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

第1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第2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今年世界经济形势的显著特点是各国经济增长普遍不如年初的预期。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析报告,从年初到现在每次都是将世界经济增速向下调整,今年已经下调过三、四次,最高的一次曾经下调0.3个百分点这样比较大的幅度,对主要国家经济增速的预测也多次下调。

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分化态势更为明显。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情况总体比较好,尽管一季度受极端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负增长,但二季度之后出现了比较快的恢复性增长,而且前三季度就业形势持续好转,通胀率保持低位。日本一季度时由于预期消费税即将上调,使得耐用品消费提前透支,所以出现了比较快的增长,然而二、三季度又连续两个季度下跌,从技术上讲重新陷入经济衰退。发达国家里面变化比较出人意料的是欧元区,欧元区核心国家德国、法国在二季度意外出现环比负增长。尤其是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环比出现了负增长,这让各界对整个欧元区和欧盟的经济复苏更加不放心。尽管三季度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实现了轻微正增长,但增长动力依然疲弱。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相互差异也很大。中国尽管比前些年有所减速,但还是处于中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其它的主要新兴经济体均出现明显减速。巴西一、二季度GDP环比都出现下降,二季度同比下降0.8%。阿根廷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GDP环比都是下降的,今年二季度同比下降0.1%。有些新兴经济体尽管没有出现持续下降的情况,但先后出现过下降,比如像土耳其、南非这样一些比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季度GDP都曾出现过下降。俄罗斯经济环比没有出现下降,但是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一季度仅为1.1%,二季度进一步下滑到1%。近期俄罗斯因为乌克兰问题的争端受到欧美经济制裁,再加上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资本大量外流,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很大,下一步要想保持经济增长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从就业的情况来看,分化态势也很明显,美国的就业形势持续好转,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下降到5.8%,已经低于长期平均失业率。欧洲国家的情况尽管有所好转,但失业率依然很高,欧元区8月份总体失业率是11.5%,欧盟总体失业率也高达两位数,希腊、西班牙等国家失业率还在20%以上。

从通胀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的通胀压力总体上都在减轻。其中受到大宗商品价格水平下降的巨大影响。由于欧元区经济一直比较低迷,应该说目前面临通缩的风险。美国消费价格涨幅最近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还在下滑,生产价格涨幅实际上也都不高,这主要跟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关系。日本为扭转长期通缩趋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能否持续有待观察。前些年为高通胀困扰的新兴经济体,通胀率也不同程度下降。

资本市场分化态势也很明显。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资本市场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不断创历史新高。9月中下旬开始,美国的股市开始出现一轮下调,日本、欧洲的股市也都出现了下跌,当时这些国家的股市出现下跌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席曾经发出警告,世界经济有可能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但最近欧美日股市重新恢复上涨。除了股市之外,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不错,2012年以来价格基本上保持上升的趋势。

最近国际汇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美元走势持续强劲,这和美国以往历次经济衰退后的情况有明显的差别。美元走强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是很大的。相对于其它货币,欧元区经济情况不好,而且市场预期美联储未来将要加息,美元和欧元之间的利差预期要扩大,对于欧元的走弱和美元的走强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日元因日本不断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上半年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贬值,但6月份以来已经持续升值5个多月。

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主要与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有关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提出要搞出口倍增计划,减少贸易赤字。欧洲为消除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被动地收紧内部需求,而且努力减少财政赤字。总的来看,由于内部需求减少,加上危机后欧元贬值,使得欧元区和欧盟的外贸总体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尤其是2013年表现得比较明显,贸易差额由2012的大额逆差转为顺差。但从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数据来看,贸易顺差又开始收窄,一季度到二季度,欧盟28个国家经常账户的顺差,从大约250亿欧元减少到120亿美元。欧盟国际收支的这种变化对于自身经济、包括对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都比较明显,这一调整过程对整个世界经济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变化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是国际资本流动,危机后美国实行了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已经开始逐步退出,日本还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也保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国家之间政策调整的错位造成了资本无序的流动。

总体情况是由于发达国家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政策的调整,相互之间进行作用,影响到了世界经济形势,新兴经济体因此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对于一些小型经济体的影响可能会很大。像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本来就不太好,比如2012年的时候是印度,后来是印尼,从去年下半年到最近是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都是依靠资本流入来弥补经常项的逆差,去年以来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扩大,又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资本又向外流出,这样整个国际收支会更加恶化,国内投资受此影响也在减少,因此整个经济情况受到不利影响,受影响比较严重的经济体,其经济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第3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模式,世界经济,宏观经济,转变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怎样才能持续?吴敬琏就这个问题提供一些个人的思考给大家。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是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它的根源;三是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难点;四是克服这些难点的出路在于落实党的十七大的决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怎样才能持续?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议论的热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所以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和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但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兴衰,而且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世界经济和政治今后的走向。

