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三级课程管理精选(九篇)

三级课程管理

第1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改变了课程管理的“大一统”局面,给学校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与落实是一个变迁过程,本文主旨在对其产生与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期望温故知新,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以国家管理为主,地方及学校在课程管理中基本没有发言权,呈现出权力较为集中的特点。但是结合我国国情——作为一个疆域辽阔、人口广大、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发达、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大一统的课程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各地的教育实际、教育情境、教育条件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各自的经济发展与现实需要,全球各国都在加强对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的探讨和研究,很快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热潮。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使三者有机地均衡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相互借鉴。

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提出背景

(一)国外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模式,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取而代之的是各行其道,至于孰优孰劣,在此我并不做比较,仅将法美英几个较典型的国家的体制呈现如下:

1. 国家权力最大,地方权力次之,学校权力最小

这种模式要求在课程决策和课程设置中执行普遍性与功利性原则,每所学校都必须贯彻全国统一的、共同的、详细预定的课程。该模式最典型的国家为法国。

2. 地方权力最大,国家权力次之,学校权力最小

这种模式要求课程管理权在各州和各学区,课程纲要与学科标准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自定,教材选择、课时编排、科目设置由地方自主,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模式最典型的国家为美国。

3. 学校权力最大,地方权力次之,国家权力最小

这种模式下各学校的校长、教师有着极大的专业自力,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发展的主流。该模式的典型国家为英国。

(二)我国的先前课程管理的特点及其问题

正如前文已经提到的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较为集中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以“四统一”(统一课程政策、统一课程设置、统一课程标准、材)为特征的集权型课程决策和管理,在建国初期这种管理方式对于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校教育本身的发展。一般而言,集权制能够保证政令畅通、标准统一,有助于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有利于保持各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也容易达到国家对课程实施预期的效果,但其弊端是容易脱离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僵化。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课程决策方式的弊端便日益暴露出来:统一性有余、灵活性及多样性不足,共性有余、个性不足,从而致使学校课程体系走向划一和封闭;另外,这种决策方式使课程决策系统和实施系统隔离开来,使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学校与教师无法清楚明了地了解新课程的改革意图,极易导致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佳甚至失败,从而引起整个教育改革的失败。发现已有制度的问题所在之后,就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所以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兴起与发展

(一)发展脉络

1988年,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制度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开始实行编、审分开,提倡“一纲多本”。

1996年3月,国家教委制定并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并在山西、江西和天津三省(市)试验,但这也只是在基础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001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由“试行”到“实行”表明,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被正式确定下来,三级课程管理获得了合法地位。

由以上的基本发展线索,我们可以知道,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最初在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真正意义上决策和管理的只是极少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即从部分学校试点到区域推广、从局部探索到逐步深化、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我国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种渐进式的制度变迁。国外很多研究显示渐进的改革才是最有效的,参与改革过程的许多专家在检视研究后归纳出同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改革通常是领导者怀抱远大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理想。[1]正如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要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因此,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并开发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定和落实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深层意义上这是对课程权力的再分配,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

(二)三级课程的表现形式

三级课程是作为一种课程政策提出的,它是一个层级关系的课程管理的分类概念,主要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3个不同的级别。

1. 国家课程,是指国家委托有关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这些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期望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2. 地方课程,是指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或特殊需要而开发或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特殊性。

3. 校本课程,一方面指的是在学校中组织与实施的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如本校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的实际课程标准及具体内容。另一方面,它指的是学校本位课程,如本校开发、制定的具体选修课程及为此而编写、选用的教材。

地方课程是连接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与纽带,是国家课程在地方的具体化。而学校课程则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的具体化,它有利于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为一种课程政策,三级课程的实质是对课程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权力进行再分配,课程管理权力的有无、多少和强弱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课程管理的效能,权力在课程管理过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分权制有利于课程管理主动而富有针对性,有利于教育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有利于调动地方教育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却容易导致出现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课程管理的随意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利益冲突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难以落实的深层原因。

从制度变迁主体的主观意愿来说,任何制度供给都应该追求帕累托最优,即在全社会所有利益集团的利益整体提升的同时,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2]但是,帕累托最优在实际的制度变迁中却难以实现。由于任何新制度的推行实际上都是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所以,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更多的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即每一项改革新举措不可能在不减少任何当事人的个人利益的条件下使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一部分人利益的增加可能要以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往往就是由这种“非帕累托改变”引起的。很明显,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在于对原有课程决策和管理权力的再分配,权力的变动就意味着原有利益关系与利益格局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因此这种权力的再分配也是一种“非帕累托改变”,从而使改革更显复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难的难题,即利益冲突。随着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延伸,必然对权力不断地进行界定,这就会触及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必然要求教材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从而实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局面。但时至今日,依然难以见效:一些完全背离教材多样化初衷的“教材选用”现象在新课程实验区仍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材多样化政策使原来材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一些利益集团(如出版社等)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阻止这种制度的实施。这样广来,改革中的社会成本就会加大,改革的阻力就会增大,从而影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四)解决途径

要保证课程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切实有效,现行的课程管理政策必须要朝着课程管理权力的“多极化”,即达到各课程参与者利益分配的民主和谐状态来进行调整。

笔者认为,在课程管理制度变迁的初期应以强制性变迁为主,即中央与国家行政及立法机关通过下达行政命令或者借助法律手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制度变迁。随着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宏观上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后,应适时转入诱导性变迁为主的阶段,即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实现学校及教师自发地参与和推进变迁。这是在落实和完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实施的意义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不仅仅在于它对原有课程管理体制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它需要并要求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这种新的课程文化完全不同于以往“技术范式”主导的课程文化。新的课程文化要求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更多地利用儿童生活其中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科学世界教育”和“生活世界教育”的统一。从表面上来看,它是向“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一种终极关怀。所以,在这样的思想意识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三生教育”等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虽然各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性,但核心是不会变的,就是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地从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中寻找“自我”,寻找分级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课程之中,使课程真正成为充实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注释:

