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实验电影创作中叙事的表达方式探析

实验电影创作中叙事的表达方式探析

[内容摘要]在实验电影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家和一些电影家们一直以电影为媒介,在叙事上进行各种方式的实验。从早期的欧洲先锋派实验电影开始,历经美国地下电影、独立电影、录像艺术与数字影像艺术等发展阶段,在叙事的实验性表达方式上相继开辟出非叙事与叙事两种类型,具体体现在实验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中,即抽象电影、达达主义电影、表现主义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拼贴电影、观念电影(结构电影)和解构电影等。同时,在叙事内容上也不断开拓表现领域。这一系列的探索不仅带动了整个电影形态的变化与前进,也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实验电影 非叙事性 叙事性

实验电影是指在当代艺术理念指导下而进行的跨界影像艺术探索的影片。实验电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门类,它多层面、多角度、多维度地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是最具颠覆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的动态艺术形式之一。实验电影的“实验”,主要指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实验,而在内容上的实验,主要体现为打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这是实验电影生发与存在的根基。实验电影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艺术领域,并逐渐成为中国一些艺术院校当代艺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程。但从教学与创作成果看,很多作品由于对叙事的实验性即非叙事性与叙事性的把握缺少准确理解与认识,多流于对西方的一些典型样式的模仿,这与实验电影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极其相悖。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验电影的叙事的实验性方式与叙事内容的梳理与总结,能触及实验电影创作的实质与精髓,从而,对尚处在探索阶段的当代实验电影教学与艺术创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实验电影的非叙事性

实验电影的非叙事性,是指所表现的内容有一些片段的、零散的情节,但皆是不以叙事为目的,而是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观念。其非叙事性表达方式分为三种类型:抽象性表达方式、游戏性表达方式与观念性表达方式。具体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抽象性表达方式

抽象性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抽象电影的类型中。20世纪初,欧洲先锋派艺术家们针对传统主流叙事电影以表现人为主,而转为完全抛弃人和故事,以几何形状的图形为主,通过物支配人,人被物化的画面内容,隐喻性地揭露了人的失落与人性的变异,充满了作者人道主义的关怀。同时,他们还将现代派绘画与音乐上的抽象主义观念应用于电影创作之中,使影像内容与古典音乐相结合,呈现出一种非形象化性质的“可见的交响乐”。如汉斯•里希特的抽象电影《节奏》,其影像内容完全抛弃了人与故事,所呈现出的影像仅是由几何图形变化出的一种节奏。这种非叙事性的抽象电影后来在实验动画中广为运用,并成为实验动画的一个重要类型。

(二)游戏性表达方式

游戏性表达方式最早出现在达达主义电影的类型中。影片没有主题、情节与故事逻辑,而是由一系列充满荒诞、幽默感的即兴笑料汇集而成。它所表现的对象虽然也具有抽象性的特征,但它不是几何图形,而是形状各异的抽象物体,并通过物体的运动形式和摄影机速度的变化造成视觉上的节奏感。它所突出表现的是电影本身的特性,兼有对电影元素的探索。从某种角度讲,达达主义电影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游戏,其自由、即兴地创作,体现了达达主义对一切文化习俗、礼仪的嘲弄。比如费尔南•莱热的《机械芭蕾》,影片摆脱叙事和演出的桎梏,将日常生活中自然运动的物象——荡秋千的女孩儿、上楼梯的妇女、钟摆、机器零件、招贴画与报纸的标题等物体加以并列,形成了一幕富有电影化运动效果的机器舞蹈。由于影片强调了纯构图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的对位处理,因此,一切活动的物像都如同钟摆有节奏地运动起来,成为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活动影像。由于实验电影在叙事上的这种游戏性与当下大众的娱乐需求极为接近,因此,游戏性也再次成为实验电影进一步探索的重点,同时,也成为当下人人都可以制作自己电影的入门尝试。比如王雅惠创作的实验电影《哒哒》,就是在无拘无束的乐观状态中一次充满激动、向往与满足的自我释放。影像中所呈现出的内容都是灵感即时浮现的物象,并通过游戏性的表达,将这些毫无内在联系的物象集结在一起。而把握住这种游戏性叙事方式的关键,则是要在创作中保持住轻松与自由的状态。

