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学生的兴趣培养(共6篇)

初中语文学生的兴趣培养(共6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兴趣教学

一、初中语文兴趣教学的方法

1.提高自身的素养。学生喜欢教师,才能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就不可能将这门课程学好,作为教师,从接手学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适时地示范与展示,学生就会从心底里佩服你、效仿你,在效仿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资源的沉淀,琴棋书画虽不用特别精通,但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就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后,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接触、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生活问题等,指导他们总结知识、改进学习方法。情感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教师对学生信任,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这种情感还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教师,喜欢教师的课程,教师就要真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帮助、引导、感化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2.组织活动。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组织生动的竞赛或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挑战欲,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常用的形式有:

(1)表演。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在课堂上让他们各小组分工改变课文内容,让课文以剧本的形式出现,由学生来分角色表演,不仅能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而且可以巩固所学课文内容,加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以用角色演绎的文章体裁比较多,可以是戏剧,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小说。如《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胡屠户两次给女婿贺喜的神态、动作,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人物的认识。

(2)辩论。学生之间互相辩论,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逻辑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辩论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这还可能让教师发现一些新的答案,新的理解。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可组织一场辩论,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辩论题如下: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归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3)角色换位。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当一回教师。比如对于课文中生字的正音,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来完成。有些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试讲,不过应选择一些行文浅显、结构清晰的自读课文。试讲前,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以自己搜集,由试讲者自己备好课,写出详细的教案,教师再检查,指导、修正不足之处,然后由学生讲课。讲完后,可组织全班学生互动,从讲课内容和讲课技巧两方面进行评价。经过“备课—讲课—评议”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

3.运用多媒体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了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了起来、动了起来。这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制作课件展现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骗子的阴谋诡计,他们吹嘘自己所织出衣料的“特性”,他们在织布机上的“空忙”情景,大臣、官员和皇帝察看织布情况时的心理动态,皇帝穿“新衣”上街游行和被老百姓识破的过程等,将大臣们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嘴脸形象地刻画出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二、结论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兴趣教学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杨慧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激发兴趣,实质上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的欲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巧用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用的历史故事。在教学中,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找到单田芳评书中关于这一段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听,先对文章进行一个了解。学生在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对《水浒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故事情节的使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合理恰当地使用故事情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合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悬念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悬念,激起他们对结果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悬念最能扣住学生那颗“刨根问底”的心,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吸引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如,在教学《出师表》时,课文开始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教师可先设置悬念,如先帝是指的谁,先帝为何中道崩殂,三分天下的局面是怎样的等。通过这样的悬念,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发,带着对答案的追求,去阅读课文,进而去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历史名著。悬念的设置,可以是即时可以有答案的,也可以是需要学生去不懈的探索才能得到的。合理的设置悬念,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信息与媒介都可以为教师所用,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技术独特的展示方式,可以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通过积极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作者:刘朝府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营盘乡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提出疑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语文是一门主要的课程,而且它在考试中所占到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所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中,对语文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却是非常少的。在非官方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们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最严重,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教师的讲课模式不能够吸引学生们,对他们来讲这种课程已经失去了新颖性。[1-2]所以,我们必须适当改变教学模式,向传统模式发起挑战。课堂中的提问是一种提起学生注意力的最佳方法。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提问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点:首先,就是提醒一些学生,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不要继续走思;其次,就是为了检验学生们对这一课题的内容的学习情况,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应。但是,我们很少将提问作为一种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将课程内容以一个含有小故事的形式,提问出来,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让他们更愿意去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们提问,问他们:如果一群人都夸你,你应该如何想呢?其实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涉世还很浅,他们认为别人的夸奖往往都是在真正夸奖自己的优点,其实则不然。我们都知道,学生之所以受到所有人的夸奖,那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这个学生确实很优秀,表现得很完美;要么就是他的虚荣心很强,而别人有求于他,所以就对他非常的客气,夸奖他。这就跟皇帝的新装一样,即使你是光着身子,很多人也会夸奖你的衣服漂亮,这是一种阿谀奉承。让学生们意识到这种人生哲理,同时让他们对语文知识进行了了解,这样达到了双重目的。

