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精选(九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

第1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除了上述的必要条件之外,还需具备四个充分条件:如何稳固参加预赛的人数、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经费来源等。首先,如何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竞赛,可谓是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下一节笔者所研究的重点;另外,作为数学竞赛的主要内容:《高等数学》是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是数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些是数学竞赛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第三,调动部分高校专任的数学教师组成竞赛培训团队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笔者将会在第三节做详细的研究。最后是竞赛活动经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第一方面,每所高校都会有专项的创新活经费,可以从此项经费中申请一部分;第二方面,各赛区的主办方会拔给每个学校一些经费;第三方面,适当地向参加培训的学生收取(或变相地收取)一部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参加竞赛的学生报名费、培训教师的课时费和学生竞赛时的考试相关费用等。基于上述分析,在普通高校开展数学竞赛培训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完全可行的并具有实际意义的。

2普通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为了吸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必须先了解现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现状及其学习状态。不得不承认,全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的教育已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式;二是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多数优质生源进入了985或211这样的重点高校,这样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优质生源比例相对减少。限于优质生源比例小的问题,再加上数学理论繁杂与深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产生为难情绪从而心生畏惧。还有小部分的学生在进校时数学基础就比较差,(或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无实际用途,从主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消极。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上一些来自普通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较低,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分数偏低、补考人数增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无法毕业。现阶段普通高校多数强调实践,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会大量调减理论课时,特别是有关数学的理论课程。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会对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内容增加、进度加快等等。数学课中部分核心内容由于难以理解,权衡之下只好放弃。因课时问题,数学习题课早已名存实亡。关于这一点在文[3]中笔者会有详尽的论述。一些普通高校强调少讲精讲,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深抽象的学科,没有理论基础实践就无从说起。一些内容略讲或是不讲,都有可能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造成影响。但即使知道删减理论会有诸多的弊病,许多普通高校还是在课程中减少了很多的数学内容。多数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少,而且掌握的不扎实不牢固。这一点与数学竞赛产生了严重的予盾。那么哪些学生适合参加数学竞赛呢?笔者认为有两类学生比较合适一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另一类就是考研的学生。这两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成为是参加数学竞赛的主力军。

3稳固参赛学生群体策略

据调查显示,有的普通高校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即便参加人数也少的可怜,以我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当时仅有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余29名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被志愿的。为了保障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我校实行了以“利益驱动”的办法。使学生有两方面的既得利益:选修学分和考研辅导。为了稳固参赛学生的群体,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了工作。

3.1有效宣传

根据经验,通过学生(或辅导员)在学生中进行数学竞赛宣传以及在学生中发放宣传小册子的方法收效甚微。为了能够在学生中得到有效的宣传,我院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末,由《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负责向自己的任课班级做大量宣传,向学生讲清楚参加数学竞赛所能获得的利益,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2设立选修课

为能够顺利进行数学竞赛辅导培训,我们开设两门40学时的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与《数学基础研修》(这两门课程的学分均为2学分,他们的本质是数学竞赛辅导课程)。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培训的时间与教室的安排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给教务部门一些时间安排上的建议)。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培训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如果内容难度过大,就会造成多数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来上课仅仅是为了走形式。这样就达不到吸引学生参加竞赛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用选修课的学分来吸引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培训,并弱化对选修课的考核。慢慢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自主自愿报名参加数学竞赛。考虑到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小部分竞赛内容不在工科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我校选择了开设《高等数学选修》、《基础数学研修》两门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是为参加数学竞赛预赛的工科类学生准备的;《基础数学研修》是为专业类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这两门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严格遵从《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纲》的要求。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3考研辅导

数学竞赛的难度大大超过了考研数学的难度,为了吸引更多考研的学生,我们的辅导以考研数学的难度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得到专业教师的考研辅导,加大学生对竞赛的兴趣。竞赛辅导的基础目标是考研数学辅导,重要目标是数学竞赛辅导。我们的辅导内容遵从竞赛大纲、以历年考研真题结合历年的竞赛真题的解题技巧制定讲授内容。这样既能得学分,又能得到考研数学的辅导,在帮助考研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稳定参加数学竞赛人数的目的。笔者认为上述条件能够吸引很大一批学生选修《高等数学选修》与《基础数学研修》。快速扩大数学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会因为选修学分易得而在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为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踊跃报名,还有一些学生会因能得到免费的考研数学辅导而进行宣传。在参加竞赛培训的人数得以保障的情况想,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选择一些较好的参加竞赛,这样就能够提高获奖率,也可以减少一些费用(比如报名费、考务费等)。另外,我校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在物质上是没有任何奖励的。不过,按获得的奖项的等级不同会奖励不同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作为选修学分。比如,在初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会得5个创新学分;二等奖,4个创新学分,依次类推。在决赛中获得奖项,在我校还从未有过,但笔者相信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这个梦想。

4建立一支德能兼备的培训团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竞赛试题题型,组建一支不计报酬和得失、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的培训教师团队是关键。组建这样的队伍需要两个条件。首先,培训教师虽然不计报酬但不能没有报酬,否则会使培训的教师缺乏教学兴趣。由于我校的数学竞赛培训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故大部分的报酬是由学校以课时费的形式来支付的。但是与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题和教法的研究相比,他们所得的课时费与付出是无法成正比的。其次,大学生的数学竞赛培训可以看作我们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培训教师必须有较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方法,在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培训教师广泛地查阅课外参考书、新近的考研参考书和各省市及国家的数学竞赛试卷等。可以说培训团队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竞赛成绩的好坏。以我校为例———数学专业的培训团队有五人,非数学专业的团队有四人。他们每人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大家的同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全部培训内容由一人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竞赛培训备课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不是正常课程备课所能比拟的。甚至,有时我们在一学时的时间里只能讲解一道例题,不是我们的培训教师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在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顺利消化,扎实的掌握解题技巧。据笔者调查,各普通高校很少有专门的数学教师来辅导将要考研学生的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竞赛的难易程度在考研数学的难度之上,故数学竞赛的培训教师完全胜任考研数学辅导。这样一个专门的考研辅导团队是学校领导和所有将要考研的学生非常期待的。所以将考研团队与数学竞赛培训团队融为一体,从各个角度上看都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5结语

第2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数学竞赛按专业性质分为数学专业与非数学专业两类。数学专业预赛与决赛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三门课程中的内容。非数学专业预赛内容则主要是:《工科高等数学》中的内容。但从第五届开始,初赛内容不变,决赛内容将有所增加。

参加第四届大学生数学竞赛的预报名人数达到46708人,其中非数学专业35502人,数学专业11206人。目前已成为影响范围较广、参加人数较多的部级学科竞赛。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预报名人数还会持续增长,这门学科竞赛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在全国本科院校中得以普及。

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如何在普通高校本科生中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开展大学生数学竞赛。包括如何稳固参加预赛的人数、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经费来源等。

