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校园安全教育下校园暴力的预防机制

校园安全教育下校园暴力的预防机制

【摘要】处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的中国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各地频频曝出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这不仅是存在于学生之间的安全隐患,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中提取了数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暴力犯罪影响因素,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校园暴力犯罪中值得惹人深思的内容。根据数据分析,校园暴力犯罪的主要归因有多种,涉及到校园、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研究中国校园暴力犯罪的归因,以找到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降低校园暴力的犯罪率。

【关键词】犯罪心理;校园暴力犯罪;预防机制

我国校园暴力犯罪现象呈现出了愈发严重的趋势。在一项关于校园暴力犯罪犯罪案件的专项调查中,有超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处的校园环境有校园暴力犯罪行为,而校园暴力犯罪犯罪案件的持续高发无疑是环境恶化的表现形式。调查显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主要表现为同学间的打架斗殴,同时还会伴有一些敲诈勒索的不良现象。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参与调查的900多名学生中,有近80%的人认为校园暴力犯罪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正常的社会学习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校园暴力不单单存在于处于转型时期,各方面变数都较大的中国。在美国,每年也会发生颇多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严重的甚至是枪击案件。这对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可怖的,一旦发生,其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更是难以愈合。美国心理学会的图书期刊数据库显示,针对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引文数量由上个世纪的62篇迅速增长为了现在的489篇,这些数字的变化极大地说明了校园暴力犯罪问题已经上升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也从侧面反映出无论是在国内还使在国外,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都是一件棘手又不容忽视,一直发生却从未彻底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尽可能地结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致力于构建一个适用于我国的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机制,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发生的目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际上对于校园暴力犯罪案件的研究已经逐步完善。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辅助我们控制校园暴力犯罪,也是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指导。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到校园暴力犯罪的现状,从而使预防和控制更加有据可循,也更有针对性,对症下药往往更有疗效。

一、校园暴力犯罪的诱因分析

1.教育层面。1)家庭教育方面的欠缺。家庭教育对校园暴力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个人教育的启蒙,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受传统老旧观念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及管理方式不当往往会阻碍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使孩子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虽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而形成过度任性自私的性格特征,对其发展起阻碍作用。2)素质教育不足。“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是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频发的又一原因。这种不正确的教育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度关心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学生不堪重负。压力长期无法排解最终导致心理扭曲,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重视,进而诱发校园暴力犯罪案件。3)教师教育方式不得体。在我国现存的教育体系中,尚有一些老师的个人素质不够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往往视学习成绩为王道,却忘记了个性发展对孩子的未来或许更有帮助。由于一些老师的自身素养不高,加之科学教学理念的并未得到真正的贯彻实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依旧会使用一些冷暴力或者是体罚措施用来管教和束缚学生,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造成挥之不去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引起学生的不满,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4)校园安全教育不完善。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抛弃的一部分内容,安全意识的缺失有可能会引发校园暴力犯罪行为。因此,为了减少乃至杜绝校园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学校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更多的组织活动,防微杜渐,宣传校园暴力犯罪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和不良影响。2.个人层面。1)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处于冲动性人格时期。由于学生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加之从心理上渴望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冲动叛逆的思想使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未知充满着好奇。学生个人心智的不够成熟容易导致以下问题的发生,一是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会受到一些涉及暴力、犯罪消极信息的影响,而这些信息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不良导向作用。年轻人有激情,遇事缺乏灵活变通和调节的能力,往往试图通过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这有可能会激化矛盾,从而引发悲剧。2)有暴力倾向的学生缺乏正确道德观对其进行引导。学生对法律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法律意识可以称得上是淡薄,自控能力较差,行为活动等容易走向极端。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道德观有待矫正,他们中有许多人有江湖情结,认为讲哥们义气就是王道,丧失了正确辨别是非的行为能力,常常会因为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参与到打架斗殴活动中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有伤社会风气、破坏社会治安的事。3)遭遇到校园暴力时,不懂得正确反抗。有些学生本身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却因为不懂得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法律武器保障自己的权益和安全,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使自己的角色发生易位,变受害者为加害者,私自用暴力手段对加害者实行打击报复,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酿成难以补救的严重后果。3.文化角度。1)暴力文化的熏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政策的宽松自由,使得暴力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在我们日常可以接触到的媒介当中,或多或少的都承载有一些黄暴内容。这种暴力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犯罪的发生,引起心智尚不成熟的学生的盲目模仿。作为学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还没有正确完全地树立起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也是诱发校园暴力犯罪行为的有力加持。2)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平等现象,资源分配的不公和难以避免的腐败现象容易让学生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直面漫漫人生路的勇气,从而产生一种报复社会的心理。阶层之间的差距、教育和生活资源的分配不均等时常会成为某些学生将愤、愤怒反馈到社会中的先决条件。3)罪案的报道引发学生的实施欲。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开设了法制栏目,作为普法宣传的辅助手段,在节目中对一些犯罪手段进行披露,用以警示公民遵法守法。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会起到诱发犯罪的负面效应。其中的一些犯罪细节也有可能会激起某些心智尚不成熟学生的模仿欲望,触发真实的犯罪行为。4.环境层面。1)校内治安机制不完善。校风不良和校园治安过差等现象在当前的很多校园普遍存在,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校园暴力行为也并不罕见。有很多学校的周围分布有网吧、游戏厅、酒吧等不适合未成年学生出入的娱乐化场所,这些不良的周边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是数据来说明的。他们给学生制造了接触有害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不良风气之间的相互感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2)家庭暴力的影响。有相关数据显示,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身上常常携带有暴力倾向。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犯罪心理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而这一影响通常可以通过生理和环境途径传递。在这种恶性环境当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难免会存在一些性格上的缺陷,如易怒、自我、仇视等,而这些不良性格的养成又往往伴随有犯罪的种子。3)成长环境过于宽松。有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和挣钱养家,放在孩子教育上的精力少之又少,导致孩子不能及时接受正确引导,过度放纵自己,因而在闲暇之时盲目寻找一些事情用来充实或者说是麻痹自己,并渐渐地迷失自己,进而走向违法犯罪的不归路。4)法律意识的淡薄。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视法律为游戏。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校园暴力案件被广泛转发和传播,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不断爬高,在年龄层上也越来越倾向于低龄化,归根结底,这和他们对法律知之甚少,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受限是分不开的。

