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大众媒体的优缺点精选(九篇)

大众媒体的优缺点

第1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电脑得到了普及,人们推崇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方便与快捷,互联网逐步成为大众推崇的主流媒体,而电视媒体逐步脱离大众视野,不受大众欢迎。虽然计算机与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有自身不可超越的优势,但是电视媒体技术对新闻的传播与扩散的作用仍是不能忽略的,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提升传播的能力,是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改革的方向。

一、目前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对世界信息传播与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人类社会也由此迈入了信息时代。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网络媒体、新媒体的诞生,电视媒体的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作用远没有之前那么大,失去了很大一部分优势。电视媒体的这种发展状况,要求我们进行电视媒体技术的改革,以保证其健康的生存与发展。而由传统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转变为数字信号接收和发射,这一变革也为电视媒体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①。当前,电视媒体传播速度更快,应用更广泛。

二、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的努力成果

迈入信息传播的新时期以来,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电视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大潮流中,抓住机遇,积极反思,进行不断的技术革新与改造,在万千电视媒体工作人员的努力创新中,电视媒体技术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片段式播报,而是将新闻的发生背景以及后续事迹进行跟踪调查报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将信息更加完整高效地传达给大众,具有了连贯性,呈现的不再是片段式的新闻播报;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的传播将更加灵活,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进行录播、快进或者快退,大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节省时间,提升大众的满意程度。而且在移动端方面,很多电视台都开发了属于自己的APP,并在不同版面进行了新闻分类,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电视媒体也借着互联网这一“东风”,开发了许多新客户②。

三、目前电视媒体新闻技术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挑战,只有战胜这些困难,电视媒体才能得到又一次大发展,顺应新时期信息传播的潮流,立于不败之地。

(一)互动性较差、传播方向单一

电视媒体大部分是单向线性传播,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不了解群众喜好与对新闻的反应程度,因而不能对群众呼声做出及时反馈。这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很大差别,特别是现代网络网页版新闻、微博等,网友都可以在新闻下评论,新闻者可以很快得到反馈,这使得电视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同时,电视媒体传播也有较强的地域性,有时看来,这也是一个缺点。这会导致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相互独立,不能有效快捷沟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是个障碍。

(二)内容与形式单一

无论从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电视媒体传播状况来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传播内容单一,主要借助新闻热点博得收视率,电视媒体没有自身特色来吸引观众,因此收视率不稳定③。而且这种单一的内容,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它们往往都是采取模仿的方式,使大众有种听不听看不看都无所谓的心理,逐渐失去一部分客户,对于这种状况一定要引起电视媒体人的高度重视,否则后果难以承担。

四、增强电视媒体新闻传播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传播透明程度与互动性

新时期,新媒体运营得到很大的发展,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印象,对新闻的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革新,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可以增加例如弹幕的方式获取大众的评论,得知受众群体的反馈情况,一定程度增加电视媒体的互动性。另外,增强透明度也是电视媒体革新的重要一步,只有通过增强互动性与透明度,才能从大众那里获取更多信息,为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优势。

(二)提高存量资源

新时期,在电视节目创作和方式提供方面,电视媒体会展现更多优势,为进一步提升各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空间,电视媒体应该顺应潮流像新媒体一样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自身的新闻能够在其他不同种类媒体身上进行重复消费,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要求电视媒体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以及手段的创新提升资源存量,尽可能做到信息的全面完整,注重实效性与真实性。

五、电视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透明度

新时期电视媒体传播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电视媒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传统的电视媒体传播有很多缺点,传播速度慢、有地域性限制等导致信息传播时效性差,有效性差,传播内容不是大众关注的内容,逐渐的就会失去这一部分客户④。在新时期,不但要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也要从新的角度出发调整策略,通过新闻解决大众的一些切实的问题,使大众能够更加信任新闻媒体,依赖电视媒体。

(二)电视媒体技术在新媒体中传播的应用可以增强沟通效应

新时期的新闻传播不只包括电视媒体传播,还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我们可以打破传统单线传播,通过新媒体实现互动传播,及时获得大众的反馈信息,使电视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性增强⑤。电视媒体采用传统技术的同时,还要与互联网联通起来,通过微博以及微信平台,与大众近距离接触,让大众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评论,与媒体人进行有效互动,提升受众群体的满意程度。

第2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1.当今广播新闻的现状

新闻是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在与报纸、电视、网络博弈的过程中,广播新闻如不发挥其自身快速、及时、现场感强的特点,就会在传媒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克敌致胜的重要砝码。反之,作为广播记者如能做到先声夺人,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的自身优势,将是广播记者提高自信心,赢得听众、赢得竞争的重要手段。

1.1.缺少快速性

广播新闻以快著称,然而实际情况却名不副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广播记者的观念缺乏更新,仍然热衷于伏案写作,以稿件写作水平的高低来论英雄。

1.2.不生动性

现在许多广播新闻稿,为什么同样拥有重大的主题,但播出后却反映平平呢?原因很简单,这些稿件没有充分考虑听众的感受,基本上还是报章体的翻版,充其量加两段缺乏现场感的音响或采访录音,听起来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例如:"娃哈哈"口服液广告,采用老两口生活断型情节,从隔代人童年今昔对比入手,巧妙地拓展了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体现了"娃哈哈"不仅是孩子的饮品,也可以弥补老年人遗憾的时代主题,歌颂了新时代的新生活。这样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这是很有诱惑力的诉求点。这里,产品的代言人与信息高度吻合,给人以质朴自然的美感,使受众于美的享受中接受了信息宣传。如果单纯的利用广播播出的话很难让观众产生生动感。

1.3.被动性

好的录音报道能吸引人收听,听完了有的听众就会有想法,于是就会有人同电系,提意见,谈感受,提供新线索等等,然后记者又会根据情况再次行动,再次形成报道,从而使广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双向传播。这样下去就让广播产生了被动性。

2.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应对策略

2.1、充分应用网上广播

有人称网上广播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网络广播应该包含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狭义的网络广播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广播,这是一种流媒体技术,通过在因特网站点建立广播服务器,运行节目播送软件,将节目内容广播出去,访问者运用计算机接收软件,访问节目运行站点,收听、收看、阅读广播信息。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络广播之所以对年轻和高端的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媒体新闻的宣教色彩浓厚,官话、大话、空话、套话较多,而网络世界的信息传播虽然良莠不齐,但由于来自众多网友的民间“舆论场”,具有敏于追踪热点、敢于正视难点,透明度高,平民化色彩浓的优势,对传统媒体宣传型的报道模式构成了有力的冲击。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2.2、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开发更多的增值点。在新媒体平台中开办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如财经、科技、购物等,以小众化播出的模式,直接针对目标受众,避免了同类广播频道在传统平台中低收视的尴尬境地,转而依靠各类专业性广播频道,解除广告压力,有效地到达目标群体,以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取代单一的盈利方式。