一、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虽然前一个时期在国内有极少数人鼓吹“今不如昔”、现在不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之类的论调,但是可以看到全世界所有尊重事实的人,不管是对中国采取友好态度或者是采取怀疑、敌视的态度,都一致地肯定中国经济在最近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有三个最重要的指标:

第一是经济的高速成长。最近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长期积弱。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面,GDP增长近14倍。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是世界第三。

第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前的2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粮、布、住房、食用油等基本消费没有任何提高。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第三是减贫取得的成效。我国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已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据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的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在中国实现的。

二、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曾经一再引用((双城记))开头一段狄更斯描述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欧洲“两头冒尖”状况的话,指出中国现在情况的类似之处。在社会大转型期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并不奇怪,问题是我们要认真地去对待它、解决它。不能不承认,这个挑战是很严峻的,所以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向坏的方向发展。

从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或准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则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困难。环境的恶化更不用说了,水的污染、空气的污染以及其他的污染的情况,使得有些地方甚至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这种爆发性的环境危机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是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天天都能接触到的现象。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这里说的消费不足,不是说绝对量增长不足,而是相对于投资的增长不足。世界上许多机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人消费绝对水平的提高速度,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但是因为投资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长,消费在GDP中的相对份额不断下降。目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已经大大偏离正常状态。从国际上来说,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大致是75比25,有的国家稍微高一点,有的国家稍微低一点。在有些阶段,例如在工业化初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有可能高一些。比如说中国在“大跃进”期间投资率就达到30%以上,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投资的比重也是偏高,但它的最高水平大概没有超过35%。我们现在投资的比重越来越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达到的水平大致在45%至50%,而消费的比重则严重偏低。这样就造成了诸如产能过剩、最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以致造成基本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等等。

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以及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会造成我们跟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使本国的贸易条件变差,出口产品贱卖,还搭上了我们的资源和环境。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或流动性泛滥,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或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在2007年下半年以来开始浮出水面,进而变成一个人人都能感觉到的危险。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还在于,它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为了解决上述种种问题,首先要研究它们的根源何在。经济学界最近一些年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这些问题的根源,有了比较明确的判断。

下面就经济学界的讨论情况作一些介绍:

2003年到2005年曾经有一次关于增长模式和工业化道路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形成了大量的文献。我就这次讨论写过一本专著,叫《中国增长模式的抉择》。这次大讨论得出的结论是,采取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或者叫旧的工业化道路,一定会造成上面所讲到的内部失衡。运用经济学已有的各种经济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来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比如说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对于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增长模式进行的分析就表明,它一定会造成物质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人工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不断降低("有机构成不断的提高”),并导致平均利润率下降和无产阶级贫困化。总之,经济学家们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必须转变我们的增长模式,否则就一定会造成我们刚才讲的内部失衡。经济学家提出的这些意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十一五”规划中。

在2006年到2007年关于宏观经济态势的讨论中,也对前面讲到的外部失衡的根源和应对办法作过深入讨论。有的经济学家说,中国宏观经济2007年下半年出现的问题是原来没有预见到的。这种说法恐怕不很确切。事实上,2004年到2005年关于汇率问题的讨论中,已经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不对出口导向政策及时作出调整,势必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其中,社科院的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教授发表的一些文章,使人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在2006年7月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对这一问题做了一次更集中、更深入的讨论,《21世纪经济报道》做了详细报道。经济学家在讨论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仿效东亚一些国家的做法,采取出口导向政策,用出口需求弥补内需不足。这种政策在早期对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不能在情况变化以后实现外汇形成机制和其他一些机制的市场化,就会和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一样,造成内外失衡、货币过量供应以及由资产泡沫破灭造成的金融风险。2006年年底的《财经》年会上,有一个小组讨论。我在年会的闭幕致辞《解决内外失衡的出路在于推进改革,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里归纳了学者们提出的意见,对内外失衡的前因后果作了全面分析。

总而言之,这些讨论的结论归结为一点,就是内外失衡以至于它的宏观经济表现--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过剩、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威胁等等,最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附带说一句,经济增长模式现在在说法上有一点改变,叫做经济发展模式)。既然如此,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三、转变发展模式的难点

第4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

第5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去年,世界经济受美国衰退的影响,增长大大放慢。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前景并不十分明朗,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有阴有晴,差异性十分突出,且都在变化之中。这里且就今年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形势做一些说明,对影响世界经济的若干因素进行一些分析。

