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杨宗纬流浪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杨宗纬流浪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杨宗纬流浪记

第1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爱彼(Audemars Piguet)第三次以赞助商暨大会指定计时身份参与墨西哥当代艺术博览会,这个博览会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之一。赞助展会的同时,品牌当然不会忘记展示自己的作品,搞艺术的人里面富人多多,说不定这些宝贝就能遇到爱家。焦点作品包括爱彼Royal Oak皇家橡树系列37毫米自动腕表的两个版本,两款时计均首次配备铺镶明亮式切割钻石的表壳。

2.COOL就一个字!

这只表的全称是“GP芝柏表双轴心陀飞轮配蓝宝石水晶桥钽金属腕表”,钽金属,这种蓝灰色的通常用于化工、电子和航空工业的金属,听起来就很酷,为腕表增添一份阳刚之美。双轴心陀飞轮令人着迷的旋转方式,从表壳两面均清楚见到。该表限量发行12枚。

3.Piaget伯爵 用超复杂机芯说话

在今日的高级制表领域之中,品牌技术实力的终极较量便是机芯,无论功能之繁复、尺寸之轻薄、打磨之美观,机芯相较,高下立判。而顶级腕表暨珠宝世家Piaget伯爵140年来秉持极致追求,始终立于领航者之位。

4.积家与杨宗纬共同记录“最台湾”的笑容

杨宗纬近日《歌未央》音乐微电影,身为台湾旅行大使的他在片中以“寻找200% 最台湾笑容”为主题,以200多张美丽的笑脸动情演绎台湾的旖旎风光。影片中,杨宗纬化身“行走音乐人”,拿起手中的相机,更选择佩戴积家2013新款Master Calendar 大师系列日历腕表游走在台湾的各个角落,仿佛要将最美的笑容记录在日起月落间。

5.从此世上多了一个虎妞

卡地亚推出的老虎面具神秘腕表令人一见难忘,18K镀铑白K金,镶嵌1, 453颗明亮式切割圆钻,总重15.02克拉。

6.帅哥+飞行表=绝配!

飞行员永远让人联想到勇敢、智慧和帅!如果是战斗机飞行员就更棒了,像《壮志凌云》或《珍珠港》中的男人一样——让人流口水!最近很火的电视剧集《冲上云霄II》也是飞行员的故事,还没看呢主演们已经火得不得了了。图为吴卓羲、马国明及何君诚演绎三款浪琴表经典复刻系列特大表冠飞航表,想不想都纳入囊中?

7. James Blunt 与 Terrascope在音乐上结合

“在我年少的日子,我在音乐里找到自由。”James娓娓道来的一刻,他的专辑全球销量已高达1,700万张、单曲销量2,000万张。在他的新歌“Bonfire Heart”里,拥有独特的酷黑表盘和黑色胶带的Terrascope 跃动登场。万众期待James Blunt的第四张专辑名为“Moon Landing”,将于2013年10月推出,最新的音乐录像中他配戴了JEANRICHARD 腕表。

8.万宝龙与“青年导演计划”

“青年导演计划”(Young Directors Project)由万宝龙于2002年发起,为全世界青年舞台剧导演后起之秀及其剧团提供一个精彩绝伦的竞争平台。在万宝龙长达11年的鼎力支持和慷慨赞助下,“青年导演计划”每年均成功推出来自四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为萨尔斯堡艺术节(Salzburg Festival)注入缤纷的活力与异彩。

第2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大诗人李白恃才傲物,除了对自己格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还特别有文人风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他让高力士脱靴挠痒,杨国忠磨墨摇扇,大出千古文人被权势压抑在心中的那口恶气。李白在认清官场的潜规则前不是这样张扬的,他也曾幻想以自己的才华干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当他知道有机会在皇帝面前展露才华时,志得意满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如果再向前追溯,他有更为出色的表现。那时的李白年轻得很,又没有多大名气,梦想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他听说有位韩荆州(韩荆州即韩朝宗,唐玄宗时曾任左拾遗、荆州长史等职)很喜欢有才华的人,并且举荐过许多才华横溢者。李白特意献上那首《与韩荆州书》,其中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照样显露出李白有些迫不及待地寻找“登龙术”的模样,甚至连那份傲气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与李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记得的是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他赚足了温情分。不过,杜甫拍起马屁来,也是深见功底的。他有一首《徐卿二子歌》:“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吹捧到如此肉麻的程度,与官场上溜须拍马之徒已无实质差别,实难令人想到此诗竟是出自杜甫之手。

还有一位现代作家,在住宿旅店时,巧遇一对流浪的母女,竟然用几块大洋就心安理得地享用了16岁少女的处子之身,还津津乐道地撰文称,“在战时,道德是暂时放了假的”。如此文人,即使在正常社会时期,他的品行也好不到哪里去!

认识一位老作家,喜为后辈文学爱好者的作品撰写评论,按理,这是老作家提携后辈的一种可贵精神。可是,当读者细细阅读他的那些评论时,发现有的作品不堪一提,却在他那里成了妙笔生花,而有的作品很有见地,却被他列出诸多缺点,似乎很吝啬于褒奖的语言。后来,一位知晓内情的作家一语道破,老作家是视“财”落笔的,能给他带来点好处的,就不吝美妙言词,否则,绝无半点好言语,不由让人诟病。

世上少有完人,文人也有常人的一般毛病与缺点,只要无碍大局,一般还是能够让人接受的,就连鲁迅还有偏激的一面,我们无法求全责备,李白与杜甫的那点瑕疵,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倘若连道德与法律都已成为多余,对于那些“在战时,道德是暂时放了假的”之类的文人,我们还是要站在历史的岸边发出不齿的冷笑声!

第3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关键词]诗经;乐;四始

一、诗与乐的关系

《隋书经籍志》云:“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称为谄,日谏为谤,故诵讥恶,以讽刺之。初但歌咏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劝戒。”凡古诗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将自己所想表达出来,即为乐趣所在,所以《孔子诗论》中才有“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一说。《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所以古代才有四处采集诗歌的官员,是帝王了解各国风俗、认清自身的得失的一种途径。

从诗的产生原因中可以看出诗的产生与乐相随。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交际频繁,期间的外交家常常引用诗歌用来加强外交辞令,更加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是因为诗歌言语的生动含蓄,使之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气,从而导致了诗脱离乐的存在形式,进而诗歌逐渐独立的被人们所使用。

乐在先秦时期也是六经之一,但是由于乐的传承主要是靠乐官传授,是不需要通过书写下来教授的,正是由于乐的传承的特殊形式,记载诗谱的乐经在西汉时期不见踪迹,只保留了乐理以及乐理思想于其他文献之中。

因此可以说,乐经的消失有两个原因,一为乐自身传授的形式,二为诗经可以脱离乐而存在。

二、从“诗”到“诗经”与今本《诗经》

经纬,先经线后纬线,经是根本,所以从“诗”到“诗经”的转变,说明诗经的成为了一个经典,也成为了古人必修的课程。

《诗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是周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夏、殷已上,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续,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厉板荡,怨刺并兴。其后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挚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直到西汉初期,儒学渐渐兴起,传授《诗经》的各种学派也相继而起。“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后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后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于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三家诗都采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所写,属今文经学派,金文学派在两汉时期盛极一时,居于主导的地位,立于学官,但是三家诗并没有共同遵守传授的书籍,到东汉时还在写章句。与三家诗对立的就是古文经学派,毛诗学派,用篆文书写,这种古文经在民间广泛传布。《经典释文》说:“《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

上述所说“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与《经典释文》等书籍中记载有出入。《经典释文》说:“《毛诗》者,出自毛公,河间献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间王大毛公,毛公为《诗训诂传》于家,以授赵人小毛公。小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以不在汉朝,故不列于学。”清《四库提要》云:“《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然但称毛公不著其名。《后汉书?儒林传》始云赵人毛苌传诗,隋志载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守毛苌传。然据郑玄《诗谱》、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则作传者乃毛亨,非毛苌也。”

三“四始”

毛诗大序中四始的顺序与论诗中的顺序是不同的。《毛诗大序》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是谓“四始”,诗之至也。”竹书第五简云:“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氏(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孔子曰:“《颂》,平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绎,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小雅》,德】也,多言难而怨对者也,衰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大敛财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划分四始以德的大小为依据,颂、雅、风依次从平德、盛德、小德到无德。平者,正也,而平正之德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堪称德的最高境界。而《诗经》所言则从颂开始,说明,在教授诗经过程中,孔子注重循序渐进的方法,这也给我们今天的教授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魏眨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陆德明,经典诗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第4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韩国打造中国引进

《我是歌手》是由湖南卫视引进韩国MBC电视台正版版权的顶级明星音乐体验节目,源于韩国同名节目《我是歌手》,它不仅是一档制作优良的音乐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史上首次汇集一线歌坛天王天后的跨时代节目,开创了中国电视史的新丰碑。

韩国原版《我是歌手》是一档顶尖歌手级别的竞赛类音乐节目,在当地的黄金时间播出,是韩国MBC电视台2012年最高人气的电视节目,收视率几乎期期秒杀包括《人气歌谣》《韩国好声音》在内的所有电视节目。即使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民众都在一边收看奥运会健儿夺金盛况,一边转台收看《我是歌手》。节目中的参赛歌手甚至包括《韩国好声音》评委白智英等,都作为参赛歌手加入到《我是歌手》的残酷角逐。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歌手》因其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破例点名称赞的数年来首档让总统也疯狂的节目,李明博还主动委托相关人士索要入场券,堪称一时扛鼎之作。为了选出韩国最高水平的歌手,根据节目主题,每一位歌手现场演唱歌曲,全部达到世界顶级演唱会的演出标准。

在多番考量后,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和中国湖南卫视成为其在东西方唯一选择的海外输入平台。中国版《我是歌手》由湖南卫视的洪涛团队完成,洪涛团队是一手缔造《音乐不断》《湖南卫视跨年晚会》《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舞动奇迹》《百变大咖秀》等节目的高品质节目意见先锋。

“知音听审团”掌控得分

《我是歌手》三大核心分别由歌手、专家顾问团以及五百位听审团组成,歌手倾情演唱,观众则仅凭借当时的听感来判断是否选择他或她。因为听审团人数庞大,并且每个人的听感都是唯一的,所以票选的结果将完全无法预测,成为节目现场扣人心弦的谜题。

《我是歌手》节目组首开“知音听审团”,从众多的电视观众中严格筛选出五百名具备一定音乐素养、懂音乐更懂欣赏音乐的知音,五百名听审来自五个不同的年代。与以往的任何音乐比赛节目不同的是,《我是歌手》的专家顾问只对参演歌手的表现进行点评,并不参与评分和筛选的工作。

通过观众直接投票选出的方式决定选手的排名及去留,累计两期分数最低的歌手将会被淘汰出局,然后由新的歌手替代,继续进行比赛。每场七位歌手分别演唱一首歌曲,每位选手的声音都是好声音。七位歌手第一次演唱时都不知道对手是谁,而且面临着会被淘汰的危险,这对参赛歌手的素质是很好的锻炼。同时每位选手演唱完都会有一位名嘴经纪人和歌手进行“签约”,如果签约的选手淘汰出局,则经纪人也将跟着离开。每次工作人员进行票数统计时,都会有专家进行现场监督。

乐坛唱将倾情加盟

首席组合——羽泉

出道时间:15年

代表作:《最美》《深呼吸》《奔跑》《彩虹》

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羽泉很忙,既要担任主持人,又要唱歌,还要应付媒体。作为内地流行乐坛最老牌的组合,羽泉的实力早已无数次被专辑销量验证。在好友邓超的“帮帮唱”下,羽泉最终打败夺冠热门林志炫成为第一季《我是歌手》的歌王。

柔情歌后——陈明

出道时间:21年

代表作:《等你爱我》《快乐老家》

首次亮相,陈明打着点滴排练,抱病上阵的她,嗓子不在最好状态,却要演绎充满激情的《等你爱我》。这是一首充满回忆的讨喜老歌,或许歌太熟,听众反而挑剔,再加上对手又太强,首战结束,陈明票数垫底。这个结果有点残酷,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因为《等你爱我》哭的观众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也与节目的气质相契合,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节目。

唱作先锋——尚雯婕

出道时间:7年

代表作:《候鸟》《阿修罗》《最终信仰》

从《超级女声》到《我是歌手》,暌违6年,尚雯婕已经从温情女声进化成电子音乐唱作人,特立独行依旧。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如果论资排辈,尚雯婕当然只能乖乖地站在晚辈席。可即便对手强劲,选秀PK王的小宇宙也绝不可小觑,一袭红色晚礼服的尚雯婕气场强大,拿出自己的原创作品《最终信仰》跟大师叫板。

摇滚巨匠——黄贯中

出道时间:28年

代表作:《光辉岁月》《海阔天空》《冷雨夜》

跨年夜的一次“被遗忘”,浙江卫视“躺枪”事件让黄贯中无意间成为话题人物。2013年,黄家驹已离开20年,黄贯中成为BEYOND乐队今天唯一还站在舞台上的歌者。《海阔天空》是他每次登场必唱的曲目,哪怕只有一首歌的机会。黄贯中版的《海阔天空》,激情埋于深海。《我是歌手》的黄贯中,只与音乐有关,与话题无关。

天籁女声——黄绮珊

出道时间:27年

代表作:《只有你》《等待》

曾有记者问过黄绮珊:“在这个舞台上你会不会不占优势,因为现在还有很多观众不认识你。”黄绮珊当时说不会。但在第一场每个人唱自己的成名曲时,黄绮珊这个被埋没的好声音确实有点吃亏。首战虽然名次不理想,却在很多观众心中建立了“黄绮珊——真灵魂歌者”的概念。一曲《等待》,黄绮珊惊艳全场,堪称绕梁三日。

骁勇唱将——沙宝亮

出道时间:20年

代表作:《暗香》《一生一世》

沙宝亮出道20年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最深的歌曲想必就是《暗香》了,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出场唱了一首《飘》。这首由三宝作曲的音乐,听后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别样之感,沙宝亮唱出了他的款款深情,之后他表示因为有了《飘》,才会被三宝看中,让他演唱《暗香》。

音乐诗人——齐秦

出道时间:32年

代表作:《狼》《大约在冬季》《外面的世界》

齐秦的突然降临,引起观众的一阵尖叫,就像一颗巨星落在地平线上的效应。五十开外,这棵歌坛常青树依然不失当年风采,还大胆自嘲是“过气歌手”。首战夜,小哥的一曲《夜夜夜夜》将大家带回到属于浪子的柔情年代,嗓音清亮一如往昔。这首经典情歌也是包括羽泉在内的许多歌手K歌的必唱曲目。不可复制的回忆加上广泛的传唱,小哥首战拔得头筹,不足为奇。

催泪歌神——杨宗纬

出道时间:6年

代表作:《鸽子》《洋葱》

新生代歌手杨宗纬取代黄贯中出场,被寄予厚望的杨宗纬重新编曲《矜持》,从纯女人的表达变成原生态的感觉。他说:“男生的矜持是怎么一回事,这对于我是非常大的挑战。”阳刚而细腻,有高度感染力与辨识度,饱含感情的他将《矜持》演绎出另一种感觉,令不少观众纷纷动情,但最终遗憾出局,后在复活环节成功出线。

高亢男声——林志炫

出道时间:21年

代表作:《单身情歌》《蒙娜丽莎的眼泪》

林志炫是华语乐坛公认的流行唱法技巧标杆,他的嗓音细腻、高亢,尤其以真假难辨的真假音转音顺畅著称,更是发明了“鸡尾酒唱法”。谈及加盟《我是歌手》的初衷,林志炫表示:“我之前入围过七次金曲奖,但从来没有得过奖。可我的父亲告诉我,更重要的是入围的次数,这代表那段时间内被大家认可。我觉得这一辈子最重要有两件事,一个是好歌,一个是知音,到了《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我是带着好歌来求知音的,人生如得到这两样,夫复何求。”

摇滚游侠——周晓鸥

出道时间:24年

代表作:《爱不爱我》《相信自己》

齐秦退赛后,周晓欧代替小哥上场。他是前零点乐队的主唱,退出乐队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他的许多歌曲,而是他的许多演艺作品。很久没开嗓的他演绎《爱不爱我》,一举俘获观众的心。周晓欧表示:这是十年后第一次以歌手的身份回归。周晓欧称自己每期都看《我是歌手》:“这档节目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两天能做出来的,而要长时间积累。我看完之后,终于让我感觉到我就是一个歌手,我有欲望来这个舞台证明自己。”

