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量子力学核心理论精选(九篇)

量子力学核心理论

第1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安徽 合肥 241002

摘 要:统一场理论共分为狭义统一场理论和广义统一场理论。狭义统一场理论就是指四种力:即电磁力与强力、弱力、万有引力的统一;广义统一场理论就是指物质世界都最终统一于电和磁,即物质世界最终由电和磁组成。物质首先由电和磁组成,电和磁组成了只有动质量而没有静质量的电磁波。物理学一条重要的定律就是:电磁波即光子在直线运动时只产生动质量,其动质量在垂直于电磁波即光子运动的方向上产生,这时电磁波处在直线运动时,其纽曲度规定为零,其静质量为也为零;把电磁波绕一个点旋转时的纽曲度规定为100%,则其静质量也为100%;当电磁波在拐弯时,在拐点处产生静质量,其产生静质量的大小和纽曲度的大小成比例关系。电磁波即光子按一定的规律绕点旋转时就产生了完全的静质量,所以,电和磁组成了磁力线环和电力线环,其中磁力线环组成了正、负电子,而电力线环组成了正、负磁极子。以正电子为核心,由正、负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结构,构成了物质世界;以负电子为核心,由正、负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结构,构成反物质世界。同样,以正磁极子为核心组成正磁物质世界,而以反磁极子为核心则组成了反磁物质世界。所以,在我们这个广义的宇宙中,除了宇宙大爆炸这个物质宇宙之外,还有反物质宇宙、正磁物质宇宙、反磁物质宇宙。更大义意上的宇宙应该由许许多多个这样由四种宇宙:物质宇宙、反物质宇宙、正磁物质宇宙、反磁物质宇宙组成。同时,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间存在着万有斥力;正磁物质宇宙和反磁物质宇宙之间也存在着万有斥力。因此可以断定,我们这个大爆炸的宇宙只是更大义意上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电子”而已。在物质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中,电和磁组成了正、负电子,正负电子组成了中子和质子,中子和质子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了分子,各种分子组成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宇宙。同时,相对论理论、量子理论、经典理论都在物质世界大统一的基础上,存在着相互间的统一关系。

关键词 :统一场理论;正负电子;薛定谔方程;量子理论;物质结构和组成

1 概述

正负电子相结合形成γ光子,而γ光子又会再次转变成正负电子,据此,有足够的理由相信,γ光子组成了正负电子。根据正负电子的内禀性自旋,磁矩,自旋角为54.74℃,恰巧为正方体对角线与正方体边的夹角,正负电子的量子磁矩大小为:-9284.764×10-27 J/T,而正负电子电量自旋产生磁矩大小为:39.83×10-27J/T,两者相差232.21倍。这一数据说明,正负电子的磁矩与电量的关系为:由于构成正负电子的磁力线环产生的磁矩并产生内禀性自旋磁矩而产生了正负电子的电量,而不是由于正负电子的内禀性自旋电量产生了正负电子的磁矩。

从薛定谔方程来讨论也得出同样的结论,自由正负电子的波由实波和虚波组成,而γ光子的波则为γ光子中轴线两侧的两组实波组成,即当γ光子绕一点进行旋转时,γ光子的一侧波变成了点内的波,成为了虚波,而另一侧的波仍为实波。当构成正负电子的三个磁力线环分别绕三维坐标轴X、Y、Z轴旋转,以坐标原点为切点进行旋转时,相位差分别为120℃,可以推导出:自由正负电子的波动性会产生一个螺旋式的振动前进,而自由正负电子所产生的位置机率波存在的机会也正是薛定谔方程中自由正负电子的实波平方的大小。

其它的粒子都是由正负电子构成,因此,所有粒子的量子化过程都符合薛定谔方程也就很正常。

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r=mec2也可以得出,正负电子的质能转换为Er=mec2=hν=0.511MeV,即正负电子的质量,将正负电子的质量除以光速以后得:,与正负电子产生的γ光子的质量与能量相统一了起来,hν=0.511MeV。由此,所有物质的质量和能量都遵从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r=mec2,这一方程从另一个方面充分证明了,物质是由正负电子组成的这一正确推断。

其它的实验数据还有:质子内边界70%的地方存在电荷,但又不显示整体电性,质子和中子又都能对外释出正或负电子等等,都充分说明了物质是由正负电子组成的事实依据。

2 几个定理

①正、负电子内三个磁力线环分为三层,从最内层绕Z轴旋转的磁力线环层、绕Y轴旋转的中间磁力线环层、最外面的绕X轴旋转的磁力线环层。组成正、负电子的三个磁力线环旋转的相位分别相差120o,正、负电子相结合在一起时,两个电子的磁力线环相互啮合,磁力线环避免相互碰撞,因为磁力线环碰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磁力线重新分布,磁力线环就会遭到破坏。

②正负电子相结合在一起时,相互啮合的两个磁力线环的磁力线方向必须为同向。如果磁力线环反向,也会导致磁力线环遭到破坏。

③物质以正电子为核心,正、负电子相间排列,每个正电子以正方体的形式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连接六个负电子,同样,每个负电子也以正方体的形式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相连接六个正电子。

④正、负电子相接合形成正方体,物质为以正电子在正方体的核心形式,并以正电子为核进行自旋,在自旋轴的两端还可以再连接其它的结构,这也是产生同位旋只有两种的原因。所有物质粒子核心具有正电性,物质粒子表面具有负电性;反物质粒子核心具有负电性,反物质粒子表面具有正电性;正磁物质和反磁物质类推。所有粒子的结构均有一个核心并以核心为轴进行自旋,在自旋轴上宇称对称,即粒子围绕自旋轴呈轴对称性,达到自旋角动量平衡。中微子是唯一没有核心结构,是特例除外。

3 正负电子的结构和组成与量子理论

3.1 正负电子的结构和组成,如图3-1-1 所示,三组磁力线环分别以三维坐标原点O点为切点,绕X轴(红色磁力线环)、绕Y轴(黄色磁力线环)、绕Z轴(蓝色磁力线环)旋转,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

这是一个负电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得出,每个磁力线环的外侧旋转时产生了负电场,而磁力线环的内侧则会产生微弱的正电场,从整个负电子结构来看,负电子的内部存在着微弱的正电场核心,外部存在着负电场,成为负电子的一个电子的电量:q=-1.6×10-19库仑的电量。

除上面负电子的结构图外,还有正电子的结构图,以及以电力线环旋转时产生正磁极子和负磁极子。共四种物质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如图3-1-2 ,这是一张经典的实验室粒子反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右半部分是把图中左半部分中的部分粒子的轨迹简化出来,这里我们不去管它。现在来看左半部分的粒子轨迹图中,γ光子既可以形成正负电子也可以形成正反磁极子;如果在垂直于磁场方向加上电场,那么就可以发现磁极子的轨迹,在电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只有磁极子,而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只有带电粒子。

3.2 γ光子的结构和组成,γ光子的波动方程,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平面单色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为γ光子电磁波的函数式。如图3-2 中的图(1)所示,在图中,电力线环平行于Y轴垂直于Z轴,磁力线环平行于Z轴垂直于Y轴。在这里γ光子的传播过程中,其电力线和磁力线都是闭合的电力线环和磁力线环,同时,电力线环和磁力线环是相互平等的,在性质和规律上没有区别,否则,如果电力线或磁力线是开环,那么,在传播过程中就会产生损耗,但事实证明光子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任何损耗。

③γ光子为上下两组平面波,这里把γ光子的长度定为OB,当上下两组波长度相等,沿X轴直线前进时,γ光子只有动质量,当正负电子相结合相互湮灭成一对γ光子时,γ光子的动质量的大小为:mγ=0.511MeV。

④当γ光子的中轴线OB收缩,即γ光子向一侧纽曲时,如图3-2中的图(2)所示,这时γ光子处于纠缠态,表现为一部分静质量。在这里把图(1)OB长度定为100%,这时的γ的静质量为:mγ=0;把图3-2中的图(3)中OB收缩为一点时,即OB=0,OB的长度定为0%,这时的γ的静质量为100%,即为mγ=0.511MeV,那么,

在图(2)中的OB的长度介于0%-100%,其静质量也介于0-0.511MeV之间。

电子中微子νe的质能值为:Eνe=8×0.511MeV=4.088MeV。但在实验室测定的静质量小于mνe=0.00002MeV,电子中微子νe的静质量与质能值之比为:,由此得到,电子中微子νe =即电子中微子中的正负电子相互不完全湮灭,成为纠缠态,其中的γ光子的纽曲度为1/200000=0.0000005%,即正负电子处于不完全湮灭的纠缠态中,组成电子中微子νe中的电磁波是以1/200000曲度纽曲前进。νμ中微子的质能总值为:Eνu=216×0.511MeV=110.376MeV,但在实验室测定的静质量为小于mνu=0.16 MeV,可得,νμ中微子的静质量与质能总值之比为:mνe/Eνu=0.16/110.376≈0.145%,即νu中微子中的电磁波是以0.16/110.376=0.145%纽曲度前进。ντ中微子的质能值为:ντ=8×64×0.511MeV=261.632MeV,但在实验室测定的静质量小于31MeV,可得,ντ子只有12%的纽曲度前进。可以得出,在无核心的中微子粒子的结构和组成当中,随着正负电子对的增多,组成中微子体积的增大,中微子中正负电子湮灭产生崩塌的程度越来越小,表现的静质量的百分比越来越高。由经验公式可初步求得:得到静质量不断加大的经验公试。

在图3-2 中的(3)还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当OB收缩为一点时,上面的波从实波转变成为了虚波,即上侧波从点外波转入到点内的虚拟波,转入电子内,虚波产生了一个微弱核心电量(负电子内的核心为正电荷,正电子的核心内为负电荷)。

3.3 γ光子转变成正负电子的量子化过程

3.5 修改后的薛定谔方程 达到普适的曹氏薛定谔方程,这里之所以称为曹氏薛定谔方程,主要是因还要经过实验的验证后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因此还请大家理解。

3.5.1 温度就是热质。什么是温度,任何物质达到热平衡都只有三个途径:传导、对流、辐射。而且任何物质达到热平衡都可以切断传导、对流,只通过辐射一种途径达到热平衡。这一点恰恰说明了温度是热质,关于热质的重新讨论,这只是一个老话题而己,前人己有各自充分的论证。在这里只说笔者将其称为热质的理由:首先,辐射是什么,辐射就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电磁波是什么,电磁波就是物质,只有动质量没有静质量的物质,所有物体温度升高或下降都可以通过对外辐射多少电磁波来计量,其公式为:(n为光子的个数)。

在穆斯堡尔效应中的γ光子被吸收核吸收,无论吸收核是被动量反冲还是被束缚在晶体中共振,吸收核的质量都增加了mγ的质量,,这也是产生引力位移或热红移的主要原因。

把温度定性为热质的意义在于,任何物质达不到对辐射电磁波的理想状态时,其温度就达到了绝对零度-273℃。同时也就可以得出低于绝对零度-273℃时的粒子的量子化状态。以及受控热核聚变要求达到温度就是给核反应带电粒子足够的能量,也就是速度,就可以发生受控热核聚变。

3.5.2 在同步电子辐射中,当给自粒子(电子)以能量E,即使电子加速后,电子的速度增快,同时电子的质量也增大,而当电子在拐弯时,速度便立即下降,同时对外辐射出X射线,这里X射线的能量为:E=hν(ν即为X射线的频率),其它带电粒子都有同样量子化的效应。

