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等院校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

高等院校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

摘要:当前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人才匮乏,技艺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从高等教育的视角看,传承方式的确立、专业教学的改进、学生能力的培养,都体现出必要性。技艺传承的内在价值和本质意义需要重新审视。在高等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新模式需要积极探索。

关键词: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模式创新

工艺美术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行业,它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工艺美术的技艺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那些彩陶、青铜、漆器、瓷器、织绣、家具、文玩等大量的工艺美术遗存是无比雄辩的例证,一部工艺美术史就是物质文明和手工技艺文化发展的历史。”[1]历代的能工巧匠所创造的技艺为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审美品位的提高、生存环境的优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旅游、家居、装饰等文化产业紧密相连的工艺美术产业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文化产业的带动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工艺美术产业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同时,工艺美术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工艺美术类高端人才匮乏的矛盾日渐显现。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面临着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等一系列的问题,高等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工艺美术技艺传承的价值,把握工艺美术发展的新契机,建立新型的工艺美术技艺传承模式,是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传承方式的反思与重建

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一代代工匠艺人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主要是家族传承方式和师徒传承方式,以此世代相传,工艺美术从业者分为宫廷和民间两大群体,并且延续了很多朝代。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传统宫廷工场由惨淡萧条到彻底解体,能工巧匠将宫廷皇家技艺传播到民间,就在同时期,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教育开始引入中国。“在今天中国耳熟能详的‘工艺美术’这个词,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独创的,三十年代与‘美术工艺’‘装饰’‘实用美术’‘图案’等词并存。”[2]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传统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民间分散各处的手工作坊及手工艺人集中起来,建立了生产合作社,按相近的工艺门类组织生产合作,当时的技艺传承尚停留于作坊式的传统模式,采取师傅带徒弟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一时期曾使许多技艺得以传承,在民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直到五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我国才开始了新型的学院式教育,从而改变了师徒相传的单一的传承方式,但后来的十年又打破了这种全面发展的局面,使工艺美术教育和技艺传承停滞不前,出现了文化断层。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工艺美术的逐步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对计划经济中形成的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由于出口市场的萎缩和企业改制,以大集体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企业纷纷停产关闭,工艺师们纷纷改行,其中一部分坚守岗位的工艺师也不得已向工艺美术边缘与派生行业寻求生路。在工艺美术行业急剧调整和变革时期,由于受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三大构成、包豪斯和工业设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冲击了学院的教学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教育界延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被“设计艺术”专业取而代之,工艺美术逐步退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舞台,开始了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因此,传统工艺美术越来越受到冷落。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数码技术的广泛应用,久居城市的现代人在享受由高科技带来的快捷便利的生活之时,逐渐厌倦了工业产品的千篇一律和机械,更加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业文明互利并存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出来。时代的进步,新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传统技艺文化的重新回望,要求设计创新“必然要到本民族文化中去寻找,而优秀的传统工艺便是源泉之一”[3](P31)。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需求等因素迫使当代的工艺美术教育重新审视并思考技艺传承的内在价值和本质意义。现代教育的发展,又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迎来新的契机,工艺美术专业重回高等教育,高等院校以其特有的教育优势承担了当下最具普及意义的文化技艺传承。但是,纵观教育现状,现行的教育理念已经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传承技艺的方式亟待调整和确立。目前,一些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多是沿袭了综合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专业的师资多数由纯美术绘画专业教师构成,虽具备较高学历和较深厚的艺术修养,但真正熟练掌握工艺专业技能和从业实践经验的却不多,难以形成规模化、正规化的专业教育工作队伍。随着高等专业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使得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信息时代的来临迫使我们必须快速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转换,完成具有当下现实意义的传承方式的重建。所以,一是教学策略的重新确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课程的实施、传授转为组织、研究和开发,由重理论知识教学转为重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职业意识的强化。建立起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熟悉工艺加工制作的各个流程,熟悉市场和行业运作,把岗位情境引入课堂;三是传统师承模式的引入。将业界从事工艺美术的工艺师和民间艺人请入课堂,或把学生带入企业,下工厂,进车间,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这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使技艺传承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综上所述,工艺美术随着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从民间到进入学府,从最初创立到受西方设计教育冲击而改变方向,再到今天重新倡导重新定位,经历了曲折过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变革,重新审视历史的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要想有更长远和更宽阔的未来,技艺的传承不可或缺。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高等教育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般来说,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两大部分,本文的“技艺传承”主要是指对传统工艺的学习研究和继承。当今我国和工艺美术相关的高校主要为综合院校,真正和工艺美术对口的院校较少,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绝大多数偏向艺术设计,信息时代的年轻学子追求新潮和时尚,热衷于数码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加上现代教学对计算机及软件的过分依赖,使得工序制作复杂而又耗费体力的传统工艺不受重视。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与现代设计相关的职业,从而导致具备较高综合素养的工艺美术人才严重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由此可见,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决定着学生的就业导向,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对人才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高等院校的办学力量日益壮大,原有的设计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工艺美术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工艺美术专业教育亟待发展。工艺美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尤其是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特点和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契合。一方面,学生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还需有良好的实训环境,掌握较高的技艺,积累实践经验;借助高校教育的平台,将特色鲜明的传统工艺作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重点,使民间技艺与现代高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社会需求,又利于技艺传承,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传统工艺的教学实施提供有利保证。另外,从专业课程实施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相比,课程改革还有待深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课程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繁难、学问化,与企业的工作结构和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求脱节,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开发与更新周期长,学校没有专门机构和制度来保证课程内容的修订,内容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国外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表明,学科本位课程已严重影响了专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以专业能力为导向早已成为各国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西•方国家相继建立了以多种能力和品质综合体现的新型职业能力体系,并且把工作情境融入课程已是各国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通用原则。”[3](P28)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想尽快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有必要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吸纳进来加以补充,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措施就是将专业课程实施项目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就是建立教学与行业之间的沟通合作,把学生带入企业或行业实习,实现课程学习与职业能力对接。工艺美术专业中的传统工艺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各高等院校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优势,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利用,采取学校与行业合作的方式,定位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根据自身的师资与实训条件,使学习内容与岗位对接,并且按市场的消费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传统技艺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传承并健康发展。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具有承载理论知识和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性,其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依托高校教育的平台,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能解决工艺美术行业高素质人才匮乏问题。把技艺传承融入现代的教育理念,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是承载传统技艺文化发展的未来,让传统技艺文化以更加开放的方式传承下去。

