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重阳节诗歌范文

重阳节诗歌精选(九篇)

重阳节诗歌

第1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重阳节是夹杂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主题诗歌语录资料,提供参考,欢迎阅读。

诗歌一

1、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3、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4、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5、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6、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7、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8、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9、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0、近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1、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12、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3、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14、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5、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6、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1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18、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吴文英《惜黄花慢·菊》

19、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20、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诗歌二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5、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6、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四时佳节惟重九,况接君家鸿雁行。——赵蕃《寄周愚卿昆仲》

8、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黄庭坚《鹧鸪天·万事令人心骨寒》

9、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10、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11、九日若无诗与酒,人生如此定凡人。——方回《重阳后绝句五首·九日若无诗与酒》

1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13、老去悲秋人转瘦,更异乡重九。——赵长卿《醉花阴·老去悲秋人转瘦》

14、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5、浪说闲居爱重九,黄花应笑白头翁。——黄庭坚《戏答王子予送凌风菊二首·病来孤负鸬鹚杓》

16、无钱持蟹对黄花,又孤负、重阳地。——方岳《一落索·瘦得黄花能小》

17、留得典刑传菊圃,别篘新酒待重阳。——范成大《王正之提刑见和茉莉小诗甚工·南花宜夏不禁凉》

1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19、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20、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吴潜《满江红·岁岁登高》

古诗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龙山歌(唐)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九日送别(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杜甫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示大圆洪智(宋)陈与

自得休心法,悠然不赋诗。

第2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一千二百年前的太阳

遗落满天银白的碎片

寒光闪闪

人们煞有介事地把它定义为星星有人说它玲珑剔透

有人说它熠熠生辉

有人说它是亲人凝望的双眸

有人说它是过往伟人灵魂的归宿

我不能界定

但它的冷它的清恰如我的心情

虽然

南国的夜依然

闷热到让人心情沉重

是谁 把喜怒哀乐

精练成一千二百年后的月亮

挂在红尘的柳树梢头顾盼

用它的阴晴圆缺

牵扯古往今来的离愁别恨

一泻千里的白练上

踯躅着王维的诗李白的酒

永恒地眷恋和落寞

一千二百年前的回眸

搁浅在一千而二百年后的心头

注定了今生的拥有

我的声音如空谷回音

挥之不去的忧愁

第3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模式;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G623.2

诗歌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以读为主,读中悟情”,并在教学实践中证实了这一模式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模式的背景

首先我先说说之所以确立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原因。诗歌是我国语言文字中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古人读起诗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眼下学生也学习背诵了不少优秀诗篇,但学生往往是随口吐出,毫无感情而言。因为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

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因此我构建了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的诗歌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中年级诗歌教学。

二、模式的论述

(一)范读引领,激发兴趣

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好的范读,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美的熏陶。

(二)自读感知,初探情感

要想把诗歌读出韵味,正确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首先要保证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停顿恰当。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要巡视指导,指导学生把诗歌的字读准确。通过点读、评读、反复读,使学生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

(三)品读感悟,深化情感

朗读在诗歌的学习中尤为重要,诗歌学习“三分悟七分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意思,深化了诗歌的情感。

读的方式有很多,像配乐读,男女生对读,齐读。多种方式的读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歌,在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把诗歌背诵下来。

(四)回顾拓展,内化情感

这个环节其实又回归到了诗歌的整体,在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感受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三、模式的论证

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十五课《《太阳是大家的》为例,论证我的教学模式。

《《太阳是大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通过读达到“悟其意、品其味、抒其情”的目的。难点是理解诗歌的含义。

课文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W生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首先由老师范读全文,读完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最后指名四位学生分小节朗读,读后让学生互评互议。采用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披文入情,不但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指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时,需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因此以多种方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与诗歌对话,通过美读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歌的意 境。

让学生理解“太阳是大家的”寓意“地球是大家的”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环节中,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诵读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的内涵,并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引入第三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我们把他留下好么?”将学生引导到“太阳是大家的,我们需要他,别的国家的小朋友也需要他”。在通过对第四小节的朗读“等她,盼她……”再次引导学生说出“太阳是大家的”,既回归了全文,又将主题再次的明确,提升。

整堂课我以“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因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只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读的熏陶下感知课文,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良好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

总之,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将“以读为主,读中悟情”的模式应用其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笔者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论证,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读中生情、批文入情,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且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得到了体现,可以在中小学诗歌教学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许湘云.对新时期小学诗歌教学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6):46-47.

[2]罗昌芬.小学低段儿童诗歌教学与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7:55.

[3]吴源海.浅谈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17):65-66.

[4]覃发清.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J].科技资讯,2011(02):112-113.

[5]邱姣娇.如何提高当代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J].语文建设,2012(14):26-27.

第4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以人声演唱的音乐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需有载体,声乐艺术的情感载体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在传达思想情感,构建听觉感官审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文学语言是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高文学语言审美鉴赏力方面应下苦功夫。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应从对诗化语言的学习入手。诗化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的融合中,形成语言的形式美感,如诗歌遣词造句时的对仗、排偶带来的和谐规整;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见带来的抑扬顿挫;句尾归韵带来的循环反复。这种诗化的形式美又必须为诗歌的表现内容服务,即诗歌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情应为诗歌表现内容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亦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地表现声乐艺术。

2如何理解声乐艺术中的诗化文学语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诗歌文化的星空中有许多灿烂的篇章,这些优秀的篇章不论是乡野歌谣还是名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诗化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画卷。声乐艺术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诗歌中领悟诗化文学语言的精妙,培养提炼诗情的能力,品味诗化文学语言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何如达到高度的统一。

2.1精读诗歌,潜心品味诗化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根据诗歌进行作曲创作的。如具有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最初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建国后我国著名作曲家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夏一峰将其整理改编成现在流传较广的声乐艺术歌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以精炼、质朴的诗化文学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友人之间依依难舍的惜别图。诗句中传达的真挚友情让人动容。全诗的结构规整,严格遵循七言诗的音韵要求,因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之美,由节奏顿数相同产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句末同韵相协构造的循环反复之美(如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和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末“尘”字与“人”字同韵)。诗化语言形式美和友人间的惜别之情相融合,体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的美学思想。