这也就是说,在量子领域,任何带电粒子被加速后,其质量都增大,增大的质量为:Δm=hν,即能量就是速度。带电粒子的质量增大后,其波动性也会随着质量的增大而产生变化,从而影响了结果的正确性。

所以,温度即热质,量子理论中的带电粒子的速度即质量,能量即质量。也就是说能量和温度等效于带电粒子的运动速度,同时也等效于带电粒子所蕴含电磁波的质量。

3.6 正负电子的波动函数

3.6.1 如图3-4所示中图6为电子结构透视图,图4为电子中一个磁力线环,即绕X轴旋转的磁力线环的运动示意图,磁力线环旋转的频率为:ν=1.233×1022转/秒,这里设电子的一个磁力线线环的质量为1m环,那么电子的三个磁力线环的质量共为3m环,整个电子的磁力线环的质量为3m环,因此,当一个磁力线环绕X轴旋转时,便会带动整个电子产生了个振动,如图中的图5所示,电子核心O点在OX轴上绕X′轴以r0为半径进行振动旋转,(re为电子的经典半径),这个数值是建立另两个磁力线环的质量集中于电子的中心O点,但实际上另两个磁力线环是处于不断旋转状态,即其质量的集中点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的实际值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又一个函数,从函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无限不循环小数为底的复指数函数式,所以其波动过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图中只是示意图的数值,是为了说明问题而提出,其数值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由此可以推导出,当构成电子的三个磁力线环相位差分别为120℃进行旋转时,电子会以图3-4 中图7进行进动旋转,而且这只是一个示意图,实际的电子的波动过程如下:自由电子的波动函数为,这里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也就是说电子的波动函数的周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三个磁力线环构成三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的周期,合成为电子的周期便成为无限不循环、无限不重周期性波函数,就如同天下没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只有相似的树叶一样,所以,每个电子的初相位也是无限不相同。而且电子还由于三个磁力线环的旋转产生的内禀性自旋,频率为:。

3.6.2 F=-kx,为自由态带电粒子(电子)一维态线性谐振子方程,在稳定平衡态作微振动,设平衡位置X=0,选取能量尺度的原点使V(0)=0,则势能,其中,k=mω2,因此,自由态带电粒子(电子)的磁力线环的旋转并不是均匀旋转,而是当粒子在一维态线性谐振到X=0时,磁力线环旋转最慢,同时粒子的振动也最慢,而当X达到极大值时,磁力线环旋转最快,同时,粒子的振动也最快。转动惯量的惯性产生一个弹性谐振效应,使电子不断地翻转从偏转的位置复位到原来的位置。这就是粒子微观领域量子化的主要原因,以及电子绕核旋转时为什么是量子化的原因:电子的磁矩与核磁矩的不断矫正过程就是量子化的过程。因为,由于电子磁矩受核磁矩、其它电子磁矩、电子自身转动惯量的惯性的影响,就如同模拟电视中的帧频和行频的同步脉冲信号的原理一样,使电子在势场中以量子化绕核运动。相位差相互为。

由此可得,自由粒子(电子)的“位置”只能在空间

内某处以机率的形式出现,而无法计算出电子的运动的轨道及电子的准确位置。

3.7 光子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光子在纽曲过程中产生静质量,具体过程如下:如图3-2 所示。

①当γ光子在均匀引力场中前进时,如图3-2中的图(1),γ光子直线前进,不受任何引力的影响。

②当γ光子在非均匀引力场中前进时,如图3-2中的(2)所示,就相当于γ光子上下两侧所经过的引力场不相等。

解释如下:当电子在均匀磁场中前进时,打在屏幕上区分不出电子正旋和反旋,而当电子通过非均匀磁场时,打在屏幕上就会显示上下两条线,表明电子有正旋和反旋之分。

γ光子同样,当在均匀引力场中前进时,所有引力场的作用力相等,无静质量表现,而当γ光子纽曲时,就如同非纽曲的γ光子在非均匀的引力场中前进一样,就会产生受力不均而表现出静质量。

③当γ光子在均匀引力场中,纽曲前进时,如4对正负电子同时相遇在一起,形不完全湮灭的纠缠态时,γ光子就如图3-2中图(2),γ光子向一侧纽曲,这时就会受到引力场的作用。这时和γ光子在非均匀引力场中前进等效,所以产生静质量。

④由于γ光子的质量为,动量p=mc,所以其惯性为F=mg,g为引力加速度,当γ光子在非均匀引力场中前进,引力场的变化率不大时,γ光子前进的弯曲度也小,而当γ光子在黑洞附近通过时,由于黑洞此处的g特别巨大,致使γ光子向一侧明显压缩,产生了如图3-5所示的笑脸光线的图像产生。

这就是为什么光被黑洞吸引,因为光在均匀引力场中直线前进时无万有引力影响,但光在均匀引力场中纽曲前进时,则产生静质量,即在纽曲的拐点处产生静质量。同理,当光在非均匀引力场中前进时,由于光经过的引力场变化,也就相当于光在均匀引力场中纽曲前进,所以就产生静质量,由于产生了静质量,因而被万有引力所吸引,而向着引力方向偏转,因此光就有一种被压缩的情况,产生了眼睛笑脸效应。

4 粒子的波动方程

正负电子按一定的规律组成了各种粒子,因此使得各种粒子也具有了波动性,其波动性与正负电组成粒子的结构和规律有关,按正负电子的结构和组成的特点和规律,组成粒子中的正负电子的各磁力线环最科学合理的结合方式是:由于每个正负电子中的三个磁力线环相位分别相差,所以,在组成粒子中的正负电子的磁力线环分别以,即正负电子的共6个磁力线环每两个磁力线环以的相位差,依序啮合旋转。6个正负电子组成一个正弦波。由此可得,组成粒子中的正负电子以正弦波的形式在粒子表面传播,从而粒子产生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就如同水波一样,水分子与相邻的水子成正弦波的形式依次传播,只是粒子表面的正负电子产生的正弦波是绕着粒子表面旋转产生另一种无限不重复周期波。所以,粒子的波动性是正负电子的波动方程的几率波叠加。

由此可以得出,电子中微子由4对正负电子,即8个正负电子组成,其波动性从正方体的一个角上负(正)电子相位从零开始,以相位差依次向其相连的三个正(负)电子旋转传递波动性,再由这三个正(负)电子中最后一个(相位最大的一个)将波动性传向另三个与之相连的负(正)电子,再到最后一个(与第一个电子成正方体对角线),同时,电子中微子以接近光速向前运动,由此其波动函数的轨迹就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静质量也由此产生。

根据态叠加原理的一般表述:当是体系的n个可能态,它们的线性叠加?鬃也是体系的一个可能状态。数学形式为:。

设为组成粒子中两个正(或负,或一正一负)电子的薛定谔方程的两个解,分别代表体系中两个正(或负,或一正一负)电子的两个可能的状态,为它们的线性叠加,即:,C1,C2为常数,将其两边对时间求偏导数并乘以,这里因为都满足薛定谔方程,即,所以可得:

,这说明组成粒子中的正负电子可能状态的叠加仍为粒子中的一个可能态,即粒子中波动方程的叠加。

5 几种基本粒子的结构和组成

5.1 由正负电子按一定的规律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正负电子相结合,形成无核心结构,这就是中微子一类,正负电子相互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微子时,随正负电子对的数量不同表现出正负电子不完全湮灭的百分不一样,正负电子对的数量越大,中微子表现为静质量的百分比越大。而到达一定(按数变化)数值时,其静质量表现率就为100%。

根据实验检测数据和理论推导值,目前物质世界的中微子应为四种,除电子中微子三种中微子外,应该还有一种中微子暂且命名为,如表1所示。

5.2 第二类,正负电子相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核心结构的粒子,其中最稳定的四种粒子构成了物质世界的99.999%以上的组成部分,即为,正负电子±e、质子p、中子n。而其它粒子按照物质反应学(和化学反应式一样,未来一门新的物理学科:物质反应学),按照一定的定律、规则,组成目前已探明的400多种粒子,其中基本粒子36种左右。

物质反应学的基本公式是:质能守恒定律,质能守恒定律是最基础的物理学定律,如果没有质能守恒定律,一切物理学都是空。

6 结论

物质最终由电和磁组成,电和磁构成电磁波:长波、中波、短波、微波、长波红外线、近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在均匀引力场中直线前进时,不产生万有引力,只在垂直于电磁波前进的方向上产生动质量,当电磁波在非均匀引力场中或电磁波在均匀引力场中非直线前进时,在前进中纽曲的拐点处产生静质量;当γ射线绕点旋转构成了正负电子,产生百分之百的静质量,多对正负电子同时相遇形成中性微小粒子即中微子,正负电相结合形成有核心的粒子,形成了质子、中子、及其它粒子,质子、中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及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构成物质世界。

电和磁除构成各种电磁波以外,电和磁可构成四种最基本的粒子:正电子、负电子、正磁极子、负磁极子,分别组成了物质宇宙、反物质宇宙、正磁物质宇宙、反磁物质宇宙。其中,物质和反物质之间,即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之间存在着万有斥力,同理正磁极子和反磁极子之间,即正磁物质宇宙和反物质宇宙之间存在着万有斥力。

因此,在更大意义的宇宙中,我们目前这个宇宙大爆炸只是更大意义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电子”而已,所以,更大意义宇宙是由物质宇宙、反物质宇宙、正磁物质宇宙、反磁物质宇宙组成。

7 讨论

宇宙中暗能量的探讨:宇宙大暴炸中,各星系,恒星,不断向外发出电磁波(包括大量的光子),这些电磁波都具有极大的动质量,还有中微子也具有动质量,同时还具有一部分静质量,所有星系之间相互发出具有极大动质量的电磁波,这种源源不断的“缓慢”暴炸,不断地推动宇宙加速膨胀,这种作用力从未停止,这就是宇宙中暗能量的主要力量。

由正反磁极子构成的磁极子中微子,处于不完全湮灭的纠缠态,是在地球上寻找和证实正、反磁宇宙的最直接证据。磁极中微子的主要特点是存在着磁静质量。

正负电子的内半径及等效外半径的大小值的计算结果为:re=,这就是电子的实际经典半径。丁肇中小组的实验测得电子的史瓦兹半径应为电子的内半径为:re内=4×10-19m。由弱相互作用实验测量值有大小,弱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弱相互作用之间的距离,可算出组成正方体对角线上的正负电子组成粒子中的正负电子间的距离及粒子中正负电子相互间的距离,以及粒子的大小等数据。

光子有动质量,光子是物质,电磁波有动质量,电磁波也是物质,电磁波由电和磁组成,所以,电场和磁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由此,电磁力(电场和磁场间的作用力)、强力(正负电子间的电磁作用力)、弱力(正负电子间的磁矩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引力与电磁斥力的差值)等四种力都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物质;即这四种作用力也可以看作是通过四种物质来传递力的大小。

光量子通信的超远距离的原因是因为光量子的场质比要比正负电子的场质比小得多,所以其响应速度也大大快于电子通信。在光量子的作用中不同于目前的电磁波,即光量子存在着电场和磁场平等且同时作用,其相互作用强度的效率与光量子的质量成正比,与相互作用的距离成关系,r为距离,所以,光量子通信不受电磁波通信的影响,而与光量子数量成正比,响应速度大大超过电子通信的主要原因是光量子的质效比远比电子通信的荷质比小得多,所以,光量子的通信响应速度更快,作用距离随光量子数量即强度(类似于电压)的大小有关。由,可得光量子通信的距离计算公式为:为比例系数,n为光量子数)。P为通信强度,p的大小与光量子数成正比。正因为光量子是电场和磁场共同作用,而且两个被分开的光量子粒子之间的电场和磁场间的作用力是呈波函数交替变化,所以,不受其光量子、电磁波、电场、磁场等的影响而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即保密性。

