大发展,中国服务业GDP也得到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中国服务业的GDP已从之前不到1000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142860.4亿元。本文用服务业的GDP占中国总的GDP的比重来反映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中国服务业GDP占中国总的GDP的比重在1978年为23.94%,到了1979年该比重下降到了21.63%。除了1982年、1995年和2004年该指标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处于上升的趋势,一直上升到了2009年的43.05%,这说明中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步也不断提高(如图1所示)。

二、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发展状况

中国服务业利用外资起步较晚,1979年以前由于中国的经济处于封闭的状态,服务业引进FDI的数值几乎是一片空白。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中国的服务业FDI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历程可以看出,虽然外商直接投资于中国服务业的金额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变化,但总量上还是处于上升的趋势。

图2服务业FDI值

由图2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利用FDI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第一阶段:从1979—1987年,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引进外资处于摸索阶段。外商对于中国体制改革的方向不太了解,所以在中国国内体制存在很多缺陷的情况下,中国服务业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特别小。同时中国总的FDI也很小,所以服务业的FDI值占总的FDI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但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通过划定特区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实行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来发展这一阶段的中国服务业。

第二阶段:从1988—1990年,在经历了上一阶段的探索之后,中国开始逐渐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并给予了政策和法规上的支持。并且为了使外资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国家计委在1987年颁布了《关于引导外商投资的规定》并将生产性项目列为未来投资的重点。但由于此时中国FDI的重点在生产性企业上,所以中国服务业利用FDI还处于比较低迷的阶段,无论是引进FDI的数额上还是服务业FDI占总的FDI的比重上都处于下降趋势。

第三阶段:从1991—1994年,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表明中国会坚定不移地进行对外开放,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所有的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决心。此时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时期,无论是服务业的FDI数额还是服务业FDI占总的FDI的比重(1994年除外)都处于上升的趋势。

第四阶段:从1994—1996年,由于上一阶段对外资的盲目引入,对中国本土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好让外资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又制定了很多政策和规定,如《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为了促使外商投资更加多元化,我国又逐步开放了一些领域,如中外合资和零售业准予试行、准予外商对金融业的投资范围扩大、允许设立中外合作航空公司等。由于政策的调整以及优惠政策的选择性取消,使得这一阶段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五阶段:从1997—2000年,由于受到上一阶段的影响,外资在1997年投资增加后,开始逐年下降。但此时外资却更加集中,外资的质量也更加好。从这一阶段开始,中国引进外资开始步入正轨。已经不是盲目的引入,而是引入一些有利于中国更好的发展的外资。

第六阶段:从2000—2008年,除了2006年有所回落外,外商投资额呈快速增长阶段。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依照承诺,我国服务业正有序地对外开放,逐步向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这也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也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国际事务也起着很大的影响力。看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尝到甜头,各国也争先恐后地把资本注入进来。所以这一时期的外商投资额呈现出空前的高涨。

第七阶段:从2008—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大都受到了重创。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此时世界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并很可能把全球经济带入调整期、国际资本市场动荡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保护势头加大、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强等。基于以上的各种影响,外商投入到中国服务业的外资也开始下降。

三、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FDI重心转移前后的比较

本文是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法把中国的产业分成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逐步对外开放服务业,FDI投向服务业的值虽然有所回落,但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服务业分行业的增加值、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以及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数的角度来比较分析中国服务业与工业、农业在FDI重心转移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中国服务业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各行业上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在1978—1983年有所波动外,其它行业都是处于增加的趋势。国际金融危机没有影响到中国服务业数额的增加。即使到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的服务业仍然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从2008年服务业的增加值120486.6亿元上升到2009年服务业的增加值147642.1亿元。

(一)三次产业的贡献率

三次产业的贡献率指的是各产业增加值与GDP增量之比,通过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能很好地反映出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199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处于同一个位置,都大大高于第三产业,但从1991年开始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开始大大高于第一产业,说明从这一年开始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增强。虽然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在1991—2001年之间小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但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仍然处于上升的趋势,且到了2002年的时候,甚至还稍微高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之后又开始下降,然后从2004年又开始处于上升的阶段,无论它怎么波动,其总的趋势还是处于上升的。随着外商对服务业投资的日益加大,服务业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鉴于服务业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要正确引导外资进入服务业的步伐,使外资向着有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如图3所示)。

