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自我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自我管理论文

第1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教学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大学生涯是人生当中的一个承前继后的阶段。承前是因为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他们的知识达到了一定水平,德智体美劳都有了一定发展;继后,是因为几年后,经过大学的生活、学习,他们将走向社会,独立地学习、工作。那些对社会有所贡献、在自己的工作上作出成绩的人往往是那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的人。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这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事,更是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学人员的事。

1.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表明: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许多大一新生在入学后不久,感觉大学的自由时间太多,闲得不知道做什么好;有的上课时捧个书本,听完课后,就觉得自己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下课后就再也不用学习了;有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计划,不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大部分课余时间花在社交活动和上网上,到了下一节上课时才发现自己该做的作业还没完成。这些都是缺乏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表现:学习没目标,作息无规律。基于以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有必要加强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1.2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生理心理阶段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

在年龄上,我国大学生大多二十岁左右,正处于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发展已接近成熟,已具备成年人的体格,但心理尚未成熟,具体表现为: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有独立自主意识,但有些事情还不能独立完成,缺乏判断力,有时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也是有些大学生总是“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1.3作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要更加注重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中国目前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很多这样的学生从小到大生活在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里,处处有父母和父母双方老人的百般呵护,在生活中,得到家庭成员帮助的多,很少自己独立动手做事情,因此表现为依赖性强,自己动手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这种状况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也没有很大改善。有些学生到了大学面临着生活自理的困难和学习缺乏监管的境。目前孩子上大学,父母陪读的例子也有不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1.4实现最终教育目的也要加强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既“以人为本”。当今社会里,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飞速发展,仅仅凭借大学里所学不能迎接将来工作中的种种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校的教育目的就是把教师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不管在校园内还是社会上,都至关重要。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容

学校的教育内容很多,德智体美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具体来说,天文、地理、文学、各种科学、科技等等。广义的自我教育内容也很多。在本文中,自我教育指:个人主动地提出学习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文化修养的过程。本文中的自我管理指: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迫学习的现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和对周围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具体来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自我学习,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并完成学习计划,以上可以说是短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调控能力,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那么,在大学阶段,如何在教学与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呢?

3.1学风建设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风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个学生周围的人如果都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这个学生本人也会觉得很有学习的动力。如何建设好的学风呢?小至班风大至校风,都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首先,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该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勤于研究;精于教学,作风严谨,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这里有有一个张伯苓以身作则的故事。在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们最好不要抽烟,但是有一个调皮的同学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己还抽烟?”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他沉思了一下,马上做出决定并当场明确表态说:“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说着说着,张伯苓就把随身常带的烟杆折断,在场的全体学生都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家以后,张伯苓一句话没说就把家里的香烟全扔到炉中烧毁了。之后张伯苓每天晚饭后就以零食代替香烟。张伯苓凭着自己的顽强毅力最后成功地戒除了烟瘾。他经常说:“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此后他持之以恒,从此再未抽烟。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最终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这样,南开学校逐渐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的风范,以致后来所有的南开学生包括已经离校多年者,从不敢在张伯苓面前吸烟。

学生不仅以自己的教师为榜样,也会以自己周围的同学和优秀成功人士为榜样。在班风建设中,教师一定要谨慎严格选择班干部,让班干部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个表率作用。优秀班干部的作用可能短时看不来,但如果班干部用人不当,班风很快就会受到影响。教师也应该时常用成功人士的例子来激励学生。树榜样是方法之一。方法之二是有适当的奖励机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见到自己教的学生在打架,非常生气,他告诉这个学生某个时间到办公室去找他。后来,这个学生按时到了办公室,一进门,陶行知先生没有训斥他,而是给了他一块儿糖,那个学生很惊讶。陶先生解释说:“你准时到了,这是对你的奖励。”过了一会儿,陶先生又给那个学生一块儿糖,那个学生又是一愣,陶先生解释说:“我后来了解到你打的那个学生欺负别人,你替别人打抱不平,这是奖励给你的。”相信受陶先生教育的这个学生在今后一生中,肯定“守时”、“爱打抱不平”。对于大学生的奖励,不仅仅限于物质奖励,也应有一定的精神奖励,如每年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三好生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也不要忘记多用表扬性的词语,对于学生一点点的进步和一点点的优点都要及时热情表扬。在校风建设上,每年也应评选优秀大学生,优秀班干部、班集体,并给与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此外,还应积极组织院级的各种比赛,如英文演讲比赛、歌曲大赛、剧目演出等,组织英语角,邀请成功就业且就业后工作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回校演讲、座谈;邀请各专业成功人士进校讲座等。良好的班风、校风会营造出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3.2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展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具体来讲,可以鼓励学生多交流,遇到问题,多向周围同学请教,这样能促进学生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加深自我认识,认识到自我和别人之间的异同,明确努力方向,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或课后的小组活动,如: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角色表演等。这些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间互动学习的过程。

3.3社会实践

大学生处于校园和社会之间,参加社会活动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适当的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所学和社会所需进一步了解,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增强学习动力。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求和愿望,培养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实践多种多样,可以是上学期间的兼职、寒暑假的打工、学校组织的实习;也可以是社会义工服务等。教师应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人的一生的学习、发展都至关重要。教学管理人员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泰方.年家族:张伯苓[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要使我们的知识赶上时代的要求,要使我们的认知结构能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优化认知结构。为此,时代赋予我们教师一项神圣的职责,就是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对老化了的知识及时更新换代的能力。

本文想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谈几点关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见,以供研究讨论。