一、美国经济复苏起落不定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于去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当年3月份起陷入衰退。但实际上,美国GDP只在当年第三季度是负增长。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受到意料不到的打击,但其影响并未像人们当初估计的那么严重。去年全年,美国GDP仍增长了1.4%。今年1季度,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GDP以年率计算,增长5%。特别是生产率竟跃升8%,这种情况也是异乎寻常的,人们对美经济前景普遍表示乐观。但到第二季度,形势又发生新变化,回升转趋疲弱,GDP只增长1.1%。其间,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大公司假帐丑闻接踵而至,全国为之震惊,投资者对股市乃至整个经济的信心受到极大挫伤,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稳定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如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7月16日在国会作证时,仍确认美经济在走向全面复苏。他预计今年全年美GDP的增幅为3.5%一3.75%,高于2月份的预测(2.5—3%)。但他也不无保留地说:“目前困境的影响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随着不良影响的消除,如果不出现进一步重大影响,美国经济将重新呈现可持续增长的态势”。与美联储的预测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下调,先前的预测数字分别为2.5%和3.5%,现在下调到2.2%和2.6%。

但无论如何,这次美国经济衰退时间短暂,经济下降轻微,是前所未有的。美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美国的衰退“非常非常轻微”,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次不是标准的衰退,还有人认为这是“新式衰退”。

美经济衰退轻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在此期间,消费者开支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上,不见减少。消费开支占美GDP近2/3,它的稳定增长,支撑了美国经济不会大幅下滑。为什么美消费开支不减,这是因为自1996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构成其收入的三大部分一一工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都大幅增长。首先,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工资和薪金收入有所增长,直到2002年头两个月,仍增长近4%(年率)美国约60%的家庭拥有股票。几年来股市持续攀升,家庭收入也相应增长,美2/3的家庭拥有住房,一年来房价上涨9%,家庭的资产也随之增长。总之,美国居民“家底”厚了,他们有可能放手花钱,是美经济衰退格外缓慢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联储于去年11次降低利率,把利率降到1.75%的低水平上,布什政府上台后,又实行减税和增加公共开支政策,这些也都对减轻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起相反作用的因素,影响着美国经济难以快速回升。

首先,这次衰退是信息技术投资过度,信息技术股市形成的泡沫破裂,信息技术部门公司大批破产,并波及其他部门,美企业投资大幅下降。2001年第4季,美固定资本投资猛跌13.6%,2002年第1季又下降6.2%。与此同时,民用资本货物订单不断减少。格林斯潘曾多次强调,资本货物的统计数据是重要的投资晴雨表,而固定资本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企业投资疲软无力,今年下半年能否恢复尚难下定论,不能不影响经济复苏。

其次,正因为消费开支没有大减,住房建筑业保持繁荣,在经济复苏中,也不可能再有新的增长。

再次,美国外资大量回流,也将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外国投资者热衷于购买美元资产。2001年外国投资流入美国总额高达4550亿美元。但现在已大为减少,其中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已从2000年的3080亿美元骤降到2001年的1310亿美元,预计2002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到1030亿美元。

最后,美国大公司丑闻使美国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发生动摇,其深远影响远未消除;美国人对可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惴惴不安;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特别是打伊拉克如何进行,心中无数。凡此种种,都增加了美国人对经济前景的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美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将出现“双谷底”;有人认为美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后尘,进入“失去的十年”,还有人认为如果美股市继续下跌,银行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导致银行危机,从而使美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尽管诸如此类的看法是少数人提出的,但也足以令人警醒。

二、世界经济参差错落

美国经济衰退和复苏中的波折,通过“扩散效应”,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世界经济大大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18日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4%(2000年4%,2001年为2.5%),明年可能恢复到4%。而到6月份,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不高于2%,2003年有望超过3%。

全球经济放慢与各国经济不同。从70年代以来,还从未有过一次世界GDP负增长,即使是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衰退年份,世界经济仍是正增长,只不过是“放慢”或“下滑”,如1975年,世界GDP增长1.9%,1982年增长1.2%,“放慢”或“下滑”幅度也不大。据IMF的报告说,这反映了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数加重。此外,全球经济虽受美国衰退的影响,但应变能力比过去增强,这是因为,首先,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率低,有更大可能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次,各国为稳定金融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一些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但是,各国具体情况大有差异,因此,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颇不平衡。

欧洲。当美国经济高度繁荣时,欧洲明显落后。美国发生衰退,欧洲又受到牵连,2001年其GDP仅增长1%。美经济开始回升后,欧洲经济仍低迷不振,今年1季度只增长0.1%。多数人认为欧洲经济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才能真正恢复。据IMF报告预测,欧盟2002年的增长率在1.5%左右,2003年可达2.9%,另一预测称,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仅约1.2%。欧盟各成员国也有很大差别,其中英国最好,德国最差。据德六大经济研究所春季报告预测,德今年仅增长0.9%,明年可达2.4%。德国改革进展迟滞,企业大批破产,失业增加。尤其是德国东部,更处于停滞状态,今年只能增长0.5%。