1普通高校开展数学竞赛培训的必要与可行性分析

在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笔者认为:数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备技术工具,是各门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升华。因此数学教育在现化教育中所占据地位举足轻重。数学竞赛的举办和发展为数学教育增添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发掘了新的人才。从微观角度来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数学竞赛前进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从宏观角度来说,赛前培训对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多方而的积极意义。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但又有着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首先,数学竞赛培训能够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解题思路、增强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数学竞赛培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使大学数学教学更好地进行;再次,数学竞赛培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增强探索精神和创新才能皆有促进作用;最后,数学竞赛在发现和发挥大学生的特长,选拔和培养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等方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除了上述的必要条件之外,还需具备四个充分条件:如何稳固参加预赛的人数、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经费来源等。首先,如何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竞赛,可谓是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下一节笔者所研究的重点;另外,作为数学竞赛的主要内容:《高等数学》是工科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数学分析》, 《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课程是数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些是数学竞赛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第三,调动部分高校专仟的数学教师组成竞赛培训团队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笔者将会在第三节做详细的研究。最后是竞赛活动经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获得:第一方而,每所高校都会有专项的创新活经费,可以从此项经费中申请一部分;第二方而,各赛区的主办方会拔给每个学校一些经费;第三方而,适当地向参加培训的学生收取(或变相地收取)一部分。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参加竞赛的学生报名费、培训教师的课时费和学生竞赛时的考试相关费用等。

基于上述分析,在普通高校开展数学竞赛培训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是完全可行的并具有实际意义的。

2普通高校学生现状分析

为了吸引、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数学竞赛活动,必须先了解现在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生源现状及其学习状态。不得不承认,全国高校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质量普遍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的教育已由精英式转为大众式;二是随着扩招的进行,大多数优质生源进入了985或211这样的重点高校,这样就导致普通高校中的优质生源比例相对减少。

限于优质生源比例小的问题,再加上数学理论繁杂与深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产生为难情绪从而心生畏惧。还有小部分的学生在进校时数学基础就比较差,(或由此产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很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无实际用途,从主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消极。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加上一些来自普通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大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较低,所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降、考试分数偏低、补考人数增多,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无法毕业。

现阶段普通高校多数强调实践,所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阶段会大量调减理论课时,特别是有关数学的理论课程。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上课时会对课程进行调整,例如内容增加、进度加快等等。数学课中部分核心内容由于难以理解,权衡之下只好放弃。因课时问题,数学习题课早已名存实亡。关于这一点在文中笔者会有详尽的论述。一些普通高校强调少讲精讲,但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深抽象的学科,没有理论基础实践就无从说起。一些内容略讲或是不讲,都有可能在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造成影响。但即使知道删减理论会有诸多的弊病,许多普通高校还是在课程中减少了很多的数学内容。

多数普通高校的本科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少,而且掌握的不扎实不牢固。这一点与数学竞赛产生了严重的予盾。那么哪些学生适合参加数学竞赛呢?笔者认为有两类学生比较合适一类是自主学习能力强,数学基础扎实,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另一类就是考研的学生。这两部分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因此成为是参加数学竞赛的主力军。

3稳固参赛学生群体策略

据调查显示,有的普通高校因为这个问题而放弃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即便参加人数也少的可怜,以我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当时仅有一个非数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竞赛,其余29名数学专业的学生也是被志愿的。为了保障全国性的数学竞赛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我校实行了以利益驱动的办法。使学生有两方而的既得利益:选修学分和考研辅导。

为了稳固参赛学生的群体,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而开展了工作。

3. 1有效宣传

根据经验,通过学生(或辅导员)在学生中进行数学竞赛宣传以及在学生中发放宣传小册子的方法收效甚微。为了能够在学生中得到有效的宣传,我院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末,由《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负责向自己的任课班级做大量宣传,向学生讲清楚参加数学竞赛所能获得的利益,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2设立选修课

为能够顺利进行数学竞赛辅导培训,我们开设两门40学时的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与《数学基础研修》(这两门课程的学分均为2学分,他们的本质是数学竞赛辅导课程)。这样我们就解决了培训的时间与教室的安排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给教务部门一些时间安排上的建议)。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修满一定的选修学分,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另外,培训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理解。如果内容难度过大,就会造成多数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来上课仅仅是为了走形式。这样就达不到吸引学生参加竞赛的目的。总的来说,就是用选修课的学分来吸引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训,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培训,并弱化对选修课的考核。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自主自愿报名参加数学竞赛。

考虑到普通高校的教学内容(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竞赛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小部分竞赛内容不在工科教学大纲的范围内。我校选择了开设《高等数学选修》、《基础数学研修》两门选修课《高等数学选修》是为参加数学竞赛预赛的工科类学生准备的《基础数学研修》是为专业类的本科学生而开设的。这两门选修课的授课内容严格遵从《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纲》的要求。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 3考研辅导

数学竞赛的难度大大超过了考研数学的难度,为了吸引更多考研的学生,我们的辅导以考研数学的难度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参赛的同时得到专业教师的考研辅导,加大学生对竞赛的兴趣。竞赛辅导的基础目标是考研数学辅导,重要目标是数学竞赛辅导。我们的辅导内容遵从竞赛大纲、以历年考研真题结合历年的竞赛真题的解题技巧制定讲授内容。这样既能得学分,又能得到考研数学的辅导,在帮助考研学生的同时也达到了稳定参加数学竞赛人数的目的。

笔者认为上述条件能够吸引很大一批学生选修《高等数学选修》与《基础数学研修》。快速扩大数学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一方而学生会因为选修学分易得而在学生群体广泛宣传;另一方而学生会因为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而踊跃报名,还有一些学生会因能得到免费的考研数学辅导而进行宣传。在参加竞赛培训的人数得以保障的情况想,在参加培训的学生中选择一些较好的参加竞赛,这样就能够提高获奖率,也可以减少一些费用(比如报名费、考务费等)。

另外,我校的学生在数学竞赛中获得的奖项,在物质上是没有任何奖励的。不过,按获得的奖项的等级不同会奖励不同的创新学分,创新学分可作为选修学分。比如,在初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会得5个创新学分;二等奖,4个创新学分,依次类推。在决赛中获得奖项,在我校还从未有过,但笔者相信通过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这个梦想。

4建立一支德能兼备的培训团队

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适应竞赛试题题型,组建一支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培训教师团队是关键。组建这样的队伍需要两个条件。首先,培训教师虽然不计报酬但不能没有报酬,否则会使培训的教师缺乏教学兴趣。由于我校的数学竞赛培训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故大部分的报酬是由学校以课时费的形式来支付的。但是与培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题和教法的研究相比,他们所得的课时费与付出是无法成正比的。其次,大学生的数学竞赛培训可以看作我们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培训教师必须有较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方法,在解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有较高的水平。同时,还要求培训教师广泛地查阅课外参考书、新近的考研参考书和各省市及国家的数学竞赛试卷等。可以说培训团队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竞赛成绩的好坏。

