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5篇)

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研究(5篇)

第一篇: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患儿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时的常见不良反应,总结用药安全性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普通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非阿奇霉素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2.0%)明显高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涉及消化系统损害(48.4%)、皮肤及附件损害(32.2%)、神经系统损害(19.4%)。结论患儿临床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涉及消化、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三方面。严格掌握阿奇霉素适应证,做好用药监护工作,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用药措施;药学分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治疗不仅关注病情控制效果,同时也注重药物的使用安全性。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对于炎症感染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实践表明不良反应较多[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儿10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8.5±1.1)岁;病程2~9d,平均(4.3±1.2)d;呼吸道感染31例,泌尿感染8例,皮肤感染11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12岁,平均(8.1±0.7)岁;病程3~10d,平均(4.8±1.0)d;呼吸道感染29例,泌尿感染7例,皮肤感染1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临床诊断标准:①依据《实用儿科学》[2],患儿经临床检查均为普通感染。②排除认知障碍患者,严重慢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

1.3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其中静脉滴注给药使用剂量为10~500mg,每天1次;口服用药使用剂量为0.3~0.5g,每天2次。对照组患儿采用非阿奇霉素药物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3d后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8.0软件,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31例,占比62.0%。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2例,占比24.0%。经比较,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728,P=0.001)。2.2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在3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患者中,消化系统损害15例,占比48.4%,具体包括恶心呕吐6例(19.4%),腹痛4例(12.9%),腹泻3例(9.7%),食欲减退2例(6.5%)。皮肤及附件损害10例,占比32.2%,具体包括荨麻疹5例(16.1%),红斑4例(12.9%),丘疹1例(3.2%)。神经系统损害6例,占比19.4%,具体包括头痛3例(9.7%),眩晕2例(6.5%),发热1例(3.2%)。

3讨论

3.1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且杀菌活性较高。该药物对革兰阴性球菌和阳性杆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生物利用度为37%。口服后3h即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为0.4mg/L左右。由于分布广泛,在人体组织内的浓度最高可达到血浓度的100倍[3]。即便如此,用药安全性使其临床使用受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涉及患者的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分别占比48.4%、32.2%、19.4%。

3.2药学监护措施:第一,掌握适应证。阿奇霉素主要治疗炎性感染,常见的例如支气管炎、鼻窦炎、肺炎、生殖器感染等。患儿在临床用药前,要求对患儿进行药敏试验,向家长询问患儿的疾病史和过敏史。对于过敏体质患儿,用药后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了解患儿的实际感受,做好急救准备[4-6]。第二,加强用药监护。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阿奇霉素采用口服用药的形式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静脉注射。究其原因,静脉注射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参与血液循环,迅速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患儿无法口服给药时,注射治疗需要加强护理操作,严格限制使用剂量。因此,要根据病情确定用药剂量,根据恢复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真正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综上,患儿临床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涉及消化、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三方面。严格掌握阿奇霉素适应证,做好用药监护工作,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琬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5(9):703-706.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1171.

[3]许小林.浅谈儿科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引发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9(11):314-315.

[4]樊丽娟.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8(1):33-34.

[5]杨娟.儿科阿奇霉素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药学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9):370-371.

[6]任爱娟.2014年度儿科使用阿奇霉素致不良反应文献回顾性分析[J].医药前沿,2016,6(8):368-370.

