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梅花魂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梅花魂课堂笔记

第1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一、为阅读的个性化感悟,营造良好的氛围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设计,积极地走进文本,走进学生的心中,抛砖引玉,做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对话者,营造宽松、祥和、博大、温馨、自由、和谐的阅读氛围。《去年的树》中写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紧接着作者只用了两句话“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小鸟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作者给每一个阅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维与想象空间,所以我采用了引领学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方法,用整个心去和小鸟相对,让每一个孩子都去想:小鸟为何要回来?在路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小鸟又是怎样克服的?它克服困难的动力来自什么?这样一只“信守诺言、坚贞不渝”的鸟儿,活灵活现的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老师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大胆地去读、去思、去悟、去创新,去升华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融会,情感得以丰赡,思维得以开阔,个性得以放飞,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生命得以丰盈,写作也得以提高。

二、为阅读的“对话”交流架设桥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课上,师生的角色定位是导而不是带,是引而不是灌,把课堂看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去呼唤、去激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允许课堂上学生个体间的交流。这样有益于学生思路的拓展和智慧的点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做架桥的设计者,不做架桥的施工者。在学习台湾著名的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时,老师不仅架起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而且还架起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当课堂进行到高潮时,把作者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的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与仰慕。老师让学生此时最想对作者说点什么?这样学生把作者和文本生命的顽强与珍爱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加珍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放射成无限的。因为有了特定的情景教学,教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碰撞与对话,生成了许多生动的体验与新的认识,使教材的内涵得以发掘,使师生的人生观得以升华。

三、在续写中得以升华

第2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一、情境穿插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特定的情境,将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实现思维上的同步,达到全面提升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格的目的。

教学《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虚拟了场景:以教室代酒店,以讲桌代曲尺形柜台,自己作掌柜,请同学们作酒客。然后让同学们自发扮演孔乙己,依次表演孔乙己怪异的语言及“排”“摸”“罩”等动作。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这个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间就体会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扭曲灵魂和悲惨境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再创能力。

二、转移穿插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大脑处于高度紧张或心不在焉时,可以运用转移穿插的方法调拨学生的思维琴弦,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教学节奏更加疏密相间,促进教学活动持续开展。

某教师执教《死海不死》时,上课伊始,学生仍处于课间时的兴奋状态,精力非常分散。于是该师先做了一个实验,让同学们了解盐水比重的概念,进而明白死海“不死”的原因。他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很快便沉入了底,“谁有办法把鸡蛋浮起来?”此时老师问,“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蛋煮熟了,也许能浮。”一个同学不是很有把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只能用讲台上可能提供的条件。”该师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同学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食盐上,不少同学举手,希望到讲台上试一试自己的办法。此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颇高。

三、拓展穿插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故事情节加以适当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由此及彼地产生联想,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课文《孔乙己》一文的结尾,作者用近乎模糊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怎么去“结案”呢?于是,笔者让学生想象,许多学生结合上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饥寒过度,暴尸野外。而有部分学生却认为“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学生武侠剧中惯用的一环――无巧不成书,给人以惊喜,在孔乙己最危难之际,来了个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读书,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风,最终获取功名,且回到原籍做父母官……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鉴于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他们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以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激趣穿插

一般说来,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它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思路,陶冶情操,透彻理解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若适时适当穿插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幽默故事或活动,必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大脑疲劳,使课堂显得更加和谐、活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空前高涨,能主动思考和探究,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及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

如教学《竞选州长》时,笔者以故事穿插开始:同学们,我先讲一讲马克・吐温的逸事。他在发表这篇小说后,一天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长霍夫曼。霍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完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么厚,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够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同学们也许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我们读一读这篇小说就会更加了解作者小说幽默的语言和卓越的讽刺艺术。这一幽默激趣穿插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趣中促学,学有所获,思有所得。

五、对联穿插

教学文本中的重难点知识时若适当地运用对联穿插,能极大地激活教学,丰富知识,增加趣味,而且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把握。

如教学《雷雨》一文,为了鉴赏细节描写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某教师插入了一个“对对联,赏梅花”的教学环节,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周朴园和鲁侍萍有关‘梅花’”的一段对话:

鲁: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惊愕)梅花?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第3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 意境美;触景生情;文字美;斟词酌句;生活美;亲近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60-02