一、目前能力培养上的主要障碍

对于普通学校的高中生,当前在物理学习上较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问题。看来这是能力培养的最大障碍。他们一般是上课急于抄笔记,回家急于完成作业。

解题时又急于对得数,凑答案。并不从中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规律。

正确答案得出了,而错误思路却被掩盖了。

这些学生的作业,日常都还整齐无误。一旦考试,就“六神无主”,原本会的也因为紧张而出现失误。他们的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常此以往,恶性循环,所以总觉得高中物理“难”,摆脱不了学习被动的境地。

这种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依赖老师、套公式、套例题的结果。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从教法的改革入手。

二、鼓励学生“班门弄斧”是克服学法障碍的好办法

教学的宗旨是,在能力培养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首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敢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是难得的好事,只有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才能展现出来,误区才能暴露出来。例如对一些选择题,按常规填写出选项符号就行了。但有的任课教师却没有简单处理;也没有因为某道题有一定的难度,举一个类似的例题,教会学生解这道题了事。而是鼓励学生对问题首先进行解析,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在前,结论在后”。要鼓励学生在老师面前当老师。这样从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漏洞,更重要的是找到学生学法上的问题所在,以便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疏导和教育。

对选择题、填空题不仅进行解析,我们在试点班中还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让他们始终坚持对选择题、填空题写出求解的思路和根据,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考试成绩上得到了提高。

“班门弄斧”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出这一特点来。要让学生成为名符其实的主体,其成功的秘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最佳匹配。这种最佳匹配的保证是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三、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

重在能力培养的课堂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1.设问质疑。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

3.检测和小结。

下面以电磁感应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一下设计思想。

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也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1.“设问质疑”的设计思想

(1)用学过的磁通量ф来回答ф、ф/t,重点突出针对性很强的预备知识ф=?0。

(2)3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深化ф是否“零”现象和条件,为E∞ф/t作准备。

(3)由实验导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以上内容不需老师讲述,也不抄笔记,一般学生都能独立填好教学材料上要求填写的内容。基础好的学生把实验结果和小结写在反馈式投影片上,放在投影仪上进行公布。多余的时间回答有关这部分的练习题。

这样的设计,上课之始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身心的投入。他们在主动想问题,而不是旁观的听众。其结果就可避免死记硬背,因每一步都有科学的逻辑推理,每一步都能紧扣教学目标。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设计思想能力的培养总是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进行的。内化的外因又总是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电磁感应这节课由ф、ф、ф/t出发,重点解决E(感)的产生,突破“动势这一难点。感应电动势是在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出现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把低位经验(电动势等同为电压)概括纳入到高位结构中去。

由于问题提出的顺序符合学习的同化和顺应的逻辑关系,所以使其能够顺利进行。

因此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得以改变和更新。对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力的孕育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落实。

3.“检测和小结”的设计思想

通过挂图、模型、实验和练习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模糊认识和存在的误区,让学生口答、笔答,到黑板上画图等、获得即时反馈,小结的作出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结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和锤炼的具体内容是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对一般同学要求熟练掌握右手定则的具体应用,提高一步要求会使用楞次走律。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绝大部分内容和时间的支配都交给了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材料上,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只是起着监控和调度的作用。当然教师还要做到保证双向反馈的沟通,并能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准备处理好突发性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遵从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三条基本原则,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第3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关健词]企业管理理论 国情 现状 任务

管理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1960年《鞍钢宪法》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方法,1961年的《工业七十条》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企业管理试行条例。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这一时期,蒋一苇所提出的“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经济民主论”以及“两制四全”管理体系。“两制”即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高度集中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四全”即在企业建立全企业、全过程、全员性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劳动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中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引起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87.

[3]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性假设理论;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20世纪初,为了缓和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一些社会改良学者,试图通过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分析,采取更加人道和充满人情味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马斯洛、沙因以及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格( DouglasM・MCGregor) 等人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先后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人性假设。

1 西方人性假设理论内容

1.1 “经纪人”假设

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从所谓“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出发,认为人都是“经济人”。“经济人”也被称作“唯利人”或“实利人”。麦格雷戈把这一思想归纳为X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天生懒惰,生下来就厌恶工作,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由经济诱引来引发工作动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人生下来就缺乏进取心,工作不愿负责任,宁愿接受指挥,没有雄心大志;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和他人的影响作出一些不适宜的举动;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组织的需要。

1.2 “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指出人们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由需求引发工作动机的;在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工业自动化程度极高,工作经常变的枯燥无味,这样就造成人与人之间只能从社会关系上去寻求意义;其次,工人们之间非常关注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这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其控制来的重视;另外,工人的生产效率随着上司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1.3 “自我实现人”假设

继霍桑试验之后,马斯洛提出人是“自我实现人”的观点,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麦格雷戈基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人”提出了Y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人都是勤奋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就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自然;人们愿意接受职责,而且多数人主动寻求职责;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具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人对于自己所参与的工作,能够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指挥;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1.4 “复杂人”假设

20世纪70年代初,薛恩等人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 复杂人”的假设。后来,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杰伊・洛斯奇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超Y理论。主要内容是: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由于条件变化,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人的统一管理方式。

1.5 “文化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企业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提出来的。“文化人”假设认为:企业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人的心理和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人的价值观决定的;人的价值观、责任感及人们在生产中的行为表现,与他长期以来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关。

1.6 “创新人”假设

“创新人”假设指的是人是学习创新的主体,人必须学会使用现有组织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果不能学会创新,其后果将相当严重;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的变革,从而使组织的实绩有显著地长进。