作者:陈平1 于洪霞2 王磊2 单位:1.定西市渭源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2.兰州市西固区中医院

第二篇: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思考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治患儿186例,均采用阿奇霉素治疗,随机分为静脉滴注组和口服组,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儿科疾病时,静脉滴注与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差别不大,经对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但在治疗时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应对,以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在儿科的应用上,对小儿肺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影响较大,所以,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和有效地保证治疗质量是治疗的关键[1]。本文就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做综合研究,旨在分析阿奇霉素用于儿科疾病治疗上对于患者产生的影响和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入院需行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儿186例,随机分为静脉滴注组93例和口服组93例。其中观察组男54例,女39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7.4±5.8)个月。口服组男55例,女38例,年龄2个月~2岁,平均(7.8±4.7)个月。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慢性疾病及遗传性疾病,且所有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31例,泌尿系统患儿21例,其他感染类患儿3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①静脉滴注组选取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根据患儿体重给予阿奇霉素粉针10mg~0.5g,1次/d,静脉滴注。②口服组根据相关病情及基本资料给予口服用药,第1天,按体重10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超过0.5g),第2~5天,每日按体重5mg/kg顿服(一日最大量不得超过0.25g)。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胃肠道反应:两组患儿发生胃肠道反应人数99例(69.7%),患儿表现腹泻、恶心、腹痛、呕吐等。根据不良反应情况可适当调节患儿滴注速度,口服患儿立即停止用药,治疗过程中无抽搐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生。过敏性反应:两组患儿发生过敏性休克人数4例(2.8%)。患儿表现支气管痉挛、休克、面色苍白、严重缺氧等,虽不排除与原发病有关,但阿奇霉素的使用治疗也是影响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立即给予抗休克吸氧等措施,扩充患儿血容量,改善患儿体征。两组患儿发生过敏性皮疹19例(13.2%)。患儿在用药后四肢躯干出现罕见的严重皮肤反应多形性红斑,瘙痒难耐,患儿会主动抓挠。发生此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予以停药,给予脱敏治疗,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发热:两组患儿发生发热反应6例(4.2%),患儿表现为用药前体温正常,用药时或用药后体温骤然升高,常达38℃左右,婴儿体温可达更高,停止用药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但在继续用药后患儿体温又可升高,此类情况通常与患儿自身体质有相关联系。

三、讨论

阿奇霉素使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中耳炎、慢支及慢支急性发作,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肺炎,沙眼衣原体及非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和宫颈感染,以及皮肤和软组织的相关感染。在临床上,阿奇霉素更优于红霉素对于支原体感染的疾病治疗效果[2]。通常,儿童支原体感染后如果不能选用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抗生素,那么就会选择阿奇霉素治疗。现阶段,阿奇霉素在儿童临床治疗上所展现的效果远远高于成人,但同时,不良反应情况也高于成人。因此,在针对儿科疾病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时,医务人员要严密监察患儿各项表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对症治疗,以免患儿发生感染及更为严重的病变[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发生胃肠道反应99例(69.7%),发生过敏性休克4例(2.8%),发生过敏性皮疹19例(13.2%),发生发热反应6人(4.2%),这表明,给药途径对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无较大影响。综上所述,阿奇霉素治疗儿科疾病时静脉滴注与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差别不大,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过敏性反应及生命体征的改变,经对症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但在治疗时应加强对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以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牟敏.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1-12.

[2]白平生,熊凤梅.阿奇霉素在法给药: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312.

[3]周树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7):109-110.

作者:陈现慧 单位:新疆焉耆县人民医院儿科

第三篇: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观察思路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患儿,随机分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静滴组)和口服阿奇霉素(口服组),每组患者60例。结果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周后,统计其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发热、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以及过敏性休克。结论通过对120例患儿的研究显示,在临床应用中静脉滴注组和口服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给药方法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频率无影响。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静脉滴注;口服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AZM)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肺炎球菌的杀菌活性很强,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等有较强的杀菌活性[1]。据报道,在多年的临床使用中,阿奇霉素相比较红霉素,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因此在儿科的临床治疗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阿奇霉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且儿童使用阿奇霉素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成人高,不良反应类型亦不同于成人,为探讨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从而完善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的应用,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口服和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患儿,其中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7.4岁,病程5d~1个月。患儿均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患者57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42例,皮肤感染患者21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静滴组)和口服阿奇霉素(口服组),每组患者6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口服组患儿治疗方案:依据患儿年龄、体质量、疾病类型,每天一次,每次200~500mg阿奇霉素口服,连续用药一周。静滴组患儿治疗方案:依据患儿年龄、体质量、疾病类型,每天一次,注射阿奇霉素浓度在0.5~1.0mg/mL,滴注时间在1~2h。按照0.01g/kg的剂量取适量的阿奇霉素,将其加入到500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用此药液为患儿进行静脉滴注,连续用药1周。在临床治疗期间对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和症状进行详细的记录。