2.3、量身定做广播节目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应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安排,应该有一定比例的量身定做的节目。如果一种新媒体只是将部分广播频道“平移”到自身的播出平台,所提供的节目内容与传统广播节目没有本质区别,却要求用户支付更为高昂的收视费用,将缺少足够的说服力使受众转变已有的收视习惯,从传统广播或其它更为低廉的媒体服务转向费用较高的新媒体。新媒体公司可运作一些独有性垄断性资源,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平台平移。

第3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为严峻。本文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在全媒体时代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新闻播音主持

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在全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1.电视收视率下降

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是受众固定,每一种媒体传播方式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优势。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开启,各种媒体之间的交融更加迅速,媒体边界变得模糊。手机端、PC客

户端等的使用,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新技术的融入使得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这对传统电视新闻产生了巨大冲击,电视播

音主持面临严峻挑战。

2.播音主持缺少特色

全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媒体形式的改变,也是媒体内容的极大丰富。电视新闻的主要内容是时事要闻信息或社会资讯,传统播音主持过于模式化,缺少特色,无法吸引受众。不少内

容都是提前录制,很难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模式化的制作方式不利于节目的创新。此外,电视台对播音主持的外形、言谈举止有严格要求,使主持人外在的形象固化,观众容易产

生审美疲劳。

二、播音主持陷入困境的原因

在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环境改变带来的客观因素,也有播音主持自身的主管因素。

1.主观因素

首先,播音主持的个人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很多情况下,播音主持的知识涉猎领域较为单一,导致其在播报中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特色,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较弱。其次

,要掌握一定的播音技巧。播音主持代表电视台的形象,因此在播报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理性,不可擅自夹杂个人情绪或随意表达个人观点。

2.客观因素

从客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电视新闻的运行方式使播音主持容易故步自封,缺乏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动力。因为播音人员在播报过程中只负责向受众表达新闻内容,不涉及新闻内容

的收集、撰写等主要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播音人员提高能力的积极性,最终造成了发展窘境。

三、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应对挑战的策略

1.提升播音主持的个人素质

在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要树立危机意识,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媒体行业内容庞杂,播音主持要涉猎更多的领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要学习采编专业知识,做到能够应对各种场合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从个人能力方面,播音主持要了解各种新兴媒体的运营方式,学习更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

展;从个人心理层面,要更贴近民众的心理,从大众的角度出发,使播报内容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

2.改变陈旧观念

电视新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但也由于自身的一些弊端,在全媒体背景下失去了优势。电视新闻播音一般遵循传统模式,主持人只需要整理好自己的发言稿,平

铺直叙地播报就可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持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此外,由于电视新闻的播报稿件都是固定的,有时还是录播,主持人与观众缺乏互动,降低了观众的视

听感受。播音主持要注意播报方式,从受众的角度组织信息,以求与观众产生共鸣。此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如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快速全面地了解受众心理,为大众提

供更多实用的新闻信息。

3.增强创新能力

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鲜事物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从各类事物中寻找灵感,同时,对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也非常重要,通过多领域的涉猎与补充,进一步开阔思维,增强

创新意识,抓住节目亮点,用更加符合受众口味的内容来吸引眼球,推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事业持续发展。

4.发挥专业性权威性优势

电视新闻播报的一大优势是其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内容庞杂的状态下,电视新闻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播音主持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注重创

新节目形式,增加互动环节,如连线场外嘉宾视频通话等,增强观众的认同感。

结语

第4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一)比较优势是人无我有的优势

比较优势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对于媒体来讲,比较优势就是利用自身独有的自然条件、人才条件、历史积累、与政府关系、所面对的受众的心理等而获得的比竞争对手有利的优势。

(二)媒体竞争要强化自己的本土化比较优势

媒体竞争要强化自己的本土化比较优势,首先要认清的问题包括:我是谁?凭什么立足,以什么为资本持续发展?自身特长、优势何在?确立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力,这是定位的主体导向。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三力合一,就是节目、栏目、版面或媒体的综合实力。定位就是在三者之间综合平衡,把三种导向贯通确定一个位置。一个成功的定位,就是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受众。

(三)发挥比较优势要注重培养竞争的内力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比较优势,传媒决策和管理要做的就是去强化比较优势。因科学决策和管理而形成的竞争力,可以称之为媒体的竞争内力。这种竞争内力应当加以培养。因此媒体要注重决策机制的科学化。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把竞争对手一棍子打死是不可能的,必须积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养育竞争内力,做好每个版块,做好必读性的功夫,积小胜为大胜。当然,在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的同时,也要看清楚对手的长处,看清对手存在的比较优势,然后采取对策,化解对手的优势,痛击对手的短处,不断扩大自己的优势。

二、创造品牌优势,突出品牌竞争

(一)传媒的品牌影响控制着受众

“传媒品牌形象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形象结构。它由多个指标构成,并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指标、技术指标、历史形象、前景形象、员工形象、内容产品属性、消费结果形象、消费价值形象、受众显性属性、受众隐形属性等众多维度。”对于传媒受众来讲,他们为什么选择你,是因为受了你的品牌的潜在影响。

哈佛商学院杰拉尔德教授的实证研究表明:95%的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里。许多消费者在谈到如何在多个竞争品牌以及价格、质量比较中做出理性的购买决策时都会滔滔不绝,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消费者的思想和理念往往与他们的实际行为相矛盾。对这些消费者的跟踪观察显示:在实际购物时,他们通常看都不会看一眼所选品牌的竞争品牌或者替代品。

这个调查对于传媒业来说,反映出传媒的品牌影响控制着受众的潜意识,最终导致了受众的选择。在报摊上,读者可能看到很多报纸供他选择,他也可能知道各个报纸的特点,但大多时候,他可能连想也不想就购买自己喜欢的报纸,控制了他的选择的,是他们所信赖的品牌影响力。如果不重视品牌的运营的操作,就是不重视训练自身的竞争内功,在竞争中缺乏内力,对受众也就缺乏影响力。