在实验过程中,电子从均匀磁场通过时,并不能产生两种不同自旋结果的区别,而只有电子通过非均匀磁场时,才能分离出正旋和反旋的两种电子,所以,同样,光量子通信过程中,同样,当光量子被分割成两部分的时候,其电磁信号相互作用与质量与信号强度比,比电磁波信号中的电子质量与电磁波信号比要大得多,所以,响应程度也大提高。

在实验过程中,电子从均匀磁场通过时,并不能产生两种不同自旋结果的区别,而只有电子通过非均匀磁场时,才能分离出正旋和反旋的两种电子,所以光子在通过非均匀引力场(如分子、原子的附近时),或非均匀电磁场(如分子、原子的附近),便会产生偏转,这可能是光产生折射的主要原因所在。

受控热核聚变中的电子温度的实质弄清楚以后,创造受控热核聚变环境就变得非常容易,即受控热核聚变的核子达到一定的速度后就和热核聚变发生时的温度等效,所以,未来的受控热核聚变的装置应设计成同步电子辐射或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形式,即受控热核聚变的核子达到一定的速度相互碰撞后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热核聚变。

关于欧洲核子对撞机的讨论,核子对撞机中的核子,当速度加快后,会产生一层“厚厚”的电磁波光子包裹住,就如同装甲车一样,反而产生不了结果,所以,并非速度越快越好,而是正确的速度加正确的角度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8 展望

人类未来能源的三大走向:

一是可再生能源,最大潜力的是热能电版,即象太阳能电版一样,将环境温度中的热能源源不断地转变成电能,同时环境温度不断下降。当热能电版工作的临界温度达到-40℃时,那么,在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由热能电版源源不断地贡献电能。

二是核能,现在已使用核裂变能,未来还有受控核聚变能源,随着新的理论的指导下,即核聚变所需的上亿度电子温度,实际上就是带电粒子加速以后的速度,这样如负电子、正电子、带电粒子如氘、氚核等,以一定地速度射入另一个粒子,就会产生核聚变。所以,未来的同步辐射、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都可能成为受控热核聚变的主要装置。

三是湮灭能的利用,即利用物质和反物质相互湮灭的原理,通过人工制造反物质,再将物质和反物质相互结合产生湮灭能,这样一克反物质所产生的能量比一公斤铀或2700吨标煤所产生的能量还要高。人类已制造出了9个反氢原子就是一个实例。

人类知识的累积,使人们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当最终人类用于终生学习都无法学完某一专业全部知识的时候,人类智慧的极限便由此到来。所以,目前教育学的三大改革:第一,不能让孩子过早的完成某些知识层次的学习,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如果植物还没有到果实期过早地让植物去结果,则一定会适得其反,小孩子也一样,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只能学习一定层次的知识,其衡量的标准就是,幼儿园时期,小孩的考试100%达100分,小学95%考试达100分率,初中90%考试达100分率,高中80%考试达100分率,大学也应达到85%考试达100分率;第二,延长学习的时间,过去仅文学就10年寒窗,现在数、理、化等等多学科,从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高中6年,大学4年,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3年,博士后3年,全部加起来共计28年。未来,如果设定人类的工作年龄为60岁的话,那么,向理想靠拢的话,则人类可能从幼儿园开始学习,一直学到59岁,最后60岁时工作一年,其智慧、高效率、高自动化的一年工作和劳动就能生产出足以养活59年的学习及养活其它人的产品。所以,现在社会规划中,可以以此为目标,不断向这一方向努力和接近,才是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原理;第三,人类除了学习以外,体力劳动的量会越来越小,缺乏煅炼是未来人类的最大弊病,所以,发展体育事业就成为了未来人类的另一大支柱。

随着新的知识越来越多,专业知识的深度越来越大,未来当人类的发明创新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需要一个人一辈子,即如果以60岁计算,需60年以上才能学完,那么,这时人类的发明创新就达到了极限,科学的发展才是真正遇到了瓶颈。

参考文献:

[1]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第二版、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85年6月第二版.

[2]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第二版.

[3]吴百诗主编.大学物理(上、下册)[M].科学出版社,2001.6第一版.

[4]赵凯华主编.电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85.6第二版.

[5]陈宜生编著.物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6]同济大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11月第2版.

[7]王友桐.正电子湮灭[J].核技术,1980年第一期.

[8]唐孝威.三光子实验[J].自然杂志,11卷第1期.

[9]李福利.关于电子的史瓦兹半径[J].自然杂志5卷9期.

[10]曹焱.论光速的相对性和绝对静止参照系的关系——实验发现光子动态惯性的存在[J].教育学,2013年第3期.科学研究月刊,2012年第10期.

[11]曹焱.论光的频移和时空相对性的关系[J].教育学,2013年第8期.

[12]曹焱.论正负电子的结构和组成[J],教育学,2013年第15期.

[13]曹焱.论中微子暨胶子的结构和组成——统一场理论概述[J].学习导刊,2014年第5期.学术研究杂志,2014年6月第一期.

第2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科技“核心期刊”;评定问题;遴选方法;指标体系建设

“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衡量一个杂志学术地位的基本指标。能否进入“核心期刊”的队伍,对一个杂志社,特别是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来说,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为被评为“核心期刊”就意味着杂志学术水平被社会承认,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得到中国所有的高校、研究所等职称评定机构的认可。杂志能否进入“核心期刊”,更是杂志社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导航标!

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繁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加,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1949年建国时,我国有科技期刊80种,1956年增至200种。1978年新闻出版署成立,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对全国正式出版期刊进行了重新登记,换发了新的期刊登记证,获准正式出版期刊6000种,其中,自然科技期刊2800种(占48%),10年增长了7倍。2005年经过整顿提高,期刊稳定在4957种。[1]二是已办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期刊整体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期刊总量迅速上长的同时,如何有导向性提高期刊质量,成为期刊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评价“核心期刊”就产生了。

1992—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先后有4版问世。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特点显著:一是刊源数量不等:第1-3版《总览》的候选刊物约1万种,分别遴选出2174、1596和1571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约占期刊总量的21%、16%和15%。第4版《总览》待选刊源约1.2万种,最后筛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入选率为15%。[2,3]二是核心期刊的筛选指标不同:编制第1版《总览》,主要采用载文量、文摘量、引文分析综合筛选;第2、3版《总览》增加了“影响因子”;第4版《总览》将“他引量”和“获国家奖或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2项指标纳入筛选指标,去掉了“载文量”。[4,5]

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引导效应不力

科技核心期刊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期刊”战略的实施应该结合我国科技计划重点方向、科技发展的学科优势和新生长点的实际格局,遴选一批国内领先和国内重点培育两个层次,进行重点支持。可是,在我们现行的“核心期刊”遴选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指标要求,使其学术引导效应严重不力。

(二)“影响因子”对“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作为“核心期刊”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的影响因子,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一是分子,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二是分母,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有实质性的论文和述评的数量。活跃的学科其期刊的影响因子要大大超过不活跃学科的期刊。有的学科领域的研究比较窄,从事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数不是很多,即便所有有关的科学家都加以引用,其引用次数也不会很高。所以,某一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明该刊的总体质量高,并不能得出该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质量都高。[7,8]

(三)科技“核心期刊”缺乏人力资本质量评价

纵观4版《总览》中的“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期刊采编人员综合素质评判指标缺乏。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采编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期刊出版质量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刊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的科技“核心期刊”编辑部只有1个固定编辑,为了节约出刊成本,其他采编人员都是聘用无业人员,他们没有学术专长,也不懂期刊行业知识,只是完成错别字校对等低级工作。所以,科技“核心期刊”缺乏采编人员素质考量,“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极大的质疑。

(四)科技“核心期刊”的行业分类不明确

科技“核心期刊”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核心期刊”应该起到行业风向标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发展,人们对科技期刊多样化需求增大,综合科技期刊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各种专业期刊应运而生。同一行业、同一研究领域可能出现多种刊名的科技期刊。这些期刊如何提升其质量,行业内的科技“核心期刊”的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为同行业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高学术水准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原则与方法

(一)遴选原则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二)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1)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2)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遴选程序

1.自愿申报。由期刊主办单位直接向当年的“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

2.资格审查。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按照遴选原则、范围和评定指标的要求对报送的“核心期刊”评定材料进行严格审查,本着宁缺勿滥的责任精神严格资格审查。

3.评审。对于资格审查通过的申请材料,交送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集中评审,由申报单位简介报送材料,然后进行评委质疑答辩,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择优选出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

4.公示。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评审通过的被选“核心期刊”进行为期3个月的公示。公示期内,“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于有异议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并进行严格处理,还公正于民。

5.审定。公示期满后,根据公示反馈意见,由“核心期刊”评定办公室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上报当年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最后研究正式批准当年科技“核心期刊”,并向社会公布当年入选的期刊名单。

四、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强化科技“核心期刊”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现阶段,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工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政出多头,管理分散,即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各个部委、部分大学图书馆、还有一些经济实体都可以进行“核心期刊”的评定工作,形成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不仅给科技“核心期刊”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科技界科技评价和人才激励造成导向混乱,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强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统一管理和监督。笔者建议: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设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牵头组织三年一度的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和监督工作。

(二)实施科技“核心期刊”的分类指导,个性化管理

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性质的期刊,有时缺乏可比性。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管理,应对不同类型的科技“科技期刊”实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克服“一刀切”管理带来的弊端,使科技期刊遵循不同性质、社会功能、社会需要而科学合理地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对其实施正确引导和宏观管理。

(三)强化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风向标作用

在核心期刊的评审中,期刊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杂志要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提高杂志的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但是一个杂志要想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改变难度很大,很难想象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会选择一个非核心期刊来发表。提高杂志影响力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让读者能更方便地读到自己杂志,杂志文章被人阅读的多了,引用的概率自然就会提高,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扩散因子也会随之提高。

目前,读者来阅读杂志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到图书馆查阅或自己订阅,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到互联网上查看,而且到互联网上查询的比例越来越大,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扩散作用,提高期刊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晓东,宋培元,曾建勋.我国科技期刊现状及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45-1049.

[2]庄守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林被甸,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戴龙基,张其苏,蔡蓉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戴龙基,张其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公晓红,冯广京.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2-188.

