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微观环境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环境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环境的概念

第1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生物概念 生活经验 材料加工 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73-01

在解读《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我们不难发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还是比较多,可见概念在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但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想让学生有效理清它的本质属性需要紧扣生物学科特点,才能让学生经历形象感知到抽象理解的转变。

一、借助实例和生活经验,有效切入概念的研究

初中生物概念不少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概念原型,如果教师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生活中的概念引入课堂,熟悉的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理解概念时,教师抛弃说教的灌输方式,改为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去理解,就能让学生经历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有了感性理解的基础,学生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兴趣,有效切入研究。

如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物与环境》,如何让学生掌握生物、生态系统、生存环境、生物圈等概念呢?本章节的概念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素材,同时,学生的知识经验里有不少关于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实例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切入概念研究,进而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本章的第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生物生存的环境,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生活在水中,其他生物都生活在哪里?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生物:企鹅、珊瑚、雪莲、骆驼、亚洲象等,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生存环境,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它们不一样的生存环境,让学生借助情景感受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接着,教师以校园里的生物的生存环境去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经验形象地感知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存环境,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教师以生活为切入口让学生感知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存环境比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更直观、更有效,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运用资料分析、归纳,在加工中生成新概念

初中生具备一定的材料搜集和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这对概念学习是一个好的基础。纵观初中生物教材,有些概念的学习必须通过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二次数据整理,以便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本质特点,进而获得概念的生成过程。想让学生对概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需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正是感性认识发展的重要过程,它是丰富学生对概念理解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并在比较中内化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的遗传》,本课要求理解的概念有遗传、性状、基因、DNA和染色体等,它们比较抽象,又是微观知识,虽然学生易产生兴趣,但了解得并不多。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必须准备丰富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但课堂时间和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生成新概念。像遗传的概念,学生可能停留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肤浅认识上,但如果课前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就能从不同动物、植物去理解遗传,甚至找到生物的变异和“克隆羊”的资料,它们能丰富学生对遗传概念的认识,为接下来理解性状、基因、DNA和染色体等打下基础。

三、运用对比法学习概念,有效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纵观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概念比较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性,适用的范围又有一定的交叉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困惑,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可以把握不同概念的本质属性,运用对比法,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理清概念的本质属性。

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易混淆的概念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混淆是因为这些概念同属于细胞,在结构上又有一定的相似性,之间的关联比较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但对比并不是直接观察插图,而是借实验过程让学生有意运用对比法。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时,让学生结合教材将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画出来,不同的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对比中容易发现不同特点,并在画图中内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易产生混淆的概念在对比中进一步被有效区分。

总之,面对抽象的生物概念,想让初中生理解与掌握,需要教师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或借生活实例或搜集材料或运用对比教学法,为学生形象感知概念搭桥铺路,从而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理解概念,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记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石凤瑜.运用对比法讲解生物学概念[J].生物学教学,2004,(11).

第2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一、对情境概念的阐释

对于情境这个概念,董杰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一文中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情境内涵的阐释后指出:“‘情境’一词的含义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但就其本质内涵来说,也存在着某些共性,即‘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1]这一结论揭示了情境与社会环境、情境与认知或行为的客体、情境与行为主体的关系,揭示了情境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其实,沙莲香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早就对社会环境、客体、情境三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清晰的辨析,阐明了情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沙莲香指出:“社会环境、客体和情境是三者互有联系的概念……社会环境作为最广义的概念,表示它的客观存在,它同社会生活主体的关系是广义的社会关系;客体是同社会行为相联系的概念,表示行为者的行为目标和活动对象,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行为关系;情境是与认知这个重要的心理活动相联系的概念,表示心理主体的认知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作用,它同社会主体的关系是心理关系。”[2](P5O)作为与社会生活主体具有心理关系的情境,具有怎样的内涵呢?沙莲香认为:“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客体的总和)的知觉和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情境。……把环境作为情境加以把握,叫情境规定。”“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环境里,由于人们的情境规定不同,对于环境的态度、工作表现也就不同。”[2](P49-50)可见,社会环境只有在变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情境规定时,才能够同主体接近和联系起来,产生某种关系并影响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因此,相同的社会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主体来说,他们是否把该环境纳入到了自己的心理过程中予以注意、感知、体验和把握,就决定了该环境是否能够成为生活主体的情境。而同一生活环境相对于具有不同认知特点或情感特征的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不同的情境意义,因此,社会环境是情境和情境规定的基础,但不能等同于情境,情境是进入了社会生活主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那部分环境;一旦人们对环境予以了情境规定,并把它当做了行为的目标,这部分环境就同时成为了社会生活主体认知或实践的客体;情境中不仅渗透着社会生活主体的主观认知与把握,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到生活主体的心理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数学者往往论及的是情境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情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并不仅仅是,也不可能仅仅是“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它还具有弱化、干扰作用的一面。

