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教育的融合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能够将所学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当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可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的新模式,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1]。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明确指出要把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时至今日,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与专业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业余”的位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一般是由其创新创业中心或创新创业园等专门机构来承担和管理的,这些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基本雷同,要么聘请学校的联盟企业单位的相关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要么由各个院系的学工人员担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2]。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对电子信息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各大行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如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他们可以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电子产品,开发应用软件系统。他们在开发设计新的电子产品时,往往只考虑功能的完善性、运行的稳定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而较少考虑用户需求状况、性价比等市场方面的问题,容易导致设计的产品看似完美但无市场推广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市场观察与分析能力。因此,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探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改革,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市场价值,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应对未来信息社会不确定性的能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养及其可持续发展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3]。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前提是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基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以学科为本位”教育模式或“以岗位为本位”教育模式的泥沼,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使专业教育真正根植于素质教育。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通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学生在获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带动,建立对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统一认知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创建专业知识的应用途径和专业能力的实践渠道,使他们能够用动态的、整体的、发展的眼光理解所学专业,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转化;使他们学会用创业者的眼光思考问题,进而促使他们的洞察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得到提升[4]。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脱离具体专业的粗放型通识教育,它应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入调研,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设置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的专业教学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充分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局限于学校开设的适用于全校范围所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基础类的课程,应该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色,在专业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每学期开设1~2门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创新创业课程一定要注重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强调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突出创新创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应依托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来实现,包括教材的更新、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手段的变革等[5]。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应综合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管理等知识,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深植其中[6]。比如,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创新创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在法律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应注重公司法、企业法等内容。专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是大学生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理念的渗透,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补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引入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一起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专业技术方面的空白点与创新点,进而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电子信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应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实现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安排一些与创新创业联系紧密的项目,以便学生熟悉创新创业的流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教师水平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及各教学院系学工办人员经过短期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直接上岗的,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教学经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是“纸上谈兵”,缺少针对性,很难保证教学效果。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有一些是联盟单位的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外聘人员,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往往只能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授课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创新创业案例的介绍,理论性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还必须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才能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2012-08-01)[2017-08-15].

[2]深化内涵,质量提升更持续[N].中国教育报,2016-03-07.

[3]王超.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4):84–87.

[4]钟凰元.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122–124.

[5]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6]陈文娟,姚冠新,任中泽.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45.

[7]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作者:文桦 单位: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