1.3统计学方法:记录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周后,统计其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①发热发热:患儿寒颤,体温超过38℃,停止滴注后采取对症治疗;②胃肠道反应: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多数胃肠道反应患儿是在静脉滴注后发生。③变态反应:a.过敏性皮疹:静脉滴注组2例,口服阿奇霉素组2例。先于手心出现散在小米粒大小的皮疹,后在头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均出现散在红色小米粒大小的皮疹,压之褪色,瘙痒。立即停药,给予抗变态反应治疗,3d后皮疹完全消失;b.过敏性休克:静脉滴注组2例,在静脉滴注几分钟后发生,临床表现多以呼吸困难、胸闷、面色苍白等。c.荨麻疹:静脉滴注和口服组各1例。全身出现丘疹样荨麻疹,颜面及双上肢对称样分布,剧烈瘙痒,停用阿奇霉素后给予治疗,3d后皮疹消退,但留有色素沉着。d.变应性皮炎:口服组1例。用药第2天,面部、上肢、躯干部位出现红色风疹,瘙痒,停药、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e.喉头水肿:口服组1例。患者咽部发痒、声嘶,喉部感觉有异物感并伴随吸气性呼吸困难,喉镜显示喉黏膜弥漫性水肿。立即停药后对症治疗,10min后病情好转。④神经系统:a.嗜睡:静滴组2例患者3d后,出现精神不振、无食欲、嗜睡等症状。立即停药,口服维生素C片,第2日好转。b.醉酒样反应:静滴组1例患者,心中难受,恶心,醉酒样面容,对症处理,病情好转。c.前庭功能障碍:口服组2例患者口服阿奇霉素后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但无呕吐,无视物不清、无耳鸣及声嘶、无腹痛腹泻症状。

3讨论

阿奇霉素主要适用于由敏感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皮肤以及软组织感染、鼻窦炎、急性中耳炎,淋病奈瑟菌等[2]。阿奇霉素在临床治疗中使用非常广泛,使用阿奇霉素导致的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加,成人使用阿奇霉素容易诱发心律不齐、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3];儿童在使用阿奇霉素过程中易出现肠胃不适、发热、过敏性休克、皮疹等不良反应,频率远高于成人,根据文献报道,儿童使用阿奇霉素也会产生肝脏和肾脏毒性,这与儿童肝、肾发育不全有关,此外心动过速、听力损害、肢体发绀、踝关节疼痛、药物性口炎等不良反应,可能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和个体差异有关[4],因此,在儿科使用阿奇霉素应加强对患儿进行药学监护,避免出现临床不良反应,若出现了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尽量避免产生医疗纠纷[5]。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患儿研究显示,在临床应用中静脉滴注组和口服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发生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给药方法对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频率无影响。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具有抗菌谱广,效果优于红霉素、不良反应少,但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常有发热发热、肠胃道不适、过敏性休克以及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儿童抵抗力弱,耐受能力差,所以要求医师在使用阿奇霉素的过程中对患儿的表现全程关注。

参考文献

[1]周树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7):109-110.

[2]牟敏.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11-12.

[3]沙帮武,李永玉.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7):3921-3921.

[4]张琬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9):703-706.

[5]朱丹清.关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其药学观察[J].大家健康,2014,8(19):278.

