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大四年度个人总结

第1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12. [申报材料] “四五”普法先进个事迹材料 [白开水][2008年9月14日][339] 杨东柱,现任中共**县县委常委、副书记。“四五”普法期间,他分管全县政法工作,并兼任县委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组长。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县“四五”普法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两年转变、两个提高”的总体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在全县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社会各界参与的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格局,为圆满完成“四五”普……

13. [工作总结1] “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9月9日][354] 今年是“四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和进一步增强公民法制观念和全社会的法制意识的重要一年,我院根据市直机关工委和市局“四五”普法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验室实际,制订工作措施并狠抓落实,有效推进了我院员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依法治院工作的深入开展,使我院“四五”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学习重点 ……

14. [工作报告] 工商局长“四五”普法工作汇报 [狂风][2008年9月3日][51] 加大力度 创新机制 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五”普法以来,我局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定》、《决议》精神和以法治国方略,结合我局实际,在单位内部干部职工、个私企业管理人员和消费者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工商行政管理实际,具有鲜明工商特色的普法之路,取得了良好……

15. [工作总结2] XX镇2008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aqaqaqwww][2008年9月1日][51] XX镇2008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2008年是“四五”普法考核验收年,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定南”战略的实施和“两个提高,两个转变”目标的实现,坚定信心,乘势加压,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 “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16. [工作总结2] 镇2008年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aqaqaqwww][2008年9月1日][677] XXX镇“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2008年,我镇的“四五”普法工作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下,以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严格按照省、市、县关于“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了“四五”普法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阶段性的成效,有了良好的开端,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领导高度重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普法工作 ……

17. [工作总结2] 民族宗教局“四五”普法工作总结报告 [佚名][2008年9月1日][35] 2008年是民族“四五”普法工作实施阶段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局按照省民委的具体要求和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结合《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民族宗教局‘四五’民族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要求, 狠抓落实,有效推进了我区的民族“四五”普法工作的进程,使我区民族“四五”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四五”普法工作完成情况 (一)领导重视,加强了民族政策、法规的制定、宣传……

18. [工作总结2] 学校普法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9月1日][22] 我们根据上级部门普法规划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方略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依法治教进程为中心,密切结合学校的实际,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的进程, 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了学校事业健康、协调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 根据全市“四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市的工作……

19. [晚会主持] 依法治区暨“四五”普法中期总结表彰会主持词 [sannong][2008年9月1日][2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依法治区暨“四五”普法中期总结表彰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2001至2008年度依法治区暨“四五”普法工作,明确今明两年工作任务,表彰普法依法治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交流工作经验。参加会议的有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各街道、部门、直属单位负责同志,普法依法治区工作联络员,各社委会(村委会)主任,驻区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20. [经济工作] 在普法法律知识竞赛上的讲话 [佚名][2008年9月1日][62]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为隆重纪念宪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我区从11月18日开始开展全区法制宣传月活动。而“四五”普法法律知识竞赛就是宣传月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决赛。我们这次竞赛活动的目的是在全区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这对于推动我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创雨花辉煌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21. [工作总结2] 四五普法总结(学校版) [佚名][2008年8月29日][1445] 五 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 三五 普法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结合我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具体实际,切实制定 四五 普法规划,加快学校法治化进程,为创建安全文明单位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一、 组建班子 完善网络 我校……

22. [工作总结2] 2008年团区委“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8月23日][138] 今年来,团区委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在区委综治办、区依法治区办的指导下,认真按照《 2008 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书》及“四五”普法工作文件精神,本着“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动员,人人参与,以人为本,精心组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

23. [计划规划] 二OO八年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 [佚名][2008年8月23日][43] 2008 年是“四五”普法的总结验收之年,是“五五”普法的研究论证之年,也是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二十周年纪念之年。做好 2008 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推进“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008 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24. [工作总结2] 团县委“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佚名][2008年8月23日][71] ##团县委一贯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了认真落实县“四五”普法规划,团县委制定了《##县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有组织、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全团普法及依法治理工作,有效地确保了“四五”普法规划的各项内容落在实处。5年来,我们按照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双管齐下,抓好团干部和青少年的普法工作,发挥各级团组织工作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

25. [工作总结2] 团市委“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中原][2008年8月23日][48] 今年,##团市委根据“四五”普法要求,以实践“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安排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四五”普法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工作落实到人,以努力提高全市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做到依法行政,切实为青少年做好服务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在我市广大团员青年中形成了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现对一年来的普法工作做一总结:……

26. [工作汇报] 推动“四五”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油田) [佚名][2008年8月23日][24]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自2001年来,在局党委、勘探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1—2008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要求,全处各单位、各部门紧紧围绕“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抓落实、抓重点、抓提高、抓深化、抓创新,有力推动了“四五”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我处生产经营、队伍稳定、改革改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27. [调研报告2] 关于做好乡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 [佚名][2008年8月23日][15]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和各个部门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镇党委、政府确定的全年发展任务,立足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立足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真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四五”普法总体规划,以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为重点,深入开……

28. [工作总结1] 四五普法工作总结集锦 [佚名][2008年8月23日][1421] 1. [ 工作总结2 ] 镇2008年 四五普法 工作总结 [aqaqaqwww][2008年9月1日][64] XXX镇“四五”普法工作总结 2008年,我镇的“四五”普法工作在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下,以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严格按照省、市、县关于“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决策和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了“四五”……

第2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云南省所辖16个州(市)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日新月异,但每个州(市)、区域间的发展速度却不尽相同,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依然存在……

“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而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对云南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据此透析区域空间格局的现状及演化的趋势。

“十一五”以来,云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各州(市)也呈现相同的发展态势。2006年,GDP总量不足百亿元的州(市)有迪庆、怒江、德宏、西双版纳、丽江五个,到2010年,只有怒江和迪庆尚在百亿元以下。2010年,GDP超过500亿元的有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过千亿元的有昆明和曲靖,其中昆明的GDP达到2120.37亿元,而在2006年只有昆明的达到1207.28亿元。

各州(市)GPD格局变化

按GDP总量规模进行简单分类,可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500亿元以上)是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第二类(300亿元-500亿元)是大理、楚雄、昭通和文山;第三类(100亿元-300亿元)是保山、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丽江和德宏;第四类(100亿元以下)是迪庆和怒江。第一类区域的昆明、曲靖、玉溪和红河是云南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占到2010年全省GDP总量的62.5%,其中昆明和曲靖就占到43.3%;第二类区域占21.94%;第三类区域占13.75%;第四类区域仅占1.81%。

各州(市)GPD格局变化

如果把云南省十六个州(市)按地理区位划分为四大区域,即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楚雄州为滇中区域;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为滇南区域;保山市、德宏州、大理州、怒江州为滇西区域;丽江市、迪庆州、昭通市为滇北区域。则各区域的总量规模差异、人均差异等虽有缩小的态势,但仍然呈现出高度的非均衡特征。