2 西方人性假设论与自我学习管理的结合

2.1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在整个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要求从以往的依赖性学习过程变为具有独立人格、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摄取模式变为主动汲取知识的学习模式。而全面学习发展的前提是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只有做到以学习本身为主体,以人为本,才能实现自我学习的全面发展。

2.2 满足学习需求,发挥激励作用

由于人性假设理论是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来采取相应的管理,这一理论启示我,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满足多样化、多变化的需求,才能达到自我满足,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我学习的激励作用。除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才能向较高层次迈进。由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外在激励引发其内在动力,从而自觉将学习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

2.3 强化自我教育,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积极主动性,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个人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实现其自我价值。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本身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改造,充分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通过自我教育,将社会的要求和规范内化、接受并转化成自身稳定的心理结构,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2.4 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学习管理关系

根据“复杂人”假设理论,人的需要会随着年龄、知识等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影响了学习管理的实效性,因此人文关怀将成为增强学习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学习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蒋珩,刘贤伟.西方的管理人性观给我们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杨光,齐胜欣,刘永生.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84.

[3]尹钢,梁丽芝.行政组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3.

[4]谢庆.人性假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第5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以格林菲尔德为核心代表人物的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该学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贡献,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实践价值,具体表现在学校管理中的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同时,从该派理论可以观察到当前我国中小学人文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并有助于改进之道的探寻。

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是在针对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尤其是盛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强烈批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尽管国内目前已有一些相关理论文献但为数不多,而从实践角度探讨其价值的文献则更为少见,这与人文教育管理论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学派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把握其主要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其实践价值联系实际进行剖析,并对我国中小学校人文管理问题进行反思。

一、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主要观点

持有人文主义立场的教育管理思想家以T·B·格林菲尔德(T.B.Greenfield)、C·霍金森(C.Hodgkinson)、W·英格里西(W.English)、S·J·麦克西(S.J.Maxcy)等为代表,其中格林菲尔德是领袖人物,其理论观点集中反映在《格林菲尔德论教育管理——走向一门人文科学》一书中。总体而言,这批人是在对过去的教育管理理论,尤其是行为科学影响下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提出猛烈批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旗帜鲜明的一派理论观点:组织不是自然实体,而是人为适应社会而自行创造的产物;组织的目标其实是人的意志、权力、价值的体现;组织的结构也不是实在的和预先建构好的,而是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既然组织是人为的产物,因此也不存在统一、客观、普适性的组织理论;教育管理面对的问题不仅是事实问题,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撇开价值问题就无法认清教育管理的现象和本质;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与价值不能割裂,如果管理者只看重管理中的结构、形式、工具意义,就会把更重要的教育目的置于脑后,这样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被大大削弱。

不得不特别指出的是,国内有些研究者由于已经习惯于将西方人际关系理论看作是一种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而有可能将人际关系理论混同为或认为至少部分属于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需要澄清的是,人际关系理论因其只是在常规视角下对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主导下的古典和现代组织理论进行反思而在根本上持有科学主义立场,如将其与人文主义管理论相混淆,难怪有学者会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可能要贻笑大方”。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探析

尽管说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在批判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同时所持有的许多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事实上它除了有理论贡献外在实践上也不无裨益,尤其是它对个体及其价值重要性的强调。在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中片面、极端的观点保持足够警惕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方面来考察其实践价值。

(一)组织目标

一般而言,管理是围绕着一定组织目标展开的各种具体活动,因而组织目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在组织目标上,人文主义学派强调的是个体的目标而不是组织整体或其所属各个部门机构的目标,甚至否认有组织目标的存在。格林菲尔德曾经说过:“许多人并不相信组织的目标,他们只有‘在组织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才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从现实看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组织成员对其所在组织的目标还是会有所认同或共识,就如教职员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有其理解和共识一样。对于这一点,格林菲尔德最后不得不指出,所谓组织的目标实际上是有权力的组织成员的目标:“组织目标是当前最有势力的组织联盟的当务之急和意旨。”显而易见,校长的职位和权力足以使其意志转化为学校的目标。对此,笔者曾经在做一个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研中,发现教职工对学校的发展目标确持有此种态度,认为“那都是领导们的意思”“校长说了算的”。这样的学校发展目标对教职工中的认同感及其产生的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因此,人文主义学派比较极端的强调个人目标的观点事实上从一个反向的角度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校组织目标如发展规划的确立必须倾听教工的意见、反映个体的心声、调动群众的参与,从而充分代表利益相关个体的意志;退一步讲,即使是校长有好的规划与设想也应当在充分征求意见、获取教职员工支持与共识的前提下予以合法化。

(二)管理制度

制度对组织的正常运转具有工具理性的规范性意义。但在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那里,连组织的存在都予以否认,当然也就无组织制度可言。不过,人文主义学派并不否认个体的存在也需要一定的规则,只是认为这种规则不是从外部强行赋予和设定的,而是由个体成员共同认可和建构的,强调规则的人文化。事实上,这种个体间的规则类似于组织中的制度。进而可以认为,人文主义学派对制度的形成要求所有组织成员的参与、要充分融入组织成员的意志、愿望、价值和主张。一般而言,组织的制度有3个来源,即源于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组织创始人或管理者设计的制度,以及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其中组织文化的内生制度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的规则观有更多的相似。由于学校的主要成员都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尊严、情感层面的需要比一般群体要高得多,因此学校的制度建设应当在把握这个特点的前提下有效地实现制度的人文化。具体而言,学校制度建设一方面要重视源于组织成员共同信念和多数成员偏好行为方式的内生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新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当由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并体现大家的价值和利益,此外即使是社会权威规定的制度也应该在“使命”说服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取他们的真正认同和服从。