2.2理解诗化语言的跳跃性,提高艺术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运用经常省略过渡、转折词语,破坏语法规则,在逻辑结构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其跳跃的动作间没有连续性,只依存于相同的情感线索。如男女高音独唱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歌《我爱这土地》而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诗人将自身虚拟为一只体型弱小意志坚强的小鸟,即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要用生命的力量唱出对土地的执着、坚贞和爱恋。诗歌中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四个,即: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践踏和的中国土地,河流象征着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将到来。艾青写这首诗歌时正处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和艾青忧国忧民的赤字情怀共同作用于鸟儿的形象,产生一种奇特的审美意象,极大地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2.3分析诗化语言的音乐性,寻找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联系

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相关联系,诗化语言中长短句的运用和音乐中音符时值的运用产生的节奏效果,因其长短不同而产生节奏上的更迭起伏。诗化语言中词句的反复运用和音乐中的回旋曲式一样,带来形式上的回旋反复之美等。

3结语

第5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谈声乐艺术中的文学语言

1诗化文学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音乐和文学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以人声演唱的音乐传递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而情感的传递需有载体,声乐艺术的情感载体是音乐旋律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在传达思想情感,构建听觉感官审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习文学语言是声乐艺术工作者在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特别是在提高文学语言审美鉴赏力方面应下苦功夫。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鉴赏力应从对诗化语言的学习入手。诗化文学语言在与音乐的融合中,形成语言的形式美感,如诗歌遣词造句时的对仗、排偶带来的和谐规整;节奏顿数相对,平仄相见带来的抑扬顿挫;句尾归韵带来的循环反复。这种诗化的形式美又必须为诗歌的表现内容服务,即诗歌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情应为诗歌表现内容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亦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可以说,理解了诗化文学语言的诗情,才能真正地表现声乐艺术。

2如何理解声乐艺术中的诗化文学语言

我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文化。诗歌文化的星空中有许多灿烂的篇章,这些优秀的篇章不论是乡野歌谣还是名家之作,都是我们学习诗化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优秀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画卷。声乐艺术学习者可以从这些诗歌中领悟诗化文学语言的精妙,培养提炼诗情的能力,品味诗化文学语言在形式美和内容美何如达到高度的统一。

2.1精读诗歌,潜心品味诗化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声乐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根据诗歌进行作曲创作的。如具有古典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最初本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根据唐代着名诗人王维的七言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建国后我国着名作曲家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曲,夏一峰将其整理改编成现在流传较广的声乐艺术歌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王维以精炼、质朴的诗化文学语言,向我们呈现了一幅友人之间依依难舍的惜别图。诗句中传达的真挚友情让人动容。全诗的结构规整,严格遵循七言诗的音韵要求,因平仄相间带来的抑扬顿挫之美,由节奏顿数相同产生的和谐之美,以及句末同韵相协构造的循环反复之美(如第一句“渭城朝雨轻尘”和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末“尘”字与“人”字同韵)。诗化语言形式美和友人间的惜别之情相融合,体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的美学思想。

2.2理解诗化语言的跳跃性,提高艺术想象力

诗歌的语言运用经常省略过渡、转折词语,破坏语法规则,在逻辑结构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其跳跃的动作间没有连续性,只依存于相同的情感线索。如男女高音独唱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我国着名作曲家陆在易根据我国现代着名诗人艾青的抒情诗歌《我爱这土地》而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诗人将自身虚拟为一只体型弱小意志坚强的小鸟,即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要用生命的力量唱出对土地的执着、坚贞和爱恋。诗歌中鸟儿歌唱的对象有四个,即: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践踏和凌辱的中国土地,河流象征着压抑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将到来。艾青写这首诗歌时正处于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和艾青忧国忧民的赤字情怀共同作用于鸟儿的形象,产生一种奇特的审美意象,极大地提升了审美表现力。

2.3分析诗化语言的音乐性,寻找诗歌与音乐二者之间的联系

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与音乐的相关联系,诗化语言中长短句的运用和音乐中音符时值的运用产生的节奏效果,因其长短不同而产生节奏上的更迭起伏。诗化语言中词句的反复运用和音乐中的回旋曲式一样,带来形式上的回旋反复之美等。

第6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关键词]《阳关三叠》 古诗词 音乐 结合

在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有这样一批作品,它的歌词来源于中国的古诗词,引用原词或在原词的基础上加以填充和变化,使古诗词与所创做的音乐完美结合,从而使得歌曲更具有表现力,在我国音乐史发展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古今中外的《阳关三叠》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对其内容和形式及词作与音乐的有机构合和极具个性的特色之“三叠”创作手法的分析,对于借鉴我国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创作方法,促进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阳关三叠》是始创于唐代的著名琴歌,有唱有奏。歌词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词,曲子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叠奏方式,即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即兴性变奏、展衍和发挥,曲调缠绵,感情深沉,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

歌曲共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商调式)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感怀, 感怀” 等处的八度大跳,和“依依苦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等处的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在曲式结构上,《阳关三叠》大体上是由相互重复的三叠加上一个尾声而成。三叠中的每一叠都是由两小段构成。每叠的前一小段,除了有些小的装饰上的差异之处,基本上是相同的。三叠彼此间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每叠的后一小段。在后一小段中,由前至后,从第一叠至第三叠情绪逐叠有所发展。二叠比之一叠,在前一小段与后一小段之间,多了“依依顾恋”的一句;三叠则在后一小段开始之后,才插进了长至十小节的,由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的一个变化之段。这一变化之段,不仅由新鲜而形象深刻的乐句构成,而且使用了新奇而突出的节奏变化,使乐句逐渐推向高潮。尾声是全曲感情的收束,也是调式的归结。该乐曲在曲式和调式的使用上,都为增加乐曲的表现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时,《阳关三叠》曾有过几种演唱形式,有用弦歌和琴歌的形式,也有用其他乐器伴奏的形式,更有被用于歌舞大曲音乐中。多种多样的演唱方式使这首歌曲在体裁形式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的《阳关三叠》的词已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诗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它把原诗的28字改变为长短句259字,使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歌曲曲调变化发展似乎已成规律,但王维的原词由于演唱情境的不同,已经经过了数次的变化,具有多种唱法。

关于《阳关三叠》的三叠唱法,苏轼在《志林》中曾专门做过探讨:“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之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我们从苏轼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阳关三叠》已经有了多种叠法。

叠法一: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叠法二:渭城,渭城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其余三句类推)