(二)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是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乘积。1990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要高于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但从1991年开始,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开始大于第一产业,虽然中间有所回落,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与第二产业相比,2001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是相等的,之后虽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开始小于第二产业,但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还是不断的加强。但到了2008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第三产业还是第二产业,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都开始下降(如表1所示)。

(三)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数

中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员数从1978年到2009年一直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在1990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中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现象,尤其是在农村,人们世世代代耕种不变的土地(比如东北的农村,到了冬天大部分的人口是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由于没有什么文凭和技术只能在家等待第二年的春耕),大量的农村人口无所事事,一部分人由于生活窘迫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中国目前就业压力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大力发展服务业,大力引进外资,特别是开展加工贸易可以很快为我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但同时政府应该重视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只有人们的整体素质都提高了,中国才可能发展成为和谐、文明的国家(如图4所示)。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近年来无论是服务业的产值还是服务业利用FDI的规模都呈上升的趋势,可见中国服务业承接FDI的状况越来越好。中国服务业承接FDI从量上看是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从质上看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中国服务业在利用FDI时不仅要注重量的提高,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任靓.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及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9.

第8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湖南省;生产业;发展路径

一、生产业的发展趋势

1.高知识含量的生产业迅速发展

高知识含量是生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生产业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导入商品生产过程中,其与制造业的融合,促使了制造业由资本、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提高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运营效率,并增加了产出价值,提高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此外,高知识含量的生产业能有效抵御经济风险。在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生产业发达的地区经济波动最小,在经济回暖过程中,生产业成为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

2.制造业与生产业相互融合

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同源性。生产业须以制造业的高度发展为基础,而制造业的分工深化和外化的结果即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相分离。可见两者存在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这也正是提升效率的必然要求。生产业通过搭建一个宽阔的知识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促使制造业从“生产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转型,极大程度提升生产效率。

3.生产业集群发展加速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产业集群是大量与生产服务业相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构成一条完整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价值网。随着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企业间交易活动将增加,从而交易成本必然会上升,这一结果促使企业由内部分工转向外部分工,通过更专业化、更有效率的中间服务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集中自身有限资源于关键领域,以达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目的,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加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湖南省生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湖南生产业呈稳步发展趋势,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水平。

1.总量不断上升。自从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湖南省服务业的总量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其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湖南省GDP水平由1978年的146.99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6037.96亿元。增长了109.11倍,平均增长速度为15.5%;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也由1978年的27.3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6369.27亿元,增长了232.97倍,平均增长速度为18.0%,由此可知,湖南省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且服务业的总量和比重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增长速度慢了下来,湖南省服务业增长速度呈波动上升状态。见图1。

2.就业稳定增长。湖南省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8.2%上升至2010年的34.6%,处于稳步上升状态,但仍然而低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这与湖南省是农业大省这一省情密切相关。服务业年末从业人数从1985年323.18万人增至2010年的1377.27万人,而服务业中生产业年末从业人员从1985年80.26万人增至2010年365.98万人,占服务业比重由24.8%上升至26.6%。由此可知,生产业就业人数呈稳步增长特点。

三、湖南省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在2004年国务院推出《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前,银行、保险、电信、铁路、民航、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要生产行业基本上由政府垄断经营。尽管《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生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市场准入体系尚不完善,进入条件过高,部分行业尚未全面放开等使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生产业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目前,全省主要生产行业仍以国有资本为主,如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比重依然过高。

2.风险投资资金不足。从制度上看,湖南省支持创业投资的金融制度还比较缺失,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尚不到位,因此,创业投资状况已呈现出每况愈下之势。创业投资项目从2005年的105个下降到2006年的56个,2007年只有25个;投资金额也从每年4亿多元下降到2亿多元。由于创业投资机构仅靠注册资本进行投资,并且融资渠道缺乏,创业资本来源枯竭,退出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创业行业逐渐出现失血的趋势。

3.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湖南省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并且还存在着人才流失现象,沿海各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就业机会多、市场前景广等优势成为了吸引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地区。此外,省内现行中等和高等院校专业中,生产类专业设置时间较晚,数量偏少,不少新兴行业目前尚无对口的专业设置,专业人才供给总体上难以适应生产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加之,现有生产业从业人员中多数由其它专业转换而来,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四、湖南省生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建立多渠道投入模式,拓宽生产业的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项目融资等筹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生产业重大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项目支持。同时,省财政在服务业引导资金原有规模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逐年适当增加投入,重点引导支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示范及重大活动等;各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将国家、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力量纳入投入模式建设中,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