滇中区域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 27%,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GDP总量占58%;滇南区域总面积占38%,人口占30.54%,GDP占22%;滇西区域总面积占19%,人口占16.88%,GDP占13%;滇北区域总面积占17%,人口占15.2%,GDP占8%。由此看出,云南省各区域的经济总量规模差异很大,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滇中区域明显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中心,不仅规模大,增长势头强劲,而且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区域竞争力也比较强,其余三大区域基本属于边缘区。如果按梯度推移理论划分,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典型的空间梯度落差,滇中区域则属于高梯度地区,其余三大区域则属于低梯度区。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及增长极理论分析,滇中区域的生产要素聚集程度较高,具有较较好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度均优于其他三个区域,是云南经济增长的支撑区2006年,云南省人均GDP仅为8970元,到2010年增加到15749元,增加了6779元。人均GDP在2006年过万元的只有昆明和玉溪,到2010年,过万元的已有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楚雄、保山、德宏、丽江、西双版纳、迪庆,由2个发展到11个,其中,昆明和玉溪已超过3万元。但人均GDP超过云南平均水平的仅有昆明、玉溪、迪庆和曲靖。最高的昆明的比最低的昭通高出4.76倍,昭通人均GDP尚不到云南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人均GDP把云南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30000元以上),昆明、玉溪;第二类(15000元-30000元),迪庆、曲靖;第三类(10000元-15000元),保山、丽江、楚雄、红河、西双版纳、大理、德宏;第四类(10000元以下),昭通、普洱、临沧、文山、怒江。

按照四大区域的划分,2010年,滇中区域的人均GDP为2492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177元;滇南区域人均GDP为1149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53元;滇西区域人均GDP为1205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699元;滇北区域人均GDP为862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124元。综合分析比较四大区域的人均GDP水平,只有滇中区域的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区域均低于全省平均GDP,且区域差距非常大,呈现出典型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

各州(市)GPD格局变化

2005年以来,云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由19.3:41.3:38.6演变为17.3:41.9:40.8。到2010年,第一产业比重最低的是昆明,为5.7%,最高的是临沧,为33.3%;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的是玉溪,为60.9%,最低的是西双版纳,为29.61%;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是迪庆,为52.21%,最低的是曲靖,为29.4%。

第3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在此背景下,2012年企业的招工计划逐季度下降,缺工情况则呈现逐季度缓解的趋势。关于对2013年企业用工情况的预计,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人工成上升压力依然较大,近三分之二的企业2013年一季度计划给员工加薪;另一方面,2013年企业用工总体保持扩张趋势,特别是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要高于农民工,这也许反映了结构升级的需求。

关键词:企业用工 成本上升 招工难 问卷调查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企业的缺工情况和招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困难。特别是201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加重了企业用工的压力,同时工业投资增速放缓也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为了解企业在用工和招工中面临的困难及对未来的判断,2012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每季度组织实施一次企业用工问卷调查,全年共完成四次调查。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每次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左右。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对企业数量较多、用工占比较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域进行了分组分析,并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数据。

调查发现,2012年以来,企业在用工和招工方面主要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升,其中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都呈现逐季度上升的趋势;二是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突出,并且季节性和结构性特征突出,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在人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的背景下,一方面2012年企业的招工计划逐季度下降,其中18—30岁的员工、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男性员工在招工计划中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另一方面,2012年企业缺工情况呈现逐季度缓解的趋势,其中“长三角”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缺工情况缓解的趋势更为明显。

关于对2013年企业用工情况的预计,调查显示,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近三分之二的企业2013年一季度计划为员工加薪,加薪幅度平均为9.6%;企业用工总体保持扩张趋势,其中“京津冀”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的用工增长相对较多。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企业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增长要高于农民工,这也许反映了结构升级的需求。

一、2012年企业用工总体状况

1、企业人工成本持续上涨

2012年以来,人工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据4,015位企业家参加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t2年年度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75.3%,排在所有十九个选项的第一位,而且比重与前两年基本持平。

从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2012年的人工成本比2011年上升的占87.8%,比认为“下降”的多87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京津冀”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此外,出口型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要高于非出口型企业。

企业工人的月工资情况也反映了人工成本的上涨趋势。调查显示,一季度认为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企业占58.4%,认为技术工人月工资4,000元以上的占33.1%,二季度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9.8%和32.4%,三季度分别为60.2%和31.6%,四季度再次上升到63.5%和36%。总体来看,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呈现逐季度上升的态势,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在前三个季度略有下滑,在四季度有所回升(见表1、2)。

调查还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工人工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从不同地区看,“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企业的普通工人的工资相对较高,其次是“京津冀”地区企业,而其他地区企业则相对较低,并且四个季度各地区的波动幅度均不大;

同时,“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技术工人月工资相对较高,其次是“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企业,而其他地区企业则相对较低。从全年走势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企业的技术工人月工资的波动幅度都较大。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差异不大。其中,大型企业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中型企业则相对平稳,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变化不大;小型企业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总体上呈现逐季度上升的趋势。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相对较高,并且呈现逐季度上升的走势;非国有企业的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居中,并且各季度之间波动不大;国有企业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月工资相对较低,并且波动较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走势。

2、2012年企业缺工情况逐季度缓解,缺工主要原因是求职农民工人数减少

调查发现,总体来看,2012年以来企业的缺工情况依然存在,但一到四季度呈现逐季度缓解的趋势。调查显示,在参加调查企业中,一季度有66.5%的企业表示有缺工情况,二季度这一比重下降到55.6%,三季度下降到52.5%,四季度进一步下降到45.1%。

从不同地区看,其他地区企业的缺工情况呈现逐季度回落的趋势;“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缺工情况在三季度有所反弹,但四季度再次回落;“京津冀”地区企业的缺工情况前三季度一直呈现回落趋势,在四季度有所反弹;“珠三角”地区企业的缺工情况在三季度和四季度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反弹。从这一走势看,2013年一季度“珠三角”地区企业的缺工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见图1)。

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缺工情况最为严重,缺工企业的比重下降幅度较小;大型企业缺工情况要好于中小企业,缺工企业的比重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不过在三季度时出现了反弹;小型企业的缺工情况介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之间,缺工企业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小,四季度时缺工企业的比重要高于大中型企业。(见图2)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的缺工情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年走势呈现逐季度下降的趋势;非国有企业的缺工情况要比国有企业严重,但也呈现逐季度下降的走势;外资企业的缺工情况最为严重,并且下降幅度最小(见图3)。

从企业2012年的缺工数量来看,调查显示,2012年多数企业缺工在50人以下;从缺工程度看,2012年多数企业缺工在10%以内,并且总体来看,缺工数量和缺工程度基本上呈现逐季度下降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2012年企业的缺工情况逐步缓解。