第2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一、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财会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是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理论的研究。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是财会专业学生在高年级才能够学习的专业课程。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涉及的财务理论,需要学生全面掌握了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实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学、财政学、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等相关知识才可以较好地领会和掌握的,因此,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在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高屋建瓴的作用,是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了财务理论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由于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受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还反映在财务管理方法上,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包含了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对各类企业都有的通用财务管理业务适用的通用财务管理理论(如,投资理论、筹资理论、分配理论和只对特定时期、特定企业才有的特殊业务适用的特殊业务理论(如,并购理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跨国业务的财务管理。这些理论分别反映了财务管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层次,高级财务管理针对的是特殊业务理论和发展理论,居于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应用研究性很强。与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如,中级财务管理相比,高级财务管理学的内容设计和安排的侧重点是那些突破了财务管理假设的有关内容。其内容更具有探讨性和研究性,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活动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完善,在本课程都得以很好体现。本课程的开设通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对高年级学生确定毕业前论文写作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级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理论研究学科,在教学方面不可仅仅局限于目前通行的传授式言堂”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有限的授课课时中讲授了丰富的知识,但是不符合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定位要求。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加以改革,应在使用传授式言堂”方法之外,还需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等创新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对已掌握知识的运用能力。采用该教学法的形式比较灵活,可随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就某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必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思考后可即时讲出自己的想法。该种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听课,跟随教师授课内容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专业的课程中被运用得较多。该方法通常的做法1般是先由教师对某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讲授,然后给出学生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的好处是,学生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其不足之处表现为有的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不甚重视,对案例分析应付了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来说,这种先讲授后案例分析的方法仍可运用,但不可频繁,避免学生得案例分析运用疲劳症。

考虑到修学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都是大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财会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统计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等,所以,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是先案例后讲授。教师可对某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先给出案例,让学生运用以前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先对案例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针对其不足,将本案例中所需要的本章节内容讲授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丰富的知识结合案例传授给学生,也规避了学生案例分析应付和知识内容重复、课堂时间浪费等问题。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并购管理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两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广泛,都各包含两章以上甚至三章内容需要讲授,其中的大量案例都是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所以,并购案例和企业集团筹资管理案例、投资管理案例等都需要学生加以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应将先讲授后案例方式和先案例后讲授方式交替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认识实习和课堂讲授相结合法

作为财务工作者,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出现的资金问题。所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1样,都要求学生在学修该课程后能具有很好的财务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时应作出课时的科学安排,应给学生到公司财务部门顶岗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安排。这个实习任务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授课学期的前一个假期或授课学期开学之初,让学生对财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和企业财务活动有感性认识之后,带着对相关知识的渴求在课堂听课,事半功倍。

(四)授课方式与课程考试方式相结合

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知识注入式授课方式下对应的考试方式往往是考卷测试,但在高级财务管理课程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只通过一纸试卷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显然有失偏颇。对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测试方式,可以在学期内就同步进行。每堂课或每个内容学习结束之后,就可采用实习报告、学习心得、案例分析报告、问题论述、问题简答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考核并计入平曰成绩,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测试、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学生考核,对平曰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计算,最后得出学生的本门课程的总成绩。该种课程考试方式和成绩计入方式不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更是促进教与学、提高听课率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认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结语

第3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课程安排;VB;Access数据库

一、模块设计

模块是软件结构的基础,软件结构的好坏完全由模块的属性体现出来,把软件模块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软件复杂性,使软件设计,测试,调试,维护等工作变得简易,但随着模块数目的增加,通过接口连接这些模块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基于上述原因,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中,以中学各种资源和资源的分配为依据,综合多种相关因素,将该系统划分成以下四个子功能模块:用户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排课管理子系统、课表查询子系统。在数据库设计上,遵循“功能分离,数据共享”的原则。

二、功能分解

1.用户管理子系统功能:用户密码的设置和修改,用户权限的设置,用户重新登陆。2.数据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对教室、教师、班级和课表数据的保存、查询、更新、删除。3.排课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手动排课、修改课表这一部分。4.课表查询子系统功能:对于具体的班级、教师、进行课表查询,打印。

三、数据库设计

1.班级信息表。班级信息表负责维护班级信息,主要包括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教室、班主任(每一班只能有一个班主任)。

2.账户信息管理表。账户信息管理表包括用户名称、用户密码、用户权限。管理员可以使用所有功能,但是普通用户不能运行条件设置等功能,只能修改密码和查询课表。

3.教师信息表。教师信息表是维护教师的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所任年级及课程、电话、邮箱等。系统规定每个任课教师只能任一门课,不允许跨级代课,但是一个教师可以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此系统最终是按照老师名字来排课的,所以在教师所任课程这个字段里,年级和课程同时显示,这样排课的时候,冲突可以减少很多。

4.时间段信息表。时间段信息表负责维护学校每天的教学时间安排,包括节号、时间段。

5.排课信息表。排课信息表负责对课程进行安排,包括班级名称、节号、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因为一个老师是带两个班的,所以按老师名字来排课,这样冲突就比较少。但是课程输出时候课程名和老师名是同时显示的。

四、用户界面设计

1.登陆模块的设计。登录界面是用户最先看到的系统的界面,所以直观上给用户的感觉很重要,所以做一个好的界面,提高软件的亲和力。

2.主窗体界面的设计。主窗体全部采用jcbutton按钮过渡到其他窗体,是便于使用,清晰明了。

这张图标题显示是super管理员,是因为是以管理员身份登录的。

图1-1系统主窗体界面

3.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出于安全考虑,此系统设置了访问权限。不一样的用户的账户管理界面是不一样的。此系统共设置了两类用户:普通用户和管理员。普通用户的账户管理仅限于修改密码,管理员的账户管理包含密码管理和用户信息的管理。此外,普通用户不能运用条件设置等功能,但管理员可以运用。