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对情境概念予以界定,显然要比仅仅从某种客观的具体的环境或心理、精神氛围上界定情境的内涵,更具概括性、合理性和完善性。只有从与社会主体的心理关系上来理解情境概念,才能从较深的层面厘清各个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揭示情境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作用与价值。因为不论教育者费了多少心思来选择具体的环境,营造心理氛围,但如果这些要素融入不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中去,不能被受教育者从主观上有所规定和把握,它就永远不能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它就永远是“外在的客观环境”,情境与环境、客体间的逻辑关系就很难廓清。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不同理解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是怎样规定的呢?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一概念的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之外的影响因素存在的。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则不同,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3](P106)

第二种观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理解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教育者可以利用情境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在情境中,受教育者之间互相影响可以共同内化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4](P248-249)

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而有意创设或引入的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5]

第四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的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1]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从“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这一理念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界定为创设而成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里似乎忽略了或者说没有体现出这种“统一体”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虽然该“统一体”与创设者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心理关系,是创设者的情境,但它并不见得就是受教育者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而言,它可能依旧只是外在于自身的客观环境而已。若进一步分析,与受教育者没有心理关系的教育环境,也难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要素。

第二种观点是从沙莲香界定的情境概念出发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涵义的。它明确地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可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突出了环境是情境的基础,情境是与主体发生了心理联系的那部分环境。但与第一种观点一样,该观点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不是单一的教育者所能把握和规定的情境,受教育者必须也可以把握,得到受教育者的积极认可、参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把握的统一体。只有这样,该情境才能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第三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归为“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虽然其突出了“情”是情境的中心,强调了情感教育在情境影响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但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环境”,把情境教育仅仅归为情感教育,则不仅在内涵上忽略了情境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关系,更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外延和作用窄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情感感化,也体现于理性的引导与规范。

第四种观点比较好地克服了以上三种观点的缺陷。作者(董杰,下文同)在文中不仅阐明了情 境与环境的关系,还揭示了情境与行为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关系使得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其它各个要素有了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之能够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但是在这种观点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作用是“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微观的自觉的环境。“能够优化”是以肯定的方式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之积极作用的必然。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能不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此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概念也存在一定的不严密性。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内涵的界定

上述第四种观点的不严密性主要根源于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和“情境创设”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和认知。因此有必要从对这三个概念的辨析入手,进一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

当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这一命题时,作者指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作用’所指什么,或促进或阻碍?这里应将三个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加以正确区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应是一种适应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如果不确定此点,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又有何本质的区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可能是有效的情境也可能是无效的情境,只有满足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也存在有效或无效,即可能存在或优化或阻碍的情形”。[1]笔者认为,这里对三个概念的区分与表述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问题。区分概念应该是在同一层面的问题上,从其内涵上界定它们分别是什么,说明概念间的关系则还需要从外延上加以分析。但是上面的表述并没有从这个基本的逻辑方法入手,而是将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杂在一起论述。

首先,作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应是一种适应于特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如果不确定此点,那么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将又有何本质的区分?”这里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表述与另外两个概念没有什么联系,我们看到和理解到的,是作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即使是区分这两个概念,其本质区别也应该是它们内涵上的不同,即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不同性质的关系,而不应该着眼于其是否是“适应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优化情境”上。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都是围绕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精心设置的,但是,该精心设置的情境是否就是“优化”的情境,还要经实践来检验。“精心”不同于“优化”,未达到“优化”水平的情境难道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而应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其次,在谈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时,作者也没有揭示它的内涵,以便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区分开来,而是转换了思维逻辑,从有效性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区分为有效的情境和无效的情境。这种区分确实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的外延的一种划分,但相对于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之区别,则显得模糊不清。也许我们可以追问:那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是否就是作者意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无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如此,则出现了逻辑思维与现实实践的矛盾。假如,为了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精心设计了一场演讲比赛,如果有的学生受到了深刻教育,有的却产生了反感,那么,这场演讲比赛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