从缺工岗位来看,2012年三次季度调查的数据没有太大差异:生产工程岗位是缺工最为严重的岗位,选择比重明显高于其它选项,其次是技术研发岗位,比重在四成以上;销售市场岗位排在第三,选择比重在三成以上;综合管理岗位排在第四,选择比重在两成以上;选择其他岗像的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生产工程岗位的比重在三季度有所下将,但是到四季度又明显回升,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关于2012年缺工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影响,四次季度调查的结果显示,最主要的四个方面的影响是:“影响扩大再生产”、“开工不足,效益下降”、“现有员工超负荷工作,加重员工流失”和“不能按时交货,影响公司信誉”,选择比重均在三成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四季度调查显示,选择这四个选项的比重比前三季度有所上升,而选择“没有影响”的比重则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年底的临近,企业缺工的负面影响有所加大。

关于2012年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求职农民工人数少了,选择余地小”,四次季度调查的结果均超过四成。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农民工不少,但符合工作要求的不多”、“企业订单增加或规模扩大”和“工资偏低”,选择比重超过两成。值得注意的是,选择“工资偏低”的企业呈现逐季度下降的趋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今年以来企业的人工成本持续上升。

3、企业招工计划逐渐下降,18~30岁的员工、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男性员工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从企业招工计划来看,调查显示,2012年一季度有76.6%的企业计划招收新员工,随后这一数据逐季度下降,二季度下降到70.1%,三季度下降到63.6%,四季度进一步下降到61.1%。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一季度是企业招工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同时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企业缺工情况的缓解,二到四季度有招工计划的企业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从计划招工人数看,2012年全年七成左右的企业计划招工人数在50人以下,其中一季度为73%,二季度上升到74.1%,三季度上升到77.9%,四季度回落到69.8%。这表明,2012年企业计划招工人数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上多数企业招工人数在50人以内。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一季度企业计划招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一季度的到来,企业的招工需求逐渐提高。

关于企业计划招工的年龄层次情况,调查显示,多数企业选择“18~30岁”。其中,一季度选择“18—30岁”的占62.5%,二季度下降到52.4%,三季度回升到65.6%,四季度进一步上升到72.4%。

关于企业计划招收员工的学历情况,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始终是“高中(中专、技校)毕业生”,选择比重在44.5%~48.1%之间;其次是“大专及本科毕业生”,选择比重在21.3%~23.5%之间;选择“初中及以下”和“硕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比重则相对较低。

关于企业计划招收员工的性别情况,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始终是“以男性为主”,选择比重在45.5%~47.4%之间:其次是“无性别要求”,选择比重在31.8%~34.5%之间;选择“以女性为主”的比重相对较低,在2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以男性为主”的比重呈现逐季度下降的走势,而选择“无性别要求”的比重呈现逐季度上升的走势,选择“以女性为主”的比重则变化不大。

4、企业招工难问题更加突出,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

关于对企业招工难度的预计,调查显示,2012年二季度有56.8%的企业预计下个季度招工“一样难”或“更难”,这一数据逐季度上升,三季度为58.6%,四季度为59.5%。调查表明,2012年二季度以来,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招工难度越来越大。

从不同地区看,“长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相对比较平稳;“珠三角”地区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在三季度有所上升,四季度逐渐回落;“京津冀”地区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在三季度有所回落,四季度则再次回升(见图4)。

从不同规模看,2011年中小企业的招工难度总体要高于大型企业,其中小型企业的招工难度逐渐上升,中型企业在四季度有所回落,大型企业的招工难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见图5)。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呈现全年逐季度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幅度较大;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基本呈现逐季度上升的趋势,不过上涨幅度相对比较平稳,并且外资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见图6)。

此外,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预计招工困难的比重都呈现逐季度上升的趋势,并且上涨幅度比较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企业反映201 2年缺工情况逐渐缓解,但另一方面企业预计招工越来越难,特别是中小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这表明目前企业的用工需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应存在结构性的失衡。

关于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的企业比重在四次季度调查中均排在第一位,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等。

二、2013年企业用工情况预计

1、2013年企业人工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

关于对企业下个季度计划为员工加薪的情况,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5.4%)的企业计划2013年一季度为员工加薪,这一数据比今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0个百分点左右;企业预计2013年一季度的加薪幅度平均为9.6%,与二季度和三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调查表明,多数企业2013年一季度计划为员工加薪,企业的人工成本仍将继续上升。

从不同地区看,“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2013年一季度计划加薪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2013年一季度计划加薪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2013年一季度计划加薪的企业比重要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此外,出口型企业2013年一季度计划加薪的企业比重要高于非出口型企业。

2、企业用工总体保持扩张趋势

关于对2013年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占32.3%,预计“持平”的占47.4%,预计“减少”的占20.3%,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2个百分点。这表明,总体来看,2013年企业用工仍保持扩张趋势。

从不同地区看,“京津冀”地区企业预计用工人数增加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预计用工人数增加相对较多;非出口型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5.5个百分点,高于出口型企业。

关于企业2013年招收大学生96和农民工的计划,调查显示,计划招收农民工数量“增加”的企业占27.8%,“持平”的占47.9%,“减少”的占24.3%,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2013年计划招收农民工数量出现了负增长,小型企业和出口型企业2013年计划招收农民工数量增长也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2013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的企业占45.8%,“持平”的占39.1%,“减少”的占15.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明显好于招收农民工的计划。其中,“京津冀”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2013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相对较多。调查表明,总体来看,2013年企业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要高于农民工,这也许反映了结构升级的需求。