1.感受语文的文字美,斟词酌句

语文的美体现在文字上面,诗人对文字的拿捏是恰到好处的,用词不增不减,分量刚刚好,给别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的字词特别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深深地吸引读者的思绪,初中课本有大量优秀的文章和诗词,全部都是诗人的呕心力作,给世人留下佳作,例如,在讲授李清照的《醉花阴》诗词时,我让学生大声地去朗读,去领悟诗词的大致意思和中心思想,然后在黑板上提出问题,深层次去理解文章大意,问题一:文章哪些字词能体现诗人的内心思绪?学生1:"愁"、"凉初透"、"销魂"、"黄花瘦",能很好的体现诗人极度忧愁之情,在重阳佳节之际,多愁伤感的女主人公情思难寄,一句"人比黄花瘦"恰到好处,一个"瘦"字,十分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的内心难以掩盖的忧愁。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将思绪勾勒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从此,李清照的《醉花阴》成为了千古绝唱。又如温庭筠的《望江南》,异曲同工之妙,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展现的淋漓尽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我们读着读着就能体会词的大概意思。文章也是通过文字字眼的点缀,就能感受诗人的重重思念之情。诗歌里面的"独倚"、"肠断"一词,把自己的思绪全部写出来了,也要读者思绪万千,感受诗人断肠的思念悲痛之情。诗歌有着自己的韵律,能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便是语文的文字美。语文的文字美,需要读者慢慢品读,去细心揣摩。这样才能挖掘诗歌的美。

2.感受语文的意境美,触景生情

我们学习的课本知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章,堪称经典,所以,我们很有必要赏析文章的内涵,初中课本里面有大量的优秀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我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里,能感受一丝丝清凉,有很多过目不忘的优美文字,值得我们去品味,例如《沁园春・雪》,里面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的壮观丽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白雪皑皑的冬季,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让我们置身于此时此景。通过动静结合的修辞方式,诗人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仿佛整个山河都在跳跃,一幅生机勃勃的的景象映入眼前,将长城内外的景色描写的惟妙惟肖,诗人通过几句简短的诗句,点到为止,让读者身临其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给人一种意境美,文字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诗人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去展现美的感受,让读者留连忘返,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走进诗人的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又例如《卜算子・咏梅》,诗人上阕通过写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通过梅花生长的艰苦环境,梅花却能孤芳自赏,通过描写梅花生长的凄惨景象,下阕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对梅花这种无私的高尚的品质所敬佩,即使没有人欣赏,依旧盛开如故,就算被碾压成泥,也不忘向人间播散芳香。作者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进行自我抒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遭遇。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像梅花一样,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样的也是给读写描绘一幅意境美,让读者触景生情,去感受诗人的无奈。这便是诗歌的意境美,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可以用手去触摸,去感受它的灵魂温度。

3.感受语文的生活美,亲近自然

语文就是生活,这话说的真好,我们学习语文便是体验生活,去感受那个时代那些文人的所看所想,去感叹他们的感叹,去怜悯他们的怜悯,喜欢语文的学生情感是丰富的,饱满的,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多彩的,所以,学习语文对我们的生活是相当有益处的,它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在肤浅单一,它是有思想的,有灵魂的,也是有温度的。我们需要将课堂结合生活实际,去拥抱大自然,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再讲到鲁迅的《故乡》,我让学生自由畅言自己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自己的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学生1:"我喜欢那个生我养我的家乡,每次回到家,我能感受的到满满的幸福,家里的小伙伴们,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熟悉。学生2:每次我心情不好,我就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我很思念我的家乡,有时候会留下眼泪,但这是幸福的,对于家乡,有着无法言表的热爱。那里有着我许多的秘密和记忆。它只能藏进我的家乡,其他的地方,都不合适。通过学生的谈论,我话锋一转,那么鲁迅先生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思绪?通读《故乡》,能感受到那个封建时代的人们的世态炎凉,小时候和闰土他们一起玩耍的那段时光都不复存在,只能藏在美好的记忆中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就是语文的生活美,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笔下的文章,去了解那个时候的一些故事。这样才能激发我们发现生活的能力。生活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的,你只有亲近它,你才能明了,所以,语文课堂是一门生活,里面蕴藏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着你慢慢去品尝。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去切身感受,去品读语文的文字美,感受语文的意境美,拥抱大自然,亲近语文的文字美。你会发现语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语文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嘛金雯瑞;有这样一种声音[J];新高考;2014年02期