以我校为例数学专业的培训团队有五人,非数学专业的团队有四人。他们每人分别负责一部分内容。大家的同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全部培训内容由一人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竞赛培训备课所需的时间与精力不是正常课程备课所能比拟的。甚至,有时我们在一学时的时间里只能讲解一道例题,不是我们的培训教师没有能力,而是我们在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能顺利消化,扎实的掌握解题技巧。

据笔者调查,各普通高校很少有专门的数学教师来辅导将要考研学生的数学知识。由于数学竞赛的难易程度在考研数学的难度之上,故数学竞赛的培训教师完全胜任考研数学辅导。这样一个专门的考研辅导团队是学校领导和所有将要考研的学生非常期待的。所以将考研团队与数学竞赛培训团队融为一体,从各个角度上看都是可以实现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5 结语

第3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2-03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服务的中坚力量,正逐渐成为高校确保教学和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为保证环环相扣,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对他们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分析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现实意义、提出当前岗前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为导向,探索符合新任辅导员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培训模式。

一、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新任辅导员,高校普遍实施“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为高校新任辅导员提供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这一培训制度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1. 有助于帮助新任辅导员进行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任辅导员尽快实现现有身份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转换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走上o导员工作岗位,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角色、密集的工作往往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迫切希望得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来帮助他们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辅导员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岗前培训能使处于职业探求期的新任辅导员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了解与工作相关的教育学、教育法、职业道德、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人生导师。从职业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很年轻,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尚处于适应社会、摸索工作、定位自我的心理调适期,对他们进行引导式归属化的岗前培训,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2.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为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其特有的知识构架,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优秀的师资是必备要素,即学校要完成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发挥教育管理大学生、维护高校稳定的作用,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然而新任辅导员中具备专业背景的比例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未受到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因而对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新任辅导员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管理指导大学生的水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二、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都致力于为辅导员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培训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培训组班忽略差异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新任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来源范围很复杂,因而在岗前培训组班时,参训学员在性别、年龄层次、毕业学校、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的集中式大班化培训虽然有涉及面广、培训人次多等优势,却很难满足参训学员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利于真正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暴露出不足之处。

2. 培训方式固化单一

现阶段各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采用的岗前培训方式,主要集中于利用辅导员上岗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固化单一,在单向的灌输中向新任辅导员传递教育知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从学员接受度看,近年高校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不少辅导员还具有海外学历或海外研修背景,这些“新鲜血液”年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注重自身思考领会的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往往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从培训效果看,进行灌输式接受型教育模式能够对参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短期内的影响,但由于参训学员缺乏自主性,往往处于象征性参与或假性参与中,很难获得持久的培训效果,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 培训评价流于形式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模式注重辅导员的知识性需求,不注重培训后的评价和激励,整个培训系统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即时评价环节的缺失,很难实现培训内容的当下反思和即时巩固;二是整个培训的终结性评价环节空洞敷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参训学员很难在总结与反馈的过程中抓住提升自我的有效契机,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成员也缺乏积极参与培训的动机。

4. 培训跟进无法满足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通常是在培训和研修基地学习1~2周,在这期间新任辅导员可获得对工作相关理论的一定认识。培训结束后,新任辅导员带着所学理论知识踏上工作岗位,却面临着很多无处求教的问题,如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矛盾时该如何决断,无法套用理论知识的情形又该如何处理等。因此,大多数培训学员非常希望在岗前培训结束后仍能获得一定的指导帮助,特别是与一线优秀高校辅导员的交流的机会,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岗前培训结束后,辅导员回到各自就职的高校,便与辅导员基地断了联系,培训过后无任何跟进,辅导员们再咨询的强烈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培训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能力标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引领辅导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导向性标准,可以为解决目前辅导员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权威视角。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可进一步深化对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的研究。

1. 培训组班考虑差异性

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发展的差异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分为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他们在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工作要求,培训组班需要有一定调整,特别是在整体的构架与课时的安排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差异。因此,根据辅导员在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和职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培训,满足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现状和需求,应当成为今后辅导员培训的发展方向。培训模式可由集体式大班化向分散式小班化和菜单式个性化转变,参训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入不同的培训小班,学习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1)小班化。小班化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分成小班,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培训,对各班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流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分化和细化,整合资源形成最佳的培训构架。例如,分班时可以根据专业背景差异,分为专业班和非专业班,以优化或弥补专业知识储备;也可以根据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经历差异,以经验程度为基础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以升华经验或补充案例。

(2)个性化。考虑到即使按小班分化后,培训对象的背景仍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培训模式可以进一步菜单式个性化,即提供职业领域的大量培训课程,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参训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必修课在小班上,选修课在另外的组班上,最后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这样的修学方式满足了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可大大提升培训的实效。

2. 培训方式强化主体性

《能力标准》明确要求辅导员拓宽工作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根据《能力标准》,中级辅导员应当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则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在实践中完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是辅导员个人成长、队伍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最重要的就是把培训主体定位为参训辅导员,根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应他们的实践型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实践型培训要求学员主动进行实践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自我,及时内化与总结,构建起自己专属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1)案例探讨。新任辅导员更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培训方式,乐意吸收通过互动教学、尤其是实际案例模拟探讨传达的培训理念。为此,培训基地可将培训内容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探讨和主题发言等形式,吸引参训学员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探讨可让学员在实际问题中学,通过各类互动让学员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员学,将简单的单向灌输局面转变为培训学员自觉自愿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参训学员的主体性。

(2)技能比赛。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是一种较为特别而又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职业能力大赛的形式,可在培训过程中设置诸如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模拟班会,乃至“巧记大学生名字的绝活”,和谐班级创建方案设计与演示等比赛环节。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形式新颖、构思精妙、感染力强,横向上贴近大学生工作实际,纵向上接轨各层各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既可检验参训学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又可进一步激活他们的思维,以赛促训,以赛代练,为他们日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垫。

(3)才艺展示。多才多艺、不退缩不怯场是辅导员的重要素质。这样的辅导员可以引领校园高雅文化,获得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无形中也会为他们有效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分量和筹码。在日常培训之余,培训基地可通过组织文艺晚会、各校联谊、素质拓展等形式,为参训辅导员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对辅导员进行胆量训练、艺能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他们的形象和亲和力。

3. 培训评价注重激励性

《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为推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各高校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岗前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明确目的、评判过程、奖励先进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提高新任辅导员岗位培训的实效性。

当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为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应适当减少或弱化成果提交中文字总结的比重;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应增加即时评价环节,并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激励性。

(1)形成性评价。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对新任辅导员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培训教师在每次小组讨论或个人表现之后尽快给予即时反馈,以表扬发言、鼓励思考为主,帮助新任辅导员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建立信心。

(2)终结性评价。在岗前培训后对新任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能否达到合格辅导员的标准作出终结性评价,并配套高校各自的校本激励机制。将岗前培训的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联系起来,评价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有助于直接提升辅导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岗前培训的实效。