疗伤天后——辛晓琪

出道时间:27年

代表作:《领悟》《味道》《俩俩相忘》

陈明淘汰后,辛晓琪替补上场,首度出场就以一首《领悟》震撼全场,成功夺得第三名。演唱时她还因为情绪激动而当场哽咽洒泪,令现场观众动容。辛晓琪的这首歌唱到人们心里,她先感动了自己,然后感动了观众。这首《领悟》是写尽女人心事的李宗盛为她量身打造,歌里写的就是她自己的故事。

铁肺歌者——彭佳慧

出道时间:18年

第5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培养人才的高地

上海电影学校诞生于1959年9月,到1963年9月就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很短,仅五年。学生少,仅两届毕业生,共270人,但有六个专业:电影文学系、导演系、演员戏、摄影系、美工戏、电影动画系,涵盖了电影生产的主要创作人员的培养,堪称世界影坛的袖珍高等艺术院校。

学校虽然早在1963年就消失了,可是“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这个名字几十年来会经常出现于报刊、电视等媒体报导之中,原因是这二百多个学生在近五十年间成为中国电影界及其他文艺单位的栋梁之才、中坚力量。创作拍摄的许多影片荣获国内外重大奖项,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所以一到采访这些获奖者,同学们都会骄傲地提到自己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怀念母校的培养。这些年媒体做名人采访,如央视的“电影人物”、各电视台的名人访谈录等,都会涉及我们的同学,因此母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常常会出现于传媒的报导之中。

掐指算算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名人还真不少:编剧有孟森辉、杨时文、陆寿钧、斯名三、潘学国、孙雄飞、石勇……电影导演有宋崇、于本正、李歇浦、石晓华、鲍芝芳、吴培民、徐伟杰、徐继宏、沙洁……摄影有夏力行、瞿家振、朱永德、应福康、张远明、罗拯生……美工有娄中国、秦柏松、叶红雄、叶景明……演员有达式常、朱曼芳、黄达亮、吴文伦、朱玉雯、徐阜、张雪……还有一批在话剧团的演员:如姚锡娟、杜熊文、韩韬、孙满意、曹大年……

在上海美术片厂有常光希、周克勤、李世均、唐益楚……

在上海科教片厂有夏振亚、赵上元、张崇基、单子恩……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有杨成纯、孙渝烽、严崇德、伍经纬……

总之,在上海电影系统,电影专科学校的学生成了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每年全国的金鸡奖、百花奖、政府华表奖、“五个一工程”颁奖会都会变成同学们聚会的地方。当然,由于时间流逝,很多卓有贡献的老同学名字可能未被提及,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在此敬请谅解,我的本意是通过本文感恩母校。

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同学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回顾这一生的奋斗都感叹离不开母校恩师们的培养和教导,这个袖珍学校成为一个培养电影人才的高地。

电影学校的优势

那么这所仅仅办了五年的艺术学校有什么地方可以称道、借鉴呢?我以为有很多地方值得目前的艺术院校借鉴。

首先办学的宗旨很明确。当时建校方针和任务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海是我国电影制片的主要基地之一,根据需要在今后也必将担负全国影片的一定产量和多种影片的创作要求……因此,及早补充、培养干部,是适应今后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培养多方面的人才,因此设计了六个专业,极大地满足电影生产主创人员的后继有人,为当时的电影生产培养了一批急需补充的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很快都担当了电影生产的骨干,成了“”以后上海电影生产发展的生力军,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有一支德高望重的专业教师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来自电影生产第一线,有延安鲁艺文工团的老革命,有在上海三十年代就从事电影创业的老艺术家,教师的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他们既有理论水平,更有丰富的实践工作能力。

校长张骏祥,副校长王力、赵明都是老革命老艺术家,他们教导我们要终身为中国电影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电影事业而献身。

让我们看看教师队伍的名单:电影文学系有鲁思、张且耘、杨海,导演系有黄祖模、天然、颜碧丽,表演系教师有布加里、凌之浩、孙铮、梁明、傅惠珍、张庆芬,摄影系有冯四知、罗及之、李崇峻,美工戏有卢景光、魏铁铮、董雷,动画戏有张松林、杭执行、吕晋。

还有一批特邀教师均是中国电影界方方面面的名人大家:瞿白音、陈西禾、石方禹、李天济、沈浮、、郑君里、桑弧、谢晋、徐韬、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孙道临、刘琼、黄绍芬、吴蔚云、罗从周、许琦、韩尚义、丁辰、颜文、特伟、王云阶、黄准、陈传熙……他们的授课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亲身经历的成功失败经验之谈。他们毫无保留,把一颗火热的心倾注于我们这些后辈身上,让我们为中国电影勇攀高峰。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学校教学和电影生产密切相结合,上海电影故事片厂、科教片厂、美术片厂都是学生实践的基地。表演系的学生经常去部队、工厂、农村演出。我们表二学生1961年去东海舰队慰问演出长达三个月,几乎跑遍了东海前哨的所有岛屿。学校毕业班联合拍摄电影短片,表一的“养猪姑娘”,表二的“姐妹俩”,各专业的学生导演、摄影、美工、表演一块儿参加组成一个摄制组,各系教师指导,这种实践活动收获颇大,当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可以很快适应电影生产。

第四,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从招生开始就严格把关。我是在杭州报考表演系的,当时五位专业老师参加主考。合格的学生进校一年后,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不合格的学生进行甄别,我们表演系就劝退了两名学生。毕业生分配到电影厂工作后还根据各人的能力作工作调动,实行人才合理使用。

我们第二届学生进校后的第一课就是建校劳动,培养我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学校的校纪校规体现在我们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好处。

第五,学校的行政管理以最大的努力保证教学任务的实施。学校的行政管理十分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总能提前做好充分的安排,毕业班的实践活动都能顺利地在电影厂进行。表演系毕业公演得到电影厂服装、道具、灯光的全力支持,学校行政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学生的生活管理,如食堂、浴室、宿舍、图书馆活动场所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三年的学校生活给我们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哈密路1330号母校的校址永驻我们心中。

上海艺校要整合

第6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视景仿真中的远程水下航行器坐标变换实现王金华 严卫生 刘旭琳 (1145)

主动攻击水雷出水姿态控制和弹道仿真肖敏 史忠科 (1151)

具有舰艇“声纹”标志的水中目标敌我识别方法王海燕 申晓红 相敬林 姜喆 (1157)

拖曳式导航浮标对回转体UUV操纵性的影响杜晓旭 宋保维 潘光 (1164)

三点法被动定位误差分析及修正徐复 惠俊英 余赟 (1169)

基于甚低频声干涉结构的目标径向运动速度估计余赟 惠俊英 陈凯 桑恩方 (1174)

基于单矢量水听器多途宽带信号的三维定位算法吴艳群 胡永明 倪明 罗洪 孟洲 (1181)

基于声矢量自适应干扰抵消的逆波束形成周伟 惠俊英 (1188)

宽带多普勒声纳信号波形设计黄雄飞 苑秉成 (1193)

递推算法在船舶磁场远场向近场换算中的应用闫辉 肖昌汉 殷克全 郑永良 (1200)

全附体潜艇流噪声数值计算曾文德 王永生 杨琼方 (1204)

视觉感知的数字图像拼接痕迹可见度客观评价方法余宏生 金伟其 刘修生 (1209)

采用边界积分方程和Tikhonov正则化方法延拓潜艇磁场杨明明 刘大明 刘胜道 连丽婷 (1216)

基于蚁群特征选择的相似重复记录分类检测曹建军 刁兴春 杜鹢 王芳潇 张潇毅 (1222)

基于粒子群遗传算法的航天产品装配顺序优化方法张丹 左敦稳 焦光明 薛善良 李建平 (1228)

压缩机活塞杆虚拟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陈鹏霏 孙志礼 (1235)

基于动态嵌套网格技术的机载武器投放研究许晓平 周洲 范锐军 王军利 (1241)

舰艇编队协同反导作战网络效果度量方法研究滕克难 盛安冬 (1247)

简讯

关于全国火炸药、火工品青年学术交流会征文的通知 (1144)

研究简报

基于矩谐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地磁基准图构建方法乔玉坤 王仕成 张金生 陈励华 张琪 孙渊 (1254)

Birnbaum-Saunders疲劳寿命分布参数的回归估计方法孙祝岭 (1259)

水下目标声图像分块自适应降噪方法刘丹丹 汤春瑞 袁赣南 (1263)

基于声压测量的离心泵空化监测段向阳 王永生 苏永生 张永祥 (1268)

分布式模糊自动删除单元平均恒虚警检测郝程鹏 张立军 蔡龙 侯朝焕 (1274)

基于扩展不完备信息的无人战斗机综合战术灰色粗决策方法胡杰 曹林平 黄长强 (1279)

单活塞式液压自由活塞柴油机启动过程研究苑士华 吴维 荆崇波 郭凯 赵振峰 (1009)

发动机缸套—活塞环磨损数值计算研究王宪成 张晶 孙耀文 范冰 (1014)

坦克炮控系统非线性状态估计与参数辨识研究袁东 马晓军 (1020)

轨道炮动态负载特性的分析与仿真杨玉东 王建新 薛文 (1026)

火炮身管热护套防护效率测试研究刘波 潘宏侠 (1032)

转管炮主滚轮在机体上位置布局研究徐健 薄玉成 李强 常学芳 (1036)

旋转对称目标章动参数全极化测量研究李文臣 王涛 王雪松 王国玉 (1041)

“钻石背”弹翼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吴小胜 雷娟棉 吴甲生 (1048)

基于结构信息分布的图像质量评估新算法刘洁瑜 徐军辉 汪立新 (1053)

热成像系统中的视在温差研究吕相银 杨莉 (1059)

基于氧化铝缓冲层的Si基ZnO薄膜研究向嵘 王新 姜德龙 李野 田景全 (1063)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切削试验研究张宏勇 陈巍 刘燕林 庞学慧 (1067)

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校正技术研究张洪伟 张以都 吴琼 代军 (107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装备效能稳健评估方法及其应用冉景禄 徐诚 周建平 李树广 (1078)

激光驱动准等熵压缩实验研究李牧 赵祥杰 张红平 袁红 赵剑衡 孙承纬 (1084)

飞行弹丸表面温度与红外辐射特性仿真研究袁轶慧 张俊举 陈佐龙 常本康 (1090)

微型垂直基准仪的陀螺动态误差补偿何昆鹏 吴俊伟 梁海波 (1095)

两栖装甲车辆兴波阻力的计算及流场分析李莉 王宪成 韩树 王普凯 (1102)

改进偏最小二乘法在航空煤油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应用邢志娜 王菊香 申刚 叶勇 刘洁 (1106)

高性能980nm单模半导体激光器李辉 曲轶 高欣 薄报学 刘国军 (1110)

基于压缩采样的图像序列光流场计算尚斐 杜慧茜 (1114)

用户行为反馈的网格资源检索方法研究蔺源 罗四维 高瞻 (1119)

冲压式气动系统的建模与线性化分析权维利 姚晓先 林凡 (112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铣削加工变形预测模型辛民 解丽静 王西彬 石文天 杨洪建 (1130)

身管对某发射药初速或然误差影响分析陈伟 杨平平 (1134)

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的机动生存能力研究黄大荣 姜辉 (881)

履带车辆百叶窗空气流动模拟及结构优化索文超 毕小平 吕良栋 (887)

室温磁制冷机乙醇水溶液传热特性实验研究巫江虹 李程 肖飞 王惜慧 唐永柏 (892)

非理想爆轰波阵面传播的Level Set方法应用研究姜洋 钟敏 孙承纬 李平 柏劲松 (896)

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目标识别研究栾英宏 李跃华 (902)

倾斜转弯导弹的分散自适应滑模解耦控制方案张颖昕 董朝阳 王青 陈宇 (906)

空空导弹驾驶仪鲁棒性分析张民 陈欣 陆宇平 (911)

火箭漏电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赵刚 黄大荣 黄席樾 (916)

轴压弹性圆柱壳中的包络孤立子及其存在条件周义清 张善元 (922)

激光熔覆科尔莫落依合金涂层的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组织和耐磨性研究石岩 张宏 徐春鹰 (927)

塑料模具钢表面激光熔覆陶瓷复合涂层的性能研究骆芳 陈智君 楼程华 柴国钟 (933)

综述

飞行器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进展柯芳 涅乌希宾 (939)

侵彻混凝土弹体磨蚀的若干研究进展何丽灵 陈小伟 夏源明 (950)

研究简报

反坦克车底地雷威力数值计算分析郭仕贵 张中英 刘自力 刘云剑 (967)

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柴油机气缸工作状态检测樊新海 王战军 安钢 冯辅周 (971)

三维约束陶瓷复合靶抗30弹偏心侵彻机理研究刘飞 蒋志刚 申志强 曾首义 (975)

极化信号波达方向估计算法崔伟 陶建武 徐惠斌 (982)

旋转弹姿态解算方法研究李海涛 曹咏弘 祖静 (987)

30CrMnSi钢激光焊接工艺研究石岩 刘佳 张宏 刘双宇 (991)

基于虚拟环境的维修性信息模型的建立于海全 彭高亮 刘文剑 (998)

人体表面不同部位可达性等级确定的试验研究董大勇 王黎静 袁修干 陈晓 祖媛媛 蒋毅 (1003)

大功率柴油机进气涡流与燃烧室优化匹配的多维仿真研究赵鹏 李国岫 虞育松 (657)

液压驱动装甲履带车辆转向特性仿真研究杨磊 马彪 李和言 陈宝瑞 (663)

压力载荷与温度场作用下弹壳弹膛系统的动态响应王永娟 赵军 唐竹秀 (669)

斯蒂芬酸铅的半导体桥点火试验研究冯红艳 朱顺官 张琳 李燕 沈瑞琪 (674)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时域背景预测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吴一全 罗子娟 (678)

空间关联系统的最优控制牵晖 伍清河 (685)

低速目标运动无补偿频率步进信号参数设计杨彦利 邓甲昊 吴彩鹏 (692)

一种核主分量分析重构的雷达目标识别方法朱劼昊 周建江 汪飞 吴杰 (697)

声屏蔽水下多址接入研究惠俊英 王大宇 张光普 殷敬伟 王晓琳 (703)

加速旋转螺旋桨脉动噪声干扰特性及抑制方法研究冯源 陶然 (710)

一种新型电极的设计研究陈浩 陈菊秋 胡俊波 (716)

一种漏磁信号不变特征提取方法雷良金 王长龙 纪凤珠 左 (721)

冲击载荷下延性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与动态断裂陈大年 吴善幸 王焕然 马东方 贾存威 胡金伟 金扬辉 (725)

强动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面力效应的增量解法陈力 方秦 郭志昆 (735)

混凝土动态断裂数值模拟研究刘陆广 欧卓成 段卓平 刘彦 黄风雷 (741)

混凝土Johnson-Holmquist模型极限面参数确定熊益波 胡永乐 徐进 陈剑杰 (746)

表面改性空心微珠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谭业发 李丽光 蒋国良 蔡滨 储伟俊 (752)

油膜振荡故障转子系统的可靠性灵敏度排序苏长青 张义民 勾丽杰 杜劲松 (759)

基于神经网络的结构疲劳可靠性优化设计孟广伟 沙丽荣 李锋 李广博 (765)

简讯

2009—2010年《兵器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提纲讨论会在京召开 (764)

实验技术与分析

电液四轴高频疲劳强度试验系统研究贾文昂 阮健 李胜 裴翔 俞浙青 朱发明 (770)

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冲击性能试验研究吴平安 刘宜平 高明亮 杨洁 刘首 (776)

研究简报

多工况载荷下动力舱支架结构拓扑优化设计芮强 王红岩 王良曦 (782)

某型车载炮作战效能评估景耀杰 杨孝平 刘玉文 侯明 (787)

单频网数字电视广播辐射源雷达目标定位算法高志文 陶然 王越 (791)

蒸发波导解析MGB模型适应性研究田斌 察豪 周沫 宋伟 张宁 (796)

不确定多传感器目标识别的Vague集法万树平 (802)

一种新的三阶距离跟踪环参数设计算法崔嵬 朱新国 沈清 (807)

一种Ad Hoc网络动态路径压缩技术徐佳 李千目 王永利 刘凤玉 (811)

避免抢占的多协议标记交换路由算法杜荔 林晓 黄俊 李海涛 (820)

