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精选(九篇)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

第1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分级式突显假设(TheGradedSalienceHypothesis)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比喻性语言的最初阶段,词和短语的高度突显意义就已经被自动进行加工。[3][4]譬如当人们加工比较熟悉的隐喻(例如“steponsomeonestoes”)时,即使是独立的语篇语境中遇到的隐喻,其字面含义(如“foot”)和比喻含义(如“offend”)都会被同时激活。但是当人们加工意义比较晦涩的隐喻(如“Theirbonedensityisnotlikeours.”)时,他们首先激活的只是字面含义,因为这些是最明显的含义,最先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正是由于分级式突显假设比较灵活地解释了人们理解比喻性语言的速度,而且没有忽略人们理解词汇层面和短语层面所进行的语言加工情况,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比喻语言加工中的一种混合型观点(hybridview)。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读到某个单词时首先想到的是其突显的意义,因此不管语境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不管其接触到的隐喻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最容易被激活的都是其突显意义。[5]目前学界支持该观点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阅读时间实验、短语片段填空实验等。Peleg等还进一步指出,在句子加工过程中有两个独立的机制———语言加工器和语境加工器———参与工作,前者会立即激活突显词语意思,而后者可以独立地加工出信息的整体含义。[4]然而Gibbs却发现,虽然语境可以很快地加工出人们对所读词语意思的解释,但人们在理解与当前语境明显不匹配的突显意义时,语境并未对整个短语的意思进行制约,而与当前语境相匹配的词语含义在话语解释的某些方面却会被忽视。[6]词语和话语层面上发生的这些差异表明,在语言加工过程中可能有不止一个语境加工器,而在语言理解的不同时间点,也有多种不同的语境信息在同时参与阐释。

二、空间结构模式

在结合Fauconnier&Turner的合成理论[7]基础上,Coulson&Matlock提出了“空间结构模式”(TheSpaceStructuringModel)。该模式认为,对隐喻的理解除了传统上对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单一映射之外,还应该包含概念结构之间的协调,其概念整合网络的复杂映射四个或更多空间。[8]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隐喻“Surgeonsarebutchers”[9],传统上是通过从源域(“屠宰者”)到目标域(“外科医生”)的映射来解释,显然单凭这一个映射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医生的技术是否过关,只有通过空间结构模式的详细分解,才能从各个输入空间的合成空间中逐步获得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10](P208)。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首先从外科医生的目标输入空间中继承了部分信息,例如“有人需要动手术,接受手术人的身份以及手术所发生的地点”等等。同时,该隐喻所包含的比喻意义也从源域(“屠夫”)的输入空间中继承了另外一部分信息,例如“屠夫的日常工作以及主要进行的活动,包括用利器进行切肉”等等。除了从每个输入空间中继承部分信息之外,合成之后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延伸,通过对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各种因素进行排列而衍生出自身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屠夫”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与“外科医生”空间所投射的“途径-目标”关系之间存在不相符之处:屠夫的目标是宰杀动物,并将动物的骨头与肉切分出来;而外科医生的主要目标却是要治愈病人。由于屠夫的目标与外科医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出结论———“外科医生的技术不尽人意”。正如合成理论那样,空间结构模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语言现象及认知现象,尤其有利于解释那些需要稍经推断才能得出的语言含义。同样的道理,对于陌生的诗歌隐喻的理解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于合成空间,而不是靠输入空间,或者在源域与目标域所共有的一些额外空间(即所谓的类属空间)中获得。空间结构模式尽管被不少学者认为只是LAKOFF时代的概念隐喻的改良结果,但是该模式相当有用,尤其是在解释不同的语境是如何建立不同的映射,进而又是如何影响对字面含义及比喻性含义的理解速度等方面作用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喻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被理解,主要取决于映射的复杂性以及概念整合过程的复杂性。显然这种灵活的隐喻加工观点并不支持标准语用模式,而任何忽视这种现象的隐喻理解模式都是不够全面的[10](P209)。当然,正如Gibbs指出,空间结构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几乎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能证明它是错的(即所谓的证伪性)。[6]显然,大部分隐喻理论都假设在不同知识领域间存在某种融合,进而产生隐喻含义。因此,空间结构模式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否从实证角度出发,找出研究证据来证明它与其他模式相比更具优越性。

三、隐喻征途假设

隐喻征途假设(TheCareerofMetaphorHypothesis)认为,不同域的概念之间的隐喻映射可以通过两个过程来完成,即比较过程和范畴化过程[11][12]。譬如一个常规隐喻在映射模式上就会有一个从比较过程到分类过程的转移。如在“基因是蓝图”(Ageneisablueprin.t)中,“蓝图”这个隐喻由于有着两种与之密切相关的含义(即“详细勾勒出建筑师构思的蓝色与白色印刷图纸”以及“可以用来构思的任何事物”),从而导致常规的源术语具有多义性。因此,在加工常规隐喻时,既可以通过把目标概念与源术语的字面含义相匹配(此为比较过程),也可通过把目标概念看作是根据源术语命名的高级隐喻类别成员(此为分类过程)来理解。目前已有不少实证研究支持隐喻征途假设。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加工常规隐喻时,通常比加工陌生隐喻速度更快,而且常规隐喻比陌生隐喻更具有不对称性。[13]当人们理解常规隐喻时,源术语可以比目标术语更有助于提高理解速度;而当人们理解陌生隐喻时,源术语和目标术语在隐喻加工的过程中起着相同的作用[13]。这一研究结果正说明常规隐喻的源术语比陌生隐喻的源术语更具有可理解性比喻含义。此外,隐喻征途假设还可以有效地解释一系列实证研究结果,例如常规隐喻比常规明喻更容易理解,因为常规隐喻是通过直接分类过程来加工的,而常规明喻是通过直接比较过程来理解的[12]。综上所述,针对隐喻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加工这一论题,隐喻征途观点提出了全面、详细的见解。但我们也必须明确,隐喻征途观点是与隐喻密切相关的,它不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比喻性语言,比如转喻和反语[6]。

四、隐喻理解抑制模式

隐喻理解的抑制模式(TheInhibitionModel)由Gernsbacher&Robertson提出。[14]该模式认为隐喻的阐释涉及基本的认知抑制机制,主要用于控制隐喻阐释过程中不相关的源域信息。譬如“律师是鲨鱼”(Lawyersaresharks.)这个隐喻,人们在理解过程中需要对鲨鱼的一些不相关的特点进行抑制(包括会游泳,生活在海洋里,长鳍等等),目的是为了突出另外一些相关特点,比如坚韧、凶残和带有侵略性。相关的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阅读“律师是鲨鱼”这个隐喻后,比阅读“双髻鲨是鲨鱼”(Hammerheadsaresharks.)能更快地推导出“鲨鱼是凶残的”(Sharksaretenacious.)这个结论,却较慢地推导出“鲨鱼擅长游泳”(Sharksaregoodswimmers.)这个结论。[14]这表明隐喻的理解过程要求对源域内无关的特点进行抑制,同时对相关特点进行强调。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更好地理解在隐喻加工过程中对隐喻不相关信息的抑制,Gluckberg、Newsome和Goldvarg研究了以下问题:相关和不相关信息的通达差异究竟是由主动的抑制过程引起,还是只源于理解后的策略性加工?[15]Glucksberg等在实验中采用了相同的启动项和稍有不同的调查(probe)项,结果证明,隐喻理解过程对字面上与隐喻不相关的信息具有抑制作用。不过,他们却没有找到证据来证明隐喻理解过程对与隐喻相关的信息具有主动强化作用。该实验的数据很清楚地强调了在隐喻加工中抑制机制的重要性,尽管它不能区分隐喻理解的比较和分类(或归因)描述。[11]隐喻理解的某些方面可能还需要具体的认知机制,比如抑制或压抑,来组织不相关阐释的出现。另外,Grady等描述了两种类型的隐喻可能要求不同类型的加工[9],如相关和相似,其中相似类的隐喻与Glucksberg等研究过的种类更为接近。

五、隐喻理解述谓模式

隐喻理解的述谓模式(ThePredicationModel)是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Kintsch提出的,以计算模式来模拟人类理解隐喻的一种模式。[16]该模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潜伏语义分析(LSA)[17],它提供的人类知识结构模型可以通过对大量文本的分析自动建立起高度空间化的语义空间;二是构建整合(CI)模型[18],它是一种文本理解模型,假设词、句或语篇的含义是通过与任何其他已知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得到的,该假设在高度空间化的语义空间内得以实施。词、句或语篇能通过该空间的向量(vector)来体现,所以它们是可以计算的。比如,可以计算在该语义空间内,两个向量间的距离,以此类推,可以得出任何词、句和语篇间语义关系的程度。总的来说,假设语言单位都是由词向量构成,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一个句子的向量:一种是脱离上下文,忽视句子构造,即简单的总结词向量;另一种是根据句子结构并根据上下文调节词向量。可见,隐喻理解述谓模式旨在详细说明字面含义和隐喻句的具体理解过程,并模拟相应的计算。例如,Kintsch指出,通过比较模式产出的向量和合适的目标含义,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可以对结构比较简单的“Noun1-is-a-Noun2”的隐喻进行解释,其模拟结果与我们凭直觉对该隐喻的解释相吻合。[16]而且通过各向量之间夹角的余弦函数值来进行比较,其结果也跟通过相关性系数解释的一致。因此,高度相似的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值就接近+1,而不相关的向量间夹角的余弦值就接近零。如在“Mysurgeonisabutcher.”这个隐喻中,外科医生与手术刀相关(cos=.29)而与斧不相关(cos=.05),屠夫与斧相关(cos=.37)而与手术刀不相关(cos=.01)。“Mysurgeonisabutcher.”在语义空间里将外科医生与斧(cos=.42)拉得更近,而与手术刀远离(cos=.10)。反过来,“Mybutcherisasurgeon”将屠夫(butcher)和手术刀(scalpel)联系起来(cos=.25),与斧的关系未完全消除但却减少(cos=.26)。以上例子表明,与隐喻理解述谓模式一起,LSA空间可以用一种类似人的思维的方式来阐释隐喻的含义。Kintsch等通过以下三步更进一步比较了该模式建立的向量和人们对隐喻的理解:(1)由受试者评估“Noun1-is-a-Noun2”形式隐喻的理解难度;(2)受试者通过他们对隐喻的字面阐释完成“Noun1-is-”形式的框架;(3)通过计算模式模拟隐喻理解。[19]实验结果显示,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和受试者对简单或较难隐喻的理解再一次匹配:在解释简单隐喻时,受试者与该模式都产出与隐喻含义高度一致的回答;而在解释较难隐喻时,受试者和该模式都产出与隐喻含义完全不同的回答。隐喻理解述谓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它证明了要素词本身并不能提供很多信息,简单的理解也不要求隐喻两个域之间事先存在紧密关系。对于论据和论断可能完全不相关的隐喻,只要能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找到一些关联,即使两者从整体上来说是不相关的,该隐喻也是可理解的。更重要的是,先前关于隐喻理解的理论都是非正式的,而隐喻理解述谓模式是一个正式并完全实现了的计算理论,既推导出定量实验结果,又与当下广泛讨论的心理语言学在概念上密切相关。[19]