(三)领导行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校长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重要意义。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认为,和其他组织成员一样,领导也是个体,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也追求他们的自己的利益,只是组织的领导会以自己的职位和权威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强加给其他成员。但他们认为这种强加是不对且无效的,应该强调的是个人素质在管理中的作用而非正式职位所享有的法定权威,认为“在某种情况下,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恰当行为和最适合于做这项工作的人,而不需要去考虑这些人在组织里的正式职务或身份。”其实这就是强调教职工个人的特点与能力,反映到校长身上就是认为:校长对一个学校的领导作用是其个人素质和能力的产物而不是校长这个职位权威或职务权力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校长的领导行为是有其启发意义的。其实,在一般管理学原理中谈到领导权威时,经常提及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可能与人文主义学派对领导的看法是相通的。因此,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意识到非权力性影响力对自己威信树立和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在领导过程中要更多的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艺术、民主作风,从而营造能够激发和强化每个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使大家在团结、和谐、温暖、愉快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自身价值。总而言之,校长的领导行为中应体现人文精神和饱含人文意蕴。

(四)系统环境

时至今日,人们对学校组织性质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封闭科层组织阶段,而对开放社会系统或松散结合系统有更多的认同,意即强调学校与社会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与资源的交换及其相互影响。但是,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对环境有其独特的认识:所谓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学校内个体成员与组织外部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整个学校与外界的联系;教师的行为产生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对环境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人文主义学派认为更应该关心个体教师所受环境的影响及其内心感受与行为反应。在对人文主义学派否认组织作为实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联系的极端观点不敢苟同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充分肯定教师作为个体可能受外界环境影响的观点对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教师管理还是有其启发意义。考察我们的教师管理现状,校长或管理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主要是校方或组织,借助的手段或方法主要是政策规章、激励机制、考核评比,动人的说法则是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尽管这些管理方式方法不失科学和必要,但对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内心体验并不太关切也不够深究,事实上如果能重视从教师个体的角度开展教师管理工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而,教师管理工作既需要管理者站在学校的立场上通过正式途径开展,也需要注重从教师个体所受外界环境影响及其心理效能的视角去关心和理解他们,如此效果才会更理想。

三、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尽管上文我们从组织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行为、系统环境等4个方面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所蕴含的实践价值作了粗略梳理。但我们难以就此住笔,因为在我国学校人文管理的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甚至曲解,极有必要借这个议题进一步予以讨论和澄清,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发挥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的需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等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

(二)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曲解与纠偏

无论是与中小学管理者接触和交流,还是阅读期刊杂志上校长们写的文章,可以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主要表现为诸如校长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细节关怀”“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7]等等,甚至还可以听到不少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领导者的立场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盲点或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何在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读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初步的管理逻辑框架:人性是主线,目标是导向,组织是平台,科学与人文是两个维度,理论、研究、实践是3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4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性、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等3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就4个层面而言,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那么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4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研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需求,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立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我国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模式?人文管理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所谓科学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是不容乐观。所谓人文管理模式,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如此看来,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可能都不适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

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一个科学管理的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验运动、学校调查运动的兴起、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从未受到消弱和忽视。如果说美国学校管理追求实现的是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的话,那么我国学校管理应当选择的模式是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主要基于4点考虑:其一,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正好体现了这种融合。其二,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的是要实现科学管理而非人文管理,因此该模式的落脚点应该在科学管理上;同时鉴于管理现实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同样存在,因此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进而我们提倡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笔者以为,科学化的人文管理模式是学校管理追求的更高境界,目前我国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实现科学管理也即陈玉琨教授所提出的学校管理3个阶段中的规范阶段,当然在科学管理目标追求过程中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属性。其四,对该模式的明确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有取舍批判地借鉴和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的合理主张,从而更好的实现学校的人文化科学管理。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而言的,但就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GREENFIELDTB,PETERRIBBINS.GreenfieldonEducationAdministration:towardaHumaneScience[M].Routledge:London,1993:2-10.

[2]张新平.教育组织范式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03.

[3]布什托尼.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冯周卓.管理的人文之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61.

[5]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J].福建论坛,2006(10):51-52.

[6]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J].四川教育,2006(10):8.

[7]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J].中小学管理,2006(10):35.

[8]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2006-07-29].

第6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这次活动在国务院新闻办指导下,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网络处、大河网、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举办,是目前网络界首次举办的以知名网站论坛博客管理员为参与主体的大型交流活动。本次大会旨在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探讨网络论坛博客发展规律,交流网上社区建设管理经验,加强河南与国内知名论坛博客的合作互动,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我国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不断加大,特别是其中的论坛、社区、博客和新闻跟帖,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沟通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已经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

作为网络论坛和博客的管理员,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责任重大。“我们的管理员就站在网络舆论阵地的最前沿;因为,我们的管理员背靠的是1.44亿庞大的网民群体;更因为我们的网络言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我们管理员有责任牢牢把握网络阵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宣传先进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指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始终高度重视,十年前,便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原河南报业网。大河网的《焦点网谈》专栏,在全国首开报网互动、手机短信互动先河,一方面在党报展现网友声音,一方面在网上体现党报导向,创办当年,便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一等奖,开创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2007年2月,经过技术统计和专家评议,《焦点网谈》又获得“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龙亭脚下说网络,潘杨湖畔辨清浊。我们期待网络媒体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网络这一重要的舆论阵地上,把握导向,明确方向,抑浊流,扬清气,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为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论坛博客:自由+责任