一种TDDM扩频方式下BOC调制信号的同步方法刘芳 冯永新 潘成胜 (825)

溢出型网页恶意代码运行机理分析与防范李志勇 陶然 王越 张昊 (832)

一类含控制时滞非线性系统在任意初值下的开环PD型迭代学习控制 李志安 林辉 (837)

七自由度纤维铺放机后置处理算法及比较富宏亚 邵忠喜 路华 刘源 (842)

基于旋量理论的移动机械手动力学建模王红旗 王泰华 (849)

液压转台摩擦模型优化辨识郭敬 杨继志 刘瑞敏 (855)

声尾流自导作用距离估算方法研究蒋涛 刘凯 张江 (860)

海上编队双舰防空队形部署优化研究赵建印 刘芳 (865)

作战单元装备稳态可用度评估模型及其求解算法研究李羚玮 张建军 张涛 郭波 (870)

武器装备快速扩散制造链的构建房亚东 张磊 杜来红 陈桦 (876)

低温环境下车用起动电机的匹配研究王忠 许广举 叶飞飞 黄慧龙 王林 马金荣 (529)

基于同步器的自动机械变速器挂挡过程控制研究赵熙俊 刘海鸥 陈慧岩 (534)

两栖车辆在波浪中航行时的摇荡分析及解决方法徐国英 薛劲橹 (541)

摩托车车架挂发动机结构动态特性分析张志飞 徐中明 贺岩松 (547)

两栖车辆任意倾斜状态下浮心计算研究刘锋 孙伟 董志明 (553)

同步闪烁干扰对雷达导引头天线伺服系统的影响栗苹 耿小明 闫晓鹏 (558)

机抖激光陀螺多温度点实时温度补偿方法的研究张鹏飞 王宇 汤建勋 于旭东 (562)

基于瞬态动力学方法的月球探测器软着陆腿着陆冲击性能分析万峻麟 聂宏 李立春 陈金宝 曾福明 (567)

船用高压比大流量增压器涡轮多学科设计优化李磊 敖良波 李元生 岳珠峰 (574)

车削振动的免疫PID控制研究李国平 林君焕 韩同鹏 潘晓彬 (580)

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水下运动目标启发式搜索杨日杰 吴芳 徐俊艳 高青伟 (586)

简讯

有关组织工作的通报 (546)

中国兵工学会2个科普基地被中国科协继续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591)

《中国兵工学报》、《火炸药学报》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度精品科技期刊示范项目” (597)

《国防制造技术》杂志征文通知 (610)

2010年火炸药技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615)

第25届国际弹道大会专题报告作者培训班在南京举行 (656)

实验技术与分析

模具钢微流道沟槽的激光铣削试验研究王续跃 吕书森 胡亚峰 王连吉 徐文骥 (592)

18Cr2Ni4WA齿轮接触疲劳特性试验研究武志斐 王铁 张瑞亮 (598)

综述

轻型陶瓷复合装甲结构研究进展蒋志刚 曾首义 申志强 (603)

研究简报

含氧组分燃料降低装甲车辆柴油机碳烟排放的研究王宪成 孙志新 肖建华 王建昕 (611)

一种实用旋转调制式陀螺寻北仪的设计徐海刚 郭宗本 (616)

介观尺度切削过程的材料本构关系分析景秀并 张大卫 林滨 (620)

三自由度精密定位工作台工作空间分析及优化贾晓辉 张大卫 田延岭 (624)

步长参数对电液伺服振动台加速度谐波抑制的影响姚建均 富威 胡胜海 韩俊伟 (631)

二维超声磨削纳米复相陶瓷表面残余应力研究薛进学 赵波 吴雁 (636)

基于等效载荷的零件可靠性分析高鹏 谢里阳 (641)

基于盲源分离的齿轮箱复合故障诊断研究田昊 唐力伟 田广 (646)

某装备扫雷犁系统的遗传神经网络建模研究童仲志 张媛 邢宗义 秦勇 贾利民 (650)

圆锥激波诱导的爆燃和爆轰不稳定性研究董刚 范宝春 李鸿志 (401)

变燃速发射药膛内燃烧与内弹道过程研究刘林林 马忠亮 萧忠良 (409)

一种两相流点火模型及数值模拟周彦煌 张领科 陆春义 余永刚 (414)

锥膛炮内弹道建模与仿真计算侯健 魏平 李金新 (419)

爆轰快速点火过程的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张丁山 阮文俊 王浩 郭锦炎 王珊珊 (423)

一种平衡抛射单兵反装甲武器发射装药低温发射安全性分析贠峰 芮筱亭 陈涛 (429)

爆炸箔尺寸对飞片速度的影响付秋菠 蒋小华 郭菲 王丽玲 王亮 (434)

低伸弹道的外弹道相似条件和模拟试验研究肖亮 王中原 周卫平 易文俊 (437)

底排装置工作不一致性对射程散布影响的研究张领科 周彦煌 余永刚 (442)

排气能量对底部排气弹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陈新虹 黄华 周志超 赵润祥 (447)

整体多枚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王猛 黄德武 罗荣梅 (453)

芳纶复合材料对球形弹丸的抗贯穿性能研究虢忠仁 杜文泽 钟蔚华 金子明 曲志敏 宫平 (458)

聚能装药侵彻混凝土的径向扩孔工程研究肖强强 黄正祥 顾晓辉 (464)

钢纤维混凝土动态劈裂实验研究焦楚杰 蒋国平 高乐 (469)

一种灭火战斗部威力优化的工程设计方法徐豫新 王树山 王海燕 马晓飞 (473)

钢管列缩比模型抗穿甲能力研究王帅 刘伟东 冯荣欣 刘凯欣 (477)

2519铝合金第二相对靶材高速冲击变形的影响陈希 李伯龙 聂祚仁 (482)

冲击载荷作用下脆性材料的失效波实验研究张延耿 段卓平 张连生 武海军 (486)

弹头冲击形状记忆合金悬臂梁实验的数值模拟张兴华 唐志平 郑航 (491)

基于正交双光栅的容积测量方法及误差分析韩保君 卢泉 刘上乾 王会峰 (499)

球形爆炸容器动力响应的实验研究陈石勇 胡八一 谷岩 董奇 (504)

内爆炸条件下钢筋混凝土表面鼓包的试验观测和数值分析时党勇 张庆明 付跃升 夏长富 (510)

二维C/SiC复合材料高温压缩力学行为研究索涛 李玉龙 刘明爽 (516)

祝贺第25届国际弹道大会在北京召开 (F0002)

简讯

2010年火炸药技术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509)

研究简报

第7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林振山,赵佩章,赵文桐

渤海盆地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胡圣标,张容燕,罗毓晖,蔡东升

菱铁矿热转变过程中岩石磁学性质基本特征 潘永信,林缅,郝锦绮

中国东部红土的磁性及其环境意义 卢升高,董瑞斌,俞劲炎,张卫国,俞立中

球载双球式电场仪及其应用 罗福山,庄洪春,何渝晖,张键,陈祖源,胡圣波,杨李智,黄正章,郭文波

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对差应力变化响应的实验研究 高原,李世愚,周蕙兰,刘晓红,刘绮亮

用长周期面波波形拟合及P波初动方向估计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 马淑田,姚振兴,纪晨

两相饱和介质中的集中力点源位移场解与应用 丁伯阳,樊良本,吴建华

横向线性变速介质中的共炮检距波场延拓 刘洪,罗明秋,李幼铭

雷达波有限元仿真模拟 底青云,王妙月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三系温度压力和油气分布相互关系探讨 邱楠生,康永尚,樊洪海,金之钧,胡文喧

矿山爆破中的电磁辐射 郭自强,罗祥麟,钱书清,赵国芳,郭子琪,陈国华,全力民,阎恒庄

多导体柱微波成像的连续编码遗传算法 卿安永,李敬,任朗,李政光,钟顺时

描述激电效应的非线性扩散方程 王玲,何继善

南极中山站夜间极光特点 杨友华,汤克云,袁亚萍,胡红桥,刘瑞源

重力波波包在向上传播过程中的破碎 张绍东,易帆

一次日食电离层效应模拟研究 刘立波,万卫星,涂剑南,保宗悌,叶公节

低平流层行星波相互作用的双谱分析 胡雄,张训械

1991年3月24日磁暴期间南极地区地磁脉动的分析 杨少峰,肖福辉,杜爱民

三维非均匀地幔中深源电场和磁场的谱理论(Ⅱ)——横向缓变摄动和极型场快速扩散 马石庄

上地幔各向异性介质对固体潮及负荷潮的影响 张永红,李国营,孙和平

阿尔金断裂带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P波层析成像 史大年,姜枚,马开义,薛光琦,董英君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最大地震震级的确定 陈颙,陈凌

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

单台Lg尾波QLg的测量研究 刘建华,刘福田,王凤霞,王依萍

引力场中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Ⅳ)多层电流片 王小虎,郑惠南,王水

MF地磁场模型中磁尾感应电场研究与磁尾离子加速 史建魁,刘振兴

子午面内时变电离层模型及其边界条件 王劲松,肖佐

南极中山站电离层漂移特性及其对行星际磁场的响应 刘瑞源,朱源泉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Ⅰ)——深反射地震 杨文采,程振炎,陈国九,胡振远,白金

莺歌海盆地拉张性质的研究 丁中一,杨小毛,马莉,谢顺兴

辽河盆地新生代多期构造热演化模拟 何丽娟

引潮位展开中的面球谐函数及其递推公式 郗钦文

岩石破裂中的电声效应 郭自强,郭子祺,钱书清,李世愚,刘晓红,罗祥麟

合成三维横向非均匀介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Maslov方法 陈九辉,刘启元

—维有耗散波动方程的奇性分析与小波 杨云雁,李世雄

磁化岩石层球面各向同性统计模型 马石庄

磁铁矿岩的流变与磁化率各向异性 郝锦绮,顾芷娟,周建国,郑沙樱

海上高分辨率地震实例研究 何汉漪

两幅全国均衡重力异常图的差异 曾华霖,万天丰

地气测量寻找深部隐伏金矿及其机理研究 童纯菡,李巨初

海原大地震对古浪大地震的静应力触发研究 刘桂萍,傅征祥

南海中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地壳结构 方迎尧,周伏洪,王懋基

川滇活动构造区地震层析成像 黄金莉,赵大鹏,郑斯华

裂纹系微破裂集结和动态扩展的实验研究 滕春凯,李世愚,和雪松,刘绮亮,黎在良

干岩石体积模量估计 伍向阳,陈祖安

有效应力对岩石弹性波速的影响 葛洪魁,陈颙,韩德华

检波器-地表耦合系统对地震记录的影响 董世学,韩立国,王建民,傅朝奎

东川地区深井Q值与频率的关系 罗娣华,蒋乐群,秦嘉政,蔡绍平

任意介质中的动态规划法地震波三维走时计算 王华忠,方正茂,匡斌,马在田

在双极柱坐标下求解拉普拉斯方程的二维边值问题 陈小斌

双频电磁波电导率层析成像反演 曹俊兴

无穷介质中含井孔的热固结问题 陈祖安,R C.K.Wong

糜棱岩的超声波衰减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陶士振,刘德良,袁学诚,卫延召

小波变换在二维瞬时参数分析中的应用 陈文超,高静怀,汪文秉

非高斯粗糙面电磁散射特性的谱估计方法 柯熙政,李孝辉,宋琨,邓方林

地震道非线性最优化反演 胡光岷,贺振华,黄德济

小波分析在地球物理信息融合中的应用 杨绍国,贺振华

碳氧比能谱测井的蒙特卡罗模拟 邓力,谢仲生

极隙区纬度Pc 5脉动的传播和起源 刘勇华,刘瑞源,杨少峰,松,B.J.Fraser

极隙区Pc 3脉动特性的短基线研究 刘勇华,刘瑞源,杨少峰,松,B.J.Frase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浪遥感测量 杨劲松,周长宝,黄韦艮

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长Rossby波动力特性 刘秦玉,王韶霞,刘征宇,杨海军

球状径向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的负荷潮应力格林函数 吴庆鹏

地磁场多项式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安振昌

关于佘山地磁场扰动变化的分析 朱岗崑

甘肃北山地区岩石磁组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陈柏林,吴淦国,叶德金,刘晓春,杨农,舒斌,俞伯达

全球地震活动周期的黄金分割特征 郭安宁

环域大地逆边值问题解的诠释 黄金水,朱灼文,郭俊义

中国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分布特征 陈培善,白彤霞,成瑾

各向异性等离子体中撕裂模不稳定性和磁场重联的数值研究 马颖娟,王水

EISCAT雷达观测到的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反常对流 马淑英,刘鹏,刘会欣,徐继生,K Schlegel

中层大气中重力波饱和机制的数值分析 张绍东,易帆,王敬芳,熊东辉

磁暴期间热层中性大气受热抬升的观测例证 沈长寿,资民筠,王英鉴,徐寄遥

斜压大气中热带气旋运动特征的动力分析 雷小途,陈联寿

地球自转与El Ni 0--海气耦合理论 刘式适,蒋循,刘式达,李黎明,王彰贵

1998年5月磁暴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分析 陈鸿飞,徐文耀

地磁场的漂移运动和强度变化 魏自刚,徐文耀

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9级地震:单侧破裂过程 何玉梅,郑天愉,单新建

三门峡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磁性载体类型 李万伦,陈杰,范俊喜,卢演俦

高温高压下花岗岩、玄武岩和辉橄岩电导率的变化特征 柳江琳,白武明,孔祥儒,朱茂旭

离散小波变换与重力异常多重分解 杨文采,施志群,侯遵泽,程振炎

高精度混合法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现 张文生,关泉,宋海斌

有限差分法大地电磁多参数偏移成像 于鹏,王家林,吴健生

井中声电转换波场辐射能量定量分析 周成当,管志宁,严洪瑞,朱世和,王双喜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刘振兴

对流边界层顶部特性的对流槽实验模拟研究 孙鉴泞,蒋维楣,袁仁民

APSG VLBI实验与结果 王广利,李金岭,钱志瀚

基于D-InSAR的1993-1995年苏州市地面沉降监测 王超,张红,刘智,陈锁忠,闾国年

电磁辐射法监测煤岩动力灾害过程的实验与应用研究 何学秋,窦林名,王恩元,谷德钟

瑞雷波频散函数的快速算法 曾校丰,崔伟群,许维进,邓新生

单分量地面记录地震波场分离的非线性滤波方法研究 耿建华,马在田,董良国

无限Biot双相介质中水平流体层声波场的分波与全波数值分析 巴音贺希格,马俊,张维,王克协

黏弹性介质中多波振幅补偿及其对AVO反演的影响 顾汉明,王家映,朱光明,李庆春

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并行计算流程探索 刘礼农,陈树民,高亮,张尔华,刘洪,李幼铭

含垂直裂解隙PTL介质长波长等效正交各向异性弹性常数 傅旦丹,何樵登

三维非均匀介质不稳定态渗流方程的交替方向隐式超松弛迭代解 刘福平,杨长春,卓磊

河道油藏的数值模拟 刘福平,杨长春,丁柱

水质量分布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 周旭华,吴斌,许厚泽

大气边界层湍流速度场的层次结构分析 付遵涛,李昕,刘式达,佘振苏

大气等离子体避雷 庄洪春,黄建国,陈天辰,李恒波,宋详,郑嗣儒,马风

《地球物理学报》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双高期刊"

近百年中印缅热点的强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柳艳香,汤懋苍,高晓清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杨学祥

北美高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关系 姚永红,钱永甫

热带海盆对热力强迫的线性响应 王东晓,陈举,杜岩,甘子钧

夏季中国西部地区辐射特征的观测分析和能量收支的模式计算 周明煜,李诗明,陈陟,苏立荣,钱粉兰,潘晓玲

我国西部高原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的研究 陈陟,周明煜,李诗明,钱粉兰,苏立荣,陈联寿,徐祥德

