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近现代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分析

近现代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分析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设置其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荣辱心和社会价值观。现如今,各大高校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开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对课程的领悟能力。本文从高校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探究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创新教育;功能

1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那么其今后的发展才会更加长远,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时刻在心中铭记创新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领域范围内,需要具有一定量的知识技能储备,创新不是轻松随意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攻克不同的技术难关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历史文化素材来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在近现代史的历史素材中具有许多富含创新精神的伟人,其中包括理论家、政治家、革命家以及创新家,以孙中山、、邓小平为代表历史人物,他们以坚定的信念、以顽强的斗志、以高涨的创新精神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代的中国就是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得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社会背景黑暗、人物关系复杂的环境中,通过革命创新领导着中国革命向前逐步发展。

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相关理论论证的科学性思维,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创新教育的根本核心。创新并不是盲目而得来的,它需要具有一定量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经验,以非常态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假设,并事后根据实验操作验证其假设的正确性。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自身的思维解放性,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而丰富自身的抽象思维,学习不是千篇一律地重复做某件事情,学习的重点在于创新,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代思想政治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大学生本身具有基本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应掌握发散性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方法的根本表现方式为逆向思维,它需要学生将思维打开,放开眼界,完美的展现出思维的多方面灵活性,通过接收到一个信息内容,就可充分延伸对多个相关信息进行探索。教师在培养学生认清历史观念时,可充分引入一些史学界关于历史真相的争议,通过正反双方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扩宽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形成自己对历史观念独到的个人看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授历史观点时,需分清主次,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多种历史观点的根本性原因,使学生从多个层次角度重新认知历史观点。

3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民主的和谐发展氛围,使得学生乐在其中并充分打开自身的逻辑思维系统,真正做到创新性求疑以及解疑。

3.1强化问题意识,倡导质疑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发动思维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从根本上使得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铺垫,就无法继续进行下一项教学活动,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学生的思想应该是开放性的,不受束缚的,应该可以灵活思考生活带给他的各种难题。通过问题引发好奇心,进而引发学习热情,所以,问题是学习兴趣最佳的“导火线”。提问题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它表示出人类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教师可以根据此类特点,通过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特殊化处理,使得各项疑问都比较清晰。学生通过了解情境内容,将情境中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放大思考,充分探索其问题本质是如何产生的。这样做,可以在非常巧妙的运作中完成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同时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以创新思维去看待历史遗留观点问题的能力,确保知识的活学活用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学生思维进入相关的问题情境,通过各个角度去提出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被强化,进而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被激发。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观点问题:外国资本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是不是给国人敲响了警钟?如果中国对于侵略战争采取不反抗政策,中国能否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进行不同的历史思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水平,还从根本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建构思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来感受历史的文化色彩,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的规范安排充分引导学生的思想注意力,使其完全加入课程的思考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层接触历史分析历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部分学生在思考中可能会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问题,教师在精神要给予鼓励,哪怕其只是具有一点新意,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一起分析接下来的观点。例如,在分析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后果时,有的同学会认为“落后挨打”对于中国是好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中国的农业文明向国外的商业文明作斗争,所以,中国在对“落后挨打”的事情上应该保持乐观。教师面对学生这样的分析时,首先要加以鼓励,其次根据其观点的空缺处入手,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一些历史观点本性,使学生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历史事物在根本上具有真实性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学生在历史事物范围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严格注意不可打破固有的学科理论以及体系,根据教师正确的引导,去做出正确的思维判断。

3.3开展研究性学习,开拓个性化教学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包括以学生自身的自主探索能力为基础,小组协同合作,在亲临现场观察并采集数据后,直接得出自己的感官经验,这样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提升了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历史的评价、探究与借鉴。对历史的评价需要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开发利用,通过考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提出最符合实际性理性评价。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引用研究性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认知历史、分析历史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感官意识。历史是理性的,他根据自身千百多年的实际经验来告知学生过去的错误不要再犯,通过对过去事物的考察,认清社会的发展动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物本身的内涵。

4总结

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历史思维能力的开发扩展可以使学生通过认知历史来充分了解当代现实社会。读史使人明智,不仅在于对人物关系以及社会背景等等方面的察言观色,还在于对今后思维扩展的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吕晓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14-115.

[2]杨立红,朱正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96-98.

[3]桂芳.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9):90-91.

作者:杨峻岭 单位: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