二、引用新知识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智力开发的过程,新知识的引入必然会引起他们很大的兴趣。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在一个话题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进而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例如,一些句子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人被雨淋了,我们会说他像一只落汤鸡。这样的形容会引起很多学生的共鸣,他们都会因此而感到好笑。新知识的引入,可能会引起学生很大的反响。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浓厚兴趣,本身就是一种创造。[3-4]一个学生如果对知识产生了创造和创新的意识,那就说明他已经彻底地领悟了所学的知识。虽然对于语文来讲,很多学生都是学困生,他们对语文的很多知识都是新内容。但是对于一些语文学习好的学生来讲,他们渴望新知识的加入。例如,在语文教学教材中,我们学到了一些有关老舍的文章。我们起初对他的文章没有什么兴趣,或者说有点看不懂。其实,学生们如果对老舍本人的经历有一定认识之后,就会对老舍的文章产生新的理解。老舍是一个文学家,他同时也是一个为国家政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他的人生最亮点,就突出在他最后的结局。他作为一个文人,他最后的举动却是让我们都震惊了。老舍是在受到批斗之后,他感到了自己人格受到巨大的侮辱,他面对这些人,他的选择是要么反抗,要么为此而牺牲。老舍选择了后者,他跳进了太平湖。太平湖从此也被人们深深地记住了。当我们了解到老舍的经历之后,就会对这个人肃然起敬,他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不受侮辱,选择了死亡。虽然有些人认为他是在逃避,其实更多的是认为他是一个精神界的斗士。[5]我们对这个人的性格有了认识之后,对其作品自然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理解。

三、设计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和寓言,这些都是可以提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的。但是,当学生们看完这些内容之后,往往就会失去兴趣,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合理设计一些兴趣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孔乙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很多我们本身就存在的问题。自我开导是孔乙己最典型的心态,他和啊Q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他的这种精神虽然是受到批判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却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追求。一些人因为没有这种自我解脱的心态,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后退或者是放弃。在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承受不了压力,选择放弃,这不仅是一个不负责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一些语文学困生,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强调精英教育。他们只要能够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即便是学习很优秀的学生,如果缺少了这些精神,都会在将来遇到的压力中倒下去。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给学生们设置一些话题,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为他们将来的人生路走得更顺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语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很多原因,学生们不能够真正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只有通过合理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其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

作者:黄金兰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规律意识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规律意识培养的现状

当下初中语文教学,相对小学、高中缺乏规律意识。从课堂教学、作业训练、考试检测都侧重主观性的提问、讲解和强调。首先,缺乏小学词语规范的强化认知,也缺乏高中系统的语法知识;既不强调过去的文体概念,也不重视西方的实用议论文。虽然不乏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的目标落实,但是没有系统的教学目标,甚至许多版本的教材在安排上也多是以人文情感来划分单元,学生无法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形成知识体系。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律意识很淡薄,亚待改善。

二、语文教学中规律意识培养的对策及思考

1.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拥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今很多教师属于经验型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并不是坏事,但是弊端在于随意性太大,不便于积累和传承,也容易偏颇。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学习经过长期论证、验证的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可以有灵活的应对,但是也应该有一定之规。首先,教师应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对教育政策(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其次,教师应把学习到的知识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架构;第三,教师可以对规律性的语文教学心得积累成就自己的职业风格。有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教师就会发现规律,理解规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拥有规律意识。

2.教师要潜心研究语言文字规律,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科是区别于理化生的人文学科,往往误认为语感等是主观性的,但是,实际上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人们的误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复杂而不是因为这种能力的无规律性。教师要潜下心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其中的规律,从而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的学习语言文字,拥有扎实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教师应有教育教学调研的习惯,摒弃经验论。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不同,最难评价优劣,最难指出问题,更难拿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原因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经验型教师,自己经验丰富却各成一派。比如,同一篇文章有些教师喜欢强调情感分析;有些教师强调写法;有些教师总结字词,100位教师能讲出100种教法,说课时都能自圆其说。虽然这是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权力,但是长期如此,教师的教学会不成体系,学生也会无从入手,重复教学,盲点教学会不断出现。教师应该注重调研,在调研结果整合后,完成语文教学的层递性和完整性,摒弃经验论。如,初一年级注重书写训练、背诵积累,初二年级把词句、情感分析作为课文分析重点,初三年级侧重写作训练等。