(二)媒体要打造出个性鲜明的强势品牌

分析和肯定媒体的比较优势也好,培养和打造传媒的竞争内力也好,归结到一点:都是在创造传媒的品牌优势,有了品牌优势,媒体就有了不可撼动的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够真正占领制高点。

做企业就是做品牌,传媒也是。现在是一个品牌时代,品牌的竞争,才是最根本的竞争,最具生命力的竞争,最高层次的竞争,传媒人应当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索尼在中国一年的电视销量只有50万台,利润却相当于中国整个电视行业的总和,这也是品牌的市场威力。做媒体也应像做索尼品牌一样,要打造出个性鲜明、能拨动读者心弦、高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强势品牌。

(三)传媒品牌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对于比较优势来讲,传媒品牌的构建是一项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新闻产品的内容。因此,在做新闻产品时,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受众认识到你的新闻产品的独特标识。这种品牌识别应包括:新闻产品理念识别、新闻产品视觉冲击识别、新闻产品气质识别、新闻产品行为识别、新闻产品社会责任感的识别等等。

在这些识别系统中,还应包括:你这个传媒品牌的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和使命、品牌的品质、服务性、档次,同时还包括新闻产品的编辑包装特色,品牌的气质特点、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品牌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品牌的行为制度等等。这些具体界定了营造品牌的标准和方向,从而使品牌核心价值这一抽象的概念,能和传媒的日常活动有效对接,从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品牌榜栏目应当和品牌记者结合起来,竞争对手可以模仿和复制,但是无法超越。品牌记者则有独特的新闻视觉,在某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记者,一旦形成比较优势,却是竞争对手所鞭长莫及的。例如:一些媒体的出名是靠拥有品牌记者和主持而出名的,像凤凰卫视的新闻记者和湖南卫视的品牌主持。

(四)传媒品牌需要经常活化和创新

品牌对公众意味着什么呢?是信任。“因为它一贯不错,今天也会不错”,“大家都说它不错,想必不会错”。对老受众,它增加忠诚度,对新受众,它具有感召力。因此,媒体品牌是质量长期积累基础上的价值符号,代表提供给受众的价值。

“创新是贯穿传媒业发展历程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在传媒形态日渐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依存的条件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必须牢牢把握市场脉搏,不断进行技术手段、经营管理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在强调品牌塑造的过程中,不能不重视品牌老化的问题。传媒品牌运营的工作,要求时时打磨品牌的光亮度,居安思危地对品牌注入新的活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则要进行品牌的活化,就是加强品牌创新、重塑品牌形象,强化比较优势,练好自身内功。

第5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近年来,新媒体在传媒格局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在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中,逐步改变着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成为了舆论引导的新生力量。但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也会对舆论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新媒体应扬长避短,有效提升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舆论环境的迫切需要,同样是新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1.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媒体化,使其成为舆论热点的发源地。新媒体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复合的,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这使舆论的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相对于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有限的传统传播渠道,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撑,新媒体提供给民众发表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论坛、贴吧、博客、网络杂志、微博等,其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新型格局。新媒体又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传播渠道多样化与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特征,决定了新媒体上的“声音”已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意见汇集高效便捷,使其容易把握舆论主导权。新媒体实时信息的动态提供,无疑成为公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快捷的高效渠道,使社情民意能够直接充分地表达,从而为政府的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和坚实的基础。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与民众休戚相关的决策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形成强大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是新媒体建设性价值的最大体现。

3.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使其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权。新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和信息共享、迅速传播等优势,对公共权力和权威形成了全面的监督和制衡。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完全冲破了媒介和受众的间隔,打破了媒介的专业垄断,打破了等级的桎梏,使普通民众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对公共事务自由地信息、表达意见,有效拓展了舆论空间。

二、新媒体给舆论引导带来的负面作用

1.新媒体传播者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流言四起、意见表达失范。网络的容量决定了信息的海量,但是传播的多渠道和“把关人”的弱化使得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因此,就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流言。具体看,网络流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媒体自身,为了吸引受众,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引用虚假新闻等。二是来自网民。媒体使用者是个庞大的群体,其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总体上较为欠缺,极易导致意见表达的失范,不负责任的言论、未经核实的信息常常大行其道。

2.新媒体把关人缺失,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把关人”。而在新媒体中,信息采集、制作、大多集于个人一身。加上目前对新媒体的相应法规不完善,导致了新媒体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的源头难控制;新媒体舆论主体的多元和传播内容价值观的多元化,增加了引导难度。近年来,一些网络谣言、负面信息的快速传播,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3.新媒体缺乏“意见领袖”,极易以“刻板成见”的眼光看问题。传统媒体担负着“舆论导向”责任,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是主要的,而新媒体更倾向于对问题的揭露和现实的批判。由于一些网民对一些社会问题养成了思维定势或固定成见,缺乏理性思维和全面判断能力,常常是话题一出,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口诛笔伐,人们认识中累积的有关为富不仁、权钱交易、道德滑坡等“固定成见”便会集体爆发,舆论之声势必转向批判和讨伐。

三、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

1.坚持真实性原则,打造新媒体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的核心基石。新媒体要提升其舆论引导的能力,首先就必须用事实说话,代表社会公众说话。针对新媒体中“把关人”的缺失,应加强新媒体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同时,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相关法规,加强对网站和论坛版主、发言人的管理等。

2.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打造权威“意见领袖”。要加强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发挥其传播主流意识的功能。主流媒体网站具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工具。近年来,微博问政逐渐成为主流,在我国近3亿微博用户,其中政务微博超过5万。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公布政策信息、搜集民情民意,官员则通过微博沟通民意、拉近距离。 一些活跃的政务微博,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以及线下处理实效性等明显优势,逐渐成为网络社会的“意见领袖”,并将这种领袖地位扩展到现实社会。

第6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手机报 传播特点 发展趋势

2010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的数字化阅读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其中手机报是人们主要的数字化阅读途径之一。自《中国妇女报》首推“手机报”以来,手机报凭借着传播速度快、随时随地随身接收以及传播功能全面、互动性强等优势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传统媒体都纷纷抢滩手机报市场。随着3G技术的普及,手机报更会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快速发展期。