2.形成多主体的市场竞争模式,放宽生产业的行业准入

除国家的明确规定外,不另设企业进入生产业的前置条件;对于经营场所规定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允许将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产权证书或产权所属单位出具的同意使用证明纳入经营场所证明行列中;对经营范围和方式规定适当放宽,以提高其经营的自主性和有效性等措施皆能效推动多主体进入生产行业。因此,适当放宽行业准入条件,形成多主体的市竞争模式能有效地打破原生产业的垄断地位,促进生产业更健康的发展。

3.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加速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发展生产业至关重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生产业人才培训体系、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课程,鼓励科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专门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同时结合完善的人员编制、工资收入分配等制度和子女入学等政策能有效提升生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从而促进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小结

高知识含量的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发展效率。湖南生产业虽然在总量和吸纳就业人员数目方面呈不断上升直趋势,但是准入门槛过高、融资渠道有限、高层次人才短缺等因素促使湖南省必须坚持多渠道投入模式,形成多主体竞争模式,同时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以促进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统计年鉴.

[2]李东升,等.后危机时代生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学刊2010,07.

第9篇:家政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三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导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驱的影响下,各国的电子商务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研究探讨电子商务现状和制定实施恰当的电子商务的政策问题就十分迫切。而在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电子商务。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环境,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指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广义而言,电子商务还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种内部业务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可被看作是一种现代化的商业和行政作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电子商务可以包括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各项社会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充实和扩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电子商务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具有无法预测的增长前景。电子商务还将构筑二十一世纪新型的经济贸易框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前景诱人

虽然目前还不能预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何时能成为主流模式,但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潜力是无穷的,因为:一方面,潜在消费者的发展速度惊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到2002年底,全球英特网用户已达6.5亿之众。在中国,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3年6月底,上网用户已达到68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48.5%,而1997年10月首次调查结果只有62万,几年间增长了109。7倍。他们中的一部分已是电子商务的消费者,而更多的则是这个快速发展市场的潜在消费者。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Forrester估计,2002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大约为22935亿美元,到2006年将可能达到12。8万亿美元,占全球零售额的18%,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美国是电子商务应用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发展趋势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01年,尽管美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在全美零售额中的比例仍低于3%,但类似软件、旅游和音乐制品这些商品及服务的网上交易B2C部分已占到这部分交易额的18%左右,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出现。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引用Anderson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03年底,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B2B和B2C的交易总额将可能达到40亿美元之巨,B2B的年均增速为194%,而B2C的是274%,其增速呈倍数增长。当今世界,除电子商务市场以外,其他任何市场都难有如此高的增长率,因此,其市场前景极为可观。

二、我国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

1、电子商务的搜索功能问题

当在网上购物时,用户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网站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并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搜索引擎看起来很简单:用户输入一个查询关键词,搜索引擎就按照关键词语到数据库去查找,并返回最合适的WEB页连接。但根据NEC研究所与INKTOMI公司最近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互连网上至少10亿网页需要建立索引。而现在搜索引擎仅仅能对5亿网页建立索引,仍然有一半不能索引。这主要不是由于技术原因,而是由于在线商家希望保护商品价格的隐私权。因此当用户在网上购物时,不得不一个网站一个网站搜索下去,直到找到满意价格的物品。

2、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

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仍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电子商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最有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数之一。调查公司曾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人的问题是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有一部分人或企业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愿意使用电子商务,安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如:安全可靠的通讯网络;有效防护连接在网络上的信息系统;有效防止资料被盗去或盗用;培训电子商务人才,使其了解如何防护其信息系统和资料的安全。

3、电子商务管理的问题

电子商务的多姿多彩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商务规则和方式,这更加要求在管理上要做到规范,这个管理的概念应该涵盖商务管理,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因此要同时在这些方面达到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规范程度,不是一时半时就可以做到的。另外电子商务平台的前后端相一致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台的WEB平台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电子商务的门面。而后台的内部经营管理体系则是完成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它关系到前台所承接的业务最终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一个完善的后台系统更能体现一个电子商务公司的综合实力,因为它将最终决定提供给用户的是什么样的服务,决定电子商务的管理是不是有效,决定电子商务公司最终能不能实现赢利。

4、电子商务的税务问题

税务,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活动是在没有固定场所的国际信息网络环境下进行,造成国家难以控制和收取电子商务的税金。因此,在指定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政策法规时,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税收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有效的税收机制。