气压和温度对南极中山站重力场观测的影响研究 徐建桥,孙和平,郝兴华,吕纯操

俯冲板块断离的深度 李力刚,傅容珊,廖新浩

利用GPS观测结果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变形运动 任金卫

第8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摘 要:汉代古诗中开始出现“白杨”意象,并且与死亡和坟墓相伴。自此之后,挽歌、悼辞中多用白杨来寄托哀思,这种风气经过魏晋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白杨”意象在汉诗中产生时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在后代文学中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白杨意象的内涵一直比较固定,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有的人生都是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①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悲哀。中国重视丧祭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汉代以前,对死亡的文学表现很少,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汉代出现了有明确记载的挽歌《薤露》和《蒿里》,同时代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死亡和坟墓的诗歌涌出,这是汉代诗歌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古诗十九首》中有两首诗歌出现“白杨”意象,都是与死亡或坟墓相关。自此之后,挽歌、悼辞、墓志中多用白杨来寄托哀思,这种风气在唐代达到鼎盛。本文以这两首诗歌为引,分析“白杨”意象的内涵,并追溯此意象的由来及其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一、汉代诗歌中的白杨意象

在被誉为“一字千金”②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两首古诗含有“白杨”意象: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③

以上两首诗中出现的杨树,都是和坟墓在一起。《文选》李善注在“松柏夹广路”之下注曰:

《白虎通》曰: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楚辞曰:风飒飒兮木萧萧。仲长子《昌言》曰: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其坟也。④

从《文选》注中可以看出杨柳、松柏、梧桐都是埋葬死者时种植以识别坟墓的。这两首诗歌皆是遥望坟墓,吟叹生死,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清醒感,同时又有浓得化不开的沉痛。吟诵这样的诗歌,真可以体会到其中无限浓重的死亡之悲。

第一首诗歌共有九句,前四句由眼前的坟墓之景联想到死亡,中间三句抒写出在永恒的死亡压力下所感觉到的人生短暂,最后两句则为短暂的人生寻求享乐的安置。诗中描绘的情景大约在春夏之际,天气晴好之时,“驱车”出去,本为游玩,却偏偏从上东门出去。上东门是东汉洛阳城的十二城门之一,是东面最北门。汉代旧俗死人多葬郭北,洛阳的郭北是邙山,习称“北邙”,不但当时是聚葬之地,而且后来成了坟墓的代指。所以出了城门,就远远看到了城北的墓群。坟墓之地,白杨郁郁葱葱,风吹树叶萧萧作响,悲风低回;松柏森严肃穆,伫立在大道的两旁,哀思无限。“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⑤,不由得悬想起死亡的可怕,阴阳殊隔,地下的世界黑暗如同漫漫长夜,死去的人如同睡去,却千载都不会醒来。诗歌用“长暮”、“潜寐”和“不寤”来描绘死亡。汉代挽歌《薤露》中哀叹“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⑥已表现出生命不可重复,死亡是有去无归的,但疑问的语气仍透露出执迷和幻想的成分,“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的肯定句式则像是对疑问的回答,透露出的是打破幻想的清醒感,哀伤的情绪一变为沉痛。与永恒之死亡相对比,生命就像朝露一样短暂,挽歌中不是唱“薤上露,何易晞”吗?比之如朝露仍觉意之不尽,进而又说“人生忽如寄”,将人生比为寄居。“忽”字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如同“白驹过隙”之迅速。在《古诗十九首》中“忽”字共出现六次,都是用来表现生命易逝的,其他五次如: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

白露霑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可见在当时,人生苦短的确是一种普遍的情绪,无比沉重的人生紧迫感都凝聚在一个“忽”字上。

《驱车上东门》中,用“朝露”、“寄”正比,用“金石”、“千载”、“万岁”反比。对生命短暂死亡永恒已经不抱任何幻想了,就连当时服丹药以求成仙这样很流行的信念,也被为药所误的现实所打破。然而愈是清醒就愈是沉痛,面对连圣贤都不能逃脱的死亡命运,人生当如何度过呢?生命短暂到无论如何度过都觉得浪费的程度,不如饮美酒、披美服过着享受当下的生活吧!对于诗歌的后四句,王国维评价说“写情如此,方为不隔”⑦,情绪自然流露,不加掩饰地道出,正是直出人心又直入人心,所以“不隔”。在生命短暂的重压下,许多人都产生了人生当及时的紧迫感,《古诗十九首》几乎每首都流露出这种紧迫情绪,有选择及时行乐的,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有选择及时取得荣名的,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也有盼望夫妇及早团聚的,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这些主题集中在古诗中,正道出了“人同有之情”⑧,所以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至深。

《去者日以疏》一首表达的哀愁更为凝重难解。海德格尔说:“只消人在,人就处于死之无路可走中”⑨,面对死亡,人总是处于四面受敌的困境中,无可逃离,连短暂的及时行乐也无法消融对死亡的恐惧。首句用“去”与“来”、“疏”与“亲”的对比,表达出对生死的强烈感受。生命日短,死亡日近,丘坟已迫在眼前。眼前坟冢累累,然而死亡永恒,坟墓却不是永在,“千载墓平”⑩,古墓变为良田,用来标识墓地的松柏也被斫为薪柴,死去万事皆空,连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也被无情地抹去。冢墓之间,白杨树随风呜咽,悲风摇人心志,哀愁难解,此情此景,使人想要归还故土,埋骨桑梓,却又无路可走,归还故里的念头也受阻。生命处于双重的困境中,郁结之痛,溢于言外。

这两首的白杨意象都是与坟墓相伴出现,白杨萧萧,其声音透露着死亡的肃杀和恐怖。这种意象在后世凝固下来,白杨成了坟墓的借代。

二、白杨意象的生成原因

白杨意象的形成与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关。《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11}上古的丧葬是在野外积薪掩盖尸体,既不封土堆坟,也不植树来做标识,而后世圣人则改变,用棺椁包掩尸体,又封土为丘坟、种树以分别。古时“坟”和“墓”二字是有区别的,坟高而墓平。春秋以前对于死者一般“墓而不坟”,据现有文献来看,孔子是有明确记载的封土为坟的第一人。《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合葬其父母以后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12}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孔子始坟墓形式有了改变,之前的丧葬多为不封不树,孔子因为四处游说讲学,所以要在父母墓上聚土为坟,以作为标志,从此也改变了传统。春秋后期至于战国,封树制度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

墓树在古代又称为“墓木”、“宰木”、“冢树”等。先秦文献中就有涉及墓树的记载,如《周易·大过卦》:“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13}清人黄宗炎在《周易象辞》中解释“杨”字:“杨非江南杨柳,乃西北白杨,盖冢墓间树植之木,古诗所云‘白杨风萧萧’、‘白杨多悲风’者是也,其枝条劲直,迎风作响,声甚哀切。……墓木已拱,寒暑迁改,昨日之枯杨,而今又生稊矣。”{14}再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秦穆公曾对蹇叔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可以看出先秦时已有墓上植树的习俗。坟墓的大小和墓木的品种都有一定的规定,如“天子树松,诸侯树柏,大夫树杨,士树榆”{15},或有不同说法,如《封氏闻见记》引《说文》云“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榆,士杨”{16};《周礼注疏》疏中引《春秋纬》的说法是: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17}。不同的说法是因为在不同时代制度略有改变,而大体上因仍前代。由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杨树在不同时期分别是大夫、士或庶人的墓树,属于相对较为下层的阶级,这类人数目最多,白杨作为墓树的形象因此越来越流行。以上两首著名的汉代诗歌在遥望坟墓给予感慨之时,均借白杨渲染氛围,说明在汉代白杨作为墓树已非常流行,并形成了具有固定内涵的诗歌意象。

三、白杨意象对后世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自汉代以后,挽歌、悼辞、墓志中多用白杨来寄托哀思。挽歌产生之初,是送葬时所唱的歌,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挽歌已经突破了送死悼亡的实用性,成为抒情性极强的诗歌,并为时人所尚。魏晋挽歌诗有一些是以死者口吻来描绘人对于死亡的感受,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嶤。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18}

诗歌以死者口吻,设想出殡的情景。首句用荒草茫茫和白杨萧萧渲染墓地的气氛:萧条、荒凉、凄冷。死亡是有去无归的,死去万事皆空,惟留下坟墓高耸,马悲鸣,风萧萧,墓门一旦关闭,阴阳隔绝,永难再回到人世。这样的命运,连贤士达人也无可奈何。死者已经永远被关闭在墓中,却还设想送殡的人返还家里,这样的设想正表达出对生的无限留恋。亲戚或者还有些悲伤,他人却已经完全忘却死去的人,开始继续享受自己的快乐了。末句则蘧然转变态度,果断地放下对生的留恋和死的悲伤,把死亡看作返归青山。这和他在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中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仔细对照可看出这首陶诗受古诗《驱车上东门》的影响很大,不但也用白杨萧萧来渲染墓地的气氛,而且诗中表达的对死亡的感受也是与古诗一样的:古诗中把死亡比作“长暮”、“潜寐”,并说“千载永不寤”,陶诗把坟墓看作关闭的“幽室”,而死亡也是“千载不复朝”;对于死亡,古诗中说“圣贤莫能度”,陶诗则说“贤达无奈何”,所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样。

汉代两首古诗中无论“白杨何萧萧”还是“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都用“萧萧”来渲染气氛。《岁寒堂诗话》中说:“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惟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所以为奇。”{19}(卷上)受这两首古诗影响,后代诗歌常将“白杨”与“萧萧”连用,来渲染墓地萧条阴森的氛围。陶诗“白杨亦萧萧”即是一例,再如鲍照的《代边居行》:“边地无高木,萧萧多白杨。盛年日月尽,一去万恨长。”{20}有时或不用“萧萧”二字,但用白杨意象时,也常常描绘白杨的风声,以声音表达萧索荒凉的气氛。比如北周无名法师的《过徐君墓诗》:“日尽荒郊外,烟生松柏中。何言愁寂寞,日暮白杨风。”{21}

白杨意象在这一时期除了用于挽歌诗外,还比较普遍地用于怀古,常见的是过古人之墓,发思古之幽情,比如上面的《过徐君墓诗》,徐君是春秋时期人,吴季札对其有挂剑之义,并留下佳话。再如陈代陈昭《聘齐经孟尝君墓诗》:“憔悴古松栽,悲随白杨起。”{22}

另外,白杨意象在这一时期还用于临终哀歌,在汉代也有不少临终诗,但当时还没有出现白杨意象。在南北朝时期的临终歌中出现白杨意象,也是受到汉末古诗的影响。梁简文帝萧纲有《被幽述志诗》,是其被囚后临终所作:“怳忽烟霞散,颼飂松柏阴。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23}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也有《临终诗》:“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相当。”{24}

魏晋诗歌中“白杨”与坟墓、生死相伴出现,主要表达的是面临死亡的悲凉心情和对生死的思索。而从一些典故中也可看出白杨作为墓树在当时具有不祥意味,《宋书》上记载,萧惠开曾将住处的花草铲除改种白杨树,并对人说:“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以表达不得志到几欲求死的郁结之情,后来“发病呕血,吐如肝肺者甚多”{25}。从专门记载下来的这个故事也可看出,当时白杨树有不祥的意味,是不宜种植在庭院之中的。

在《太平御览》中有一段唐代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白杨”被视作墓树,不宜栽种在居处附近:

唐司稼卿梁孝仁,高宗时监造蓬莱宫,于诸庭院列种白杨。将军契苾何力铁勒之渠率也,于宫内纵观。孝仁指白杨云:“此木易长,三数年间,宫中可得荫映。”何力一无所应,但诵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意谓此是冢墓间木,非宫中所宜种。孝仁遽令拔去更树梧桐。{26}

这则故事还多次出现在其他典籍中,如《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册府元龟》卷八百三十二都有记载。

同时,用白杨意象来寄托哀思的风气在唐代达到鼎盛,挽歌、悼辞或墓志中频频出现,尤其是在诗歌中。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唐诗》中“白杨”意象出现约七十次,且都是用来追忆逝者或表达哀思,都与坟墓相关。这说明在汉代诗歌中所成的“白杨”意象,到唐代已经非常固定了。

试以《全唐诗》中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三位大诗人的诗歌来看,出现的白杨意象分别有五次、三次、七次。

李诗中五次出现,其中一处是借乐府旧题《上留田》描摹墓地情景抒发死亡之悲;二处是怀古抒怀,有叹逝之情;另有一处写景;一处为挽歌。这几处大体都不出古诗中白杨意象的内涵,显然受到古诗的影响,而且其中三首也都写到白杨之悲风,使得诗歌中白杨与悲风的结合更为固定,如:

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上留田》)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在悲风愁白杨。(《劳劳亭歌》)

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杜诗中出现的三次白杨意象,皆与死亡有关,比如:

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壮游》)

这几句指诗人晚年时,友朋多已去世,因此觉得周围都是墓上之白杨。因年老而为乡党敬重坐居上列,却每天都觉得生命日渐匆忙、死亡日渐迫近。杜诗中的“日觉死生忙”所表达的意思正如古诗中所说的“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白诗中有二处是墟墓之处写景,抒怀的意味较淡;另外三处是经过或听得他人经过坟墓,感伤墓主的生平,写下的怀古之作;另外二处抒情意味最浓,都是悼念朋友的挽歌。要言之,七处都与墟墓有关,三处与“风”相随,明显也和汉代古诗中的白杨意象一脉相承。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看出,自从汉代两首古诗中“白杨何萧萧”和“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句出现,白杨意象就形成了固定的内涵和表现方法:一是后代文学作品中的白杨多是墓树,所以常和坟墓相伴出现;二是所表达的内容常常是哀悼、怀古、叹逝等触及生死的问题;三是在表达方法上多写白杨的风声,而且常用“萧萧”来描绘。白杨意象的形成与古代的丧葬制度有关,自从春秋后期坟墓树封习俗形成之后,白杨成为比较普遍的墓树,到了汉代白杨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抒情意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鲍照等的诗歌继承使用此意象,尤其是陶诗影响甚大;到了唐代,随着诗歌的繁荣,用白杨意象来寄托哀思的风气也达到鼎盛。

①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P46.

② [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P32.

③⑥⑩{18}{20}{21}{22}{23}{2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④ [梁]萧统编.文选[M]. 北京:中华书局,1977.P903.

⑤{11}{12}{13}{17} 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⑦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⑧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续修四库全书本.

⑨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59.

{14} [清]黄宗炎.周易象辞[M].四库全书本.

{15}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6}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M].四库全书本.

{19}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M].四库全书本.

第9篇:杨宗纬流浪记范文

本文选择南宋笔记《中吴纪闻》作者龚明之及其家族的活动与交游关系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龚明之及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在本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对其活动有一定的资料记载;其活动基础及经济依托主要在乡里,上层党派政争对其沉浮影响不大;其数代成员与当时名士、地方官员的交游往来,使我们有可能将着眼点放宽至对于南宋昆山乃至苏州的士人家族之交游与沉浮的研究。

一、龚明之事历

龚明之,字希仲(一作熙仲),苏州昆山人。他大约生于北宋哲宗元?六年(1091),卒于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享年九十二岁。

龚明之出身于苏州士人家族。北宋时期,龚氏家族中曾经出现过七名进士,在当地很有影响。龚明之自幼成长于“名人魁士”圈内,勤勉好学。他青年时期在郡学,中年以后到太学,三十馀年求学不倦。尽管如此,他却始终“蹭蹬举场”,直到宋孝宗乾道年间,已经年逾八旬的龚明之才“以特恩廷试,授高州文学”。

龚明之年高德劭,享誉乡里。当时人对于他的称赞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曰“至孝”,二曰“至诚”。

龚明之之“孝行”,主要事例有二:一是“幼逮事祖母,灼顶益龄,精诚且格上天”。他自幼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据说其祖母李氏

自言少尝大病,梦神告曰:“与汝七十七。”及期,果病且革。明之斋心屏处,夜祷于天,乞减己五龄以益李寿。灼香于顶者七,闻脑中有爆裂声,不为动。诘旦,李病良愈。又五年乃卒。[1]

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人物》、洪迈《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条也都记载了这件事。前书称此事发生在徽宗大观中,后者则说是崇宁中事。崇观年间,龚明之不过是十数岁之少年。

事例之二是,“奉慈闱,倾囊归榇”。宣和三年(1121),正当而立之年的龚明之

以诸生贡京师,迎父母往。已而母与弟继亡,去乡数千里,贫无以归葬。或使以旅殡僧舍,否则火之,以其烬归。明之不从,取其家所有,自一钱之直皆折卖之,不足,又乞贷于人,竟护二丧以归。[2]

龚明之之“诚信”,每被时人称道。他“生平不摘人短,不作貌言,每自谓平日受用,唯一‘诚’字”。龚明之虽然抱负奇伟,八十岁前却仅领乡举,颇不得志。在乡里,他安于“食贫授徒,不事干进”,[3]一贯坦诚处事。《中吴纪闻》所附《龚明之传》曾举一例说:

绍兴二十年乡贡,年已六十,或劝少匿其数,为异日计。笑曰:“吾平生未尝妄语,且不敢自欺。”卒书其实。

龚明之孝义诚信的磊落品格,在南宋士大夫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在《郑忠肃公遗集》卷上《荐举龚明之状》中,曾在两浙西路任职监司的郑兴裔,力荐龚明之“怀奇握异,砥志是躬。倡明圣道,绍孔、孟之心传;敦叙彝伦,拟曾、闵之至行。”说他“立德立言,多士矜式”,“孝行节谊,著于乡闾”。

洪迈《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中说,明之

晚以特恩殿试,策名前列。时已八十二岁,法不应任官。吴人在朝者列其行义,合词荐之,得监南岳庙。

淳熙五年,龚明之乞致仕,“乡人奉直大夫林振等,举明之乡曲儒宗,经明行修,议论操履,众所师法,而穷居在下”,请求朝廷予以增秩;当时的知平江府单夔也上奏说,“明之乡里推其年德,宜被褒宠。”龚明之素无吏考,于法不得叙迁。侨寓昆山的吴仁杰向参知政事钱良臣介绍了明之纯孝至行,君臣为之竦然,于是得旨超授宣教郎致仕,并赐绯衣银鱼。[4]

龚明之长年以教书授徒为业,生活清苦。他平日里省吃俭用,并曾附益黄山谷语,自号“五休居士”。他晚年居于昆山黄姑别墅,作期颐堂,啜饮歌吟于其间。他的诗作,如今笔者见到的只有五首,存于其子龚昱所辑《昆山杂咏》之中。一首题曰《芝华亭》,自注云:“淳熙丙申创于古上方后”,诗曰:

谁道休祥系上穹,民心元自与天通。政平讼理为真瑞,何必金芝产梵宫?