手机报的实现形式

手机报是指将纸质报纸的新闻内容,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传播,使用户能通过手机阅读到报纸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业务。①手机报可以分为短信手机报、WAP手机报和彩信手机报三种形式。

1.短信:可通过短信点播或短信定制,这是最早的传播方式。

2.彩信:电信运营商将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用户可以离线观看,不过由于容量有限,所以彩信版手机报的新闻是以新闻摘要或缩编的形式出现。

3.WAP方式:用户既可以在WAP专设的手机报频道在线阅读,也可以通过链接选择订阅。与彩信版相比,WAP版的手机报不仅收看方便,而且自由度也较高。

手机报的媒介特性

和传统报纸相比,手机报有其鲜明的特色:

信息传播时效性强。传统的报纸用户必须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通过新闻纸接收新闻信息,而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使用起来比报纸、电视、电脑要便捷许多。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国内任何地方都能接收到手机报。所以,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时候,手机报具有强大的即时能力。它可以实现事件的动态传播,并且时刻跟进,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手机报凭借独特的快速传播优势,抢先新闻资讯。用最新鲜、最热门的信息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手机报可以保存在手机里,用户可以选择即时收看还是推迟再看,即使手机关机了,但是开机后,手机报还会送到用户的手机中。

与用户的即时互动性。手机报还提高了新闻信息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实现了信息传播流程的影响反馈。传统媒体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不能够与受众进行即时有效的互动,从而影响了传播效果。手机报的编读互动可以带动读者订阅数和反馈率的提升,也可以为手机报提供新闻线索,培养新闻评论员,增加新闻观点。手机报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视频和照片等方式参与互动。例如“两会”期间,新华网与中国移动联手推出的《两会手机报特刊》,其中“亿万手机读者向总理提问,为总理分忧”活动收到了数十万条短信,扩大了报道覆盖面,引起广泛讨论和重视。在吸引用户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手机报的亲和力。在日本福岛地震海啸期间,多家手机报为此开辟了用户交流祝福短信平台,通过手机报传送爱心和关怀。许多手机报读者表示支援抗震救灾,转发了很多感人短信。这也增加了信息的“二次传播”,使受众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个性化定制服务。传统报纸属于大众媒体,要面对的是大众化的读者。其传播的方式是“一对多”,往往在内容上是以量取胜。而手机报由于个性化要求,提供的是“一对一”的服务,这样可以做到个性化的分类订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发送短信或登录相关网站,订阅不同类型的信息。例如《大学生手机报》、《青年报(农村版)》等。手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定制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手机报,有了更多的选择。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手机报是以数据包的形式发给用户的,这个数据包包括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元素,信息容量较大。这样,用户不仅可通过多种形式更深刻地理解新闻,体会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的全方位感受,既调动了受众的视听器官,又实现了新闻的多维阅读。受众阅读这样的“多维新闻”要比单纯地看纸质新闻生动、有趣得多。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使得大家对于这样的新闻显得充满兴趣和热情。

现阶段手机报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虽然手机报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专业人才缺乏、盈利模式单一、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只有妥善加以解决,才能促进手机报的健康发展。

内容缺乏深度。目前,手机报的内容大多是从各大新闻网站、报纸上摘抄标题和简要内容,虽然信息来源较广泛,但缺乏原创性的内容。如果再缺乏专业的采编人员,这就必然导致手机报内容缺乏创新性。相比于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手机报的内容容量小、手机屏幕小,导致信息承载量受到限制,往往会造成内容无法详尽地阐述和新闻背景缺失,可能会使受众对新闻事件认识不清,不能满足用户对多种信息的需求,他们就会选择其他媒体,从而导致手机报目标群体的流失。

盈利模式单一。从手机报的现状来看,手机报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盈利:一是对定制用户收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由于手机屏幕一般只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一份手机报的内容一般只有7000~10000字的图文信息,包含20多条400字左右的新闻内容后,已经没有足够的广告空间,因而手机报本身广告不多,现阶段主要依靠第一种盈利模式。普通手机报的订阅资费一般是5~40元/月,这包括服务商和报社之间的分成,如果单单凭借每个月的订阅费来维持运营是十分困难的。并且3G版的手机报对WAP浏览网站的用户收取流量费用,因此用户比较排斥在手机报中植入广告。

法律监管缺失。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手机报的管理遇到了许多问题。有些手机报的发行者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虚假、未经核实的信息,降低了手机报的可信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对手机报的管理定位上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电信部门认为,手机报是通过手机以短信、彩信和WAP方式传播的,属于电信的增值业务,而电信增值业务只需要取得电信增值业务的许可证即可。而新闻出版单位认为,对手机报的定位应该首先考虑它的社会功能,它新闻、传递信息,理应归属于政府新闻出版部门。因此,对于手机报的监管,要加强打击不健康的、内容制作粗劣的手机报,这些需要尽快制定相关管理法规。

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建立良好的运营模式

从目前手机的保有量和使用人群来看,今后手机将会像互联网那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手机报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机报的功能会日趋强大。

建立健康有效的手机报运营模式。手机报业务的发展成功与否,建立健康良好的运营模式是关键。按照手机报发行者的不同,手机报可以分为媒体发起模式和电信运营商发起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媒体发起模式的优势在于信息资源的编写,但媒体一般不具备相应的SP资质;电信运营商发起模式在于渠道和技术优势,但电信运营商不擅长或未被授权进行新闻内容的采编。因此手机报需要产业链各方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培育市场,电信运营商和新闻媒体需要紧密合作来促进手机报的发展。从各自的优势来看,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可以与掌握着优势内容资源的新闻媒体组成战略联盟,一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手机报服务。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建立用户数据库,深入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开发受众人群的商业价值。基于新媒体开发的战略联盟,不仅是电信业与新闻媒体在手机报市场中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最佳途径,而且也是双方在以手机报为依托的转型战略中的双赢选择。

组建传播队伍,开展特色业务。在这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下,“内容为王”已经成为一种必须的竞争手段。手机报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采编队伍、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优势改变传统发稿习惯。在内容上,要争取创新、自给自足,还要彰显个性化和独特性,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首先,应该将手机报容量小的缺点变为优势,让文章的编排尽量显得短小精悍、简洁明了。文章的标题、导读、内容都要体现这种特色,不追求新闻广度,而变为探索新闻的深度。其次,在面对主要专题的时候还应该制作特色专刊,比如“两会”专题报道、世博专题报道等。再次,结合自身的媒介特点和受众定位,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利用多媒体优势,创建自己的品牌,以品牌吸引客户。