第2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 英语缩略语 语用功能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8

Abstract With frequent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English abbreviation as emerging language group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continuous supplement and enrich the process into people's daily life. But people on the research has not yet been thoroughly, correct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about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abbreviations,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English abbreviations gradually lead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English abbreviations and their pragmatic functions, in order to guide the daily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bbreviations; pragmatic functions; research and analysis

语言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伴随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创新,而英语缩略语就是基于当前开放的文化环境与背景,满足人们日常表达需求而萌生的语言产物,其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活力与表达便利逐渐受到群众的青睐,成为日常口语表达的一部分,实现了语言表达的便捷流畅与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对英语缩略语了解把握不准也会导致缩略语的混用与滥用,干扰日常交际,对语法表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做好英语缩略语的研究并就其语用价值进行解读是做好交际的前提与关键。

1 英语缩略语的构成分类

英语缩略语是现代英语中快速发展与衍生的语言产物,符合人们工作生活的经济原则,在不改变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实现复杂词汇的缩短与简化,形成更方便表达与使用的缩略词汇。目前来说,英语缩略语分为五种类型。首先是首字母缩略语。选取短语中第一个字母进行组合形成复杂短语的缩略表达。首字母缩略语是整个缩略词的基础,是英语缩略语中占比例最大的一种构成,例如非常重要的大人物(very important person)可以简写为VIP,例如工商管理硕士可以简单地表达为MBA等。借助首字母进行词汇意义的完整表达。其次是首字母与尾字母缩略组合。也就是选择词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完成。例如Mrs就是Mietress夫人的缩写,而Dr就是Doctor的缩写等。再次是截割词。主要是对短语进行截取而形成的缩略词汇。通过去掉原词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音节,从而构成新的缩略词。例如去掉词首的缩略词phone(telephone)。例如截掉词尾的词汇:Flu(influenza)。例如去掉中间形成的缩略词:Maths其实是mathematics数学的缩略表达。然后是首字母拼音组合形成的缩略词。首字母的拼音组合词往往是选取复合词中各个词的首字母进行拼接。一般来说,首字母拼音词比较简易,人们喜欢用它表达一些复杂冗长的短语词汇。尤其是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名称或者科技名词。例如TOEFL其实是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缩写,再例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被缩略为NATO,而其原型为The North Atlantics Treaty Organization。通过缩略,原本复杂冗长的词汇逐渐被简写得更易于表达。最后是拼缀词,其也是英语缩略表达的一种形式。所谓的拼缀就是将原来的两个词拼接在一起,然后在词形上截取一部分,然后将剩余的词汇部分重新组合构成新词。例如boatel就是拼缀词的代表,其原型为boat hotel。这是英语缩略词产生的主要形式,多数英语缩略词的诞生都基于这五种形式的搭配组合。

2 英语缩略词的语用价值分析

2.1 符合经济性原则,表达上更省力更经济

英语缩略词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表达的简洁。可以说以简洁著称的英语缩略词其更符合语言的省力经济性原则。著名的语言学家马丁内认为音变规律中语言运转的最基本原理就是经济性原则,在语言发展丰富与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希望借助简短的语言表达,用最少的最省力的语言单位完成复杂的交际表达。而同样来自哈佛大学的齐夫教授早在1949年的论述中提出人类的行为,不论是来自个体还是集体性质都体现并追求着表达的省力原则。而英语缩略词相较于原来的语言表达,其词汇较少,表达更为简单,因此无论是在拼写还是在发音时都省时省力,其中我们以UNESCO为例进行说明,其原来的全写为the United Natio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ltural Organization,在缩略之后剩下的只是6个大写英文字母,使用这样缩略的表达实现了原有语言单位长度的缩减,并且实现了交际的便利与流畅,原本我们需要记忆复杂的词汇,现在只需要记忆简单的字母组合,更有助于大脑繁重任务的解放。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更追求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在语言说话与表达上也体现出求简的趋势,而实现表达的便捷与快速就必须借助文字语法的简化实现,所以缩略词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用简单的表达实现复杂含义的阐述,从而达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可以说缩略语的诞生预示着语言简化的必然趋势。

2.2 丰富了句子表达,实现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缩略语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借助简短的句子做好复杂情感与含义的表达,在促进交流的同时也带来句子表达形式的丰富。例如:Dow Risees as Techs Selling Hits Nasdap。汉语含义为技术股抛售冲击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指数上扬。这是股市中比较常见的消息标题,总共由7个词构成,而3个为缩略词。第一个缩略词Dow是道琼斯的缩略,tech是技术股的缩略,而Nasdap则是美国股市中技术股优势的表达缩略,三个缩略词的存在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多元,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缩略语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他语种表达形式的丰富。我们以汉语为例进行分析,例如在3G、互联网及IT电子融合的多元牵引下,汉语表达上也体现出丰富多样性,在上述句子表达中3G是3rd Generation的缩写,而IT则是Information Tachnology的缩写,而ICT则是nformation and Con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汉语中适当的缩略语运用使得书写更为简便,意思表达也更为清晰。

2.3 带来构词上变化,实现词汇形态学拓展

缩略语拓展词汇并带来词汇形态学上的丰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使得构词法更加复杂,英语缩略语的构词方法相当复杂,在缩略语的成因部分我们已经叙述,即使如此,缩略语的诞生也具有随机与灵活性,少数缩略语是源于完整的句子,而少数缩略语则是根据句子的读音缩略而成,缩略语的不断演变带来的是英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多元。其次带来了词义的演变。Cab原本是敞篷式汽车的缩写,但后来伴随缩略语的传播,cab已经不仅仅是敞篷式汽车,更是机车甚至是卡车司机室的缩写,再例如gent是gentleman的缩写,在变为复数时又成为gentlemen,而gent则复数表达为gents,同时这个词又带有公共厕所的含义。缩略语所带来的词义变化使得词汇形态更加丰富。最后其也带来词类的演变。例如mid是modern的缩写,其本身不是形容词,更兼具了名词的作用,词类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词汇形态的丰富。而词汇的演变则是缩略语起作用的结果。

2.4 突出双关与含蓄,缩略语修辞特点独特

简洁灵活是英语缩略语的显著特征,基于自身的特性其在修辞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独特性。正是因为修辞方面的独特性使得其具有双关功能,带有明显的幽默性与表达含蓄性。所谓的双关就是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两种以上的含义或者运用两个或以上的同音异义词使得语言生动幽默。例如G―man是政府人员的缩写,在英语语系中时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同时G也是Garbage的缩写,与垃圾同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双关表达对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进行幽默的讽刺,取得了独特的表达效果。英语缩略语的存在使得语言表达上更加委婉含蓄,特定场合与话语背景下,人们在进行特定话题的表述时往往因为内容的限制或者交际对方的特殊行,加上特有环境的主观影响,对于话语的含蓄性表达要求更高,如何表达含蓄的同时实现语义的明确表达而不让对方感到难堪是语言交际表达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而缩略语的恰当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缩略语在政治外交辞令中使用效果最佳。例如LDC是less developed countries的缩写,汉语意思是欠发达国家。而MDC则是more developed countries,汉语意思是发达国家,缩略语的存在及正确使用使得语言表达摆脱了某种程度上的尴尬与难堪,语言表达更加流畅自然,也有助于语义的正确传达。

2.5 广泛的涉及层面,实现了知识同步增长

英语缩略语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创新与发展,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体育等方方面面,同时是新兴科技领域的语言延伸与表达,伴随知识的更新,缩略语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也反过来实现了语言知识的丰富。人们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基于自身的特点去熟练把握这些缩略语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文化表达中,实现自身知识的丰富。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MP3或者MP4备受青少年喜爱与推崇,人们借助其从网络上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在使用MP4的过程中逐渐接触到Podcast(播客),其实播客是苹果电脑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汇,是新型数学广播技术的缩略表达,而这种缩略表达的广播技术改变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带动人们知识的丰富。正是语言缩略为新型广播媒介的诞生提供灵感与支持,实现人们日常文化的传播与吸纳。

3 结束语

缩略语是新时期语言交流便捷化趋势的衍生产物,其自身极大的语用价值在促进交流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人们知识阅历的丰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今后的的日常交际中学会理解缩略语的含义并做好其恰当运用是语言交际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英语缩略语构成的基础上论述了缩略语的语用价值,为英语缩略语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璐,王朋.英语缩略词的语用功能及其对汉语的渗透[J].山东外语教学,2007.2:72-76.

[2] 周敏.英语缩略语及其语用功能[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00-102,116.

[3] 刘焱.英语缩略语的分类及成因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40-141.

第3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论语》;生态伦理;自然

[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23-05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生态规范,并存有大量可以引申出现代生态伦理的思想资源,这是学界的共识。《论语》承启这一时代,包含丰富的可为后人阐发的具备生态伦理意蕴的“微言大义”,对此详加研究,或能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传统文化支持。

一、《论语》具有生态伦理意蕴的论域

《论语》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可待阐发的生态伦理意蕴呢?