第3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综合性的学科。在宏观上,环境科学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运用各自学科的经验、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发展并形成各种分支,这些分支学科的迅猛发展,使得环境科学在环境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表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论文,这些在国内外环境科学类期刊。为了使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了解国内该领域代表最高学术水平的期刊,笔者对较为常用的期刊评价体系中收录的环境类核心期刊,从数量、影响因子、被引情况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2评价的依据及数据来源

 

20世纪30年代英国化学家和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发现某一学科的在其它学科的期刊上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布拉德福猜测论文在期刊上的分布存在着某种规律:某一专业的大量论文可能集中分布在少数专业期刊上,而少部分论文则分布在与此专业较为密切的“边缘期刊”和其它的“普通期刊”上。并选择“应用地球物理学”、“润滑”两个专题进行验证。在经过大量统计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描述文献序性结构的定律,称为布拉德福定律,其基本观点是:某一学科的文献相对地集中在一定数量的杂志上,而剩余部分的文献则依次分散在其它相关杂志上,该定律揭示了文献集中与分散规律。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SCI创始人加菲尔德(Carfield)在对“SCI”1969年第四季度收录的2200种期刊的100万篇参考文献后发现,被引率高的文章的24%来自于25种期刊,50%出自于152种期刊,75%出自757种期刊,被SCI收录的500种来源期刊的文献量2200种来源期刊文献总量的70%。证明了被引文献在期刊上的分布,同样具有布拉德福所揭示的集中一离散特征。加菲尔德将被引文献来源较为集中的152种期刊定名为“核心期刊”,从而开“核心期刊”遴选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关注文献计量学方面的研究随着核心期刊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图书情报学界、出版界、及科学研究管理部门等多方合作,运用核心期刊理论和方法,采用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专家评审等定量与定性地对国内核心期刊遴选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包括: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及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等。

 

以下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简称“年报”)的环境科学类期刊,以北京大学2011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版)(简称“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2013-1014)”(简称“CSCD”)[7]中收录的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评价系统:“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对比分析,为环境科学工作者了解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选择、利用期刊提供客观的评价。

 

3统计分析

 

3.1收录的数量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版)用文献计量学指标对4042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进行了评估,其中环境科学类期刊(X1/X8)共66种。被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有27种,被CSCD收录的有24种,核心库期刊有20种,扩展版有4种。同时被中文核心期刊和CSCD收录的有22种。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与CSCD对比。《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的影响因子分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在综合统计源期刊基础上增加了中国部分博、硕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与综合统计源期刊一起合称为复合统计源文献,并由此定义了“复合影响因子”。将科技期刊的引文统计源期刊扩展到了人文社科类期刊,与科技类统计源期刊一起总称之为综合统计源期刊,并相应定义了“综合影响因子”。这两者都是按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综合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与CSCD两个不同的评价体系对相同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虽然不同,但影响因子的高低排序基本相同。两个评价体系影响因子最高的前4种期刊是:《湿地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

第4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学徒制教育;电子商务

一、前言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当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重要保障,但现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问题分析解决,如创新教育模式、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加强及深入校企合作等。本次研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其理论意义重大。

二、创新创业能力概述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其意义重大。其中,“创新创业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生本教育的关键核心,创新创业能力是基于现阶段我国残酷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及局势紧迫的一种创新化创业能力,它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形态,而是将理论学习、实践创业进行有效结合,强化创业中的个人应对能力,包括对环境、社会、人际的有利协调及适应。从“能力”的角度来讲创新创业能力是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环境相结合,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及社会竞争中可以更为从容、坚持、信心的进行自主创业,而不是以往的等、靠消极思想。新时期,我国不仅需要大量理论性人才,还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应用的完美结合,才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核心趋势。因此,核心素养培养正是其理论与应用的紧密融合。另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于对传统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模式的创新突破,从“创业”角度来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侧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心理素质及创业意识,即所谓的“学有所用”,它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充分应用到实际创业中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效果性。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三、目前我国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问题现状

(一)教育模式较为单一

通过对部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分析研究发现,“教育模式单一”是其主要问题之一。电子商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需要学生经过反复实践及理论关联,而学徒制教育实质正是将理论进行实践融入,从效果层面角度来讲是较为简单快捷的途径之一[1]。而教育模式的单一化,造成了教育质量及效率长期得不到提升,具体如下:第一、在学徒制教育中依然是以“师傅”为核心主导,通过师傅的经验传授及教导让学生掌握理论应用,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性,但并不符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3]。第二、过度注重实践而轻视理论,学徒制教育主要是以实践、创业为主,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徒制教育过程中出现严重轻视理论知识现象,这种情况发生有其一定的必然规律。但通过本质看待问题,理论知识的缺乏并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电子商务专业需要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支持,在师徒制教育中一旦缺乏理论知识就会导致诸多问题出现,不利于新时期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4]。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

人才培养是基于市场需求下的应对式教育,但部分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学徒制教育中并没能深入市场调研,对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标准不了解,出现盲目培养,具体如下:第一、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将人才培养进行体系优化与资源保障,在课程安排上依然采用虚拟平台进行教学,虽然虚拟平台教学模式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虚拟毕竟不同于真实市场,从技术、环境、需求、标准等方面都无法与真实市场比较,导致教学质量及教育效果欠佳。第二、对当下市场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标准不掌握,传统的教育方式及理论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盲目化,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市场日益残酷,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逐渐提高。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创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核心[5]。

四、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优化措施

(一)创新教育模式

首先,应该结合现代“学徒制教育”特点,对教育模式及理念进行突破创新。学徒制教育不是片面的简单流程,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师傅思维”,即师傅说教,在校企合作中要以“学生”为主导,师傅可以将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巧进行“引导式”传授,在教育开展过程中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及建议。其次,应该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电子商务专业实习过程中虽然需要大量应用实践,但绝对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在校企合作中师傅应该以“理论”为基础核心,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其专业技巧传授给学生。最后,针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用,师傅可以对学生的应对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进行侧重培养,为学生日后自主创业奠定坚实基础[6]。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模式在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只有进行综合能力培养才能发挥其效果作用。

(二)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的目的性就在于对人才的市场化培养,缺乏市场支撑就谈不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以基于此问题现状,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市场为目标导向对人才进行培养,具体如下:第一、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市场环境,在电子商务工作进行中让学生感受到紧迫感、危机感,从而其心理适应上起到一定触动作用。第二、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标准,通过校企合作,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与需求标准进行结合,即“市场所需的人才都在这里”,提升了人才的价值作用。第三、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企业与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赢”,例如:在学校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在企业方面通过有效人才的培养,也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奠定基础[7]。

(三)加强及深入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时期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核心,所以一定要加强深化校企合作,将学徒制教育进行深度诠释,并主动与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将新时期下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逐步提升。而企业也应该将人才培养进行程度重视,对“如何合作、怎样合作、如何提高、怎样提高”进行研究分析,从企业角度、市场角度优化学徒制教育,具体如下:第一、在学徒制教育过程中注入企业文化;第二、在学徒制教育过程中融入党政教育;第三、在学徒制教育中融入创业意识等,将能力培养多元、综合化,而不是片面化、盲目性,进而为新时期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打下重要基础[8]。

第5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此乃特殊重要文稿,几乎涉及物理世界全部问题。文中全部用8位数字有效精度并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表明下述原理成立:

〖测得准原理〗:世间万物,无例外,都是测得准的(准确程度最终都将取决于普朗克常数 h=2π? 的准确度),绝非测不准的;世间只存在测不准的学者,并不存在【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无可否认的事实,全面、系统、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世界权威理论,纯系伪科学。其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系反科学的理论,由此量子力学已把科学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恶性循环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学已修成了诡辩内禀属性,任何单方面对其论说全然无效,必须给量子力学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显得较长。实乃:

有道僧是愚氓忧可训,

奈何量子愚氓胜和尚!

第一章.世界是测得准的,并非测不准的

乍看,题目好象哲学的。不屑哲学,只谈物理。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物理学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找出这信息并揭示其内在规律。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的理论(无例外)均未能如此。然而国内外学界却一致认为理论物理大厦框架--《量子力学》已经建成,剩下只是装修和美化了。

但经本文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对一些基本物理学问题的实质并不清楚,往往似是而非。然而《量子力学》却娓娓动听、夸夸其谈,实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请看事实:

1.1 关于"量子化"根源问题。

微观世界"量子化"已被证实,人们已经公认。但接踵而来的就是"量子化"根源问题,又机制怎样?这本是物理学根本任务之一。已有的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都未能回答。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置这本职任务于不顾,翩翩起舞与数学喧宾夺主、相互玩弄!

就是说,《量子力学》是在未有弄清量子化根源前提下侈谈"量子"的"科学"。其结果只能使原子结构凭空量子化,量子化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目前物理科学之现状!

可有人,例如一位量子力学教授辩论时说:"量子化是电子自身固有属性,阴极射线中的电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虽然,这量子力学家利用了"微小量子"数学"极限"概念进行诡辩,显得很聪明,但却误了人类物理学前程!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阴极射线中的电子、x射线韧致辐射电子、高能加速器中电子或其它自由电子能量都连续可变,决不表现量子化!这无疑表明量子化不是电子自身固有属性。那末,原子结构中能量量子化必有其它原因。显然这是基本物理学问题,作为理论物理又是非弄清不可的问题。其它科学例如数学,由于任务不同尚可不必关心量子化根源问题。然,作为理论物理决不可以!本文如下将准确具体讨论量子化根源问题以及物质世界又怎样量子化的,并给出8位数字有效精度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

1.2 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

既然凭空将电子能量量子化,就难免臆造之嫌,所以《量子力学》就下意识往实验上靠??"符合"试验。然而,既下意识就难免拙劣,请看事实: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第六册--《量子力学》(文献 [1]) 中著:"量子力学,可建立于数个基本假定上,大体上这些基本假定分属两大项……,两项的假定便构成一量子力学完整系统"。

这明确表明,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种种猜测)。"科学学"研究还表明:任何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东西都不可能是科学!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娓娓动听说:"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这不是弥天大谎么?!

文献 [1] 在建立对易关系:

pq -qp = (?/i)e ????????? (1)

时说:"这是一基本假定"。并告诫人们:"不可懂"!就是说(1)式不能用任何数学--物理方法导出,即:不否认这是一种猜测。然而,(1)式就是昭著世界的"波动方程"的基础,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确切地说,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种种猜测。这分明表现的是量子力学家们主观意识!

研究表明,量子力学所谓实验基础,首先在于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认真研究表明,物质波究竟是什么?德布罗意本人未有弄清,后人至今仍未弄清,又怎能说"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呢?!

研究表明,量子力学的实际过程是:德布罗意对自然现象进行一次连他自己也弄不清的抽象(猜测)(以下证明),提出"物质波"概念。量子力学对这不清的概念又进行一次抽象(猜测)(以下证明),提出"波函数"(ψ)概念,并且通过一种算符将其作用到一个基本假定即(1)式上,便铸成了著名的"波动方程" --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h2/2m)?2ψ + (e-v)ψ = 0 ????? (2)

由于量子力学凭空引进"波函数ψ",实际上就赋予了电子神奇性质。正是这种神奇性质使得量子力学具备了非凡诡辩能力。

1.3 量子力学诡辩伦理

1.3.1 关于理论基础诡辩

以上及以下讨论都证明,量子力学是,由于缺乏了解,错误地估计了试验(以下严格证明),用了错误的基本假定(不能由任何合理方法导出)而形成的,错误理论。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口口声声:"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地科学"。这分明是在诡辩,再加上社会意识,量子力学又具备了狡辩能力。

1.3.2 关于物质波的狡辩

对于"物质波"概念,量子力学 [1] 应用了三个基本假定:其一假定"对易关系"即(1)式,由此构成量子力学骨架;其二假定"测不准原理",由此编造了电子"几率云"图像;其三假定"波粒互补原理",这种原理本身就是一种诡辩,因为"波粒二象性"问题目前仍属困难不解的世界性难题。于是量子力学精心泡制出"波函数ψ"并强加给电子。经如此之假定,电子便具备了神奇性质--量子力学家们的主观意识。

然而"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究竟是什么?量子力学家们着实应向人们交代清楚,遗憾的是任何学家都未能如愿。实际上对波函数ψ的真实物理意义,量子力学家们也只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凡人不可知。这分明是狡辩理论!