加强分众化与个性化菜单定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不同职业的人群存在消费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新闻媒体细分受众人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潜在市场,使传媒产品适销对路。但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目前媒介同质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因此媒介必须借助创新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受众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品牌的准确定位,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要对主流受众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消费特征、认知模式、心理需求等诸多要素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有准确定位才能确定手机报的发展方向和风格。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发展个性化服务,让读者自己选择内容、版式、色彩、发送时间等,根据读者兴趣、职业的不同进行信息分类,推出新闻、体育、娱乐、文化、生活、财经等形式,避免“千人一面”。

以《华西都市报》所属的《华西手机报》为例,它分为手机报短信版、彩信版、WAP版和IVR版四种。短信版的《华西手机报》;彩信版系列分为精华版、体育娱乐版、楼市淘宝版和全网版;WAP版系列有移动梦网《华西手机报》专区和时尚移动博客;IVR版也已经和移动、电信合作推出便民信息。不同版本的手机报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华西手机报》的分众定位不仅准确而且全面、清晰。正因为如此,《华西手机报》的受众也一直在稳定增长。

更新广告类型及投放技巧。首先,面对手机报容量小和受众相对集中的特点,广告投放应该聚焦在“精”与“准”上。对于定制特定手机报的人群投放与之相关的广告。例如,在《大学生手机报》中可以加入书店打折、电影公映、求职招聘等内容;在《农业手机报》中可以加入优质种子、先进农业设备的广告。

其次,根据手机报用户的区域性来投放相应的广告。例如,根据手机用户所在的城市投放与该城市相关的商场、饭店、娱乐机构的最新动态消息,这样的广告避免了用户的反感和排斥,提高了广告的有效性。

最后是增值服务:贴近用户需求。手机报不仅要降低受众资讯消费的时间成本,而且要依靠便携性打造特色,增加内容产品的功能收益,切实贴近用户的需求。比如在“餐饮服务”中推出“特色餐馆”、“订餐服务”,在“生活导航”中推出订购车票、宾馆等服务。还可以提供交通预警信息定制服务,当遇到暴雨或大雪等恶劣天气或交通堵塞时,及时发送预警信息。

手机报作为新兴媒体,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报会有一套成熟的商业运行方式,并且以其强大的优势影响更多的受众。

注 释:

①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7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各类新媒体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我国的都市报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获得生存,向全媒体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本文以《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实践为例,通过对其全媒体转型中策略的探析,来找出我国都市报全媒体转型中存在的普遍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思维,以期作为我国都市报全媒体实践的参考。

关键词 都市报;全媒体;转型;战略思维

中图分类号 G21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唐英,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59;徐苗苗,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59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的发行量和经营利润均大幅度下滑。在报业的发展陷入低谷之时,我国一些有影响力的都市报开始寻求向全媒体转型来获取新的发展机会。都市报是我国报业市场化的先行者,因此,分析我国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路径,探索其转型策略及发展动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华西都市报》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介入全媒体业务时间较早,拥有丰富的产品线,覆盖多个传播领域,在全媒体转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因此,本文以《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为切入点来对我国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现状进行解析。

一、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实践

(一)立体化全媒体集群的形成

2004年,《华西都市报》开通了数字报,宣告向网络媒体进军;2005年,西部第一张手机报华西手机报正式上线,进入报网互动阶段;2009年,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正式运行,开始向移动新媒体发展;2010年,成立华西“1+N全媒体报道联盟”,该联盟集中了大成网、新浪四川、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四川人民广播交通频率及成都报道等省内强势媒体,通过对不同品牌、不同传播渠道,以及不同媒体的整合来搭建一个立体化的传媒平台;201 1年3月,华西都市网正式上线运营,10月,又推出了二维码阅读模式报纸——华西魔码;2013年,开通了《华西都市报》官方微信。…至此,华西都市报构建了一个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户外媒体、电商平台以及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为一体的立体化全媒体集群。

(二)报纸内容多极化的出现

以严肃、生硬文字内容为主的传统新闻报道已经不再适应受众的新闻阅读需求,新的媒介环境下,对报纸内容的不断改革成为全媒体转型中所要思考的问题。《华西都市报》不断对传播内容进行改革,2014年推进的新一轮内容创新与改版,是近4年的第4次改版。新一轮的改版提出要全力打造“大众化高级报纸”。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浅薄网络新闻信息的不断泛滥,《华西都市报》试图打造一份既定位于普通大众市民,又能够兼顾到市民较高层次需求的报纸,尝试对大众化市民报和高级报纸各自的优势进行综合嫁接。[3]此次的改版既再强化纸媒的优势,又再强调和新媒体的融合,旨在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多极化改造来重塑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中报纸内容的多极化表现在以下三点重要的转变上:

1.专题式的深度报道打造高级化的报纸内容。《华西都市报》提出以打造“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杂志”为路径,抛弃一些碎片化的深度不够的新闻信息,转而对热点进行专题化的报道,做到以杂志的思路进行专题式的呈现,以此来引领受众思想。如《华西都市报》开通的“政策全解读”和“民生惠”就是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提取对民众有益的观点及评论;推出的《财富论》《立即评》等“评论矩阵”也是以专题化的形式来为受众提供深度观察的栏目。

2.图像与视频的导入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可视化。此次改版通过对信息数据化、图表化以及在报纸上加入华西魔码二维码等方式,让受众通过报纸也能够感受到视频等新媒体具有的功能。

3.受众参与新闻制作实现报纸与读者之间的传播互动。《华西都市报》在改版中推行“华西订制”报道模式,即通过华两传媒集群中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让用户自己来提出报道选题,而《华西都市报》则来完成报道任务。如在世界杯、全国两会这些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华西都市报》就推出了这种定制模式,增强了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需要。

2014年底,《华西都市报》提出了新的融合发展战略——“i战略”,提出向资讯、社交、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四个方向全方位突破,更进一步扩大传播渠道,向更大的平台进军。[4]这是《华西都市报》的新一轮全媒体转型实践。

二、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困境

《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实践折射出了我国一些都市报在全媒体转型过程中的影子,如《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就始于其全媒体集群的构造。虽然这些转型实践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普遍的困境。

