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选(九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1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关键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政策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40-03

当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正在中国蓬勃兴起,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它不仅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也将给未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且深远的影响。

一、创业创新浪潮与国家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浪潮的产生、发展都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是实施改革开放和富国富民政策产生的直接结果。

第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十年,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两个农业文件。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两个农业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得到认可。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7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文鼓励农村发展社队企业。1980年9月,国务院体改办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第一句话就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1988年宪法修正案: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由此带来了以返乡知青、社会闲散人员为主的城市边缘人群的“个体户”和农民创办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国80年代第一次社会创业创新浪潮,特征是“草根创业”。这次创业潮中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开始创业,诞生了一批实力型乡镇企业,如美的、万向集团、格兰仕等,使乡镇经济一度占有“三分天下”的社会经济地位。

第二次创业创新浪潮是1992年以后的十年,重要标志是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鼍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改革从农村起步逐渐向城市拓展,实现城乡改革结合”等改革新内容。1998年,宪法修正案确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由此,改革方向得以明确,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的热情。一批思想开放、敏捷的体制内精英闻风而动,出现了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里的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创业,第二次精英创业创新潮由此发端。据人社部数据显示,仅1992年,就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经商,带来了一轮创业创新巨浪。与改革开放之初的个体户、农民创业创新不同,这一次创业创新浪潮是以体制内人群包括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的行政科研人员下海经商为主体,特征是“精英创业”。这次“精英创业”,拥有更开放的视野和头脑、更扎实的知识和能力、更广泛的资源和人脉,取得的成就也更令人瞩目,产生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如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打造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如新东方、泰康人寿等,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竞争的基础力量。

第三次创业创新浪潮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十多年,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WTO组织。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管理、技术、资本等全要素参与分配,推动了改革红利的形成。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中国政府对加入WTO做出了四个方面的庄严承诺:降低关税、减少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农业方面的承诺和服务业的开放。加入WTO,倒逼中国国内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带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开始深刻影响中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曾在1997年12月1日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全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想,根据《建议》的精神和战略思路,国家计委编制了我国的第一个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即《国家“十五”信息化专项规划》。2003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6年3月编制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国家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举措。这一连串的国家规划和政策实施,促使中国互联网经济在加入WTO后快速成长。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我国香港上市,首日市场价值超越250亿美元,上市即昂首挺进世界互联网巨头前五强,当时全球互联网四强的市场价值分别为Google(2000亿美元)、eBay(500亿美元)、Yahoo(400亿美元)和Amazon(250亿美元)。到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5.38亿)不仅超过美国(2.45亿),还同时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总和。随着互联网技术、风险投资及资本市场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中国互联网发展更具国际化、市场化、资本化、技术化和便利化,也给社会带来了以互联网经济为特征的第三次创业创新浪潮。在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中,成功孵化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携程、新浪、网易、盛大、搜狐等,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定义了新高度,为中国经济拓展了未来发展的新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2014年中央提出的国家战略,带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业创新的第四次浪潮。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发生的,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创业创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浪潮,与改革开放后的以往三次创业创新浪潮有所不同,这轮创业创新潮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科研人员、青年和大学生、国际人才、返乡人员、基层群体等各类人员都有参与,其群体构成更为丰富主动,它反映了当今时展的新要求,体现出基础性、广泛性、前沿性和开放性的趋势特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撑,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政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自提出后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201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指示: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201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推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总理在2016年重点工作部署当中,明确提出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了2016年打造发展“双引擎”的行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系列政府制度变革政策,实实在在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自2014年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在中央层面已经出台24份以上相关文件推动创业创新,如《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相关部门出台的“双创”配套实施政策更多,不少于44条,如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科技部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等。这些文件围绕完善创业环境、优化财税政策、搞活金融市场、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创业主体活力、拓展城乡创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正在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创业创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简化政府行政职权和商事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2014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投资核准事项中央层面减少76%,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取消,大幅缩减了核准范围;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事项大幅减少,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85%的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改革前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有226项,2014年国务院分三次将152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调整或者明确为后置审批,取消19项,只保留34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工商登记注册方面实行“先照后证”,推广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让工商登记变得更加方便、容易。随着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市场主体准入更加便捷,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创造出更多社会就业机会,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2.支持创业创新主体多元化,形成创业创新持久动力。本轮创业创新浪潮不仅有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创业,有具有实践经验的体制内人员和科技企业人员选择离职创业或在企业内部创业创新,还有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更有以农民工为主、量大面广的社会普通人员的草根创业创新,让更多不同类型的创业创新者主动创业、积极创新,是这一轮创业创新浪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创业创新政策措施的着眼点。针对科研人员创业、大学生创业、境外海归人才来华创业等创新型人才的创业需求,从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的角度,提出了更有效、更具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而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社会人员的草根业创新,提出“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政策,推动创业、创新与就业协调互动发展。

3.建设创业创新平台,提供了创新创业成长的沃土。国务院2015年3月11日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通过为创业创新者提供低成本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基础上,提供更高层次服务,促进大众创新创业;2015年9月23日国务院推出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建设基于互联网等方式下出现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的具体措施,比如“破除限制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的不合理约束和制度瓶颈,营造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主体之间公平发展的良好环境”等。这些政策措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创新创业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4.加大鼓励、保护创新创业政策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务院及各部门纷纷出台了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如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的金融融资支持政策,设立部级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财政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助力创新创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合法创新创业权益的保护力度,推出保护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新政,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等,为创业创新者营造一个优质、高效、便捷、公平的创业创新环境。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效果及未来方向