4. 培训跟进网络化

为了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以帮助辅导员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该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进一步定位今后的发展目标,按照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提升。因此,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需要通过后续跟进,持续激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外在要求与内在驱动力有机结合,保证培训效果持续长效。

可建设一个综合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帮助每位新任辅导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培训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跟进新任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可以在平台上建立各省优秀辅导员资料库,收集各高校的优秀辅导员个人简历及工作案例入库供辅导员共享。这一平台可以转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仅仅作为“过路驿站”的形象,将培训和研修基地打造成为温暖的“港湾”,是辅导员长远发展过程中建档造册、成长记录的档案袋,疑难解答、朋辈交流的寻宝地,知识的增长园和能力的助长区。只有建立了岗前培训与后续跟进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阶段性与长效性统一,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四、结束语

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是一项在探索中日趋完善的工作,它虽仅为辅导员终身培训的一个环节,但这初始一环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能力基础,并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及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寻找创新型的岗前培训模式,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组班时考虑差异性、培训方式上强化主体性、培训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培训跟进时网络化,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实效性,可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升,从而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枫瑜.探索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2(05).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3]唐仁郭,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第4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辅导员 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随着党中央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的陆续出台,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某种程度上重视,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就显得十分必要。

1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突出主要问题

1.1 人员紧缺、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

在1999年之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学生人数倍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复杂,鉴于民族成份的复杂性、语言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学生来源多样化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辅导员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扮演着多种角色,而辅导员的配备明显不足。与专任业务教师相比,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术职称较低,同时辅导员“进修机会较少”。甚至某些学校为了降低培养成本,取消了继续教育的相关培养费。这既是辅导员工作中的困扰之一,又是影响素质提高的障碍之一。

在近几年,尽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有大批有能力、有激情、想干事的年轻大学生进入高校辅导员队伍,但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都不长,其中工作1~3年的占75.7%,而且相关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因而用非所学、学未致用的矛盾突出。

1.2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

与专任业务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流动快,在岗时间短,有效工作经验明显积累不够,仍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缺乏対实践工作的总结和提炼,导致在工作中常常抓不住重点,影响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再加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科学地评价辅导员的实际工作量,没有有效的考核激励制度保障难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辅导员队伍当中良性的流动是必要的,但过于频繁的流动则会给工作带来不利,也给工作的连续性带来影响。例如:某些高校从具备保研资格的优秀本科生中遴选辅导员,但是这些兼职人员一年或两年后上研究生班或专职辅导员因工作需要调出而形成中间断层,从角色转变的角度来看,一般仅完成了从熟悉工作到胜任工作的转变,后补辅导员的工作从熟悉到胜任又需两年。另外,很多人只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就业的选择,很少人把它作为长期从事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存在辅导员队伍思想不稳定的隐患。与专业课老师相比,辅导员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归属感不强,相同工龄、同等学历的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模糊、工作任务量大、职称晋升困难、岗位待遇偏低,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这也是使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辅导员工作繁杂,成绩不显著

辅导员工作任务重,整天忙碌于大学生的生活辅导、目标引导、思想开导、心理劝导、就业指导等琐碎工作中,必定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辅导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众所周知,辅导员整天很忙碌,工作投入时间很多,工作内容却多而不精,最终工作成效也不显著。但是在职称评定时,辅导员明显处于劣势,各高校的人事主管部门更加看重科研成果, 某些高校制定出高于省(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标准,甚至出现评聘脱节的现象。

1.4 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目前的体制下,对辅导员的职责规定不明确,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情,教师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在日常事务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的保险办理、户口迁移、党(团)组织关系转接、欠费催缴、就业派遣、违纪跟踪教育、学籍异动等方方面面,与学校学生处、户籍科、组织部、团委、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教务处等诸多部门进行对接,本来是平级协调配合关系,但现实中变成上下级领导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家庭和学生等多方面力量完成,但在所有相关因素中,辅导员无疑成了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任何突发事件辅导员都成为第一责任人。

1.5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辅导员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改善其待遇、为辅导员创造出路,促进这支队伍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领导的重视,可是当前有些领导未能充分地意识到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把辅导员群体边缘化,根本没有考虑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道路,致使辅导员被提干困难,转岗困难,继续深造受阻,致使出路不畅。另外,没有健全的考核与评估体系,学生工作的评估基本上呈现出“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现象。

2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属于党政管理范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工作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考核、流动等各个方面,政策性强,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

在人才选拔上,应尽量引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担任高校的辅导员。建设一批专业化从事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勤工助学等服务性管理队伍,构建并形成了运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勤工助学、网络传媒等先进手段配合做好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良好格局。真正地通过服务来延伸管理,通过管理来体现服务,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使广大学生工作干部在辅导员岗位上实现自我,让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以上举措,为高校辅导员队伍提升自身素质、拓宽发展出路、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利于使辅导员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2.2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目前,健全考评激励机制,尤其加强学生工作的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评估将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明确工作职责,才能够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状况;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方向分工,使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应该依据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将辅导员公共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只有这样学生工作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例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职责上的细化可以使辅导员专注于自己的管辖领域,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总结、提炼和提升。

2.3 建立职业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辅导员的形象、威信及工作实效性等问题。因此,设立专项经费,以制度的形式规定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技巧等方面的重要途径。首先,邀请校内外本行业知名的专家学者为辅导员做岗前培训,普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提升广大辅导员的理论修养,逐步明确工作思路。其次,发挥资深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搭建校际(院系)间高校学生工作交流平台,促行内外部的经验交流,探讨工作方法。再次,以轮训的方式让辅导员参加国内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来加强学习,开阔视野。通过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来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此外,应设立专项经费,为辅导员的继续教育(攻读研究生)提供保障。只有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并拓宽岗位培训渠道,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与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现代高质量的学生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相适应。

2.4 单列职称评定体系,提高辅导员待遇水平

职称评聘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辅导员岗位单列职称系列,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最好能同步进行职称的晋升和聘任。此外,高校应出台相应的《辅导员职级聘任办法(试行)》,在职务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依据学历和工龄确定无岗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津贴。只有制度保障和政策倾斜,才能使辅导员的待遇得到彻底的改善。另外,鉴于辅导员频繁与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联系的特点,应适当给予辅导员话费补贴等。

2.5 为辅导员参与教学和科研搭建平台

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研,是辅导员提升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与规范化得必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在校内基金课题中单列思想政治教育类项目,为广大辅导员参与研究工作搭建平台,逐步提高参与和学生工作有关的研究课题的积极性。此外,辅导员也可结合工作实际,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工作特色开设必(选)修课,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利用第一课堂既发挥了教书育人的作用,又树立了辅导员的威信。在少数民族地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事关学校育人质量的关键所在,只有各级领导综合运用政策导向、经济杠杆、价值评判和舆论监督等功能,为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从实质上解决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才能稳定现有人才、吸引新来人才。

参考文献

[1] 曾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7(22):103-104.

[2] 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61-62.