首先,《论语》直接记载了一些有关自然的材料,以及间接隐含着一些对待自然的观念、方法。《论语》时代是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不仅社会政治关系发生大变,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根本变化。铁制农具使用,耕牛推广,生产力提升,人们改造环境、对待生态的实践前所未有地展开。在改造环境、对待生态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一些如何对待自然为好、应怎样对待自然的问题。比如治水,用“疏”不用“堵”的办法,当是先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对待自然的好办法。这办法中间既有技术性的“好”问题,这在当时大概是主要的;同时又包含着价值性的“好”问题,就像大禹之后,有人治水再用“堵”的方法,必然会被反对,这已经蕴含了一定的价值意义。当然这些关于改造环境、对待生态的“价值”并没有明确为生态伦理,但其中的态度、情感、信念、观念等可以为后代人引申为生态思想,因此就具有了相应的生态伦理意蕴。应该说明的是,环境破坏作为问题是在现代才被确认的,但环境破坏的活动却是人猿揖别之后一直就存在的,它与人改造自然是一体两面的活动;环境破坏作为问题被治理并提出生态伦理对策是当代的事,但不能否认人类一直在解决自然环境问题这一事实;生态伦理思想、生态伦理学是近现代思想家的创见,但这些创见建立在先人改造环境、对待生态的实践基础上,是对他们相关思想资源的继承、发扬、创新。有了这样理解,那么我们就不会否认,如果《论语》记载着或间接隐含着那一时代有关改造环境、对待生态的实践经验或相关思想资源,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其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蕴。

其次,《论语》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德思想、方法蕴含着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思想资源。《论语》是我国关于人际伦理的经典,而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人利用自然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作为人与人关系的基础内容而存在的。同时,人是社会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存在,人与人关系必然包容人与人的自然、与人的肉体的关系。传统伦理对人与人道德关系的研究,必然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只不过,在传统伦理发展的大多数时候,人与自然关系没有凸显出来,未成为相对独立的领域而已。应该说,解决人与人关系的道德理念、思想、方法、原则,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理念、思想、方法、原则存在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显现在人际伦理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学科、理论互动中,也可能潜隐在人际伦理体系与作为思想资源状态的、雏形的生态伦理的互动关系中,我们把后者视为某种人际伦理具有生态伦理意蕴。显然,《论语》丰富的人际伦理思想有众多有待我们揭示的生态伦理意蕴。

二、《论语》的“敬”、“畏”相关思想包含着敬畏自然的意义

《论语》中的“敬”、“畏”相关思想大致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类宗教性的敬畏;二是涉及人事及其关系上的敬重;三是对自然的敬畏。当然这种区分仅具有相对意义,在《论语》的一些地方,“敬”、“畏”的两种或三种意思会交叉重叠,甚至无法仔细分辨。综合三方面,它们含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即存在对对象的崇拜、尊重、害怕、顺从、不违等情感、态度、观念、信念。

类宗教性的敬畏是相对于迷信及宗教的神灵崇拜而言的,它拥有原始宗教的一些样态,因而异于一般迷信,但又不具备成熟宗教的体系化特征。我们借助它表达古代先民对超自然、对祖先的崇拜、害怕心态。“从原始初民的灵物崇拜,到殷商时代的上帝及鬼神崇拜,从人类初始‘民神杂糅’的浑沌状态的简单的敬神仪式,到奴隶制鼎盛时期的专业人员组织的形式严整、仪式庄严肃穆、规模宏大的祭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殷商时代,尊天事鬼达到了鼎盛。”尽管自周代开始,对天神的敬畏已经逐步转向“敬德保民”,但在孔子时代,类宗教性的“敬”、“畏”依然深有影响。《论语》中多次讲到祭祀神祗时的敬畏情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后只写篇名);“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乡党》);而斋祭时若有违背诚敬,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孔子当然也承继周公“以德配天”的现实转向,他的智慧在于,在思想领域悬置一道类宗教性的敬畏的屏障,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真正的落脚点则在现实政治道德生活。孔子回答樊迟问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雍也》);告诉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这些恰当地把孔子的现实智慧展示出来:让鬼神的归于鬼神,敬而远之;让民事的归于民事,当务为智。类宗教性的敬畏或许为一些科学主义者所诟病,因为它们还带有很浓的蒙昧、无知甚至欺骗成分,但就人的有限认识能力、行动能力而言,我们达不到某些科学主义者所设想的无所不能的水平,从而不敢无所畏惧。如果认同这一点,那么在我们今天面对神奇复杂的自然时,保有一份敬畏之心,还是必要的。你不一定信人格化的神,不一定屈服于蒙昧主义,更不一定是无知,但可以有敬畏的情感、观念、信念。有这一份敬畏,在对待自然时就多一份谨慎的态度,不至于视己为“神”。

涉及人事及其关系上的敬重是《论语》中最强调的,可分为四方面:第一,事君上之敬。孔子称赞子产“其事上也敬”(《公冶长》),他自己“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卫灵公》)。他在为政时言行一致,全方位做到“敬其事”,这在《乡党》中有大量记载,那种“君命召,不俟驾行”和事君时的恭敬之态,以至于“人以为谄也”(《八佾》)。第二,君上行事之敬。君王、上位的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学而》)。但这种要求实际上很难约束君上,孔子就曾感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第三,孝亲之敬。对父母长辈的孝不仅在养老,“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对待父母要有愉悦容色,即使父母有不对,也要敬:“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第四,君子行

事待人之敬。孔子认为有德之士要常抱一份敬重之心,敬于事,敬于人:“事思敬”(《季氏》);“居处恭,执事敬”(《子路》);“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修己以敬”(《宪问》)。以上四方面涉及人事及其关系上的敬重并不能直接推论出对自然的伦理。但一方面人事问题无非是各种政治、经济、精神实践问题,其中包含着改造自然的实践;另一方面,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和规范人与人关系的人际伦理存在互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涉及人事及其关系上的敬重内在隐含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蕴。

对自然的敬畏在《论语》中涉及较少。孔子时代自然因素多少还带着神秘色彩,总体上,人依然匍匐于自然之下。对自然的敬畏多表现为类宗教性敬畏,少部分表现为对具体自然物或创造物的敬惜、肃恭。《乡党》记载有一些孔子对自然物的态度的材料:“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非常可贵的是,孔子还有对自然所含有的非工具价值的敬重、喟叹。他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子罕》)。这些对自然的敬畏可以直接推论出两类生态伦理的意义:第一,对他人劳动的敬重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当今消费社会及其高消费行为是不可持续的,是建基在加紧盘剥自然和牺牲后代生存上的,就生态伦理视角看,反而不如《论语》里敬惜、肃恭对待自然物的态度更契合于生态和谐。第二,体悟、鉴赏自然之价值。自然的价值可划分成自然的工具理性价值和非工具理性价值。自然的工具理性价值受到重视,这是古今中外共通的事,因为劳动成果等等是自然作为工具理性价值的最引人注目的表现。“但人还拥有一种理解、欣赏和享受大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欣赏和享受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生物学利用。”在《环境伦理学》一书中,罗尔斯顿例举了十多种经济价值外的大自然价值。工具理性价值之外这么多自然价值存在的论断,是二十世纪自然价值论和荒野哲学观的理解。然而,《论语》中仁者对山水的喜好,孔子对松柏后凋的体悟,早已经超出工具理性价值的判断,而带有诸如“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象征的价值”或如赵馥洁先生所论的“‘比德’价值”。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孔子对曾皙的赞许:“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春意、沂水、舞雩、咏唱、人群在春风之中交织成一幅人与自然诗意融洽的水墨画卷,这里的自然因素化出超工具价值的别样意境。

《论语》在敬畏问题上这样区分君子与小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看来,有所敬畏是君子的必要情感、信念、理念;无所敬畏是小人才有的自大骄狂的心态。在网络时代、消费社会,天命、大人、圣人、小人之说已去矣,但受困于生态问题的人们,是否该汲取“有所敬畏”传统呢?

三、《论语》的“天”、“时”等观念蕴含顺天、应时、不违自然的意思

《论语》时代“天”及相关概念正经历转变,其基本观念从天神之天向天命之天、从天神之天及天命之天再向自然之天变迁,把握“天”及相关概念就要把它们放在这一过程中考虑。由于这一过程在《论语》时代正在进行中,“天”及相关概念有时就兼具多重意思,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解析。

天神之天,具有类似人格神的神秘性,带着蒙昧特征,似乎洞察、决定人间世事,给予人事最后的根据。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天生德于予”(《述而》);“天之将丧斯文也”(《子罕》);“知我者其天乎”(《宪问》)等等。这些“天”能“知”、“丧”、“生”、“为”,类似人格神。不过,《论语》里悬置天神,通常只是在需要给人事提供终极判断、评价根据时,才搬出这个“天”。所以子贡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才有孔子“太宰知我”的由衷表达:不是“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而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天命之天,更多是从命定意思上理解,有时也直接讲命,其神秘色彩减弱了,必然的意义增加,但仍带着宿命特征。如: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还有“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尧日》)等等。天命之天,部分舍弃天神的最后根据权,部分显出必然这、层意思,同时,仍无法突破神秘的天命外衣。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人的能力不断表现出来,人可以“知”天、“则”天、顺命,甚至可以积极地去合乎天命。孔子就盛赞“尧之为君”,“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而且在“丘之祷久矣”(《述而》)等地方显示出充分自信,自己的德行已合乎天地神祗、不违天地之道了。

自然之天是从上述两类天观念中祛除神秘力量而来的,具有近现代“天”、自然概念的意思。这一意义的天在《论语》中不多。主要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无限高的上天,运行四时,化生万物,近乎在描述自然。但还不是纯粹科学意义上的天,因为《论语》时代科学认识远未达到如此水平,中国传统文化也从未把自然之天视为纯粹对象看待,而且祛除神秘性之后的自然之天依然保持一定的价值意蕴,带有伟大、必然、独立于人等等特征。

我们知道,在《论语》时代并没有现代用法的“自然”概念,谈到自然所涵盖的内容时一般以“天”、“天地”等加以表达。蒙培元先生就认为,“从孔子的‘天生万物’到孟子的‘天之所与我者’,这种追本溯源式的思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抓住人的问题,同时也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观”。上述有关天的观念,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人对自然观念的多元把握。透过《论语》中天的多重理解,可以找到其诸多贯通之处,并把它们理解为雏形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反思生态危机、分析环境破坏时都具有思想资源作用,包含丰富生态伦理意蕴:第一,天地自然具有必然性,不可任人意而违背;第二,天地自然具有构成人事生活前提的意义,若背离此前提,人事生活无法展开;第三,具有万事万物和道德的最后根据的意义,这虽带有道德自然主义倾向,为西方元伦理学视为“自然主义谬误”,但在生态伦理学领域,却有特别意义;第四,天地自然保持有一定的价值意蕴,依附一定的纯自然之外的意义;第五,人可以顺天,在顺天中希冀达成“天人合一”,从而蕴含着中国式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诚如姚新中、焦国成两先生所论,“儒家虽然强调人的社会性,但其对于制约着万物运行的天道,对于制约着人生的天命的理解中,也包含着人与自然应该统一的思想”。