如果需要,量子力学(文献 [1])首先拿出:

2πa=n ?????????????? (3)

很明显式中 2πa是粒子中心轨迹。于是说,物质波是粒子轨迹波动。此说极易征服初学者,但此说问题也易败露。量子力学立即改变说法,言(3) 式系近代物理概念,对此不能用经典概念理解。于是又出现:

1.3.3 关于"经典"与"近代"狡辩

量子力学经常炫耀是近代科学理论,已经超脱经典,又不时贬低经典理论。

然而,以下讨论完全证明:量子力学除了主观臆造因素外,完全没有离开经典物理一步,也未超出经典物理一点,就连波函数 ψ 的表达式(无例外)也完全是经典数学和经典力学关系式,并且以下用不可否认的事实--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表明量子力学连经典理论也不通。所以,量子力学所谓超脱经典,正在于一些基本假定连同主观臆造。在此种意义上说,量子力学不仅超脱经典,而且也超脱科学!1.3.4 量子力学方法论狡辩

确切说,量子力学不能给波函数 ψ 做出完整的真实物理学定义,但在理论中却轮番使用: ①波函数 ψ 表示粒子中心轨迹波动;②波函数 ψ 表示粒子出现几率;③波函数 ψ 表示弥撒物质波包三种概念。有了三种概念,又可各取所需,自然一切物理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然而,量子力学同时又"有权"轮番否定这三种概念。但却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另一种需要--否定其它理论,其中包括真理。要指出的是,量子力学轮番使用三种概念,又轮番否定这三种概念,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因为应用一种概念的同时又否定这种概念,这是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连儿童都知道是蠢事。显然量子力学家比儿童高明得多,这叫认识方法狡辩。

似这样,在哲学面前,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量子力学可以蒙混过关;其它科学由于研究任务不同,不会关心"量子化"根源,又由"领地"限制也无权过问波函数的真实意义;量子力学又可各取所需轮番应用和轮番否定①、②、③三种概念。于是,量子力学便以狡辩赢得了世界理论权威!

1.4 关于"符合"试验问题

以下将证明,量子力学所谓符合实验,实际上系对实验的猜测。量子力学很善于做貌似合理实则谬误的猜测(以下揭示),并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其实,对实验的真实物理过程并不清楚,又何谈相符呢?请看事实:

基于玻尔理论的成功,量子力学作两项重要推广。心理学原因,人们对这种推广又愿意接受。然而却出现本质性原则错误,请看:

1.4.1 量子力学推广(一)

由于氢原子的试验电离能与玻尔理论真实能级相近,于是量子力学推广为:

试验电离能 = 原子真实能级 ?????????? (4)

将该式推广到多电子原子中显然很省力气,但这是严重错误。请看氦原子事实:

试验(文献[1])测得氦原子两个电离能,这里分别用 e1,e2 表示为:

e1= 1.80(rhc) = 24.58(ev) ???????? (5)

e2= 5.80(rhc) = 79.01(ev) ???????? (6)

量子力学[1]认为这就是氦原子的两个真实能级。

若用 e玻 表示类氢氦离子基态能玻尔理论值,则

e玻 = 54.42(ev) ????????????? (7)

显然下式成立:

e2 = e1+ e玻 ?????????????? (8)

该式明确表明 e2 不是氦原子的真实能级,因为其中包含有 e1 ,即第一电离能。

那么,实验值 e2 即(8)式表示什么物理内容呢?

研究表明:要使氦原子第二电子电离,仪器必先付出能量 e1=24.58(ev) 先使第一电子电离,这好比代价,氦原子于是变成类氢氦离子,其基态能为 e玻=54.42(ev)。要使它电离,仪器必须再付出与 e玻 相等的能量,才能使第2电子电离。那么仪器付出总能量必为 e2=e1+e玻,这就是氦原子电离实验真实过程,由此不难结论:

1.4.2 据电离实验本文结论

电离实验结论一:氢原子及类氢氦离子玻尔理论值正确。

电离实验结论二:目前电离能实验值 ≠ 原子真实能级。

电离实验结论三:所有元素最低能级皆为其类氢离子能级,不存在比这更低的能级。

然而量子力学(文献[1]、[3])却竞相用"微扰法"、"变分法"乃至用修正核电荷方法逼近计算这氦原子的"能级"e2 :

e2= 5.80(rhc) = 79.01(ev) ?????? (9)

显然,量子力学这种下意识"符合"实验,拙劣以极,形同瞎子摸象!

这是由于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缺乏了解,又没有搞清电离实验真实物理过程所致。

对此,进一步证明如下,参见表(一):

表(一)几个元素的类氢离子能级

原子序 元素 e1(ev) e玻(ev) e1+e玻 e实(ev) 注

13 al 5.986 2299.3799 2305.3569 2304

14 si 8.151 2666.7364 2674.8874 2673

15 p 10.486 3061.3046 3071.7906 3070

16 s 10.360 3483.0843 3493.4443 3494

17 cl 12.967 3932.0756 3945.0426 3946

18 ar 15.759 4408.2786 4424.0376 4426

表中 e1 为元素第一电离能实验值,e玻为类氢离子基态能玻尔理论值,e实 表示类氢离子电离能实验值,可见下式成立:

e实 = e1+e玻 ????????????? (10)

该式明确表明类氢离子电离能实验值 e实 不能直接代表其真实能级,因为 e实 中包含有e1(第一电离能)。有说这是巧合。然而表中六个元素都完全巧合必有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以上三条结论。实际上(9)、(10)二式等价,但(10)式只对表中几个元素成立。对于其它元素或其它情况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不可一日而语。

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三条结论,再做如下推论:

1.4.3 据电离试验本文推论

电离实验推论一:任何电离实验过程都是电子几经碰撞交换能量综合结果。注意氢原子的电离能与真实能级相近但并不相等的事实,因此

电离实验推论二:任何元素任何电离能目前实验值均不能直接代表原子的真实能级。

电离实验推论三:随着理论与技术进步将来完全可以试验直接测得原子的真实能级。

以上证明(4)式完全错误,然而量子力学对此未经证明却实际应用。可见,量子力学逻辑上粗糙、理论荒诞!

1.4.4 量子力学推广(二)

根据玻尔理论的成功,量子力学(文献[4])又作一项重要推广: 认为多电子原子结构不同壳层 k,l,m,n …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 n=1,2,3,4…

显然,这种推广也很省力,然而也是严重错误!

参见图(1)氢原子的能级,这代表玻尔理论的成功。可是量子力学毫不思索原封不动将图(1)推广到多电子原子中。量子力学很善于做这种貌似合理实则谬之千里的推广。从中可见量子力学理论思维完全不具物理学素质。

稍经分析不难发现,图(1)所示物理意义可用图(2)类比。谁都知道图(2)表示的内容是三个人在同一时刻的官位(级),或者表示一个人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官位。但决不表示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具有三种官位(级)。

那么图(1)也如此:或者表示在同一时刻三个氢原子的能级(画在一起),或者表示一个氢原子在三个不同时刻的能级。但图(1)决不表示在同一时刻氢原子有三个能级(注意氢原子只有唯一电子)。

要知道,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将产生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同样,量子力学这种推广也未经证明而普遍应用。

研究表明,原子结构这种性质是由量子化根源决定的。量子力学对此一无所知,严彦却夸夸其谈什么"量子"、什么"力学",实在误人不浅!

经量子力学如此推广,其结果必然使得原子结构--物质世界变得一塌糊涂。因之,物质结构必然由测得准变为测不准的了。这就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稍经分析也不难发现【测不准原理】的哲学错误。

所以如上述,量子力学所谓符合实验,实际上是对实验进行貌似合理(但谬之千里)的猜测并作勇敢推广而已。

1.5 关于【测不准原理】问题

如果人们要问,量子力学就会说:【测不准原理】是根据实验的总结。

根据什么实验?

还是根据"物质波"。

但须知,与其说世界公认量子力学是理论物理权威,毋宁说世界公认"波粒二象"性问题仍是世界性遗难问题。在此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怎么可以总结呢?!

所以,在问题循环不解情况下,由于量子力学诡辩性及其狡辩能力,方才成为世界理论权威!以致人们对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哲学错误丧失分辨能力。又由于这种错误原理隐藏在高深难懂的量子力学之中,常人不可涉才得以免遭非难。现在有必要给这错误原理充分揭露!

大量研究可以结论,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大部物理世界准确信息,这就是普朗克常数 h

=2π? 给出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本文已经给出目前大部物理学问题以准确具体描述,其中包括目前困难问题,也包括"波粒二象"性问题。并且这种描述全部具有8位数字有效精度与并实验完全相符的结果,以下将做这种描述。这表明〖测得准原理〗成立(参见提要)。这就在事实上完全打了破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神话--鬼话!

然而量子力学由于缺乏了解又理论贫乏,却完全错误地应用了大自然给出的准确信息:

δp·δx ≥ (1/ 2)? ??????????? (11)

这就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数学表达式。显然竟将大自然给出的准确信息--普朗克常数 ? 作为测不准的量度,是乃天大谬误。

第二章 普朗克常数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

本文大量研究,现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 ?????????????????? (12)

给出的物质世界准确信息:

2.1 ? 已经给出所有元素原子结构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具体描述任何原子的真实结构,并都将与实验符合很好。文献[5]、[6]、[7]已经做了这种描述,这在事实上已经打破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神话--鬼话。

2.2 ?已经给出任何微观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以及场粒子等)自身结构准确信息

例如,可以算得质子自身结构理论半径,以 rp 表示,准确为:

rp = 1.3214100×10-13 (cm) ????? (13)

并可从能量、电荷、自旋、磁矩、元素周期率五方面算得完全相同的这一结果,已无可否认地证明这结果唯一正确。这是目前任何理论都办不到的!

又例如,可以算得电子自身结构理论半径,以 re 表示,准确为:

re = 2.9742175×10-14(cm) ---------- (14)

同样可证明此结果唯一正确(繁琐,略),量子力学对此望尘莫及。

2.3 ? 已经给出普适常数 φ 的准确信息

普适常数定义:任何光子的波长 λ 与发射该光子的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半径 r 之比为常数,以 φ 表示之,那么有:

φ = λ/r =常量=1/(ε。·α)

= 4π×137.03600 = 1722.0451 -------- (15)

(说明:当电子跃迁为r∞时,轨道半径直接用r;当电子跃迁为rarb时,式中要用当量轨道半径,略。)

研究表明这是一个斩新的物理常数,虽无量纲,但具有丰富重要物理意义。由(15)式已经看出,普适常数 φ 严格规定着光子和电子;以下还将看到,普适常数还严格规定着质子和中子以及粒子的磁矩及其"反常"。相形之下,量子力学竟将光速 c 称作"普适常数",不知多么无聊!