日本。多年来,日本经济在困境中挣扎。2000年仅增长1.7%,2001年降至负1%,据IMF的报告预测,日本今年和明年的增长率分别为负1.0%和0.8%。日本失业率不断上升,今年4月份已达5.2%。

日本的严重问题之一是政府债务不断积累,到2002年末,将达693万亿日元,占GDP的140%。如继续增长下去,就可能导致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产生怀疑,国债价格急剧下跌,长期利率上升,不排除会出现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另一严重问题是银行坏帐太多,估计多达1.3万亿美元,约占亚洲坏帐2/3。日本银行机能严重削弱,这一老大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日本政府在美欧等国压力下,承诺深化改革,为此制订一个又一个振兴经济的计划,但说的多,做的少。最近日本内阁人士说,日本经济已经“触底”,即将回升,但实际情况仍相当严峻。

日本和德国是世界第二、三号经济大国,它们过去都曾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起着火车头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风光不再。究其根源,在于它们历史包袱重,隋性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放不开手脚,进展迟缓。当然,它们的经济实力仍然强大,科技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高,未可小觑。

东亚和东南亚。亚洲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认识到必须加强和改善金融监控和企业结构治理,为此采取了相应改革措施,解决呆账问题,加速银行重组,加强金融立法和企业管理法规等等,呆帐有所减少,银行对企业放款回升,尽管这一改革尚未完成,但过去一度泛滥的如今已大为收敛,传统的家族集团式企业衰败,物价下跌,经济活力增强。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放慢,东亚和东南亚虽也受到重大冲击,但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率。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这一地区2002年平均增长率将达4.7%,2003年为5.6%。世界银行的预测与此相近。与此同时,这一地区通货膨胀率却保持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上。但这一地区各经济体GDP的增长各有不同,东亚的韩国改革成效显著,经济增长率最为强劲:今年第一季度其GDP比去年同期增长5.7%,预计全年可望增长6—7%;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有较快增长,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则增长率较低。

南亚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增长也较快,据IMF预测,2002年,这一地区平均增长率为5.4%,2003年更将高达6.4%,这主要是由于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缘故。

拉美地区。这里一些主要国家接连发生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动荡甫告缓和,阿根廷就发生金融危机,且愈演愈烈,今年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第一季度经济下降16.3%,失业率超过18%,据预测,今年阿根廷将有10—15%的负增长。接着委内瑞拉和乌拉圭也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年经济将分别下降0.8%和1.7%。与此同时,巴西再度发生金融动荡,经济前景暗淡。墨西哥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下滑2%,全年即使会有增长,也只在1.5%上下。这种状况,与亚洲成为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这些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过快,失去控制,受强大邻国美国的影响,经济不稳。

三、国际经济活动缩减

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放慢,导致世界贸易、国际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元汇率走低,与此同时,石油价格涨落不定,这一切反过来,又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制约因素。

世界贸易。过去长期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生产增长,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利。但2001年,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当年世界贸易仅增长1%(2000年为12%),低于世界GDP的增长。预计今年世界贸易有可能增长3%,但如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这一预期将落空。布什政府在自由贸易方面出现倒退,保护主义抬头,给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和亚洲国家都造成重大压力。如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其中新加坡经济25%有赖于对美出口,马来西亚这一比例为18%,泰国和菲律宾也在10%以上。美国经济状况对这些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国际投资,近些年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2000年达到1.3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国虽然高度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韩国、印度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2001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骤减至7600亿美元,对美国投资的外国资本大量逃离,但欧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从2000年的1250亿美元减少到970亿美元。只有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仍为外资所青睐。

第6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一、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著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著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乎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提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一些主要商品的供应趋紧而需求大幅增长。例如,由于金属矿石产品的开发受到资源储量、资金、设备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因此金属矿石的供应大大滞后于价格的变化。而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天然橡胶、有色金属、钢材和一些石化产品等需求大幅增加。同时由于政治形势、局部动乱、罢工、生产事故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对市场供应心理预期等,减少或中断的担心,更加剧了市场炒作气氛。

第7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贸易救济反倾销反补贴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11-037-02

此次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到重创,危害程度堪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联合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显示,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整体衰退,当年世界生产总值(WGP)约下降2,2%。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9月10日的《201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示,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不稳定,如果找不到新的动力源,大多数国家的增长率很可能会在2011年再次下跌。经济萎靡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危机以来,全球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数激增,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成为最大受害国。在众多对华实行贸易救济措施的经济体中,欧盟、美国、日本作为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且作为在世界上有较强影响力的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的直接影响以及由于示范效应带来的间接影响都十分显著。因此,就欧、美、日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进行比较研究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双边贸易情况