事实上,上述种种矛盾的出现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作者认定只有“能够”起优化作用的情境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这一命题。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内涵与外延规定都出现了不严密、并与现实实践相矛盾的情形。二是把“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有效性”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混杂在了一起思考问题,这一逻辑思维不仅有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科学内涵、外延的规定和把握,也不符合实践中的实际情况,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二者就是同一个概念,它们之间没有像“思想”与“的思想”那样在内涵上有本质之区别。

再次,作者在论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其它两个概念的不同时,还是没有从概念的本质规定方面加以区别,依旧是把逻辑思维指向了创设效果的区分上,依旧是把有效与无效、优化与阻碍当作了区分概念的标准。那么,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什么关系?无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又是什么关系?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有效性相关,但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涵义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而是另外的一个论题。

第3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道路绿道微观绿道

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态资源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休闲游憩成为人们繁忙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绿道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中。国内规划对绿道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目前绿道规划相对完善的珠三角绿道系统规划,几大廊道建设与使用也受到市民的好评,绿道已经成为城市宜居程度的标准之一。

2、绿道概念

《简明牛津字典》,green指与环境有关或支持环境保护。Way指一个地区的通道、到达一个地区的线路或者路径。因此,从词源上看,greenway是人民亲近自然地通道,并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功能1。

埃亨(Ahern)提出的绿道概念,认为绿道是经规划、设计、管理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具有生态、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认为该概念包含了5层含义:具有线状的外形轮廓;具有连通性;拥有多功能性;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尤为重要的是,绿道规划是其他非线状风景园林规划的重要补充,通过连接其他非线状重要风景园林系统形成综合性整体,达到保护的目的,而不是取代其他规划1。

景观绿道专题中将“greenway ” 分成两个部分:“green” 表示自然存在——诸如森林河岸, 野生动植物等;“way ”表示通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对于受人为干扰的景观而言, 绿道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 他们为人类的进入和游憩活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 它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广义上讲,“ 绿道” 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 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7。

珠三角绿道网络总体规划中将绿道定义为: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以其为核心的相关术语有生态网路、野生动物通道、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廊道、景观连接等等

3绿道在中国

3.1、 理论发展

中国绿道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但在当时对绿道的功能认识相对单一,大多为巩固河道的单一生态功能。近今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1997)开始对国外景观生态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以景观可达性作为评价城市绿地系 统的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并研究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EI)概念和反规划途径, 对国内绿道研究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9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投入到对绿道的研究和设计的行列中,从研究成果中看,国内绿道研究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大方向,国外理论介绍、国外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和实践。目前国内有4个较为成熟的机构对绿道进行研究。1、背景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以俞孔坚教授为代表的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自然基础设施理论。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以刘滨谊教授为代表的从城镇绿地系统角度介绍绿道的生态游憩功能。3、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要以吴必虎教授为代表,从环城游憩功能角度提出了环城游憩带。4、北京交通大学风景道与旅游规划研究所,主要以余青教授为代表,从风景道角度分期区域绿道的旅游功能。9

4微观绿道概念与功能

4.1、 微观绿道概念

俞孔坚认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EI)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上来建立。即宏观尺度上的EI总体格局,主要内容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尺度上建立的,强调空间的整体格局。中观尺度上的EI控制性规划,主要内容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尺度上建立的,强调实施性。微观尺度上的EI修建性设计,主要内容在10平方公里以下的尺度上建立,强调具置的明确及设计。俞孔坚教授是从生态安全结构与城市规划不同层次相匹配的。

笔者对微观绿道从人休闲距离、消耗时间及模式上划分为度假式、周末式、日常式三个层次。具体解释如下表:

度假模式 时间距离 功能承载

假期式(过夜型) 2小时以上 游山玩水、体验度假

周末式(全天型) 1—2小时 家庭式自然景观游憩与观赏

日常式(时段型) 10分钟 通勤、散步

对应俞孔坚的定义层次,这里的微观绿道是第三种日常式休闲模式,因此将其定义为:为市民提供日常户外游憩的线性开放空间。

4.2 、微观绿道功能

绿道可根据其规模和资源形势及区位位置融入不同的生态健康功能。在微观绿道中同一条绿道可容纳多种社会功能。

4.2.1、通勤功能

微观绿道以线性空间为主,尽可能结合城市道路及河流分布,并起到联系工作—生活—购物各功能区的功能。其作用更接近与城市道路断面内的非机动车道,但在环境舒适度及交通通畅性上更加优于非机动车道。