第4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诗意的教学。即使是在备考的高三阶段。追求诗意教学和高考总复习并不相悖。综观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活,以安徽卷作文题为例,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08年《带着感动出发》、09年《弯道超越》、10年写《吴兴杂诗》引发的联想和思考、11年《时间在流逝》,无不关注考生主体精神的构建和发展,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滋养,让人感到无限的诗意和温情。这说明我们在高三必须摒弃枯燥和模板,关注纷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告别冷漠,活跃思维,恢复生气,才能真正地应对高考。

诗意的教学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如果把整个语文教学比作夜空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整个夜空中最耀眼最动人的星光,如果没有这些星光,夜空将是一片死寂,而星光的相互辉映则能照亮最黑暗的夜空。

为了高三语文教学充满诗意,我做了以下尝试:

1 吟咏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在高三如果光是孤立地把古诗鉴赏当作高考的一个专题是狭隘而无益的。古诗鉴赏教学是一个圆点,它辐射出去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人文现象、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富和至美。除了背诵默写之外,笔者会利用早读课,和同学们一起吟诵古诗,比如《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等。很多同学兴致很高,往往笔者刚开始读第一句,他们就接着吟咏不已。尤其是《春江花月夜》,虽然高考大纲上没有把其列为必背篇目,但是反复的吟咏,同学们已经深深为之吸引,其音律美、形象美及春水般源源不断的语势,都使得同学们欲罢不能,不仅不再是学习的负担,反而成为繁重的学习中的一种享受。

有时笔者也会补充一些课外的诗作,和同学一起朗读。比如笔者选了《红楼梦》中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和《咏白海棠》(宝钗、黛玉),自然吟咏,没有刻意去背诵,但有些诗句已自然而然铭刻于脑海,如“质本洁来还洁去”、“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段香”、“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等都是自然成诵,不仅了解了古诗意象,还能走近名著,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2 读童书,找童趣

许多童话书都表现出纯真的心灵,表达出关于生命与生活、爱与责任的真谛所在。笔者重点挑选三部童话书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第一本是《小王子》,那清新的文笔和单纯的世界、那慑人心魂的忧伤和对真爱的追寻,使同学们非常感动。第二本是《爷爷变成了幽灵》,不仅表现了祖孙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幸福快乐的时光,而且蕴含这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死如平静的道别。第三本是《窗边的小豆豆》,可爱、幼稚、思想奇怪和行为惹人发笑的小豆豆,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幸运地走进了巴学园,演绎了一连串的真善美的故事。这是书本身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在笔者朗读的时候,教室里弥散这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我们每个人感觉走得更近,然后一起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本不觉得高三是在“炼狱”,连桌子上的强化训练和模拟卷也不再显得冰冷。

童书作家杨红樱也说:“现代孩子普遍的冷漠和老成导致了作文素材的缺失。现在写作的最大问题是无米下锅。对所有问题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自然就写出来了。但今天的孩子缺乏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注。”读点童书,不仅可以积累作文素材,还可以让在高考重压下的压抑的灵魂得到解放,抖擞精神,调整心态,积极地看待社会和人生,写作文的时候也可避免无感可发、无话可说、内容空洞。

3 我手写我心

随时随地,把看、读、想的内容记一记。看到的与语文考试有关的精彩内容,可能是一句广告词,可能是一句宣传标语,也可能是一句流行歌词,都可以把它记下来。遇到的典型题例,特别是那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例,动笔把它们记下来,仔细揣摩、领会。有时偶然想到的问题,可能是思维的灵光一现,也记下来,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能用上大排场。还可以分类别记一些写作素材,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等等。

第5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关 键 词】 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深受师生的喜爱,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团队为中心,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地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困扰和迷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相互之间的学习信息与资源共享,完善知识的全面性,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个性思维,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而且还培养了小学生的团队精神,懂得关心他人,拥有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适时的点拨与启迪,使学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也恰到好处,师生的距离日益拉近。