4.条件设置模块的设计。条件设置模块总共包含班级设置、教师设置、时间设置这三个子模块。班级设置模块负责班级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教师设置模块负责教师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时间设置模块负责时间的修改操作等。条件设置功能仅限于管理员使用,普通用户没有访问权限。

五、系统总结

此排课系统是针对初中或者以下的学校,所以比较简单。主要是排课算法的设计,这部分解决了,其他就相对简单了。系统已经经过测试,可以进行简单的排课。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系统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没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比如说,像微机课这类课,一般都是全班学生去机房的,而不是在固定的教室上,那么排课的时候,就多了限制条件,都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而被忽略了。系统创新的地方是,在排课的时候考虑到,如果两个班的某节课是自习课,也就是说不排课,那这不应该算为课程重复。系统的设计过程经历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按照课程名来排课,后来发现如果以课程名来排课,那么课程冲突就比较厉害,达不到提高排课效率的目的。第二种方案,也就是现在这种,是以老师名字来排课,规定老师只能带同一年级的多个班(一般情况下是两个班),所任课程仅限一门,那么一个班的课表出来后,另一个班排课时冲突的地方就比较少。最后课表生成时,班主任以及课表和任课老师同时显示。

参考文献:

[1]李玉林.VB毕业设计指南与项目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东至三中是省级示范高中,多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完善管理方法,重塑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质量,基本上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社会满意。但因城区另一所省示范高中办学历史悠久,占有生源优势,我校处于夹缝之中。我们审时度势,决心突破重围,在压力中挖掘动力,在困难中寻找希望。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应立足课堂45分钟上,而45分钟的效率,取决于课堂之外的效能,也就是教学研究。将教师引领到教育教学研究上来,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有了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而能全面调动学校管理者、各科教师广泛参与到研究中来,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的课题自然成为我们的首选动因。当然一切考虑的终极点还是学生。

如果说动因不算复杂,那么《东至三中校本课程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研究》课题本身的具体意义就非常明晰。

1.落实新课改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特别是校本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也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互补性。

2.减轻学生压力的需要

目前学生从进入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为升学而竞争,每天都沉浸于各学科的习题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高中的分科更是限制了他们学习课程的范围,学习的课程都是围绕着国家考试科目而设,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几乎没有。校本课程强调以人为本、趣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能够参与进去,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能力,而且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减轻压力,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3.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的需求

国家课程强调统一性和普适性,很难考虑到个别学校、学生的差异,难以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而校本课程就要求开发者注意学校实际,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育管理中一种权力的下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自主意识,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5.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外延进行了适当拓展,我们的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科方面,而且是能使三中所有人都受到针对性教育的“课程”。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受教育者,他们所需要的校本课程,除专业知识外,还有管理知识体系、校园文化教育等方面的。

所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就呈现了一种立体层级性特点。即课程开发的全面性,课程受众的多样性,课程形成的整体性。

二、校本课程研究的内容

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开发出比较规范完备的且具有三色的校本课程。

1.各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这是校本课程研究的主体。根据国家的三级课程管理,针对当下高考的统一性情况,研究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压力、优化课堂艺术,也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因人而异。能否根据普适性,自主合理编制出校本教材,尤其编制出既能拓展补充,又能突破学科界限,具有“知识交融”的校本教材。

2.校园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真正的校园文化应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显性又有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断累积的。具有指向明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无不浸染其色彩,长久置身其中,作风、气质与风貌都具三中人的特点。

3.班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意味着一个好班级。班级管理是具体、烦琐、讲究艺术性的工作。虽然说学生的发展取决于学生这个主体,但班主任的“主导”不同,学生培养的层次和结果不同。开发一套可具操作性和启发性的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4.校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

学校的领导,说到底是思想的领导。将全校员工引领到正轨上,打造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富有学习力的团队,校长就必须有扎实的功底、前瞻性眼光和高超的艺术。同样学校中层管理相关业务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工作做了、做好、做精,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境界。倘若以“求精”为目标,以“拿来”为依托,以分工为平台,开发出一套促进自我发展、带有学校特色、交流共进的相关校本课程,就能起到“校长―中层―教师”的三级联动,其管理效果将呈几何级增长。

三、校本课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应由各小组“了解现状―提出问题―寻求对策―形成模式”,要求在组内了解先前校本课程的随机开发状况,评价课程实施的效果,探求适合本校实际的新的校本课程,初步确定能编制校本教材的校本课程。简而言之,就是要“广泛收集―论证筛选―确定目标―着手编制”。并且做到组内互动,上下联动,集众人智慧,重探究过程。

2.研究方法

(1)搜集资料法。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中,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编制”着校本课程,将我们原先积累的,没有成型的校本课程收集起来,进行反思筛选,看哪个能继续用,哪个有编制校本教材的可能。

(2)文献查阅法。教研的过程实际也是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明了校本课程的内涵,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

(3)合作探究法。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也是违背申报课题初衷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通过头脑风暴法,去集思广益。

(4)改编新编法。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拓展、筛选、整合、改编,也可以根据需要新编。

四、校本课程研究的突破预期

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外延大大拓宽了。将面对学生的校本课程当作研究的重中之重,但并没有囿于其中,而是将视角放在三中人上来,“基于三中,立足三中,由三中人去做,由三中人受益”应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终身学习理论告诉人们,一个人必须保持长久的学习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三日不读书,就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中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三中人人人爱学习,个个爱思考”的新局面。涌现一批观念新、有灵魂、有特长、有智慧、有行动力的骨干群体。

第5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伴随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着眼于基本技能和基层管理的传统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亟待进行调整[1-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探索旅游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满足旅游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旅游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较大

江苏师范大学地处徐州市,旅游管理学生就业主要面向长三角。长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长三角旅游业的迅猛发展。2010年,江浙沪共接待入境游客2189.7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51.15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8.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856.34万元,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地。