自国家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创业创新的高潮,在增强社会活力、创造就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成效显著。

一是新设企业增长势头旺盛。根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的数据信息,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783.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全国新登记企业261.9万户,同比增长28.6%,平均每天新产生企业1.4万户,高于2015年平均每天1.16万户,改革前则是每天0.69万户,新设企业增长势头迅猛,形成了改革以来第四次创业创新的新高潮。

二是社会就业岗位增加显著。目前全国经济下行、增速放缓,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面临着去过剩产能、减冗余职工的压力,然而这种背景下全国就业还继续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激发的创业就业热潮起着关键性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2016年1~9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下转第43页)(上接第41页)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三是民间创业创新热情得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出以来,社会民间投资创业的热情高涨,出现了普通百姓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据国家工商总局通报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新增企业中,新登记私营企业247.9万户,同比增长28%,约占新增企业数量的95%,值得注意的是,到2016年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数量在内资企业中的占比首次超过90%。除企业外,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上半年也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分别增长6.2%和27.8%。

四是结构转换效果显现。当前我国经济表面上表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的现象,其实内在根本的问题则是新旧经济的更新和衰减。一方面,受宏观调控、经济形势的影响,一些产能过剩行业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长缓慢,同比只增长了5%左右,其中严重过剩的如钢铁、船舶行业企业数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实施,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6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企业中,服务业表现十分抢眼,第三产业新登记企业212.4万户,同比增长30.2%,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81.1%,而此前的2013年底是72.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行业的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速高达四成或以上,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转换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方向: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仍是创新推动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产业革命,对进一步稳增长、促民生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未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将更加活跃,会有更多的人、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其中,不仅有科技创新和精英人员发挥的骨干中坚作用,更有广大人民群众激发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初创小微企业将大量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也将得到重新焕发,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合力产生新能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2015.6.16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2015.3.11

[3] 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2015.9.26

[4] 工商总局.2016年上半年例行新闻会.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6.7.25

[5] 方d东,潘可武,李志敏,张静.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4.17

[6] 张晓强,徐占忱.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思考.新华网,2015.11.13

(作者单位: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3056)

第2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人们关注度最高的民生问题。对于我们国家,只有更好的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虽然是近几年新提出的,但是也同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目的是通过鼓励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时下我国所面临的就业难的问题。时代在进步,如何更好的让高校人才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业本领,是现阶段甚至今后高校人才培养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

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步入社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经济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经济改革过渡期所导致的经济增速的下降也逐渐显现。所以,如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添加新动力,如何解决时下社会就业难的问题已然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基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我们的国务院总理第一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引起了普遍关注。后续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落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已经在整个社会铺展开来,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近年来,社会经济逐渐由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随之而改变的是创业热潮,它先后经历了“个体户”式和“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热潮,而现阶段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热潮,则是提出了更多的创业和创新政策,鼓励全民创业。这些不仅增加了创新型人才的就业机会,还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此外,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鼓励全民创业,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当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遭到忽视

在高校的日常课程安排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往往会忽视与实践的结合,很多学生在理论课中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也不乏有学生会对创业相关的课程足够重视,然而缺乏的是实践这种理论的环境,无法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就导致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这是当前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其实,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更多的有想法的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把自己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刻的去理解相关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创业过程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未来创业。

3.2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创业风险性很大,经常面临各种问题。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有不少关于学生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然而这些是远远不足的,甚至对政策的落实没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创业前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然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足的,对于创业来说,这仅仅也是一方面的问题。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有的学校即使成立了相关的技术支持部门,也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3.3学生创业观念不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于提高

以前,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学好相关理论知识,找到一个工作就可以,而创业对于他们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随着就业形式的加剧,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此外,在当前高校当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多还停留在高中的应试教育阶段,过多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且很少主动思考或者创新。很多创业项目都源于创新意识,因而,高校在教育方面要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其多参加实践,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创新意识,才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潜在商机,才有可能进行后续的创业。

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

4.1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新的时代背景,原先只依靠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不能适应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应根据社会需求适时经行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4.2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

相比于社会而言,高校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高校的学生很少提前进入社会,因而其对社会的了解十分不充分,学生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点,必须对创业援助系统加以完善,鼓励学生迈入社会。这就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使他们充分了解创业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资金。完善创业援助系统的过程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中,促进和鼓励更多的学生自主创业,提高社会的创新力。

4.3争取创业机会,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是学生实践创业的最佳场所,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学校应尽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选拔。此外,企业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贡献些许力量的同时也会收货诸多好处,能够收拢最佳的人才,给企业的改革和创新带来先机。总之,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互利共赢的绝佳策略。

5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潮流,在这一潮流的推动下,全民创业、创新将受到极大的鼓励。然而,在当今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背景下,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需要培养出能够促进其进步和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能够主动改革,勇于创新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争取为社会需求贡献最大的力量。

作者:杨刘萍 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劳动就业服务局

参考文献:

[1]杜刚,李亚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15(5):174~175.