(一)传播渠道间信息流通不畅,缺乏互补互动

新的媒介环境下,都市报纷纷转战网络新媒体,从数字化报纸到报纸网站再到手机报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使用,都市报都在多渠道向全媒体转型。目前我国75%的报纸拥有网络报,55%有自己的手机报,[5]大多数的都市报也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以及微信等公众平台,如《华西都市报》的全媒体集群就拥有多种传播渠道。然而,我国大多数都市报的转型还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报网互动层面,即信息只是在少数几个传播渠道间实现共享,如将报纸上的内容加以改编,放在网站或者手机报上,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报业的其他渠道可能不会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各个传播渠道问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孤立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报业集团虽然开发了多种传播渠道,但是这些传播渠道之间没有最大限度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的优势。此外,也会缺乏各传播渠道问的传播互动,不能调动多个媒体参与一个新闻事件的共同报道,形成传播合力,也就达不到最好的传播效果,造成渠道资源的浪费。

(二)传者为中心的报业思维,缺少受众参与理念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但对于纸媒来说,“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统思维却根深蒂固。一些纸媒仍然认为新闻信息的采集、生产以及整个传播过程完全按照传播者的意志来行事,他们生产什么,受众就会接收什么,而忽略了受众需要的、喜欢的新闻是什么,没有完全站在受众的角度来进行新闻信息的选择、把关,也没有让受众参与新闻内容生产的思想。一方面表现在新闻议题的选择上,对于一些受众普遍关心,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有时仍然持观望态度,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在受众喜爱的新闻及关注的热点问题报道上呈现滞后性,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闻内容的报道上,忽视了网络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的差异,仍然用传统生硬、严肃的方式来在网络上呈现。这也是我国一些都市报在转型中所共有的问题。

(三)面对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新闻内容生产缺乏创新

新闻传播载体经由传统的纸质媒体到PC端再到移动端的转变,受众的新闻阅读习惯也随之向碎片化阅读改变,人们不再会花上一个小时甚至是几个小时来阅读一份报纸,他们更愿意只看标题,或者是选择在移动设备或网站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进行快速阅读和浅阅读。[6]在这种转变下,受众不再对死板、生硬、冗长且无法吸引他们眼球的新闻感兴趣,无论是在新媒体平台还是纸质媒体上,新闻内容的生产者都需要生产适应更广泛环境下都适合阅读的内容来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要求。

但是纵观我国大多数都市报新闻内容生产,普遍缺乏创新理念。一是传统报纸媒体上的内容生产仍然以严肃的文字表达方式为主,新闻内容也多是硬新闻,就很难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二是网络平台上的新闻内容报道仍然是基于报纸媒体的内容,或者说是直接借用其他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而没有自己的创新,也缺乏趣味性的表达。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他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媒体或者新闻内容来阅读。如果新闻内容的生产者还是固步自封,不改变新闻内容的表现方式的话,那么都市报向全媒体转型的愿望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四)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全,全媒体记者匮乏

全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报纸媒体从业者的工作手段和业务运作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这种媒介环境下,拥有精通各种媒体平台创作和运营的全媒体人才则成为我国都市报乃至整个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中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的一些都市报对于全媒体队伍的建设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南方都市报》提出的“全媒体人才再造”策略,《宁波日报》创建的视频全媒体记者团队等。但是,从新闻的采编,到网络媒体的使用,再到全媒体平台的运营基本上没有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表现在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还是基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理念,缺少对于新的技术设备或者新媒体平台使用及新闻表达的专业、全方位培训,造成全媒体人才的缺乏。

三、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思维

(一)转型传统的渠道传播机制,增强多渠道间的互补互动

1.都市报要由转型传统的渠道单一、各渠道间相互孤立且信息流通不畅的传播机制,向多种传播渠道间的互补互动的传播机制转变。我国都市报除建立网站、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之外,还应包括建立手机报、开发APP软件、涉足户外媒体,与其他强势媒体甚至同广播、电视进行跨媒介合作等多方面的广度延伸,建立起全媒体集群,来扩大传播效力,如《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江南都市报》等媒体都组建全媒体集群那样。

2.实现各渠道间的互补互动,也就是要形成各媒体间的优势互补和传播上的互动,以此来实现各传播渠道间的传播合力。具体来说,传播互动可以通过在各个传播载体上植入合适的网络链接,在报纸上提供能够引导到网站上的人口,在网站上推荐手机客户端等来实现。如《华西都市报》就在报纸上植入了华西魔码,通过扫二维码,可以进入到华西都市网,以引导受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继续阅读。

(二)转型媒体主导的报业思维,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受众反馈机制

我国大部分的都市报都拥有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成为受众反馈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形式的反馈所包含的信息内容庞大且杂乱,若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数据分析系统,就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因此可以建立一个数据收集平台,然后基于大数据对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对用户数据和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与挖掘来找出他们的兴趣点,然后再向不同的受众推送相应的信息来实现精准传播,最后对这些信息的到达率进行相应的评估。《华西都市报》2014年底提出的“i战略”就指出要顺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以数据为支撑对其用户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定向推送信息,实现按效果付费。此外,目前我国一些门户网站已经能够根据网民的阅读浏览习惯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此来向受众推送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如新浪在登录后就能够根据其的日常浏览记录向用户推送读者可能会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因此,我国都市报可以将此作为借鉴,引进大数据分析方法,来对受众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以受众为中心来生产信息,做到信息的个性化推送。

(三)改变媒体新闻生产理念,创新内容呈现方式

1.要转变传统平面媒体的生产理念,即都市报作为一种市民报,应该根据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以受众喜爱的方式做出新闻内容。在表现方式上,适当改变传统以文字为主的新闻内容呈现方式,可以增加数据表格化、图形化等内容,《华西都市报》在改版中就强调了新闻内容的可视化。当然,更应该继续把握传统报纸媒体进行深度报道的优越性和权威性,对一些重要的,关乎民生的新闻进行深度的分析、评论及解读,不放弃报纸媒体所独有的优势。

2.要转型全媒体平台上内容的生产,制作符合新媒体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新闻内容。具体来说,首先要做到对新闻信息进行轻悦化的改造。受众媒介的使用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变就要求内容生产者生产浅白化、更具趣味性的新闻内容。网站和微信等公众平台上的新闻,不能直接照搬报纸上的内容,要结合目前网络上所流行的用法或语法特点进行轻悦化的改造,重拟新闻标题,二度开掘新闻内容,按照互联网思维进行生产。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习奥瀛台夜话,到底聊什么》就以简单、通俗、有趣的语言,对严肃的时政报道作出通俗化的解释和阐述,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四)转型传媒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全媒体记者的培养

都市报对于人才的培养机制要从培养新闻专业人才到培养全媒体人才上转变,建立起从全媒体平台的管理到新闻信息的多渠道采编再到全媒体的运营的系统性的培训机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报业记者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对记者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育,让他们熟悉各种数字化媒体采集设备的操作,了解各个新闻媒体的优势,熟练掌握多种媒体的新闻叙事方式和写作技巧。

当然,对于人才的培育不只是局限于对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创立一只“多功能的全媒体运营团队”也是转型中的突破点。[7]从高素质的全媒体经营管理人员到一支现代化的新闻采编队伍再到全媒体性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建立都将成为人才培育机制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曹峰全媒体时代都市报运营模式研究——基于《华西都市报》的个案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7-28.