此外,根据普适方程(见下)和普适常数 φ 还可算得任何光子的形成机制、光子的尺寸、质量、能量、性质以及光子的自身内部结构。此类问题,由于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限制,人们连想都不敢想。可见量子力学荒谬已极!并且,这种计算完全表明光子的粒子实在性,而所谓波动性只不过是粒子实在性的客观反映。

2.4 ? 已经给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固体性质、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物质结构准确信息

本文如下普适方程可以变为:

v = n2 ?2/mr2 ???????????? (16)

式中v为引力势能,它将准确决定晶体晶格能;而 r 则决定晶体晶格常数(略)。

2.5 ? 已经给出量子数 n=0,1,2,3… 真实物理意义的准确信息

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数 n=0,1,2,3… 只表示自然数,除此之外无任何物理意义。大量研究可以结论:宏观温度 t 就是量子数 n 在统计意义上的单值函数,即:

t =f(n) ?????????????? (17)

研究还表明,对单个粒子(原子、分子)该式也严格成立,只不过对单个粒子(原子、分子)则无需统计。这已表明,微观粒子的温度也是"量子化"的,不能连续取值。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 ? 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 ? 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 (20) 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 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 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 k1 :

k1 = vi2 ·ri = 常数

= 1.327×10 26 (达因·cm2/克) ???? (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 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 k2 :

k2 =mi2·vi2·ri2 / ri5 = 常数

= 9.747 ×10 49(克2/cm·秒2) ??? (19)

式中 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 ? 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 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 [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 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 ? 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 ω? = nh ,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 ? 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 ,其中,n=0,1,2,3… 为量子数;而 φ=1722.0451 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 ? 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 le 表示,那么有:le=n·? ,其中 n=0,1,2,3… 为量子数。

3.4 ? 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 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 ? 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 。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 ? 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 k,l,m,n… 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 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 (1/2)v ?????? ①

t= e ???????? ② ??? (20)

e=n2·?2 / 2m·r2 ???? 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 ? 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 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 ? 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 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 ? 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 ?(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 ? 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 ? 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 (20) 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 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 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 k1 :

k1 = vi2 ·ri = 常数

= 1.327×10 26 (达因·cm2/克) ???? (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 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 k2 :

k2 =mi2·vi2·ri2 / ri5 = 常数

= 9.747 ×10 49(克2/cm·秒2) ??? (19)

式中 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 ? 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 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 [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 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 ? 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 ω? = nh ,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 ? 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 ,其中,n=0,1,2,3… 为量子数;而 φ=1722.0451 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 ? 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 le 表示,那么有:le=n·? ,其中 n=0,1,2,3… 为量子数。

3.4 ? 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 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 ? 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 。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 ? 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 k,l,m,n… 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 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 (1/2)v ?????? ①

t= e ???????? ② ??? (20)

e=n2·?2 / 2m·r2 ???? 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 ? 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 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 ? 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 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 ? 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 ?(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 ? 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 ? 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 (20) 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 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 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 k1 :

k1 = vi2 ·ri = 常数

= 1.327×10 26 (达因·cm2/克) ???? (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 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 k2 :

k2 =mi2·vi2·ri2 / ri5 = 常数

= 9.747 ×10 49(克2/cm·秒2) ??? (19)

式中 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 ? 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 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 [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 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 ? 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 ω? = nh ,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 ? 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 ,其中,n=0,1,2,3… 为量子数;而 φ=1722.0451 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 ? 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 le 表示,那么有:le=n·? ,其中 n=0,1,2,3… 为量子数。

3.4 ? 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 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 ? 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 。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 ? 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 k,l,m,n… 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 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 (1/2)v ?????? ①

t= e ???????? ② ??? (20)

e=n2·?2 / 2m·r2 ???? 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 ? 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 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 ? 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 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 ? 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 ?(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子力学一无所知,严彦却夸夸其谈,自欺欺人又听不得不同意见。认真地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并未解决任何实质性物理学问题。量自力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在人类文明史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纪念碑--【测不准原理】--科学史上奇耻大辱!历史将证明这是对量子力学恰如其分的评价。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 h=2π? 已经揭示并将揭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

第四章 大自然(物质世界)内在本质规律一

第6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摘 要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借助表面肌电学,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徒手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区域主要肌群的动员特征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为完善摔跤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提供理论支撑,为运动队提供科学而直接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中利用表面肌电学分析了摔跤运动员在徒手状态下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区域的肌群激活程度、激活特征、贡献程度等情况。

关键词 古典式摔跤 夹颈背 核心力量 肌电

一、前言

男子古典式摔跤属于徒手对抗性项目,核心力量对技术动作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其核心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但是,由于受到检测仪器的限制,人们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的核心区域各主要肌群力量发展情况的认识还较模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该项目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设备的引入,针对该项目力量水平测试的研究开始起步,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针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技术动作使用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进行分析、研究,为优化核心区域肌群的训练手段提供理论支撑,为运动队提供可靠、科学而直接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古典式摔跤项目常用的夹颈背技术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依托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通过查阅与核心力量训练、摔跤项目的体能、力量训练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检索学术期刊数据库,了解国内外对核心力量训练及摔跤运动的研究现状。

2.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法。采用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测试躯干左右双侧的14块肌肉,分别为:斜方肌中段、背阔肌、竖脊肌腰椎段和竖脊肌胸椎段、腹直肌上段和下段、腹外斜肌等腹背肌群。

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通过图1可以看出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在徒手使用夹颈背过程中,核心区域各个肌群的放电情况:核心区域的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的胸椎段及腰椎段、腹外斜肌、腹直肌等肌肉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从一个完整技术动作的使用周期来看,斜方肌、背阔肌的特性是激活程度大,持续时间长,在该动作使用过程中斜方肌、背阔肌从始至终一直在持续做功。竖脊肌的激活程度较小。从腹直肌的振幅情况分析,其做功时间比较短,只在该动作的特定时间里做功。

在徒手夹颈背动作中,参与做功的各个肌群中激活程度最高的是竖脊肌,达到了129.46%,其次是背阔肌,激活程度是110.64%。另外,斜方肌的激活程度达到了97.31%。从核心区域各个肌群的激活程度来看,背阔肌、竖脊肌、斜方肌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其它肌肉。而造成斜方肌的左右两块肌肉的激活程度相差较大的原因是在使用夹颈背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翻腰动作,而且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在翻腰的过程中一侧肌肉快速主动做功,而另一侧的腹外斜肌是被动做功,所以左右两边的激活程度差异性较大。

通过图3可以看出,在徒手夹颈背动作中,核心区域各肌肉对该技术动作具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贡献程度最大的是斜方肌,达到了17.30%,其次是竖脊肌的胸椎段与腰椎段,贡献度分别是15.00%、12.85%,以及背阔肌,贡献程度达到11.78%。这几块肌肉对夹颈背技术的使用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撑作用,是夹颈背动作发力做功的主要肌群。

四、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表面肌电测试手段较直观地证明了在男子古典式摔跤中常用的夹颈背技术的核心区域肌肉用力特征,为科学实施核心力量训练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男子摔跤运动员在使用夹颈背技术时核心肌肉的激活特征、激活程度、贡献程度等差别比较大,所以建议在练习夹颈背技术的专项力量时,应以贡献程度、激活程度比较大的斜方肌为、背阔肌竖脊肌等肌肉为主。

参考文献:

[1] 何建伟,赵广高.核心力量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4:403-404.

[2] 陈小平,徐权,黎涌明.“核心力量”和力量训练刍议[J].体育科学.2011.4:38-41.

[3] 杜震城.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学,2007.28.6.

[4] 陈方灿.浅谈国外康复性体能训练的一些理念和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10:95-96.

[5] 王卫星.竞技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30.8:1119-1121,1131.

[6] 王卫星,李肖海.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19-1121,1131.

[7] 郭波,吕季东,龙跃玉等.男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腰背肌力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51-53.

[8] 黎涌明.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20-26.

第7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本书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个发展主线来描述的。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绪论,概述了80年代以来原子核物理发展的主要成就,并展望今后可能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沿方向,非常值得普通读者一读。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核结构和亚位垒融合及核裂变理论方面的最新成就。第六至第八章分别论述了下世纪初期原子核物理研究的三个前沿领域:中高能核-核碰撞,亚核子自由度研究和放射性束物理。

核结构一直是原子核物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在证实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假设并建立了核的壳模型和集体模型以后,出现了两个新领域——原子核的高自旋态研究和巨共振研究,揭示原子核在快速转动和具有更高激发能时的核结构特性。最近几年随着放射性核束装置投入使用,当强烈改变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平衡,推向质子滴线和中子滴线时的原子核结构特性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本书第二、三章详细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新进展和发展前景,详细介绍了高自旋态研究中发现的回弯现象。有些现象的物理内涵至今还没有搞清楚。特别地,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对于巨共振的一般知识和各种巨共振模式做了系统介绍,并着重介绍了新的中子晕核产生的软模式巨共振,建立在激发态上的巨共振,巨共振的各种衰变方式,原子核自旋同位旋激发,磁巨共振,高温转动核的巨共振等前沿课题。

核裂变的发现是原子核物理基础研究的产物,并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关核裂变的许多问题尚未完全搞清楚,一直还是原子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书第四、五章论述垒下重离子融合裂变反应和原子核裂变,也提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近期成果,内容丰富,有的现象用理论解释还有偏差。作者也介绍了最近少量有关中子晕(皮)核的近垒和垒下裂变反应的实验及两种相反的理论预言,并预计这方面研究将开辟重离子核反应的新方向。对通常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以及现有的核裂变的液滴模型、裂变道理论、裂变理论的壳修正、核裂变的扩散模型、用多维输运过程来研究裂变动力学以及裂变理论中的量子修正,书中都有介绍。并对形状同质异能态现象、裂变中的延迟现象等实验及其理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耗散裂变从唯象描述到微观理论的发展,作者给出了一个极好的展望。对裂变过程中的时标和核的粘滞性直到裂变理论和相关的非平衡态理论的关系也有很好的描述。

从第六章开始本书着重描述下世纪原子核物理可能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三个前沿领域。第六章是有关中高能和相对论性核-核碰撞的,其中重大课题有:核物质的状态方程;核物质相变,包括液气相变和夸克-胶等离子体(QGP)的产生;热核性质和多重碎裂衰变的新模式等。宇宙初期大爆炸时可能产生QGP,这是人们从未认识过的新物态。作者从介绍核态方程的一般知识开始,进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理论研究的现状,包括玻耳兹曼-乌林-乌伦贝克(BUU)方程,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QMD)及核-核碰撞的输运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然后描述中高能核-核碰撞的有关实验及其解释。最后详细地介绍了QGP产生的有关实验和实验上诊断QGP产生的方法。对QGP的研究将对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产生重大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实验明确表明QGP的存在。人们期待着20世纪末美国相对论性重离子加速器RIHC的运行及其实验结果。除了通过观察中子星和超新星爆发可以获得部分有关高温高密核物质的信息外,中高能核-核碰撞是目前实验室中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的唯一途径,这方面将有许多新的结果出现。

自80年代放射性核束装置问世以来,人们发现了中子晕核等一系列新现象。国际核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放射性核束物理,包括它在天体物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原子核物理学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本书第七章对放射性核束产生的方法和有关装置做了详细的介绍,特别介绍了我国学者提出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装置和北京放射性核束装置。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领域。许多发现对传统核理论模型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利用放射性核束进行的核反应和传统的核反应有很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学者提出用这种核反应来合成超重元素,从而扩展人们已经知道的元素种类,放射性核束将大大提高人们合成新元素并研究这些新核素的性质的能力。自然界除了200多种稳定核素外,理论预言大约还有6000个以上的不稳定核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合成了其中的2000多个,放射性核束将使人们更容易去合成这些未知的核素,特别是当这些核素越来越接近于中子滴线和质子滴线时,将表现出许多新奇的性质,发现并解释这些性质将是对原子核物理学的重大挑战。

放射性核束的产生和应用还打开了核天体物理学的新局面,它主要研究宇宙和天体中各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的核合成机制、时间、物理环境和宇宙场所。核反应在天体演化和宇宙演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恒星和超新星爆发的主要能源,导致了天体和宇宙中各种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的产生。迄今为止,天体物理学感兴趣的一些核反应的截面及其随能量的变化,多半是通过理论计算或是从较高能区的实验数据外推到天体核反应发生的能区而得到的,而且特别缺少不稳定核的数据,放射性核束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实验核天体物理学正在进入一个以放射性核束引起的热核反应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书中对宇宙大爆炸后初始核合成,主序星和高温天体环境中氢的燃烧,天体中比较重的元素的合成所需的核反应及相应的实验方法都做了介绍。

第8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赛时行为空间理论;赛时心理状态;结构模型;健将级;短跑运动 员

中图分类号:G80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10-0065-05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asuring Scale of Cor e Element of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for Sprinters

LIANG Jian-ping,ZENG Li,TIAN Feng-she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sprintersat the national master level during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action-space theor y with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 ey and so on And the tested data of the master sprinters is analyzed through S PSS13.0.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re elements of psychological state of mast er sprinters during play are made of twelve subjects in three dimensions whi ch are the cognitive strength of competitive state, the affirmation strength ofself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influencing strength of objective condition And t he affirmation strength of self psychological state is found to be the most infl uential factor to improve the ranking of master sprinters Also, through the te st of the structural model, some women sprinter’s characters can trigger the ne gative growth of structural model of psychological state during play and then ca use the fluctuation of their performance.