论坛博客管理员龙亭会代表济济一堂,侃侃而谈,宾主尽欢,博客论剑,尽显风采。博客网王卫平的观点是:“博客精神=人的精神”。因为每个人的特性不同,表达的欲望不同,表达的理念不同,这些个性的差异都表现在博客上。因此博客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

在谈到如何增加博客的粘性的问题的时候,王卫平指出:博客就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网友的博客能否有效被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这在微观上提供了一个个人价值被认可的平台;同样,博客的发展将会提供一个纯粹的生活化平台。当博客成为人们名片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博客技术的发展就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博客技术的细节的某一部分的失误就会导致博客用户的流失。因此,博客细节服务就是博客技术提升的关键。

论坛在走下坡路?这是一个问题,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让论坛管理与经营者很头疼的问题。网易论坛管理员黎忠伟认为,从2006年开始,中国有70万以上的独立网站,这些网站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社区。中国的网民在不断增加,网站也会不断增加,那么,网站就不会存在走下坡路的问题。

大河网副主任万大珂指出,论坛更像一个有组织的媒体。它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然后满足彼此交流的需要。猫扑社区编辑杜培源认为,论坛更多的是满足用户的选择,而不像博客那样散落在网页中间。

相对于网络社区的发展,生存永远是一个问题。千龙网沈阳提出:“我们靠三个人的经营力量来养活我们的博客”,猫扑网杜培源说,“对于猫扑而言,我们的社区是最大的。我们不仅能养活我们自己,而且实现盈利。” 而第三、第四梯队的地方网站的社区如何养活自己就成为一个问题。论坛和博客的发展,确实是一个问题。庆幸的是,掌舵者苏醒了。“春天就在眼前了!”

博客、论坛都是互动性社区,他们中间融合了更多的个人因素,是一种典型的公民式写作与表达。互动性社区在中国民意表达相对自由的同时,也带来自由泛滥的可能性。因此管理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如何带领社区快速发展而又不至于触礁?答案是:自由+责任。这是管理员的职责,是社区大船前行的保证。

“网官”论剑开封

“开封,我喜欢!”6月29日下午,在首届全国知名网站论坛博客管理员龙亭会座谈会上,江苏网龚雪柔柔地吐出这样几个字。她的话道出了与会的30家网站论坛博客管理员的心声。在为期3天的活动中,开封以其美丽精彩折服了这些驰骋网络界的“网官”们。着宋装,议网事,赏美景,品名吃,开封的无穷魅力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

“宣传开封,大河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大河网副主任万大珂说,大河网将更加关注开封,去思考、表现、总结、宣传开封。与会者表示,要用手中的媒体更好地宣传开封、诠释开封、解读开封。红网杨国炜建议,开封应该以开放促发展,首先要观念开放,要用活用好网络资源;中青网王兴芳表示,要把互联网作为城市营销的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宣传开封;搜狐叶兆益建策,开封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设地方社区,大力宣传自己;荆楚网张帆说,可以让网友互动,让网友的评价影响大家,带动城市更好发展。

倡议打造网上和谐家园

首届知名网站论坛博客管理员龙亭会全体代表来到了兰考县,他们在这里寻访焦裕禄精神,在焦裕禄同志的陵墓前宣读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网上和谐家园”倡议书: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2、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3、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绝不登载、不传播、不炒作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相违背的信息内容。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4、加强自我约束和行业自律,规范论坛和博客信息,坚持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和内容链接;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网络公德教育。

5、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空间,自觉接受管理,欢迎社会监督,开设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让社会信任,让家长放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共建文明美好的网上家园。

第7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发展方向;历史责任

改革开放30年间,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形成;同时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令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伟大转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间接调控为主要手段的经济调节体系正在促使政府职能快速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全民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中国经济正在以一个崭新的开放体的形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格局,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制度改革,使我国综合实力有了本质性的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消费结构逐步得到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中国的崛起对世界金融、产业和技术,以及对它们藉以运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都有着不寻常的意义。

也正是这30年,为我国的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社会制度、经济运行模式等各方面宽松的成长空间,在这种环境下,管理学也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成就。30年后的今天,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以及更高的发展目标也给管理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科学在我国又迎来了一次新挑战,同时也孕育着一次新的机遇。

一、当今我国管理学所处的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迎来了知识经济社会

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根本力量,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给生产力带来了质的升华,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时空。科技进步已经超越传统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进步不断向外扩展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可能性边界,并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知识生产要素化已经成为现实,一个技术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世界已由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同时,信息的价值特征日益显现,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已经成为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流的管理已经成为对物质流管理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要求各种生产方式建立在高效率的信息基础上。

知识与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知识经济的框架业已形成,并将人类带入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经济的发展,而在知识经济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必定来自于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积累、应用和管理。

2.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市场、组织和文化的全球一体化促使许多国家的多个社会经济单元,如金融、投资、制造、运输和通讯等,都已经打破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融成一体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形成。在这一点上,中国经济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而获得高速增长、全球经济也从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中获益,同时美国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的扩散型冲击都是明证。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生产、消费倾向、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参与者将其生产和市场要素在三维空间里的开放。此刻经济全球化所涵盖的生产要素和市场的总量是恒定的,且每个参与者所得到的平均份额与参与者的总数成反比,因此合作是表象的竞争是永恒的。而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经济虚拟化却将这种开放引入了更深远的四维空间。此刻由于信息可被复制的特性,参与者的市场和生产要素的平均份额与参与者总数呈正相关,自发的合作和追求帕雷托均衡的可能性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显现在人们眼前。