《论语》中“时”出现十次,加之若干与其相关思想,大致在三层面上透露出不违自然必然的生态伦理意蕴。一是肯定自然之时的客观、必然意义。

孔子看到山中野鸡翔集,生发喟叹:“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乡党》)这里的“时”既反映时间维度的自然变化,又含有对合乎时节的赞叹。于此相关,孑L子看到河水流淌、松柏后凋,也触景生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影也”(《子罕》)。这些思考中是包含着顺自然、不违自然变化的意蕴的。二是明确遵从自然之时而行。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使民以时”(《学而》),他评价子产有“使民也义”(《公冶长》)的君子之道。《卫灵公》记颜子问老师如何治国,孔子回答的第一条就是“行夏之时”。我们都知道孔子“从周”,但针对自己最得意最“贤”弟子询问治国之策时,居然首先讲沿用夏历,这是值得深思的。颜子贤且有“闻一以知十”之智(《公冶长》),但治国的智、贤更要体现在遵时上――遵从自然规律办事。当时治国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农业生产要合乎季节变化的必然,而夏用的是农历,更能满足此要求。告诫弟子治国用夏历,足见孔子既明白自然的客观,又能主动遵循自然规律。三是在人事问题上适当时候做适当的事,含有遵循事件变化规律的意思。孟子盛赞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我们细细体会《论语》,许多篇章都充满孔子识时的智慧。《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就是讲适当时候效习,使所学在实践中成就;《乡党》记孔子“不时,不食”,是生活细节中的守时;孔子有自己行为的准则,又不拘泥僵化,随时宜而变,“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在人事问题上这种灵活的与规律相协调的行为思路,尽管本身没有针对自然而言,但它是人们主动遵循自然规律的一个思想条件,拥有这样的条件,才能设想人们会随环境变化而采取适时的策略。

四、《论语》中“节用”、“简”、“俭”和义利观、“中庸”理念含有适度消费、简约生活的意蕴

孔子利用自然的明确态度在《论语》中只有一条:“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人要生存当然得取自自然,但取得有度,不是竭泽而渔,要保存自然再生产的生命力。从记载看,这是在已经具备相应“纲”、“射宿”技术条件下,所坚持的自觉态度。《论语》所涉及的“节用”、“简”、“俭”等观念却较多,其中大有值得我们这些处于高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汲取、发挥的生存智慧:简约生活的做法态度和行为适度的生活方式。如“道千乘之国”须“节用”(《学而》),节用即不伤财害民,不伤财害民则减轻对自然生态的伤害,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保持。再如“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礼,与其奢也,宁俭”(《八佾》)。在礼制、生活上发生奢侈与简约矛盾时,孑L子认为,君子当以“简”、“俭”为宜。孔子明确反对奢侈,他批评管仲不节俭,尽管认为管仲于国于民有大贡献;批评“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校”(《公冶长》),既不智于鬼神人事关系,也不智于为神龟建如此奢华之所。孔子并非一味讲“简”、“俭”,他认为这也有个度,“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雍也》,孔子赞同弟子仲弓观点,太简也不利于治理百姓。按照“义之与比”的思路,简约的程度、内容是以时而宜的,这样不同时代、不同条件就会具有不同的简约要求。我们时代如何简约,求之于孔子等先贤,自然无法解答,但“节用”、“简”、“俭”所包含的适度消费、简约生活思想作为生活原则在当今是有价值的。

“节用”、“简”、“俭”是生活中具体原则,之所以应该这么做,是因为有特定义利观、“中庸”理念为依据的。

首先,以义而非利为价值理想,从而在动机、目标方面约束功利。《论语》所述价值理想目标有多层:第一,孔子赞许曾皙之志所透露的对人与自然诗意融洽境界的向往。第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的人世和谐。第三,“孔颜之乐”境界的精神追求。这些价值理想,制约人们行为目标、动机的选择,影响理想价值方向的确立,从而生发出“节用”、“简”、“俭”的生活原则,并引导世世代代有志之士徜徉高尚精神之境。

其次,以义、礼节制功利欲望的满足,规范功利的获得。欲望,人皆有之,但“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不加控制,则成贪欲。孔子明了欲望的影响,他评价申枨:“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一个人若拥有太多欲望就无法做到刚毅。他曾尖锐地回复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那么如何控制欲望?当然不是后代儒家讲的“灭人欲”那么绝对。孔子的态度很平实,他要求以义取利、以义制欲。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弟子冉求为季氏聚敛不义之财,孔子很生气,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再次,以道义为荣,以过度注重功利为耻。孔子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孔子还有以道义与功利相兼为上的思想,他回答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当然,孔子并不是简单否认功利,而是区别看待不同人的功利心。他多次谈到治国要“富之”然后“教之”,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尧日》)。他惋惜颜子的贫困,不责备子贡货殖屡中。他虽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但其意并非君子不需功利,而是认为君子、小人对待功利的态度、方法有所不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因为君子、小人社会地位存差异,自身诉求、社会要求各有不同。君子“义以为上”(《阳货》),但也须以道谋食;小人“喻于利”,却也能以礼乐教化。 ,最后,“中庸”作为理念及其方法贯穿在俭与奢、道义与功利、欲望等问题的处理上。使人们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走极端,保持一定矛盾的张力。孔子以“中庸”为至德,可惜当时人们已很少拥有此德。所以孔子不仅在理论上推崇“中庸”,而且在言行中以此德为方法去教育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孔子曾教导子夏如何为政,“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颜渊》)。为政如此,德与行也是这样,“过犹不及”(《先进》),君子就须“文质彬彬”(《雍也》)、“和而不同”(《子路》)。

《论语》的义利观、“中庸”理念其实不仅是道义与功利关系的一种表达,也不仅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和方法。就其深层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言,它们指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崇尚适度消费、简约生活、精神生活的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尚不发达的时候,这种生活方式或有阻滞生产、妨碍消费的不良影响。但在今日高消费、生产高度发达以至于消费生产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它已经具有别样的文化和生态意义。结合当代新问题,汲取它的精髓,发展成一种适宜的生态生活模式,不失是一种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上册)[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2j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4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1.常识性介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常识性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及合金的应用。

3.了解生铁和钢的成分和机械性能的主要差别。

4.掌握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在生铁的种类及特性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我国古代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通过几种金属的介绍和实物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单质色彩丰富。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金属材料的造型众多,应用广泛,从而向学生渗透物质美,物质用途美。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化学计算技能。

教学建议

关于生铁和钢的教材分析

生铁和钢的一些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的化学成分又极为相近,所以二者关系密切。本节教材指出,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由于初中学生所学的金属知识较少,目前很难理解合金的概念。教材只简介了几种具体的铁合金(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碳素钢、合金钢)的成分和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的用途。因此教学中对合金概念不必做过高要求。教材中生铁的概念是从合金的角度来定义的:生铁是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合金。这样的定义,事实是讲生铁是含碳量的幅度较宽的一组铁合金。含碳量在定义范围之内的所有铁合金,都具有相类似的特性,例如硬度高、机械性能差、性脆、不易机械加工等等,这类铁合金统称之为生铁。为了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种类生铁的差异性,除了应该使学生了解铁合金的共性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合金性质的其他因素。例如,铁合金中含碳量的多少、含其他杂质元素的不同以及碳元素在合金中存在的形态的不同等,都会对生铁的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教材把生铁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的分法,就是以铁合金中碳元素存在形态不同为依据来加以区分的。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和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生铁的具体分类及它们的主要用途,教材都写得比较具体,便于学生阅读。

对上述知识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既缺少感性认识又缺乏对诸如碳元素的存在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形象地讲解,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各类生铁内部的微观结构,并跟它们的宏观性质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些标本,让学生观察比较,以丰富感性知识。

生铁的冶炼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知识性,技术性都很强。但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里,仅做了一些最简单的介绍,只要求学生了解铁矿石还原成铁的反应就可以了。教师在组织上述内容教学时,可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详可略。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应根据大纲的要求,不宜扩展过多内容。

关于几种常见的金属的教材分析

在介绍了铁的性质的知识以后,本节教材又对人们最为熟悉并且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最密切相关的钢铁的知识做了介绍,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金属。生铁和钢是在生活中和生产上使用最为普遍的金属材料。自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伟大祖国是很早就掌握冶铁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才停滞不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钢铁工业又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内,钢的年产能力从解放初的15.8万吨,发展到1989年的6000多万吨,1994年产量已达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大国。初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简要地了解一些钢铁方面的知识,了解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现状,(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时刻也不要忘记我国的人口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还是甚感不足的,借以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分类,生铁和钢的成分、性质、种类以及冶炼,铝、铜、锌、钛等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他们很熟悉司空见惯了的钢、铁、铜,也知道一些钢和铁不相同的事实,假若进一步追问其中的道理,他们就可能讲不清楚了。因此,对这一节教材如果教师处理得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分成生铁和钢以及几种常见的金属两部分,其中包含了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关于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关不纯物的计算。这段教材可以单独处理。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在第四章已所学习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当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缺乏深刻理解时,处理这一类型的计算一定会感到困难。困难的集中点就在于不能很好地把含杂质或不含杂质跟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联系起来考虑。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类的困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1)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都是纯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的杂质并不遵守该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当参与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用纯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教材第二节中给出了一个例题。在分析例题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两个不必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依据的算术应用题。例如:赤铁矿能用于炼铁的主要成分是,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杂质35%,问5000吨矿石中含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成分占多少吨?

这样的问题,初三学生能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

该赤铁矿含为5000吨×65%=3250吨

含杂质为5000吨×35%=1750吨

又例如,今有含氯化钠95%的食盐250克,问其中纯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当学生有了这些概念,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关心这类问题的时候,再分析课本上给出的例题,实际上就不会再有什么困难了。

关于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教学应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首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的例题分解成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纯量计算题和不用依据化学方程式就能计算的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自己做题的基础上,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几种重要的金属的教学建议

从铁的物理性质受杂质的影响引入本课,然后简单介绍合金的含义。从铁碳合金含碳量的区别导入生铁和钢在机械性能上的差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对于几种常见金属的教学,由于内容简单,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采取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由教师小结的方法。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炼钢和炼铁反应原理的教学建议

学生往往认为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是相同的原因是:它们都是在高温下利用氧化一还原反应。这时有必要教师对它们的主要原理分析:炼钢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使用氧化剂(如氧气或铁的氧化物)将生铁中所含过量的碳及其杂质变成气体或炉渣除去,而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如一氧化碳)将铁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所以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不同。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难点: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铁有哪些物理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设问:前面我们学习了纯铁的一些性能,想一下与我们日常生活用的铁制品性能完全相同吗?不完全相同。纯铁很软,不宜用来制造机械和其他用品。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是铁的合金。生铁和钢就是铁的合金。自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伟大祖国是很早就掌握冶铁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才停滞不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钢铁工业又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崛起,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钢的年产能力从解放初的15.8万吨,发展到1989年的6000多万吨,1994年产量已达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大国。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时刻也不要忘记我国的人口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还是甚感不足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1)生铁都有哪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性能及用途?