第4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是碳排放的最大元凶,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6.6%;其次,农业是第二大“元凶”,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3[1]。四川省是农业大省,本文关于四川省农业碳排放的研究,对四川省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章所有基础数据均来自于《四川省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1998-2011年,各种能源消耗的排放系数与农业的各项碳排放系数均是根据IPCC第四次报告和一些经典文献中的推算试得到。 1研究回顾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既是碳源的制造系统,又是碳汇的吸收系统。农业的碳源主要来自于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碳汇主要来自于林地、草地。本文主要探讨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源即碳排放现状与影响因素,关于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另文研究。目前估算农业碳排放的方式比较多,由于观测与统计碳排放通量存在一定的技术与现实难题,所以现有的方法均是根据一些容易统计的数据进行估算的。王明星等(2001)通过耕作数据和气象信息估算了中国甲烷排放量。[2]Ca(i1997)通过按照农田的施水类型和施肥状况估算中国的甲烷排放量。[3]韩冰等(2008)通过测试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来估算碳排放量。[4]而现在主流的碳排放量估算方法是基于化石能源的碳排放。主要认为农业生态的主要碳排放来自农业、化肥、农膜以及柴油等物质的使用所造成的,所以都是以投入的角度来分析碳排放量,其估算模型如下Cat=iΣ(Eit*δi)……………………………………(1)其中,Cat是指时间t农业碳排放总量,Ei是指时间t第i种物质消费量,δi是第i种产生碳排放物质系数。其中,δi主要直接来自于一些经典文献的测试,而后被普遍接受误差较小的碳排放系数。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化肥的使用,化肥使用过程将会产生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化肥的生产、运输过程将会产生碳排放。(2)农药的使用,包括其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3)农膜产品的使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4)直接消耗的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包括农机设备的运用与灌溉设备使用。(5)农耕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遗失。(6)农作物的秸秆的燃烧。而在整个的农业中,广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的总称。由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行业数据获取的问题,以及秸秆的燃烧数据获取问题,本文没有很细微的从产业角度来考察碳排放总量。本文主要是从化工产品与能源的消耗的角度以及被公认的农耕有机碳释放这些角度来估算农业碳排放。 2四川省农业碳排放现状与定量测算 根据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选取了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翻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柴油、农膜使用量7方面进行统计。其中,翻耕面积使用的是当年农作物的实际翻耕面积。而这些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碳排放因子分别为:化肥使用而导致的碳排放系数为0.8956kg•kg-1;农药使用而导致的碳排放系数为4.934kg•kg-1;农膜产品的碳排放系数为5.18kg•kg-1;化石能源燃烧(农业化石能源主要为柴油)的碳排放系数为0.5927kg•kg-1;翻耕释放的碳排放系数为312.6kg•km-1;农业灌溉碳排放系数为25kg•hm-1;电力的碳排放主要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有新兴能源比如风电、水电、核电等,基本上不排放温室气体;另一部分为火电,主要是使用化石燃料燃烧发电,这部分电量将会排放温室气体。使用本文在统计用电量碳排放时,农村用电量,火电比例,煤的碳排放系数,单位电量耗煤量,将他们相乘。根据公式(1)与上文中的碳减排系数,本文对四川省1998—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表1)。从图1可以看出:结构上,四川省农业系统的碳排放主要由翻耕过程的有机碳释放、用电量导致的碳排放和化肥施用导致的碳排放。占了农业碳排放总量的近90%。增速方面,1998-2010年期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增速不大,年平均增速只有2.77%:其中1999-2003年的平均增速只有1.31%;2004-2006的增长率稍微高一些,为4.25%;2007-2010年增速放缓,增长率为2.46%。本文在结构图上也清晰的看到,1998-2010年期间翻耕的碳排放基本上没有变化;化肥使用量而导致的碳排放在1998-2004年期间基本上没有增长,在2005-2010年期间有小幅的增长;电力使用所导致碳排放是增长最快的,年平均增长为5.6%。这个结论跟国内学者研究的基本一致。电力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增长是由于1998年国家实施第一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农村电网覆盖率增大,农村家用电器增多,用电量增多,电力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也随之增多。1998-2003年期间,由于农村负担过重,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比较明显,造成农村务农人员的减少,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量增长放慢或者基本上没有增长,四川农业的碳排放量则也跟着变慢。由于务农劳动力的减少,导致了粮食的产量降低。2004年后,国务院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支农政策,刺激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使得化肥等农村生产资料使用增加,相应的碳排放量也增长加速。 3影响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一直以来都是政策制定者关心的热点。研究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因素可以为决策者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目前,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碳减排政策进行模拟之前,先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目前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中,都是通过分解方法进行的。因素分解方法主要是将碳排放量分解成若干个因素变量的乘积,通过分析各个因素增长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碳排放量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中,目前主要存Lasperyres指数法、简均分解法和自适应权重平均分析法三类[5]。而在简均分解法基础上对数平均分解法模型(LMDI模型)用来进行因素分解相比于回归模型与其他分解模型,由于没有残差项,被学术界广泛的接受。本文运用学术界通用的方法,使用LMDI模型对四川省农业碳排放与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目前,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李国志、田云等均利用LMDI模型分别对中国农业碳排放与湖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研究,均得出了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与产业结构因素均对农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有较强的刺激作用[6]。ACt=ACtPYt×PYtAYt×AYtPt×Pt………………………(2)其中,ACt指的是时间t农业碳排放总量,PYt是指时间t种植业生产总值,AYt是指时间t农业总产值,Pt是指时间t农村人口总数。设Cpt为时间t单位种植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wpt为时间t种植业生产总值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ay1为时间t农村人均生产总值。则有cpt=ACtPYt,wpt=PYtAYt,ay1=AYtPtACt=wpt×cpt×ay1×Pt…………………………………(3)根据(3)式,本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农业碳排放量跟单位种植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效率)、单位种植业生产总值碳排放量(农业结构因素)、农村人均生产总值(经济发展因素)、农村人口总数(人口效应)有关。由于各种因素的物理量存在差异,本文对式子(3)取对数,结果如下:InACt=Inwpt+Incpt+Inayt+InPt………………………(4)为了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对式子(4)进行差分分解,各因素的影响如下:wpt=ACt1-ACt2InACt1-InACt2(Inwpt1-Inwpt2)………………(5)cpt=ACt1-ACt2InACt1-InACt2(Incpt1-Incpt2)………………(6)ayt=ACt1-ACt2InACt1-InACt2(Inayt1-Inayt2)………………(7)Pt=ACt1-ACt2InACt1-InACt2(InPt1-InPt2)………………(8)利用式子(5)-(8),分别计算出wpt、cpt、ayt、Pt。本文对1998-2010年期间的四川省农村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因素分解。1998-2010年,四川省农业的碳排放正效应的为经济发展因素,影响因素高达950.57万吨碳;其他的都为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因素与人口效应因素都呈现负效应,负影响最大的为农业产业结构因素,为-548.88万吨碳。这个结果跟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结果一致。但是从具体的时段来看。经济影响因素基本上每年都是处于正效应。人口因素对四川省农业的碳排放量的影响并不大。而产业结构因素在1998-2001年期间处于正效应,2001年-2010年处于负效应;主要是因为1998-2001年期间,四川省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偏向于种植业等高碳排放产业,导致那几年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整个农业碳排放处于正效应。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效率在2007-2010年处于正效应,其他时间处于负效应;可能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四川省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在产粮去发生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p#分页标题#e# 4结论 本文基于投入能源的角度对碳排放的第二大元凶———农业中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得出了四川省农业中90%的碳排放量来自于翻耕过程的有机碳释放、用电量导致的碳排放和化肥施用导致的碳排放。本文对于四川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从1998年-201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的情况来看,本文发现,经济增长因素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也是唯一的对碳排放量呈正效应的因素。而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因素与人口效应因素均呈一定的负效应。其中,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呈现很大的负效应。人口效应因素的正负效应影响都比较小。 (1)农村农业经济活动是四川省农业的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农村农业经济活动对四川省农村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影响最大。本文国家正处于“三农”发展的关键时候,经济的发展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农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四川省是中国西南“粮仓”,发展是目前阶段的核心任务。可以预见的是,四川省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四川省农业的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加。仍将是四川省农业碳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而同时,碳减排也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问题。四川省应在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起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意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低碳农业耕作方式,推广免耕等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实现四川省农业生产中经济、生态效应的和谐发展。 (2)进一步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于四川省农业的碳排放的增长呈现很强的负效应。四川省应继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各地充分考虑各地区域经济特点,优化区域结构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林牧渔低碳农业。同时,加大林业的投资力度,增强林地的碳汇意思,加大对林业的发展与保护。 (3)加大农村低碳农业的投入与政策引导。农业能源的消耗大部分都是使用在水利灌溉上。四川省农村地势复杂,灌溉问题更是四川农业的大问题,更是农民个体投资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开发出来的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引导作用。通过激励和引导,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休耕、免耕等低碳技术和耕作方式的使用。 (4)增加农业低碳的科技创新。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低碳农业的研究能力,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着力于打造各地特色的低碳循环农业。可以通过省内专家的自主创新以及省内外专家的合作,打造适合于四川农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模式。 (5)最后,低碳农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增强农村低碳经济意识。着重于对农村地区低碳意识的宣传。推动农村“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第5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四川省产险业,增长速度,险种结构