另据明朝《浙音释字琴谱》所载《阳关三叠》,叠法更为复杂多样,与前又有差别。此首歌曲只在第一小段用“渭城……故人”作歌词,其余六段分为(1)解木兰舟,(2)辞黄鹤楼,(3)迢遥去路,(4)恨逐来潮,(5)风吹杨柳,(6)月照汀洲。第4段里有“为功名,为功名,邮亭驿路凛零,慢敲金镫怆离情,听唱(那)阳关第四声”。这里很显然《阳关三叠》只作为第一叠出现。

清代《琴学入门》所载,更是直接标出一二三段,即三叠一段一叠。唱词大概有“(一)柳色撩人万绪纷,长条挽不得行人住,种向江头为谁春?怕听阳关第一声。(二)更尽一杯酒,阳关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二声。(三)浥轻尘、柳色新,一杯酒,无故人,怕听阳关第三声。”

所以概括来说,三叠的解释有两大类:一类认为“叠”在诗内,另一类认为“叠”是在原诗基础上的扩充发展。

在现存艺术歌曲《阳关三叠》中,歌词的“三叠”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情况: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

(尾声)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鸿雁来宾。

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l000多年来,人们就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所以“阳关”二字,在中华民族文学的词汇中,实际已成了“别离”的同义语。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伤离别”演绎出了一段段美丽的人间佳话。从古至今,“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这与歌曲《阳关三叠》广泛传唱及其深远影响是分不开的。

文学是借语言形式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传达感情的艺术,艺术歌曲《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它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上,更在于歌词取材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诗词上。中国传统音乐忧郁哀婉的曲调配以古香古色的诗词,无疑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在中国艺术歌曲中,《阳关三叠》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这类艺术歌曲的典范之作,为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它的艺术成就可以证明,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拥有更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拥有了更大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10.

[2]梁茂春.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m].2005,6.

[3]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1,6.

第7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一、创作、翻译、研究、出版――著作等身的双语精英

欧阳昱,男,1955年生,原籍湖北黄州,现为澳洲公民,定居墨尔本。中英文双语作家、诗人、翻译家、《原乡》文学杂志和原乡出版社创办人及主编,澳洲墨尔本华人作协会员。

1973年,欧阳昱从黄冈中学高中毕业,随即下放农村,后在工厂当工人。

1979年,欧阳昱考上大学。1983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该校已于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英美文学学士。1986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攻读英澳文学硕士,1989毕业后任教武汉大学,同年开始创作第一部中文长篇小说《愤怒的吴自立》。

1991年,欧阳昱到墨尔本留学。同年创办澳洲唯一的纯文学杂志《原乡》,随后又创办原乡出版社,翻译国内诗人诗作,出版海外作家作品,该杂志已被写进2000年的澳洲文学史(Elizabeth Webby编)。1995年获拉特罗布(La Trobe,又译为拉筹伯)大学英文系澳洲文学博士。其博士论文《表现他者――澳大利亚小说中的中国人(1888-1988)》于2000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2008年,欧阳昱任武汉大学英文系讲座教授。2005-2010年,任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2006 -2012年,任澳大利亚翻译学院兼职教授,讲授文学翻译课程。2012-2016年,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思源”学者兼讲座教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中英文学翻译和英文创意写作。

2011年,欧阳昱被评为2011年度百名顶级墨尔本人之一(Top 100 Melbournians of 2011)。2012年,他被编辑部设在纽约的中文杂志《明镜》月刊评选为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海外华人作家之一。

2013年,其《自译集》(Self Translation)入围澳洲新南威尔士总督奖的文学翻译奖。欧阳昱还因其全部作品而获得2013年度纳吉・纳曼(Naji Naaman)文学奖的荣誉奖。同年,《关键词中国》由台北新锐文创出版,《译心雕虫:一个澳华作家的翻译笔记》也在台湾秀威出版社出版。“关键词中国”和“译心雕虫”分别是他在墨尔本两大中文报纸《联合时报》和《大洋时报》开设的专栏名称,他每周都同时为这两家报纸供稿,持续多年不辍。

2016年,台湾猎海人出版社出版了欧阳昱的《澳中文学交流史》。迄今为止,其中英文出版物总数已接近80部(含译著41部)。如果把这些出版物堆在一起,高度应该会超过他本人的身高,因此,说他著作等身应该一点也没有夸张。

欧阳昱曾数度获澳洲创作基金奖,两度入围新南威尔士总督文学奖。第四部英文诗集《异物》获悉尼2003年快书自费出版诗歌奖。英文诗歌代表作为《最后一个中国诗人的歌》(Songs of the Last Chinese Poet),41部译著中代表作包括《女太监》、《新的冲击》、《卡普里柯尼亚》和《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

诗歌创作方面,欧阳昱已在世界各地数百种杂志上发表数千首中英文诗歌,其作品发表地遍及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爱尔兰、新加坡、印度、爱沙尼亚、俄国、瑞典、德国、奥地利、越南等众多国家。他迄今共出版14本英文诗集和8本中文诗集。中文诗集《诗非诗》201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英文双语诗集《自译集》于2012年由澳大利亚艺术理事会出资在墨尔本的Transit Lounge Publishing出版。英文诗集《自由晕眩》(Fainting with Freedom)也由澳洲艺术理事会出资于2015年下半年在澳洲五岛出版社(5 Islands Press)出版。其中文诗歌两次入选中国最佳诗歌选,英文诗歌自2004至2014年,连续九次入选澳洲最佳诗歌选。

小说创作方面,1999年原乡出版社出版其首部中文小说《愤怒的吴自立》,该小说从写作到出版经过长达10年的历程。英文长篇小说处女作《东坡纪事》(The Eastern Slope Chronicle)获2004年阿德雷得文学节文学创新奖,欧阳昱凭借这部小说,首次把华人作家的名字骄傲地加载在澳洲历史最悠久的阿德雷德艺术节的文学获奖名册上,南澳州长迈克・兰亲自向欧阳昱颁发奖金一万澳元。该小说一经出版,悉尼大学英文系就把它选为教材,并邀请他前去讲学授课。

第二部英文长篇小说《英语班》(The English Class)由Transit Lounge Publishing出版社于2010年在墨尔本出版,并于2011年获得新南威尔士总督奖社区关系奖,新南威尔士总督奖克里斯蒂娜・斯台德长篇小说入围奖,昆士兰总督文学奖入围奖和西澳总督文学奖入围奖。2012年,该书又入围墨尔本奖(the Melbourne Prize)。