(2)钢有哪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性能?

(3)炼铁和炼钢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4)生铁和钢有什么区别?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2.铁是我们常见的金属外,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要用到一些金属。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教师复习提问:(1)化学方程式都可以表示哪些意义?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一步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都是纯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的杂质并不遵守该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下面做几道这方面的练习题:

①赤铁矿能用炼铁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杂质35%,问5000吨矿石中含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三氧化二铁占多少吨?

②2000吨含氧化铁75%的赤铁矿石,可炼出多少吨铁?

第5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简笔画;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辅助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形式,它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1]。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鼓励教师对课堂进行创新,探究出自己的教学方法,而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它本身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教学辅助方法,追求创新型课堂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师在过去进行教学时,多是采用文字和语言,讲述和师生问答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式比较单一、乏味,缺少形象性、趣味性和生动性[2]。学生易于接受的是形象性的东西,简笔画非常直观,并且能够把一些文字和语言难以说明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后趣味盎然,因此,将简笔画融入语文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运用简笔画指导识字、写字

中国的汉字大多是由图形演化过来的,教学汉字,要遵循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和一个象形字就像一幅画两个规律,采取字画结合的方式,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生动形象的图和字之中。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时完全可以通过简笔画,使同学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字形、字义。如教学象形字“日、月、水、火、木”等字时,可以根据其象形特点在黑板上画出相对的简笔画。会意字如“休、明、从、众”等,要让孩子们初步理解它们的字形特点和字意,也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靠着一棵树在休息”、“太阳和月亮的图形”、“一前一后的两个人”、“重叠在一起的三个人”等,同学们一看便能由图想到义。指事字通过简笔画更能让孩子们理解了,如“一、二、三、上、中、下”只要我们用一幅简单的图画就可以让孩子们理解。采用简笔画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汉字表义的特点形成初步的印象。

二、运用简笔画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初步阶段,受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单凭字典和老师的说教对某些特殊字词的意义理解会很难[3]。如果老师在教一些字词的时候,借助简笔画对字词的含义加以生动的展示,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消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则有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例如:课文中有些词的含义是采用借用的方式,如果按原意去理解,就会产生错误。如《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中,就有“树冠”一词,“冠”本身是指帽子。学生会产生疑问,树怎么会戴帽子呢?如果我们用简笔画描出树形,指示出顶部的位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有些词用文字说明非常复杂,生活中也不易看到实物,也可以用简笔画说明。如栅栏和篱笆,这两者学生在生活中都很难见到,也难以理解和想象,如果教师用极其简单的线条勾画出它们的外形,相信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有些物体的样子、质量完全一样,只是处在不同的位置,名称便不一样,学生很难识别。如课文《记金华双龙洞》中的“石笋、钟乳石”同是溶岩,但处在上方洞顶的称为钟乳石,地面上积起来的却称为石笋,如果用简笔画写意,学生就一目了然。

三、运用简笔画理解句子,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学生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阅读教学中,某些句子意思比较含蓄,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语感不强。恰当使用简笔画教学,则能很快领会,印象深刻。比如,有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根据最后一段揭示中心的重点句子(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中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老师很巧妙地在板书中添加了心形和小船,形象地表现”我”这艘小船在父母的”爱”的鼓舞下平稳地行驶,突出“爱”的主题。

4、运用简笔画,帮助理清文章思路,加深课文的理解

学生对视觉形象很敏感,教师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简练地画出来,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强教学的形象性,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自然理清课文脉络。例如《爬天都峰》一文,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天都峰的“陡”和“高”,由“我”与老爷爷的对话中体会鼓励的力量,养成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要突破本文重难点,可以根据书中的描述勾画一座山峰,在山峰侧面板书体现高和陡的词语,以突现遇到的困难,再勾画出爬山时的表现,体现出勇气和信心,在山顶上画一面胜利的小旗。由这样一幅简笔画,可以问学生:小作者与老爷爷的力量怎么样,面对高而险的天都峰时,心里都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爬上天都峰的?老师由图画再加以引导,最终孩子们便能自然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受到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的教育[4]。

在写景状物的课文常常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景,在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头脑浮现事物的形态,产生美的体验。借助简笔画,学生更容易捕捉到这种美景。对于参观、游记、说明等一类的文章,学生对于空间说明的顺序往往很难把握,这时老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浏览的路线、观察的方位和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叙述的主线,并使学生从单纯的文字描述进入画面意境,触景生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可用图示的方法把参观大会堂的顺序画出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总之,简笔画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针对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用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选择简笔画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时,要合理地选择,恰当地使用,同时还应该考虑它的特殊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香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吴家萍.简笔画画法及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贵州教育,1999,(05).

第6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外贸函电;文体特征;写作;“C”原则

在涉外商务的沟通与交流中,主要通过以信函为形式的各种函件来实现,在专业术语中将这些函件统称为外贸函电。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展,现今外贸函电的形式更为多样化,如传真、电传、电子邮件等都是外贸函电的主要形式,其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书面交流语种。外贸函电与一般交往信函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追求语言的精简、朴实、礼貌为标准,而不是追求华丽的语言或丰富的情感。在国际贸易交流中,外贸函电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手段,其在长期的外贸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及写作原则。

一、外贸函电的文体特征

(一)语篇特征

作为函件的形式,其要求外贸函电的正文部分必须短小精悍、逻辑清晰、意义连贯,如此才能利于贸易双方的快速交流。因而,外贸函电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语篇特征,语篇的结构逻辑合理,上下文之间思路与意义连贯,以达到明确传达贸易双方的意图与目的。一般情况下,外贸函电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三个段落组成,在第一段中开门见山的表明发件者的意图,第二段交代与业务相关的信息,便于收件者处理业务,第三段发件者需要表明态度与希望,并传达对收件者的祝愿。简洁完整、逻辑严谨是外贸函电呈现出的语篇特征,如此可以看出外贸函电的正式与规范。

(二)语法特征

外贸函电的语体往往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尤其是在涉及一些负面问题的表述上更加需要客观性,从而以明确贸易双方的责任,或保障贸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所以,外贸函电文体特征中还呈现出特殊的语法特征,通过使用一些常用的句型与句式来表达,如陈述句、祈使句、长短句搭配,以实现客观、严谨的表达。此外,有时为了增强函件的可信度,在外贸函电写作中还会适当使用被动语态,以减少表述中的主观色彩,或是避免表述过于直接。如“The goods were promised to be delivered before 1st May,but now we have been in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through the late delivery.”,这是一句使用了被动语态的句子,发件者利用被动语态委婉的指出了对方的过失,希望对方及早解决实际问题,如此表述更易于引起对方的反思与重视。

(三)词汇特征

外贸函电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种交际工具,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行业领域的专业用词或术语,同时函件内容还涉及到贸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外贸函电的词汇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用词严谨、准确、规范、专业是外贸函电主要的词汇特征,只有在写作中重视外贸函电的这些词汇特征,这样才能确保表述的精准与客观,进而避免因表述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或纠纷。于是乎,从事国际对外贸易的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外贸函电写作中的专业词汇,如“Import License(进口许可证)”;熟悉贸易行业中专业术语的缩略词,如“D/P(Document against Payment,付款交单)”等;了解一些普通词汇在外贸领域中的特指含义,如“quote”、“accommodation”在外贸函电中分别表示的是“报价”、“通融”的含义。

二、外贸函电的写作“C”原则

(一)Correctness与Clearness原则

Correctness与Clearness原则,即指正确、清楚写作原则。外贸函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充当着一种书面评介,一旦国际贸易双方发生经济纠纷时可将外贸函电作为证据来走法律程序,所以外贸函电的写作讲究Correctness与Clearness原则。其中,Correctness原则是指正文内容中的语法、标点、语言规范、拼写等的书写正确性,如美式函件与英式函件中称呼语的使用存在区分,gentlemen是美式函件的表示,而Dear Sirs则是英式函件中的表示。此外,Clearness原则是指在外贸函电写作中表述要简洁清楚,主题明确让人一目了然,以避免表述不清而产生误解。如“We send you yesterday,by air,4 samples of the goods which you requested in your letter of May 10.”这句表述简单精准,数字、日期、字母大小写、标点等都遵循了Correctness与Clearness原则。

(二)Conciseness与Concreteness原则

简洁、具体是商务书信写作的基本要求,外贸函电作为商务书信中的一种类型其也需要遵循Conciseness与Concreteness原则,即简洁与具体写作原则。由于贸易行业工作繁忙,因而外贸函电的内容应当简洁精炼、具体明确,注意长话短说,以明确、详细的方法来表述,这样才能让忙碌的贸易工作者花费最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信息。如“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谢谢合作)”,这句是外贸函电中的常用语,直截了当的表达了含义。数字、日期、编号是外贸函电中的重要元素,是国际贸易双方了解信息、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因而在外贸函电写作时需要着重注意这些的表达。如“The Universal Trading Company placed over US $2,000,000 worth of business with us each year.”数字具体,表达含义简洁明了。

(三)Courtesy与Completeness原则

贸易合作讲究友好、礼貌,这样才能为双方留下良好印象,从而为下一次的合作奠定基础。外贸函电作为国际贸易双方主要的交流工具,它虽然是一种书面形式,但如果在写作表述中措辞用语不礼貌、不诚恳的话,就极易让对方感觉到不被尊重,不佳的印象也会对双方以后的合作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外贸函电在写作中还需要遵循Courtesy与Completeness原则,即礼貌与完整写作原则。Courtesy原则是指在外贸函电写作中注意表述言语的礼貌、亲和与友好,多使用一些表示客气的套语和词汇,或委婉、礼貌的指出对方的不足,这更容易使贸易对方接受,如“A very careless mistake was made during the course of shipment.”。在一封外贸函电中,Completeness是写作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无论是叙述上的完整还是格式上的完整,这些都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一个外贸企业的形象,关系着贸易双方合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语