一、四川省经济发展概况

2005年,四川省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 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495.7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52.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 836.7亿元,增长10.7%,从需求的角度看,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同向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其中,总投资增长18%,最终消费增长8.8%,净出口增长14.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五”期间,四川省国民生产总值连上四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2%,是四川省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好的时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工业部门较为齐全,其中钢铁、机械、电子、天然气、化工、森林、丝纺织、造纸、食品等部门占全国重要地位;农业较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多样,粮、油、蚕丝、柑橘、茶叶及桐油、生猪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交通以铁路和川江航运为主、联系省内外的水陆运输网已基本形成,为四川产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保险业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许多保险机构十分看好四川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纷纷将四川作为拓展我国西部保险市场的桥头堡,抢摊四川,设立机构,截至 2005年12月底,四川产险市场主体共有14家,分别为:人保产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永安产险、华泰产险、中华联合、天安产险、太平保险、大地保险、华安产险、安盟保险、永诚产险、安邦产险、出口信用险;已开业的保险中介机构共有 102家(含分支机构),其中经纪公司13家、公估公司7家、公司82家。

(一)产险业发展总体情况

作为中国西部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四川省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2005年,四川省保险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平稳增长态势,积极服务大局、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县域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保险业务规模在全国位列第九,且继续在西部十二个省市中名列第一,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 190.04亿元,同比增长18.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53.76亿元,增长11.84%;为四川省各类财产提供 234 144.36万元保额的风险保障;产险公司合计支付赔款金额29.85亿元,同比增长21.4%。

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四川省保险业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且与中部省份相当,但保险密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若与东部发达地区相较,则无论从保费收入、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都远远落后。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近几年四川经济虽然发展速度加快,但人口众多,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上未能赶超东部发达地区;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大众保险意识有待提高,保险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各地市州产险业发展概况

2005年,除绵阳和资阳外,四川省各地市州产险保费收入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见表2),其中凉山、巴中和阿坝都达到了20%以上的发展速度,而绵阳与资阳的负增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有2004年业务发展过快的原因。但是,四川各地区保险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市经济发展较快,保险需求旺盛,保险主体多,中介机构发达,市场竞争激烈,是各家公司争夺的重点,其产险保费收入在近两年都占到了全省的40%以上,而其它20个地市州的产险保费收入平均占比则不到3%;另外,产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包括成都在内的绵阳、德阳、宜宾、泸州、攀枝花、乐山等存在良好工业基础的地区,以上七个城市的产险保费收入占到了四川21个地市州的70%以上,广元、遂宁、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市场占比不足2%。不过,总体来看,2001—2005年,四川省产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17.54%,各地区产险业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前景看好。

(三)各产险公司情况

1.从保费收入(见表3)看,2005年四川省产险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537 566.27万元,较2004年增长11.84%。其中,人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65 153.30万元,其市场份额虽较2004年下降约5个百分点,但仍然达到49.32%,占据半壁江山。而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析方法,c4≥75%即属于寡占i型结构,而四川产险市场的c4值(位于前四位的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平安的市场份额总计)为83.68%,具有明显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特征。

2.从增长速度来看,四川产险市场与全国产险市场呈现同样的趋势:保费收入增长水平较2004年出现大幅回落,但仍达到11.84%增长率,与全国12%的总体水平相当。其中,人保产险保费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永安产险出现负增长,其它公司则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太平保险、华安产险、安盟保险等保险公司业务扩张迅猛,业务增长都在两借以上,永诚产险和安邦产险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3.从赔付率来看,保费收入占据前五位的人保、中华联合、太保、平安以及大地都保持在50%—60%的区间,而永安产险虽然排名第六,但在赔付率上却高达87.23%。同时,2005年四川产险市场车险赔付率比2004年上升了 9.80%,直接导致厂总体赔付率较2004年上升了4.38个百分点,达到55.53%的水平。

(四)险种结构概况

从财产保险险种结构来看,2005年四川产险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机动车辆保险依然是产险业的支柱险种,其保费收入占整个产险保费收入的70%(见表4)以上,成为各家产险公司争夺的焦点。虽然车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 10.09%,增长贡献率达62.54%,但车险赔付率却在同时增长9.80%,并直接导致丁产险业务总体赔付率的上升和产险公司效益的下滑。

2.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产险业的整体增幅:自从2003年产险公司开始进入“两险”领域以来,短期人身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增幅迅猛,2005保费收入逾4亿元,市场占比接近8%,已经初步显现了产险公司通过发展“两险”业务来达到提供多元化服务和完善险种结构目的的迹象。

3.家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在占比不到0.5%的同时,还出现了9.91%的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昭示:在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购买高档消费品比例越来越大、对家庭财产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产险公司在家财险方面没有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若能在产品组合、销售渠道等方面推陈出新,应该可以对改善险种结构起到较大作用。

4.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在2005年迅速萎缩,这主要是因为:房贷险的热销之后,借款人提前还贷、提前解除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在退还客户保费后,当初一次性付给银行等商的高额手续费并不能收回,造成信用保险无利可图,进而造成业务萎缩。信用保证保险的赔付率则由于受2003年以前年度车贷险业务的影响,依然呈现389.5%的极高水平。

三、四川省财产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差异较大

近年来,四川省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体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保险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淡薄,产险市场主体偏少,缺乏有序竞争,有效供给不足,产险业务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 61.44元和0.73%,远远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同时,成都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占比达42.14%,比排名第二的绵阳市产险保费收入高出7倍以上,而广元、遂宁、巴中、阿坝、甘孜等地区的产险保费收入均不及市场占比的2%,显然,成都市产险市场在四川省一支独秀的局面将不利于产险业在四川的和谐发展。

