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教育文化传承的创新途径

大学教育文化传承的创新途径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国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大学作为文化传播、传承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很多大学都积极开展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构建完善的文化体系。文章谈谈对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原则;途径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承载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也是孕育新思想、新文化的摇篮,大学在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不仅是对大学功能丰富与深化的过程,还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过程。新形势下,所有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大学发展规律与发展现状,掌握文化传承创新的原则,探索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坚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原则

(1)文化传承创新的渐进性原则。一直以来,文化的发展受经济水平、政治环境影响较大,但同时,文化发展独立性强,有其内在发展规律。文化发展与人类发展步伐一致,与一国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一样,都是一个复杂、漫长、长期积累的发展过程。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需要“内部培育”与“外部输入”高度结合,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文化与政治、经济同日而语、同等重要,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教育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文化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始终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原则。现阶段,大学在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时,应时刻秉承渐进性原则,正确认识“文化普及”与“文化水平”两个名词。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是进行文化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然后在提高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化的深层次普及,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有效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质量。如果不重视文化普及,一上来就想提高文化水平,那么,就会曲高和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全体师生之间树立符合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就我国大学教育现状来看,大学思政教育质量非常低,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实现理论的广泛、彻底普及,课堂教学无法让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无法认同这一理论。那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新思想、新观点,之前所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倒塌。由此可见,要想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普及,让学生认同它,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这些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2)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性原则。完成文化传承创新,不同的学科研究文化的侧重点不同,一个学科往往只关注文化的某一点,所以,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说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就大学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在开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时,哲学、社会科学应肩负主要和直接责任。而自然科学在保护文物、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自然科学应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责任。其次,当代大学多是综合性大学,学科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因此,大学必须加强跨学科合作,实现文理工融合,实现多领域共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也为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坚持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融合性原则,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互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质量,也有利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3)文化传承创新的开放与自由原则。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新都是建立在前人成果之上的。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就是对德国古典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由此可见,开放性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时,要兼收并蓄、宽容开放,时刻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汲取优秀文化之精华,摒弃糟粕文化。其次,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自由探索的环境。大学一直都是传播知识、研究知识的主要阵地,大学存在的本质属性就是“学术自由、思想批判”。一旦丧失自由,那么大学就丧失了生存条件而濒临死亡;一旦丧失了批判精神,就直接堵住了新思想的源泉。著名思想家张载曾说:“学则需疑,于无疑处有疑,方有今矣”。因此,学术自由可以解释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坚持开放与自由原则,就是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不满足。大胆创新、大胆质疑,不断挑战、不断超越现有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倡导学术自由,还要认清“学术自由”与“学术自律”,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任何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都有一定的限制范围和条件。而学术自由必须要遵守的就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在自由的环境中追求“真”、追求“善”;倡导学术自由,还要正确认识“一元指导”和“多元并存”之间的关系,必须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解放思想、自由探索、追求真理。