此诗寓意积极,推重人事民心而批评所谓“天降符瑞”,反映出龚明之正直不阿的处世态度。另外还有题为《期颐堂》的四首诗,序称:“余自顾颓龄,行将满百,虽曰日薄西山,亦当优游以卒岁。遂课晃辈作期颐堂于别墅,栽花种竹,以为佚老之地。”诗中一首反映出他回顾此生时的心情:

投老归来万事休,比窗一枕足清幽。虽然不得行胸臆,幸喜身无千岁忧。

另一首讲述了他自己的“养生之道”,体现出一种坦荡豁达的精神:

不服丹砂不茹芝,老来四体未全衰。有人问我期颐法,一味胸中爱坦诚。

淳熙九年,龚明之九十二岁,念及“畴昔饫闻而厌见者,往往后辈所未喻”,于是将有价值者整理口授,令其子龚昱记录,是为《中吴纪闻》。该书着重记载了两宋时期吴中“名人魁士”之嘉言懿行及当地的人文风俗,龚明之在序文中说,书中内容“不唯可以稽考王迹,资助谈柄;其间有裨王化、关士风者颇多,皆新、旧《图经》及吴地志所不载者。”

杨子器在为弘治严春刊本所写序言中对此书予以很高的评价:

若《纪闻》之类观之,于国史之阙遗讹谬,于是乎补正;政治之得失淳漓,于是乎征验;郡邑之废置沿革,于是乎考证;古今名迹、士夫出处、贤才经济、闺房贞秀,又皆于是乎总萃。

如今看来,这一评价并不为过。

明代都穆所编《吴下冢墓遗文》卷一,收录有钟离松所作《宋宣教郎龚先生墓志铭》之残本,其中对于龚明之的行止与操守倍加赞誉,并且说到乡人们对他的爱戴和尊重:

龚明之字希仲亦或熙仲,说法历来不同。今按,钟离松所撰墓志铭中,说“先生讳明之,字希仲。”北京图书馆所藏南宋开禧二年(1206)昆山县斋刻本《昆山杂咏》卷下,于龚氏所作“芝华亭”诗下署“龚明之希仲”;该诗集系明之子龚昱所辑,所署字号应无疑问。

关于龚明之之卒年,主要有两种说法: 据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七《人物》“龚明之”条,龚氏卒年九十二岁,是应卒于淳熙九年;与此相同,洪迈《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条载,明之于淳熙五年增秩致仕,“又四年乃卒”。另外一说出自龚明之九世孙龚弘为正德本《中吴纪闻》所作后跋,跋语云,是书著成时龚明之“年九十二,后四年祖始终”;如此,则应卒于九十六岁之时,是为淳熙十三年。

今按,《吴郡志》为范成大晚年修成。据赵汝谈作于绍定二年之《吴郡志》序,该志记事原止于绍熙三年(1192),是成书时距龚明之卒期尚不甚远;且成大父范雩本明之太学同舍,参与修撰的周南又是明之子龚昱的朋友,《吴郡志》所记应不致大误。

二、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

1、从龚慎仪到龚昱:事历与交游

龚明之在《中吴纪闻》序言中说:“吾家自先殿院占籍中吴,距今几二百祀”。先殿院,即明之高祖龚识;自《纪闻》成书之时上推二百年,大约是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后期至雍熙年间。由此可知,宋代苏州的龚氏家族,是在吴越归宋之后不久迁来的。

龚识的父亲龚慎仪,原籍邵武,曾仕南唐,任礼部郎中。建隆元年(960)七月,他曾受南唐国主李?的派遣,充任进奉使,至开封贡奉乘舆服御物。[5]

李煜即位后,龚慎仪出知歙州,开宝中,

王师收金陵,诸城皆下,宣州节度使卢绛无所归,欲据福建以叛。领所部过歙州,仪闭门不纳。绛怒曰:“仪乃吾故人,何故见拒?”使马雄攻之。城陷,朝服以出,为绛所杀。[6]

歙州城破,龚慎仪“举族遇害”,就连两个也未能幸免。其后不久,卢绛归附于宋朝。慎仪兄子龚颖先自南唐归宋,为侍御史,当卢绛入朝时,他愤而击之,为叔父一家复仇。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记载了这件事:

(龚颖)尝愤叛臣卢绛杀其叔慎仪,又害其家。后绛来陛见,舞蹈次,颖遽前以笏击而踣之。太祖惊问其故,颖曰:“臣为叔父复仇,非有他也。”因俯伏顿首请罪,极言绛狼子野心不可留。太祖即下令诛绛而赦颖。

罗愿《新安志》卷九中也叙述了这一事件,惟具体过程略有不同。

龚颖当太宗时曾知朗州(今湖南常德),由于他“自负文学,少许可,又谈论多所折难”,“士罕造其门”。惟独丁谓曾经贽文求见,

颖倒屣延迓,酬对终日,以至忘食。曰:“自唐韩、柳后,今得子矣。” 异日,丁献诗于颖,颖次韵和酬曰:“胆怯何由戴铁冠?祗缘昭代奖孤寒。曲肱未遂违前志,直指无闻是旷官。三署每传朝客说,五溪闲凭郡楼看。祝君早得文场隽,况值天阶正舞干。”[7]

当时,丁谓携其文章、诗赋四出拜谒,在京师亦受到王禹??等人的赏识与推荐,于淳化三年(992)中进士甲科。

龚识于端拱元年(988)及第,是宋代苏州的第一名进士。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五载,“本朝吴士登科者始于识,今府学先达题名以识为首。”他登第时之金花榜帖,一直被其家珍藏,直到南宋开禧二年(1206),陆游还曾见过。[8]

真宗大中祥符初年,宋廷“择学术醇正、操履端方,可纲纪朝廷者,俾入台言事”,龚识受翰林学士李宗谔举荐,被选擢为监察御史,真宗东封后迁殿中侍御史兼左巡使,时年四十二岁。他在任时间不久,即因患眼疾逾假,而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去职,被责为平江节度副使;其后即在苏州“日与宾客酌酒赋诗自娱”。[9]

龚识弟龚纬,淳化三年与丁谓、钱昆、谢涛等同登进士第;其兄龚纪,则于咸平三年(1000)与龚识侄会元同榜登科。据说龚纪后来官至郎中,为了资助仍然居于邵武老家的侄儿龚国隆赴京考试,他曾经赠以驿券,使其“沿路勘请,以抵京师。”[10]

龚识的儿子龚宗元,为乡贡首选,天圣五年(1027)王尧臣榜擢第。在《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条中,龚明之简要记述了他这位曾祖父的一生:

曾大父讳宗元,字会之。自幼颖悟绝人,读书于虎丘寺,昼夜不绝。举进士,为乡里首选。继登天圣五年第,主杭州仁和县簿。……高祖既抱疾,因乞便亲,移吴县簿。后以居忧服阕,调建安尉。蔼有称声,保任者二十有二章。召见,改大理寺丞,知句容县。发?`奸伏,政如神明。……尝通判衢、越二州,终都官员外郎,葬南峰山。有文集十卷,号《武丘居士遗稿》。

龚宗元在其仕宦生涯中,据说曾受到北宋三位名臣的赏识。一是范仲淹:龚宗元得第后,范仲淹曾经对他有一番忠告:“公器业清修,他日必为令器,谨勿因人以进。”龚宗元谨守其训,“自登朝,未尝入公卿之门,皆文正公之教也。士论美之。”[11]二是叶清臣:龚宗元知句容县,“叶道卿内翰时开府金陵,甚为之前席。”这种长官与僚属间的密切关系在其后发展为两家之间的融洽交谊[12]。三是杨?:庆历年间,杨?曾任江东转运按察使,因为御下严急而与王鼎、王绰并称“江东三虎”。据说他持使节行部,“独不入(句容)县,或问其故,曰:‘龚君治民,所至有声,吾往徒为扰耳。’其见重如此。”[13]

龚宗元善诗能文,“尝以所业投范文正,文正曰:‘子之文温厚和平而不乏正气,似其为人也。’世以为确论云。”[14]

龚宗元自都官员外郎分司南京,谢事家居,住在苏州大酒巷。他取白居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诗意,建“中隐堂”;“与尚书屯田员外郎程适、太子中允陈之奇相与游从,日为琴酒之乐,至于穷夜而忘其归。二公皆耆德硕儒,致政于家,吴人谓之‘三老’。”[15]

龚宗元与范仲淹挚友章岷同年中进士第,二人“情好极密”。宗元父龚识去世后,章岷曾为他撰写墓志铭。[16]

龚宗元的一位姐妹,嫁给了太宗淳化参政苏易简的儿子、大理评事苏宿。[17]

龚宗元至少有二子三女。二子中居长者为龚明之祖父龚浩,次即明之称为“叔祖朝议”的龚程。

龚明之祖父的名字,并不见于《中吴纪闻》,但该书今本卷六《四幡之助》条,曾经说到“曾王妣之越上,留其婿顾沂大夫家,大父往省之”一事;而条后附载吴仁杰《吴氏感应录》中的一段话,他在记述同一事时,谓“龚浩,字子正,往萧山访顾沂”云云,据知明之“大父”名曰龚浩。龚明之自幼由其祖父母抚育成人,但其祖父未得功名,值得称说的业绩不多,因此在《中吴纪闻》中,对于他的记载很少。

龚程幼年丧父,发奋读书于南峰山其父墓庐,攻苦食淡,而手不释卷。他“博极群书”,“记问精确,经传子史,无不通贯”,乡人誉之曰“有脚书橱”。[18]他登熙宁六年(1073)进士第,后来历任西安丞、桐庐令等职。

龚宗元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秘书监富严子富临、朝请大夫顾沂、知泉州德化县李处道。富临“饱学能文,终池阳守”,其子(侄)富钧、富洵、富元衡皆擢进士第;顾沂“终龚州太守”,其子顾彦成曾经“将漕两浙”,女儿嫁给了苏州名儒朱长文的长子朱耜,孙子顾禧号“漫庄”,为一时名士,有《志道集》,并曾与施宿同注苏诗;李处道一家与北宋著名文士张耒父子有世交,处道子李援在其母龚氏亲自教谕下登进士第。[19]

龚浩的子女之中,我们只略知一子一女大概。其子即龚明之的父亲,他虽然未能得进士第,不过看来颇能诗文。据龚明之在《中吴纪闻》卷六《潘悦之》条中说:

潘兑,字悦之,操履甚正,乡人皆尊敬之。徽宗朝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与先君子甚厚,常往来于沧浪之上,饮酒赋诗,延款竟日。

龚明之的姑母嫁给了与其叔父龚程同乡兼有“同年”之好的孙冲。孙冲少负才名,深受王安石赏识。他登第后曾出宰含山县,有“循吏”之声。他们夫妻没有儿子,因以族侄为嗣。[20]

龚程的儿子龚况[21],被龚明之称作“季父礼部”或“祠部叔父”。《中吴纪闻》卷五《起隐子》条云:

季父讳况,字浚之。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再迁入馆。在馆八年,学术、文章俱不在人下,时同列知名者,惟季父与苏元老在庭尔,当时号为“龚苏”。叶石林俊声籍甚,尝为文字交。其他所与酬唱者,如洪玉父、朱新仲、王丰父、张敏叔,亦皆一时名士。用先都官“中隐”故事,自号“起隐子”。有文集三十卷,曰《起隐集》。终祠部员外郎、朝议大夫。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四记载,宣和六年(1124)间,龚况因上殿奏对不称旨而遭受处分。两宋之交时,他在苏州乡里。

龚况善诗,格调清古;他本人喜欢交际,经常与他人唱和。与他交往比较密切者,除叶梦得、洪炎、朱翌、王仲嶷、张景修诸人外,还有同居苏州的章?、魏宪、叶善卷、潘民赡等。

章?是徽宗初年曾任执政的章?P之子,他的侄女即龚况夫人。章?诗律“清淳雅健,得唐人之风”[22],他送龚况入朝任校书郎诗,在当时流传甚广。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三《左朝奉大夫提点杭州洞霄宫章公(?)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话:

某顷尝读公饯校书郎龚况诗,有“船尾淮山青未了,马头隋柳绿相迎”之句,钦诵三叹,以未识公为恨。

魏宪与其兄魏志、其弟魏贲皆为进士,他本人在徽宗朝“以学行见推,遍历中外师儒之选”,并曾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等职。建炎初,魏宪赴行在,龚况赋诗勉之曰:

炎祚无疆越万龄,如何夷虏尚凭陵!中兴事业须王导,拨乱韬钤要孔明。剧盗已分齐钺定,端星行指泰阶平。呼韩朝渭非难事,好继当时丙魏声。[23]

叶善卷是叶清臣孙,曾经任寺丞,“长于诗”,与龚况唱酬颇多;龚况之妹即其侄媳。潘民赡是徽宗朝曾任礼部侍郎、后为明之父亲密友的潘兑之侄,他“工于诗”,曾与龚况唱和成集。[24]

苏州龚氏家族中与龚明之同辈者,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至少有一个弟弟,年纪轻轻便去世于汴京。[25]

龚明之本人事历已见前述,他虽然在徽宗宣和年间曾经就学于京师,但时间不久,交游亦不甚广。他主要的活动范围,基本上集中在苏州地区;与他交往比较多的,也大多是苏州籍人士。从《中吴纪闻》及《吴郡志》、《淳?玉峰志》中的有关材料来看,龚明之的交际对象大致限于两类人物:一类是他先后于郡庠及太学读书时结识的同舍学友,例如政和二年登进士第、后守严陵“颇有郅都之风”的颜为,政和五年及第、高宗时曾任礼部侍郎的唐辉;宣和六年中举的余仔,同年登科、官至秘书郎的范雩(范成大父)和高宗时累迁吏部侍郎、号称“凌佛子”的凌哲;以及郑聘、羊充实等等。另一类是生活在苏州特别是昆山的文士名人,例如丁谓裔孙、“工于四六”的丁德隅,昆山士人交游圈中的核心人物王葆,侨居昆山的乾道“四贤”之一、“乐庵先生”李衡,“以诗文名一时”、号称“蠹隐”的吴仁杰;以及与他有亲戚关系的“漫庄居士”顾禧等人。

龚明之至少有两个儿子,长曰晃,次曰昱[26]。龚昱(字立道)是李衡的学生,他“笃意于学,从先生游者六年”[27];且“有文学,安贫乐道,乡人称为‘龚山长’;然名不达才,识者惜之。”[28]事实上,龚昱虽然既未得中进士,又未出仕做官,其学问却为人称道,交游亦颇为广泛。他不仅为父亲笔录了《中吴纪闻》一书,而且为李衡记录并整理了《乐庵语录》。他于“讲学之暇刻意于诗”,努力搜集与昆山有关的名人诗作,辑为《昆山杂咏》,开禧三年(1207)昆山知县徐挺之“刊置郡斋”,嘉定元年(1208),范仲淹五世孙、监察御史范之柔曾为之作序。[29]

龚昱居处的栖闲堂,曾经接待过不少南宋的学者名士,时人称之为“栖闲主人”。陆游在开禧三年(1207)春所作《寄龚立道》一诗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龚昱的赏识,表达了两人之间的交谊:

龚子吴中第一流,老农何幸接英游!难逢正似玉杵臼,易散便成风马牛。

清夜话端思滚滚,暮年心事恐悠悠。何由唤得阊门棹,一醉千岩万壑秋?