二、当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角色定位还不到位,转换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地接受,仍然认为持续的灌输才能使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多的思想。没有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时间,探究和交流都没有在宝贵的教学时间内实施。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太强,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过于干涉,时常打断小组成员的发言,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小组讨论的课题中,变相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小组合作学习也因为教师已定型的观点流于形式,使小组合作学习受到阻碍。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小组学生的合作分工、内容不明确。在小组分配的实施过程中,按座位就近的原则,势必会造成小组之间,有的十分活跃,有的却非常沉闷;有的一部分学生只充当聆听者,而不参与小组的讨论和思考,有的因为小组成员的意见不一致而无法进行知识的交流碰撞,陷入表面“浮华”的状态;对于基础差些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反倒会产生自卑心态,无法融入到小组学习氛围中,也没有办法表述、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坐在旁边默不出声,这样的小组学习无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引起小学生不良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落。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实施探讨

1. 教师角色定位,转换理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他们为中心,进行精心地、有预设地设计和组织。对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进行必要的监控和指导,因势利导地做好学生的学习发展程序,给出一个具体的、适宜的指导方案,引导学生在一个积极互赖、同舟共济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具备荣辱与共的思想。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去讨论,而是要担负着管理与调控的责任,对合作学习的设计、目标设置以及任务选择等策略性过程进行监控,对小组进行顺利并取得成效的要及时给予赞扬,对小组任务完成不理想的,教师要充当合作者去耐心地引导和鼓励,对出现问题的小组,教师要充当管理者适时地进行干预和阻止,最终使小组的任务顺利完成。

2. 发挥小学生的个人责任心,不当旁观者。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使在学习观察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因此,要保证小组的每位成员各抒己见,就要对学生的个人责任心要强化,渲染小组合作的学习气氛,让每名成员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努力地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建立成员之间的互教、互助、互学的体系,培养学生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睦共处地开展小组合作,掌握所需要知晓的理论知识,体会到与他人合作可以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相融合,使学习上升到一个新台阶,从此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梅花魂》一课时,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合作学习的主题“在本课中讲的五件事当中,你们都读懂了哪些意思?领悟到哪些情感?先小组讨论,等会儿在班上交流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朗诵、讲解”。于是,学生们热烈讨论起来,表达他们对梅花的理解,梅花魂所表达的含义,学生们认真地做着笔记,畅所欲言,并选派出小组代表作为朗诵者和讲解者向班级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缕梅花魂,悠悠中国心。整个教学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3. 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小学生们富于想象,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情境实践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小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机,创造小组成员精诚团结的机会,鼓励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并在小组讨论中据理力争,对观点的阐述才会更加有说服力;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学习到其他同学的长处,以此提高自身的能力,有效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小学语文教学氛围活跃而轻松,促进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登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平群.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J]. 学周刊2013(26).

[2] 张桂霖. 浅议合作学习――课改调研随笔[J]. 黑河学刊,2013(3).

第6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情感;品词析句;视听手段;观察联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91-01

我们在语文的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也就是体会作者的立场、观点、更明确的说:就是作者想表达什么。“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揭示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内驱和说明文学作品撼人心肺的内在感染力。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只有对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情感有了真切的体验,并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师生(读者)才能受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呢?下面谈谈几点感受:

一、指导情感朗读,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抒情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如《再见了,亲人》是由于离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牵肠挂肚的往事回忆。在朗读朝鲜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时,这段中重点突出描写大娘的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适当缓急的语气,从而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生死而不顾,一心一意挂念着志愿军战士的慈母情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情感的朗读,以达到情感体验。再如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另一方面民,标点符号中符号要“读”出来,如同样一句:“下雨了”加上“句号”表示平淡的陈述。要“下雨了”加上问号,可能是屋里人问屋外的人,现在是否下雨了;加上感叹号,那不是久旱逢雨的农民遇到及时雨的喜悦心情就是打谷场上晒着谷子或阳台上晒着棉被,衣服等,来不及收起来会被淋着的危险,要读出是喜悦,焦急、惊讶、或是紧张的感情。

二、指导品词析句,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名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写情景时,将自己强烈的情感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即重点词)反复推敲,细细品味。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中的“敲”字,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时,就用手做推,敲的动作,无意之中碰到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想说,用“敲”字比较好。那么古人这种严谨的斟酌字句,反复琢磨的精神,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运用。如教学《桂花雨》一文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又如教学《梅花魂》一课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感受最深的句子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一句表面是对梅花的赞誉,实际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是外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教师必须抓住重点词句,深挖其内涵,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视听手段,获得情感体验