4.2.2、健康、游憩功能

微观绿道为市民提供慢步、慢跑、骑行等健身游憩空间,通过高密度的绿化覆盖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为市民健康生活提供了选择。

4.2.3、生态功能

微观绿道的线性形状,拉大了生态绿化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接触与融合,根据路网建设的模式增加了绿道的密度,通过植物的种植,洼地蓄水等多种生态技术手段发挥生态价值。

4.4.4、安全功能

作为绿地开敞空间,疏散场地和通道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大城市人与车的矛盾正逐步的激化。微观绿道可以为市民提供安全的、无干扰的慢行环境。

5、微观绿道存在形式

第4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 思考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称财务会计概念,是一套把目标与目标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首尾一贯的体系,是评价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和发展未来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和发展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西方会计界,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演变与创新,给会计实务带来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能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完整的和规范性的会计理论框架,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解决现有的会计准则未曾涉及的新的会计问题。

7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展开对概念框架的研究,随后,英国、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都先后对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颁布了阐述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文件和报告。而在这方面我国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财务会计专门理论研究体系。

■二、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1)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

(2)对财务报表要素给出定义;

(3)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4)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5)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1、 评估已有会计准则的质量。

2、 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并为其制定指明方向。

3、 在缺乏公认会计原则的领域,起到指导会计实务的基本规范作用。

4、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内容、性质和局限性。

■四、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现状分析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由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属于最高层次,对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起着统驭作用。我认为,虽然我国新基本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新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形式、内在逻辑关系等方面毕竟不同,不能充当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仍未建立。而且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量经济业务创新,需要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相应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套前后一致的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创新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提供理论指导,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

■五、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一)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要基于国际趋同。

2、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的借鉴和发展。

3、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和相对稳定性。

5、与现有准则协调平稳过渡。

(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遵循以下的层次:

1、宏观理论层次

我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必要创设一种相对超越现阶段环境因素的宏观理论层次,它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理论结构,是概念之间逻辑结构的一致的、完美的演绎,既严格遵守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也要体现了与国际趋势的一致。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以对中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和把握为真正起点。

(2)必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3)要充分兼顾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会计规范的需要,兼顾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需要。

2、微观理论层次

微观理论层次是在宏观理论层次的指引下,详细阐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具体内容。

(1) 微观理论的第一层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

a、会计目标。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应定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现行的财务报告系统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一般认为“决策有用观”比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而“受托责任观”比较适合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发达,国家作为委托方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并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号”服务来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人素质尚不能保证理解复杂的会计信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些都决定了我国会计目标定位不应完全脱离“受托责任观”而定位于“决策有用观”,而应该是两者的融合。

b、会计基本假设。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政治、社会(主要是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是作为财务会计存在和运作前提的基本概念,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c、会计对象。由于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财务报表应设置那些要素,设置多少要素都必须限制在会计对象的范围内,受到会计对象的制约,若会计对象不明确,会计要素的设置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2)微观理论的第二层次:财务会计要素及会计信息质量

a、会计要素。指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对象,也是组成财务报表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财务报表的各种信息是以会计要素为基础的。因此怎样定义会计要素,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体的质量特征有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可比性等。美国、英国、IASC、加拿大、澳大利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都是把相关性列在可靠性之前,而我则认为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也就是说,当一种方法所能提供的信息不能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同时兼顾时,我们应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相关性的信息。这是近年来美国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给予我们的教训。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更为危险――所有的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它误导,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重视可靠性也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由客观真实反映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

(3)微观理论的第三层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

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中对会计要素进行定性说明和定量描述的过程,称为“确认与计量”。

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按照财务报告的目标把账户记录转化为报表与项目,成为对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这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总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人造的概念系统,它存在并运行于特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在会计本质的指导下,以会计目标(质量特征属于目标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为逻辑起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归纳、演绎、实证、定量、事项和伦理等方法)逐级开展会计原则、会计对象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概念框架的未来发展,最终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现出内涵完整的概念体系、深刻的哲学思维和科学的实证系统三方面特征。不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理论性,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会计研究,2004;6