(三)观念性表达方式

观念性表达方式主要体现在观念电影类型中。由于它旨在使观众专注组成一个影片的非叙事形状或系统过程,从而思考影片的整体模式,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对前卫的颠覆和批判。观念电影最早来源于“激浪”艺术群体中一种以智性为取向的实验创作,即哲学式的创作。从某种层面上讲,它是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实验电影,它没有故事,没有情节,仅是通过“偶发事件”来表达对电影本体的思考,并试图以某种简约和幽默的风格突破已有的电影观念。另外,从表面上看,这种电影似乎刻意关注的是电影最核心的元素和基本的展示技能,但实际上,艺术家们通过使用自己的身体、物体或空白的电影胶片等,从寻常事物中开掘出其内在的魅力,展示出作品本身的诗意和沉思冥想的品质。在这一点上,有些接近东方禅宗中的空和无的思想。比如赖利•戈坦姆1970年创作的《雾线》,从一个固定的长拍镜头中,以每十一秒钟的间隔,呈现一个草原上的围篱与牛群景象,在一朵云雾逐渐掀开后而彰显其形,使观众在大自然静谧而微妙的变化中,体味时间的流逝与永恒。另外,这种观念的表达因为所持的不同组织原则而有所差异。《雾线》为引起观众注意片刻之间的微小改变,将呈现一个逐渐演变的单独过程作为重点。为此,其创作采用了几近数学似的规则来组织作品,并通过一套严格的程序调整焦距,使影像内容从最不明显的改变到最终所呈现的极端变化。而这一切的实现除了依靠静止摄影机的设置外,还常常通过使用长拍,或一些重复拍摄的技巧,以及无剪接痕迹的处理等手段。

二、实验电影的叙事性

实验电影的叙事性与经典的叙事大相径庭,它是向全球电影工业所发展出来的故事讲述的惯例发起挑战,以脱离叙事的线性方式来进行叙事。最早做这种尝试的是欧洲先锋派艺术家,后来是美国地下电影、独立电影时期的电影家们。这种叙事性的实验主要体现在超现实主义电影、拼贴电影和解构电影之中。

(一)超现实主义叙事

实验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叙事,承袭了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虽然叙事是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之中,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与梦境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的深层潜意识心理等。这种超现实主义叙事性主要反映在超现实主义电影类型中,通过超现实主义的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批判或嘲讽家庭、婚姻、宗教、道德、政治、国家、传统与艺术这些现存事物,尤其是揭露它们对于性与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进而对整个现存的世界秩序进行质疑。如让•谷克多的实验电影《诗人之死》,通过一个青年诗人为追求女人而被情敌杀害的故事,探询了艺术与幻梦,以及艺术家对生命与死亡的臆想等。影片虽然没有统一的逻辑与意图,却涵盖了如梦如幻、神秘莫测的影像。实验电影中的这种超现实主义叙事,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向着人类自身领域不断地探索,并呈现出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特征内容,因此,它一直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比如韩文娟的电影《女人》,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通过女人在镜前对自己的脸和身体审视,并对自己身体的无意识轻抚,以及潜意识中所呈现的自己理想身段等一系列情节,将现实与潜意识中的内容相互交织,从而引发人们对现代女性自身的一种关注和思考。

(二)拼贴出的叙事

实验电影叙事性的另一种常见手法便是利用影像“现成品”拼贴出新的叙事,这种叙事性实验主要体现在拼贴电影类型之中。其具体的创作手法是不再拍摄新的图像,而是利用旧影片里未曾使用过的库存素材作为创作的基本材料,并将其中的一些镜头按照自己创作需要进行选择、处理,然后重新拼接或编辑成具有新意义的电影,它体现的是一种现代主义的美学思想。拼贴电影的叙事结构由于常常除去了一般蒙太奇的事件逻辑,而且采用大量纪录片的片段,从而使影片具有很高的可信性。如约瑟夫•康纳尔的实验电影《假新闻》,就是将“杂交”的灵感用于自己的电影创作之中,影片节选了韦斯兄弟的喜剧,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剪辑,使韦斯兄弟的喜剧影片变成了新闻电影的恶搞片。