同年秋,陆游又作《寄题龚立道昆山栖闲堂》诗,

称栖闲主人计不疏,万卷读尽家藏书。平时不喜入城府,况肯自屈承明庐!

听鸡束带谁不尔?明时可仕君独止。[30]

韩元吉之子韩?W《涧泉集》卷二、苏颂裔孙苏?s《泠然斋诗集》卷二都有题为《栖闲堂》的诗作。苏州名士周南《山房后稿》有《柬龚立道》诗一首,称赞龚昱甘于寂寞的精神,诗曰:

不课木奴千树入,却夸蠹简百年馀。先生不要金花帖,只借耕田觅饭书。

看来龚昱本人无意于科举,只在乡里以耕读、讲学为生。龚昱的后人,似乎未能继承家学,也不再有知名者了。直至明朝正德年间,才有龚明之的九世孙龚弘将昆山严氏弘治刻本《中吴纪闻》重行付梓,“用彰不泯”。[31]

宋代苏州龚氏家族世系表

#

龚慎仪

├*#────┬*───*#

龚识 龚纬 龚纪

├*#─── # *

龚宗元 女=苏宿 龚会元

───────┼*#────┬──#──┬──#── *#

龚浩=李氏 龚程 女=富临 女=顾沂 女=李处道

─┴─ *# ├*#────── #

"先君子" 女=孙冲 龚况=章氏 女=叶某

├─*───

龚明之 弟

──┴───

龚晃 龚昱

(按:本表主要依据龚明之《中吴纪闻》中有关记载制成。表中 *表示曾举进士,# 表示曾经出仕,= 表示婚姻关系。情况不详者暂付阙如。)

2、 苏州龚氏家族的一些特点

生活在苏州的龚氏家族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北宋初期“占籍中吴”的龚识到南宋中叶的龚昱,二百馀年祖孙六代,代代有闻人。自端拱元年龚识首登进士第以来,其兄弟行龚纬、龚纪,子侄辈龚会元、龚宗元,孙辈龚程、曾孙龚况相继登科,四代之中七名进士。这一家族,没有太多的达官显宦,但整体文化素养却相当高。

龚氏诸女受到家族氛围熏陶,亦多有识有文者。父辈为她们所选择的联姻对象,多是家居苏州或者曾经活动于当地的士人。嫁给李处道的龚宗元女儿,本人“甚有文,读书通大义,赋诗书字皆过人”,其子李援登进士第,乃其亲教。[32]

龚氏家族虽多读书业儒,同时亦有祷佛敬神之传统。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中说,龚慎仪在为江南出使岭表时,“刘主囚之,逾年不遣。慎仪忧悸不知所出,乃燃顶祷佛,愿舍宅建寺,庶遂生还。”

龚明之在《中吴纪闻》卷三中赞扬他的叔祖龚程“刚正自守,不惑于祸福;尝愤圣道不明,欲排异端之学,家不置释老像,祭祀未尝焚纸钱,儒家甚宗之。”下一卷中则称誉龚程同胞姐妹(李处道妻)“晚而事佛,诵莲经皆千过。尝问法于圆照禅师,师名之曰守安。年几七十而卒。既得疾,即屏药饵,书《佛顶咒》焚之,灰为丸,并以‘燃灯法’授(其子李)援,曰:‘我死置灰丸怀中,燃灯如法也。’因起坐诵大士名号,久之而化。既小殓,视其手指屈结,皆成印相。佛徒叹服,以为不可及。”龚明之本人为救祖母而“炷香于顶者七日,泣祷上帝”之事[33],更是尽人皆知。同一家族之中,既有专宗儒学、力排“异端”者,亦有虔诚礼佛拜神者,也有重儒崇释、同时信奉神灵的情形,这在当时并不奇怪。

从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材料来看,自北宋中后期以来,佛教在东南地区士人家族中流传甚广,特别对于妇女影响更深。据邹浩说,“元丰元?间,释氏禅家盛东南,士女纷造席下,往往空闺门”。[34]

王葆夫人庄氏的甥女仲灵湛,嫁给了寓居苏州的元?皇后孟氏侄孙孟嵩。他们夫妇的儿子孟猷、孟导皆从学于叶适,孟猷“以道自命”,孟导则告诫他的后人“仕必由平进,学必依癯儒”;家族中的第三代“从进士,贡有司,入孝出悌,朝经暮史,闾巷之间循循焉”[35],孟猷的儿子继显登嘉定元年进士科,楼钥称他“蔼然为儒家矣”[36]。而在同一家族之中,孟嵩的母亲王氏“自少喜诵佛书,晨香夜灯,不避寒暑”[37];孟嵩妻仲灵湛“未三十,即斋居蔬食,除割世欲,昼课经梵,夜习禅观”[38]。

家在苏州常熟的钱观复,少小即知务学业儒,后以上舍及第,曾任温州府学教授、国子监丞及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等职,并作《论语解》二十卷藏于家;他晚年仍然“老学不衰,无顷刻废书;或探内典,究死生性命之说,自号‘正静居士’。”[39]观复妻徐温,是徽宗时曾任吏部尚书的徐铎之女,她“喜释氏,学治钟饭僧,崇饰佛像,费不可计;阅贝叶书数千卷,晚有得焉。”[40]

孟家三代和钱氏夫妇的事例,皆与龚明之家族中的情形有类似之处。

尽管龚明之的祖父、父亲皆无功名,他本人受到家族传统的影响,仍然执著于举业。中年以后,屡遭世事家事变故,进取之路更为坎坷。对于这一经过,他曾在《中吴纪闻》的序言中说:

明之幼尝逮事王父,每闻讲论乡之先进所以诲化当世者,未尝不注意高仰云。少长从父党游,皆名人魁士。及又获识典刑于亲炙之人,乃从事于进取,虞庠鲁泮,馀三十年,同舍亦多文人行士,揭德振华,咸有可纪。厥后世异事变,利门名路,绝不复往。……

文中所谓“世异事变”,主要应指两个方面:一是龚氏家业中衰,二是由于建炎四年春金军侵掠所带来的打击。

苏州龚氏家族,在北宋时期家境本殷实富足。仁宗时,龚宗元居于长洲县境内东北侧之大酒巷,作中隐堂;其子孙辈又购得沧浪亭之半,直至徽宗年间,龚明之父辈仍然生活在此。《中吴纪闻》卷二有《沧浪亭》条,说道:

沧浪亭,在郡学之东,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之池馆。其后苏子美得之,为钱不过四万。欧公诗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是也。予家旧与章庄敏俱有其半,今尽为韩王所得矣。

《吴郡志》卷一四《园亭》中有关沧浪亭的记载与此不同:

沧浪亭,……子美死屡易主,后为章申公家所有。广其故地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有名洞山者,章氏并得之。……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建炎狄难,归韩蕲王家。

前者所谓“章庄敏”是指章?P,而后者所说“章申公”则是章??K蚊魇逼诘乃罩荨⒊ぶ薹街局卸嗳『笏怠?br>  北宋末年,继龚明之堂叔龚况之后,龚氏无人出仕做官,家道明显衰落。宣和年间,龚明之在太学就读,迎父母前往;而当其母亲、兄弟相继去世后,竟然“贫无以归葬”,以至于倾家荡产,且乞贷于人,才得以“护二丧以归”。[41]

建炎四年(1130)二月二十四日,南侵金军在退兵途中入平江城,“掳掠金帛子女既尽,乃纵火燔城,烟焰见百馀里,火五日乃灭。”[42]战火使平江民庶十室九空,龚明之一家有可能是在此前避乱移居昆山圆明村的。

项公泽修,凌万顷、边实纂《淳?玉峰志》卷中《进士题名》、《人物氏族》把龚识祖孙一并收入其中;却又在“郏??”条中称:“昆山自国朝以来登科者自??始”。其实,龚氏家族是自龚明之辈才向苏州边缘地区发展,定居于昆山县境的。

移居昆山之后,龚明之父子生活仍然并不富裕。明之晚年有期颐堂,其子龚昱后来有栖闲堂,但据陆游《剑南诗稿》卷七二《寄题龚立道昆山栖闲堂》诗注:“园庐皆借第营之”。苏?s《泠然斋诗集》卷二《栖闲堂》云:“……岂如老龚缚屋看青山,赁地于邻甘种稻。有男垦获女习纺,布褐藜羹事翁媪。天怜老龚忙为贫,报以一闲非草草”。韩?W《涧泉集》卷二《栖闲堂》诗中也说龚昱“手植花柳间,田园粗充饥”。看来他们一家生活虽然尚属安定,但是并非逸豫。

龚氏家族自其先辈起,凝聚力即很强。长恤幼,少敬老,孝悌之道传承。龚慎仪一家被害,其侄龚颖甘冒触怒皇帝之危险,奋起为叔父复仇;居于邵武老家的龚国隆无钱赴考,已离开原籍的伯父龚纪以驿券助之;龚程幼年丧父,于墓庐苦读诗书;龚明之自幼由祖父母抚育,为解祖母之疾而灼香于顶,祈祷上天……从《中吴纪闻》一书中,人们不难得出这种印象:北宋时期,苏州龚氏不仅父母子女之间,即使是堂兄弟叔侄之间关系亦很密切。

北宋末年以后,随着龚氏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社会影响力乃至家族内部凝聚力都明显衰落。族人析家分产,伦理道德沉沦;家族组织颓丧不振,更无复“敬宗收族”可言。龚氏先茔在苏州西山,据《龚明之传》云,

先墓在西山,大木数万,族人利其值,悉斩而分之。明之不能制,独泣且骂。每伐一木仆,明之辄号恸,响震林谷。

看来,龚明之一生偃蹇坎坷,因而在家族内之影响力十分有限。他本人虽然以孝悌著称,却无力阻止族人的悖逆行为。

从总体上看,苏州龚氏家族的主要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重视读书业儒,家族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而且传承有方;重视相互之间的照应,家族内部凝聚力较强;重视发展与士大夫间的往来关系,家族交游范围较广。在北宋时期,龚氏家族的兴盛,显然有赖于其家族成员在科举仕宦途中的成功;两宋之交,家族势力明显受挫,龚明之一支自苏州城居转向昆山乡村,以耕读为业,另求发展。

三、南宋活动于苏州昆山的士人群体

1、南宋时昆山相对发展程度的提高

《淳?玉峰志》卷上《风俗》条称:“昆山自昔号壮盛,吴诸邑之最繁剧者”。不过,钱氏太平兴国三年(978)归宋时,“郡邑地旷人杀”;北宋一百五十年间,在苏州境内,特别是较之位于城区的长洲、吴县,昆山显然属于经济文化不甚发达的地区。张方平景?年间曾知昆山,据他说,当时“邑民三万家,四边湖海绕;家家勤穑事,市井商游少”。[43]

试比较一下《吴郡图经续记》卷上《户口》与《淳?玉峰志》卷上《户口》中的相关数字,可以看到,在北宋前期的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苏州有户六万六千馀,昆山主客户共一万六千馀,是昆山户约为苏州户数的四分之一弱;其后人户的绝对数量虽不断增加,占全郡户口之比却有可能下降。而昆山士人文化之发育程度,与全郡相比则更形低落。在《吴郡志》所著录的北宋苏州 213名进士之中,真正出身于昆山的只有郏??、孙载和王葆三人,还不到本郡进士总数的七十分之一。

《淳?玉峰志》卷中《进士题名》虽然列入北宋进士12人姓名,但其中龚识家族四代四人并非生活于昆山;范雩(范成大父)为“(吴)郡之吴县人”[44];卫阗(卫泾祖父)祖辈多居华亭,他本人亦生长于华亭,后来才移居昆山[45];唐??“吴郡人,寓居昆山”,??弟唐烨、??子唐子寿南宋前期活跃于昆山,“其后(人)多居城中”[46]。政和年间登科的黄伟、张德本二人虽然事迹无考,但是,根据《中吴纪闻》卷六《王彦光》条,王葆于宣和六年(1124)及第时,知县吴方曾致语云:“振六十载之颓风,贾三千人之馀勇”;又据《玉峰志》卷中“王葆”条(该条脱胎自《吴郡志》卷二七中之相关内容)记载:“昆山自孙载登第,甲子一周,而葆继登宣和第,邑人美之”云云,不难推知黄、张二人亦非生长于昆山者。而即便将此12名进士全部算作昆山人士,在北宋苏州进士中所占比例仍然不足6%。

南宋时期,昆山的相对发展程度有了很大变化。淳熙十一年(1184)苏州户十七万三千馀,庆元间(1195—1200)昆山主客户共三万九千馀;是南宋中期昆山户数仍然约占全郡的四分之一弱。而《吴郡志》著录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绍定二年(1229)间苏州进士 240人,《淳?玉峰志》著录同期昆山进士75人(特科35人不在内);则昆山进士占全郡进士之比上升至31%强。

昆山的变化尚不止此。南宋前期,这里成为苏州士人频繁交往的中心地区之一。造成这一变化的外部机遇,主要是南宋初年的战乱,使得不少士大夫避地至此。

建炎四年(1130)的兵火之中,据说“平江士民死者近五十万人,得脱者十之一二而已。”[47]损失最为惨重者当属苏州府城之内的吴县、长洲以及金军曾经驻泊的府南吴江县境;位于府城东北七十里的昆山则相对平静。宋廷“渡江之后,北地衣冠,接袂而南”;随着临安被定为行在,平江成为辅郡,聚集于这一带的士人日渐增多。

美国学者郝若贝(robert m.hartwell)所作《750~1550年中国人口统计、政治与社会变化》一文统计了两宋不同时间段内苏州诸属县士人家族及人口增长数目,其中昆山1110年士人家族数为11,至1140年骤然增至28;与此同时,吴县、常熟等县则呈下降趋势。而昆山士人家族数在其它时间段中仅呈平缓增长(甚至偶有负增长)状态[48]。1110—1140这三十年正值两宋之交,其间昆山士人家族的倍增,显然与金军南侵激起的社会变迁有关。

《吴郡志》卷三八载淳熙年间昆山知县叶子强所作《题名记》,其中说到南宋前期昆山的情况:

……二百年间风流蕴藉,续续可记。又建炎间虏独不侵,荐绅北来,乐其土风而居之,宦游间多胜事,益号佳邑。

2、以王葆等人为中心的昆山士人交游圈

南宋前期昆山得以迅速发展的内在原因,应该说与王葆等士人当时在家乡的活动有关。

王葆字彦光,世居昆山。其曾祖王制、祖父王申皆隐居不仕。父亲王亿“乐道好善,一乡推长者”;伯父王僖,时称老儒,是昆山逸野堂主人。王僖累试不利,以读书自娱,教授王葆成就为名儒[49]。《吴郡志》卷二七《人物》中说:

葆学行俱高,潜心古道,著《春秋集传》十五卷,《春秋备论》二卷。诱掖后进,推诚乐育如亲子弟,门下士多成立者,号称“乡先生”。

周必大《省斋别稿》卷十有他代张震所作《左朝请大夫王公葆墓志铭》,其中亦称:

公起布衣,笃学力行,乡里所敬。后生奇士多造门问道,公指授有方,人人成其材。好贤乐善,出于天性。贫者周之,未遇者为揄扬致声誉,后多至执政大僚。……教子弟侄甥甚至,登第荐名无虚榜。吴中论儒,素称王氏。

王葆自绍兴至隆兴间“历司封郎官、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终浙东提刑”。[50]他在朝廷任职时,因劝秦桧去位以保全功名而深受秦桧器重。绍兴年间,王葆先后丁父母忧而居于家乡数年;他于隆兴末退闲后,卜居于宜兴。王葆弟王万、侄嘉彦皆中进士,另有一侄嘉谋是淳熙二年特科。