第5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 政府 监管 体系

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1万公里,达9.6万公里,仍居世界第二。回顾高速公路发展历程,对高速公路管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在实践中摸索与升华,在管理体制、政府监管、资产管理等战略问题上还未形成成熟的共识,管理的法制滞后、体制不顺、内容不细、手段不强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2013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势必超过美国的10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届时我国拥有了世界最庞大的高速公路资产,高速公路发展也将很快实质性进入“管理重于建设”的时期,要回答如何平衡国家、高速公路投资者、高速公路使用者、公众等各方利益,在数量第一的形势下实现管理品质的第一,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体系问题的再探讨显得至关重要。

1.政府监管概念内涵

明确政府监管概念内涵是解决高速公路政府监管问题的前提。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是监管主体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依据明确的法律规定对高速公路市场经济行为的微观干预和控制[1]。根据政府管制领域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的观点,高速公路政府监管应属于“公的监管”,监管实质是国家及其机构运用强制权利对市场经济进行的干预和控制,对已经不能通过社会私有主体之间的合同达到约束效果的经济活动实施约束[2]。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是国家,由立法、行政、司法等机关来共同实现监管权力的取得、事中执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行政机关是由立法机关设立以贯彻政策目标的政府单位,从监管的具体实施看,行政机关是监管的实施主体,监管更多的体现出的是行政权力的作用。高速公路与其它领域的政府监管权力一样,随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集准立法权、行政权、准司法权于一身的权力集合,完全超越了传统政府行政权力的界限。划分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主体不能以组织类型而应以是否拥有监管的权力为标准。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主体广义的是经法律授权监管高速公路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监管高速公路的授权组织,狭义的是拥有高速公路监管权力并且独立于传统行政部门具有一定独立法律地位的政府行政机构。政府对高速公路领域经济运行的介入和参与主要是宏观调控、微观监管和资产管理等三方面的内容:

1.1宏观调控

高速公路政府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财政、货币、税收等宏观经济政策对高速公路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控制”和“调节”,概念特征是间接的总量的。

1.2微观监管

高速公路政府微观监管是政府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在微观层面上,依据法律授权对高速公路市场主体及其活动予以规范、限制和约束的行为,概念特征是直接的、具体化的。

1.3资产管理

高速公路资产管理中政府是出资者以参与高速公路企业治理和直接介入市场等方式对高速公路国有经济主体实施的直接管理,概念特征也是直接的、具体化的。

明确政府监管的作为内容,需要把握两点基本认识:一是参与高速公路市场经济活动的多面性政府主体,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都要求政府以公共机构身份持中立立场,资产管理要求政府以出资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行政管理,以使经营权与监管权分离,保证政府监管高速公路客观、中立立场;二是高速公路政府监管内容宜限于微观监管领域,宏观调控一般以间接方式引导高速公路市场利益主体的行为走向,微观监管以直接禁止和强制性要求方式更为直接干预高速公路市场利益主体的权利、利益和行为[3]。

2.重构政府监管体系

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体系涉及要素的主要包括:主体、客体是谁;职能、内容是什么;类型是哪些等。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政府监管的主体模式主要两种:一是国资委监管;二是交通部门监管。对这两种模式不少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高速公路产业仍然存在“政监、政事、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中政府监管概念不清与其他概念混淆使用等问题。依据高速公路政府监管的概念,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体系是高速公路政府管理体系中的子体系,高速公路管理体系中的各子体系的管理主体、目的、内容、特征等是不同的(表1)。

政府宏观调控和微观监管一般都通过公共政策予以实施,借鉴植草益总结的政府干预经济的七项公共政策得到结论[2],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高速公路的公共政策是不同的。

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部分(表3):

国外基础设施监管一般由独立的监管机构承担政府监管职能,基于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政府监管职能近期应逐步由交通部门承担发展到由交通部门内设立单独监管部门承担,中远期走向由独立于交通行业,直属于国务院的监管机构承担。

3.政府监管的法制环境和主要内容

3.1政府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的监管法规制度体系是高速公路监管的基础性保障。应加快此项工作建设,以《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为核心基础,制定和完善包括《高速公路特需经营管理办法》、《高速公路运营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实施细则》、《高速公路权益转让合同(协议)范本》、《高速公路权益转让动态监管办法》、《高速公路权益价值评估操作指导意见》、《高速公路保护条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保证金管理办法》、《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管理办法》、《还贷型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支管理办法》、《经营性高速公路收益动态监管办法》、《高速公路改扩建管理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高速公路政府监管的法规制度体系。