三、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重道轻器”的观念,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类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也导致社会上对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偏见。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趋严重,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高等教育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于提高动手能力的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与繁荣,全方位地满足消费者功能使用的需要已不是唯一的制作要求。工艺美术经历了多少年多少代人的传承至今,其中积累了精湛技艺和生活的智慧,造就了工艺美术独特的魅力与无限的可能性。技艺传承除了掌握熟练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对工艺制造精神的学习与继承。传统工艺因其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最具个性化,在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更多的感情投入,因此,创作的过程也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传达与抒发过程。学生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练就扎实技巧和沉静坚毅的灵魂,享受制作过程的愉悦,体验传统工艺所传递的本质的内涵。传统工艺所具有的这种精神性的意义,在高等院校完善的教学环境中应该得到凸显和弘扬。其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对学生审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工艺美术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其主要价值重点体现为精神的价值———艺术性。所以,从现代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仅掌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其一,审美加工能力,就是将材料的性能、技巧的运用、造型的情趣发挥到极致,使工艺美术达到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其二,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说技艺传承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沿袭和模仿,而是通过学习、研究传统技艺,发现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将传统文化的要素抽离出来,进行重新设计。以传统技艺来表现当代新的艺术形态,这种教学理念应当贯穿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始终,最终使技艺传承以健康良好的态势发展下去。

四、结语

“在工业化与科学日益发达的背景下,人与工业和科学之间不但只是具有基于物性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还应有满足人们审美精神需求的情感关联,如此,方能以通过实现高情感与高技术的平衡来避免技术对人的异化。”[4]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技艺传承的价值就在于此。人类通过手工劳动的方式恢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联系,以感性的触摸的方式让人们接触到文化的根源。今天,工艺美术在高等院校的优质平台健康成长、不断延续并蓬勃发展,传统的技艺传承理念也需与时俱进。让优秀的工艺美术技艺在一种全新的文化认知视野中得到吸收和融合,在继承优秀技艺文化的同时,需要大胆创新,使工艺美术这一文化瑰宝焕发光彩、生生不息、永世传承。

参考文献:

[1]支林.设计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杭间.手艺的思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3][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杭间,张丽娉.清华艺术讲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作者:张金星 单位:泊头市文广新局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