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音调的运用技巧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

音调的运用技巧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

摘要: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音调、音色)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的控制在播音主持语言表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音调;技巧;播音;效果

一、引言

所谓音调控制就是人为地改变高、低频成分的比重,以满足作品的需要、听者的爱好、渲染某种气氛、达到某种艺术效果。一个良好的音调控制要有足够的高、低音调节范围,也就是足够的音域大小,但又同时要求高、低音从最强到最弱的整个调节过程里音量大致不变。要做到人体发声时音调控制自如,就首先要了解发生学原理中音调的高低控制的原理。同一个人体在推动声带颤动的气息力量大小不变的情况之下,音调的高低是要依靠共鸣位置的变化来改变的。颅腔的共鸣发出的音调最高,其次是鼻腔、口腔、咽喉腔、胸腔。只有掌握了音调控制的方法技巧,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才能够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发挥作用。

二、音调的运用技巧在播音主持中的具体作用

首先,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每一个音节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有固定的调值,虽然这个音调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值,但是每一个字的准确发音都离不开音调的准确控制。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如果每一个字的发音没有了准确的声调作为保证,不仅会影响普通话规范标准,甚至带来方言的色彩,深层次来说是会导致语言表达效果不佳。其次,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每一期节目要根据稿件的需要来变化音调。在表达温情、浪漫、哀愁等的时候音调要低一些;在表达激情、愤怒、喜悦的时候音调则需要高一些;而在叙述时音调往往放在中音区比较合适。我们以朗诵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为例讲述一下音调在语言表达中的运用。诗歌的原文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我们都知道诗歌的朗诵想要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给人以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然而想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音调”在里面就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朗诵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好共鸣腔体的变化和气息的强弱来控制音调。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一长大后一一后来一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时间由远及近,离现在越远的时间记忆是越模糊的,为了表达出这种从远到近的效果,音调可以从低到高逐渐的变化,诗歌的每一个小节上升一个音调,自然就可以体现出时空的变化;另一方面,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一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一现在的海峡。而这四个对应物的个体大小是在逐渐变大,怎样可以将这四件事物的变大过程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呢,音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歌的每一个小节上升一个音调,自然就可以体现出事物大小的变化。再一方面,诗人的情绪是在这四个阶段逐渐变得激动,从最初淡淡的乡愁到最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音调的逐级升高同样能够把这种情绪的变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综合这三个方面分析,朗诵《乡愁》这首诗为了得到更好地艺术表现效果,播音员主持人播读时要将音调逐级的升高。最后,音调运用技巧的优良可完全改变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提升收听者的艺术价值观、审美观。广播电台播音者的音调和谐是传播声音美的有效前提,是艺术审美感受的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有声的语言在现实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现实的播音环节会因为播音者的嗓音习惯、发声能力而有所差别,由此产生的声音效果也会出现个性差异。因此,音调的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熟练掌握语言的音调特点和技巧,提高自身利用自己音调技巧塑造播音主持艺术形象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语言音调的练习,逐渐熟悉和掌握了一些语言发声的技巧,这些播音主持行业非常重要。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应大力提高内在知识素养和对节目整体的综合驾驭能力,以自己形象美、声音美、情感美的整体和谐,形成自身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调"的运用技巧的好与坏在播音主持中不论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调”运用好了对稿件的内容或者情绪的把控都会更上一个台阶!可以将节目本身所含有的隐形美展现给广大听众群体!

参考文献

[1]何春耕,晁蓉.论电视栏目发展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J].求索,2003(3).

[2]艾红.浅析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的内心视象[J].青海教育,2008(1).

[3]万俊杰.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2(28).

[4]王赛.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5).

[5]季然.如何提升主持人在直播节目中的语言艺术[J].今传媒,2013(1).

作者:陈阳 单位:昆山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