4.教师应营造科学研究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规律意识。教师是语文规律意识的倡导者,学生才是语文规律意识的践行者。教师应该力求给学生营造科学研究的氛围,让学生能用科学实验的态度去总结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当下,很多学校都利用编辑校园作品集的方式倡导学生发表习作,如果能把学生的作品创作当做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试验田,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另外,对待教材的使用,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开发学习资源,把学习作为有深度、有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只要能身处研究的氛围中,就会逐渐拥有规律意识。

5.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总结和运用规律的习惯。曾经在北京听过一次语文课后说道:“我觉得,陈老师整堂课讲得很好。她让孩子们讨论,让孩子们自己找资料、找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她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学生交流,这就是教学相长。”“这堂语文课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表达、用词、口语、习作的训练还可以加强一点。要告诉学生,一个事物,为什么这么表达?用你自己的话怎么表达?还有些词语的应用,可以讲得更宽一些,就像‘藕断丝连’这个词,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这里,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前总理的这段话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每天都要坚持的事情上,无论哪一篇文章都要对说话、写作有用处,阅读是一种媒介,一种让我们总结规律、经验的媒介。教师要在课堂上有系统的目标,有贯彻的步骤,有规律性的小结,把语文课变成发现语言文字之间联系的课堂,语言文字与人之间的练习课堂,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语文的规律意识。

6.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总结和运用规律的积极性。试卷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能把语文分数像其他学科一样客观反映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难题。很多文学素养非常高的孩子在语文考试中成绩都不高,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试卷的评价过于单一,考试的项目过于单一,答案的限制过于单一。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总结和运用规律的积极性,擅长记叙的同学应该在这一方面给予肯定;擅长议论的同学应该让他明确,擅长鉴赏古诗词的同学应该发展其特长等等。若此,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掌握什么能力,还需要学什么能力。更明确语文学科的客观规律。另外,考试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手段,各种文学活动都可以展示学生的能力,小到课前演讲,大到竞选发言,从课内作文到课外期刊发表,只要点评、引导富有规范、严谨性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掌握语文规律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规律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说:“原先关注内容,现在关心语文。”“精确妥帖的语文,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言,和艰苦的挣扎等等。”《文学和语文的关系》这呼声振聋发联,醒酬灌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规律意识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追求严谨但不能失去诗意。由于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无论你情绪情感怎样变化,知识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语文的情感情绪是文字的魂,是破译文字密码的钥匙。无论语法知识,写作规律掌握如何娴熟,如果没有“情郁于中”都不可能有李白的奇诗,也不可能有欧亨利的绝妙小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规律意识是应该把严谨与诗意并行。

2.咬文嚼字但不能固步自封。一旦在语文学科中意识到了明确的规律,势必会使人对任何一个文字都要求符合规律。但是,合理的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学生刻板的在一个字词上挣扎,教条的在段落安排上纠结,也许会错过很多伟大的作品。作家余华句子非常短,可能未必有一个高中学生的句子丰满;沈从文句子很多湘西但语,也不见得句句满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详细到了哆嗦的地步。所以,在研究语言文字的规律时也要明白偶尔打破规律也是一种创作规律。

作者:黄晓煌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培养策略

什么是“自主学习”呢?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中,在坚持教师的有效主导作用下,学生能够自行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或者按照教师的既定目标,选择一些比较适宜的学习方法并能对此作出策略性的反思和调控,并在最终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标志性象征。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着重表现在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两个方面:前者说的是学生能够表现出愿学和乐学的倾向;而后者则主要是指在执教者的有效指导下,体现为学生能够做到会学和能学。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在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有:激发和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情趣,创设并保持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开拓和延伸语文自主学习的时空,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和谐共进、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本着“鱼渔”目标原则,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