[3] 武德,刘欣玲.对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 168.

[4] 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534):48-49.

[5] 唐家良,季怀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及其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第5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rror of assistant production cost allocation algebraic method in accounting material, through illustrating, analysis and correc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new mathematical model about cost allocation and expound the theory and gave suggestion.

关键词: 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数学模型一;数学模型二;理论解释

Key words: assistant production cost; algebra distribution method; the first mathematical model; the second mathematical model;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71-03

作者简介:柴美群(1980-),女,河北邯郸人,管理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

0 引言

在教学中,笔者参阅了崔国萍教授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精品课程教材”《成本管理会计》一书。这个教本有不少优点,但值得讨论之处明显,其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就是一例。因是精品课程教材,关乎省级的声誉和形象,代表着高等教肓的水平和质量,就更有必要进行审视,以明辨是非,提高教学水平。

1 一个实例

翻开《成本管理会计》第三章第四节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书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直接分配、顺序分配、交互分配、计划成本分配和代数分配等方法,并运用同一实例说明五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和会计处理。主要内容为:( P54)

某企业有机修、运输两个辅助生产部门,为企业基本生产和管理部门提供服务。某月机修车间发生生产费用29730元,运输部门19810元,劳务分配的单位和数量见表1。

通过计算,直接分配、顺序分配、交互分配法分配金额都是49540元。计划成本分配法按照计划成本分配了55800元,考虑到转入转出费用和差异,实际分配也是49540元。而代数法分配了52215.60元,多分配2675.60元(52215.60―49540),占待分费用的5.4%。对此分配结果,笔者有三点疑惑:

①同一实例,五种方法,四种方法分配结果与实际一致,而代数法超分5.4%。

同一实例分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孰对孰错?应相信谁?

③实际耗用49540元,代数法分出52215.60元。结果与实际如此不一致,

代数法成立吗?

③问题症结何在?

2 差错纠正

笔者认为,同一实例,五种方法,四种方法产生同一结果,符合实际肯定正确。代数法产生另外一个结果,既然不符实际肯定有错。那末代数法差错的症结何在?

2.1 差错列示 书中[例3―15]说,假设机修车间提供劳务的单位成本为X元,运输部门Y元,建立联立方程为,(P59)

29730+190y=26000x ①19810+2216x=20000y②

解之得x =1.1516元/小时,y=1.1137元 /N

据此费用分配率计算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见表2。

书中据表2资料编制会计分录为,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211.6

――运输部门2551.95

制造费用 38623.8

管理费用5068.5

销售费用5759.75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车间 29941.6

――运输部门 22274

书中没有登记账簿,如果将此分录登记入账(另据书中有关数据)便清晰可见差错所在。

2.2 差错分析 生产过程结束,发生的费用结转相关账户计算产品成本,若无在产品则生产类账户应无余额。但此账户在无产品情况下,总账及其明细账竟发生借差余额87.95元,说明分录及其赖以编制的分配表有错。

费用分配表错在何处?表中清晰可见,待分费用49540元,已分费用却为52215.60元,两者所以相差2675.60元,盖因52215.60元是由待分费用与辅助车间内分费用这两个互有交叉,部分重叠的费用经过硬性相加而形成的不伦不类的混合数。两个原本不同质地、不同口径的数据毫无道理的强求代数和,只能产生不可思议的错误结论;二是借差余额87.95元,又因计算中小数尾差不做规范处理所致。会计实务中对此处理的一般技能是对一项目(比如销售部门接受的运输劳务费用)进行数字调整,以结平账户。书中未予调整,把小数尾差直接记入账户造成结账出错。

由此思路上朔,为求解费用分配率所建数学模型完美吗?笔者认为书中所建数模正确但比较模糊,不够完善。因为在①式中,只看到机修车间接受运输劳务190公里,看不到为运输部门提供机修2216工时;在②式中,只看到运输部门接受机修劳务2216工时,看不到为机修车间提供运输190公里。由此不清晰的表达引申出,①式中的机修劳务26000工时包括还是不包括为运输部门提供的劳务,②式中的运输劳务20000公里是否包括为机修车间提供的劳务。

2.3 差错纠正

2.3.1 新建数模一

2.3.1.1 计算

据上分析,笔者建立的数模其一为,

29730+190Y-2216X=26000X ①19810+2216X-190Y =20000Y ②

解此联立方程式得

X≈1.06104872993≈1.0610元/时Y≈1.09763665105≈1.0976元/N

这个数模的理论解释(经济含义)①式为,机修车间在生产中,接受运输劳务190公里,为运输部门提供机修2216工时,发生直接费用29730元。将①式移项整理可清晰看出,此建模基点(计算分配率)是按照提供机修劳务28216工时(26000+2216)设计计算的。显见它加大了计算分配率的除数,计算的分配率必然较低。②式的理论解释同①式。在分配生产费用时,一是考虑辅助生产费用最终都要结转于完工产品成本;二是考虑建立数模①式时,因计算分配率的除数加大(2216工时)使分配率降低,在分配费用时就要加大乘数,即把为运输部门提供的机修2216工时通过比例计算,合理均衡地分摊到对外分配的计算中。此分析也适用于②式。

据此分配率编制费用分配表如表3。

2.3.1.2 编表

2.3.1.3 分录

按照表3编制会计分录为,

①辅助生产费用对内分配

借:辅助生产成本――机修 208.54

――运输 2351.18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 2351.18

――运输 208.54

②辅助生产费用对外分配

借:基本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38710.12

――管理费用 5064.67

――销售费用 5765.21

贷:辅助生产成本――机修27586.00

――运输21954.00

2.3.1.4 入账

根据分录登记入账从略。

2.3.2 新建数模二

2.3.2.1计算 据上分析,笔者建立的数模其二为,

29730+190Y-2216X=26000X-2216X①19810+2216X-190Y=20000Y-190Y ②

这个数模与书中的数模没有实质差异,只是对题意解释的清晰明澈。其经济含义①式为,机修车间提供劳务共26000工时,其中对内分配2216,对外23784,接受运输劳务190公里,发生直接费用29730元。将①式移项整理可知,建模基点即计算分配率按照提供机修劳务共计26000工时设计计算,因此费用分配时不必再考虑加计2216工时。 ②式经济含义同①式。

解此联立方程得

X≈1.15163239107≈1.1516元/时Y≈1.11811667263≈1.1181元/N

顺便提醒一句,书中Y=1.1137因计算粗糙所致,并由此引发不应出现的账户借差余额87.95元。

2.3.2.2 编表

据此分配率编制费用分配表如表4。

2.3.2.3 分录与入账

据表4编制会计分录与登记账簿从略。

3 会计与数学

3.1 博导对话 一个统计学博导与一个会计学博导曾有如下一段不愉快的对话。

统计博导问:“连小学毕业生都能当会计,会计专业还用招博士生?”会计博导的回答是:“谁都知道,统计统计三分估计。既然可以估计,小学不毕业就可当统计,统计专业招博士生干什么?”这是发生在30年前一所我国名牌大学的一个真实的博导对话。它说明不但一般人看来会计无数学,甚至在才学八斗,学富五车的博导中也有人认为会计无数学,会计无学问。