[2]陈国权,路在何方:都市报转型新战略[J]中国记者,2014.( 12):69-71.

[3]李鹏.论都市报转型“大众化高级报纸”[J]新闻与写作,2014( 12):25-28

[4]李鹏,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华西都市报》启动实施“i战略”[J]传媒,2015(02):11-13.

[5]陈强,丘凯琪,都市报转型的数字化路径——以《南方都市报》构造全媒体集群为例[J]当代传播,2011(03):108-109

第8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电台 新闻广播 创新

1.新媒体时代下地方电台面临的现状分析

曾几何时,广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介形式,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政治时期,广播的地位与作用更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但是作为新闻广播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它固有的局限性也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传统广播仅仅利用了人的听力功能,节目播出是依时间线性进行的,听众难以主动选择,必须按预先制定的播出顺序收听,节目播出后很难保留,稍纵即逝。其次是广告经营问题。广告经营是大多数广播电台的唯一收入来源,而它却难以实现跨地域、规模化经营,况且广告时间极其有限,需要打破单一的经营模式,引入新的资源和力量。

近几年广播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中几大原因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的脚步。首先是“人才”的问题。广播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人才的使用和选择要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广播媒体普遍缺乏高端优秀人才。一是广播媒体管理层缺乏精通宣传业务管理与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推动广播科技发展的类似“学科带头人”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三是紧缺新闻采、编、 播、主持岗位上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人才障碍将成为广播业做强做大的最大障碍。其次广播节目市场化观念不强,市场意识落后,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节目的非市场化。其实所谓市场化,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追求利润就要缩减成本,而对电台来说,人才是最大的成本。

2.地方电台未来发展趋势

现如今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挑战。各类传统媒体的占有份额不断萎缩,网络媒介的势力范围却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张。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变。新媒体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传统广播传媒与其等待引外资进入新媒体产业,发起挑战,不如自己否定自己,将新媒体放在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地位,根据新媒体的产业性质采取相应的运营模式,包括新内容形式、新的内容制作方式、新渠道、新的推广方式、新的业务模式等等,将新旧媒体竞争从传媒集团与业外资本的外部竞争,转化为集团内部事业部之间的竞争,自发地进行平台转移,从而掌握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最为传统媒体的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在媒体技术不发达的阶段,各种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技术的限制,比如报纸虽然表意明确、思想深刻,但无法传递直观生动的视觉信息,电视虽弥补了报纸这个缺点,但又稍纵即逝,无法保存。而现在媒体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媒介的现有特征,为各种媒介实现融合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上建立Web站点,将自身拥有的音频视频信息资源优势与网络传播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新技术新手段扩大传播领域和范围,是今天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

网上广播(Internet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它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亦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网上广播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日趋成熟,市场开始形成,在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用户中的听众观众群已经出现。

4.全媒体背景下广播节目的创新

在新的环境下,广播要想更好地生存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4.1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要

想要提高收听率,广播必须要以满足听众需求,所有广播节目体现出实用性。因为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受众都会选择更便捷地接收生活信息。所以广播要在传播渠道上变革,在内容方面下功夫。面对各种新媒体的挑战,应该根据网络时代传播理念的变化自觉调整,寻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生存对策,本土化和服务化、娱乐化将成为广播界争取受众的努力方向。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本地信息是最重要的。贴近生活的本土实用信息,更能够引起受众关注。

4.2 走专业化之路

广播业必须借助媒介新技术的推动力,走向以频道专业化、经营地方化的发展道路。随着市场的分化使广播业必须走专业性的特色化道路,提到特色,最重要的是确定目标受众群体,围绕目标受众群体的需要,设计和制作节目,做到准确定位,锁定核心受众群体。只有锁定了受众群体,才能拥有收听率。有需求差异就有市场细分,市场细分度越高,对广播媒体类型化程度要求也就越高。

4.3广播节目创新

媒体要若想争得受众资源,就必须对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作不同的节目,并且做好节目、做精品节目,走内容取胜之路。因为个体的收听需求不同,在收听广播时,听众总是寻找自己喜爱的节目,形式与内容适合的节目,才是赢得收听率的的重要手段。优秀的广播节目,就是“内容恰当”与“形式适合”的有机结合。

5.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向前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广播媒体在新的科学技术背景下的发展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解决,现如今广播的发展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冲击,但同时也会存在希望和机会。广播应该成为现代科技的受益者,对其而言,重要的是要在科技的发展中学会变化和调整。让我们的广播事业焕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

第9篇:大众媒体的优缺点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溢出式”传播 媒体联合体贴近性 特色化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且受众文化层次较低,交通、通讯条件较内地落后,这些特点决定了时效性强、收听方便、对受众素质要求低的广播依然是民族地区重要的媒介。

民族语言广播,是指全部或部分以少数民族语言为播出语言的广播频率。①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发展势头迅猛,它以便于少数民族受众收听的少数民族语言为传播介质,在提供新闻信息、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边疆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包括跨境民族易受境外势力渗透、新闻资源开发不足、贴近性不强、缺乏民族特色等。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结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实际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借助跨境民族地缘优势进行“溢出式”传播

“溢出式”传播是指一个传播媒体在进行某项传播活动时,不仅会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而且其传播会对预期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大部分为跨境民族,传播结构较为复杂。所谓跨境民族就是两个或多个国家共同拥有的民族,尽管居住在不同国度,但是这些民族保持着相同或者相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使用相同的语言,这就使得广播在开发这部分受众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广播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渗透的现象依然存在,改变被动防御地位的迫切需要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溢出式”传播的必要性大为增加。