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学生所处年代的不同,生活环境,地域等不同因素,往往会成为情感体验的差异和障碍,让学生跨越这一障碍的最佳办法是凭借一些音像材料,如教学《》,可以组织学生有条件看一些电影。如电影《》;再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以清新洗泼的笔触,描绘了美不胜收的桂林山水。还运用了不少比喻句等修辞手法,虽然十分形象贴切,但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其中的一些比喻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如有条件,最好让他们看录像,电影,图片等。这样才能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色彩有艳丽的画面。辅以悦耳、雄浑、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视听记忆的思维中感受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四、通过观察联想,获得情感体验

第7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作为老师,你喜欢在什么样的班级上课?(班风正,学风浓,竞争力强。)

怎么样塑造这样一个班集体,让我们所有科任老师都愿意走进去上课、享受上课的乐趣?

诚然,组建这样的班集体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首先必须具备几个因素:班主任、科任老师、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其次,这个班集体必须有一个魂——班魂。就像一个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风、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一样,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有一种归宿感,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我带过很多班级,每一个班级在接班时,我都会给他们一个基本定位——健康自信(也权当班魂吧)。基本做法是:

班主任自信,带给学生自信,从而增强班级的竞争力。拿破仑说过一句话: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我不认为自己无能,自然就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自信。

1.班主任的自我介绍,要充满自信。

2.要求学生自信:把额头亮出来(心理暗示:我最棒,我能行),把笑脸绽放出来,让彬彬有礼、甜美的声音响起来。

3.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大教育家魏书生说过:培养学生自信要从扬长开始。)首先利用班会课找优点——藏龙卧虎,谁是我们班的龙,谁是我们班的虎?其次把孩子们推上讲台:每周小结、开班会、课前美文诵读、作文分享、课间一句话、开家长会等。自信的孩子会主动参与竞争,自信的班集体会促进学生更强的竞争力。

4.给班级明确定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层层推进目标(目标:争取先进班集体)。

(1)班级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教师寄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3)感恩宣言: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老师,教会我们成长;感恩帮助自己的人,他们让我们学会善良;感恩伤害自己的人,他们让我们学会坚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融洽师生感情,使班级更加温暖和谐。

(1)校园活动。如六一、教师节、元旦、圣诞、踢毽子等。

(2)校外活动。如母亲节、父亲节、爬山、野炊、风景点游览、观看曹邺读书岩……

6.面对孩子的错误,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处理。

7.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进一步和谐师生、老师与家长的关系。

组建好一个班集体的同时,我也是一位科任老师——语文老师。大家知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的学科,今后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1.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树立大语文观的理念,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1)备课。①课前备课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拿到教材,通读教材,掌握主要方向,再认真备好一个单元的课,便于在讲课过程中知识的融会贯通。②学生备课,也就是课前预习工作,包括字、词、句、段、篇、质疑等等。小学生重在习惯的培养,我们都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辈子受用!

(2)上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跟学生有沟通和互动,寓教于乐!我上语文课一般的做法是:①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②倾听学生的课前诵读,美文分享,并及时鼓励。③每一课都要有一个艺术性的课前导入。记得法国的思想家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④语文课的类型很多,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方法也不尽一样。

2.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四个步骤:预习、听课、作业巩固、拓展阅读)。

(1)预习。为激发学生对所传授的知识充满兴趣,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学深思等理念)。

(2)听课。学生上课不认真,课后将用成倍的时间去补,我向学生说:心者,脑也,要用头脑听课。只听不想,只听不思,其效果不会达到最佳的。

第8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关键词: 哲学课堂 《矛盾分析法》 诗意课堂

关于哲学与诗的关系,作家寒山石有首诗:“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深入人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人的思想内心,哲学无所不在;诗也抒写着人生,抒写着社会,抒写着大自然,抒写着人的思想内心,诗同样无所不在。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哲学不是玄学,哲学是一汪清泉;诗不是精神贵族的养料,诗是大众的面包。”可见,在哲学课堂引用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使哲理在美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打下基础。本文是我在《矛盾分析法》课堂教学中一些想法和做法的总结与思考。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一堂好课非常重要。我们要为学生的旅行选取美丽的景色,构建教学的诗意花园,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学习。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学生感觉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观点。在导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中华传统诗文《道德经》第二章文字,并请学生齐声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文字闪烁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学生朗诵经文,有一种美的享受,也会在音韵之美中思考其中的哲理,从而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有感性的认识。