第3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对创业的意向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面向西华大学在校学生,走访调查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37份,收回229份,经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和结论:

1、78.3%的受访者对创业感兴趣,有3.5%的受访者正在创业,有32.3%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会创业。

2、创业初期,社会经验(76.3%)、人脉资源(71.4%)、成功创业者经验(66%)被大多数受访者看重。

3、77.6%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创业课程学习,仅有23.4%的受访者参加过创业课程或创业比赛。

4、对于创业需要的因素,受访者分别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创业头脑(70.8%)、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35.8%)、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12%)、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57.5%)、较好的组织能力(42.5%)、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59.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55.8%)。

5、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人群创业的优势,受访者分别选择了年轻有活力(69.2%)、专业素质较高(31.7%)、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73.3%)、网络信息能力强(18.3%)。

由总体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对政府实施的政策行为,更渴望的是实际的帮助,支持和补贴,而不仅仅是宣传手段,在私下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创业条件最关心的是资本,资本可以决定创业的起点,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在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出发,这样能够近地减小与成功企业之间的差距。他们希望政府能给予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实际的关注与扶持,为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中扫平荆棘、拓宽道路,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发挥。

三、创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全国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再加上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社会就业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一)创业对磨砺大学生稚嫩的心智起到重大影响

创业的过程考验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精神,对于创业,就是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周围资源、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缺少磨砺的温室花朵,创业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对其身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许多创业者都是从开办高科技企业开始,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选择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三)创业会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

大学是接受教育的地方,大学生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而不是一心多用,忙着赚钱忙着积累社会经验,创业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会因为市场的因素使得创业不理想而折磨学生的精神,这样一来,学业遭到荒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所以从学业的层面考虑,在校大学生创业无疑是顾此失彼的行为。

四、引导大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

国务院发文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据麦可思数据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52%),其后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48%)、“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39%)等。接受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创业基础(能力素质培养)类(25%),其后是创业指导(实务操作)类(18%)、创新研究方法类(13%)和学科前沿知识类(13%)。

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通识类和专业化的创业课程结合起来,采取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例如,开展“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课堂讨论、“我是小小CEO”模拟实践、“企业家大讲堂”专题讲座等。

(二)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我国的创新创业竞赛主要是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目前,已形成的品牌创新创业竞赛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高校、省市级选拔优秀的作品,参与全国性比赛,通过各项赛事,参赛的大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创新创业经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深化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推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骑着重要作用。

(三)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与保障休学创业制度

高校应鼓励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台相关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目前,一些地方和高校细化了规定,如有的省份规定学生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关键词】税收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支持作用

中国在持续了近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逐渐进入的爬坡过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经济局势下我国的经济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的战略,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的平台实现我国更加平稳的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的财政统筹各项资源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加强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低成本创新在我国创新科技中的发展。

一、我国在全球经济不平稳时期实施的主要策略

目前全球经济形式的利好方向主要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有着高效的科技力量和创造能力,使得他们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创新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占据了主要优势,发达国家通过科技实现生产的高效率模式以及生产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实现了资本的收入,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形式下资金逐渐的流失。

这样的形式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造成了我国资本的流失但是这样的局势也驱动了我国的创新,我们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便是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要经历三个最基本三个环节,分别是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创新将直接形成对经济的需求然后有创新得到的成果才能够带来新的资产和模式。

二、我国税收政策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作用

税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支柱,要对当前局势进行资源的调动,统筹各方的力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出强大的支持作用。

(一)坚持市场的选择为主导,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经济方向决定的关键在于市场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需要朝着真正的市场需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将资源运用到市场需求中,真正实现创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的税收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助力作用,税收同市场开展合力,为惠泽民生带来经济发展的潜力,税收政策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中有着许多种形式,其中可以通过对企业创新中生产的产品进行购买和使用,为科技创新产品在群众中的推广和使用得以实现,国家将购买的这些产品应用于公共服务和工产品的的供给中,国家加大对科学实验中的资金投入,对工程技术的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实现国家相关技术经验的共享,最后实现在多渠道下筹集创新的资金以支持创新需要的成本支出。

(二)降低税收,促进整体的发展

选择性降低税费以及普遍性降低税收,使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中,提升企业的活力等来增强投资的意愿,从整体上促进企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方法是企业迫切需要的方法,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用财政税收的调整换取整个市场的活力。实施这样政策的具体方法有: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推进国家在对创新企业的税收结构调整,既侧重税收改革的整体又在整体中把握重点,保持税收的协调;继续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企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在税收制度的调整中企业自身做出一定的改革,增加企业研发的资金投入。实现税收政策的调整作为中小微企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增加税收对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

(三)针对性的调控,重视驱动作用

针对性的调控是为了实现税收政策实施的目的而出发的,政府的税收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需要兼顾到许多方面的国家经济项目,市场也需要一定的公平性,政府不可能会一味的只对中小微企业进行财税优惠政策。因此政府需要对企业的进行选择性的实施优惠政策,财税政策主要用于对于创业投资进行优惠,对初期创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优惠。其次要建立完善我国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成果的转移化制度。

(四)不断完善,得到成效

税收政策要持续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扶持,继续实施的主要举措有加大国家的投入,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担负起最基础的责任,支持企业的科研技术的投入,并给与有效的帮助。其次是加大政府对新型产品的采购力度实现产品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国家应积极对重型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试用,为产品的使用打开良好的局面,最后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组建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和国家新型产业创新的发展。实现我国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中的竞争实力。