3.2 会计处处有数学 上述分析可知,不是会计无数学,而是不少会计人员数学素养较差,在许多情况下不会运用数学知识探索问题。

企业管理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两个侧面。笔者认为,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随钱走,钱随利走,利随益走。谁能为社会带来益处、收益,谁就能赚到钱,谁有钱谁就能调动实物。会计是价值管理的主管部门,价值管理处处有数学,会计离不开数学,会计与数学有着说不尽的胞波之缘。问题在于,一般会计人员往往是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运用的多是初级数学知识,而预测会计、决策会计、财务论证、实证研究这些运用较深数学推论的业务多是高级会计人员的工作范畴。实际上,我国目前不少高级会计师,甚至正高级会计师也习惯了事后反映,不大重视运用数学论证做出事前谋划。偶有复杂的数学计算、财务评估,往往借重外力,聘请咨询机构、科研人员代为论证。因此给人的印象似乎会计无数学。

3.3 数模与会计 事物或过程的内在联系往往可通过数模来表达,特别是自然科学。即使社会科学,也常有通过建立数模探索客观规律的精彩事例。从学科分类分析,会计属于管理学,而管理学是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嫁接、渗透、综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会计学的这一固有特质决定了它在处理各方资金关系和价值联系时一般都要通过建模、计算和数学论证等方式以客观准确地说明问题,解释纷繁复杂的各种利益关系,特别在预测未来、谋划决策和财务论证时更是首推数学。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成本会计教材,在阐述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时,大都介绍直接分配,顺序分配、交互分配、计划成本分配和代数分配等方法。其中前四种方法都以某种假定为设计前提,使其分配结果不具有真正的客观性。比如直接分配法,它假定辅助生产车间内部没有互供劳务,实际上真的提供了,这样一来便把客观上存在的事物假定不存在,其分配率和分配结果不可能是客观、准确的。顺序分配法,它假定辅助生产车间能按提供劳务量排序,且前排车间只向后续车间分配,后续车间不向前排车间分配,其分配率和分配结果自然不客观、不公正。交互分配法,它把本来前后连贯的生产过程人为地隔裂为两过程:第一过程是辅助生产,完成后再进行第二过程基本生产。据此把同一劳务、同一分配率主观偏执地分为两个不同的分配率,按不同的劳务价值分配费用。两过程的分配率和分配结果只能是可以接受的假定数据,不可避免地也失去了客观真实性。计划成本分配法更是典型的假定,不可能客观真实。在一个个假定面前,人们只能无奈地认可。

正因为上述四种方法的不完善才产生了代数法。数学的严谨、缜密、包容和单一性决定了经过数学论证的结果应是无可怀疑的。无不遗憾的是,崔本(包括不少教本)的代数法却恰恰更不客观。显而易见,问题的发生、分配的差错不在数学本身,也不应指责代数法如何如何,而在数模建立,在于对数模的理解(经济含义),在于计算过程的谨慎程度。从中可见,即使一个小小的数学模型,也存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问题。它也说明,原国家教委、教育部许多年前提出的“三基”教育,至今仍需深入贯彻,认真落实。

4 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应对会计人员进行广泛、普遍的数学充电。

4.1 清理会计教材中的数学差错 建议由中国会计学会或其分支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审查会计教材、特别是高校会计教材中有关数学的论证和阐述,纠其差错,并编写一部能充分反映数学在当代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得到成功应用的《会计数学》教科书。

第6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分层次教学;微积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9-02

一、实施微积分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微积分是各院校各专业必修且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为从事所学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学好微积分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来源的不同,学习基础的差异,以及将来学生就业取向的不同,分层教学就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了。这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指导思想

我们在深入学习和深刻体会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国内外关于微积分课程在大学教育特别是独立院校中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认真总结我们几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我院微积分课程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制订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营造和谐教学环境的需要。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分层教学模式

我们从教学研究入手,了解和分析过去几年分层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微积分分层教学大纲;分层次组建提高班、辅导班;亲自组织教学,编写出相应的辅导材料。在深入调研和教学的基础上,对分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意见,使其更有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与兄弟院校及专家共同探讨,以期在分层教学的理论上有新的看法和观点,对今后的分层教学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1.微积分教学班分层次。常规班:常规班中有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弱化偏难的理论证明,注重基础计算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讲课速度和手法适合大部分学生,同时为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后进行统一考核,按照平时成绩40%(其中考勤10%,作业10%,测验5%,期中考试15%)和期末成绩60%计算总评成绩。

提高班:提高班中有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针对基础好、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开设微积分提高班进行培优教育。提高班主要由教授授课,同时配备年轻教师进行辅导。授课内容是教授多年精心准备和设计的,并配有相对完备的授课教材和辅导资料。

辅导班:教学对象主要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该部分学生通过辅导班老师更加细致的讲解,消化吸收在常规班中不能理解的内容,达到掌握基本知识,通过考试的目的。教学内容着重于基本内容的讲解,加强典型习题的练习。对于辅导班的学生,也建立了平时辅导体系。

补考班:由于微积分是大一开设,大二至大四成绩不合格的同学累积的人数相对教大,为了使这部分学生不要因为数学影响毕业,教研室做了大胆的尝试,为此开设补考辅导班,采取平时成绩占50%(其中考勤20%,作业20%,测验10%)和期末占50%的方式考核。

2.微积分分层次教学实践分层次。数学竞赛班:本层次针对参加天津市大学数学竞赛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基础扎实,具有接受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竞赛班主要是在新生第二学期开课,依据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考试大纲,采用专题式讲解,着重训练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

数学建模班:数学建模班主要是利用期末和假期的时间进行授课,通过教学与竞赛,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并借助计算机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考研辅导班:该班的学生主要是大三准备考研的学生。考研辅导班开设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由在辅导考研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教授给学生授课。

(二)分层教学的现状

1.学院领导及教务部等部门对分层次教学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从学分的制订(提高班3学分,竞赛班3学分),学生的管理,课时的分配,教师的安排到各种经费(教师的授课费、各种材料费、资料费、获奖的奖励费等)都给予周到的考虑和大力的支持。这对于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教学效果起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2.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数学教研室现有教师21名,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12名,讲师5名。

3.有相对成型、适用的分层教学辅导教材。对于提高班、辅导班、竞赛班的学生,我们也和普通班的学生的要求一样,严格考勤和纪律,有统一的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制度。分层教学辅导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为四部分:《提高篇》《普通篇》《基础篇》和《竞赛篇》,这套教材的内容深入浅出,精讲多练,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的实际,与普通班的教学同步。这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空间。