(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缺乏适度竞争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虽然四川省产险公司的总数已达14家,但是只有人保产险等极少数保险公司可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业务,同时,人保产险控制着一半的产险业务,若加上中华联合、太保产险、平安产险,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83%以上,而其它公司各自所占的份额则都在4%以下,且平均市场占比不到2%。这种情况与我国多层次所有制的经济形式及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相适应,并充分说明四川省产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难以给保险市场的竞争者带来真正的压力,也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全面的服务。

(三)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一直占四川省产险保费收入的70%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车险经营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产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同时,四川省各家产险公司(安盟除外)都是分公司建制,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导致产品雷同,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的需要。因此,保险公司如何创新观念,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其满足市场的需要,逐步提高非车险业务的比重,并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中高级管理人才及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新兴产险公司在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网络布局,而网点的铺设理所当然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产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精算、承保、理赔和查勘等方面保险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但是,中国保险业由于长达20年的停办,带来严重的人才培养断层,从业人员总体水平偏低,各级管理人才的选拔无法符合保险监管的要求。四川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本身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绵阳等中心城市以外的地区,由于条件艰苦等各方面的原因,更是难以留住人才。

四、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产险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产险业务的发展

一方面,保险企业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更新思想与理念,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市场,确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新型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要强化机遇观念和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当前产险业务发展的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条主线,积极实施“十一五”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四川产险业又快又好发展,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

(二)推动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产险业和谐发展

四川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保险业发展的不平衡。为此,要推动四川保险业和谐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成都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骨干支撑、先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区域性保险中心;其次,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德阳、绵阳等市要引导其快速发展;再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巴中、遂宁等市要支持其实现追赶型发展;最后,对甘孜、阿坝等少数民族地区,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扩大产险市场主体的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近几年,四川省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密不可分,但目前产险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偏高,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四川保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在川设立分支机构;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有关机构局限于少数地市州开展业务的限制;三是可考虑吸收一两家外资产险公司来川进行人股和技术合作,以便更好地借鉴国际产险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

(四)努力加大产品开发力度

目前,四川省产险业务的保险密度为61.4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91.06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四川省产险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需要在巩固传统业务、保足保全的同时,抓好市场潜力的调查工作,发现和培植新的业务增长点:如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以及基础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建设等领域的保险业务,拓展产险业服务和展业空间;为迅速崛起的个体私营经济企业、民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责任风险转移业务。

(五)稳步培育保险中介市场

目前,四川省内保险经纪、公估主体偏少,中介市场不够规范又缺乏专业性。整顿和规范好现有中介市场,将其纳入规范竞争的同时,更要着力培育多方中介主体,促进产险市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产险公司与中介机构应加强协作关系,优势互补,在多渠道、全方位销售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力争实现多方共赢。

(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素质

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其一,应积极从大专院校引进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现有保险人才队伍,制定有效措施吸引有丰富保险从业经验的人才到四川省保险业创业,优化人才结构;其:二,要创建学习型的保险公司,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如选派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知名的保险公司接受培训,与当地的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就地培训,合作调研等;最后,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凝聚人心,提高员工信心,建立起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第6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第一条:为维护______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利益,形成稳定的经营者团队,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总监、副总监、销售副总助理、各部门正副经理以及其他总经理(或董事长)认定可享受年薪制的员工。

第三条:公司中层以上(含中层)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每届任期3年,可连聘连任。

第四条: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实行年薪制。

第五条:中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 基本年薪;

2、 绩效年薪;

3、 奖励年薪;

4、 法定福利和保险;

5、 特别福利保险计划;

6、 总裁特别奖励或总经理特别奖励;

7、 中高层经理人持股计划(另行规定)。

第二章:薪酬管理办法

第一条:基本年薪(下限年薪):

1、 以上年度实际年薪总额(基本年薪+绩效年薪)的60-70%作为本年度基本年薪,按月核发(见附表二);

2、 基本年薪的初始核定以工作评价、劳动力市场价格、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为基础;

3、 新聘(或新晋升)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年薪按照公司现行标准进行核定;

4、 特殊情况由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后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第二条:绩效年薪:

1、 在年度结束后,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核定,在次年春节前一次性核发(见附表二);

2、 任现职不满一年者按实际任职时间进行核定。

第三条:奖励年薪(年终奖金):在年度结束后,根据公司业绩和考核评价结果进行核定,标准为:

1、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60%—70%;

2、 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50%—60%;

3、 公司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40%—50%;

4、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30%—40%;

5、 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为年薪总额的20%—30%。

第四条:年薪制人员的奖励年薪,一律延期半年发放,凡发生以下情况者,均考虑停发、缓发或减发:

1、 违反公司政策、规定严重者;

2、 辞职或辞退者;

3、 以往工作中未发现问题,但对当前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者;

4、 其他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有必要停发、缓发或减发的情况;

5、 第三层以下(含第三层)经理人考核年薪发放的决定权在总经理,其他各层经理人考核年薪发放的决定权在董事长。

第五条:总裁特别奖励,由董事长确定,于次年度春节前一次性发放;总经理特别奖励,由总经理确定,于次年度春节前一次性发放。

第六条:享受年薪制的人员,不享有加班工资。

第三章:福利保险

第一条:年薪制人员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和保险,其享受内容和享受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条:年薪制人员可享受特别福利保险,但公司若发生经济效益滑坡或其他重大事件,经董事会研究批准后,可停止支付。

第三条:终生健康险:

1、 以年度为单位进行核定,每任职满十二月,发放一年的终生健康险;

2、 享受条件:任满一年,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上者;

3、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为 万保额;

4、 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为 万保额;

5、 公司副总经理及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6、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7、 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为 万保额;

第四条:国内外进修:

1、 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任满一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中长期进修;

2、 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任满一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短期进修;任满两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中长期进修;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必要者,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3、 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任满两届,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可享受国内外短期或中长期进修;董事长或总经理认为必要者,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4、 以上条件均为必要条件,是否执行根据公司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第五条:一次性退职金:

1、董事长(第一层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1.0

2、总经理(第二层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9

3、副总经理及其他第三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7

4、正副总监、总经理助理及其他第四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6

5、部门正副经理、销售副总助理及其他第五层(或相当)经理人享受条件为任满一届以上,考核结果良好以上,其标准为:

享受标准 = 最后年度年薪总额 *(1 + 实际任职年限/10)* 0.5

6、一次性退职金在任职期满后,一次性发放;

7、任职未符合上述期限规定要求,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等离任,且考核结果良好以上者,按实际任职年限核发退职金。

第六条:工作地在公司本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福利住房按公司原住房分配制度执行。

第七条:工作地在公司本部以外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福利住房:

1、 任期满一届以上者,可享受福利住房;具体规定为:任期满一届,公司提供40%房款作为首付款;任期满两届,公司提供其余60%房款;该款项不直接发放给个人,由公司直接支付给房地产商。