第三部英文长篇小说《散漫野史》(Loose: a Wild History)由南澳威克菲尔德出版社(Wakefield Press)于2011年出版。澳洲书评家丽莎・希尔(Lisa Hill)说,可以根据该书认为,如推荐三个澳洲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欧阳昱应为其中之一,她说:“This is because I think that (along with Brian Castro and Gerald Murnane) Yu is a possible candidate for a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东坡纪事》、《英语班》、《散漫野史》构成欧阳昱的英文长篇小说三部曲《黄州三部曲》(The Huangzhou Trilogy)。

第二部中文长篇小说《淘金地》于2014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欧阳昱第一部在中国大陆发表的小说作品。

翻译方面,《我不知道的那些事情》、《致命的海滩》和《绝对批评》分别于 2013、2014和2015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致命的海滩》还获得2014年的澳中理事会翻译奖。

他用英文翻译的中国诗人树才、伊沙、杨邪合集于2013年由澳洲Vagabond Press出版。英译当代中国诗人诗歌选《打破新天》(Breaking New Sky: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同年由澳洲墨尔本的五岛出版社出版。

此外,2002至2012年,欧阳昱多次应邀参加澳洲及国际文学节,比如香港国际文学节、丹麦中国诗歌节、悉尼文学节和诗歌节、新加坡国际文学节、墨尔本作家节、新西兰基督城国际文学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文学节、达尔文Word Storm文学节、布里斯班作家节、北京和成都两地举行的澳洲作家周。2007年,欧阳昱在澳洲国立大学、国防大学和堪培拉大学任驻校作家。2012到2014年,他应邀前往南京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学。2015年,应邀参加澳洲卧龙岗大学多元文化写作研讨会,两次到复旦大学为创意写作研究生演讲。由此可见,作为双语精英,欧阳昱在创作、翻译、研究等领域的影响力在海内外不断扩大。

二、双语诗歌:挑战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底线

1991年出国前,欧阳昱就已写诗1000多首,却仅在《飞天》杂志公开发表过一首诗,其诗歌创作努力与其当时所得到的诗坛认可程度严重不匹配。据他自己说,其中英文诗歌,迄今加起来已逾万首,很多都没有公开发表,且永远不可能全部发表。读研期间,他翻译《西方诗选》,在国内未能公开出版,出国十多年后才于2005年在《原乡》文学杂志第10期以特刊形式推出。

在已出版的20余本诗集中,其诗占的比例不小,有人统计他写的诗超过1000首。这些诗歌让人读后感觉他有时是在以下半身思考用上半身写作,有时又是在以上半身思考用下半身写作,他在用诗挑战自己写作底线的同时,也在挑战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底线。比如《啊,月下的树荫多么宁静》、《我多么渴望,有一个女人》、《渴望》、《性的告示》、《是一件体力劳动》、《黑美人》、《迪斯科舞厅》(Discotheque)、《们》(Prostitutes)、《与时光》、《性而上》(Sex Up)等,性语言、性动作、性暗示屡屡出现于其诗作之中。不了解他的读者,猛不丁读到这些诗,可能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对他本人及其作品产生反感。

他数量庞大的万余首诗中,包括诗在内的很多诗歌,因直白、不避粗俗鄙陋而对读者构成直接而强烈的冲击力,也同样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底线进行挑战。他的诗中不乏粗话,比如组诗《男人四十》。而《厕所沉思》:“飞机在一万米高空飞行时/我在厕所大便/无论他此时飞过中国/还是地狱/我都有一种/在世界的头上/拉屎拉尿的感觉”。这首形同大白话的诗,看上去直白粗陋,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真实的感受和心态。再比如《海外工作》一诗:

过去我们不耻于做的

现在我们都耻于做了:

修栅栏剪草坪做清洁

开机床送外卖洗盘子

看孩子摆摊子当

开奶吧卖杂货跑生意

吃救济吃工伤吃自己

下下水道下地狱

做死人做活人做洋人

为移民为活命为孩子

从前的生活似黄连

如今的日子甜如蜜

有什么知耻不知耻

生活就是这么回事

这首诗道出了许多华人移民海外之后真实的生存状态。移居他国的华人新移民,大多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有不少人原本在国内就已身居高位,诗中列举的这些海外工作,他们在国内原本是不会去做的,可到了海外之后,迫于生存压力,却不得不把这些职业纳入自己的收入来源选择,而不愿家乡父老知道自己真实的海外生存状况。

直白、不避粗俗鄙陋,可以看成是欧阳昱诗歌风格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贯穿在他的众多诗作之中。生长于湖北黄州的他,有时还把家乡方言直接入诗。比如《净化》中的“养活她必须以猪粪牛粪和人的芭芭”,这句诗中“芭芭”在不少湖北方言中指的是大便。再比如《皮绊》:

湖北人

把这词

读成“皮判”

…………

前面加上一个“搞”字

成了“搞皮绊”

…………

某某与某某皮绊

而被

某某与某某皮绊

而被关进监狱

…………

这首诗中的“皮绊”在湖北武汉、黄州、鄂州一带的方言中就是有不正当男女私情或通奸之意,欧阳昱不避粗俗,不光把它拿来直接入诗,而且还在诗中明确表达了他对这个词的喜爱之意。

欧阳昱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做的探索是多侧面的,即使是在写乡愁和离愁这一华人作家常写的题材时,他对故乡异乡、原籍国移居国、母族和异族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表现,也与其他华人作家有明显不同。比如《双性人》:

我的姓名

是两种文化的结晶

我姓中国

我叫澳大利亚

我把它直译成英文

我就姓澳大利亚

我就叫中国

我不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

我拥有两个国家

…………

类似诗歌还有《永居异乡》、《我对儿子说》、《二度漂流》、《我的祖国》、《独立宣言》、《我的两个女人》等。这些诗反映了欧阳昱离开中国、移居海外之后,对自我、身份、语言、文化、归属等认同方面的迷茫与思索。

三、中英翻译:数量与质量足以傲视同侪

《译心雕虫》是欧阳昱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笔记非小说作品,全书450多页,35万多字,在2013年由台湾秀威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笔记非小说形式、从各个角度深入浅出、由浅入深、显微镜似地解剖文学翻译和商业翻译中碰到的各种疑难问题的非理论书籍。欧阳昱积30多年翻译之经验、40多本中英文译著之大成,在书中侃侃而谈,对中英文翻译有兴趣的读者、从业者或研究者读后定能从中受益。欧阳昱在其博客中如此介绍此书:“此书可顺读,也可逆读,还可从任何一页翻开,找感兴趣的关键词或句阅读。”