(三)分层教学的特色

参加辅导班、提高班的学生不脱离本班的教学,这对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起到了促进作用。参加提高班的学生回本班后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做一些辅导答疑工作,加强了原班级的学习风气,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参加辅导班的学生由于没有脱离本班,所以他们没有失落感和自卑感,在辅导班学习完后,回到原班级中仍可找到其他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起到稳定作用,坚定自信。

四、课程建设过程中还需做的主要工作

(一)优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于现有教学团队,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通过严格实行“传帮带”制、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深造进修和晋升职称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优化师资结构。

(二)深化教学改革

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手段。具体内容为:①制作网上教学系统,拓宽学生学习途径,实现立体化教学模式;②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渐形成以传统教学即板书教学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吸收率;③建立试题库,改变命题方式,完成成套试卷100套,结合人大版试题库系统微积分部分12000道题目,根据大纲要求组卷供学生考试使用。

(三)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扩大受益面

根据学生基础差异、专业要求差异和实际需要,继续完善微积分“常规班―辅导班―提高班―竞赛班―建模班―考研班”分层教学模式,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建立适应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微积分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孝平,刘德钦,米少君,等.本科高等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深入思考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3,19(6):27-31.

[2]尹一心.分层次教学策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2002,6(3):83-85.

第7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关键词: 文科生 数学学习兴趣 尝试

对大多数文科生来说数学是其薄弱甚至是跛腿学科,一是因为文科生形象思维比较好而逻辑思维较差,二是因为部分学生因数学基础差而被迫选择文科,所以对文科生来说“赢得了数学,便是赢得了高考”。对文科数学教师来说,尽管不必为解答学生大量的难题而“绞尽脑汁”,但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也应“运筹帷幄”。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我在高二、高三文科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效果较好,所带高三(11)班61名学生参加2009年高考,数学平均分达到111分,高出省平均分42.26分。单科一本上线22人,上线率36%;二本以上上线56人,上线率92%。

一、师生一起编拟口诀辅助教学

数学理论和公式对多数文科生来说“枯燥无味”,我将很多数学知识点编成口诀,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例如:集合的内容编成如下口诀――

集合开篇有点高,

元素集合易混淆,

属于包含莫乱用,

一箭双雕须推敲(何时两种关系都适用),

点集数集两大类,

首先看准元代表(元:元素),

交集并集要分清,

看“且”写法知其妙,

数轴“维因”两图形,

补集处理显技巧。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将相关内容自编口诀,如:

张瑜、陈晗冉同学:高次向着低次化,步步转化要等价,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真高下;两角和的余弦值,化为单角好求值。

王艳芳同学:两条直线相垂直,斜率相乘为负一。

罗美美同学:通项公式要知道,对号入座不乱跑。

张丽珍同学:复合函数不用怕,同增异减对应它。

林梦然同学:概率取值0到1掌握方法难变易。

许飘龙同学:平面向量字母小,箭头符号莫丢掉,向量坐标运算减,对应数字相加减,向量夹角0到π,数积有个余弦在。

许明、孙艳婷同学:立体几何辅助线,常用垂线和平面,公理性质三垂线,解决问题一大片。

陈俊霖同学:数列问题多变换,方程化归整体算,取长补短高斯法,列项求和公式算。

李利晨同学:要是大于两边跑,要是小于中间靠,线性规划要记牢,原点看作指路标。

林建萍同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与方程不脱离,大“鱼”必然吃两头,小“鱼”当把两头剔。

孙艳婷同学:圆锥曲线不可怕,我说几点你记下,定义性质要熟练,图像随手都可画,渐近线和焦半径,关键时刻别忘记,轨迹方程步步来,回头一看别犯傻,交于两点用韦达,细心运算要到家,最值问题要转化,数形结合效果佳,勤奋思练成绩优,学习进步笑哈哈。

学生在编拟口诀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吃得”很透,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大。

二、计算能力专题训练

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现在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差,文科学生尤其如此。我在高二下学期结束新课后没有急于进入总复习,而是协同同组的其他老师将有关计算的相关内容编成五个专题让学生训练,前后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时与理科的进度基本统一。这五个专题分别是:函数(包括三角函数)与方程、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通过专题的训练,学生对计算问题不再像过去那样怕了,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我校生源是韶关市县级中学中最差的,但我校2010年文科统考数学平均分达到78分,高出市平均分近10分,在县级中学中排名第五。

三、男女同学对抗赛,晚修小测强化记忆

文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识记往往不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我认为这跟思维习惯有关。我校每周安排有3节数学晚修,每周我用1―2个晚修布置5道填空题,学生用专用“小测本”做完立即上交,我当堂批改并公布满分同学名单。为活跃气氛还开展男女同学对抗赛,满分多的一方获胜。这5道题主要是已讲过的重要知识点,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师生才了解到许多应知会的知识学生不一定掌握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忆出了差错。高二、高三两年我一共组织了100余次的小测验,学生也非常欢迎这种方式,有时当我走进教室不进行小测验时,许多学生似乎有某种失落感。

四、课后辅导形式多样

1.培优辅导“一帮二”

根据年级组的统一安排,我们要对各班尖子生进行培优辅导。我让学生根据成绩和讲解能力推荐了20名学生组成两个小组,每组10人开展对抗赛,每周利用一节辅导课时先让他们做一套题(共10道题),30分钟交卷,我再用10分钟点评其中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交上来的试卷我及时批改公布对抗赛的结果,另外要求这20个同学每人带回2份试卷交给班上的对口安排的两名同学,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这种“一帮二”的形式既解决了教师分层教学的难题,又让这批“小老师”在帮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可谓是“一举三得”。

2.辅差答疑面对面

对所教的学生答疑辅导是每个教师应尽之责。我除了自习时间到教室为学生答疑辅导外,还安排一节课的课余时间面对面地为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解决问题。赵清芳同学是一名瑶族学生,其数学基础较差,但通过面对面的辅导机会,她不断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有了较大的改观,2010年高考她的数学考了112分,并以602分的高考总分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许明同学数学基础也不好,通过辅导不仅数学知识掌握得好,其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改进不少,高考中取得119分的成绩,并以总分608分的成绩被华中师范大学录取。

五、试卷讲评师生合作

第8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自身修养;加强;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48-01

辅导员制度是一种大学管理制度,所以,辅导员所面对的辅导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近年来的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学生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辅导员的工作相对就复杂得多,不仅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学习和卫生,以及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培养班干部等工作,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繁重而杂乱。所以,辅导员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为人师表。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在选择辅导员的标准里有这样一条,要求辅导员最好是心理或者教育学,最好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这是由辅导员的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辅导员首要的工作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而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辅导员自身要有够高的品德。所以,辅导员应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因此,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如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社会主义思想,掌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社会主义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和学校的利益,与党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运用这些扎实的理论知识来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像嘴上说说就可以了,它需要我们辅导员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修养是辅导员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面,没有职业道德的辅导员注定是不合格的辅导员。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首先,爱国守法。我们生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成长就业的条件,我们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享受着国家的权利,那么就要履行义务和责任。辅导员的主要责任就是辅导学生,在社会培养了我们之后,我们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并不断教育这些人才为国家服务,学生只有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祖国建设当中,为社会的发展作贡献,这样才是爱国。至于守法,那更是每个公民必须尽到的义务。我们不仅要自己守法,还要教育学生守法。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教育学生以法律为根本,争做知法懂法的好公民。