(五)我国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扶持的相关政策

我国目前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在国家的《意见》中提出了30多个方面的政策设计,这些政策的含金量都十分的高。

许多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较差,国家在不断的研究中小企业如何在获取银行的融资,最近国家在不断的完善对中小企业的创业融资方案;在工商注册的领域国家的相关政策提出,支持各地区放宽注册企业场所的登记条件限制等,国家在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进行有力的财政扶持。

三、小结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家结构之间的矛盾增多,国家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中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挑战,国际经济的杠杆已经逐渐在倾向于具有高精尖科技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稍微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必须实现向科技创新的转化。我们在面对新时代要不惧怕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压力,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要实现经济市场转向更高的效率,在竞争中实现竞争的差异化道路,最后要逐渐开启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实现创新与生产相结合的,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实现国家经济结构的平衡,实现我国经济在平稳中逐步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闫坤, 张鹏.财税如何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中国中小企业, 2015.

第5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 高职院校 人才 培养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的思路,因此在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潮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鼓励学生创业、创新,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课程,努力培养社会适用性人才,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较高,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职创新人才的工作创新定位

(一)工作创新的内涵

工作创新指的是一个个体创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每个人的工作又是不同的。工作创新就是个体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工作创新的前提是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好本职工作是工作认真、尽职尽责的表现。工作创新是一种相对的创新。创新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创新的参照物是前人,相对创新的参照物是自己。创新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新意识,由于文化水平和社会背景的差别导致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有高有低。相对创新就是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逐渐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新。

(二)培养工作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工作创新人才,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素养,但是创新素养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素养。所以,高职院校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高职创新型人才。学校不仅交给学生知识,应该不断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个人的创新素养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能力、精神、意识、思维。在创新四个要素里面,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基础。如果个人没有这种创新意识,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学习,不用心去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用心想怎么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用心想怎么会为用人单位创造更多价值,而是一味的不思上进,这样就不会有事业上的成功,和创新上的突破。个体的行为是由人的思维决定的,创新思维具有独特性、新颖性的特点,能站在整体的角度去全面的思考问题,提出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精神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服困难的意志、决心和勇气、风险和冒险精神。如果一个人具备创新意识、精神和思维,但是没有创新能力,那么他实施的创新活动有可能不能成功。创新能力指的不仅仅是一方面,而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但是每一种能力都缺一不可。

二、高职创新人才的创业定位

(一)创业人才概述

创新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创业的领域相对狭小,一般是建设企业或者企业创新。事实上,创业是创新的一部分,在经济领域是企业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来壮大企业的规模。通过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创业的可能性不大,毕业很多年后创业的也很少,这说明创业不太容易。由于创业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勇气,创业阶段充满了激情、挫折、痛苦、忧虑,需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因此,创新型人才一定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战略的表现

为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衡量的关键是学生有无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响应国家战略的重要表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素质的教育,让学生长远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留意周边的事物,抓住创业机会,并且付诸于实践,从而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创业的前提是创新,创新的载体是创业。创新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高职院校一定要设置相关课程,让创新教育面向全体师生。另外,要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师生进入社会中,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学校,各种创新资料一般向学生开放,要尽可能支持学生设立一些创业组织,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竞赛等活动。以便于丰富学生创新知识,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总体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创新难,创业更难,但是学生要从心理上克服这个思想,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把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学校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走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位。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向以下方面定位。第一是工作创新性。第二是创业型。学校的定位只有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潮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说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顺应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雄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定位[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第6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25岁的“生毛豆”研发团队负责人汤洋,似乎还未从被总理认可的喜悦中回过神儿来,“刚刚总理对我们的每个产品都评价了一下,觉得挺赞的”。

“总理之前参观百度公司产品的时候,曾经询问过PM2.5的问题,但对方没有办法回答,来到我们这里之后,刚好可以解答。”汤洋说。

在他看来,“中科创客学院和别的创客平台不一样,他们很真诚”。海外留学归来,放弃了继续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机会的汤洋,曾遇到很多创客伙伴,然而,“只谈盈利,不讲感情”的创业理念让他很难认同。

在汤洋眼中,中科创客学院有一种很特别的学院氛围。“他们不浮躁,有自己的理想,也有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大家在一起合作,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如何实现,而不是一味想着盈利。”

除了中科创客学院的独特精神气质,实实在在的“硬科技”,也让汤洋觉得心里特别有底。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者们的很多支持。”汤洋说,自己团队的强项是软件开发,硬件环节始终是一个短板。“学院不仅提供了很多博士生和导师来指导我们,还提供了免费的实验室。”

由于所开发的产品涉及到一些专业标准,汤洋过去经常要跑出去租实验室。“现在我们可以用中科院的实验室来做,对方分文不取。”汤洋说。

自成立以来,中科创客学院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强大的软硬件支撑和优质的服务,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优质创客和创客项目入驻,在业界及社会上建立和形成了良好的品牌与知名度。

归国创业热情高涨

主题为“创业创新――汇聚发展新动能”的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将于10月19日到23日在北京主会场以及上海、深圳、西安、成都、武汉、沈阳、合肥等各分会场同时举行,以推动形成全民共创的新风潮。