作者:董淳 单位:江西省信丰县中医院儿科

第四篇: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统计并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南宁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接受治疗的儿科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甲组共有患者100例,全部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而对于乙组的100例患者,均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最后,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观察,统计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发热、胃肠道反应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发热等症状,在进行临床治疗时,要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避免不良现象的产生。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院治疗的儿科患者200例,其中包括男童110例,女童90例,年龄最小四岁,最大十二岁,,平均年龄(6.5±2.5)岁,病程最少5天,最多一个月,200例患者都不没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其中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有160例,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患者有29例,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有11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1.2方法。甲组患者100例,依据患儿体重,给予阿奇霉素10mg~0.5g,1次/d,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乙组患者100例,依据患儿体重,给予阿奇霉素0.25~0.5g,1~2次/d,采用口服的方法。两组患者都进行七天的治疗,对比分析并总结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观察,统计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发热、胃肠道反应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组的100例患者中,有2名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12名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4名患者有发热现象,85名患者出现胃肠反应,而乙组的100名患者中,没有产生过敏性休克现象,13名患者出现过敏性皮疹,10名患者有发热现象,88名患者出现肠胃反应。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3讨论

本文通过把200例儿科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尝试不同的给药途径,最终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现两组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给药途径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几乎没有影响,调整给药途径并不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对于儿科使用阿奇霉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其中,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胃肠道反应:这类反应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它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胃痛,甚至恶心呕吐,不会说话的婴儿一般会啼哭不止,而且不吃东西,情况严重的婴儿可能有抽搐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在临床中不算常见,但也是主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原因是,患者使用阿奇霉素后产生过敏性反应,出现了休克现象,主要临床症状是昏迷、抽搐、口唇青紫、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如患儿出现上面的症状,一定要立即停药,进行抢救,针对患儿的症状,给出相应的处理,以缓解患儿休克,减少症状加重,防止严重后果的形成。

(3)过敏性皮疹:主要临床症状:上肢和躯干出现对称性皮疹,瘙痒剧烈难以忍受,患儿难以忍受,主动抓挠。应该马上停止使用阿奇霉素,并继续进行脱敏治疗,患儿可在停药治疗的三天左右,皮疹消失,但色素沉着较深,可能会留下痕迹,但是皮肤一般不会脱屑。

(4)发热:某些儿童患者在用药前体温正常,但是用药后,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不会说话的孩子表现为啼哭不止,大一点的孩子表现出烦躁的症状,停止用药则体温逐渐正常,继续用药又出现体温上升的现象,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要立刻停止阿奇霉素的使用,依据患儿的情况,对过敏性休克及过敏性皮疹,主要采用抗休克,脱敏治疗来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周围有效循环;主要通过地塞米松、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药物来进行治疗,对于胃部反应较剧烈的患者,要立刻进行口服或者静脉注射治疗,减缓胃部的不适,对于发热的患者,如果体温升高不超过10°,先采用物理降温法,一旦超过10°,先采用口服药物的方法来降温,没有取得理想的降温效果,就要采用注射药物的方法来降温。据报道,还有很多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醉酒样反应、听力损害、锥体外系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肝脏损害和心脑血管等临床不良反应,但在这次统计中没有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没有对那些不良反应进行详细分析。在这次临床分析统计中,200例患儿的不良反应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处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

4总结

总之,在阿奇霉素的临床用药中,主要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等症状,儿童患者对于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身体的防御能力也比较差,当发生不良反应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孩子的机体或者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在儿科临床使用阿奇霉素的过程中,应对充分关注与重视患儿的常见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更好地在临床中使用阿奇霉素,使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雅娟.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J].海峡药学,2007,19(6):120-121

[2]张琬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9):703-706

[3]李春兰.阿奇霉素在儿科的临床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8(4):152-153

[4]白平生,熊凤梅.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312-314

作者:宋燕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第一人民医院

第五篇: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用药

摘要: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临床用药。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之间收治的180例儿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日期尾数分为A组(92例)和B组(88例),A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B组患儿则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结果。结果两组患儿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中以胃肠道不良反应、过敏性皮疹、发热等为主,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使用中造成的不良反应现象较多,且与用药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临床中尤其是在儿科应用过程中应当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使用;不良反应