前文说过,欧阳昱已出版译著41部,也就是说,翻译作品在他近80部著作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而41这个数字足以让绝大多数从事翻译工作的从业者望其项背。不光在数量上取胜,其译著质量也得到认可,《自译集》曾于2013年入围澳洲新南威尔士总督奖的文学翻译奖。

作为一名资深翻译,欧阳昱不光翻译他人的作品,也致力于翻译自己的诗作,这本《自译集》就是他将自己的诗歌从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成果,书中收录了90余首他历时40余年写就的中文诗歌和他自己对这些诗歌所做的英文翻译。这种写作与翻译尝试,在作家和译者中鲜少有人踏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会写诗的不一定会翻译,会翻译的不一定会写诗。而欧阳昱敢于在这两方面接受挑战,其勇气主要来源于他对自己在诗歌创作和文学翻译这两个领域的双重自信,是他作为双语精英的有力证明。而自译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现象,对传统的翻译原则、译者任务、翻译技巧与评价标准都已造成新的冲击,创作界和翻译界都对自译怀有畏惧感,因此自译活动乏人问津。欧阳昱的自译尝试则强势展现出其信心和勇气。

其翻译覆盖面很广,涉及诗歌、小说、历史和学术著作,在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欧阳昱时常展示其敢于创新的一面,自创了很多中英文新词,来解决这两种语言中无法对等翻译的难题和困境。比如:他在写《油抹布的气味》(On the Smell of an Oily Rag)时,就通过直译自创了一个词来给这本书定位,称其为“pen-notes nonfiction”。他在翻译实践中逐渐否定了严复关于“信达雅”的说法,在《译心雕虫》一书中甚至提出了翻译可以既不信、也不达、更不雅的观点。他还创译了三个字:stereotype(“滞定型”),teenager(“挺奶仔”)和scribble gum(“草书桉”),发现了“反译”这种翻译方式,并在《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即反译》这篇文章中对此加以详细阐释。

四、小说创作:坚持用双语尝试先锋实验

与其诗歌和译作相比,欧阳昱的小说数量明显少得多。他迄今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共五部,两部中文,三部英文。但他在小说创作上进行的双语先锋实验所取得的成就和达到的高度,却远超其诗歌创作所做的同类尝试。

海外华人中能坚持先锋创作实验的作家不多,除了高行健、马建、严歌苓、裘小龙等少数作家还会在创作中尝试先锋写作技法外,绝大多数华人作家都是采用现实主义的传统写实技法来撰写作品。而欧阳昱不光在诗歌写作中进行先锋写作实验,更在其小说创作中将其先锋实验探索之路延伸得更远。

《愤怒的吴自立》中的吴自立是年仅21岁的在校大学生,却整日陷入寻死自戕的冥想之中而不能自拔。书中主要描写他对自我毁灭的设计,对他人即地狱的仇恨,对世态的仇视和愤怒,认为“只有彻底毁灭自己,才能够整个儿毁灭世界。”“现在唯有一个愿望:自杀。”

小说并无紧凑的情节,充满幻妙的描写,谐音语意的建构,用死亡来消解死亡,用荒诞来解构荒诞,读者从中能感觉到,写作时的欧阳昱其实和主人公一样内心充满愤怒、无望、无力、迷茫,欧阳昱在该书的《自序》中说:“也许我跟吴自立的唯一相似之处在于,我们都想自杀,都在寻找一种最完美的自杀方式。在找到这种方式之前,我们都还没死成。”

三部英文小说《东坡纪事》、《英语班》和《散漫野史》也都明显表现出先锋探索意识,在写作技巧上都有大胆创新,带有实验特征。特别是《散漫野史》,其最大特点就是“散”,比如各章节不按传统的数字顺序排列,而是随意加小数点;书中包含日记、回忆、笔记、信件、录音、电子邮件和其他文字资料的片段。整部作品就像大杂烩,无所不包,也没有清晰的情节结构。小说让人感觉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各种故事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后现代的拼贴手法被用到极致。或许正因如此,澳洲书评家丽莎・希尔(Lisa Hill)说,如推荐三个澳洲人得诺贝尔文学奖,欧阳昱应为其中之一。

《淘金地》是欧阳昱在中国大陆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以19世纪中叶华人远赴澳洲淘金为背景,书写了17000名华人为逃避澳洲政府的高额人头税,从南澳城市柔埠登陆,肩挑手提,带着行李,经过 800多公里的跨陆远征,千辛万苦赶赴淘金地的艰难历程。叙述者不断变化的76篇对话构成作品的全部内容,而对话中作家的声音却近乎隐匿,带有零度叙事特征,而且中英语混杂使用。

2009年,欧阳昱在诗集《慢动作・自序》中说:“先锋的意义至少有三:一,不写别人写过的东西;二,写别人不敢写,也不愿写的东西;三,写到完全没有可能发表的程度。……”“先锋不是姿态,而是一种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先锋是一种精神,但它一定得实事求是、实字求字、实诗求诗地加以实践。”由此可见,他在创作中进行先锋实验是一种有意的尝试。能有这种创作态度,能在创作中对此加以长期坚持,实属难能可贵。

五、学术研究:捕捉澳洲华人先辈的身影

新华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表现他者》,这本书其实是在欧阳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该书对100年里澳洲文学中对中国人的人物形象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从文化大背景、地理原因以及微妙的民族心理等方面对此进行详细论述。这本书也是他身为华人对自己祖先在澳洲文学作品中留下的身影所做出的具体、深入、细致的捕捉、概括和探索。