5、电子商务的标准问题

各国的国情不同,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当然也存在某些差异,而且我们要面对无国界,全球性的贸易活动,因此需要在电子商务交易过动中建立相关的,统一的国际性标准,以解决电子商务活动的相互操作问题。中国电子商务目前的问题是概念不清,搞电子的商务,搞商务的搞电子,呈现一种离散,无序,局部的状态。因此,目前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统一标准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二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在于业务,应用是其龙头,因此要把各种各样的业务和服务接进来;三是解决互连互通的标准问题。

6、电子商务的费用支出问题

由于金融手段落后,信用制度不健全,中国人更喜欢现金交易,没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而在美国,现金交易较少,国民购物基本上采用信息卡支付,而且国家处于金融,税收,治安等方面的原因,也鼓励使用信息卡以减少现金的流通。完善的金融制度方便,可靠,安全的支付手段是B2C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条件。不难看出,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单是网络带宽的狭窄,上网费用的昂贵,人才的不足以及配送的滞后,更重要的原应来自于信用制度不健全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健全法制,建立信用制度,正确引导人们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为我国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7、电子商务的合同法律问题

在电子商务中,传统商务交易所采取的书面合同已经不适用了。一方面,电子合同存在容易编造,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尚未对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率进行规范。此外,现有的技术还无法做到对数字印章和签名的唯一性,保密性进行准确无误的认定。如何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中合同的有效性及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是保证电子商务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的主要措施

电子商务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中长期来讲,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以推动和引导:

1、做好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和宏观指导

电子商务是一项新生事物,其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给政策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对市场的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研究,适时制定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等应充分发挥自己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纽带作用,做好企业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协助政府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网络的商务活动,需要建设必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手段,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的研制、信息技术的开发等,使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在坚实的环境建设基础上。要构建一个值得信赖并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多层次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加强基础网络的建设,改善国内用户环境。

3、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和人才培养

目前,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方面力量严重不足:而没有各个部门、行业信息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专业配套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是我国电子商务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同时,面对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制定安全技术,这是责无旁贷的。

4、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引导,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发展政府部门之间的非支付性电子商务,促进有关部门在电子商务实施中的关系协调,推动管理部门联网,实现商务管理电子化;发展政府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实现政府采购网络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1、纵深化趋势

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深度进一步拓展,个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深度也将得到拓展。图象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将建成使用,三网合一潮流势不可挡,高速宽带互连网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瓶颈有望得到缓解和逐步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具备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运行环境。电子商务的支撑环境逐步趋向规范和完善。个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将从目前点对点的直线方式走向多点的智能式发展。

2、个性化趋势

个性化定制信息需求将会强劲,个性化商品的深度参与成为必然。互连网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本身就是对传统秩序型经济社会组织中个人的一种解放,使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有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平台,也使消费者的实现有了更有效的技术基础。在这方面,个性化定制信息需求和个性化商品需求将成为发展方向,消费者把个人的篇好参与到商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去,对所有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活动来说,提供多样化的比传统商业更具有个性化的服务,是决定今后成败的关键因素。

3、专业化趋势

面向消费者的垂直型网站和专业化网站前景看好,面向行业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潜力大。一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专业化趋势。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要求,提供专业化的产品线和专业水准的服务至关重要。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上网人口仍将是以中高收入水平的人群为猪,他们购买力强,受教育程度高,消费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烈。所以相对而言,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垂直型网站及某类产品和服务的专业网站发展潜力更大。

二是面向企业客户的专业化趋势。对B2B电子商务模式来说,以大的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前景看好。

4、国际化趋势

中国电子商务必然走向世界,同时也面临着世界电子商务强手的严峻挑战。互连网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这对促进每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技术,资金,信息等的交流将起到革命年个的作用。电子商务将有力的刺激对外贸易。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将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逐步走向世界。我国企业可以由此同发达国家真正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变我国在市场经济轨道上的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好国外各种资源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同时,国外电子商务企业将努力开拓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这方面的障碍将逐步得以消除。

5、区域化优势

立足中国国情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是有效扩大网上营销规模和效益的必然途径。中国电子商务的区域由优势与前面强调的国际化优势并不矛盾。区域化优势是就中国独特的国情条件而言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过,社会群体在收入,观念,文化水平的很多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我国虽然总体上仍然是一个收入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反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收入结构的层次十分明显。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上网人口仍将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以这种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企业在资源规划,配送体系建设,市场推广等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现实,采取有重点的区域化战略,才能最有效地扩大网上营销的规模和效益。

6、融合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