3.管理哲学思想的演变

人类的管理哲学思想及相应的实践活动正处于从经典的还原论向系统论和整体论的转变中,将复杂的系统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再通过求和来了解整体特性的还原论,因其机械性,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需求。而系统论和整体论强调不仅要注意系统的构成要素,更要了解系统的整体有机特性,同时将客观事物对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待,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以寻求各子系统能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的帕雷托均衡这种哲学思想的革新正在动摇还原论的根基。

这种思想的变迁体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最明显的就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综合性趋势。分工曾经推动了人类社会步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还原论发展到巅峰状态的表现。而系统论和整体论却表现为专业分工的综合化,因为越来越长的职业分工清单从本质上讲不是专业分工的详尽,而是不同分工间界限的模糊化,这也正是信息社会注重功能整合和整体效益、强调柔性管理和应变能力的组织形式上的表现。

人类社会及其思维的上述变化必然影响管理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反映在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上又体现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不同学科理论的融合。一方面,管理科学向其它学科渗透,形成了管理经济学、工程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一系列新的学科;另一方面,管理科学又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成为自己的研究手段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强调系统论和整体论并不意味着摒弃还原论,这是因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复杂的社会系统,一方面基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尚不完备,而另一方面基于还原论社会学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几近巅峰状态。发展基于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管理学是我们的追求,但此刻就抛弃还原论会使我们失去手中现在最为有利的工具,同时也只有通过对基于还原论的管理学无以复加的应用所带来的思考与不满足才有可能形成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一点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观,须知任一高度的系统论可能是更高层次系统的还原论的构件,而任一层次完整的还原论都是该维度系统论的综合。

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管理科学存在将传统的理性管理理论与人性管理理论、当代西方管理思想和东方古代管理思想相互融合的趋势。

4.自然资源的短缺性

各种自然资源的短缺,特别是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的短缺正极大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达成可持续发展终极目标的巨大障碍,这也是以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推动力的工业经济发展到极致的自然表现。这种短缺呼唤狭义和广义两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其狭义一方面指的是对新能源和可替换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而对“绿色”能源的追求。其广义指的是将知识和信息作为产要素引入生产过程而降低自然资源所占比重。

二、创建“中国模式”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结晶,且服务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科学在中国所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在不放弃既有的社会体制一基本价值体系一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和管理科学传统观念的前提下,接受世界先进文明的优秀部分,即吸收自由市场经济方式,并使之高效率地服务于现有的社会经济系统,这是明智的选择,我们所面临的历史性的创造性变革给我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1.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一直和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个领域中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鲜有中国的声音。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平衡,因此我们急需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科学。一方面我们要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营养源,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管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从古代到现代,西方管理学强调的是效率以及所依靠的技术和设备等客观条件,追求的是更大的效益;而有浓厚东方色彩的管理学则更注重人文效果,追求天、地、人的共存与和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这种东方管理理念的核心。30年前,有西方人士断言,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天敌,中国的改革必然会以失败告终。而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傲立于世人眼前。马戛尔尼勋爵早在1794年就说过:“没有什么事情比用任何欧洲的标准来评价中国更为谬误的”。从中国的国情发,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将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并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模式和方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这是“中国模式”的第一次成功,也是我们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减然,这种求变也不是我国管理学的“专利”,西方管理学也存在由崇尚自由转为加强控制,由管理“行为”转为“人本”管理的趋势。这种综合的趋势体现在中国与西方经济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正在转化。首先,中国经济依旧包含着严重的中央计划体制色彩,正缓慢而艰难地向市场经济转型,也正是受到保护和控制的银行及外汇体系使得中国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处在相对有利的地位。相反,美国和欧洲等老牌西方经济实体已经不得已迈不了加强政府控制的道路。这样中国与西方经济实体的最终日标有可能是一致的,即实行一定程度政府计划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可能在具体的操作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引起这种转变的原因依旧是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一体化。在巨大的外部扰动干扰下,任何经济实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具体的措施不外乎摒弃原有的极端做法,吸收其它经济实体的可借鉴之处,兼收并蓄,加强相互理解,共渡难关。

2.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理论来源

管理学的两重性决定了其理论来源必然依其包括生产关系和文化传统在内的社会属性及其自然属性。相应地,中国管理学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基于其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马列主义中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是我们创建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其关于文化传统的理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和提倡和谐的精髓。而其自然属性的来源是西方管理学中自由的市场经济对高效率和高回报率的追求。这其中,有关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基本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其平台,而西方管理学中有益的部分是其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此者相辅相承,共同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的理论来源。

3.创建具备东方文化底蕴的管理科学

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以追求丰富的物质为目的,基于“经济人”概念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得到了大规模的研究和运用。在其“理性”的框架中,所注重的是计划、组织、控制和决策等管理职能的发挥,其目标是提升效益和效率。这在实现“温饱”的目标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征途上,这种较为机械的模式应该得到改进、完善和发展。我们应该摆脱“经济人”的头衔,去追求“以人为本”的梦想。汲取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现阶段文化背景的管理科学理论势在必行。东方传统文化作为管理学社会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得到管理学界的重视。即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管理哲学而不存在管理科学,那么发展具备东方文化底蕴、适用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管理科学依然具有空前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此,选用“具备东方文化底蕴”这个表达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要求我们所发展的管理科学必须具备跨文化、跨制度、跨地域和跨国度的特征,这同样也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采用“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不同文化和制度下的合作和竞争是人类赖以和平共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将西方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和东方人本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跨文化、跨制度、跨地域和跨国度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和运用能力。古今融合、东西融合,建立符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运行体制的管理科学势在必行。