1.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尽管在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回落,但三大贸易伙伴所占我国商品进出口总值的份额却基本稳定,浮动幅度保持在1%1:2内,合计占比超过40%。由此可见,三大贸易伙伴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举足轻重。

2.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的双边贸易平衡状况比较。与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相仿,我国贸易顺差在2006-2008年稳步提升,2009年遭到重挫。与贸易总额相比,贸易顺差受金融危机影响更为明显。2009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总额降至2007年水平,而贸易顺差却降至2006年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进口额的下降幅度远远小于出口额的降幅。2009年我国商品出口额较2008年大幅缩减了近2269亿美元,而进口额仅仅减少了1275亿美元。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相对其他国家较为稳定,内需缩减较少;另一方面各贸易伙伴国此起彼伏的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形势雪上加霜。

从三大贸易伙伴顺差占比情况来看,近年来美国和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国。对美贸易顺差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比例在60%-80%间浮动。对欧盟贸易顺差占比基本保持在50%-55%。过于依赖欧美市场导致欧美经济状况及贸易政策的变化对我国出口影响很大。由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方面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因此,密切关注欧美经济状况以及其贸易的政策变化对稳定我国国民经济至关重要。

二、欧盟、美国、日本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情况分析

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用以维护公平贸易的手段。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本身的瑕疵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贸易救济措施现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有力武器,用以保护本国产业,阻碍自由贸易的发展。本文致力于研究欧盟、美国和日本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情况。由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的启动门槛较反倾销、反补贴更低,带有极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若实施则严重损害大国形象,因而相对反倾销和反补贴较少使用。未来也不大可能为大国所广泛使用。因此,本文对这两种贸易救济措施暂不详述,将主要分析欧盟、美国和日本对华在反倾销和反补贴两方面的应用。

(一)日本

1.日本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在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中,日本在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方面是很特殊的一个国家。一方面,它是许多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的对象国;另一方面,它却很少对其他国家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世界银行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日本仅发起过1次反补贴调查,10次反倾销调查(仅针对4种商品),其中有两起与中国有关,迄今为止没有针对中国单独立案的情况出现。

2.日本实行较为消极的贸易救济制度的主要原因。日本之所以实行较为消极的贸易救济制度。主要原因在于多年以来,它都是一个贸易顺差国。作为出口大国,实行贸易救济措施若遭到贸易报复将得不偿失。因此,中国的对日贸易迄今为止受到日本贸易救济制度影响较小。有学者认为,日本近年来开始出现向积极的贸易救济制度转变的动向(何力,2008),本文对这一转变对中国的对日贸易产生的影响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日本近年来对华保持大量贸易顺差,且中日韩三国建立自贸区的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因此,于情于理,日本近期对华发起大规模贸易救济措施的可能性都不会很大。

(二)美国

1.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1)案件数量、占比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尽管受全球经济周期和美国国内选举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在不同年度有所波动,但总体来看上升趋势明显。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对华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占美国发起的全部案件的比例显著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1980-2010年第二季度,美国共对华发起了157起反倾销调查,28起反补贴调查,占美国发起的全部反倾销案件的13%。反补贴案件的5%。其中,2007-2009年对华发起反倾销案件35起,占美国同期发起全部案件的53%;反补贴案件22起,占比69%。而2010年1-6月,美国对外发起的3起反倾销和2起反补贴案件全部针对中国。

(2)相关立法贸易保护倾向明显。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法律相对完善,处理问题一般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这样的做法是较为受欢迎而应该被推崇的。然而,“依法”的优越性的体现依赖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法律本身的合理性。

近年来,美国对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修改大有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针对中国的倾向。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是2005年《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的出台。这一法案是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授权性法律。这一法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来说可谓“一箭双雕”。在该法案颁布前,由于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调查确定公平价格时可以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替代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扩大,仅仅依靠反倾销已经不能满足美国贸易保护者的胃口,法案就此应运而生。自该法律颁布之后,美国所发起的绝大多数反补贴案件都是针对我国产品。

2.美国频繁针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原因。

(1)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尽管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会导致本国福利的净损失,但站在美国相关决策者的立场上,从国内国际双层博弈的角度来看,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从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角度分析,只要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内受益者(生产者)较为集中而国内受损者(消费者)较为分散,那么受益集团将有极大的动力游说政府,而受损者由于反抗的成本比损失的更高将不会选择反抗;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的相关商品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因此这些措施的实施在美国国内推动力很强且基本不存在实质上的阻力。从国际博弈上来看,一方面,我国对于美国市场较为依赖,反制措施有限,在中美贸易博弈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的贸易救济措施对我国的针对性强,我国很难与世界其他国家结成利益同盟共同抵制美国。因此,在国际博弈中,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同样是美方的优势策略。