2010年,江浙沪共有1807家星级酒店,其中五星级酒店139家,678家a级旅游景区,4311家旅行社。三大旅游行业共吸纳劳动力43.5万人,其中星级酒店吸纳劳动力28.8万人,成为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旅游行业,a级旅游景区安排9万人就业,旅行社从业人数为5.7万人。按照江浙沪地区每年旅游从业人员需求以10%的速度增加,则每年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旅游人才需求较大。

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据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将增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而全国旅游院校仅能提供10万毕业生,旅游管理人才短缺。Www.133229.Com201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鼓励旅游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旅游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新机遇。江浙沪地区旅游业将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旅游高级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型人才短缺将成为旅游产业升级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管理(本科)的培养力度。

二. 国际化旅游管理(专转本)课程体系构建

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转本)从2005年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旅游专科学校和相关专业院校,学生已经接受过酒店、导游、景区管理等基本技能的培训,但需要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和旅游管理管理能力。鉴于此,我院探索“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一个基础厚实的平台,设置酒店、旅行社、景区三个专业模块,贯穿专业必修、选修、实践项目(包括技能和管理项目)三大层面,构建三大模块的课程群。课程群遵循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注重实践环节等原则,依据旅游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具体特色如下。

1.专业英语课程。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导游英语,鼓励学生在取得中文导游证以后,积极报考英语导游证,提升自身素养;开设饭店英语,适应国际化品牌酒店的需要,引导同学报考并取得中高级饭店英语等级证书。

2.补充基础课程。搭建旅游管理本科知识框架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开设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等课程。

3.提升管理能力课程。针对旅游管理(专升本)学生在专科段以技能型培训为主的特点,亟待提升其管理能力。开设饭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管理、旅行社计调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危机管理等课程。

4.提升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中国饮食文化、文物考古与旅游、人际沟通艺术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中华文化的渊博。

三. 国际化路径支撑体系建设

1.教师队伍国际化。首先,鼓励教师出国研修,与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等专业的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成功理念,提升自身办学、教学水平。目前,境外研修主要包括国际化双语教学培训项目(3个月)、专业境外研修计划(6-12个月)等形式。此外,通过建立境外酒店实习基地,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一起进驻境外酒店,加快了教师队伍国际化的进程。其次,聘请酒店、景区的国际品牌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进行讲学,与同学、教师进行座谈,拓展其视野。最后,配合学校153人才建设工程,引进具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旅游管理博士,加速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

第6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SaaS;网站建设

作者简介:肖群(1978-),男,湖北省荆门市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算法设计。焦慧华(1985-),男,江西省浮梁县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图像处理。李湘一(1984-),女,山西省应县人。硕士学位。现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从部级,到省级,到校级,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程网站布局合理,制作精美,而有些课程网站内容与课程主题不符,简单的课程资源堆砌,在导航设计,页面布局上面也不专业。这是因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老师来自各个专业,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相当了解精通,但精品课程上网需要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开发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可能就不甚了解。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他们往往因得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整个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就是基于解决精品课程上网这个需求,通过引入SaaS(软件即服务)这一系统应用模式,以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开发为例,论述了以SaaS为目标的系统设计原理和思路。

1SaaS架构介绍

SaaS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通过互联网直接提供软件服务,取代传统的软件购买与本地安装。服务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到服务器上,用户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通过网络按需购买和使用软件系统,也就是用户租用系统,成为租户。租户不用关心软件系统的开发,升级与维护,甚至安全问题也交给服务厂商来考虑。要使设计的软件系统具有SaaS的特性,就必须注意以下三大要素:可扩展(Scalable)、多租户支持(Multi-Tenant-Efficient)、可配置性(Configurable)。根据SaaS应用平台是否具有以上三个特性,SaaS成熟度模型被分成四级。每一级都比前一级增加三种特性中的一种。第一级是定制开发级,每个系统使用者都是软件提供者为其单独开发。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和应用的代码可能都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编写,相当于多次开发。第二级是可配置级,这个级别的系统不需要单独为用户开发,但每个用户都运行一个单独的应用实例,通过系统配置的修改来达到为不同用户服务的目的,相当于一次开发多次部署。第三级是高性能的多租户架构,这个级别的系统真正做到了SaaS,一次开发一次部署,多人租用。第四级是可伸缩性的多租户架构,在第三级的基础上,采用负载均衡技术,使各个租户之间的应用性能按需提供,实现用户最多,服务最优。

2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根据系统设计实用性原则,由于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设计主要是给校内教师提供精品课程资源管理与展示的平台,因此达到SaaS系统成熟度第三级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我们设计目标是让各个精品课程建设团队能在系统上实现通过后台单独管理属于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站的形式展现出来。系统使用者包括两大类用户,第一类是系统管理者,负责系统的维护,包括网站模板管理,数据库备份和缓存数据管理,网站日志管理,课程与课程负责人的管理。第二类是课程团队,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他的团队。课程负责人负责整个课程网站的配置管理,团队成员管理与权限分配,网站栏目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

2.2系统的功能实现

整个系统采用4.0+SqlServer2008开发。系统结构采用三层设计(显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其中为了实现能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网站界面风格,页面显示我们采用模板技术。在模板中我们使用Razor模板引擎,我们可以让网站开发者设计多套不同风格的课程网站模板供老师使用。为了应对精品课程中课程资源较多较大的问题,我们的课程资源采用FlashUpload控件上传。使用Flash控件上传,不会产生因上传资源过大而连接超时问题。在数据库设计上,为了保证组用户(也就是课程团队)之间的数据隔离,确保不同课程在同一平台下管理,却不互相影响。我们以课程的主键为核心,关联与整个课程及课程网站相关的数据。如图2所示。

3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优势

使用基于SaaS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来管理和课程资源解决了精品课程的推广使用与资源共享的问题,让精品课程团队专注于课程本身建设,其具体优势如下:

(1)建设成本低,周期短。精品课程团队只要在该系统上注册帐户后,就可以使用课程管理平台了,无需购买硬件,开发网站

(2)维护成本低,数据安全无需担心。系统更新维护由专业人员来维护,无需自己动手,只要把课程资源按要求传上去就行。

(3)课程资源集中管理,便于以后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扩展。

4结语

本文以服务的理念来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在系统设计中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特点选择SaaS模型成熟度的第三级为目标,在同一系统平台上为不同的精品课程团队提供课程服务,在实际应用中大大减轻了老师们的网站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卫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8):155-160.