Key words: action space theory during play; psychological state duringplay; structural model; master grade; sprinter

本研究认为,高水平竞赛中运动员竞技能力释放的效益会受到赛时心理状态的影响,而 运动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赛时心理状态的好坏[1],如“克拉克现象” [2]、“黑马现象”等。针对这一问题梁建平等人通过构建“赛时行为空间理论” [3]对运动员参赛时 竞技能力储备释放的不稳定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发现赛时过程的心理适应性与运动成绩的变 化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其主要原因是,竞技能力中体能、技术、战术和智能等4种能力是运 动员在竞技能力储备阶段可以得到训练强度刺激的[4],相比之下在心理适应性上 存在着训 练强度与竞赛强度的差异性。赛时行为空间理论认为在训练与比赛的时空转换过程中,运动 员的心理能力会受到训练和赛事事件时空转换效应的影响,运动员在赛时空间内所承受的心 理刺激强度是训练过程中难以模拟和真实体验到的。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是对比赛心理一 般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描述,而对于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的探讨尚不多见。笔者认为,高水 平短跑运动员的赛时心理适应性是影响其竞技能力储备释放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因素。据此, 本研究在赛时行为空间理论基础上,以赛时心理状态作为验证切点,试图探究影响高水平短 跑运动员赛时心理适应性的核心要素,并分析核心要素与运动等级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求为 教练员和优秀短跑运动员在调控赛时行为空间中的心理状态提供有益的理论实践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被试来源于2009年4月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100 m、200 m和400 m的20名健将级短跑运 动员,发放问卷20份,回收18份有效回收率9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在量表工具的处理上,由于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梁建平等人的《赛时行为空间理论 的研究与测评模型的构建》[3]和张力为(2001)[5]关于运动员赛前、赛 中的情绪、感受的 相关研究成果等,所以本研究在前人研制的量表基础上,抽取《赛时行为空间量表》中的心 理适应度

投稿日期:2009-08-06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200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项 目号:SWU0909670)。

作者简介:梁建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部分量表进行修改和再测试。一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根据不 同的被试进一步修正量表,提高量表的实效性,最终将量表命名为《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 态核心要素量表》。

1.2.2 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 据的管理与分析,运用AMOS7.0结构模型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测试量表的分析根据短跑运动的特点与制胜规律,本研究借用《赛时行为空间量表》中的心理适应度部 分量表对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 核心要素结构模型,最终形成了针对性更强的且更具有代表性的3个维度12个题项的《短跑 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由于考虑到《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 》与原始量表在题项和被试上的变化,所以有必要对测评量表的信度、效度与结构进行分析 和修正,以提高测评的科学性。

2.1.1 信度分析运用SPSS13.0对《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所测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分 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 Alpha一致性系数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从信度分析来看,量表 的总体信度a=0.873,说明量表的总体信度较高,并且在每个维度的上一致性系数均达到0 8 以上。根据张力为的观点,任何测验或量表的信度系数如果在0.90以上,表示测验或量表的 信度甚佳,在0.70以上,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8]。为此,该量表的信度达到统计要 求。

2.1.2 项目区分度分析对12个题目进行项目区分度(Item discrimination)分析,采用精确性较高的相关法计算区分 度,经计算得到的项目区分度D,根据心理测量学的一般原理,项目鉴别指数D≥0.40的被 认为是区分度很好,0.30≤D

表1 《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

各题项项目区分度

题项D题项DV10.715V70.542V20.752V80.513V30.625V90.516V40.684V100.501V50.822V110.432V60.637V120.424 2.1.3 结构效度分析 按照心理学家BENTLER的理论,构造健全 的项目所需要的项目和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项目间的组间相关在0.10~0.60 之间[10],在这些相关矩阵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的是满意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 对3个维 度以及总分之间计算相关性,以考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本量表的结构效度,从 表2的结果来看,本量表的效度较好。表2 《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各维度与题总之间相关

V1V2V3V4V5V6V7V8V9V10V11V12f1f2f3题总V11V20.717**1V30.672**0.808**1V40.720**0.794**0.778**1V50.631**0.625**0.505*0.556*1V60.4110.4380.478*0.2660.610**1V70.4100.4550.2820.1830.650**0.560*1V80.1610.4130.0920.1800.661**0.649**0.615**1V90.482*0.4600.2650.2090.657**0.611** 0.606**0.694**1V100.3240.2650.3570.646**0.3540.2700.04 60.204-0.0931V110.3640.2890.2330.4590.2890.2200.1500 095-0.0760.714**1V120.2540.0000.0640.2510.3160.1210.1440 131-0.1660.671**0.639**1f10.834**0.923**0.922**0.917**0 631**0.4430.3570.2290.3740.4460.3640 1451f20.4630.549*0.3680.2950.812**0.832** 0.850**0.864**0.819**0.1790.165 0.1320.4541f30.3560.2090.2410.503*0.3590.2280.1320 158-0.1260.887**0.897**0.869**0.356 0.1781题总0.762**0.809**0.723**0.757** 0.843**0.722**0.660**0.611**0.579 *0.572*0.527*0.3920.840**0.801**0 560*1注:**P

2.1.4 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我们对该量表进行了取样适当性量数及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等于0.627,球形检 验的卡方值为5 548.404,并达到显著水平P=0.000(P

对所测数据进行正交最大化旋转,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从统计结果表3来看,在3个 维度中各个题项的因素载荷较高,说明该问卷的结构较好,并根据主成分分析抽取公共因素 ,以及各维度下的因子载荷确立维度及其所包含的题项,对3个维度分别命名见表4。

表3 《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

各维度因子载荷

V1V2 V3V4V5V6V7V8V9V10V11V12f10.7840.8580.9090.875f20.7380.7550.8060.8970.836f30.8610.8350.899表4 《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各维度命名

维度命名 题项f1技术动作与参赛预期确认度V6,V7,V8,V9f2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V1,V2,V3,V4,V5f3客观条件影响度V10,V11,V12 2.1.5 问卷指标的形成通过以上分析最终确认了《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由3个维度12个题 项构成,具体如下:

f1技术动作与参赛预期确认度:V6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认知,V7对参加本次比赛的把握系 数,V8动技术的自动化熟练程度,V9成功的欲望;

f2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V1比赛后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多少,V2赛前心理生理准备充分 ,V3比赛期间天气的影响,V4赛中思维积极,V5赛中阻断消极思维排除杂念;

f3客观条件影响度:V10听从教练员的指挥,V11比赛中地点的影响,V12裁判员执法公 平、准确。

2.2 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分析为建立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本研究对探索性因子分析的 结果进行了验证性检验,以检验测量模型的科学性。其拟合指标的检验指标为:卡方检验(c hi-square)X2值可以表明模型总体拟合样本数据的程度,同时需用卡方值除以自由度 ,如果得到的数值小于5,那么就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普遍认可标准是df

2.2.1 一阶结构模型的验证分析所谓一阶模型,就是指12个题项和3个维度构成的结构模型,在此我们充分考虑到题项 与题项之间、维度和维度之间是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模型M1。运用AMOS7.0极大似然估计 法 来检验该模型的拟合程度。从表5的拟合指标来看,虽然P值符合要求,但其他绝对拟合指标 没有达到标准。因此我们考虑应该用更合理或者更简洁模型来表示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 理状态核心要素的结构模型,所以有必要进行二阶模型的验证性分析[19]。

表5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一阶结构模型M2

拟合指数

X2dfX 2/dfPGFIAGFINFICFIRMRRMSEA32.935400.8230.7780.8090.6280.8551.0000 0880.232 2.2.2 二阶模型的验证分析在结构模型的研究中不断强调,一个好的模型是既简单又能准确描述数据中各个变量之 间关系的。所以本研究提出一个更简单的模型(M2)。假设有一个普遍能力(二阶)因子, 影响各一阶因子的表现。就是说,N个相关反映了N/2个一阶因子间的关系,改由N/2个参数 (二阶因子与一阶因子的关系)所代替。若M2能拟合数据,它既是一个较简单又准确描述数 据关系的模型。M2因为用一个二阶因子去表达一阶因子间的关系,卡方必然较大,自由度也 增加,只要M2与M1相比增加的卡方(自由度是5,即两模型自由度的差)不到显著水平,就 认为这个二阶因子足以反映各一阶因子的关系。从模型简洁性考虑,我们选择M2。若M2的卡 方显著增加,表明二阶模型拟合不好,不足以反映各一阶因子的关系,这时宁愿要比较复杂 的模型M1。

图1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一阶结构模型树形图M1 在考虑设定二阶因子模型时应当注意,当模型只有3个一阶因子时(共有3个相关)二阶 因子模型(以3个路径参数表示),在数学上等同于一阶因子模型。既然两者等同,拟合也 完全相同,当然就谈不上哪一个模型更好。就是说,二阶因子模型只适用于含4个或以上一 阶因子的模型(除非有参数相等的限制或含多个二阶因子或其他因子限制等)[20] 。因此在 二阶模型的构建时,本研究将运动等级、运动训练年限和性别3个因子加入其中,以寻求这 些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加大因子数量。

本研究首先选择所测健将级短跑的运动等级作为限制因子,试图找到赛时心理状态结构 模型和运动等级之间的关系,其结构模型树形图如图2其中RANK表示运动等级,各项拟合指 标如表6。

图2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二阶结构模型树形图M3 表6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二阶结构模型M3

拟合指数

X2dfX 2/dfPGFIAGFINFICFIRMRRMSEA6.24832.0830.1000.1000.4850.9221.0000.04 90.191在将M2与M1进行比较时发现,在更为简洁的模型M2的各项拟合指标均比M1的指标有所提高 。因此本研究在M2的结构基础上,加入健将级短跑运动员的性别因子和运动年限因子,试图 找到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对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模型进行验证 分析,使其结构模型更加完整并且与现有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一个更 具有说服力的核心要素模型M3。

运用AMOS7.0极大似然估计法来检验该二阶模型M3的拟合程度,从表7的检验结果来看, 各项拟合指标均符合模型拟合的要求。因此,说明该二阶模型M3较好地反映出理论模型结构 特点且各项指标良好。其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的标准化解如图 3。

图3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

结构模型标准化解M3 表7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二阶结构模型M3

拟合指数

X2dfX 2/dfPGFIAGFINFICFIRMR RMSEA6.47841.6200.1660.9020.8990.9320.9810.09 30.129 2.3 模型的比较 本研究将M1、M2和M3的各项拟合指标进行 比较,并结合各个模型的树形结构图来判断各个模型的优劣。