(2)情感宿求的外在表现。从心理层面来讲,美国频繁指责中国商品通过倾销、补贴等不公平贸易的手段进入美国市场的行为反映了其“衰落的大国”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是不愿承认他国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是基于实力,而更愿意理解为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上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舆论对当时的日本也持有类似的态度,指责日本通过运用大量的贸易保护手段以保持对美巨额顺差。事实上,正如前文所介绍的,日本在贸易保护方面一贯较为消极。

(三)欧盟

1.欧盟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特点。

(1)反倾销案件数量、占比成上升趋势。近年来。欧盟对华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成波动上升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相关统计,1980-2010年第二季度,欧盟共对华发起1 33件反倾销调查,占欧盟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19%,其中,2007-2009年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18起,占欧盟同期发起案件总数的44%。而2010年1-6月,欧盟对外发起的8起反倾销调查有5起针对中国。另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截至2010年3月31日,欧盟对华已裁决正在执行的反倾销产品多达56种。

(2)反补贴调查首开纪录。2010年4月17日,一贯不主张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发动反补贴调查的欧盟对华发起了第一起反补贴案件。据商务部网站透露,此次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涉寨金额高达1.5亿美元。

2.欧盟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前景展望。受债务危机、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欧盟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从形式上来说,一方面,欧盟至今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反倾销措施由于操作简便仍会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前不久,欧盟在反补贴方面对我国也开了先河。通过前文的数据可以发现,自2006年对华发起人世后第一起反补贴措施之后,美国对华发起的反补贴案件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前车之鉴,我们有理由推断反补贴措施在未来也将成为欧盟对华的主要贸易救济手段。

三、应对措施

(一)国家层面

1.深化改革,加强外交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一方面,我国必须正视自己与市场经济地位的差距,深化改革,建立起真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大力开展相关领域的外交活动,争取美国等国家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企业创造公平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环境。

2.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相关协议及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利益。在美国和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中,有许多违背世贸组织相关协议规则的地方。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可依照有关规定将争端提请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予以解决。同时,在新一轮的贸易谈判中,我国应加强对世贸组织反倾销反补贴相关规则的研究,并充分利用参与国际反倾销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的机遇,联合其他受害国,力争改进世贸组织有关规则,消除其中不公平和不明晰的条款,减少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

3.针对各国国情,运用联系战略,减少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严重依赖欧美市场且短期内这一形势难以扭转,因此,基于贸易本身的反制措施十分有限。尽管如此,鉴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可以使用联系战略缓解国际贸易方面的压力。对于欧盟,我国可以在其债务危机的应对上伸出援手,同时推进高新技术和武器进口方面的谈判。这样既有利于我国技术的发展,又能缓解对方的燃眉之急,可谓双赢之选。若能借此机会促成长期合作,对促进中欧贸易的平衡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美国,我国可以与其国内相关利益集团建立友好的关系,以促成有利于我国的游说力量。

(二)行业组织层面

1.建立综合性贸易救济预警系统。一方面,对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趋势和出口增长前景进行系统、连续性的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把握相关进口国国内产业发展动态、利益集团的组织结构与作用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机制。

2.为企业提供维权平台,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一方面,贸易摩擦高发行业的行业协会应打造专用通道,聘请当地专业律师,为企业提供贸易救济措施的应诉指导,提高企业应诉效率。最大限度避免我国出口企业遭受不白之冤;另一方面,各行业协会应组织专人研究相关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使政府今后在对企业提供帮助时尽量避免与对方法律正面冲突。

(三)企业层面

第8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将处在最晦暗不清的时刻,

冰火间的交替运行或将是经济出现的常态

尽管再温和的投资者也会对中国股市近3个月的走势投以鄙夷态度,但很难否认,近三个月,中国股市正在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以地产、银行为首的低估值蓝筹不断下跌,在估值低洼处砸出个个深坑;另一方面,以创业板为首的新兴经济小盘股不断上涨,创出了百倍上的市梦率,这形成了中国股市上证指数熊冠全球而创业板指数牛气冲天的特殊景观。

很多人,尤其是坚持价值投资的老手会对此怀疑,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市场犯错了。现在,投资者的社交网站雪球上有着一大批满仓银行、地产等蓝筹股的投资者,在他们看来,现在A股市场错杀了银行股。他们坚信,作为“百业之母”,银行在经济周期中有着特殊的优势,未来市场将会逐渐发现这点,一旦市场纠错,银行股将会回升,使他们赚个盆满钵满。不过,并非每一个市场人士都对此表示认同,很多以务实态度看待中国经济的人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传统行业的大危机还未爆发,当这颗定时炸弹因为某些外部因素引爆后,银行、地产等蓝筹股将成为爆炸的中心。实际上,这样的争论早已有之,但由于现在的时点特殊,这样的争论显得更加针锋相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改委研究员坦承:“中国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现在谁都看不清未来的情况,要等政策出台落地后才能说话。”