[2]唐阿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J].苏州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21):31-33.

第7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人才“三五”工程的实施,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目标及范围

(一)目标任务

达标晋级活动期为三年,整个活动分为立标、学标、申报、验收四个阶段进行。力争三年内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校100%的教师达到c级标准,60%以上的教师达b级标准,20%以上的教师达a级标准。

(二)范围对象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体在职任课教师,必须参与达标晋级活动。若一个教师任教多门学科,自选一门主学科参加达标晋级。年月日前年满55周岁的男教师、年满50周岁的女教师参与达标晋级活动,可不作考核要求。

三、级别及类型

(一)达标课级别

达标晋级活动分为a、b、c三个级别:c级60分及以上,由学校评定。b级76分及以上,由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评定;直属学校c、b级由学校评定。a级为90分及以上,由县教研室组织学科专家评定。实行逐级申报验收。

(二)达标课类型

达标课含有三类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分课型确定出相应的授课标准(见附件一、二),教师按标准逐课型参加达标。

四、内容及程序

(一)宣传发动

达标晋级活动于发文之日启动,县教委、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至上而下搞好宣传发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实施方案》,通过学习使全县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达标晋级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提高其参与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提高。

(二)规划部署

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均要根据本方案统筹规划,制定本单位达标晋级活动实施方案,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此项活动。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的实施方案于年月日前上报教委教研室。

(三)实施步骤

1.立标阶段(年1月至3月)。立标阶段由县教研室制定《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见附件一)、《垫江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简称《评价量表》,见附件二);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评价量表》分别负责选定各学科优秀教师做各类课型的达标示范观摩课。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的立标课,可在本乡镇学校选定教师,也可在全县范围内聘请教师执教或以教学录像示范课为标准。

2.学标阶段。从年4月开始,结束时间由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视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学标阶段由县教委、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组织专题培训,采取外出学习、专家授课、集中学习与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学科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垫江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课堂教学达标基本要求》、《垫江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以及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等,并组织中小学教师围绕各类课型“达标示范观摩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把达标晋级活动纳入学校教研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学科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每学期安排2—3次主题式集体备课活动,围绕各类课型教学有效性开展专题讨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达标晋级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人参与,结合教学实际,认真反思,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把学标活动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之中。通过理论学习、名师专家指导学、拜师学、相互学、练中学等途径,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申报阶段。从年春期开始,至年春期结束。学标阶段结束后,由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对教师进行课改理念和课标知识检测,合格后才能申报c、b级课堂教学达标。c级验收由学校逐课型考核验收;b级验收由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逐课型考核验收。a级验收仍采取教师个人申报,但申报教师必须是三类课型都达标验收合格后,才能申请a级达标课验收,并以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为单位集中造册向县教研室申报,集中申报的时间为每年的6月,每年申报名额控制在本单位教师总人数的10%以内,做到合格一批申报一批。b级

申报材料为《垫江县b级课堂教学各类课型达标晋级申报表》(见附件三)。a级申报材料为《垫江县a级课堂教学达标晋级申报表》(见附件四)。4.验收阶段。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应严格按时间要求,结合单位具体实际对申报的教师分期分批验收,对当年申报的教师当年组织验收。各级验收单位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每学期合理安排时间有序开展此项工作,防止将时间延后,搞一次突击性验收的现象发生。

①c级达标课验收

a.验收时间:

b.验收单位:由各学校组织学科评审小组进行考核验收。

c.验收对象:自愿申报参加c级达标考核验收的教师。

d.验收方式:各学校学科评审小组采取逐个教师、逐类课型评审的方式,严格按照c级课堂教学的标准进行验收。

e.验收认证:教师既可先申报c级达标,再申报b级达标,也可直接申报b级达标,但若第一次未通过b级达标,须重新参加c级达标后才能参加b级达标。对于未达c级标准的教师,学校应限期达标,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两年。过期仍未达标者,由学校高职低聘或调整其工作岗位。对各类课型c级验收合格的教师,由各学校颁发《课堂教学c级达标证书》,证书由县教委统一印制。

②b级达标课验收。

a.验收时间:

b.验收单位:由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组织学科评审小组进行考核验收。

c.验收对象:c级达标合格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必须参加各类课型的b级达标考核验收(已被直接认定为a、b级达标合格的教师可不参加)。

d.验收方式: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学科评审小组采取逐个教师、逐类课型评审的方式,严格按照b级课堂教学的标准进行验收。部分学科评审小组组建有困难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可以片区组成评审小组组织片区验收。

e.验收认证: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b级验收完成后,需向县教研室提出复查申请(附上达标验收合格教师名册,见附件五),县教研室将根据报送的教师名册按教师总人数15—20%比例进行抽查。凡抽查时不合格的教师占达标人数10%以上的单位必须限期整改,并重新组织b级达标课考核验收。对各类课型b级验收合格的教师,由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颁发《课堂教学b级达标证书》,证书由县教委统一印制。

县教学能手,年以来,学科优质课上课竞赛乡镇、直属学校级一等奖或县级二、三等奖获得者,且近三年所教学科期末质量检测学生成绩合格率均达到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可以直接认定为b级达标合格。获优质课竞赛片区级等级奖的视同乡镇、直属学校级相应等级奖。