(1)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俗话说:“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组织者、主导者和施教者,我们要善于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等方式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教师借助于教材中对“杂然相许”解释的差异性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文中对于‘年且九十’的愚公提出了平险移山的问题,大家表现出来的态度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是“杂然相许”。接着教师再问:“教材中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意思。许,赞同的意思。’那么请同学们根据文中内容作出比较,对‘杂然相许’一句应该作出怎样的解释才能相对合理一些呢?”这一问题随即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生热烈地讨论起来,最后全班同学基本接受了一种结论———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仅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全家是建立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统一了对愚公移山的提法,有鉴于此,把‘杂然相许’这一句应当解释为‘纷纷地表示赞同’比较合理,而不是‘异口同声’!”如此这样,教师在引而不发之中有效地激发了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活动中,只要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我们就要对他们有相应的肯定、认可和欣赏,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然后在条件成熟之际,引导他们逐步解决这样的问题。

(2)努力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教师主导作用”之中,对“鱼渔教学法”作出了非常形象化的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体现出“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这不过是“授人以鱼”的现象;而如果教师体现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思想行为特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时,有教师作出如下教学安排:本文题目写的是“藤野先生”,为什么在开头不写藤野先生,却要出人意外地写“标致的”、“清国留学生”?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对鲁迅先生依然弃医的决定流露出非常悲哀的神情?既然鲁迅先生是一个“太不用功”的学生,为什么还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呢?组织学生在上述问题的讨论中明白这些都触及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和主题思想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就某一位教师来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布置一个常说常新的写作任务:“如果要写自己的教师,你们应该如何来安排材料和组织材料呢?”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通过学用结合的实践与感悟,从而逐步形成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个性化理解。

(3)努力延伸教学环节,有效深化学生的自主综合实践。有人曾经这样说过:“过去教科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教科书。”这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包容度很强的“大语文观”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努力把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延伸拓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传授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教材中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文本内容,其教学重点是通过引领学生品味其中的优美意境,教会他们如何才能认真有效地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并能从中善于发现生活中许多美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强烈欲望。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中的《往事依依》、《幼时记趣》、《十三岁的际遇》,还有下册第二单元的“童年趣事”篇章等,都富含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也能有效地呼唤起初中生对实际生活的许多情趣和同感。对此,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认真诵读与深切品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可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开展以“走进生活、亲近社会”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能真正提高他们语文综合实践的能力。

三、小结

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还要充分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改革机制,从而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发挥更大的教学效应。

作者:龚春斌 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第四中学

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主体意识的培养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校生活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死板的只注意教学内容,而不注重教学质量,尤其语文课上,应该是一个活跃的课堂,应该是听学生各抒己见的课堂,当学生有想说、想讲的话时,教师不应该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为借口,阻止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不会过于死板,不会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

二、调动学生兴趣,激发主体意识

语文课上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想学什么想怎么学,你们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在这样轻松、没有压力的氛围下我觉得学生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不会觉得这门学科靠的就是死记硬背,学生的心中也会有原来也可以如此轻松地完成语文课的学习的想法。教师也会及时发现学生想要了解哪一方面的知识,更想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只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那么以后的学习、积累都会轻松自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生参与角色扮演

语文课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分出角色朗读或是表演,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积极参与文章中角色的扮演,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对人物或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会对文章的理解更深一层次,这是“填鸭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学生会被自己的角色深深吸引,有想更进一步了解的想法,那么就趁热打铁,将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都展现给学生,使他们不但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又满足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

现代化教学在各个学校中已经普遍存在了,但是因为时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有些设备只是一个摆设,根本没有起到现代化教学的作用,这样不但浪费了学校配备的资源,而且也错失了一个比较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课前可以给学生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使学生不但缓解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间生活。当遇到可以用多媒体教学的文章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资料,做好相应的课件。例如,与课文相关的歌曲,课文的历史背景甚至与课文相关的电影视频也可以以短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学工具,使学生更容易对文章深入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举两得的教学我们值得加以推广。

五、结语

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我觉得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比单纯的强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要更有效、更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轻松的环境下,文化丰富的校园中,使其健康成长。

作者:王振莲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