其次,爱岗敬业。选既然择了辅导员这个职业,那么不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么伟大,起码也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我们的辅导员要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而不仅仅把它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能在这份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满足,觉得这份工作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岗敬业,那么也就会拥有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富有创造力,把本行工作干好。相反,我们对工作认真了,那么相应的我们也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而总是抱有抱怨心态的人,他很难成功。因为,生活是一面镜子,报以笑脸,回以笑脸。再次,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基础。作为高校辅导员,所接触的学生相对比较成熟,但是遇到的问题也相对复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多了解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等,多与同学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当有问题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关爱学生还要注意均衡性,要关爱每一位学生,注意不要出现偏颇,记得我们上大学时,由于是后来合并的班级,辅导员是原先班级的,我们是后来合并进去的学生,所以,在评选学生干部时,总是原先班级的干部占大多数,而且有什么活动辅导员也总是找原来班级的同学商量。这样子,我们的心理上总是有些不舒服。所以,辅导员工作要注意均衡性。最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指标。辅导员的言谈举止、思想修养、气质风度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学生会因为辅导员的这些人格魅力而产生崇拜。我们翻阅历史会发现,从古代的明君如唐太宗李世民、康熙大帝到我们的前国家总理、现任国家总理,他们无不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总理甚至有自己的粉丝“八宝饭”。老师的品德修养就是吸引学生的个人魅力所在,所以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三、丰富专业知识素养

辅导员的主要业务是辅导学生,所以要首先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路线、用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其次,要掌握扎实的管理知识,毕竟辅导员是辅导管理学生的工作人员,所以,辅导员要在平时多学习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多学习学校的校规校律、学生管理办法等,有机会还应积极参加培训进修。最后,辅导员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文化素养。辅导员的工作并不是仅限于某一方面的,而是具有多样性,所以,辅导员要在平时多学习一些社会学、美学、文学、法学、伦理学、计算机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广博的知识也是提升辅导员个人魅力的手段。

四、辅导员应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

第9篇:高一数学必修一辅导范文

【关键词】目标管理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与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94-02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长期自我培养、自我积淀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核心在于学生的自觉意识。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创新性地开发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的自我养成教育,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考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应把人文素质养成作为独立一门课程,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纳入学籍管理指标,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在总学分中记为2个学分,并作为优秀毕业生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大学期间实现人文素质养成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从“要我发展”转化为“我要发展”,实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一)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人文素质养成课程贯穿学生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主修内容包括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经典阅读等,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测试,包括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人文素质综合测试。

(二)课程管理。人文素质养成课程由各教学部门管理,各班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并进行最终评分。

新生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发放《人文素质养成手册》,手册包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案例警示、人文素质养成目标、课程内容分项考核表、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与考核汇总表、相关证明材料粘贴页。由辅导员举办专题班会,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按照手册所列的学习任务在大学里进行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人文素质养成课程涉及的内容由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完成。例如,人文类必修课由学院公共基础部或思政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团委和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经典阅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协同就业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素质综合测试由各教学部门配合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

(三)成绩管理。成绩管理需要明确各项分值、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

1.各项分值。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共计100分,完成课程所列相关学习任务即获得相应分数,由各班级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其中,人文类必修课占10%,人文类选修课占10%,人文类讲座占10%,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占10%,社会实践活动占10%,经典阅读占10%,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占20% 。

2.评分标准。人文素质是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内在稳定的特质的外化表现,难以进行精确的评分。因此本课程以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养成意识为目的,具体考核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其中,人文类必修课、选修课按否决制计分,只要有一门课考试不合格,该项即计为0分。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主阅读则以参与次数和参与效果进行评分,完成规定的参与次数并按要求提交成果合格则获得相应分数,成果优秀者得分更高。此外,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和辅导员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并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素质综合测试,这三方面体现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综合评价。

3.成绩评定。学生毕业前,辅导员组织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人文素质养成手册》,进行汇总评分。总分7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并根据成绩颁发《人文素质养成证书》。

二、人文素质养成目标与考核办法

(一)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通识性,注重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方法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心理健康、卫生、安全教育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养成目标: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应用写作等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各门课程由相应的科任教师进行考核,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二)人文类选修课。由学院教务部门对人文类选修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增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养成目标:选修3门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学生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学分,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三)人文类知识讲座。定期举办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人文知识开放性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听取5场人文讲座。考核办法:人文类知识讲座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每听取1场讲座得2分。

(四)校内文化实践活动。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包括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评比、古典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对艺术的认识及对美的追求,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6次校内文化实践活动,其中2次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考核办法:校内文化实践活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其中参与分值满分6分,每参加1次得1分;相关作品获得校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每项得2分,满分4分。

(五)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学生个人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等。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2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质量优良;大学3年内至少进行3次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效果良好。毕业实习另行考核计分,不含在此项计分中。考核办法: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占5分,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占5分。完成1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得1.5分,调查报告被评定为良好以上或获奖的得2.5分,由各班辅导员组织考核。完成1次社会实践活动得1分,完成1次并获奖得2分。依托各社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组织方进行考核确认;个人自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辅导员进行考核确认。

(六)经典阅读。列出指导阅读书目,鼓励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每学期举办读书主题班会,指导学生阅读。养成目标:大学3年期间至少阅读4部经典原著,每阅读1部原著提交2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和心得,读书报告质量优良。考核办法:经典阅读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每完成阅读1部经典原著并提交2000字以上读书报告或心得并合格的,得2分,读书心得被评为良好以上等级的得2.5分。

(七)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毕业实习不仅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从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练就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考验个人职业道德的一次真实社会经历。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综合素质给予评价,包括实习中表现出的人际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该项考核可与招生就业部门每年进行的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相关调查相结合,在调查中加入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考核评价内容。养成目标: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满意度良好。考核办法:该项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前4个等级分别得分9分、8分、7分、6分,评价为不合格的得0分。

(八)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在学生大学3年中,对学生生活、学习多方面进行管理,是对学生最为熟知的老师,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由辅导员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养成目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考核办法: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细则与实习单位评价办法相同。其中各班优秀等级的学生不得超过20%,良好等级学生不得超过30%,中等级的不得超过30%。

(九)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以定性为主的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不是判定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可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可组织制定人文素质综合测试题库,于学生毕业前开展人文素质标准化考试。考核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精神两方面,分值比重各占50%。人文科学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最常见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人文精神主要考查学生心理健康、日常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养成目标:知识面广,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考核办法: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20分,根据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得分情况转化为20分制计分。

总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应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汉华.浅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喻红丹,杨华山. 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6)

【基金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中青年课题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