“调音师”

曾被全球称为“经济沙皇”的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有一句名言:“我就是一位忙碌的‘调音师’,当弦刚刚显得太紧的时候,就去松一点;当弦刚刚显得太松的时候,再去紧一下,这样,我就能使琴弦永远保持最佳的音调。”凭借着这手绝技,艾伦·格林斯潘在任期间,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期,更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零通胀”的经济奇迹。格林斯潘使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平均失业率徘徊在5.5%左右,这是一份足以名垂青史的经济奇迹。而现在,中国国务院总理可能正在向这位前辈学习如何为经济调音。

不久前,说出了他对中国经济调控的总体思路:“宏观调控要让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不过这一表述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目前中国经济‘上限’调控的最大问题在于,需要在对出口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稳中有降的调控下,刺激消费这一关键增长点。”投资者高斌说。

从出口情况看,过去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切近企业能承受的极限。这样下去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使中国失去出口的竞争优势和世界工厂的地位。实际上,这样的结果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能够保证其进程平稳,中国经济则能在这一过程中寻求新的增长空间;而从投资角度看,过往的投资对应中国经济表现为有些微饱和。这是因为,过往投资适应中国在构建世界制造工厂中所需资金的总体需求,但现在,企业已出现产能过剩与产品不适应需求的情况,未来如果继续大量投资,原本还属正常的资产负债表会迅速恶化。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继续大量投资,未来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利润的日渐稀薄,国家的“现金流”也会出现萎缩,而大量的在建工程和恶化的财务情况会使国家的举债空间缩小,一旦当期现金流入无法满足当期债务支出,流动性危机就会出现。这并不是妄加猜测,不久前,2012年度世界500强榜单,根据其排名,中国有95家企业上榜,不过仔细观察增长质量,却发现一些不妙的迹象,比如,上榜的非金融类企业在GDP全年增速7.9%,企业杠杆率4.42倍的情况下,净利润率仅为4%左右,而美国的同类企业在GDP增速不到3%,杠杆率2.79倍的情况下,净利润率在8%左右。要知道,上榜的央企大多居于垄断或非充分竞争行业,所以,未来中国经济出现投资赶不上盈利的情况将是大概率事件。

从刺激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急需新的行业来支撑自己未来现金流的增长。这导致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新兴行业刺激方案。2013年8月13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当天大会现场很多挤不进分会场的观众席地而坐,与其他会展门庭冷落形成了鲜明反差。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把发展信息消费提升内需上升到国家重大战略层面。在这背后,正是中国经济对增长“换挡”与“升级”的迫切希望。

不过,也有人对“上下限”的提法感到疑惑。在一些人看来,上下限的界限很难厘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举例说:“如何确定就业水平呢?现在中国统计数据的水分如此之大,根本就难以确定现在的失业率状况,所以用这些指标确定上限很容易出现失误。”

外部改变

与前几年不同,目前世界经济也处在一个微妙阶段。一方面,曾将发达国家从金融危机泥淖中拯救出来的新兴市场国家增长速度正在大幅减缓;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财务状况正在发生转变,这引起了全球流动性的极大关注。根据之前金砖四国的资料,中国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5%,印度增长5%左右,巴西和俄罗斯已经下降到2.5%,这一数字尚不及其经济增长高峰期的一半。对此,主流经济学界认为,新兴市场的飞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

第9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金融创新 经济衰退 国家战略 中国经济 良性发展 经济增长 需求拉动

金融创新过度仅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美国国家战略转变和经济衰退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战略转变。一个大国特别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是累积的,而且与世界政治形势紧密相关。虽然世界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世界主要大国国家战略转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近年来美国为实现其世界霸权战略,先后发动了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力(美国国会预计2002-2008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费用支出为1.6万亿美元),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近日美国财政部宣布,2008财年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550亿美元,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高),还把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拖入到战争中来,全球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美国经济的拉动,反而长时间处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局部战争的阴影之中。近日中国科学院的《国家健康报告》中,美国“国家责任指数”仅为0.32,在全球45个样本国家中居倒数第一位,这样的评价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