“溢出式”传播一方面指播出范围的扩大,将周边数以万计的国外听众划归到自己的受众范围中来,广播传播无远弗届的特点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电子传播的无国界性加上使用的是周边国家民族听得懂的语言传播,使得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天然地具有大量的“国外受众”。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为例,其国内听众有2500万人,但与我国相邻的十几个国家中有近1亿人能听到该广播,收到的境外热线电话也占较大比重。②广播“无障碍”的传播对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了解、寻求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双方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指的是要根据周边国家听众的口味量身定做,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这是“溢出式”传播的关键。目前,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耳其3个国家实现了落地播出,节目主体内容以临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实践为主,结合周边国家民族实际,借助热线电话等互动形式了解受众需求,不断调整播出内容进行贴近性传播。

二、打造媒体联合体,合作开发新闻资源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由于采编人员匮乏,制作能力低,新闻稿件主要依赖对汉语节目的翻译,以乏味枯燥的新闻通稿的形式播出,重复播放率居高不下,少数民族当地新闻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打造媒体联合体,挖掘当地新闻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媒体联合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媒体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资源共享,按需取用,以此提高整体媒介竞争力。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加上新闻采编专业人员缺乏的现实情况,如果靠单打独斗将很难克服自身先天不足的劣势来充分开发民族地区新闻资源,满足少数民族受众的信息需求。在这样的困境面前,媒体联合体成为共享新闻资源、扩大信息源的一种发展需要。发展媒体联合体可以形成规模优势,将触角延伸到少数民族居住地的每个角落,通过媒体间互换节目或者打造媒体联动来丰富节目内容,尤其对于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媒体联合体将会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有限的媒介资源,来获得巨大的传播效果。

当前,汉语广播界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全国范围的广播联盟,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可以借鉴其成熟的发展模式。不过,对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来说,仅仅是语言广播的联盟已经不足以解决广播新闻资源“饥渴”的状态,这个联合体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内部的联合,还应该包括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媒介(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合,建立可以为受众提供形形、林林总总的“新闻超市”,提供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能满足人们各方面需要的新闻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自身的优势,对优质内容进行加工整合,进而打造具有广播特色的“新闻精品店”,从而提供具有民族特色、当地特色的新闻资源。

三、 从4个维度讲好贴近性“当地故事”

所谓“当地故事”,就是与当地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讲好“当地故事”要在坚持贴近性原则的基础上从4个维度展开,这4个维度分别是速度、角度、广度和高度。③首先,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要追求速度,也就是要保证新闻的及时性、时效性。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在服务百姓、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情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它融合了广播服务性强的特性、语言广播对于少数民族受众的贴近性和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等的特性,因此,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速度上制胜。

其次,要独具慧眼选好报道角度,这是提高节目新鲜性的好办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新闻数量是有限的,众多媒体对于同一事件的争相报道使得新闻同质化严重,造成受众注意力分散。有人总结说,这个时代的媒体有两种稀缺资源,一种是优质资源的稀缺,一种就是注意力资源的稀缺,而正是优质资源的稀缺带来的内容同质化才使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稀缺。广播、电视、网络在这个时代的直播博弈,使得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做,要想获得优质独特的新闻,破除同质化弊端,最好的办法就是选好角度,以独特的解读视角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在新闻策划中拓展新闻广度,这里的广度不仅仅指节目传播范围的广泛,还指节目制作范围的扩大和节目涉及面的广泛。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快,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希望能了解事情发展的全过程。精心设计的报道策划比起浮光掠影式的翻译新闻更容易深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围绕同一主题,通过连续式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全面的介绍,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进而起到整合零散内容以全面制胜的作用。

最后,从注重宏观民族政策的角度来提升高度,彰显媒体“大气”。这里的高度指的是语言广播要发挥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力,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说教式的传播,而应该巧妙地找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老百姓生活相关联的融合点,围绕这个点进行传播,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民族政策的框架中进行解读,有理有据有贴近性,在春风化雨式的传播中提升理论高度。

四、从民族视角讲好特色化“民族故事”

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民族特色呈现不够,具体表现为节目内容以翻译汉语广播为主,呈现方式“一刀切”,简单地采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报。这样的传播浪费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内容资源,忽略了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表达形式,语言广播媒体的特色化没有体现。增强广播节目的民族特色要从民族视角看待少数民族的个性特征,讲好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故事”。

“民族故事”指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富有民族个性的事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讲好“民族故事”的关键在于节目应该取材于特色化的民族生活。首先,新闻信息应该“取之于民、播之于民”,提供与少数民族受众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比如牧区对于天气信息的需求,农区对于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市区对于教育、医疗等信息的需求。其次,还应该针对不同民族的重大节日推出特别报道。④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对于重大的节日会进行大范围的庆祝活动,这是展示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的最好平台。再次,对于各民族引以为豪的特色自然、人文风景进行深度报道,如针对风景如画的新疆进行“大美新疆”系列报道,针对藏族的藏医文化、宗教文化的报道,都是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的内容,为相关民族喜闻乐见的同时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视角具有看问题的角度、观点的延伸含义,语言广播采用民族视角传播就是要从本民族的实际出发,聚焦本民族特色,用本民族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首先,要将少数民族自身表情达意的形式灵活运用到广播传播中,改进报道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以傣族为例,其有着说唱、诗歌(哈章)等语言表达的形式,这些形式朗朗上口,富有民族特色,运用到广播传播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顺应互联网发展带来媒介生态环境改变的现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应该抓住新媒体这个有效传播平台,利用其双向传播的强关系特点,形成大圈子的传播范围,在改变自身线性传播局限性的同时,扩大传播范围,培育稳定的受众群体。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忽略民族语言本身的特色,从各自语言的语调语气、发音技巧出发,探寻其与所表达内容之间内在的微妙关系,这都是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例如方言传播给少数民族受众带来的亲近感,恰当使用可以增强传播效果。民族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是可以带来精神层面的认同感。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个系统工程,对于少数民族的传播常常需要涉及一些敏感话题,对于这样的传播内容,仅仅具有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对民族差异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这个时候就需要民族语言这样具有高认同感的媒介来助力传播,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隔阂,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注释:

①罗哲宇.我国民族语言广播现状调查[J].新闻与写作,2016(5)

②赵泽新.民族广播应发挥溢出式传播的优势与作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