表8 M2、M3、M3各拟合指数比较

模型X2dfX2/dfPGFIAGFINFICFIRMR R MSEAM132.935400.8230.7780.8090.6280.8551.000 0.0880.232M26.24832.0830.1000.1000.4850.9221.0000.0490.191M36.47841.6200.1660.9020.8990.9320.9810.0930.129如表8所示,M3较M2、M1的拟合优度有了明显的变化且P值均大于0.05,虽在绝对拟合 指标、非标准拟合指标和比较拟合指标的表现有所差异,但整体上来 判断,本研究选择相对复杂的M3,而考虑放弃M1和M2。从这些模型的结构图来看,虽然M3较 为复杂,但它却客观的反映了赛时心理状态与运动等级,以及性别因素和运动训练年限与运 动等级的关系。因此,本研究认为M3是健将级短跑运动员的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模型。

2.4 M3模型的解释与分析观察M3模型标准化解,我们可以找到影响运动员运动等级的主要因素。在这里要说明的 是运动等级并不代表最佳的运动成绩,但运动等级又是对运动成绩的一个衡量标准,因此本 研究借用这一衡量标准进行判定,试图找到影响运动等级提高的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和其 贡献率。

如表9表示的是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M3的未标准化回归系 数,Estimate为未标准化系数(非标准化因素负荷量),此值可比较相对影响力;SE是标准 化误差;C.R是临界比率值,相当于t值或z值。P

表9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M3

未标准化 回归系数

因 素EstimateS.E.C.R.P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

表10 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M3

标准化 回归系数

因素Estimate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

3 结 论

1) 对《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量表》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并发现优秀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由三维度构成,分别为 :技术动作与参赛预期确认度、心理及精神状态确认度和客观条件影响度。该量表可以作为 评估高水平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特征的工具使用。

2) 对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M3的检验结果表明:其各项拟合指 标良好,达到拟合要求,它能对短跑专项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特征中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 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

3) 通过对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赛时心理状态核心要素结构模型M3标准化解的分析,发现心理 及精神状态确认度对提高健将级短跑运动员运动等级的影响因子最大,其影响系数为0.371 。同时还推断出某些女性短跑运动员的性格特征会影响赛时行为空间心理状态模型的负增长 ,从而导致她们运动成绩的起伏波动。

参考文献:

[1] 彭远志.短跑速度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维度构成及差异性研究[J ].体育科学,2007, 27(3),13-15.

[2] 黄霞.高校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报,2002,36(6):28-30.

[3] 梁建平,吴鸿春,曾理,等.赛时行为空间理论的研究与测评模型的构建[J].体育 科学,2009,9.

[4] 韩长军.关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心理自我调整能力训练的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 报,2008,22(2):24-26.

[5] 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差异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 版社,2001.

[6]季浏.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李国红,王力.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1( 2):37-39.

[8] 张力为,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表述:十项陈述测验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 01,31(8):68-71.

[9] 毛志雄.我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 [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0] BENTLER P M. Comparative Fit Indexes in Structural Models[J].Psychologi cal Bulletin, 1990,107:238-246.

[11] 张力为.研究问题与统计方法的有机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 :23-26.

[12] .体育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 宋志刚,等.SPSS16使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77-280.

[14] 赵书详.实用体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5] 梁建平,等,我国优秀运动员竞赛自信心来源比较性分析――以田径和射击为例[J ].体育科学,2007,9.

[16]毛志雄.我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 [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7] BENTLER P M, DUDGEON P.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Statistical Practi ce, Theory and Direction[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6,47: 563-592.

[18]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9] 张力为.研究问题与统计方法的有机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 :23-26.

第9篇:量子力学核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 体育学术期刊 SWOT矩阵分析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5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evaluation databases and 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 according to the download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Sport Science and impact factor of the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 CSSCI ) in 2005—2007 period to induc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the paper analyzes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advantages, 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puts forward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just collectivize,commerci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SWOT analysis Strategies

1 引 言

体育学术期刊是体育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文献评述等体育类原始研究成果,是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对提高科研水平、深化体制改革、共享体育资源和促进体育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50余种体育类学术期刊,其中有10家体育学术期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这类体育学术期刊代表了我国体育期刊的最高出版水平。本文运用管理学韦里克教授提出的SWOT矩阵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沿革、运营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机遇和出版战略等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体育科教单位和科研人员了解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全面情况提供参考,期望能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我国体育学术出版物的发展沿革

建国之初,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志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体育事业指明了总体发展方向。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国家领导人正确领导下蓬勃发展。为了适应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在1959年率先创刊,《体育科学技术资料》《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5本学术期刊相续出版,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术期刊[1]。随后,受“”等事件的影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基本上停止出版,中断时间长达十余年。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科学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92年,《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13种体育期刊被评为北大版核心期刊,2008年,北大版体育类核心期刊增至16种,2012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共收录《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10种期刊。经过数十年的运营,我国体育期刊在载文量、办刊特色、即年指标、WEB下载量、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等方面有了量的飞跃。

3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3.1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发展优势(Strengths)

办刊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在出版总量、载文量和影响因子等方面相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在载文量方面,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载文量从1999年的2410篇上升到2008年的4272 篇,实现总量的大幅增长,在2005—2007年期间,《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在载文量方面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这是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自我调控的结果,对出版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2007年,史兵教授在《体育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一文,这篇论文共占用21个版面,下载次数达到756次,被引频次24次,得到体育理论学者的高度肯定和认可。在影响因子方面,我国10种体育核心期刊显现出逐年增加之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影响因子从1.185上升到1.590,《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影响因子从0.864上升到0.996。同时,《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和《中国体育科技》4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超过1.5,这充分表明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总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逐年提升。

专业的编辑人才队伍。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编辑大多是来自体育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有着丰富的体育专业背景。如:《体育科学》编委田野、田麦久、吕万刚和鲍明晓等都是该领域内最知名的教授。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编辑的学历和职称情况也在不断提高。在学历方面,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成为体育核心期刊编辑的主流,特别是青年编辑基本上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在职称方面,体育类核心期刊有超过50%的编辑拥有高级职称。同时,体育核心期刊已经全部开通电子投稿系统,大大提高了投稿效率,实现了稿件处理的标准化、电子化和科学化,并引用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这可以有效防止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论文质量的目的。

3.2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发展劣势(Weaknesses)

运行体制僵化。目前,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出版工作属于文化科技事业范畴,期刊规模和经费来源都依赖于国家财政支持,这使期刊的依赖性不断增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核心期刊经费紧张问题将会日益突出。目前,大多数体育核心期刊没有完全实现法人地位,不能完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运营,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不明确,期刊运营效率低,人事权、财权缺失等方面。这种依靠政府拨款运营模式限制了体育类核心期刊的发展空间。

期刊缺少特色。当前,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来源于核心期刊之间,也来自于国外体育类期刊及我国管理类、教育类期刊。对于体育核心期刊来说,提高学术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学术质量,而要组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于办出期刊特色。体育核心期刊在栏目设置、文章特色、研究方法等方面特色不是很鲜明,缺少期刊个性。《体育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栏目在上述我国10种核心期刊上都涉及,同质化程度较高。

3.3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2010年,中央正式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文件,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全面落实我国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教育改革,发挥人才资源优势[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也明确指出:2012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体育核心期刊不仅是体育科技的窗口、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有效载体。国家宏观政策和战略规划的出台,可以促进体育学术期刊的繁荣与发展,产生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体育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大众对体育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已经达到3亿多人,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7万人,实现增加值1555亿元,较往年增长16%[3]。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体育理论和科技的指导,体育核心期刊能够有效提供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这种强有力的市场需求也可以推动体育核心期刊的发展。

3.4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发展挑战(Challenges)

国外体育学术期刊的竞争。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和国外体育学术期刊相比有一定差距,这导致部分知名学者开始探索在国际SCI和SSCI收录的体育期刊投稿,我国顶级体育学术论文外流较为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对SCI、SSCI、EI、ISTP的认可度不断增加,特别在职称评定上,将在国际三大索引上收录的论文折算成权威和重要核心期刊,这使我国优质体育论文流向国外期刊。

国内体育学术期刊的竞争。体育学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存在交叉领域,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体育工程和体育管理等交叉科学又是当今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优质稿件产出量大。但是,由于期刊的知名度、学术权威性等问题,一些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从体育核心期刊流失,如:张争鸣在《管理世界》上发表了《美苏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学术论文,该文章是典型的交叉学科研究。

4 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发展战略研究

4.1 集团化发展战略

为了适应学术期刊出版业发展需要,我国已经成立了一些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这些集团借鉴国际出版集团运作的实践经验,规模化效益初显成效。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多处在单兵作战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品牌竞争力有限。如:《体育科学》出版量4500册,而其他期刊发行量也多在1000—3000册,体育核心期刊整体发行量,相对国外著名期刊Science 150万份发行量,差距甚大。所以必须通过联盟、合并等方法,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体育核心期刊资源的集约化配置。目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整合了《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的资源,成立了科技书刊部;武汉体育学院整合了《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的资源,成立了期刊社,这都是集团化发展的雏形。我国体育核心期刊在集团化发展之初,可以成立体育核心期刊管理委员会,对投稿、组稿、审稿和发行等环节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集团化运营。

4.2 产业化发展战略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提出了体育核心期刊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也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体育核心期刊本身就具有双重属性,既表现出文化属性,又表现出商品属性,其中文化是根本属性,所以要始终坚持把学术效益放在第一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刊思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去运营期刊,在具体实施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经营理念。体育核心期刊产业化运营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体系,需要进行全方位运作,不仅要在期刊策划、受众需求、办刊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到专业化运营,还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发行体系,这都需要体育核心期刊改变以前僵化的办刊思路,树立产业化运营理论。第二,进行市场细化。体育核心期刊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准确定位期刊受众,调整期刊结构,以满足读者的需求。第三,增加广告收入。有效开发广告市场可以拓宽期刊经费来源,成为期刊高效运营的有力保障。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和 Nature 的成功广告运营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期刊广告能够筹集到更多的办刊经费。

4.3 网络化发展战略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网络媒体借助数字化的传播技术,呈现了由数字世界构成的虚拟世界。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多个领域的变化,体育期刊业是受其影响最深的领域之一[4]。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好网络媒体互动性、便捷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体育核心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将逐渐减弱。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网络化是指期刊编辑、审稿、组稿、编排和出版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是从期刊投稿到出版整个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的过程。体育核心期刊大多数都有自己独立的编审网站,开始对网络化不断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学刊》,它以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为理念,与广州网天科技公司合作设计网页,搭建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和体育网刊三大网络平台,走在体育核心期刊网络化的最前沿[5]。体育核心期刊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方向,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传播平台,实现学术期刊与网络技术结合的发展新模式,从而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

4.4 国际化发展战略

目前,SCI收录的体育学期刊共79种,包括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Finance、International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 Sponsorship 等知名期刊,分布在世界上18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体育核心期刊社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一些期刊开始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但是效果却不很理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体育核心期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相对稳定的平台。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一家体育学术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仅仅只有《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收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被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收录[6]。我国体育核心期刊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实现作者、编委和读者的全球一体化,这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体育核心期刊的编委和作者很少来自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来自本国,这就需要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编委,吸收国外作者进行投稿,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注 释

[1]郭长寿,乔艳春.新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J].编辑学报,2011,23(6):489-492

[2]李艳艳,王涛.论“十二五”规划建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1):5-9

[3]郑鑫.中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6):33-35

[4]张旭东.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过程中资源整合与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5

[5]郑植有,谭广鑫,王蔚良.体育学刊网络发展的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08,15(2):14-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