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融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融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各大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积极推动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对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展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典型的融合性特点,能以作品为载体,将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游戏、幼儿心理学等多种专业课程内容融入其中,集中呈现师范生专业素养及职业能力。以提升五大领域能力为基础,以增强学生跨领域师范技能,培养复合型师范人才为目的,如何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元化教学,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程融合

目前,儿童文学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各大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近年来,儿童早期的阅读和语言能力发展日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作为上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逐渐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儿童文学课程对于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展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以提升五大领域能力为基础目标,以增强学生跨领域师范技能,培养复合型师范人才为教学目的,通过课程融合的方式,实现儿童文学课程的兼容性和多元化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概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推行全面性、启蒙性的教育内容,具体可以划分为幼儿健康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社会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等五个领域。这五大板块的教育内容贯穿幼儿成长各个方面,交叉渗透,促进幼儿心智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有效提升。根据这一要求,当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教育基础类(理论课程)、技能实作类(实践课程)和艺术类(专业拓展课程)三大板块,儿童文学正好处于三大板块的交叉位置,与三大板块课程相互融通。其中,文学理论部分,涉及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等课程内容;文学作品讲演部分,涉及幼儿语言教育、幼儿艺术教育等课程内容;文学作品创编部分,涉及幼儿美术、幼儿舞蹈等课程内容。

二、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

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与其他师范类专业课程相比,很清晰地显示了“学前”特征,即立足于幼儿教师五大领域职业特征,引导师范生将各科课程内容与各领域技能相结合,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文学理论、长于文本赏析、优于作品表演、善于新品创编、强于教学实践,从而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

(一)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

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1]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儿童文学课程之基本功能是“导思、染情、益智、添趣”。[2]“导思”,文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将前人的直接经验间接传递至幼儿读者,对幼儿思维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染情”,文学作品蕴含着饱满的情感和丰富的体验,使幼儿在聆听、阅读中与作品中的角色等取得共鸣,从而陶冶性情;“益智”,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倡导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使幼儿获得经验积累与见识增长;“添趣”,游戏性与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幼儿可以在聆听、阅读中感知快乐,体会愉悦,从而爱上阅读。从文艺的大角度出发,“文”与“艺”亦是相辅相成的两种审美形式。老舍认为:“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他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必须能飞起来的东西。使人愉悦是文学的目的,把人带起来与它一同飞翔才能使人欣喜。感情、美、想象是文学的三个特质。”[3]儿童文学对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主动积极地进行改革,紧密结合素质教育,对师范生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幼儿教师专业后续发展来看,儿童文学与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游戏等课程的紧密结合,更具有职前职后的连续性以及职后发展的一致性,使幼儿教师能够在工作中不断拓展专业领域,增强职业技能。

(二)课程改革的现实依据

儿童文学是幼儿园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前幼儿园所开展的语言类教育活动,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和内容,占据主导地位。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中,也有五分之四的内容属于儿童文学的范围。但从我国儿童文学近三十年的发展来看,故事内容老旧,表现手法单一的问题始终难以破解,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当代儿童的阅读需求。如今,电子阅读时代业已来临,如何抓住这一契机,以更加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方式让幼儿爱上儿童文学,亲近儿童文学,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儿童文学课程在实践中面临的难题

(一)缺少教育与文学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

当今学前教育领域缺少既拥有深厚学前教育理论、丰富实践研究基础,又具备儿童文学理论基础的教育者,也就是教育与文学双重专业背景的教师。加上幼儿语言教育领域的功利性教育理念,使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儿童文学的核心本质定义为“教育性”,视其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一些幼儿教师仅仅从语言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待儿童文学,在挑选作品时忽略作品的文学性,将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转换为寡淡的言辞、生硬的说教,从而剥夺了幼儿欣赏、亲近文学作品的机会。

(二)“儿童情趣”在教学中体现不充分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最大特征。区别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最核心的标准是看一部作品是否体现出“儿童情趣”,能否满足幼儿阅读需求。“儿童情趣”使幼儿愉快,使他们感到有趣,乐于亲近儿童文学。但数千年来,“文以载道”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最高标准,即便是立足于“人之初”的儿童文学也被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在关于价值观和伦理倾向方面也存在忽视幼儿特殊心理规律的问题。过于沉重的教化主题压抑了人性解放的表达,儿童特有的游戏精神无法充分展示。更为严重的是,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强调带着成人的社会使命感和价值观,去抽丝剥茧地分析所谓中心思想,提炼所谓教育主题。这种做法,不自觉地给儿童施压,使他们在严肃的命题中不得不接受成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脱节,使儿童压抑了本能的兴趣,最终使他们远离文学。有鉴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融合性、多元化探索,进一步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

四、儿童文学课程的融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当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甚高,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五大领域的基本技能。借助儿童文学中的婴幼儿图画书、儿歌表演、戏剧表演等具体文学形式,可以将幼儿美术、幼儿音乐、幼儿游戏等课程有机融合,在儿童文学创编教学活动中,还可交叉渗入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内容,促成学生专业能力的迁移整合。