王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人物鉴裁之精。李衡、周必大及范成大都曾受过他的扶掖。龚明之对于王葆十分敬仰,他在《中吴纪闻》卷六《王彦光》条中说:

彦光鉴裁甚精,李乐庵为布衣时,流落兵火之馀,一见以为佳士,妻以女弟。今参政周公初第时,爱其博洽,即纳之为婿。二公寻即荣遇,而又学术气节耸动当世,人于是服其知人。至于从其学者,亦能第其甲科之先后,无不一所期。至今言其事者莫不称叹,以为不可及。

李衡字彦平,本江都人,绍兴间避地至昆山,他“志气卓荦不群,学问通性理”,王葆奇之,以为妹婿。绍兴十五年(1145),李衡进士及第后,知县事、典大藩、历郎官,累迁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居官有善政。乾道中引年归昆山,在乡岁馀落致仕,除侍御史,同知乾道八年贡举,龚明之恰于是年得特科。李衡担任侍御史期间,上疏论后戚张说不当居于枢府,且以去就相争;当时,右正言王希吕亦力谏,给事中莫济拒不书黄,直学士院周必大不草制。四人皆因此事去位。李衡等人的刚正品格,深受世人尊崇,布衣庄治作《四贤》诗以赞誉之。[51]

与修《淳?玉峰志》的凌万顷在该书中说,李衡“道学精明,且乐于教人。初自淮南来吴,万顷先祖实相从游。同居昆山县,授以《庄子》一卷;寓乐庵时,朝夕讲说,和寒山拾得诗一册,行书整整,皆达理悟性之语。”李衡死后,龚昱为其整理的《乐庵语录》行于世;“和寒山拾得诗”则由凌万顷藏于家。李衡子应祥、起宗淳熙、绍熙间相继登第;女儿则嫁给了古灵先生陈襄的后人陈遵。

范成大十六七岁时即以文采出众而得名,但他走上仕宦之途却与王葆有直接关系。王葆与范成大父范雩为“同年”友,绍兴十三年(1143)范雩去世后,成大“茕然哀慕,十年不出”[52],他曾读书于昆山荐严资福禅寺,并且加入了邑中士人所结诗社,与李衡、乐备、马先觉等人往还唱和,却无志于举业。后来在王葆的督励下,才于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出官后声名益远,终达参知政事。在《吴郡志》卷二七“王葆”条中,范成大叙述当年过程说:“成大以蚤孤废业,(王葆)一日呼前,喻勉切至,加以诘责,留之席下,程课甚严,未几,亦忝科第。”

王葆女婿周必大,绍兴二十年进士,孝宗时曾任参知政事、枢密使乃至右丞相。他因岳家在昆山,故多次往来于苏州。周必大与范成大齐年,二人志同道和,关系厚善;在官“或同朝,或相遇于外”,去职则时或邀访。

王葆的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家在昆山的士大夫唐子寿。唐家为当地士族,子寿父唐辉寓居昆山,他曾与龚明之同舍,政和五年中进士,高宗时任职礼部侍郎;子寿叔唐烨为建炎二年进士,官至朝请大夫。唐子寿本人隆兴元年(1163)登科,官至朝议大夫。他与周必大为僚婿,乾道三年(1167年),二人皆赴王葆丧事,同出共入,情好甚笃。范成大在昆山时与唐子寿唱和很多,彼此相知颇深。

南宋前期,在王葆、李衡、范成大等核心人物周围,团聚着一批批不同年辈的苏州士人。以家居昆山者为例,其中既包括科举及第、并曾出官者如唐烨、唐子寿叔侄,乐备、马先觉、吴仁杰等;也包括举场不利,以耕读、讲学为业者如龚明之、龚昱父子等人。这里不仅包括王、李、唐、仲(并)等诸家结为戚属关系者,更有纯粹属于“同道”,因意气相投而往来密切者。

乐备是昆山诗社的组织者之一,他与范成大同年中进士,成大却始终尊重他,称之为“乐先生”。今存《永乐大典》卷14054引《范石湖大全集》中《祭乐先生文》内,身为“敷文阁直学士、朝请郎、四川安抚制置使”的范成大,自称为“门生”,感激乐备对他的“教诲成就”之恩。

《吴郡志》卷二六《人物》中有“马友直”条,其中说马氏“聚族居于邑(按,指昆山)之全吴乡六直里,以孝义著”;友直“以儒业自奋”,躬行道义,“侍郎唐公辉、御史王公葆及我先君少师皆敬爱之”。马先觉即友直孙。他是绍兴三十年进士,却并不热衷于仕进,自号“得闲居士”。

这些士人社会责任感比较强,凝聚意识也较为自觉。其中的核心人物,在南宋前期政局中都曾起过一定作用,他们胸中抱负虽然难以施展,但在当时士大夫间却已有了名声;无论他们在朝或是在野,都与当政者们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他们自朝廷返归乡里,或因丁忧、或由“引年”、或领宫观,往往不得意于朝廷,而希望能够移情于山水竹木之间;他们抑制自己对于国家政事的深切关心,转而致力于教掖后学、讲谈性理、读书吟咏,以求“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境界。

李衡退居昆山后,于县东南六里之圆明村“架屋数间,种竹二亩,号乐庵,时往来其间”,“以经史图画自娱”。在其《乐庵初成》诗中表示,对于“终朝闭户只读书,四面开窗都见竹”的生活,他本人十分满意。在《短项翁》一诗的小序中,他说到与乐备同访友人于山中,“酒阑,剧谈放怀,深探名理,不觉至醉”的情形。[53]

李衡、龚昱的至交吴仁杰,字斗南,另有一字曰汉英。他自洛阳移居昆山,曾经讲学于朱熹之门;淳熙五年(1178)登进士第,其后曾任国子学录,归乡后自号“蠹隐”,著有《古周易》、《洪范辩图》等书,周必大称赞他“博物洽闻”。[54]陆游《剑南诗稿》卷三四有《寄题吴斗南玩芳亭》诗,诗中称“北斗以南有吴侯,人物知非第二流”;并且说他尽管“闲题玩芳句”,却仍然“爱国忧君有奇作”。《攻??集》卷四亦有《寄题吴汉英玩芳亭》一首,楼钥讲到他与吴仁杰的交谊,说是“与君齐年况同袍”;诗中称道“吴侯奕奕天分高,历记万卷五差毫。青云垂上忽归去,年来益收湖海豪。”

这一群体对于自己身份的共识主要建立在道德文化修养的基础之上。他们评价人物注重气节学问,而不在乎仕途的浮沉。乾道三年王葆去世,范成大为作《提刑察院王丈挽词》二首,其中有云:“百世《春秋》传,一丘阳羡田。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55]李衡因论张说而去职还乡,士人们对他更为敬重。《昆山杂咏》卷下收录了马先觉所作二诗,题曰“乐庵李先生居南床,论张同知不行,挂冠而归,赋二诗为寿”,诗中称赞李衡“百年全始终,一节照今古”,“寒花晚更香,霜节老益壮;相对无俗情,端的羲皇上。”而据《中吴纪闻》附《龚明之传》说,“李衡以忠谏去国,年几八十,德望绝人,独以兄事明之。时人高之,目为二老。”

活跃在地方上的士人们,对朝政保持距离,却对地方“教化”予以关注,通常与地方官员维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关系;地方官员亦以获交于这一群体为荣。《昆山杂咏》卷下有昆山知县叶自强所作《奉赋水仙花诗以谢提宫龚丈之贶》,可见彼此关系相当亲切。

这些士人无疑十分重视科举之途,但并不疏远非经科举出身之人士。王葆先辈多隐居不仕者,他本人既督励范成大赴举以继其父之志,纳金榜高中的周必大为女婿;也曾亲择学问不凡而尚未科举的李衡为妹婿。李衡退居昆山,“不要金花帖”的龚昱始终游从其旁。范成大举进士之前,在昆山一带即已相当知名。当时活跃在昆山的诗社诸杰如马先觉、唐子寿等人,大多尚未及第。

龚明之在地方上有声望而科场跌宕,以特恩策名后,又因年迈而不应出官。地方官员郑兴裔、单夔与“吴士在朝者”吴仁杰、林振、赵再思等纷纷起而保荐之。他们用以说服朝廷的主要理由即明之乃“多士矜式”,“乡里推其年德”[56]。龚明之本人,遭遇世事变更之后,声迹日益晦陋,“瓜畴芋区,不过老农相尔汝,所与谈笑者,无复有鸿儒矣。”[57]从他父子的实践活动来看,显然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因而有意识地接近“名人魁士”、结交地方官员,努力维持其家族在士人交游圈中的地位。

宋代的苏州,文教兴行,地方士人在普及学术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居于乡里的“前资”官员、科举落第的士子、无意仕宦而以教学为业者纷纷讲学授徒;这些“乡先生”吸引了无数社会各阶层的青年[58]。王葆、李衡及龚明之、龚昱父子等人都曾经讲学于昆山,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的见识与经历,即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来。

今人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有所谓“大传统”“小传统”、“精英文化”“世俗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之说。所谓精英与世俗大众,或许能够以类聚、以群分;而其传统、其文化,却是很难以人群为界截然分开的。南宋前期,在苏州昆山的士人群体中,儒家理念文化与下层民众文化异彩纷呈,既有分离并行,又有汇合交融;即使是儒家理念文化中,也清晰地显现出释、道诸家的影响。在李衡、龚明之等人身上,比较明显地体现着这种融汇的特点。

在其《遗训》中,李衡自己说,他毕生潜心于“性命道德之学”。他在北宋宣和时入太学,同舍赵孝孙“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南宋初,李衡在朝,曾与宋高宗谈论禅宗性空之理,称“昔周公亦坐禅”。吴仁杰说“乐庵先生享年七十有九,阅天下之义理居多。自其中年,清修寡欲,不啻如道人衲子,静极而通,凡吾儒与佛老二氏所谈性命之奥,心融神会,超然独得。”李衡的治学心得,称作《乐庵语录》。他去世前,叮咛其子“不得随俗作佛事”,正像周必大所说,“衡非逃儒入释者”,从根本上来说,他既不排佛亦不事佛,而是援释入儒[59]。

龚明之属于另外一种类型:他本人以“老儒”自居,郑兴裔《荐状》中亦称他“倡明圣道,绍孔、孟之心传;敦叙彝伦,拟曾、闵之至行”。而他“精诚”“纯孝”的方式,则是随俗事佛,灼顶祷告。龚明之在《中吴纪闻》自序中说,他这部书所记系“鸿儒”“教化”之事,而又“鬼神梦卜,杂置其间”。这实际上反映出宋代士人所受民间文化的浸染以及对于民间文化的殷切关注。

3、南宋后期昆山士人家族的起伏变易

吴中素为“衣冠渊薮”,兼具园林之盛,士人家族往往筑堂修亭,或以为游赏栖息之所,或用来标榜文化品位。仅以昆山为例,南宋前中期比较著名者,有王僖、王葆叔侄所居逸野堂,李衡所作乐庵、其孙李?梦?湍钭娓杆?盟南吞茫??髦?砟曜∷?谝锰谩⒐?牌芟刑茫?馊式芡娣纪ぃ?约拔楞佟⑽楞?易宥潦樯?钪?阉程谩⒑罄痔玫鹊取U庑霉菰巴ぃ?J粢淮?湃怂?校?沂俏娜四?途畚钜饔街?∷??蚨?乇鹗艿绞咳嗣堑淖⒁狻T谑比怂?鞣街尽⒈始恰⑹?募?校?D芗?较喙氐募鞘觥?br>  宋元时期的昆山地方志,传今者共有三部,即《淳?玉峰志》、《咸淳玉峰续志》和《至正昆山郡志》。三部书皆辟专目记载昆山之园亭胜概,比较一下其中的相关部分,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时士人家族地位流动不居的境况。

据《淳?志》,理宗时期,逸野堂已废,“其地即十六观堂基云”;据说该堂宝庆间曾经归于郁允恭、允文兄弟,建宝庆院,又名十六观堂,后被废弃[60];其它如杨万里、陆游称赏过的吴仁杰玩芳亭[61],马先觉曾经吟咏过的孙氏园,以花木闻名的翁氏园,由吴仁杰命名的赵氏?}山亭等,淳?时皆已废弃。

与此同时,卫泾“未贵时与兄弟日夕读书”之友顺堂,成为“招师教子侄”的处所;卫氏家族除卫泾在石浦原居园宅外,“今子侄又各有园,不止于一。”其中,卫泾弟卫??嘉定中起“栎斋”,藏书大量,“与弟兄群子习业于中”。尽管此处以书斋为名,而据他的朋友叶适说,“其地有江湖旷逸之思,圃有花石奇诡之观,居有台馆温凉之适”[62],看来布局完整,规模不小。

昆山卫氏家族,是北宋末年自华亭迁来的。首先著籍昆山的卫阗,为政和八年(1118)之进士;其子卫时敏、卫季敏相继恩荫入仕;季敏子卫泾于淳熙十一年(1184)状元及第,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卫泾兄弟卫沂、卫洽、卫洙庆元、嘉定间相继登科,卫??亦中锁厅试,就在这一阶段中,昆山卫氏家族迅速发展起来。

卫氏家族之联姻很有特点。卫泾祖母(卫阗妻)、伯母(卫时敏妻)皆出自沈氏,二沈氏自姑侄而为婆媳。卫泾母(卫季敏妻)为华亭章氏之女;卫泾夫人盖氏,是“初家平江,后徙华亭”的淳熙户部侍郎盖经与卫泾姨母章氏的女儿。卫泾的四位姊妹全都嫁给了读书业儒的士人,其中卫琮嫁给了范成大与卫泾共同的朋友、绍熙进士周南。卫泾的仲女嫁给周南的儿子,而周南的长女周艮又嫁给了卫泾的儿子卫朴。卫泾夫人盖氏的侄女,则嫁给卫泾幼子卫柳为妻。卫氏家族四代之中多重姑舅表亲通婚,而与之联姻的沈氏、章氏、盖氏、周氏俱为当地有影响的士人家族。[63]此外,卫琮丈夫周南与卫?丈夫朱??颜,同居郡城之中,既互为僚婿,又举进士“同年”。

这种婚姻模式,因亲及亲,盘根错节,呈现着较为收缩的态势,体现出卫氏家族在联姻方面的慎重考虑,也反映出家族内部官僚士大夫对于自身之地方利益根基的强烈关心。卫氏家族在昆山繁衍发展逾百年,或许与这种联姻方式不无关系。

昆山卫氏家族关系简表

*#

卫阗=沈氏

#─────────┴────────── #

卫时敏=沈氏 卫尚贤 卫季敏=章氏

│ │

*#─┼─ **# ─*#─*#──*─*#── #─*#─┬─*#─ *

卫=郑、卫 女=陈 卫=盖 卫 卫 卫 卫 卫=曾 卫=周 卫=朱 卫=顾

沂 赵 涣 仲 泾 氏 济 洽 溉 ?? 琰耆 琮 南 ? ?? 玑 复

│氏 速 │ 年 颜

┬── * *#─┬────┬────┬─────

卫 卫 卫 女=符 卫 卫=周 卫 卫=盖 女=周

? 楷 槐 衍 樵 朴 艮 樗 柳 氏 某

(按:本表时间断限上起北宋末年、下至南宋中叶。昆山卫氏家族中名字不详者、早逝者皆未列入本表;表中*表示曾经参加科举,#表示曾经出仕;=表示婚姻关系。)

南宋前期在昆山显赫数十年的王葆家族,联姻取向与卫氏有同有异:都重视联姻对方(或对方父兄)的士人身份,是为同;卫氏希冀“亲上加亲”,王葆却偏爱士人才能,不看重地域及原有家族关系,是为异。王葆女儿尽管有嫁与同籍士人如唐子寿者,但唐某亦气度不凡;李衡、周必大则更属一时士人中之佼佼者。李衡得以在昆山立足、发展,应该说与其联姻有关。而李衡的女儿,又嫁给了外来士人陈遵,在昆山发展起兴旺数代的陈振一族。王葆没有子嗣,但其影响,不仅靠其个人学问及品格、靠其友人与学生流传下来,而且也通过李衡、陈振家族的绵延而间接得以保留。