二、校园暴力预防机制构建

1.完善制度体系建设。1)完善立法。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条专门的法律是针对于校园暴力犯罪提出的,这无疑给改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频发现象和“无暴力”校园的建设提供了发展阻力。因此政府应当对这一部分内容予以重视,尽快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能有效控制校园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也能在暴力犯罪行为发生之后使后续处理程式化,进一步减少损失。2)强化教育相关部门的作用。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部门都是把其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升学率上,对安全方面的投入较为匮乏。教育部门的职责不应只是输送学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人格。因此,学校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一些适合自己地区发展的安全保障计划,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进行维护和修缮,从而使负面影响最小化。2.构建校园安全责任机制。1)多种教育并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同智力教育一样缺一不可的。学校有必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全面提高素质能力的课程和活动,并将成绩进行综合评测和分析,使暴力思想在萌芽阶段就能得到有效抑制。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能让他们从一定程度上懂得珍惜呵护自身及他人生命的必要性,从而抑制犯罪的发生。同时,类似活动还能让学生们自觉建立起手法和维权意识,可谓是利人利己。2)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不在少数的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可以说是很有必要的。有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排解,就会转变为犯罪心理,遇事易偏激,这些过度放大化的现象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影响,拖慢和谐校园的构建进程。3.改善家庭教育,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1)数据显示,校园暴力行为中的施暴者家庭不和谐的比例偏高。如果学生生活在一种父母恩爱,家庭氛围轻松和谐的环境下,那么他们的犯罪行为或许就不会发生或是会很少发生。如果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充斥着打闹、谩骂的,这无疑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会诱导他们叛逆和逆反心理的产生,并最终酿成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惨剧。2)父母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尊重。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一条又一条看似难以逾越的鸿沟,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及时进行沟通,并达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共识。这也是对孩子心理进行疏导的其中一种方式。3)口头教育和以身作则相结合。晓之以理往往更易说服人。作为孩子家长,如果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意义重大将会大大提高教育质量。4.加强文化管理,拒绝暴力文化。1)积极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和优秀文化一样,暴力文化的传播发展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和物质载体,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够纯洁社会文化市场在可能在某种程度促进了暴力文化的传播。所以说,打造出一个绿色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环境,净化文化传播途径势在必行。2)对影视作品实行分级管理。广电部门应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对影视作品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完善认证机制。3)净化校园及其周边文化环境。正如我们所了解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步。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的泛滥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不易抵制的诱惑,由政府出面采取办法就很有必要了。相关部分应该加大对违法经营的黑网吧的惩处力度,并对相关娱乐场所进行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校园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值得探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责部门,以及家庭、学校都应对这一现象予以重视。而抑制乃至杜绝校园暴力犯罪行为行为的发生也同样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林友鑫.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构建———基于两起案件的犯罪心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7(10)

[2]庞雪峰.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王盛君.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归因及预防机制的构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4]马方圆,王晓英.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因及其预防机制的建构[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12).

作者:王纳新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