10月19日,创业者解江冰很早就赶到了位于北京海淀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展示中心,他创办的爱博诺德将在此参与展示。他把这次展示当做回国创业四年的一份成绩单。

2010年,解江冰还在美国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年薪数十万美元。看到中国在软式人工晶体方面的进口依赖,他决定自主研发,回国创业。

解江冰为此放弃了安稳职位,妻子也辞职在家。“当时我们也担心,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不过,他的担心在回到北京后很快被打消。

在国家人才政策、创业政策等支持下,2014年,解江冰创办了爱博诺德公司。如今,公司吸引了不少博士、硕士组成研发团队,已取得28项专利授权,研发的可折叠人工晶体走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医院,成功替代了进口品牌。

“如今我赶在这一轮创业大潮,可以说,创业迎来了最好时机。”他说,因为创业,家人已从美国回到北京,迎接新开始。

在“双创周”启动仪式现场,和解江冰一样的创客还有很多。他们是当下中“创业创新”热潮的弄潮儿。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孟宪棠表示,在双创政策激励下创新创业热潮正在迅速兴起,其质量和效能比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两次的创业热潮显著提升,毕业大学生和留学归国创业者成为双创的生力军。

数据显示,2015年新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近1倍,全国超过千万的网络创业群体中,大学生的比例占到六成。在2014年近40万归国留学人员中,15%选择了自主创业。

科技部相关活动负责人给本报举例说,在海外留学归国创业参展的项目中,有志于打造世界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器的柔宇科技公司,其核心研发团队大多都是从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海外名校毕业归来。

“在成果展示和双创大赛中,除了邀请本国创业者参赛,我们还邀请了来华创业的外国人展示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宋军说。

“总的来看,空前活跃的双创活动对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巡视员孟宪棠说。

数据也说明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带来的新动能。以全国创业最为集中的北京中关村为例,今年前八个月,中关村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同比增长10.8%,从业人员同比增长7.5%,新增24家创业公司挂牌上市。

总理点拨“双创”精神

来到中关村活动周启动仪式主会场,北京、辽宁、上海、安徽、湖北、四川、陕西、深圳等省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通过视频汇报了当地创业创新相关情况。5位创业创新者上台以点赞手势推出“双创”活动周标识。发表即席讲话,他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双创”也有力促进结构调整,将推动发展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分别来到科技人员、基层群体和青年创业项目展区,看到高校师生研发的国内首台金属3D打印设备、脑起搏器等项目,以及基层工人和返乡农民等的创新成果,他勉励大家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要在“创”,核心在“众”。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无论“草根”还是精英,都可以投身创业创新,一展长才。“双创”也是收入分配改革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切入点,可以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为创业创新者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和通畅的上升通道,特别是让青年人有广阔的空间驰骋,让更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富起来。

在大型企业创业平台展区,海尔集团等企业介绍,他们借助“双创”实现升级发展,带来边际效益递增。说,“双创”不是小微企业的专利,也是大企业的优势,要主动拥抱“双创”,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带来大中小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变革,催生新的工业革命,这不仅将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会推动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业态加快成长。

在听取几位海归博士的超薄柔性显示项目介绍后,指出,“双创”需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能闭门造车,要登高望远、放开胸怀,面向全球引进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发展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与各国创新彼此对接,实现合作共赢。

随着现场按下按钮,全国首个专门服务于创新创业的网络众扶平台正式启动上线。他说,政府要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不断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增强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同时推动“双创”要注重实效,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把“双创”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机结合,防止一阵风、走过场,尊重市场规律,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使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保证、可提升,让“双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向围拢过来的创客们说,以创新赢得未来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共识,“双创”精神正在塑造当代中国人的新品格。“双创”活动周要成为创意交流、思想碰撞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祝愿那些优秀的初创项目,能在这里遇见各自的“天使”。希望大家用更多创业创新的故事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续写中国发展新辉煌。

“创新创业”成政府关注重点

早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创新创业”就成为重点工作方向,会议上决定,再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以改革释放创业创新活力。

当时总理曾在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此前的7月9日,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促进和巩固经济稳定向好,必须着力以推进结构性改革促结构调整,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向纵深,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7月10日,在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意见建议时,再次强调,“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新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让各种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让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接创新需求,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企业飞向新高度。”

在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密集、经济企稳回暖、下半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的关键时点,总理一周之内三提“创新创业”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下半年将继续鼓励创新创业,以有效破解就业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在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虽然人社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320万人,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6月26日,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5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会上也表示,我国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等多项指标平稳增长,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为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设定为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的目标,当前仍需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最终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

其次,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继续支持创新创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加速转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和创新的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面对制造业“去产能化”、房地产“去泡沫化”、金融体系“去杠杆化”、环境“去污染化”带来的经济增速放缓,要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从低端转向中高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唤醒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速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最后,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继续鼓励创新创业,以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目前,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让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而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浪潮显然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不断产生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不仅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续活力,也将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中高速增长增添持久动力。

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当然,要促进创业创新,不仅要因势利导,更要清除障碍。这也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去年以来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网络广告经纪人、注册电子贸易师、全国外贸业务员、港口装卸工等62项职业资格,同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集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原因。其实,围绕着创新创业,今年政府出台的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已经不少。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不断疏通“创新创业”中的“堵点”,解决“创新创业”中的“难点”,更加宽松顺畅的创新创业环境将会被营造,广大劳动者创新创业的热情将会被极大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有望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新动力。