(一)婴幼儿图画书———文学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婴幼儿图画书是学龄前儿童的重要阅读书类,尤其在低龄幼儿中,更是占有极大比重。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说过:“图画书不是通常面貌上的连环画,我们小时候坐在马路边书摊前,一分钱一本借来翻看,度过了很满足的半个下午的那一种;也不是在很多很长的文字故事里出现着几幅插画,然后又是很多很长的文字。它的图画的部分在整本书的关系中是更加夺目和‘唯美’的,可以令你惊异地沉浸在里面,读见画风,读见诗意,读见象征,更是读到了真正的生动和可爱。”[4]图画书将“儿童情趣”视觉化,使幼儿初尝独立阅读的快乐,当之无愧地成为幼儿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图画书与普通插画不同,注重完整的故事内涵和审美情趣。儿童文学课堂上的图画书创编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幼儿美术功底,又注重训练学生对故事核心和呈现方式把握的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着较扎实的儿童美术功底,《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标准》提出的儿童文学课程四大要求分别是理论理解、作品记诵、表演展示、作品创编。由此,儿童文学课程可大胆在教学中尝试跨学科能力的迁移与整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堂练习为例,教师要求以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为创作对象,以“我和你不一样,我和你一样”为主题创作图画书。考评标准并不以绘画技巧为准,而是考查学生对于此类题目的思考角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残疾儿童为创作对象,以双幅画的对比格局,前者表现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后者表现他们通过努力与正常儿童获得同样的机会和报答。但有一位同学别出心裁,她选择了盲儿为题材,却并没有表现盲儿与正常人“一样”,而是画了全城停电,所有人在黑暗中体会到了盲儿的无助与悲伤,这种反向思维的“一样”体现出了更高的思维水准和人文情怀,从而将文学与美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文×图=图画书”,[5]让学生在注重文学语言艺术性呈现的同时,更专注于图画文学的多元功能。儿童文学授课教师可通过与幼儿美术课程教师的配合,各有侧重加强学生图文结合训练,鼓励学生创作多种形式的图画文本,力求达到图文合一,实现文学与美术素养的整合。

(二)幼儿戏剧———文学与歌、舞、游戏类课程的融合儿童文学课程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阶段,并体现出课堂和第二课堂、欣赏和表演、创编和展示相结合的重要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目的性。在所有的儿童文学样式中,幼儿戏剧的包容性最强,一出幼儿戏剧,剧本编创、道具制作、儿歌编唱、舞蹈编排等各个环节多方融合,是全面呈现五大领域教学成果的舞台。以手指儿歌《大拇哥》为例,将儿歌搬到幼儿戏剧中,儿歌与游戏相结合,变单纯唱诵为“边唱边戏”,提升趣味性的同时也会学得更快更好。歌词如下:大拇哥,二拇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小妞妞去看戏,手心手背,心肝宝贝。教学示例:五个小演员依次上前,伸出对应手指,引导下面的小观众一起点数。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数数,还通过听、念、猜、唱的形式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手口、手眼的协调能力也得到锻炼。除此之外,通过对民谣的反复吟诵,幼儿还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众所周知,戏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它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可感性极强,借助其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借助作品“再现人生”、“再造童年”。[6]

(三)儿童文学的隐性特征———与幼儿心理、幼儿教育等课程交叉渗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终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幼儿,这就要求儿童文学的教学对象不能仅仅设置为成年学生,而是要考虑到最终接收对象的需要。“双重审美”,是儿童文学课堂应有的教学理念,除了用成人视角,更应该用儿童的审美视角来观照世界,既要符合幼儿审美心理,又要融入成人的审美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儿童文学作品自主创编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融合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大教育背景理论,回忆童年、发现童年、品味童年,更好地领悟童年精神。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2013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马艺多的原创幼儿诗《不同的世界》为例。诗歌描写了爸爸、妈妈分别带孩子去动物园、商场等地的场景,爸爸妈妈看得目不暇接,可孩子因为个子矮小,只看见了围栏和人们的大腿。这两个迥异的世界,其实正是作品趣味的来源,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还原真实世界的情趣所在。这首诗一方面展示了一个成人想当然的童年世界,另一方面又展示了一个孩子幻想的成人世界,两个世界的碰撞,正是儿童文学以成人心智向幼儿视角转移,从而回归“幼儿”文学的本质所在。

(四)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文学表达方式的多元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业已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各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不受时间、空间等教学环境限制的优点,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特点,能与儿童文学课程完美融合,通过声音、图像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增大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形式。在儿童文学课堂上,教师既可以通过互联网图片、音频对文学作品内容进行生动展现和有效补充,亦可通过影视手段使文本作品以视听成品的方式呈现,在代入式的学习体验中,使学生体验儿童文学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不可否认,当今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相当部分是通过电子媒介,无论是风靡一时的读书机,还是时尚便捷的电子书,或者是一直深受儿童喜欢的动画片,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学。途径的多样化,使文学的表达手段更加多元,丰富幼儿选择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动画片,它可以轻松呈现真实拍摄所无法展示的情景,比如夸张变形、上天入地等,恰恰迎合了幼儿的“幻想”心理和“万物有灵”的观念。而且动画片以简单纯化的方式表现物质世界,简单明了,给予幼儿最为生动形象的图形图像和音效声响,使他们接受起来毫无障碍。毋庸置疑,动画片已成为最受当代儿童欢迎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近两年,我们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多媒体技术为切入点,以动画片的方式呈现课程作品。动画片集结了尽可能多的新兴手段,以儿童文学中的戏剧文学为基础,以幼儿美术为载体,融合幼儿音乐、幼儿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最直观的方式将文学作品展示在幼儿面前。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应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广义的儿童文学课程,在文学与艺术、文学与教育等跨学科领域取得融合与平衡,探讨幼儿教育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作品传递与文艺作品创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跨学科的能力迁移与整合,致力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其专业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刘厚明.导思•染情•益智•添趣———试谈儿童文学的功能[J].文艺研究,1981(4):114-118.

[3]老舍.文学概论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194.

[5]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41.

[6]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69.

作者:王晓阳 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