2、 购房标准:第三层经理人及以上(相当)为120平方米;第三层经理人以下(相当)为100平方米;

3、 福利住房房价不得超过山东省中高档商品房平均房价。具体标准为:4000元/平方米。

4、 以上标准为最高限额,所购住房低于购房标准者,剩余款项不发放给个人,超过购房标准者,超标部分房款自付。

5、 福利住房产权归购房者个人,所有相关责任购房者自负。

6、 住房福利计划自聘用之日开始生效,自任职满一届开始执行。

7、 任期未满一届者,不享受此福利。

8、 任职不满一届,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等离任,且考核结果良好以上者,经总经理(或董事长)批准,可以按实际任职年限进行核算。

9、 任同一层次职务二届以上(不含)者不重复享受福利住房。

第八条:其他特别福利与保险计划,根据公司效益和实际情况另行规定。

第九条:特殊福利计划的执行,以国家相关财税制度为依据列支。

第十条:因企业重组、并购等非个人因素造成职位丧失或职位下降者,根据任职年限按比例提前执行上述计划。

第十一条:对于公司目前中高层现职中,经考核不具备任职资格,但对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者,如服从公司统一安排,离开现任职务,可以在本制度执行的同时,提前执行特别福利计划,同时,授予“企业功勋”光荣称号。具体标准将根据现职进行核定。

第四章:附则

第一条:本规定未尽事项,另行规定或参见其他规定的相应条款。

第二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在人力资源部。

第三条:本规定自董事会核准、股东大会通过后颁布执行,修改时亦同。

第7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LMDI模型;因素分解

1引言

在碳排放量变化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a index method,LMDI)得到了广泛应用。AngBW和Pandiyan[1]采用PDM1和PDm2法分析了1980~1991年、1981~1993年和1980~1993年3个时间段内中国大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CanWang等[2],Xiao-liLiu(2010)等[3]分别利用LMDI方法分解分析我国1957~2000年间,1980~2007年间与能源相关CO2排放影响因素。徐国泉[4]等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9~2004年人均碳排放变化量进行了因素分解。郭少康[5]基于碳排放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对广西1995~2010年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宋杰鲲[6]运用LMDI方法将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人均财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5方面效应。上述研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整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合理制定区域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四川省碳排放量核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和电力。目前我国还没有省一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观测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四川省2000~2010年能源消费实物统计量,以及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进行测算,最终能源消费种类仍以《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为标准划分为9类。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首先将四川省9种能源的消费量乘以各自的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得出各能源对应的标准煤消费量Bi,再乘以相应的碳排放转换系数Ci,最后结果之和即为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如下:

A=∑91i=1BiCi。

公式中,Ai为碳排放量,单位万t;Bi为能源i消费量,按标准煤计算,单位万t;Ci为碳排放系数(万t/万t)。折标准煤系数参照了《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系数表,碳排放转换系数借鉴徐国泉[4]等(2006)的研究结果,参见表1。利用上述方程,计算结果如表2。

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从2000年的4621.45万t到2010年的12788.02万t,增幅达277%,年均增长率10.7%。

3LMDI模型求解

本文采用LMDI模型将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和人口等6个因素的影响。则有:

I=∑ijIij=∑ijIij1Eij×Eij1Ei×Ei1Qi×Qi1Q×Q1P×P=∑ijFijUijSijIsijAP。

式中I为二氧化碳的总排放总量,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二氧化碳量;E为能源消费量;i为产业类型或行业类型或各部门;j为不同的能源类型;Iij为第i种产业中第j种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F为碳排放系数;U为能源型消费结构;S为代表能源强度;T代表碳排放强度;Is为产业结构;Q为经济规模;A为人均GDP;P代表人口。

根据LMDI方法将总能源需求从基准年0到目标年n的变化分解为6个对总的碳排放的影响,即:

随着技术的进步,能源在不同年份碳排放系数将会发生变化,但是变化率较小并且测度碳排放系数的技术困难,这里假定它们是不变的,统一使用IPCC提供的默认值测算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因此,在接下来的因素分解过程中,碳排放系数的变化被假定为贡献率为0[8]。运用LMDI模型方法对四川省碳排放量情况进行因素分解,可以分析得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5个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效应(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影响四川省碳排放因素总效应(除2003年外)呈正值,推动了碳排放量的逐年增长。其中人口和人均GDP对四川省的碳排放的影响是正值,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人均GDP对四川省碳排放影响最大,说明人口增长和人均GDP的增加拉动了碳排放量的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四川省的碳排放量的总影响甚微。

4结语

本文首先核算了四川省2000~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运用LMDI模型将四川省碳排放量变化分解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五方面效应,并计算出逐年效应和累积效应。结果表明:人口规模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引发2000~2010年四川省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的碳排放影响甚微,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可以使产业结构对四川省碳排放产生负效应;能源强度的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碳排放量增势,随着能源强度下降幅度的加大,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量的减排效应越发明显。

参考文献:

[1] Ang BW,Pandiyan G.Decomposition of energy-induced CO2 emissions in manufacturing[J].Energy Economics,1997,19 (3):363~374.

[2]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in China:1957~2000[J].Energy,2005,30 (1):73~83.

[3] Xiao-li Liu,Yong-xiuHe,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ina[J].in 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nagement Science VOL.2010(3).

[4]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 (6):158~161.

[5] 郭少康.基于LMDI的广西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2.

[6] 宋杰鲲.基于 LMDI 的山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J].Resources Science,2012,34(1).

第8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同志们:

*年,是总公司提出的“管理效益年”,也是总公司“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建设厅、省政府国资委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始终坚持以经营工作为龙头,全力拓展市场,通过进一步强化管理,推动结构调整,推进改革改制,使企业在“管理效益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经营取得新进展。

*年,总公司完成总产值56.7亿元,同比增长13.1,为年计划的113.4;竣工面积281.77万m2,全员劳动生产率142485元/人,同比增长31.88。跨年任务达到60亿元,同比增长76。从各单位完成产值的情况看,一公司、六公司、一安公司、二安公司、构件公司、装饰公司、海外总公司、运输公司等单位增幅较大。一公司创造了连续四个月月完成产值超过1亿元的新纪录。

*年,总公司共中标896个工程,中标总建筑面积364.53万平方米,中标总造价81.46亿元,同比增长57.8,创历史最好水平。从各单位承揽任务情况看,都有一定的增长。尤其是一公司全年承揽任务同比增长在200以上,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年,各单位程度不同地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成效明显。一是积极办理资质增项。一公司、二公司、四公司、六公司、七公司等已办理了市政一级、钢结构一级、装饰一级、机电安装一级资质,不少单位还办理了一批二级资质,为进入相关领域创造了条件。二是在拓展地域上取得新进展。除海外总公司外,一公司和七公司也已跨出国门,分别进入印尼和哈萨克斯坦市场,四公司已经向澳门地区派遣劳务;有些单位已开始向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扩展,并设立了分支机构。个别单位的省外工程承接量已达总任务的45左右。到目前,总公司经营地域已遍及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东、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海南、内蒙、等17个省、市、自治区,经营领域和地域得到双拓展。