美国经济衰退及应对措施不当。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3.5%,但2001)--2006年只有2.6%。近20年来,失业率维持在5.5%以上,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2.6%一2.7%之间。面对衰退,美国采取的不是压缩国防经费(2001-2004年美国国防支出约占美国政府支出的20%)、引导国民科学消费和加强金融安全监管,而是连续不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开始,连续13次下调利率,降低到2003年6月的1%,为46年以来最低水平),使美元贬值。据ceic统计,从2001年10月到2007年10月,美元对实际有效货币贬值22.5%(对欧元、英镑贬值均在30%以上),不仅引发国内的通胀,还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胀。为抑制国内通胀,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21次调高利率。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需求,引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金融创新过度与金融风险防范不力。近年来,美国通过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品,扩张市场信用规模的办法来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导致巨大金融泡沫。从房产金融衍生品规模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9万亿美元,次贷仅占整个市场的12.5%~/j1.36万亿美元,但相关衍生品规模达到30多万亿美元,即放大了22倍多,而且同期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违约互换(cds)达到62万亿美元。从美国占了六家的国际前十大投资银行的杠杠率看,从2001年起一直在20倍以上,2007年后维持在30倍左右。从国家负债看。2008年初美国国家负债总规模达53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4倍。面对泡沫,美国虽从2004年起调高利率和准备金率,但对恶意包装以次充好的金融产品,多次重复使用金融杠杆加以扩大,投放到世界各国市场所引起的巨大金融风险,始终没有采取应对措施,直至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拯救世界经济,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007年、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6%和37%,对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和欧洲出口占我国近年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出口下滑虽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但这种冲击短期内对经济外向度较高的东部省份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据了解,目前全国2/3的纺织企业亏损,东部省份近30%的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或亏损状态)。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自身需要,也是应履行的一种国际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直接损失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据国际清算银行估算,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分别承担了全球金融机构总损失的40%,日本、中国等国家承担了其余的20%。据美国财政部统计,8月末,我国持有高达9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债券,而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仅有9000亿美元资产,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认为,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个百分点。笔者认为,不能忽视传导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特别是在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遭受打击的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十分突出和更加明显:在目前货币政策转向情况下,银行仍然惜贷,乘数效应几乎为零;企业迅速压缩投资,坏账增加,银行直接从企业抽回资金,就是加速效应明显放大的例证。总的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慨括为:对短期的影响大于长期、对信心的打击重于市场、对虚拟经济的打击重于实体经济、对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对东部影响大于中西部省份、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大于新兴产业、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企业。

中国可以适度参与救市,但应避免再次进入美国经济战略和美元陷阱。最近,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发表文章说,“在危机面前,中国要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笔者认为,中国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成为拯救这场危机的领导,充当危机的最后贷款人。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利只{美元这一世界货币榨取各国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或向他国转嫁危机,维持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损人利己的政策而不是勇于承担自身发展后果,使世界各国陷人“徒困境”。为救市,美日只有大量发行国债或印发更多的美元,这两者都会使美元资产进一步贬值。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充分显现,经济尚未见底,世界经济恢复至少还有2~3年时间,此时购买美元资产无疑是飞蛾扑火:经过3o年的高速发展,我闰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剩余”的黄金时代,基本上拥有了拉动曰内需求的资本,跨过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应及时扩大国内需求,把剩余价值和人口红利留在国内。但短期内,在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可继续实施鼓励出lj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从长期看,调低外贸出口依存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经济增长机制势在必行。救市的指导思想应是重国内轻外,重塑国内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这是最好的救市:

中国不仅要在危机中实现损失最小化,还应逐步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大举投资美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要像巴非特和日本一样,买进“美国”。他们忽视了中国不同于日本,更不是美国公民,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世界话语权的主要博弈者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但由于巾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迅速增强,因而对美国构成的挑战也最大,美国不会把技术先进企业的资产卖给中国?即使此时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程度最低,放松中国购买美国资产的限制,待经济好转时,又会制定

或修改相应法律来限制中国股份的表决权和处置权。而且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美国就不会轻易放弃它对最终清算权的控制。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投资美国不仅存在“美元”控制,还随时存在政治性因素违约的高风险。但此次危机对中国来说,总的是机会大于风险。---方面,要适度参与救市,使现有美同资产投资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增加人民币在世行、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中的份额和投票权,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把握世界政治与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应对危机,关键是要形成主要以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防范发展陷入“滞胀”

经济发展史表明,一罔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完成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后,要及时把增长引擎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只有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b$3kn才是良性发展机制,既能抵御外来经济风险,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70%,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入“消费”时代。

形成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是要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角度来扩大国内需求。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要把农村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要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来扩大国内需求。三是要从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来扩大国内需求。逐步把出口加部门巾的产业工人转移到满足国内需求部门的生产中去,同时提高全体国民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投机资本进出影子化的外汇管理体制。在目前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下,资本项目开放恐怕要等到我国政治经济实力位于世界第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后,不然,可能随时面临巨大国际金融风险:同时,要切实加强经常项目监管,特别要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明显超过市场正常价格贸易等项目的审查和监管。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和欧元资产不断贬值,不仅无法防范风险,自身也无法找到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建议用外汇储备去中东、俄罗斯等地区购买一些我国经济发展必需消耗的石油、矿产等资源,更能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