在进行“矛盾的特殊性”教学时,适逢学生刚考完试,有部分学位因考试不理想而灰心丧气。在课的伊始我展示了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并请一位学生对这首诗做出解释。学生纷纷抢着举手回答:“梅花和雪花互相争春,谁也不肯服输,这使诗人很作难,只好搁下笔来,费心加以评判。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虽清,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接着学生的解释,我和学生一起鉴赏这首诗:“梅雪争春,究竟哪个美?其实是无法加以评论的。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是那样洁白无瑕,凌寒独自开的梅却给人以淡雅的清香,它们以各自的特长共同装点了冬季的大自然。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有人对自己的长处自傲,而对别人的短处加以嘲笑,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却不可以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弥补的,却不可有意掩饰。我们的学习也如此,同学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在鉴赏诗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哲理。

诗意情境的创建,要求我们构思符合课程实际的课堂导入。通常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音乐导入法、影片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课堂事件导入法、名言格言趣语导入法等。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破重点,尊重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峰峦,每个海都有自己的波澜,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内容。对于重点的景色,我们应该更加诗意地欣赏、浏览,让学生在40分钟的欣赏里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例如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时,这一知识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因为学生容易忽视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转化的方向是相反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引用了《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诗歌里如何体现了矛盾双方是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因为这首诗非常通俗易懂,学生对这首诗耳熟能详,所以马上突破了这一难点,事实上学生在以后的作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掌握情况,我随后以一个与诗句有关的故事,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国南北朝诗人王籍曾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矛盾”的观点,例子可以是诗歌、俗语、名言、故事、生活实例等,学生列出的诗句令我惊叹不止。

(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二)“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三)“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思维是美丽的花朵。没有思维之花的绽放,诗意只会是无病、哗众取宠,诗意的课堂势必流于形式。在诗意的课堂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没完没了地讲授标准知识,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使学生的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材料。

三、春风化雨润万物,行云流水听清音——升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功、科学的课堂教学结课艺术,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矛盾具有普遍性》的课堂结尾,我朗诵《我感恩》:“我感恩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浪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吃得很好。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能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账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得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因为那表示我还听得到。有一堆衣服要洗烫,因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结束时感到疲劳和肌肉酸痛,因为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闹钟吵醒,那表示我还活着。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会想到我。”

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教学尾声,我展示了一首题为《母亲》的诗:“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妈妈老了,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颂圣洁无私的母爱的诗,请同学们在感动之余,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认真思考:在这首诗里,是怎样体现矛盾的基本含义的?”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诗歌进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借助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德国哲学诗人赫尔德林在他的诗里写下这样两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他的大地上。”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活的栖居地,我们要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时时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旺.营造如诗美丽的哲学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6).

第9篇:梅花魂课堂笔记范文

目前,把梅文化提升为学校的一种特色校园文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学校还具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发展性;三是缺乏稳定性:四是缺乏常态性。因此校园“梅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多维架构的过程,是一个锲而不舍、追求辉煌的过程。本文尝试从以下维度对其进行架构。

制定具体“梅文化”校园规划

通过制定建设规划,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寻找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在克服问题中不断提升、进步。进化二小是一所农村小学,尽管地处偏僻,但是学校的校园“梅文化”建设,在过去几年来已经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以及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全校教职员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团结敬业,求实创新”,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形成了“人心齐、理念新、管理善、设备全、环境美、口碑好”的办学格局,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学校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拟定并实施了符合学校发展的渐进式的《近期发展规划》、《2010-2012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每位教师根据这些规划,都制定出了符合个人成长的个人发展计划,学校、教师都能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努力实践。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有关“梅文化”建设规划:一是深化“梅文化”理念体系。加强“高雅、坚韧、致远”的校训、“她在丛中笑”的教风和“香自苦寒来”的学风等三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建萧山区德育特色学校各项活动。加强学校少先队工作,在区级雏鹰红旗大队的基础上,继续争创市、省乃至全国级少先队雏鹰红旗大队:二是完善显性的“梅文化”建设体系。增加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投入,设计好校园门口的“梅文化广场”,修建好“梅花池”,处理好“梅”文化石的安置等;三是打造隐性的“梅文化”特色载体。以“梅香书廊”建设为契机,打造书香校园:以“小细节,大德育”为理念,打造文明校园。通过两园建设,促进学校在“梅文化”层面的区内外影响:四是健全“梅文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挖掘“梅文化”内涵。继续深化“梅文化”建设,基本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举办两年一次的“梅花节”,评选梅香型教师、十佳梅花好少年等,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素质、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营造和谐“梅文化”校园氛围