与此同时,各单位围绕施工主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多元化经营更具特色,板块效应日益突出。一公司结合实际,形成了电建、房建、房地产开发三大板块并进、钢结构辅助的多元化经营格局;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六公司、八公司、九公司等单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向房地产板块倾斜;七公司经过积极培育,商品混凝土、房地产、市政工程、大租赁四大板块齐头并进,独具特色;二机厂借助从原兰建厂引进的技术工人优势,适时进行搅拌机的生产且销售良好;一安公司紧盯市场走势,果断投资600多万元,建设6000㎡的钢结构厂房,在兰州市最具规模,将成为一安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9篇:大四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仅供参考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作为19级辅导员兼团总支书记,按照院总支分工,今年我分管团总支、19级日常管理工作。现将一年来工作报告如下,请予审查:

注重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政治素质。今年5月份以来,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创先争优活动,按照党委要求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开展了个人承诺、评诺工作,以学院教学活动为中心扎实高效地开展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兑现承诺”。11月份,按照校团委要求,认真开展了“五赛五优五在前”活动,布置召开了学院动员会、推进会,使**学院各班团支部在活动中明确了目标,强化了责任,提高了工作水平,进一步浓厚了优良学风氛围。

分管学院团总支工作,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与引导。第一是以“团校培训”、“推优入党”、“主体团日”、“团代会”等活动为手段,加强青年团员的思想建设。10月份,通过召开全院团支书会议,经民主表决,组织审查,共推荐了46名同学入校党校学习;

团校培训和结业考试,我都到现场进行了安排组织;

组织了13个团支部开展了“庆祝祖国61周年”主体团日活动,共有2个班级获优秀组织奖;

**学院成届次化得团代会已形成特色,今年的团代会也得到了学工部和校团委的高度肯定。我深知团员思想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会议上教育、实践上推进才能为青年团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是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课外科技文体活动,全面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提升其综合素质。

本年度扎实完成常规工作,保证日常稳定安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推进学风寝风建设,开展了通过举行各种学习座谈会以及各种竞赛活动,如“爱我中华”演讲比赛、辩论赛,开展课外阅读等,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学术讲座,100%完成团费收缴,超额完成团属报刊征订任务,组织团校培训与学习,进行了素质认证的工作,精心组织了“寝室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团日活动推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乐于贡献社会的精神;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科技文化体育竞赛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具有我系特色的各项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课外科技创新方面,我指导学生获得湖南理工学院2020年寝室文明创建ppt制作竞赛三等奖;

今年4月,院团总支举办了颇具专业特色的“**学院第三届建筑文化节”,包括建筑历史文化知识竞赛,cad绘图竞赛,手工绘图竞赛,工程测量竞赛、学术讲座、测量竞赛等各项特色活动,在上届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两项专业活动,扩大规模,提高了影响力。在挑战杯中获得校“优胜杯”佳绩,其中获特等奖四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在校科技创新节当中,19名同学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考赛方面,我院团总支组织了校物理竞赛、大学英语竞赛及其他专业考赛,组织承办的我校第二届结构模型创作大赛,我院27名同学获奖,选拔的两组选手在湖南省结构模型创作竞赛中,获两个二等奖;

在湖南省力学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一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

在湖南省测绘大赛中,我院学生获得二个二等奖;

在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数学竞赛(非专业组)中获得二个二等奖等佳绩。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院团总支配合校团委成功举办了“新余坪、新规划”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国百个重点团队之一,服务团志愿者在对余坪乡28个行政村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余坪乡党委行政提供全乡“三集中”、“三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在余坪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实习基地,本人也获得了湖南省暑期三下乡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体育运动方面:在2020年上学期的校篮球联赛中,我学院队员刻苦训练,奋勇拼搏,取得了篮球联赛全校第一名,实现三连冠的佳绩;

乒乓球联赛全校第五名;

网球联赛全校第六名;

“阳光杯”校足球联赛获全校第二名;

校运会上,我院代表队荣获团体总分第六名及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此外,团总支还组织了学院08级班级足球赛、学院班级篮球赛活动等。文艺活动方面:3月底,成功举办了我院一年一度的superking歌唱比赛;

校华尔兹比赛中,我学院荣获三等奖佳绩;

校健康活力操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举办学院三.八节女生系列活动;

11月,我院团总支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精心策划准备,举办了2020年**学院迎新晚会,盛况空前,赞誉不断。

第三是搞好团总支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

团总支的工作好不好,重点是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过不过硬。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不断琢磨、思考、研究。针对我院学生获奖面不高的情况,我向陈书记提议系统评选2009-2010年度院级先进班级与优秀个人,此次共评选出3个优秀班级,3名优秀班主任,205名优秀个人,评优的推行倡竖典型,极大地鼓舞了我院学生努力拼搏,勤奋学习,使我院学生的综合获奖面提高到50%,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就业竞争力。每届团总支学生会换届我都会亲自对笔试精心命题,面试时我也会找该生的年级辅导员、寝室成员、上届学生及其本人多方面谈话,了解情况后再结合其平时表现、综合素养确定名单并报党总支审议。对成立后的班子,每两周一次的工作例会我必会参加,主要是部长述职,大家共同探讨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我特别强调班子队伍的团结,并通过团学干部球赛、联谊会等活动拉近成员的距离。我还制定出台团学干部奖惩制度,鼓励团学干部进行学习竞赛,淘汰考试不及格的成员。通过这些措施,我致力形成干部队伍团结一致、奋发上进的氛围,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今年校团委对四个学院的团总支进行了五四表彰,在院总支、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团学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院团总支被评为湖南理工学院2020年度五四红旗团总支。

分管19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从组织和个人两个方面带动引导19级学生。一是组织各项活动让学生树立目标,提升综合素质。我认真组织了全年级的职业规划大赛,让度过大一迷茫期,迈入大二选择期的学生尽快明确奋斗目标,找到工作重心。同时从抓英语四级、举办学术讲座和“英语话剧之夜”等各项专业活动等方面来促进学风建设,通过公布年级到课率、卫生寝室名单、设四级过级率专项班费奖励等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优良学风、寝风。

二是坚持严格管理和爱心教育相结合,通过个人方式带动影响学生。

我经常到课堂检查晚自习到课率和课堂到课率,严格考勤制度,以强调“五防”为手段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同时经常下寝室与学生交朋友,多谈心,设立家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重大疾病学生及欠修学分学生档案,跟踪关注,实时介入,以个人经验和方式教育学生成长成人,以期通过宽严结合的方法推动优良学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