0引言

抗生素是当前治疗感染性疾病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阿奇霉素为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理在于能够与敏感微生物核糖体亚单位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对于临床中的革兰氏菌、厌氧菌、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1]。近年来有大量实践研究证实,阿奇霉素的疗效高于红霉素,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同时也发发现,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安全。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儿科中静脉给药或者口服给药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之间收治的180例儿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皮肤组织感染等,未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根据入院日期尾数分为A组(92例)和B组(88例),A组中男患儿49例、女患儿43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5.6±1.7)岁。B组中男患儿50例、女患儿38例;年龄在3~11岁之间,平均为(5.3±1.5)岁。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A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根据患儿体重给予10~500mg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连续用药7d;B组患儿则给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同样根据患儿的病情、疾病类型和体重用药,使用200~400mg阿奇霉素口服治疗,以7d作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结果进行统计。药学监护方法:在用药之前对患儿进行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是否应用阿奇霉素治疗,以免影响的治疗的有效性;此外,需要联合硬要的患儿加强配伍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2]。

1.3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均录入到SPSS14.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数据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代表A组和B组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A组92例应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的患儿中有51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8例为胃肠道不良反应(74.51%);6例患儿有发热表现(11.76%);5例患儿出现过敏性皮疹(9.80%)、2例患儿出现其他不良反应(3.92%)。B组88例应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的患儿中有49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35例为胃肠道不良反应(71.43%);8例患儿有发热表现(16.33%);4例患儿出现过敏性皮疹(8.16%)、2例患儿出现其他不良反应(4.08%)。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结果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阿奇霉素在儿科门诊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不良反应将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与安全[4]。本文分析静脉滴注于口服给药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两种用药途径发生率均超过7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胃痛和为不适等,其中年龄较小、无法自述症状的患儿可能表现出啼哭不止、烦躁等。出现上述症状的情况下需立刻停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加重。病情严重的情况下除了停药之后还应当口服或者静脉给予胃复安等治疗,直到不良反应现象缓解。第二种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发热,发生率超过10%,部分患儿在用药之后12h后出现体温明显上升的现象,年龄较小的患儿还有出现面色潮红和哭闹等表现,此时应立刻停止用药,使用物理降温措施;针对体温上升到40℃以上的患儿除了物理手段之外还应当配合口服药物进行干预。本组中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还有过敏性皮疹,部分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之后会出现皮疹等反应,部分患儿首先出现掌心,随后逐渐扩展到四肢、身体躯干以及面颈部,伴随瘙痒症状,患儿可能出现抓挠,进而造成皮肤破损或者感染。针对过敏性皮疹,出现迹象之后应当立刻停止用药,嘱咐患儿及家属不要抓挠,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的舒服措施,并配合进行脱敏治疗,通常停药3d之后症状能够得到缓解。过敏性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休克,出现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呼吸困难和发绀等症状,此时应当立刻补充外周血容量,避免出现不良事件[5]。除了上述不良反应之外,临床中还有关于应用阿奇霉素之后出现神经系统不良、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以及肝脏毒性的报道。总而言之,尽管阿奇霉素对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由于患儿的机体发育不完善、机体免疫机制较差,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将产生较大的危害。因此,临床中应当加强对阿奇霉素用药不良反应重视,做好用药前的药敏试验、密切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干预,才有可能保证用药安全,促使阿奇霉素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发挥出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白平生,熊凤梅.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312,封3-封4.

[2]牟敏.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11-12.

[3]吴晓霞,沈珏,张玉平,等.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属感染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98-5800.

[4]林琳,栾桂松,李翠红,等.阿奇霉素等抗生素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中的疗效对比[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33-34,36.

[5]章礼真.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佐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1):74-75.

作者:杨彩珠 单位:河南省新野中医院病区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