4.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

管理学在中国经历的高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带有地域特性和社会体制特性的鲜明之处,但无法否认,我们现有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依然停留在描述性和启发性的层面上,缺乏非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性。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成果还缺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层次的哲学支撑。空乏的理论构架由于缺少经验实证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现有的管理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但凡开始实证性研究就全然不顾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大胆照搬西方管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而一旦开始理论研究,又摒弃西方管理学的成熟范式,重起炉灶,自说自话。殊不知,只有通过新旧理论体系的充分碰撞,辅以严谨的方法论支撑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才能使我们所要创建的“中国模式”管理科学具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一致、强有力的物理解释能力和相当的预判性,以满足一个理论体系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

总之,“继承一融合一存疑一批判一探索”是我们创建“中国模式”管理科学应有的学术态度;定性与定量手段综合并用是我们的基本研究方法;实证支撑理论研究是我们的研究路径;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寻求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我们的目标。

5.中国管理科学需要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管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日益强大的中国要求我们必须肩负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而不应该仅仅是规则的遵从者。这一点正在慢慢变成现实。美国《商业周刊》撰文说:“中国正在所有方面造成令人震惊的巨大影响……作为一种经济力量,她正在进入并改变着全球市场——在某些情况下它正在形成它自己的规则”。_42001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2000亿美元,2008年初的统计数据已超过14000亿美元,而同期石油价格却从30美元涨到了120美元。可见这一时间段内,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幅为700%,而其真实购买力的涨幅仅为175%。这种购买力黑洞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全球货币体系的摒弃。可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如果我们不能切实地对现存的框架体系做出有效的修正,如果我们不能提出并确立有利于我国也有利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我们快速增长的国力将会以几乎相等的速度消弭于无形。我们殷切地希望,能在世界管理科学理论及应用领域见证到与中国政治和经济相匹配的主动权和引导权。

最后,必须强调建立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管理科学理论离不开具体的实际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缺乏中国企业基于我们所发展的管理科学理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只能使我们的理论研究成为空中楼阁。

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

宋代学者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撇开这句“宋明理学”纲领的正误不言,借用并重新诠释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说明我国管理学研究人员目前的历史使命及责任。

第8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参加刘鹏凯《心力管理》专家座谈会,谈几点感想。

一是关于黑松林粘合剂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但有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定位,给人的感觉是运作得很好,可以用精致、精彩、精妙来形容。搞企业,不一定都求其大,但要求其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小而优、小而强,这也是成功的一种境界。刘鹏凯同志经营管理的“黑松林”为什么能达到这个地步呢?我看关键是靠文化力,靠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激励力、沟通力、导向力和约束力。可以说,文化力渗透到了企业运作、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上注重细节,注重以心为本,注重心本管理,注重心力管理,这就把文化管理具体化了、精细化了,把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功能真正开发出来了。可以说这是“黑松林”管理的显著特点。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决策者,鹏凯同志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由文化自觉产生文化自信,又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这一点,在黑松林的经营管理实践中表现得很突出。这是值得给予充分肯定的。

二是关于作者刘鹏凯本人,我的印象,他是一位忠诚敬业、刻苦勤奋的人:勤于做事,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在许多场合都能感觉到,他随时随地地在听取别人的意见、见解、观点和看法,随时随地都在学习,把知识转化为分析事务、实施文化管理的能力。他这种勤奋的习性、习惯很可贵呀!但不只如此,从那些企业故事中,在处事的方法上,他还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种人间真情和善良的品格。这就属于人格魅力的范畴了。所谓人格魅力,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细节、故事、言行举止之中的。从这些细节、故事、言行举止中可以找到许多涉及人性、品德、情商之类的内容,感受到真情的涌动和爱心、暖意的流淌。这不就是心动吗?这不就是心动而产生的心力吗?

三是关于《心力管理》这本书,我很支持出版这样一本著作。作为一位忙于运作企业的人,搞出这样一本书,沿着以人为本和文化管理的路子往前走,对中国式管理进行探索,值得敬佩啊!“心力”一词过去的书上就多有使用,各有各的用法,其内涵也不尽一致。今天我们讨论、研究的《心力管理》一书,其内容讲的是21世纪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一家生机勃勃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创新发展中的经营管理。心力管理同心本管理、同人本管理是否相矛盾呢?我看不矛盾。我们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理念,是一切发展的总原则、总要求;而人本管理则是以人为本在管理领域的体现。以心为本之心,心本管理之心,心力管理之心,都是以人为本中的“人“之心。所以,在我看来,以心为本、心本管理、心力管理同以人为本、同人本管理并不是相矛盾、相排斥、相对立的,而是其深化和拓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心本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最佳境界。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而不是相割裂的。这个看法,一年多以前在上海、山东的会上我曾经讲过。

