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互动性分析

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互动性分析

随着社会各界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增加,公共艺术的建设也有了极大的发展。雕塑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形体、材料、体量及三维空间点,是最能触及和吸引观赏者的艺术表达形式,雕塑作品中要以人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人的心理、行为等特征来制作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达到艺术品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以此实现艺术品过的公共性,达到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

一、引言

公共艺术表达了当地环境的文化特性,是环境经历的陈述,公共艺术表现的的艺术文化能够得到公众的情感共鸣,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要达到此效果重在发挥公共艺术与群众和空间环境环境间的良性互动。艺术作品、群众、空间环境这三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影响和融汇是公共艺术互动性的表达所在。

二、当代公共艺术的阐述与城市雕塑的发展概述

公共艺术在西方国家被称为“PublicArt”,公共艺术非常重视社会群众的参与与互动环节,所以也被视为“公众艺术”。公众艺术是关联多种学科、多种专业的全方面性艺术,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其所关联到的内容也愈发的广泛,至今为止我们对公共艺术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规则,就已经发表的文献或研究中,绝大多数对于公共艺术的表达都比较含糊不清,其表述与城市雕塑的界定颇为相似,不管是国内外,如今对于公共艺术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品与社会公众的关联、艺术品与环境的关系等。不难看出,当今对于公共艺术的侧重要点主要集中在艺术作品、社会群众、空间环境这几个层面以及这几个层面的互相关系之间。从旁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共文化和城市人们的生活习性是公共艺术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公共艺术就是社会空间中所展现的艺术形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单独的艺术特性上来理解,公众艺术主要阐述的社会群体既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以及生活环境,所谓艺术,是以观赏性为主,效用性为辅的,具备开放性的艺术品,必须具备艺术的本质特征才能够称得上公众艺术。早在古罗马时代,神庙、剧场、竞技场、议会院等场所均有雕塑作品的足迹,这表明城市雕塑由来已久,并且,雕塑的水平和技艺在此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西方雕塑技艺达到一个新的巅峰,然而到了19世纪,风靡法国的雕塑文化更是带领雕塑水平与技艺进入又一高峰,在法国的各个城市你都会见到雕塑的身影,并且一些雕塑作品已然成为城市的标志与组成部分。西方雕塑艺术家的技艺水平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雕塑科技与规则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奠定。同时雕塑被视为城市的重要景象,其重要性与城市建筑物处于同等地位,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雕塑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雕塑作品的多种多样与丰富的不同格调性,后来一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雕塑作品相继出现。如《撒尿小童》、《自由女神》等一系列雕塑艺术品,将雕塑作品与当地环境相结合,能够展现出当地的历史传承、群众精神与文化元素,这些雕塑作品同时吸引着众多国外友人前往瞻仰与参观,不但使国外游客对当地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这种城市雕塑文化同样也推动着中国雕塑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在1996年成立,重点为了负责北京本地雕塑建设管理法规的编制工作,同时该单位还制定了相关纲要。随后,我国部分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城市雕塑建设的相关政策。城市雕塑艺术与公共艺术,许多城市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相互关系,并将其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公共艺术正在我国迅速发展。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互动性解析

在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由来已久,古代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都充分展示出了艺术家对公共空间的尺度把握,使其既富有庄严、宏伟、肃穆的气势,又使其在空间上与周边环境达到相互协调的效果。早在14世纪,欧洲雕塑艺术家就通过雕塑作品来体现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城市雕塑对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起到传扬人性、赞颂人性的作用。在中国,从古至今,人类与空间、人类与自然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儒家道德的思想中体现的是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思想提倡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这些观点都将人与天地万物关联在一起,并将其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些观点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中国的“天人合一”,不管哪一种理念都是在谈论以人为主,其次再通过用艺术改变生活方式最终服务于人的核心观点。这其中反映的是艺术品、公众、环境三者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公共艺术中雕塑互动性的研究给予了理论方面的支持,同时也给未来公共艺术明确了发展道路。

四、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互动性的发展

公共艺术重视艺术品与人的参与互动和环境的和谐共存这以理念在今后将会备受关注,将来在各个社会关系中都会涉及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会被摆在首位的是个人的精神需求和物质追求。除了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加强之外,雕塑作品与空间的相辅相成也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路线,将雕塑与空间相结合,用以表现地区文化和风貌,这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科技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审美观点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艺术发展的道路也随之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人们所关注的方向与内容也正在发生着改变,艺术的发展与变化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动力,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突破传统的束缚,这让公共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设计方式的改变也更加新颖,由此为城市文化生活增添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各国以及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距都日趋缩小,各个城市间的建筑风格也趋于相同,个性化设计在将来将会成为艺术家们需要重视的要点,艺术品的个性、创作特性以及观赏者的个性都是设计者们所关注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符合艺术家创作特性,能够融合进公众环境多样性的公共艺术,才将具有更强更持久的生命力。

五、总结

本文是对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的互动性进行的分析与探讨,以人、作品、环境为互动关系作为重点分析研究。群众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公共艺术作为其载体,它的价值体现在互动性之中,用艺术的方式来考量城市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性联系,一方面,富有生气的城市环境与艺术作品作为承载人类行为的场所出现,人们得以对环境和艺术内容有全新的认识,从而使社会群众、艺术作品、空间环境之间产生互动行为;另一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变化公共艺术的手段,促使艺术作品完美的融合到公共空间,与环境形成和谐共存的互动关系。正式由于这种改变,公共艺术、公众、环境三者才得以共同进步,现代城市也就变得更具良性互动性、更具创新性。目前我国对于艺术互动性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刚刚萌芽阶段,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论实践与研究还并完善,公共艺术是一门涉及极其广泛的学科,单独对城市雕塑进行分析探讨,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透彻,难免有以偏概全的缺点,此点上我们仍需对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付出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以此才能促进我国公共艺术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作者:刘蓓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