2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途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现阶段大学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因此,大学党委应正确认识到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引导全体师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大高校必须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坚持“科学发展建一流,教育创新迎百年”的办学理念,充分掌握学校发展实际、了解师生思想,深入开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引导全体教职工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好各项具体工作,提高发展水平。其次,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抓紧解决突出问题,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另外,建立完善的理论学习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理论教学,构建学习型政党。最后,引导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如,2017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积极开展报告会、宣讲会等多样化的活动,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学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大学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坚定和守护“大学精神”,大学作为思想文化创新的主阵地,是一个探求新知、研究学问、传播思想、播撒文化、教学育人的营地。新时代的大学必须以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勇于承担新使命、新功能。所以,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精神。笔者所理解的大学精神内涵是: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满满沉淀的、真实再现大学内涵的文化属性与精神追求,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内在力量。大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学校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能引导和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图强,实现综合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大学精神作支撑。由此可见,①大学必须求真务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立足实际、讲真话、求实效,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自觉抵制庸俗、粗制滥造,坚决抵制诱惑,反对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②大力弘扬“爱国、奉献、成才”的精神,积极开展“传承大学精神、投入复兴伟业”等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师生合作去研究本院系的发展历程与重大历史事件;定期召开校友归校活动,邀请优秀的校友作演讲报告;开展校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广大师生亲身体验本校发展至今的精神文化,从而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作为当代大学教师与学生,要有理性精神,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挑战,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去探索新知识、新方法。(2)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度结合,促进人才全面发展。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衡量一个大学是否能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标准之一。大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综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从而提高综合素质。①充分发挥大学在跨学科合作、多领域协同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和创新教学体系,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鼓励文科生选修理科、理科生选修文科;鼓励开展参加跨学科学术讲座、论坛和沙龙等学术活动;鼓励跨院系开展参加学术交流、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感受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文化修养,实现全面发展;②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要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要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粮,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感悟人生。其次,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因为单纯的理论教学,很容易“知道”而“做不到”。只有实践才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奉献的光荣、艺术的魅力;③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想提高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能满足学生合理文化需求的机会与条件。就目前来看,大学的文化活动数量和种类都很多,但是,真正愿意主动参与的非常少,能从中受益的就更少。很多时候,学校会强制学生去参加某种文化活动,但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文化活动,不但不能育人,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④努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现阶段,要想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认同,不断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因此,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中华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认清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历史局限,认清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认清中华文化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清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人们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任何一种文化,要真正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职责。(3)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思想文化创新的能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勤劳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传统世世代代得以传承和弘扬。作为当代大学,应承担起研究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智慧,从而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先进人才。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①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创新文化中的积极作用。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上下五千年人民的精神和情感。笔者认为,大学要有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节日的形式与载体,精心设计、组织开展重大节庆活动,从而提高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②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广泛认可的道德规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道德失范、价值偏颇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笔者认为,当代大学应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转化为道德品质与价值追求,撒向社会的每个角落,让全体中国人收益。另一方面,提高思想文化创新能力是现阶段高校急需做的一项工作。在文化发展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相互统一。传承是基础,而创新是生命、是保证文化充满活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树立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谱写出民族文化的新乐章。而大学是实现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是孕育新思想、新观点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发挥好大学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①组建专业的团队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发挥的重大作用;②各大学应加快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世纪以来,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如今,它们已成为大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力量,现阶段,应及时发现在这些基地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从而顺应发展潮流,将其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极致;③充分发挥一些重大课题在文化研究中的引导作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等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导向作用,有的项目甚至可以申请设立文化研究专项,推动文化研究朝纵深方向发展;④实现文化传承创新成果的转化。引导优秀的文化传承创新成果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需求。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成果是众多文化人才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水准,能引领未来文化发展潮流。(4)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大学风采。新形势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成为各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实属常态。各国文化发展基本遵循在多元文化中并存、竞争、互补、完善的发展规律。而大学是21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与主营地,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主要责任。从某个角度来说,国际文化交流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大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而一所大学的创新力、生命力、影响力与其对外交流能力、开放程度息息相关。由此可见,21世纪的大学,必须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外文化、科技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并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具体如下:①当代大学必须保持前瞻的眼光、开放的心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汲取和借鉴先进国家的先进文化与思想,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加快对本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②大学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和提高本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文化交流体制,提高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性,从而引导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③当代大学必须时刻把握自身文化主导权,提高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本国文化软实力,坚决抵制和摒弃国际不良文化的侵入与影响;④丰富和深化文化交流内容。如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敏、民主、进步的形象,介绍中华文化,介绍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京剧、太极、皮影戏、兵马俑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向世界展示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爱好和平、善待邻邦的价值观念。

3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都与文化传承创新息息相关。大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必须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提高使命感、提高责任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结合社会资源与自身的努力,加强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才能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3).

[2]顾海良,张岂之,靳诺,等.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作者:程琦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