③a级达标课验收。

a.验收时间:

b.验收单位:由县教研室组织学科专家对申报教师进行考核验收。

c.验收对象:b级达标合格的教师。

d.验收方式:由县教研室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教师采取随堂听课或随机抽课型上课的方式,严格按照a级课堂教学标准对申报教师进行考核验收。

e.验收认证:a级课考核验收达标合格后,由县教委发给《课堂教学a级达标证书》。

被评为重庆市特级教师、县科技拔尖人才、县教学标兵,年以来被命名为教书育人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不包含培训对象)或学科优质课上课竞赛县级一等奖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得者,为县教委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献课者,且近三年所教学科期末质量检测学生成绩合格率均达到同类学校前三分之一,可以直接认定为a级达标合格。

以上达标考核验收要坚持标准、全面考核的原则。验收的同时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和教学成绩等情况。

五、保障措施

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是我县中小学一次时间长、规模大,集教研、科研、师训、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领导

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由县教委组织领导,县教研室具体负责实施。

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明确这次达标晋级活动是实施新课程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是促使广大教师深研课标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要组建课堂教学达标晋级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实施。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经费落实,确保这一活动有序、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各学校、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活动规划,切实加强对达标晋级活动的过程管理,合理安排各级达标课的立标、学标、申报和考核验收工作,加强过程监控,防止达标晋级活动走过场、搞突击性的考核验收的现象发生,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二)明确职责

根据本次达标晋级活动分级实施、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教管中心主任、中小学校长是本次达标晋级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确保这一活动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完善制度

各乡镇教管中心、中小学要健全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激励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苦练教学基本功(包括教师一般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加强督导

县教研室、督导监察科要不定期对乡镇、直属学校的达标晋级活动进行督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将督导的情况反馈到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及时有效地矫正和调控课堂教学达标课活动,促进活动健康有效开展。

(五)健全档案

各乡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均要指定专人负责达标晋级活动各个阶段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归档工作。建立清楚明晰的台账,做到有案可查,有据可依,从而保证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地开展。

(六)结果使用

第8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新的一年,学校工作将围绕“改革创新提升效益,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大力提升办学内涵为重点,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推动有效教学为目标,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以学校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造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在完善新校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达成“把学校建成教育理念先进、办学质量一流、人文底蕴丰厚、江苏省最具影响力的名校之一”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目标任务

1、紧紧围绕“十一五”目标,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对一中提出的办学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力提升办学内涵,全员参与创优争先,为创建江苏省五星级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强化责任管理,科学考评、督查,提高各项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进一步加强“三风”建设,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综合素养;

4、以“课堂有效教学推动年”为载体,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强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提高教学效益;

5、认真开展各类教科研活动,加强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建设,提高教科研的层次和水平,以此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6、注重校本课程建设,做好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体育课程、文化艺术课程和劳技课程的开发工作;指导各类社团工作,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

7、加强队伍建设,突出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和管理干部的目标管理,增强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8、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9、认真做好后勤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效能;

10、坚持不懈地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三、具体措施:

1、德育工作:

在德育工作中,要着力构建并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打造学生自主发展特色,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是加强校风建设,狠抓常规管理。要扎实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结合校情,进一步完善一中学生的常规管理制度,加大常规检查的力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开展系列化主题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切实改进评价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对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强化对学生的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执行教育法规的意识,抓好常规管理的责任意识,配合学校中心工作的大局意识,服从年级部和职能处室管理的规范意识。要加强学习研究,努力营造德育研究的氛围。要开好每周一次的年级部班主任例会,要通过典型教育案例的分析研究,提高班主任冷静、规范处理复杂班务的能力。全体班主任要做到关心、关爱、激励、帮助学生,以高尚的人格去引导、感化学生。四是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加强各类社团建设,指导开展各类活动,提高学生会和各班级班委会、团支部的管理效能,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2、教学工作: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认真实践“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方略,探索推进“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引导梳理-反馈矫正-迁移创新”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主体,促进自主,教学协调,坚决克服低层次、低效率的课堂教学现象,研究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各个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二要继续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督导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校本督导体系,重抓“五认真”细则、课堂主体性教学原则、八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坚持作业、练习自编和审核把关制度,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研究性。三要强化教学目标达成意识。抓实抓牢早读、晚自习、预习、课堂、作业、练习、复习和补差等各个教学节点的目标要求,突出教与学的过程管理和目标达成意识,切实提高教学效益。四要致力于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实现传承、共享、优化形成校本特色。继续推行教学案(导学提纲)、作业、周练自编,严禁统一订购和使用外来资料,各学科自编资料要做到规范化、序列化,要严格执行审核、把关制度,提升校本作业的质量,要认真做好校本资源的积累、传承工作,实现教学资源校本化、特色化。五要进一步优化考试的过程管理。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从命题、监考、阅卷等环节入手认真抓好校标考试的质量,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考试质量分析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校际联考机制,有效评估基础年级的阶段教学质量。六要牢固确立质量目标意识。高三年级要确保达到高考本科达线780人的基本目标;高二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合格率要达到100%,达A率全市前三,联考达线人数1000人以上,高一年级联考达线人数1000人以上,各学科均分前2名。

3、教科研工作

重视教学研究,大力提高教科研水平。一要加强有效教学研究。要认真探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科学有效的教与学的最佳途径和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能力,努力使有效教学的推动成为师资培训的阵地,提高质量的手段,文化建设的载体。二要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评课工作。通过集体备课学要求,提高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要落实好听评课工作,学校管理干部要积极参与高三年级的教育教学研究。三要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既要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又要兼顾校级课题,要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全员化,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校本课程研发的成果。四要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在学科课程、德育课程、体育课程、文化艺术课程和劳技课程的开发方面,要加大投入,在“男拳女操”和植物生长习性的观察、池塘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及食用菌培植等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一中的课程特色。五要注重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确保年内全校教师发表有质量的论文200篇以上。