四是关于“心“这个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中国思想史上很早就提出来并长久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刘鹏凯同志这本书的书名《心力管理》一出,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心”这个概念及其内涵的种种议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而不是单一单调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讲“心”的,孟子有一段论述,其中提到“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个话很重要。道家思想中,道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概念,而对于那无形无迹、包容天地的道,惟有心才能把握,所谓“道之为道,唯心可悟”,“以心验道,以心修道,师心从道”。在佛学思想中也是讲心的,有“三界唯心”、“万法一心”的说法。佛教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典,叫《心经》。《心经》只有200多字,但真正读懂很不易。我看过当代著名高僧大德净慧法师的解读本,也看过南怀瑾先生的讲解文本,都受到启发,但也不知道自己能领悟多少。净慧法师首倡“生活禅”,是中国近现代“禅门泰斗”、享年120岁的虚云上师最后的一名徒弟。中国的禅宗又名心宗,被在谈话中称之为广东两大名人之一的禅宗六祖慧能就主张“道由心生”。还有墨家,墨子也讲心。在《墨子·经上》中他说:“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对于儒、道、佛都讲心,曾有“三教归一”“三教本同”的说法,而“三教本同”即是说三教同归于心。那么,这样说来,是不是就是把各家各派关于“心”的说法混为一谈了呢?我想不应发生这样的误解。各家各派讲“心”,是从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出发的,是同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紧密地融为一体的,而各家各派的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的结构、涵义和特色。这里讲儒、道、佛、墨都讲“心”,说明“心”这一概念的重要性,说明“心”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这在申荷永博士的著作《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一书有很好的论述。申博士这本研究心学、心义、心要的学术专著并不多见,实属难能可贵。

话再回到今日的日常说法。我们常讲用心工作、用心干事、用心管理、用心服务,有一本过去的书上就讲过“忠诚服务,竭尽心力”。我们都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这里也讲了“心”,而且是“全心”。这里体现了为国为民做好各项工作的使命感、忠诚心和责任心。刘鹏凯同志是搞企业的,在企业运作中,竭尽心力,用心管理,用心经营,用心同客户打交道,用心同员工沟通共事,做到将心比心、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感应、心心相印。特别要提到的是,鹏凯同员工打交道,不是一方在向另一方进行“训导”,而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兄弟姐妹式的沟通。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发现卓越、展示人性美和善心善意的过程,也是心灵共鸣的状态和实现“心力”传递的过程。他在实践中感悟到:心到哪里成功就在哪里。这个经验总结得好不好呢?我说:好!我们常讲理论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是实践论。没有实践的总结,哪来的理论升华?企业文化理论,企业管理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从企业实践、企业家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套用已有的书本推理、演绎出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鹏凯同志从最初写《生命的行走——我的中国式管理的探索》到正式定名为《心力管理》,他的这个路子是值得给予肯定和支持的,我们应当从这里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

五是关于“心文化”的研究,鹏凯这本书有其独特的贡献。几年前上海一位著名学者给我送了一本书,叫《心时代》,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情感化的世界及其经济图景”,其中讲到“心经济”、“心生活”的概念,认为当今人类已进入了“心时代”。这本书对读者有很大吸引力。我觉得作者以新颖的视野观察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很有意义啊!大概两年以前,辽宁省本溪市副市长黄力强同志在市中心医院任院长时提出了“心文化”建设,这个“心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已成为全国的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最近,山东的同志给我送了一本《心文化新论》的书稿,要我写篇序言。这都是同我们今天讨论的这本《心力管理》有相关性的著作。我觉得,有更多的同志从不同的视野、不同角度、结合各自的实践,研究“心文化”,探讨“心学”与当代企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情。由于本书的问世,很可能引发更多的人对心学、对心力的探求兴趣,这也是一件好事情啊!鹏凯同志这本书,以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的形式,以细节管理、细节中的心本、心力管理为显著特征,而独具魅力。在中国出版界,这可能是第一本集中讲心力管理,以心力管理为书名的著作。

六是知行合一,知行统一。《心力管理》一书,体现了知行合一论、知行统一论,而不是知行分割、知行分离。在中国思想史上,王阳明对心、意、知、物有过这样的表达:“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阳明心学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讲清楚的,本文不可能对他的思想体系作出评论。这里我只想对他的立意宗旨“知行合一”问题作点引述。在这位心学大家看来,“真知必能行”,“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还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的故里在浙江余姚,多年以前我参观过。他的一位著名弟子王心斋就是江苏泰州人,可算是刘鹏凯的老乡。阳明哲学传到日本后,日本学者对“知行合一”又有了新的提法:“即知即行”、“即知必行”。前几年,我在解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言中,曾提到在《实践论》的开头和结尾 都专门突出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他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基础之上论述这个问题的。我们看看《心力管理》,这本书的内容、见解是在黑松林的管理实践中发生和形成的,处处体现了知与行、说与做、认知与实践、心意与行动、理念与行为的统一。

第9篇:自我管理论文范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企业积极主动地引进和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母子公司体制、主辅分离、职工安置等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阶段,缺乏中国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积极吸收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不能不考虑我们所独有的国情、民情,使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能够在我国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目前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状来看,尚未形成中国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关注于中国自身的特点,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具有别于别国的特点。但是,目前,仍然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我国的企业管理研究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广大管理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众多的智能。如何将这些智能抽象出来,融纳到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因此,我们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站在中国的土壤上观察问题,采用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或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己任。

多年以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管理研究一直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为中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随着世界各国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以及中国的崛起,中国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鉴于转轨国家企业管理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此,我国必须着手全面研究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企业管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应成为近期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长期以来,西方管理研究文献对我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中外企业管理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被忽视。不同环境下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