澳洲历史文献称早期的居澳华人“勤劳俭朴、奉公守法”,是“整个社会的典范”,但在澳洲作家笔下,华人却成了邋遢懒散、奸诈狡猾、心怀鬼胎、面目可憎的“异类”。他们称华人为“中国徒”、“这些中国坏蛋”、“居心险恶的东方人”、“黄祸”等。为什么官方和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反差如此之大呢?欧阳昱说是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使然。从文化大背景来看,澳洲文化是一种欧洲文化,在强大的亚洲文化挤压下,本能地对外来文化保持高度警惕,产生排外心理;而且早期的澳洲人相较于英国人而言有一种普遍的自卑心理,歧视和排挤地位比自己更低的人,就成为他们求得心理平衡的一种有效方式;澳洲四面环海,地理上与外界隔绝,客观上造成了澳洲的自我封闭,再加上澳洲地广人稀,本地人和外来人口之间容易产生隔膜,澳洲人容易轻易相信“黄祸”之类的谣传。以上是欧阳昱在他的这部学术著作中对澳洲官方和作家笔下的华人形象反差巨大所做的深入分析,他采用爱德华・萨伊德东方主义理论作为依据,对澳洲文学中表现中国人的问题进行评论和阐述,表达他对东西方不平衡现象的个人思考,对华人在澳洲文学中的存在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8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关键词:中晚唐;幕府文人;交游和创作;政治功利性

唐代中晚期,幕府文人的诗歌创作蔚为大观,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和创作了多篇优秀的诗歌。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删中晚唐文人入幕和幕府文人交游与创作之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原因。

一、中晚唐文人入幕的政治原因

唐代科举新进士守选制和官员铨选制的严格规定和多不能按期实现是促使中晚唐大批文人入幕的直接原因。所谓“守选”,是指新进士获得做官资格,但不立即授官,而是居家等候吏部铨选。《蔡宽夫诗话》“唐制举情形”云:“唐举子既放榜,止云及第,皆守选而后释褐。”新进士守选年限一般三年,而且不一定在期满后授官,以致“半生守选,始遂一官。”唐代六品以下官员“凡居官必四考”,即在下一轮升迁改转前要经过四年四考。到中晚唐,很多官员即使考核满意也不能立即再任,而是要等吏部铨选。所谓“铨选”,是指吏部对守选期满的六品以下官员进行考选然后再任命职位。由于选人多,官位少,中唐以后,吏部铨选由每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竞争更加激烈,“国朝旧制,吏部选人,每年调集。自乾元以后,属宿兵于野,岁或凶荒,遂三年一置选。由是选人停选,其数猥多,文书不接,真伪难辨,吏缘为奸,注授乖滥,而有十年不得调者。”

唐代官员奏荐制是解决守选期的进士和官员政治出路的主要途径。所谓“奏荐”,是指地方人员如节度使等推荐优秀人才到朝廷做官。中唐以后,朝廷限定奏荐的次数和人数,奏荐由一年两次改为一年一次,咸通十二年(871)规定奏荐人数每道每年不得超过两人,河东道等大道不能超过三人,同时采用考试办法。朝廷虽然加大了对奏荐的严格限制,但中晚唐方镇势力扩大,不仅可以自辟僚佐,而且可以自主奏荐幕僚,即使布衣也有机会被奏荐授官。

河东府(治所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和河中府(治所蒲州,今山西永济市)是北方的两个雄镇,军事地位极为重要,北抵制回鹘,西与朔方节度使成犄角之势抗拒吐蕃和突厥,东对河北三镇形成制约,朝廷往往派重臣镇之。笔者统计,以高官身份出镇河中府的有郭子仪、李怀光、浑?、张弘靖、崔铉、郑光、杜审权、王重荣和朱全忠等。出镇河东府的有:皇室成员信安王李?;宰相李?薄⒍佩摺⑿猎凭?⒄藕刖浮⒗畛獭⒖党醒怠⒅4于浴⑾糈?⒗钗怠⒄潘怠⑼蹒啤⑴岫龋挥珊佣?诙仁股?猎紫嗟恼偶握辍⒙盱荨⒗羁擞玫取=诙仁刮?嘀彩屏Α⒉ハ陨?????忠庾嗉雠矢剿?堑挠判阄娜恕R蛭?佣?秃又辛叫壅蚩梢员绕胀ǚ秸蚨嘧嗉鲆桓雒?睿?送臼б獾奈娜饲髦?麴停?谕?柚??魃??迪终?喂γ???健笆烤?又?⒘蠲??辽萍郏???鞘悠涓??嶂囟?!

正是守选、铨选和奏荐制度促使大批新及第进十和守选官员及落第文人选择了入幕,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云:“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外幕,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因而,抱着政治期盼入幕的文人的交游和创作就普遍具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

二、幕府文人交游和诗歌唱和的政治功利性

幕府文人府事之余诗歌唱和,在文化精神生活娱乐的同时,也在文化交流中加强了政治上的联盟。

出镇河东府的朝廷重臣多选拔优秀人才充幕僚,在太原形成一个个文人集团。如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张弘靖节度河东。“公府政多暇”(韩察《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全唐诗》,下同),某日与幕僚登太原某一山亭。张弘靖首作《山亭怀古》一诗,随从的节度判官、侍御史韩察、节度副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崔恭、观察判官兼殿中侍御史崔公信、节度判官、监察御史高铢、节度掌书记、监察御史李德裕及给事中陆?e、左金吾卫大将军胡证、尚书左臣张贾均有和诗。张弘靖“归田竟何因,为郡岂所宜。谁能辨人野,寄适聊在斯”。诗表达了自己不能归隐山林,只能寄托于山水的心声,幕府文人的和诗也纷纷表达了隐逸的雅趣,如“轩冕迹白逸,尘俗无由牵”(韩察)、“高情乐闲放,寄迹山水中”(崔恭)、“於焉悟幽道,境寂心自怡”(陆?e)、“兹焉得高趣,高步谢东山”(高铢)、“东山有归志,方接赤松游”(李德裕)。幕府文人“视其主之好文如何,然后同调萃,唱和广”的行为正是他们寻求政治出路的功利性创作活动。

乾符中(874—879),北塞受到阴山府沙陀都督李国昌部族的虎视和侵扰,为安定北塞,僖宗诏命宰相郑从谠制之,并允许“自择参佐”。郑从谠本身是弘文馆大学士,所选幕僚多为文人,“乃奏长安令王调为副使,兵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崇龟为节度判官,前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赵崇为观察判官,前进士刘崇鲁充推官,前左拾遗李渥充掌书记,前长安尉崔泽充支使。开幕之盛,冠于一时。时中朝瞻望者,日太原为‘小朝廷’,言名人之多也。’他们形成的文人集团免不了时常诗歌唱和。郑从谠在河东府“知人善任,性不骄矜”,如重用大将张彦球,“累奏为行军司马。及再秉政,用为金吾将军,累郡刺史。”中和二年(883)郑从谠离开太原时,提拔书记刘崇鲁知观察留后事。郑从谠对幕僚的重用和提拔对其幕府文人而言具有极大的政治成功可能性。