3、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校园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发展的凝聚力。要积极倡导和建设“奋发进取,创优争先,和衷共济,和谐共进”的群体精神文化,以“争创一流,共创辉煌”的团队文化引领全体成员积极向上。二要加强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过程管理。由教科处牵头,各年级具体负责,对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确保教师的业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三要加强校本培训,定期举办“教学论坛”,通过开设讲座、对外交流、观摩学习、帮学结对等形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四要加强管理干部的目标责任管理,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目标清楚,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完善轮岗、聘用机制,使管理干部在管理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不断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管理能力。

4、教育技术装备:

要优化、整合校园网资源,保障千兆校园网的正常运行。继续强化责任意识,优化管理机制,保证网络中心各服务器的正常运转,给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科研提供信息化的平台。要制定网站更新计划,做大做优学校主页。搞好重点和特色栏目的建设,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BLOG,不断丰富校园网主页的内容,加快内容刷新的力度,全力打造有特色、高品位的江苏盐城一中网站。要严格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加强对现有设备、设施的管理,切实做好使用和维护的培训工作,提高使用率。要继续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的培训工作。

5、总务后勤及安全工作:

要加强后期服务人员的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考评。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完善服务质量测评体系,及时公示测评结果,着力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搞好校园基本建设,认真做好体艺馆的筹建、深水井的挖掘、绿化景观广场建设及校园绿化培植维护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规范三产管理,完善校产登记手续及物资采购和保管制度。建立巡查制,及时发现教育教学设施的损坏情况,高效率地做好学校的各项维修工作。

认真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确保优良的教育教学秩序。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件例》,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强化各级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认真落实“一岗双职”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资料,积极创建省平安校园。

6、体育、卫生和艺术工作: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精心组织各类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健体意识和体育技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要强化篮球队、校田径队和报考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工作。要重视卫生工作,通过广播、橱窗、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特长,做到人人爱艺术,个个有特长。

7、学校管理: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突出有效管理。完善“年级主线突出,处室职能鲜明,强化责任分工,注重统筹合作,严格目标考核,激活发展内力”的管理机制,继续探索南北校区分块管理、合作竞争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能动性,提高协调性,突出目标性,强化规范性。向管理要质量,通过管理出效益。二是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签订各层面、不同岗位人员的目标管理责任书,把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结合起来,要认真实施每一项工作的目标质量管理,通过精心谋划,精心实施,全面督查,确保各项工作优质高效。三完善考评细则,发挥激励作用。在新工作津贴方案实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评细则,及时考核发放。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与考核的关系,强化年级部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考核的职能,发挥校内津贴奖金方案在质量管理中的经济杠杆作用。

在新的一年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确保圆满完成本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

四、主要工作日程安排

二月份

1、开学典礼

2、迎接市教科研优秀学校验收

3、第一个听课周

4、行为规范教育周

5、高三百日冲刺誓师大会及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三月份

1、高二学生参加省信息技术考试

2、高三学生体检

3、学雷锋活动月

4、有效教学论坛:“教育的视角”读书交流活动

5、法制教育

四月份

1、高二学生参加省学业水平测试

2、高一调研考试及选科分班

3、高三英语口语测试及第二次市调研考试

4、高二调研(校标)考试

5、集体备课形式探究及基础年级教学常规督导

6、革命传统教育

7、第九届科普周

五月份

1、高三年级模考

2、理想前途教育

3、基础年级第二次校标考试

4、高三毕业典礼

六月份

1、高考、中考

2、2009级高、初中招生

3、基础年级校内常规督导

4、学生综合素质考评

5、第五届英语节

七月份

1、基础年级期末考试

2、评定“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干”、特长生

第9篇:三级课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 教学管理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许玲(1980-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35-03

高等医学教育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责任重大。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与其他文理工科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相比有许多不同特点,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学习年限长,临床医学本科学制为五年,而其他类别本科学制仅四年;二是学习课程多,临床医学必修课安排30门课程以上;三是实验教学要求高,直观性强;四是见习教学安排小组人数少,临床见习课教师每次只能带10名左右学生到医院对一个病人进行现场见习教学,需要安排多名教师才能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五是毕业实习时间长,医学生一般都安排一年左右的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人体多发性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要求高,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校级教务部门管理任务重,权力集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督查与监控,学生学籍管理、考试考核、成绩管理等都由校级教务部门负责,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相对软弱。这种集中管理体制,有利于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统一调配,体现了传统医学精英教育模式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教育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医学教育必将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因此,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也面临着重大转变与挑战。为适应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需要,培育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我校近几年来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下放管理权限,提高二级学院的管理权能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决策机构,主要是按照等级制设计决策的来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层次由上而下,即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二级学院(系)。工作方法基本上也是自上而下地下达指令和自下而上地请示汇报。校长享有一般教学事务的最后决定权,教务处是作为协助和落实校长决策的职能部门,这两级机构有相当大的决策和管理权力,相反,二级学院(系)的权力相对较小。我校针对这种集权式的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教务处的职能,增强其宏观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将一部分管理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在各二级学院专门成立教学管理科,允许二级学院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此举可以切实加强学校对教研室和教师的教学管理,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工作。

二、引进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以往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主要是一种经验性管理,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传统的延续、历史的类比、经验的积累、单向的回忆,以及主观的判断和想象等,缺乏对现代新兴管理方式的运用。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我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了网络决策信息系统、教师教学考试考核管理系统、学生成绩查阅系统、质量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增强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了盲目性和经验性;既减轻教师人工负担,又方便学生网上选课和及时了解自己各门课程的学习成绩。

三、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制衡机制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存在明显的权力失衡,特别体现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和监督权力渠道少。我校转变教务服务职能,注重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制衡关系,以促进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在校和系建立由资深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在学生班级建立各门课程教学信息员,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多一些谦虚、理智和建设性参与,使管理者和教师多一些理解宽容和支持合作,使教、学、管三方交往平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实行学分制管理,体现管理育人,调动学生积极性