在外贸商务中,外贸函电发挥着传递商业信息、磋商外贸业务、陈述商务事实、记录进出口业务进展等的多元化作用,是国际贸易商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因而,了解外贸函电的文体特征,掌握外贸函电的写作原则,这些对于促进国际贸易活动顺利进行十分有利。不仅可以显示出贸易方的专业性,保证双方交流的顺畅,而且还能够为贸易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促进双方国际贸易商务的持续往来。特别是现今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世界市场已形成,国际贸易越来越兴盛,熟悉外贸函电的文体特征及写作原则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单位:新余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外贸函电中的模糊语言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第7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商业模式;结构体系;价值创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兴起,使得"商业模式"(busiIless model)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术语和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商业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内含定义和结构体系的具体构建仍然尚未达成一致观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o德鲁克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已越来越成为企业重新获取竞争优势和生命力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定义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 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 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 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此后,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界定。由于学者们各自所关注的视角不同,导致对商业模式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对此,Morris等(2003)在考察众多商业模式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式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 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Osterwalder等(2005)认为,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 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 其描述了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 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概括地讲,商业模式即企业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实现价值的基本原则(Osterwalder,2009)。类似地,Teece(2010)认为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所使用的关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以及价值获取机制的设计或者架构。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核心界面包括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高闯等(2006)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可以由整条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组成--完全一体化(尽管现实中并不存在),也可以由产业价值链的片段组合而成。原磊(2007)指出,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 说明了企业如何通过对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和价值实现四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 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基础上, 为股东及伙伴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王晓明等(2010)结合以前学者的研究,从商业模式构建方法的视角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以企业及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实现)为目标,围绕企业的商业活动(业务活动)而进行的一系列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的设计、安排或选择。而高峻峰等(2011)则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它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模式,其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内涵及定义众说纷纭,但其所阐述内容的关键信息都表达了同样一个观点: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

二、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发展历程

"商业模式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如何?"这些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其主要原因是,如果不能有效地搭建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就无法对现有企业或者预创立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描述、分析、评价以及改进和创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其对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简单罗列阶段

在简单罗列阶段,研究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对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些要素进行了简单罗列。例如, 国外最早研究商业模式的学者之一Timmers采取简单罗列的方式对商业模式体系构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 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体系结构, 包括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描述; 二是对各种商业活动参与主体潜在利益的描述; 三是对收入来源的描述。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Timmers(1998):产品/ 服务/ 信息流结构、参与主体利益、收入来源;

Donath (1999):产品创新、顾客关系、基础设施管理、财务;

Chesbroug(2000):顾客理解、市场战术、公司管理、内部网络化能力、外部网络化能力;

Petrovic等(2001):价值模式、资源模式、生产模式、顾客关系模式、收入模式、资产模式、市场模式;

Betz(2002):资源、销售、利润、资产。

(二)细节描述阶段

在细节描述阶段, 研究者通过对商业模式应当涉及的因素进行细节描述, 使企业在了解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要素的同时, 还要明白这些要素的详细含义和在考虑这些因素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与简单罗列阶段相比, 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深入, 也更能指导企业实践。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Hamel(2000):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顾客界面;

Afuah等(2001):顾客价值、范围、价格、收入、相关行为、实施能力、持续力;

Applegate (2001):概念、能力、价值;

Sthler (2002):价值主张、产品/ 服务、价值体系、收入模式;

Gartner (2003):市场提供物、能力、核心技术投资、概要。

(三)搭建结构体系阶段

在搭建结构体系阶段,也就是当前阶段,研究者在研究商业模式构成体系的时候, 不仅指出商业模式应当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而且还要研究这些构成要素的地位,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 商业模式研究已经超越了简单、孤立的描述, 试图打开企业这只"黑匣子", 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与企业绩效之间, 以及商业模式不同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阶段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下:

Dubosson等(2001):产品、顾客关系、伙伴基础与网络、财务;

Amit等(2001):交易内容、交易结构、交易治理;

Osterwalder(2005):价值主张、目标顾客、分销渠道、顾客关系、价值结构、核心能力、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式;

原磊(2007):价值主张、价值网络、价值维护、价值实现;

Johnson等(2008):客户价值主张、利润公式、核心资源、关键过程;

郑称德等(2011):动因层、目标层、情景层、基础层、行动层、结果层。

三、商业模式结构体系重塑

由于商业模式定义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的多样性。前人对此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罗列到细节描述再到体系搭建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而目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即结构体系构建。在第三阶段,以往学者们研究的共性是开始关注商业模式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结构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即组成要素和各要素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这一核心逻辑以顾客价值主张作为起点,以价值创造作为过程,以财务数据作为运行结果,由此构建出的商业模式结构体系包括三个阶段五个要素:

(一)起点

1. 客户细分:商业模式起点源于价值发现,即通过客户细分来定位目标市场,以此为基础定义顾客价值主张。

2.价值主张:顾客价值主张是指企业为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创造价值的系列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及外延可以概括为:新颖、性能、定制化、"把事情做好"、设计、品牌/身份地位、价格、成本削减、风险抑制、可达性、便利性/可用性等。

(二)过程

商业模式过程体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创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二是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核心资源是支撑,关键活动是实现路径。

1.核心资源

核心资源是保证企业商业模式有效运行所必须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实体资产、知识资产、人力及金融货币资产等。

2.关键活动

关键活动是保证商业模式可行而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像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活动。特定的关键活动通常围绕特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多种核心资源之间的调度而展开,其效率和效果则由企业对资源的掌控和利用能力决定。

(三)结果

商业模式运行结果通过企业财务数据体现。财务数据不仅包含了企业各种资源和活动的成本及其构成,而且还涵盖了收入流的组成、利润率水平等重要的经营指标。因此,财务模块对于整个商业模式结构体现而言,是一种数字体现和验证,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企业的经营状况。

四、小结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而又令传统行业大跌眼镜的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击败竞争对手的同时,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立于1987年的DELL公司,以其独特直销模式打败了竞争对手,成为了PC行业的巨头之一;亚马逊由杰夫・贝左斯于1995年创建,作为第一个采用B2C在线销售商业模式的公司,亚马逊通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成为目前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市值曾一度突破千亿美元;凭借网络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公司,通过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广告收入模式,从1998成立时的车库公司发展成为目前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超过2000亿美元)。这些公司对传统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原本靠产品/服务创新为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企业不得开始考虑其现有商业模式是否已过时。

企业如果希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那么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商业模式,哪些要素构成了商业模式,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关键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只有转变观念,从传统的技术/产品/服务为中心的观点转变到更加全面系统的以商业模式为中心的观点,才能突出重围,找到一片新的蓝海。

参考文献:

[1]A.Osterwalder, Y.Pigneur. 商业模式新生代[M]. 王 帅,毛心宇,严 威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罗 珉.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述评 [J].当代经济管理,2009,11.

[3]原 磊.商业模式体系重构 [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第8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图形用户界面;XUL;标记语言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612-03

Software Interface Development Based on Mozilla Platform

ZHAO Xiao-ping, REN Y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Center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graphics software user interface has recently become a hot topic, draw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n the feature of XUL, the language f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designed by Mozilla, and makes a comparison with technique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 It also introduces through examples the file structure of XUL and the methods of designing the primary elements in the user interface.

Key words: GUI; XUL; makeup language

在软件中,软件的可用性非常重要,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软件的竞争力。以用户为中心的软件设计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当提到软件的可用性,那么就不得不提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它在人机交互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开发出更加好用的图形用户界面以提高软件的可用性已显得尤为重要。提高软件的可用性是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人性化,同时开发人员也在寻找一种方式,使界面的开发工作变的人性化。

1 软件图形用户界面概念

软件图形用户界面,亦称软件界面,是计算机用户界面(computer user interface)的一种类型,是用户与计算机通过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的接口。它是计算机科学与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综合研究的成果。伴随着计算机用户界面的不断发展,软件用户界面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早期人们是通过文本的方式命令或者询问计算机,这就是早期的软件用户界面。之后,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现了图形用户界面。目前的软件界面仍然处于图形用户界面时代,具有简单,直观,所见即所得等特点。

1.1 图形用户界面应具备的特性

1)可使用性

用户界面的可使用性是用户界面设计最重要也最基本的目标,它包括简单的用户界面就能方便处理各种经常进行的交互对话,问题的输入格式应当易于理解,附加的信息量少能直接处理指定媒体上的信息和数据,且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能按用户要求的表格或图形输出,或将计算结果反馈到用户指定的媒体上。

2)灵活性

灵活性考虑到用户的特点、能力、知识水平,应当使用户界面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和修改界面方式,如:修改命令、设置动态菜单等。系

统能够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详细程度的响应信息,如反馈信息、提示信息、帮助信息、出错信息等。

3)复杂性和可靠性

用户界面的规模和组织的复杂程度就是界面的复杂性。在完成预定功能的前提下,用户界面越简单越好。可靠性是指无故障使用的间隔时间。用户界面应能保证用户正确、可靠的使用系统,保证有关程序和数据安全性。

2 界面开发方法

目前,大多数的软件界面使用的是Java和C++,在Java中一般使用Swing,SWT和 AWT技术,在C++中主要使用 MFC技术。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实现用户界面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基于Mozilla平台的用户界面开发语言―XUL。

2.1 XUL

XUL――基于XML的用户界面语言(XML User Interface Language),是一种文档格式。它是Mozilla开发的一种构建UI的标记语言,利用XUL可以很容易地构建丰富的、复杂的、 跨平台的界面应用。XUL是基于XML技术对HTML的扩展,完全兼容HTML 利用CSS来控制界面风格,利用DTD方便的实现本地化。利用JavaScript实现事件机制,而且可以通过调用Mozilla 提供的丰富的底层API实现文件操作、网络操作、图形操作等各种操作。并且这种API是完全跨平台的。因此,用XUL开发的界面是完全是跨平台的。火狐浏览器自身的界面就是一个由XUL代码定义好的按钮、框架和菜单组成的集合。

2.2 XUL制作界面优势

与Java的Swing,SWT,AWT技术,微软的MFC技术相比,XUL开发界面的质量不相上下,而在其他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Swing,SWT,AWT,MFC编写界面需要程序员有足够的技术与编程经验,需要很大的开发成本。

XUL是用Web的技术来开发桌面应用软件。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网页制作越来越简单,大众化,网页的编写不再只有专业的程序员才能掌握,因此熟悉网页技术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越来越多的Web程序员也可以轻松的编写桌面应用软件了。

