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

产后失血性休克原由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产从2002年10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26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有12例伴有DIC。年龄18~36岁,孕周在20~41周,经产妇8例,初产妇18例。在我院住院分娩7例,其中有2例为死胎。19例均因产后失血性休克有由基层医院转入。阴道分娩11例,引产2例,剖宫产13例;12例伴有DIC中有7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5例保守治疗。4例在市级医院做孕期检查,6例在县级不定期做了孕期检查,16例未做过孕期检查。出血量最多5000毫升,最少1500毫升。住院天数平均为7.8d,26例均抢救成功治愈出院,在我院分娩5例活胎均母婴平安出院。

1.2病因分析:产后子宫收缩乏力8例,妊高征4例,前置胎盘5例,死胎及死产胎盘早剥3例,软产道裂伤3例,羊水栓塞2例,中孕引产瘢痕子宫破裂1例。

2抢救与护理

2.1抢救小组的建立:随着三级转诊以及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周边地区急危重病人转诊日渐增多,病情已延误了一定时间,给我们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此时,抢救所需的人员、器材、监护设备、药品等在接到电话通知接诊后应立即准备齐全。因此,每天每班对急救器材、监护设备、药品都认真检查清点并签名。抢救人员由产科、手术室、ICU,在产科主任护士长,在班人员及相关科室的专家共同协作。19例由院外转入的患者中有10例直接入手术室,而12例在手术后直接到ICU观察24~48h再转入我科,这样避免了入产科后再转科或送手术室,而延误病情及抢救时间,是我们抢救成功的经验之一。

2.2确保输液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是能及时治疗的关键,而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时末梢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依靠远端静脉输液比较困难,我们多数采取颈内静脉穿刺,且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同时开放两到三条静脉通道。输液原则是先扩充血容量、先晶后胶,速度可依中心静脉压调节。如果没有监测中心静脉压,可依据患者的血压、脉搏、尿量、颈静脉充盈度等生命指标来控制液体量及滴速。

2.3迅速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是止血,力争在1~4h内改善微循环障碍,以免发生不可逆转的器质性的损害。采用心电监护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注意患者神志。及时准确记录结果,及时准确记录出血量和出入量,观察出血时注意血液是否有凝血块,同时掌握监测结果的初步判断,有异常情况随时报告医生,使抢救及时正确。

2.4供氧:缺氧是休克死亡的重要原因,故正确及时吸氧,可预防脑水肿,肺水肿,改善各重要脏器的功能,增加抢救的成功率。

2.5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时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神经反应迟钝。故产妇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及痰液阻塞呼吸道,必要时给予吸痰,做好口腔护理叩背预防呼吸道感染。当病情平稳后可适当变换舒适体位,协助或督促翻身并按摩受压处保持床上单位干燥清洁平整防止压疮。

2.6注意保暖:休克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受凉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且皮肤温度降低,可增加氧的消耗量,故应注意保暖,但不要在身体局部直接加温,加温可使局部充血,减少有效血液循环量,同时,患者感觉迟钝,容易发生烫伤。

2.7标本采集:实验检查结果可为临床早确诊,及时用药提供依据,特别是DIC应用肝素治疗时。因此,我们对休克、DIC患者要做哪些主要的检验项目、抽血量的多少、是否用抗凝剂等必须清楚,并且及时送检。这时患者抽血较困难,我们要有计划性抽血留有备用,减少抽血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

2.8药物的应用:DIC一旦被临床确诊,在早期期时给肝素治疗效果最为显著。而休克、DIC患者抢救所用的药物种类多、剂量变化大,故我们护士要做到快速、准确、有效的执行医嘱,同时注意三查七对。

2.9心理护理:由于病情变化突然,患者及家属情绪紧张、难以接受,我们应关心、安慰、鼓励患者给予心理支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向患者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以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

2.10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高效抗生素,室内温度适宜,每日通风两次,每日紫外线或化学试剂消毒一次,限制探视,患者用物消毒,加强个人卫生,会阴每日擦洗两次,并观察恶露性质长流留尿管者每日用生理盐水500毫升冲洗一次,严格无菌操作,锁穿留置针局部每日消毒并更换敷料观察局部有无炎症反应。

3讨论

DIC是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系统被激活,消耗大量凝血物质,继而又发生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引起以凝血功能异常为特征的病理过程。由于妊娠晚期血液的凝固功能和纤溶功能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分娩时容易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发生休克及DIC[2]。故认真落实高危孕妇的管理制度,加强孕期宣传,增加孕检率及住院分娩率,严密监护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滯产,熟练掌握产科各种手术规程,重视产科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处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率,增加母婴安全率。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涉及各专科知识,平时加强护理人员各专科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增加医护及各科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