激发市场活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发展方式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中央一系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经济、新动力成长比较快。数据显示,1-9月份,网上零售额增长36%左右,将近40%,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新产品在翻倍增长。在工业结构中,1-9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达10.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高出4.2个百分点。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离不开“双创”,“稳增长”和“调结构”也离不开“双创”,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就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今,“双创之火”已经点燃,但要烧得更旺,还需要添好“三把柴”。

其一,政策之“柴”。好政策才能让有创业意愿的创业者付诸行动,“双创活动”显然能极大地起到宣传作用。只有把那些好政策宣传出去,才能把资金、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其二,服务之“柴”。对政府来讲,除了加大扶持政策、加快设施建设外,更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毕竟,好的服务才能让创业者安心创业。其三,环境之“柴”。创业环境也是创业者关注的一个重点,营造健康的市场生态,构建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招贤纳士。

正如总理所说,政府要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不断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增强创业创新者试错的底气和勇气。同时推动“双创”要注重实效,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把“双创”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机结合,防止一阵风、走过场,尊重市场规律,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使产品和服务质量有保证、可提升,让“双创”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第7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关键词:地域特色;创业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注:本论文为唐山市社科联2016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文化氛围研究”,课题编号TSSKL2016-0045。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创业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创业文化的影响。因为,创业文化会对人们的创业态度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人们的创业行为。因此,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社会背景下,各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地域特色创业文化培育问题的研究,以便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1 创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分析

1.1 创业文化内涵

所谓的创业文化,其实是由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而构成的组合体。其中,观念文化包含个体和群体的创新创业观念文化,可以价值取向、创新创业理念、创新价值体系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拥有创新创业观念文化,则能够形成创新创业的价值观和内在动力,从而引导主体开展自主创新创业活动。所以,观念文化可以算是创新的“灵魂”。制度文化则由创新创业的政策、机制和体制中的文化因素构成,包含产学研合作制度、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制度创新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等。制度文化能够起到多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与现实创业活动和价值取向的联系。此外,环境文化则由自主创新创业的各种氛围和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构成,包含群众对创业创新的态度、社会对创新创业者的支持等。

1.2 创业文化功能

从功能上来看,创业文化可以起到激发创业者创业积极性的作用。这种创业积极性能够使创业者在创新创业中拥有较高的执行效率,能够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其次,创业文化也是创业者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创业者进行创业创新目标的追求,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指引和约束。所以对于创业者来讲,创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再者,创业文化具有凝聚员工向心力的作用,能够使全体员工为实现创新创业目标而努力。而该种文化可以在企业和员工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发挥协调功能,从而使企业内部拥有融洽的关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创业文化则具有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功能。

2 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角度分析创业文化发展问题

2.1 缺乏创新性

目前,河北省唐山市的创业文化发展存在着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当地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较容易受到“生存法则”影响,不敢轻易尝试创新项目,并未进行先进创业文化的引进,以至于企业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毫无创意。而一些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则存在着严重跟风模仿问题,只是对成熟产品进行低水平拷贝,偏偏创业者还认为自身实现了“模仿创新”。建立这种企业创业文化,虽然可以使企业维持短期的盈利,却无法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更无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2 缺乏地域性

在创业浪潮席卷全国的时代背景下,各地想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还要创建地域性的创业文化,才能更好的推动当地群众的创新创业。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唐山市政府在打造创业文化上,只是一味借鉴天津等地区的创业文化,以至于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创业创新指导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创业群体间形成了“浮躁”的风气,以至于创业者只是利用出台的政策追逐“利润”,实际上并未实现创业文化的积累[1]。而缺乏文化支撑的创业企业,将难以发挥推动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作用。

2.3 缺乏积极性

现阶段,唐山地区劳动力大多满足进厂做工,习惯于进行现有生活状况和工作的固守。虽然少部分劳动力开始创业,但是也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以至于给唐山市民营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带来了阻碍。从整体氛围上来看,唐山市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更倾向于选择有保障的创业项目,轻易不会进行生产创新,以免企业承担过多的风险。在这种创业文化氛围中,唐山市创业者的创业意愿明显不足。

2.4 缺乏良好环境

从创业环境上来看,唐山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成长难、融资难、创办难等多种问题。目前,唐山市的金融体系建设水平依然较为落后,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能力普遍不强,以至于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获得创业贷款。此外,在政策方面,唐山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群众创业的政策,但是多数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比如在财税扶持政策方面,就缺少税收减免等政策。而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显然也不利于当地创业文化的发展。

3 培育地域特色的创业文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1 加强大学生创业文化培育

为实现创业文化创新,河北唐山市还应该加强特色创业文化的培育。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大学生就业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而导致这些困难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专业跟不上市场需求、期望过高、供需错位等,以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但是,大学生在创业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促进大学生创业,则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使当前就业困境得到缓解。河北唐山地区拥有唐山师范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每年的毕业生将达到3.5万人以上,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唐山市政府应实施大学生创业助力引领计划,明确欢迎高校毕业生在唐山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落户等优惠政策[2]。同时,为实现特色创业文化的培育,唐山市政府应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经营场所和创业孵化服务,实现政策咨询、创业申报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在唐山地区,在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保留两年学籍,毕业生创业可以不缴纳出资额,高校经营场所则可以进行“一照多址”注册登记。在创业资金方面,唐山市政府应允许高校毕业生通过联保、低压等多个途径获得贷款,最高可达30万元。