3.2明确政府监管的主要内容

依据美国黑弗兰、英国安东尼・奥格斯等经济学家关于政府监管按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的分类观点,高速公路政府监管可以认为主要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表4)。

政府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监管内容(表5)。

4.结束语

厘清高速公路政府监管概念,依据政府监管概念内涵和政府宏观调控、资产管理等概念外延,可以重构清晰的高速公路政府监管体系框架,为解决高速公路政府监管的主体、客体、法制环境、主要内容等问题,以及解决高速公路存在“政监、政事、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中政府监管概念不清与其他概念混淆使用等问题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得到更为合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卢毅 李庆瑞 刘建江 我国高速公路管制的必要性和思路【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06.3

[2]【日】植草益 微观规制经济学【M】 朱绍文等译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第6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发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创设生物概念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减少对学生的束缚,特别是思维的束缚,要提供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判断、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创设的情境应与日常生活、科学发展或新闻报道等相关。如在讲授“生物链”和“生态系统”概念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先问学生的家乡及其环境情况,引导学生介绍家乡的森林、河流、鸟兽等情况,接着根据学生介绍的事物,帮其理清当中生物链情况,进而分析其中存在的生态系统。这个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生活中问题,并深化了学生对生物链和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二、分析实例,促成理解

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建立、理解,需要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周边生物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达到。如在讲授“池塘生态系统”时,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运用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具体分析“枫树坝水库”生态系统。学生经过观察、比较、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步骤,很快就总结出池塘生态系统是指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池塘生态系统是由生态物质组成,包括所有的水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分别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拓展比较分析霍山风景区、东江河、学校等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就水到渠成了。

三、设计特例,形成体系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概念的特例,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而正确的概念体系。在概念学习中,忽略特例,往往会导致概念的内涵混淆,外延扩大或缩小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列举特例,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微生物概念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加入这些蘑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等特例,并通过实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比较简单,一般要借助于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又如在生态系统概念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以下特例问题: ①东江河里的所有鱼类、霍山风景区的所有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②蚯蚓、蘑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都是分解者吗?这些问题发散了学生思维,并深化了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四、避免错误,科学认知

第7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一)概念

教育生态学最初在《公共教育分析》中被提出。而后在国际教育领域开始被认同和接受,最初被当做科学术语进行理解。最初的教育生态学理念被认为是跨学科的研究概念,为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生态学理念顾名思义,将生态学概念与教育理念相融合,通过不同领域的概念渗透实现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我国的教育生态学主张以环境生态学核心理念为基础,也就是将生命现象与生命生存系统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为研究核心,进而延伸到教育领域的各类型概念、生态系统以及各类教育现象,掌握好教育未来进步发展规律,把握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教育可持续发展方向[1]。

(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

教育生态学主要是以教育为基础,属于对教育的产生和存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制约的整体环境体系。在教育生态学观念中,以学生的个体进步发展为基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要目标。整体的高职英语教育生态结构可以划分为宏观教育生态学和微观教育生态学,从整体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涵盖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宏观的教育生态系统属于联系世界各国的教育系统,从微观角度分析属于包含各类不同网络环境因素,分析整体对网络教育产生的影响[2]。

(三)教育生态化与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运用教育生态学理念。高职的英语教育教学也属于一个微型教育生态系统,在该教育生态系统中包含了不同个体、不同教育种群、教育部落等等,包含不同教育生物成分,无论是内部教育环境还是外部教育环境,都会对高职英语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应该深入分析和明确把握好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与高职英语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来带动整体高职英语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进而为高职英语未来进步与发展打下基础[3]。

二、高职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阶段我国的高职英语教学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关注学生的英语单词积累与语法知识的学习,脱离了社会英语高职人才的需求,传统理论知识积累后学生也无法灵活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职英语人才岗位工作的需要。其次,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我国现阶段的高职英语教师团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教师属于整体高职英语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持与核心,在高职英语教育的未来可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旦高职英语教师团队建设落后,很容易导致整体的教师发展团队建设受到限制。

三、实现高职英语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首先,重视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实际工作运用提供基础。为整体的高职英语教育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机会。教育生态化也要求高职英语教育明确社会高职人才需求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其次,加强高职英语师资力量建设。教育生态学理念要求以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为重点,适应社会对高职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社会人才岗位需要。构建起完整同时符合实际人才需要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将教育生态学理念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当中。

综上所述,现如今,教育教学生态学观念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所以应该以高职教育的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概念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明确社会高职教育人才需求,带动整体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钟元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玉梅:从教育生态化角度分析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新课程学习(下),2014,12:203.