《咸淳志》中提到了李衡家族的衰微,其徵象在于“四贤堂”之下场:“君子之泽,不能五世;堂随宅售,像不复设。”四贤堂主人李?梦?镜v特奏名,其后人无能继承家业者;堂宅售出后,“幸其孙桂高能文好学,取四贤绘像藏于其家。”而在这一时期内,李衡外孙陈振(李?弥?硇值埽┮患胰??绰叫?腥送ü??俊⑺??瓤际裕?鍪擞诘胤剑?佣?於?思乙祷? ?br>  陈振与其舅父李起宗,以及周南、朱??颜等于绍熙元年(1190)同中进士,以诗文名于时。卫泾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时,曾经举陈振“自代”,称他“问学演该,文词温雅”。[64]陈振仕至太府寺丞、知瑞州,自奉淡薄,因称“澹轩”,致仕后自号“止安居士”。其弟陈拱为端平二年(1235)进士;其子昌世三中锁厅,曾知信州,理宗曾褒之曰“一廉可喜”;其孙师尹魁乡荐,明复中锁厅、知象山。昆山县东原有洪氏小园,后归于陈振,称陈氏园,师尹增创宽洁,设堂曰“光风霁月”;陈昌世回乡后,名所居为“喜廉堂”;陈明复则有“传清堂”以纪念祖、父。

附:李衡家族关系表

*# *#

王葆────────女弟=李衡

──*#┴─ *# *#───*#─ *#

女=周必大 女=唐子寿 李应祥 李起宗 女=陈 遵

* *#──┴───*

李 ??nbsp; 陈振 陈拱

│ │ *#

陈昌世

│ ─*┴─── *#

李桂高 陈师尹 陈明复

(按:表中*表示曾经参加科举,#表示曾经出仕;=表示婚姻关系。)

入元后,南宋诸园亭堂馆多废。《至正志》中称逸野堂、玩芳亭等为“旧废”;而称卫氏园、陈氏园为“今废”,喜廉堂、传清堂亦“归附后废”。看来卫泾家族、陈振家族在昆山一直维持至南宋末年。

北宋昆山的第一位进士郏??的孙儿、绍兴五年进士郏升卿,曾知常州、徽州,去世后归葬昆山;入元后,其墓神道路上石柱具存,墓地却已夷为民居。

从南宋昆山士人家族地位的演变情形来看,其中起作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家业田产的管理经营、族属凝聚力的强弱、家族成员科举的成败以及与之相关的官宦身份之高低有无、联姻模式乃至缙绅名望,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其地位的变易。

4、兼谈南宋时期苏州城内诸园归属之变易

宋代苏州的城市形态,其功能结构、其社会面貌、其居民阶层,皆与前代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早有学者指出[65]。

士人家族盛衰状况变易无恒的情形,在南宋时期的苏州十分普遍。其中,官宦人家若产业基础不牢固,子孙在仕途中又无所作为,则更容易破败;其家族在乡里煊赫一时的地位,很快就会被后起家族所取代。这正像元代陆友仁在其《吴中旧事》一书小序中所说的:“吴中山水清嘉,衣冠所聚,今其子孙往往沦落而无闻;其遗风馀俗,邈不可考……”

寓居苏州的士大夫,以营治池馆亭林为好尚,因此,与发生在昆山的情形相似,家室殷富破落之动向,在诸家族堂第园宅的更易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今人王謇作《宋平江城坊考》,特于《叙目》“第宅·园林”条下引述了卢熊《苏州府志》中的一段话:

郡内外有邸第园池者,所以载昔人居止游衍之地也。士大夫之家于乐土,或穷奇览胜,以纾豫其怀,亦人之常情哉。故因其旧迹遗址,皆宜附录焉。使后人览之,则知此为某官之邸第,彼为某氏之园池,非独可究其当时之出处,而岁代久近、子孙兴废者,从可征焉。

今天读到这些方志,其中载录的“旧迹遗址”固然勾起我们的思古之幽情;而更加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些邸第园池的变化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子孙兴废”、家族沉浮。

苏州城内之沧浪亭,或曰吴越钱氏时,为广陵王元?池馆,或曰钱氏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所作。宋仁宗庆历间,苏舜钦以四万钱得之。舜钦去世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后为章???校徽率显??笮送聊荆?ㄎ?皇毙酃邸1彼瓮砥冢?ê啤⒐ǹ黾易骞旱貌桌送ぶ?搿D纤纬跄辏?桌送と?抗橹行嗣???乐宜?小=翊婺纤巍镀浇?肌繁?蹋?桌送ぜ醋鳌昂?啊薄?br>  卢熊所修洪武《苏州府志》转引前人文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章家离析及沧浪亭易主的经过:

《续志》云:申公之子增筑山亭,买黄土钱三万贯,园亭之胜,甲于东南。张魏公《勤王记》云:子厚为相日,营葺园地,所费不赀。罢相即迁责,未尝安享。洎放还,寓严州乌龙山寺,子弟辈悉遣归乡干置生事。死之日,无人在侧,群妾分争金帛,停尸数日,为鼠食其一指。衢僧法空亲见之。

其下又引云衢《谈?》中的记载说,

章氏园,绍兴初韩蕲王提兵过吴,意甚欲之;章殊不悟。即以随运檄之。章窘迫,亟以为献,其家百口一日散居。

吴越广陵王旧圃南园,老木合抱、亭阁耸立,流水奇石参错其间,北宋初,王禹??知长洲,经常携客醉饮于此,并曾有“他年我若功成后,乞与南园作醉乡”的诗句。这里每逢春季,皆纵士女游观。大观末年,蔡京罢相,徽宗诏以南园赐之;蔡京曾得意地赋诗一首,曰:“八年帷幄竟何为?更赐南园宠退归。堪笑当年王学士,功名未有便吟诗。”南宋初年兵火之后,园内建筑破坏殆尽。绍兴年间,南园被另一“中兴名将”循王张俊之子张子颜得到[66],《吴郡志》因称“今园属张循王家”。

北宋神宗时曾任执政的元绛,致仕后居住苏州,当时的知州章岵表其居为“衮绣坊”。元宅至迟在南宋初期已经衰落,淳熙初被浙西提刑徐本中得到,重加修葺,命名为“岁寒堂”。北宋中期的名臣程师孟,致仕返乡后,以城内开元、瑞光寺旁的一块隙地为宅基,经营园宅;元丰年间,太守晏知止命名此处为“昼锦坊”。南宋前期,程师孟故居被胡元质一家得到,胡氏表其堂曰“招隐”。原来属于萧氏的“双节堂”,南宋中期为周虎(庆元二年武状元,嘉泰中曾守御和州)所得,周氏将其改名为“闲贵堂”。堂后植桂,筑台曰“凌霜”;东坡立亭,命名为“已高”。[67]

园宅易主,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属于主人出自移居等缘故而主动放弃,别图更大发展;更多的则是原有主人家势衰败的结果。南宋孝宗时曾经知建康、知成都,后归老于苏州的“吴门老圃”史正志,一门两代间一落千丈,自兴盛至衰败的骤变颇具代表性。《吴中旧事》说:

史发运宅在带城桥。淳熙初宅成,计其费一百五十万缗。仅一传不能保,僦值十万缗,久不售。后为丁季卿以一万五千缗得之。绍定末,丁又不能保。赵汝(左木右熏)来为浙西提刑官,占为百万仓和籴场。故老说:发运初归时,舳舻相衔,凡舟自葑门直接至其宅前,用发运司按纸粘窗,煮粘面六七石。自后仅易目前耳。(按:此句语意不明,似有脱误。)万卷堂环列书四十二橱,写本居多;始则论斤买(卖?)为故纸,其后势家每橱止得一十千,席卷而去。

明代王鏊所作《姑苏志》卷三一也记载了万卷堂兴废之经过:

万卷堂,侍郎史正志所居,在带城桥南,旧有石记,为僧磨毁。《施氏丛抄》:正志,扬州人,造带城桥宅及花圃,费百五十万缗。仅一传,圃先废,宅售与扬州丁卿昆季,仅得一万五千缗。绍定末,丁析为四,其后提举赵汝??占为百万仓籴场。

地方士人家族的盛衰,无疑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南宋中后期,蔓延于苏州的侈靡之风,也成为加速士人家族地位流转的因素之一。《吴都文粹续集·补遗》卷上,引述了淳?时平江节度推官吴樵的一段话:

樵居官既久,深知吴风。吴人尚奢而争胜,所事不切:宁弃百万钱嫁女,不能拼十万钱教子弟;宁舍十万钱遣婢妾,不能以一万钱延好师友,故使子弟不知书识字。但广置田宅,计较微利,殊不思异时反贻子孙不肖之害。

南宋后期曾经编纂《吴都文粹》的郑虎臣,家中穷极奢侈的生活状况,为以上话语提供了一件实例:

郑虎臣宅在鹤舞桥东,居第甚盛,号“郑半州”。四时饮馔各有品目,著《集珍日用》一卷,并《元夕闰灯实录》一卷,皆言其奢侈于厌饫也。[68]

对于宋代苏州的讲求奢华之风,梁庚尧先生在其大作《宋元时代的苏州》中早有论述[69],本文不赘。

四、馀论

我们今日对于历史上家族问题的研究,目标并不局限于重建个别家族在当年的兴衰面貌,而是希望就此加深对于当时社会面貌的整体认识。无疑,社会并非无数家族平列的总和,任何家族也并非其内部成员简单相加的集体。家族内部、家族与社会之间,都是由性质不同的种种关系联结起来的。我们既需要研究有关家族问题的“有形”内容,例如其生存繁衍、延续久暂,其婚配、子嗣、功名、族产等等,又需要注意“无形”却同等重要的内容,例如家族成员之间、家族之间、家族与区域社会之间、家族与政治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等等。

这种无形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许多事物(包括家族盛衰、社会演变)的运行过程。或许可以说,是不同形态的关系网络,决定着具体社会面貌的差异。

从南宋时期苏州昆山士人群体及所在社会的状况来看,其关系网络可以说相当发达。这种网络相互交织、纵横延展,人们由种种复杂的社会背景、家世交谊、戚属因缘乃至利益关系、情趣好尚等因素联系起来,又发展出不同层面、不同密切程度的多线、多向关系。

有许多材料可以表明昆山士人家族的沉浮状况,从而证实了发生在当时的“社会流动”;也有一些迹象启发我们考虑造成这些“沉浮”、“流动”的基本原因。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相对开放,“流动”无疑是永恒的。当时的士人家族所感受到的,既有发展的机会,又有竞争的压力。即便在类似的外部条件之下,不同家族与个人的发展基础与调适应变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而有绵延数代者,亦有骤兴旋逝者。从另一角度来看,家族的维持与生存,取决于多种内部与外部条件;发展方式的差异,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昆山的情形而言,南宋前期的王葆家族、中期的卫泾家族,为保证家族发展而采取的联姻模式并不相同,而其家族势力的发展,在当时都属于较为成功的典型。

[1]郑兴裔《郑忠肃奏议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上《荐举龚明之状》;龚明之《中吴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孙菊园校点本)附《龚明之传》。

[2]同前引文。

[3]《龚明之传》;《夷坚志补》(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龚明之孝感》;《荐举龚明之状》;《郑忠肃奏议遗集》上《荐举龚明之状》。

[4]同前引文;《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职官一一之八四。

[5]《宋会要辑稿》蕃夷七之一,礼四五之一。

[6]《新安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九《叙牧守》。

[7]吴处厚《青箱杂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二,《中吴纪闻》卷一《丁晋公》

[8]《渭南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三?《跋龚氏金花帖子》。

[9]《吴郡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二五,《宋会要辑稿》职官之二二,《中吴纪闻》卷一《先高祖》、卷二《卢通议》。

[10]《青箱杂记》卷三。

[11]《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条:“……登天圣五年第,主杭州仁和县簿。时范文正公为帅,改容礼之曰,云云”。今按,此处龚明之记载有误。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丁母忧居应天府,他出任知杭州乃皇?二年(1050)事,二事相隔23年之久。[12]《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叶少卿》。

[13]《中吴纪闻》卷二《曾大父》。

[14]同前引文。

[15]《中吴纪闻》卷二《中隐堂三老》。

[16]《中吴纪闻》卷二《章岷》。

[17]《中吴纪闻》卷一《苏子美》。

[18]《中吴纪闻》卷六《四幡之助》、卷三《有脚书橱》,《吴郡志》卷二五。

[19]《中吴纪闻》卷一《富秘监》、卷四《祖姑教子登科》、卷五《草腰带听声》、卷六《顾景繁》;《张右史集》卷六?《李参军墓志》。

[20]《中吴纪闻》卷三《孙子和》。

[21]龚明之祖父名曰龚浩,叔父名曰龚况,仅据其名来看,似乎应是同辈;今且存疑。

[22]《中吴纪闻》卷五《章户部》。

[23]《吴郡志》卷二七,《中吴纪闻》卷五《魏令则侍郎》。

[24]《中吴纪闻》卷一《叶少卿》,卷六《潘悦之》。

[25]《龚明之传》。

[26]《昆山杂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卷下《期颐堂诗》序;《中吴纪闻》附汲古阁毛晋后记。

[27]《乐庵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附吴仁杰《乐庵先生语录后序》。

[28]《弘治昆山县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本)。

[29]《昆山杂咏》序、跋。

[30]陆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卷七?、七二。

[31]《中吴纪闻》正德本龚弘后跋。

[32]《中吴纪闻》卷四《祖姑教子登科》,《嘉靖昆山县志》(上海古籍书店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卷一二《列女》。

[33]《夷坚志补》卷一《龚明之孝感》。

[34]邹浩《道乡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七《寿昌县太君严氏墓志铭》。

[35]叶适《水心文集》卷二五《孟达甫墓志铭》。

[36]《攻??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一?八《直秘阁孟君墓志铭》。

[37]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宋故秦国夫人王氏墓志铭》。

[38]《水心文集》卷一三。

[39]刘一止《苕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五一《钱君墓志铭》。

[40]《苕溪集》卷五一《徐氏安人墓志铭》

[41]《龚明之传》。

[4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卷三一。

[43]张方平《乐全集》(四库珍本初编)附录《张方平行状》,卷四《昆山初秋观稼回县署》。

[44]周必大《平园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二《资政殿大学士范公成大神道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绍兴十年十月条。

[45]卫泾《后乐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七《先祖考太师魏国公行状》、卷一八《先伯知县先伯母孺人墓铭》。

[46]《淳?玉峰志》(北京: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本)卷中《人物》,《至正昆山郡志》卷四《人物》。

[4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建炎四年三月丁未条。

[48]参见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750—1550, table 5;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 v.42,no.2 。

[49]《省斋别稿》卷一?《左朝请大夫王公葆墓志铭》,《吴郡志》卷一四《园亭》。

[50]《吴郡志》卷二七《人物》。

[51]《宋史》卷三九?《李衡传》,《中吴纪闻》卷六《乐庵》。

[52]《平园续稿》卷二二《范成大神道碑》,参见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3]《乐庵语录》附《先生遗事》,《吴郡志》卷一四《园亭》,《昆山杂咏》卷中。

[54]《宋元学案》卷六九《沧洲诸儒学案上》。

[55]《范石湖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龚明之传》,《夷坚志补》(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龚明之孝感》;《荐龚明之状》。

[57]《中吴纪闻》自序。

[58]参见包伟民:《中国九到十三世纪社会识字率提高的几个问题》,《杭州大学学报》22卷4期,1992年12月。

[59]《乐庵语录》附《先生遗事》、《后序》,《宋史》卷三九?《李衡传》。

[60]又据《嘉靖昆山县志》卷四《第宅亭馆》,“逸野堂,宝庆间归于郁允恭、允文兄弟,建宝庆院,又名十六观堂,后废。”

[61] 周南亦曾于“山居废址”作“玩芳亭”,见《山房集》卷四《玩芳亭记》。

[62]《水心文集》卷一一《栎斋藏书记》。

[63]《后乐集》卷一七、一八《行状》、《墓志》;《山房集》卷五《长女圹铭》

[64]《后乐集》卷十《除中书舍人举陈振充自代状》。

[65]梁庚尧“宋元时代的苏州”,《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31期,1982年,《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334-480。“宋元时代苏州的农业发展”,《宋史研究集》第17辑,1988年,491-523页。 伊原弘《江南都市における形?Bの?溥w》,《宋代の社会と文化》,汲古书院,1982年;砺波护《唐宋?r代における?州》,梅原郁主编《中国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年。

[66]《洪武苏州府志》。

[67]《吴郡志》卷一四《园亭》、卷二七《人物》;王鏊《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一;《隆庆长洲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丛刊本)卷一三《园亭》。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