3.2 打造唐山独有创业文化

唐山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唐山市政府还应该实现独有创业文化的打造,以便使唐山地区的创新创业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从传统文化的发展角度来看,唐山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当地的燕赵文化的创造性和包容性十分鲜明,拥有着创新和变革的特质[3]。唐山地区在经历大地震后,之所以能够迅速的恢复到良好的社会发展状态,除了与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有关,也与当地群众拥有的发奋图强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打造唐山创业文化时,还应该加强创业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从而利用唐山地区传统燕赵文化精髓深化当地经济制度改革,继而更好的完成当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实现这一目标,唐山地区在开展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习传统燕赵文化的精髓,从而使学生拥有创新志向和创新毅力[4]。围绕燕赵文化的开拓进取和发奋图强的创新精神,唐山市政府可以进行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的举办,从而进一步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并营造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探寻当地著名企业的发展故事,并且使学生就心得体会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

3.3 建立制度推进文化建设

为推进唐山地区创业文化建设,唐山市政府还要建立制度实现返乡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有序对接。近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大量的农民工和退役士兵等人员都纷纷选择返乡就业。目前,唐山市从事劳动的农民工参家工伤保险的人数约有34万人。在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将有更多的唐山籍农民工返乡创业[5]。为激励农民工创业,唐山市政府还应该通过建立制度完成农村创业氛围的营造,从而使广大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新业态发展空间。为此,唐山市政府应该推出减税降费、加强培训和简化登记等激励性制度,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更好的打造农村积极创业的文化氛围。在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唐山市政府还应该积极建立市民平等权利机制,从而通过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激发农民工创业积极性。与此同时,唐山市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为失败的创业者建立个人破产机制,从而使农民工能够实现大胆创业。而农民工作为困难群体,在创业上必将遭遇较多的问题[6]。为解决这些问题,唐山市政府还应该在镇、乡进行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建立,以便顺利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工作,继而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多的助力。而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帮扶,也能够激发农民工的创业动力。

3.4 建设良好创业环境文化

想要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唐山市政府还应该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文化。首先,当地政府需要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强该地区融资担保机构建设,并且实现机构功能的放大,从而为群众创业提供直接的融资渠道,继而使有特色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得到推动。其次,唐山市政府需要完成政策体系的优化。就目前来看,唐山市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创业扶持政策,但是尚未实现有关政策的整合梳理[7]。针对该情况,唐山市政府还应该对创业初期、中期和后期等不同阶段的扶持政策进行分析,以便使政策的施行能够为群众提供全过程跟踪服务,继而使当地创业文化的建设得到推进。再者,唐山市政府需要加强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为此,还要实现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的建设。而依靠唐山市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则能够在社区、街道等地点完成服务机构建设,从而为中小企业提供网络化服务。在此基础上,则可以完成服务平台的建设,以便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维权、信息咨询和市场开拓等各种服务。此外,唐山市政府还要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并健全当地信用体系,同时完成失信处罚机制的构建。而通过为信用良好的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并加强乱收费和乱检查等违规行为的严惩,则能够肃清当地的创业市场环境[8]。最后,唐山市政府还应该完成多层次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并且定期进行创业项目信息的,从而引导创业者实现大胆创业创新。

4 结论

总之,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各省市的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加强目前本地创业文化发展情况的分析,以便寻求对策更好的完成地域特色创业文化的培育,继而推动当地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因此,相信本文对培育地域特色创业文化的问题展开的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增辉.段惠军在唐山调研时指出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推动创新型河北建设[J].乡音,2016,04:5.

[2]沈泽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基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5,65:97-101.

[3]卢冀峰,吴艳丽,高玉敏.河北省创业创新文化与燕赵文化品格融合研究――基于高校视角看河北省创业创新文化建设[J].河北企业,2016,07:128-129.

[4]林婕妤.创新驱动与文化创意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6,19:220.

[5]天津经济课题组,曲宁,娄雯等.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J].天津经济,2015,05:28-35.

[6]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09:75-77.

[7]刘卫红.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02:54-57.

[8]盛新宇.以精细化劳动分工推动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J].环渤海经济t望,2016,05:16-19.