作为学校灵魂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能规范师生的行为,对教师及学生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性、导向性和暗示性,起着激励、凝聚、自律和约束作用,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师、学生所有活动进行衡量和判断的标准。创设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催人奋进,甚至对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深远影响。在校园“梅文化”氛围里,学校将提炼做好以下文章:

地域文化。学校大力挖掘古、近代名人资源,把汤寿潜、葛云飞等事迹精神发扬光大。邵燕祥。现当代著名诗人,祖籍萧山进化镇,曾任中国作协理事。邵老听闻家乡学校的“梅文化”特色,欣然提笔写下“梅魂”二字,并附书信一封,深表对家乡办学的热切关注。学校将此二字嵌入梅文化广场中央的文化石上。

理念文化。学校群策群力。深度挖掘、高度概括了梅花的精神,提炼出“高雅、坚毅、致远”六字为校训,以“她在丛中笑”那种乐观赏识的态度为教风,以“香自苦寒来”那种充满期待的坚韧态度为学风。

标识文化。以梅花形状包含学校简称为校徽,以富有地方特色和儿童韵味的歌曲《梅花少年之歌》为校歌。以“梅伢儿”命名校报,逐渐形成了学校的标识文化。教室的门牌上有绽放的梅花。每周的优胜班级奖励一朵小梅花,小到信封、纸杯,大到标题、台阶,处处可见梅花的踪迹。

环境文化。学校建梅花讲坛,布置梅文化长廊,展示十佳梅花少年事迹,使其在宣传窗中亮相,以环境熏陶人。学校突出浓郁的“梅文化”氛围。在校园醒目的位置张贴与创建“梅花校园”相关的宣传奈幅、警示语、活动口号等。

开拓引领“梅香型”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打造校园“梅文化”是创建学校特色的需要,首先必须拥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培养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集体,引领教师的特长发展。进化二小有一群充满热情和活力的教师群体,他们的本科率、现代教育技术合格率达到100%。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倡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师能精湛、师艺多样”的教师队伍。2011年学校推出了“梅香型”评比办法:35周岁以下老师积极参与校级“致远型”教师荣誉称号的评比:35-45周岁的老师积极参与校级“坚韧型”教师荣誉称号的评比:45-60(女55)周岁的老师要积极参与校级“高雅型”教师荣誉称号的评比。努力建设好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鼓励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依托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用科研促课改,科研促教学,人人争当科研型教师。在教师中开展优质课评比和教案设计、教学体会、教学论文比赛等活动。

开发实施“梅文化”校本课程

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工夫。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就是学校“梅文化”建设的形成过程。目前,学校已从最初的《走进梅乡》发展到了现在的《古韵梅乡新进化》。学校逐步整理好学生的随笔集、作品集、诗集,记录好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校本课程的使用和教学,一定要深入到课堂第一线,让全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真正领悟“梅文化”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深入开展“梅文化”特色活动

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学校认为,基于地域关系,校园“梅文化”的建设需要课程的支撑和实践的体验,才能拥有生命力和实效性,所以学校在完善校本教材的同时,也在扎实进行系列实践体验行动。如开展“吟梅诗画梅景”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吟诵经典诗文、国学知识竞赛、咏萧山爱梅乡诗词朗诵会等比赛;“设立梅花讲坛”,宣传梅花精神、宣讲美德故事、传递教育知识,邀请来讲坛讲座的有校长、专家、学者,有老师、学生,有社会各界的警察、医生、梅农等,让他们在梅花讲坛上传播知识和精神;“走向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展示课、梅乡名人考察团考察汤寿潜故居、瞻仰葛云飞纪念馆、小青梅社团采风大岩山及青梅酒场、环保行动溯源进化溪:大力开展“小青梅社团”活动。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在时间、场地、师资等方面给予保障。

建立高效“梅文化”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进行队伍管理,学校运用各种机制以激发教师积极性,有力保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如继续深化和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十佳梅花好少年、星级梅花少年评比制度,评选“高雅”、“坚韧”、“致远”型的优秀好教师。在大会上隆重表扬,在宣传窗醒目张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