河中府地处关中与河东交界,所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在军事地位上与京师唇亡齿寒。

建中二年(781),赵惠伯为河中节度使,在鹤雀楼与幕僚展开了一场诗歌唱和。幕僚李翰《河中鹳雀楼集序》记载了当时的盛况,“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宣风三晋,右贤好事,游人若归,小于承连帅之眷,列在下客。八月天高,获登兹楼,……前辈畅诸题诗上层,名播前后,山川景象,备于一言。上客有前美原尉宁文邈,前栎刚郡郑鲲,文行光达,名重当时,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鸿笔佳什,声闻远方。将刷羽青天,追飞太清,相与言诗,以继畅生之作,命予纪事,书于前轩。”可知当时畅诸首唱《登鹳雀楼》诗,众人相继和之。李翰序即就是对府主政绩和礼贤行为的称颂,同时也赞美了同僚的文名和佳篇。

兴元元年至贞元十六年(784—800),浑以相位节度河中。浑?常在重大节日与幕僚游历宴饮。“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其时为河中元帅府判官,是浑?幕府文人集团的主将,写有大量奉和诗,《全唐诗》收录有10首。这些诗歌或歌颂浑碱平叛功勋,“玉筵秋令节,今钺汉元勋”(仇日奉陪侍中宴白楼》)或写宴饮场面的歌乐,“艳艳风光呈瑞岁,泠泠歌颂振雕盘”(《春日喜雨奉和侍中宴白楼》);或向府主敬酒表达谢意,“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仇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围绕在府主周围的幕僚“俨然冠剑拥成林”,他们一起饮酒观舞,赋诗助兴。“彩笔征枚叟,花筵舞莫愁”(《九日奉陪侍中宴后亭》)描写的就是宴饮中诗歌唱和与歌舞表演的欢乐场面。卢纶是在位居下僚的情况下入河中府的,他的奉和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功利性。

三、幕府文人政治得失间的个人咏叹

中晚唐文人入幕意在寻求仕宦升迁,但入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异日入为大大公卿”。事实上,入幕给文人带来的往往是期望和失望的双重压力和巨大失落。长期滞留幕府,怀才不遇的感叹难免通过诗歌创作宣泄出来。诗人卢纶的遭遇、心态及创作就是这类幕府文人的典型。

卢纶一生命运多舛,宦海浮沉。约大历六年(771)卢纶受到宰相元载、王缙举荐,进入仕途。大历十二年(777),元载被赐死,王缙被贬,卢纶受累去官。兴元元年(784)入河中浑?幕为元帅府判官。贞元十三年(797)秋,被超拜为户部郎中,约第二年卒。”在河中府十三年的军幕生活中,卢纶创作的大量诗歌表达了一个幕府文人在政治上的期望和失落的起伏心态。

卢纶河中府早期诗歌主要是歌颂军幕生活。如《且昔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卢纶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浑?部下娑勒擒豹的全过程:“舍鞍解甲寂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_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以夸张和反衬的手法突山娑勒的神勇:“万大失容千马战”;想象中战场上的所向披靡:“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乐观向上的豪情和对军幕生活的歌颂。

卢纶初入河中府充满豪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军幕生活的枯燥,诗人发出“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酬灵澈上人》)的悲苦吟唱。这种悲苦情绪常常流露在卢纶此期的宴饮、游历、送别诗中,诗人多以对比手法赞美酬唱对象显要发达,悲叹自己年老多病和长年蜗居军幕。

《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和《晚秋河西县楼送浑中允赴朝阙》,卢纶以仰羡之情分别赞美了浑?之子浑炼和浑镐出身富贵又立官朝廷;《孤松吟酬浑赞善》把浑?子浑赞善比作“朱门青松树,万叶承清露”,自己则“深山荒松枝,雪压半离披”。这三首诗卢纶把自己的怀才不遇与浑之子的飞黄腾达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诗歌还有《送崔?邻拾遗》、《和阳崔侍郎游万固寺》、《同薛存诚登栖岩寺》等。“荒松枝”、“衰木”、“白头人”、“愚天”、“尘泥”、“蒲柳老人’等就是诗人对自身的形象写照。

卢纶河中府期间,“大历十才子”死的死,贬的贬,诗人联系自己年老多病又不得志,不禁悲从中来,写下《得耿司法书因叙长安故友零落……》一诗,“鬓似衰蓬心似灰,惊悲相集老相催。……尘容带病何堪问,泪眼逢秋不喜开”,句句含悲,字字流泪。几年以后当十才子只剩下卢纶与夏候审时,畅当写诗“感怀前踪”寄于卢纶,卢纶回寄《……畅博士当感怀前踪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兼寄夏侯侍御审侯仓曹钊》诗“以申悲旧”,诗歌前半部叙述自己的坎坷经历,后半部追述昔日诗友的才情风流,今昔之比让诗人无限悲叹。

当期望通过府主而升迁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卢纶开始寻找另一条道路,写诗给官位显赫的韦氏舅舅,希望得到他们的举荐。这样的诗作有《秋中野望寄舍弟绶兼呈上西川尚书舅》、《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四舅》。卢纶写诗给舅舅韦渠牟,韦回寄《览外生卢纶诗因以示此》,“终期内殿联诗句,共汝朝天会柏梁”已暗示出韦有举荐卢纶之意。卢纶回微酬太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郗公怜戆亦怜愚,忽赐金盘径寸珠”感激韦渠牟对又“戆’,又“愚”的自己的关心,“径寸珠”美誉韦诗,“忽赐”,二字表现出诗人受宠若惊之感。“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久旱逢甘露”般的喜悦,果然卢纶不久被超拜为户部郎中。

纵观卢纶河中府期间的诗歌,可清晰地看到其心态经历了一个“期盼—歌颂—悲苦”的过程。透过卢纶的幕府经历和心态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晚唐文人入幕交游与创作的政治功利性。