第8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一、发展民本经济的基本要求

首先,发展民本经济必须把解决民生民心民意问题作为首要目标和任务。民本经济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正如党中央一再强调的,我们不是单纯追求GDP,而是追求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综合效益。领导干部须时刻以民为本,心中装着百姓,自己不愿意干的事,决不能让百姓去干。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发展民本经济,需要高度重视教育和就业等民生问题。教育和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让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公平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才能真正保障民生。发展民本经济,在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上,应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在就业这个社会生活起跑线上,政府仍应掌握相当数额的计划指标,而不是全放给市场。就业扶贫就是在起跑线上设计的制度扶贫,对品学兼优的高校贫困学生,国家可制定规范标准,拿出待遇相对优厚的就业岗位,公开分配。一方面,要加大扶持贫困家庭的力度,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入到更多家庭。一个家庭有成员就业于高收入岗位,这个家庭对社会制度的认同感就高。另一方面,要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就业的环境,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懂得,只要努力学习,今后就会有发展的空间,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总之,发展民本经济,就要让普通民众看到更多的希望,有利于人们学习进取和多渠道缩小贫富差距。

其次,发展民本经济必须强调社会和谐。只有实现社会和谐了,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当前,社会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主要有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环境问题突出等。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关。由于资本主义金钱至上观念的冲击,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引以为豪的崇尚自然、静心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被打破了。心存不静,谈何定力。发展民本经济,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抵制金钱万能思想的侵蚀。

第三,发展民本经济要强调提高社会治理的内生活力。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常常靠运动式外力监管、处罚等进行社会治理。但是靠外部力量进行查管,往往会侵害老百姓的权利,容易产生各种社会矛盾。正如人的肌体一样,外药治病固然管用,内生活力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象征。所谓提高内生活力,就要遵循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将相关行业的核心利益作为相互监管的资源。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行业自律,将医生信誉、药店、药厂利益紧密挂钩,较好地杜绝了假药现象。我国的市场经济正渐趋成熟,国有、民营企业大多具备了行业自律的条件,如果政府更好地加以引导,应当能够做到以民利民、以民福民、民管民用。总之,把内生活力与外部监管结合起来,把依法行政和发挥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必定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第四,发展民本经济要求对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宏观经济结构,只有做到以民为本,才能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是主要靠廉价的劳动力投入,靠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那么,多数群众不仅难以共享发展成果,而且要承受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恶果,这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只有把以民为本作为改革的原动力,经济结构才能调得好、调到位,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改善民生所急需的新兴产业的结构比率,有效改善制造业等产能过剩的状况。

二、发展民本经济须完善执政结构

发展民本经济,关键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否定党的领导、主张削弱政府作用的各种杂音噪音。事实上,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处于解决各种体制矛盾的核心位置,将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领导、引导、协调、化解等重大作用。离开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资本的力量就会肆意纵横,侵蚀人民群众的利益。试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作用,我国经济能实现高速发展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能提高这么快吗?拥有强大的为民服务的执政党和政府是我国的特有优势。优势就是力量,放弃中国的特有优势,就意味着放弃中国的力量。当代中国,五个命根子忽视不得,中华文化是民族传统的命根子,人民军队是保家卫国的命根子,国企是社会主义的命根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就业是民生的命根子。这五个命根子,都是与民本经济密切相关的。值得高度警惕的是,一旦社会把金钱视为命根子时,祸根就种下了。要保住这五个命根子,需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

发展民本经济,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结构。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中国的行政体制既不可能是西方化的设置,又不可能是庞大的官僚机构。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次机构改革调整,关乎民本民生的职责比重越来越大,财政结构也逐渐转变成为民生财政。但总体上,行政管理结构还有较大的调整改善空间。例如,过去受苏联计划经济影响,将党政机构设置人为地划分为意识形态部门与经济建设部门,这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客观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如果仍然沿袭这种分割设置法,客观上会形成“两张皮”状况。造成的结果是,尽管宣传上非常强调民生,但一些经济建设部门依然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而不太关心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使得民生问题的解决得不到有效保障。

当前,进一步发展民本经济,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促进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不跨领域就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多报喜少报忧,政策设计难免出偏差。当前的一个重要做法是,设置若干并行或高于现有部门的各种非常设临时协调办事机构。这些综合协调机构,权威层级很高,议决高质高效,虽尚无法律权限,但在新形势的中国国情下,不失为机构改革的有效探索。

行政管理结构必须与民本经济结构相适应,机构运行应针对化解深层次矛盾,把握事物相互转化的规律,多方集中、综合运用资源,克服发展中的困难。要建立矛盾化解的综合治理模式,打破部门职能界限,综合施治。比如,现在各地城市向社区派驻保安员就是成功的模式。政府设置公益性质的就业岗位,按市场化运行,把众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为保安力量,各项费用由业主缴交支出,财政适当补助,既化解了社区治安问题,又解决了许多长久性就业岗位,值得借鉴推广。

第9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范文

会议印发了《鹤壁市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对12名“创业之星”进行了表彰,会上,鹤壁市国立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朱明甫、河南美丽鸟车业有限公司孙国顺、鹤壁市淇河家政有限公司张珂作为创业之星代表介绍了创业经验。鹤壁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唐远游做了重要讲话,对2015年鹤壁市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上决定,鹤壁市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一是坚持自我革新,不断解放、转变思想。坚决摒弃一切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就业观念,大胆革除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彻底改变一切束缚创新创业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引导广大企业家、个体工商户持续推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广大群众敢想常人不敢想的事,敢迈常人不敢迈的步,努力实现草根阶层的创业梦想。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严格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要求,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进入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坚决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和体制性障碍隐形壁垒,降低准入门槛,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坚定不移地逐步推开“三证合一”,为创业者创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流程就业培训服务,营造创新创业便利条件。

三是释放创业能量,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初始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以及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自主创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大力推进返乡创业,瞄准重点区域,抓住关键人物,多措并举,精准对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人员和项目返乡创业。鼓励企业“二次创业”,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引导和帮助企业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为企业“二次创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