(三)解构之后的叙事

实验电影的解构之后的叙事,是对观念电影的反动。这种实验性叙事主要体现在解构电影类型中。解构原本指的是一种哲学研究的形态,后来成为指称一种特定的实验作品。解构电影是以一部现有的传统叙事电影为基础,将其片段重新处理,或再创作出一些新的场面,并通过正统讲述故事的风格惯例使其重返叙事,以此避免观念电影趋于僵化的共同趋势。比如埃比•查尔德的实验电影WORLDMIRROR,通过对1932年的一部印度叙事电影的解构和对其中一些片段的镜像处理,以其个人的叙事风格重新结构出的一部叙事电影。

三、实验电影的叙事性内容

实验电影的叙事性内容主要集中表现在人的细腻、扭曲等心理状态上。这些心理状态通过实验电影中的诗意电影、表现主义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等具体类型呈现出来。实际上,这些关于内心状态的揭示有很多相似性,只是在体现心理深度上有所差异。随着数字影像时代的到来,实验电影更加关注人类的自我生存状态,其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了人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一)细腻的心理状态

实验电影对人内心细腻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和表现,主要体现在诗意电影类型之中,通过采用印象主义式的抒情手法对人的感伤情绪进行细腻的描写,即以诗意的手法再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状态。早期欧洲诗意电影艺术家主张电影应该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最大的自由”,“使想象的意念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电影“应该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并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与此同时,苏联电影界也对电影中诗的语言,尤其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使诗意的叙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实验电影这种诗意的表达心理状态在当代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延伸。比如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乡愁》《镜子》《牺牲》,帕拉赞洛夫的电影《石榴之色》,以及基斯洛夫斯基的《两生花》等。

(二)扭曲的内心状态

实验电影所表现的内容除了人的一些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正常的内心情感状态外,也将人类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扭曲的内心世界作为主要探索内容。这种内容主要体现在表现主义电影类型中,即通过形象塑造,以及相应形式上的变形与夸张,把人被扭曲的、病态的恐惧和焦虑等心理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故事或寓言。比如罗伯特•维伊的电影《卡利加里博士的密室》,就表现了这一被扭曲的心理状态。在视觉形式上,它借鉴了表现主义绘画的创作手法,运用棱角分明的非常规性构图,强化了黑白光影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实际上,信息时代人的内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脆弱,快节奏与高度竞争的压力几乎给每个人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等。同时,这也使当下的实验电影关于病态的心理叙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比如王坤元的电影《锁蛋》,通过把鸡蛋一层一层包裹起来的匿藏行为,暗示丧失了安全感的人类,内心脆弱得不堪一击。

(三)潜意识与梦境中的心理状态

实验电影随着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潜意识与梦境理论研究的诞生与深入,将其作为深度探索与挖掘人内心状态的主要内容。其具体表现方式是采用自动写作的方法,运用蒙太奇对列技巧,将不协调形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对列安排,使其产生情绪上的力量和个人快感,以此生动而有形地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展现人的深层潜意识和梦境中沸腾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常常触及广泛的社会现实,也是电影史上从来没有涉猎过的。这种对潜意识与梦境的探索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类型中尤为突出。比如玛雅•黛润的电影《午后的罗网》,她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通过梦的机制——重复、象征、转移、压缩、省略等流程对深层潜意识进行了自我探索,同时,又不拘泥于心理学理论的束缚,借助神秘的超现实主义元素暗示了贞操、死亡和性等主题。这种通过电影对人的深层潜意识的探索自弗洛伊德理论诞生以来就从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卢的狗》的梦境呈现,到当代马修•巴尼的《悬丝》对身份与愉悦的寻找,再到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对梦境、潜意识与现实交融的晦涩呈现等,无不体现着实验电影对人的内心状态的一次次的深度开掘。总之,本文出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对实验电影在叙事上的实验性探索做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但是,如果说实验电影在叙事实验方面有传统的话,那么创新依旧是它的传统。当下,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艺术的支撑下,实验电影的实验范围也在不断地向着公众观看与互动等方面扩展,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先锋性、综合性与多元化的时代特点。而实验电影叙事的实验性探索也因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系列的突破不仅会带动电影形态的变化与前进,也必将推动当代艺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明.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美]A.L.李斯著,岳扬译.实验电影史与录像史.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德]乌利希•格雷格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5.[匈牙利]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法]马赛尔•马尔丹著.何振译.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8.[美]保罗•谢奇•乌塞著.李宏宇译.电影之死——历史、文化记忆与数码黑暗时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宇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