实施学分制,是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我校为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探索形成了完全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1.按课程性质模块分类。将所有课程按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分为德育、公共、基础等三类课程。同时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必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和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课程和环节,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实践性环节(包括毕业论文、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学生须取得本专业每门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方向或专业知识结构需要开设的选修课程,为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限定选修课内容以本学科专业课及相关课为主。学生须取得本专业每门限定选修课学分。任意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志趣和能力而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学生须达到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任意选修课总学分要求及各模块任意选修课学分要求。

2.科学设计学分计算办法。按学时数计算学分:一般课程1学分/18学时、体育课0.5学分/18学时;按上课周数计算学分:军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论文)、教学实践等0.5学分/周。公益劳动:0.5学分/学期。为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文体艺比赛、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艺术作品等,根据有关规定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将之作为学科性质相同的任意选修课学分或专业教学中相应性质的学分。

3.规定选课原则。学生选课时应按照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不能背离人才培养规格及专业结构的基本要求,有严格先行后继关系的课程,应先选先行课程,再选后继课程。选课时在保证必修、限定选修课的基础上选择修读任意选修课。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需按照教学计划安排修读该学期所有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自主选课。选修人数不满20人的课程不予开课,由学生改选其他课程。

4.改革选课程序。教务处于每学期第十三周左右向学生公布下一学期开设的任意选修课程目录、课程简介、选课要求等供学生选课。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志趣、能力和需要在网上选课。网上选课分预选、正选两个阶段。预选是学生通过网上选课平台进行第一次选课的过程,也是学生主要选课阶段。正选阶段是学生对预选课程进行补充和调整的阶段,学生在正选阶段可根据教务处要求或自己的兴趣、需要对原预选的课程进行补充和调整。如果对预选课程不需调整,学生则不需再进行选课操作,原预选课程即为最后选定的课程。经网上选定的课程一般不得随意退选、改选。如因特殊原因确需退选、改选者必须在开学后两周内提出书面申请,经班主任、所在二级学院同意后报教务处审批后方能变动。未按以上规定进行选课者,擅自听课、考试,成绩不予承认。

5.改革考核与成绩记载方法。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完某门课程,成绩合格,即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必修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考核方式均为考查。考试科目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考查科目成绩的评定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课程成绩可换算为绩点。课程百分制考核成绩与绩点的换算方法为:90~100分绩点为4.0~5.0,80~89分绩点为3.0~3.9,70~79分绩点为2.0~2.9,60~69分绩点为1.0~1.9,低于60分绩点为0。课程五级制考核成绩与绩点的换算方法为:优秀绩点为4.5,良好绩点为3.5,中等绩点为2.5,及格绩点为1.5,不及格绩点为0。各二级学院用必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综合评价指标,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准,我校在保证原来医学主干课程(必修课程)和辅修课程学分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学分,如增开医学伦理学、社会与人文、医学史、医疗卫生法规、艺术欣赏等课程。2010年以来经申请我校获中国医师协会批准成立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技能培训基地,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培训班使用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系列的教材,包括人文医学概述、医患沟通概论、医德与职业化;核心沟通技能: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病史采集;解释问题、制订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角色扮演练习等五大教学模块内容。广西高校工委巡视组专家到我校巡视后评价为六个第一,即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第一;学校党委雷厉风行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第一;教师上课教学效果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费生均第一;领导和师生精神风貌第一;教师教学办公设备条件第一。总之,通过改革,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走在全区高校前列,荣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秀单位奖。

六、推行弹性学制,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

弹性学制有利于克服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过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它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教师提供了较好的激励、竞争机制。

七、强化质量监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运行和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据,也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我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强化质量监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建立校、部院系、室构成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及教学督导专家组,专门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高教研究中心(为正处级建制),具体负责日常监控工作。各(院系)成立相应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组,实施教学及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强调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教研室主任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第一责任人。二是采用多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包括:日常教学检查和定期教学检查(开学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部(院)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的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等。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机制,评价形式包括:(1)三级听课评价:校、(部)院系领导、督导组、教研室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制;(2)教研室主任、部院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不定期听课:了解教学一线的具体情况,及时解决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督导专家评价;(3)督导组成员聘请热心于教学的老教师组成,采取不定期听课形式,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评价;(4)学生评价: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每学期通过网上调查的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四是加强临床教学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高等医学院校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临床医学主干课到实习的两年多的教学主要在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完成,该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非常重要,是组织相对困难、效果较难保证的一个环节。我校建立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加强教学医院、附属医院的考核和评估,精选符合教学标准的教学基地;加强临床教师的师资培训,定期进行各教学基地的集体备课、学标准,每年召开临床教学工作会议,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制定科学的实习带教标准,定期对教学查房、实习带教效果进行检查,完善实习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等。

八、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队伍素质是关键,高校教务管理队伍,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力量。教务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和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党政领导重视教务管理队伍建设,选配高学历高职称和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教务部门,对优秀的教学管理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和表彰,坚持树立教学管理队伍的威信,调动教学管理队伍的积极性。全体教务人员,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心投入,经常加班加点,任劳任怨,热情地为全校师生服务,努力提高我院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如许多教师为适应新形势对医学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改革的新模式新方法,在学生人数持续增加情况下,为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教务处工作人员每学期深入了解各二级学院(系、部)、各教研室老师意见,反复协调,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合理做好全校各专业课程及两个校区各班级的课表编制工作、授课计划、用车计划调动以及存档工作。另外,老师热情为全校学生办好学籍认证、审核办理学生学籍变动手续及学生选修课管理工作;积极办理各届学生学位证、毕业证和结业证发放和毕业班学生成绩统计工作以及学生创新学分认证工作等。同时,教务处干部大胆探索,建立网络选课和成绩管理信息系统,既方便了学生,也规范了各项教学管理规范的机制,促进了教学管理监控各项工作顺利运行。总之,学校在教师以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更加迅速有力的发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路学一,蒋建民,庞文云.临床教学质量内部保证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