第二,使用Swing,SWT,AWT,MFC开发界面,开发周期长,而XUL是标记语言,相简单方便,开发周期短。

第三,使用Swing,SWT,AWT,MFC开发的界面代码的可读性差,难懂,可维护性差。利用XUL编写的界面,界面上各个元素之间的约束关系一目了然,而在Swing中只能通过阅读冗长的代码才能明白。

例如:以下两端代码都定义了一个菜单项。

在Swing定义一个菜单项:

JMenuItem mi = new JMenuItem( "New Application..." );

mi.addActionListener( cmdNewApplication );

mi.setMnemonic( 'A' );

mi.setAccelerator( KeyStroke.getKeystroke( "control A" ) );

mi.setIcon( new ImageIcon( "images/newApplication.gif" ) );

在XUL中定义同样的菜单项:

mnemonic="A" accel="control A" icon="newApplication" />

显而易见,使用XUL来实现界面更加简单,易懂。总体来说,XUL开发界面质量高,开发周期短,简单易学。

通过图1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XUL在开发界面方面的特点。接下来本文会详细介绍使用XUL开发的一些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3 XUL基础

3.1 XUL的包组织

Mozilla 提供了一种方法XPI,可以安装和注册包,文件名后缀为. xpi ,这是Firefox 的一种扩展方式,即对已经存在的方式的一种扩展。同时还可以使用chrome URL的方式指示安装的包和扩展,包被组织成JAR形式。在Mozilla提供的包可以在Mozilla 的安装目录下的chrome子目录中找到,通常包含三个目录:content ,skin 和locale。

* content ―窗口和脚本。用来存放用户定义的界面XUL 文件,这些文件都以. xul 为后缀和其他的脚本文件。一个content 目录下可以有多个XUL 文件,但主窗体文件名必须与包名相同。

* skin ―用于存放样式表、图片,和其它与theme 相关的文件。样式表描述了窗口显示的外观,它们与XUL分离,可以灵活地修改程序的外观。

* locale ―与语言相关的文件。存放所有界面中用到的文本,如果支持多国语言,它们将按语言种类进行组织。

每个目录下有一个描述相关目录信息的清单文件contents.rdf ,Mozilla 根据它的内容注册包并给包分配chrome URL 来访问文件( 需要用chrome URL 访问的) 。

3.2 XUL文件结构

XUL像HTML一样很是一种标记语言,XUL界面文档是良构的(well formed)――即界面元素必须包含起始和结束标签。“元素”意指XUL文档的基本单元。元素通过其标签,即包含在尖括号里的名字来表示。每一个起始标签()必须对应一个结束标签()。包含在一对起始和结束标签之间的元素称为该标签的子元素。

首先,XML文件需要包含XML声明来说明文件的类型:

作为一种XML文件,对于XUL窗体,其根元素必须是window:

...若干子元素

XML元素常在起始标签中使用如下格式来说明该元素具有的特性:

特姓名=“特性值”

对于XUL的window元素,必须定义其高度height和宽度width特性:

height="高度像素值"

width="宽度像素值"

window元素的其他公共特性包括id(当JavaScript需要获取该window元素的引用时使用)、title(界面标题显示)和orient(设置子元素的初始布局方向)。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xmlns,它定义了文档中使用的名字空间,下面的示例代码将所有未加前缀的标签都附属于默认的名字空间:

xmlns="/keymaster/gatekeeper/there.is.only.xul"

这就是XUL最基本的结构。

XUL的布局层次是基于最基本的容器――所有XUL描述的界面都是一个由嵌套着的box控件组成的集合,其中任何一个box还可以包含许多其他box控件。在XUL的标签中,有很多是容器标签就像java swing中的JPanel、JToolBar等,可以对它们包含的标签的布局产生影响,例如,“hbox”是“horizontal box”的缩写。

软件界面中最基本的元素就是菜单栏,工具栏以及对话框。下面首先介绍菜单栏和工具栏的结构。

3.3 菜单栏和工具栏

大多数应用程序的界面都使用菜单,菜单是由文本、按钮和图标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控件。

菜单结构以一个菜单栏menubar开始,以及一个用来存储菜单元素的水平容器。您可以将菜单栏放置在界面中的任何位置,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工具栏toolbar之内。(如果您没有将menubar元素放置在某个容器之内,那么它将占用所有的可用空间)。菜单menu是一个有名称的容器,用来显示弹出菜单menupopup。menupopup也是一个容器,在用户访问该菜单时显示。它包含了若干菜单项menuitem。例如图2。

整个界面以垂直容器进行垂直布局,分菜单栏和工具栏两部分,分别包含在两个中,在第一个定义menubar元素,这个元素中包含5个menu容器,分别定义了Menu1、Menu2、Menu3、Menu4、Menu5,每个menu中包含弹出菜单menupopup,menupopup也是一个容器,它包含了若干菜单项menuitem。如图3。

工具栏与菜单栏类似,包括toolbar和它的父容器toolbox。我们在第二个容器中定义了容器,如图2中的工具栏,每个图标都包含在容器中,通过toolbarbutton定义。当界面上需要显示一行或一列控件,而这些控件之间并没有任何层次包含关系时,工具栏toolbar就会显得十分有用。

3.4 对话框

对话框的基本元素是按钮和文本输入。button是一种最基本的交互工具。button控件的外观是由本地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来绘制的,

在XUL中,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来定义按钮,还可以通过来定义。label显示在button控件上的文字。image显示在button控件上的图标的URI(统一资源标志符)。dir设置图标与文字的相对位置,可取如下值:normal(默认值)图标将出现在按钮文字的左侧或上面。reverse图标将出现在按钮文字的右侧或下面。orient定义文字和图标的布局方向,可取如下值:horizontal(默认值)图标与文本按水平方向布局。vertical图标与文本按垂直方向布局。

如:

图4展示了button控件的上述特性在不同值时对应的效果。

在对话框中,文本输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一切文本的输入工作都由textbox控件来包办。单行输入,Maxlength是textbox控件允许单行文本输入的最大字符个数。rows对允许多行输入的textbox,该特性定义了显示的总行数。size对仅允许单行输入的textbox,该特性定义了显示的总字符数。wrap对允许多行输入的textbox,指定是否允许换行;取off值时将不允许换行。取on值将允许换行。如图5左侧wrap值为on,右侧wrap值为off。

熟悉了按钮和文本输入我们就可以设计简单的对话框了,在设计对话框时要注意整个对话框的布局。如图6,是一个完整的简单的对话框。

通过以上几个小例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了使用XUL这种标记语言来开发应用软件界面的基本知识。

4 结束语

XUL 以其强大的用户界面开发功能使得用户界面得到了较好的扩展,使复杂的界面可以通过标记语言编写,因此比传统的编程语言开发用户界面要简单、易写,并且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扩展功能,快速地定制用户界面。另外,本文通过与现今常用的软件界面开发技术相比,发现了XUL在开发界面方面的优势。而且通过一些示例介绍了XUL的基本结构以及界面开发的基本元素。XUL内容极其丰富,还有待于我们的继续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戚艳军,李继玲.形界面开发语言XUL应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17(3):233-235.

[2] 丁建亭.基于XML的用户界面标记语言-XUL[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9):69-72.

[3] Shirogane J,Iwata H,Fukaya K,et al.Support Method for Changing GUIs according to Roles of Widgets and Change Patterns[C].IMECS,2007:1098-1103.

第9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含义范文

关键词:句式选择; 认知; 语用; 意图; 隐含

?

a cognitive pragmatic approach to the selection ?

of sentence structure in communication

gao hong?yun kuai zhen?hua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entence structure is governed bycognitive and pragmatic factors, which can be illustrated in the aspects of cognitive context, cognitive effect, pragmatic?intention iconicity and pragmatic grammaticalization; sentence structure is an ostensive stimulus with optional relevance and the optimized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 symbols, aiming to transfer speaker’s specific intention and the implicature of the utterance.

key words:sentence structure; cognition; pragmatics; intention; implicature

1引言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人类的认知活动和认知规律。但是,语言并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只能通过人的认知间接反映客观现实,即认知是存在于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赵艳芳 2001:8)。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任意的?自足的,而常常是认知因素促进的,与人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langacker 1999)。因此,语言表达式本身仅具有产生意义潜势,它只有与人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意义,形式结构是受制于人们的认知结构。同时,交际是说话人有意图地传递特定的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从而影响听话人心理状态的过程。因此,说话人在描述事件过程中必然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与特定的句式结合起来。在交际中,句法结构的不同选择表明句法结构的使用是一个动态认知过程,一个说话者根据不同意图进行不同选择的语用过程。本文从认知语用视角出发,具体探讨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制约性,揭示语言符号?认知?语用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

2 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理论(sperber&wilson 1986/1995)。该理论从宏观角度探讨话语产生和理解的认知机制,描述人们对每个话语的认知过程。强调交际过程中任何信息都是一种明示刺激,它传递最佳关联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在该明示刺激下选择恰当的认知语境,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关联理论不仅探讨话语显义的获得,更关注在认知语境作用下,听话者推导话语的隐含。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关联理论对句式的选择进行认知语用阐释,探讨影响交际意图和隐含生成与获得的动因。

2.1 认知语境

斯波伯和威尔逊把认知语境定义为一个人所感知或推理的各种事实构成的集合,为交际双方所共享。语言的理解与使用往往涉及交际主体对语境信息的认知。何自然等认为在交际或理解语言时,人们须要选择?调整与顺应语码和语境,以“扩大或丰富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明,从而保证交际成功”(何自然等 2001:33)。因此,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语境,对认知语境的选择和利用体现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传递语言超载信息。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认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有语言单位的语义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语境有关,若某一语言单位的使用总是和特定语境发生联系,该语言单位和该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有关语境内容就会编入该语言单位,或者语境的特征就会转换到该语言单位上去,成为该单位语义特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即是“概念化”(熊学亮 1999:211)。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对言语进行编码和解码时都会选用特定的句式结构。在某一特定场合,大脑会自动激活某种恰当的句式结构,因为特定场合已经是内在化?认知化的语境,而语境内容已经成为特定语言结构内涵的一部分。因此,特定语言结构被激活,被说话人从记忆中提取而加以选择和利用。同时,这特定的语言结构也限定听话人的认知语境的选择范围和句式结构的语义解释,从而减少听话人推理时的心理投入。因此,特定语言结构再次激活听话人与说话人的共享认知语境,听话人自然联想到与这种语言结构有关的具体场合(与听话人的认知能力有关),从而推导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句式结构的语用含意。例如:

① a. john kissed mary.

b. mary was kissed by john.

c. it was john who kissed mary.

d. it was mary who was kissed by john.

e. what john did was kissing mary.

f. who john kissed was mary.

g. mary john kissed her

对于同一个命题——john亲吻了mary, 由于认知语境制约,说话人可能会选择某一特定的句法结构来凸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在语义结构上强调特定部分信息。上述句式结构的选择反映出说话人的知识结构和对具体事件的认知状况,从而对听话人的知识状况即听话人的预设知识以及认知能力产生几种不同的假定:a与e可用来回答what did john do,因为交际双方都知悉john did something 这一语境假设;b使用被动结构,c使用分裂句,它们都是针对someone kissed mary 这一假设而选择的句式结构,并且分裂句的使用更加凸显施事者john;d和f句式表明说话人已知有人吻了mary,而且确认动作的发出者是john而不是别人,但d总体上属于分裂句,其焦点mary比f中的mary具有更大的关注价值;g属于倒装句,适用于回答what happened to mary这样的问题,而mary只是起着引出话题的作用。

2011年 高红云 蒯振华 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 第1期  我们认为,句式的选择受制于认知语境,因为认知语境约束句式结构的意义,而句式的选择又反映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语用目的。因此,交际双方要想恰当地选择句式结构和准确地理解句式结构的语用含意,认知语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2.2认知效果

人们的认知活动有一种规律性体现:实现最优化。“优化”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条重要认知规律。正如斯波伯和威尔逊所述,人类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sperber & wilson 1995:vii)。因此,理解话语时,听话人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这种关联倾向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研究方法上的“经济原则”一样,蕴含着人类认知过程的一条重要规律:倾向于优化。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策略?途径?手段来认识事物,传递信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处于不同层面针对不同对象,为了不同目的而采取优化策略或手段”(徐李洁 2003:12)。

在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受制于“优化”认知规律。英语基本句式结构由施事者?行为?受事者组成,即svo,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规律,而分裂句?被动句?移位句等变式句偏离人们的认知规律,然而这种偏离现象并没有偏离人们的经验、习惯和认知发展的水平。语言偏离结构有一个从概念映射或概念整合到取得固定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语法化过程。这些特定的固化句式的选择旨在实现认知效果的最优化。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语用目的和听话人的推理能力、认知能力等因素选择特定的句式结构,旨在减轻听话人在推理过程中的加工努力,从而能够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这就要求说话人的话语表达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足够关联,那么说话人话语的句式安排对听话人而言是一种最优化的明示刺激。这样,听话人就能够运用最小的努力推导出语言符号的超载含意。例如:

② a. who beat mary?

b1. john beat mary.

b2. mary was beat by john.

b3. it was john who beat mary.

从命题意义角度出发,以上3种回答没有区别,但传达的信息由于使用不同的主?述位,句式结构就表达不同的交际含意。b1使用无标志主位,完全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规律,但是根据句尾重心原则,mary是信息焦点,是本句强调的信息单位,承载着超语言的含意,这显然与a问句内容不相关,或者说相关度不够;b2和b3的回答分别选择被动句和分裂句,通过焦点凸显,一方面说话人的话语对听话人而言是明示的、足够相关联的,旨在实现听话人对交际意图的最大期待;另一方面这种句式安排减轻了听话人的心理投入,限制了听话人的语境假设,因而听话人能够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认知效果的优化倾向还体现在句式结构的“以简驭繁”。“以简驭繁”的一些重要策略和手段是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凸显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从近到远,从外到里,从表象到内核,从具体到抽象。在以上二元区分中,一般来说,认识过程的前者总是相对简单,后者总是相对繁杂,所以这些策略和手段表示的总倾向就是“以简驭繁” (徐李洁 2003:12)。实质上,这种“以简驭繁”反映语用认知上的经济原则。langacker认为,“语言的编码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最显著的是,一个被感知的事件由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构成,有许多可能被视为参与者的感念实体,然而,仅有一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参与者被明确地编码入话语中,被强调的这些概念更少”(langacker 1990:213-214)。换言之,语义结构仅是对概念结构的部分凸显,两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概念结构只有一部分投射到语义结构上。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也是遵循经济原则的。因为说话人选择某些最能够反映话语隐性含意的信息单位,按照约定俗成的结构图式进行排列组合,因而这样的话语及排列具有最佳相关性。说话人选择特定的句式结构来激发和调动听话人的概念结构,因为这些概念结构已经是语言?社会的概念化或图式化,是一种社会心理表征,特定句式结构的反复使用,最终实现句式结构的语法化。因此,在言语交际的明示-推理过程中,句式结构的经济性足以使言语投入与交际需求实现均衡配置:说话人言语表达简化与相关,听话人高效推理,从而实现言语投入效用的最大化(向明友 2005) 。例如:

③ a. only amateurs 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b. the olympic games is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mpeti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lycan compete.

c. the olympic games is an international sporting competi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 only amateurs?that is, people who receive no payment for their sporting activities?can compete in the olympic games. professionals?that is, people who receive some payment for their sporting?are not allowed to compete in the olympic games. (sperber & wilson 1995:218)

为了获得最佳关联,说话人将隐性含意留待听话人去诠释,说话人相信听话人能够以较少的心理投入来加工说话人的明示信息。说话人隐含的“隐性信息越多,双方互明程度越高”(sperber&wilson 1995: 218)。上述不同的言语形式表明,表达风格的差异是基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与推理能力的不同认知假设。句a中的说话人相信听话人了解关于奥林匹克在句b和句c中的所列的知识框架,因而句式表达简练,听话人无须太多的心理投入就能迅速激活这些知识框架,即可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相比之下,句b和句c中听话人须投入更多的加工努力,才能获得语言的超载含意。

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效果的优化倾向体现在言语的经济性和以简驭繁,制约了说话人的句式选择。同时,也使听话人以较小的努力获得听话人的语用含意。

2.3 语用意图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haiman认为象似性主要指语言的结构,特别是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联系(haiman 1985)。因此,句式结构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象似关系。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不同意图,将语言符号进行不同的组合来表征自己的概念结构和语用功能,这样的句式选择便具有语用象似性。对此,侯国金提出了4个原则:句式-意图象似性、话语-语境象似性、话语-得体象似性和话语-距离象似性(侯国金 2007:66)。其中,句式-意图象似原则认为假设说话人意图清楚明了,那么就生成表单一意义的句式来;模糊的意图/语力理应有模糊的句式表达。这里,一个形式对应一个意义,这种象似称为无标记象似,它象似于预测性意义、常规意义或规约意义,听话人无须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就能解读其意图和意义。例如,陈述句象似于阐述承诺和宣告意图,祈使句象似于指令意图,惊叹句象似于(抒情)表情意图,疑问句象似于询问意图。而那些表达模糊意图的有标记性的句式象似于额外意义,处理话语所需要的时间和努力较大(何自然 2006:99)。这些有标记性的句式是偏离常规表达,所传递信息的预测性较低,因为一个句式可用来对应双重或多重意图,这就需要听者调用自己的语境假设来确定这一句式属于何种象似,从而获得说话人的信息意图。例如,陈述句除了象似于阐述承诺和宣告意图外,还可以象似于指令或询问意图,疑问句既可以象似于提问,也可以象似于建议或指令等。因此,句式的标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象似于语用意图的标记性。

2.4 语用现象语法化

语用现象的语法化是指原先动态的“形式和意义”或“形式和功能”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静态化或固定化的过程(熊学亮 1999:190)。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在特定语境中的隐含意义逐步固定为规约意义,也就是说,此时该话语被称为无标记话语,听话人无须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推导出话语的语用意图,其隐含意义已脱离特定语境信息而变为规约意义,是交际双方在意义协商过程中的一种默契。

morgan提出“隐含意义的短路”假设(short?circuit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morgan 1978)。他把隐含获得所需的推理(思维电阻)类比成电工中的电阻,而一旦逻辑结构和隐含意义之间的关系趋向密切,在特定场合总是一起出现的话,该逻辑结构就可以直接表达该隐含意义,此时推理这一思维电阻被短路,听话人不再凭借语用原则经历一个推导过程,而是一下子就获得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和该话语的隐含(赵艳芳 2001)。从关联理论来看,该话语是一种最关联的明示刺激,会产生最大的语境效果,因为听话人无须激活太多的语境知识进行推导就可以获得其隐含,此时的隐含应是强隐含。例如:

④ a. why don’t you join us?

b. why not join us?

⑤ a. can you open the door?

b. i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open the door?

例④a既象似于提问意图又象似于建议意图。该结构首先表达的是询问不加入我们的原因,而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此意义逐渐从该结构中游离出去,建议语用意图却凸显出来,这样该语言结构就与建议语用意图之间形成固定化的关系。④b的结构是④a的优化结构表达,更加凸显建议语用意图。此时,听话人无须提取相关的认知语境,就能获得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例⑤a中,该结构虽然可以表达询问对方是否具有开门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对听话人而言,这种意图不是最关联的。因为在听话人的认知结构中,她已经逐步把这种结构与询问自己是否愿意开门的行为意图固定下来。此时,这种意图是最关联的,是说话人意欲传达的信息。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也不会使用意图更加明晰的表达如⑤b. 因为⑤b主要凸显礼貌因素,没有⑤a表达得简洁。在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为了尽量减少听话人的心理投入,以最经济的话语信息传递自己的交际意图,从而实现最佳语用效果,常常选择这种化石化语用结构,即该句式结构因反复使用,其语用意图和语用隐含固定化。

3 结束语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认知语用因素的影响,交际双方不断选择?调整?理解特定的句式结构,传达特定的信息意图和语用含意。说话人不管使用常规句式还是变式句,都旨在凸显自己的交际意图,传达话语隐含;对于无标记和有标记的句式,都是言语投入与语用价值的均衡配置,听话人在解读过程中付出不同的心理投入,而获得的话语隐含都具有最佳的语用效果。上述各种认知和语用因素并非独立运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制约句式的选择,从而揭示语言符号、认知、语用和客观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

?

参考文献?

何自然.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 [c].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a].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侯国金.语用象似论[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2).?

向明友. 论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5).?

熊学亮. 认知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徐李洁. 英语倒装句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8).?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hanman, j.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langacker, r .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ayter, 1990.?

langacker,r . assessing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enterprise [a]. in the janssen and giselaredeker(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 scope and methodology[c]. 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auyter,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