四、寻求政治出路而游历幕府的文人创作

中晚唐文人游历幕府,期望得到有影响力的府主的提拔和举荐,河东府和河中府作为北方重镇,是中晚唐文人游历的首选地之一。

这类幕府文人的诗作,往往首先是上诗府主进行一番称颂。如鲍溶,元和四年(809)进士,守选期间游太原严绶幕,上诗《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赞美严绶受帝王之托保卫北门,使之出现一派和平景象:“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愿请执御臣,为公动朱幡”,明确表达了诗人期望入幕的思想。张祜,举进士不第,有《献太原裴相公三十韵》诗上河东节度使裴度,诗云:“一镜辞西阙,双旌镇北都。”后又上河东府一李姓府主《投太原李司空》一诗,诗云:“位压中华险,功排上将荣”。这两首诗都极力赞美河东府的战略地位,歌颂府主的功绩。“圣明神武尚营边,我是何人不控弦。……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冬日并州道中寄荆门舍》)表达了诗人想在太原建功立业的愿望。欧阳詹,泉州晋江人,贞元八年(792)进士,守选期满,未授官职。贞元十五年(799),欧阳詹游河东李说幕,向府主献诗《咏德上太原李尚书》,赞美府主身处重地显职,诗云:“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锵玉半为趋阁吏,腰金皆是走庭流。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其次是沟通与幕僚的关系以期被引荐。如开元十九年(731),高适北游幽蓟,次年(732)春到达太原,与信安王李?府的幕僚饮酒作诗,曾作三十韵诗赞美诸位幕僚“并秉韬钤术,兼该翰墨筵”。《信安王幕府诗并序》云:“开元二十年,国家有事林胡,诏礼部尚书信安王总戎大举,时考功郎中王公,司勋郎中刘公,主客郎中魏公,侍御史李公,监察御史崔公,咸在幕府,诗以颂美数公,见于词凡三十韵。”高适游历河东府并作诗颂美诸幕僚,盛赞中寄予着被引荐的期望。高适此次入河东幕没有成功,他离开太原前往幽州节度使(治所今北京市)张守?幕府继续寻求出路。

欧阳詹,上诗河东府主李说后,又致力与幕僚的交游,和他们游美景进行诗歌唱和。如欧阳詹与河东行军司马郑儋登汾水一高阁,郑儋作诗《登汾上阁》感叹欧阳詹从南到北游历的辛苦,欧刚詹和《陪太原郑中丞登汾上阁》,诗云:“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欧阳詹还陪郑儋和行军司马严绶登龙兴寺阁,有诗《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和《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诗云:“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欧阳詹与幕僚唱和的诗歌往往抓住最动情之词“断肠”、“自怜”、“独恨”等表达其奔波仕途的辛酸惆怅以打动幕僚引荐之心。欧阳詹又陪严绶游童子寺,有诗《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还写《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诗于两位河东节度从事薛芳和齐孝若。“升堂有知音,此意当如何”,诗人直接向二人表达了希望他们向府主引荐自己的愿望。

第9篇:重阳节诗歌范文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意 诗情 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独创的阅读文体,它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内容及情感,用比较好懂的现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诗歌。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学习中应该以诗歌为主,文章是为诗歌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学习课文作为主要任务。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一、读懂诗意

教学文包诗,首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读懂诗的意思。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让学生阅读全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再次,把文中的诗歌和课文的情景结合起来阅读,想想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诗句的意思的。把二者对应起来阅读和思考,借助课文学习古诗,读懂古诗的内涵。

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M老师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

师:(出示诗歌原文)谁起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大声朗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教师在诗中标出停顿号)

学生再读。

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答案都在课文中,请你们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读懂了“独”的意思,就是独自一人的意思。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

生:我知道“异乡”是指京城长安。“异客”就是离开家乡的人,这里指王维。

生:“佳节”是指重阳节。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生:我知道“插茱萸”和“登高”是王维家乡重阳节的风俗。

生:“遥”是遥远的意思。

生:“少一人”指的是王维。

师:同学们借助课文,读懂了词语的意思,你能不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呢?

生:第一句意思是王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生:第二句的意思是“又到重阳佳节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第三句的意思是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兄弟们都要登高望远。

生:第四句的意思是大家都插着茱萸,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能不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

学生练习说整首诗的意思。

由上面的课例中可以看出,借助课文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的任何指导,学生也能自己读懂诗歌的意思。这就是文包诗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品味诗情

任何诗歌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它寄托着诗人的某种志向,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此,阅读诗歌,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探寻诗人寄予的情感。在和诗人的倾心交流中,感受那浓浓的情意,接受诗歌中人文的熏陶。这种情感,于诗歌中不易体会出,但是,在文章中,会有很直白的显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文本品味诗歌中那浓浓的情感。

还以这课为例:

师:诗人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思考。

师:谁来交流?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很“孤独”的情感。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第一段中说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而且已经两年了。那么小的年龄,离开家那么长时间了,一定感到很孤独。

师:还有哪儿看出他孤独?

生: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只有自己一人过节,多孤独啊!

师:是啊,一个是热闹的,一个是冷清的,真是孤独!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我觉得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师:从哪看出?

生:从“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句可看出。

生:我还从王维想起以前过重阳节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中,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不思念,就不会想起那时候的快乐。

师:王维想兄弟们一定在思念着他。其实表达的是?

生:他对兄弟们的思念。

师:这种情感从诗中能看出来吗?

生:我从“独”中能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异乡”和“异客”中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倍”感受到他对亲人思念的情感很强烈。

生:整首诗都能体会出他的孤独、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这样,立足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诗中抒发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放到诗歌中,让学生寻找情感的表达点,诗文互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语言

任何阅读课都肩负着学习语言的任务,文包诗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和积累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所选用的文包诗,在语言表达、行文构思上都值得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例。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课文在写李白送孟浩然去江边时,用了“伫立”和“凝望”等词,很值得咀嚼:

师:当白帆远去的时候,李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

生:一动不动地站立。

师:李白为什么伫立江边?白帆已经看不见了啊?

生:从伫立中能看出此时李白很失落,朋友已经远去了,他还不愿离去。

师:伫立中有失落,还有什么?

生:还有祝福,李白一定在心里默默祝福老朋友一路平安。

师:那么“凝视”什么意思?

生: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他凝视什么?

生:凝视孟浩然远去的白帆。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了两人情意的深厚。

师:两个让人感到很静的词语,背后是那滚滚的似江水在奔腾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段话。

文包诗的学习路径还有很多,教学中要因文而异,灵活把握,力争通过学习把学生引向学习古诗的路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