第8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E学习环境;高中数学;微课应用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微课的兴起,对高中数学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学生长时间的课堂学习模式。E学习环境是指网络化、电子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和教学资源进行快速有效的数学学习。而微课是指时间比较短,一般在几分钟之内,内容短小精悍,教学目标明确,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或教学问题的小课程。把微课引入高中数学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数学课的预习和复习,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同时微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E学习环境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应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微课可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处在身临其境的教学问题情境中。例如,在教高一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视频,显示放射性物质衰变的过程,或者细胞分裂的过程,因为它们都是按指数函数变化的,通过这个微课视频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把数学教学放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环境中,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微课教学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让学生以高昂的热情参与到数学学习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学习来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成功感。

二、应用微课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数学学习效益

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应用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多种学习方式,微课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限于教科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特别是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数学微课的学习,在E学习环境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交互式学习,随时可以交流讨论或探讨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于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仅依靠教师在课堂黑板上的书写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运用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知识制成微课或从网络上下载微课教学课件,提供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进行学习,直到弄懂为止。例如,在学“三角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制作成微课或结合PPT进行演示,就能实现其图象的动态变换,使静态、抽象、枯燥的三角函数变成了动态、形象、有趣的教学内容。

三、应用微课优化教学内容,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微课,学生可以提高新课预习效率,教师可以将新课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为听新课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有趣、形式新颖的微课进行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开个好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数学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到。应用微课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应用、典型例题讲解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学习。例如,可将极限的概念与计算、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复合函数求导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函数极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微分和积分的概念与计算等,特别是把许多选修内容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上,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研究。

四、应用微课拓展教学深度,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教材限于课时要求,许多内容没有详细讲述其原理或产生过程,利用微课可以对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和挖掘,以此来加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数学知识,如果用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必修)第二册教材中,在讲解和推导球体积的公式时,课本只讲了祖原理内容,却没有详细讲解该原理的形成或推导过程,如果能用微课的形式将祖原理的推导过程教给学生,将对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很有帮助。如在此推导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类比、转化和极限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非常有利。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部分典型例题、习题制作成微课,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加深训练需求。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或学习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使用微课学习的指导,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微观环境的概念范文

化学基本观念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概括性认识,是化学知识的核心。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化学的基本观念,学习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世界,用化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并逐渐积累、转化、提升的过程。加强基本观念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不致停留在感性阶段,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1 讲清概念的基本含义、蕴含的基本观点。每一个知识点都蕴含着观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发,可以挖掘每个知识点里面蕴含的一些观念、方法,定好目标,恰当的定位,设计有效的问题和活动来实现我们这个知识和观念双层达到的这个目标。例如讲解溶液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讨论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溶液。当然学生举出溶液很多,如盐水、糖水,在化学实验课中见到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这必然比老师一一列举出效果要好得多。让学生配制、观察氯化钠溶液并说出溶液的外形特征和观察结果,老师归纳总结得出“溶液是澄清、透明、均一的”,必然胜于老师直接讲出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凡是澄清、透明、均一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认识到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也必然胜于老师的讲解和强调。

2 要弄清该概念的教育价值。化学基本观念是提高每一位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学生学习微粒知识时,要求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物质微观构成认识呢?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还要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去解答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 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有时把科学家发现、探究的过程讲给学生,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用什么的观点和方法发现的,经过了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重大发现,怎样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社会的进步,可以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奇妙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和行动。例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体会其实验原理及拉瓦锡在实验中所表现的科学态度,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 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4 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各类实验,了解形成概念的过程。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活动(如:研究性学习、实验探究、家庭小实验等)不仅可了解形成概念的原始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推理、判断、总结等能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例如讲解《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时教师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提出疑问:两者发生化学反应了吗?学生对无现象产生的实验,往往认为两者不反应,如何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因为上节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的用法,所以讨论结果多种多样:有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有的用PH试纸、有的用无色酚酞试液等等。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确定实验方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教师此时应启发学生:溶液中的OH-哪去了?是不是与加入盐酸中的Η+发生了反应?Η+和OH-反应生成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学会运用微粒的观念认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