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罗哌卡因用于妇产科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罗哌卡因用于妇产科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析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应用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病室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8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0例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处理,为对照组;435例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处理,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实施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实施有效率等,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为98.6%,对照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为98.0%,两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对照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0%,且观察组患者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比重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应用中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而且能够有效延长患者麻醉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罗哌卡因;妇产科麻醉;临床效果

妇产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临床接收治疗的患者情况相对特殊,近年来,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增加,提高妇产科患者临床治疗与医疗服务满意度,不仅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而且有利于医院医疗服务形象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麻醉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环节,对手术治疗效果有着绝对影响,罗哌卡因作为临床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1]。本文将以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35例妇产科疾病患者为例,对其临床治疗中所应用的麻醉方式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供参考。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病室自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19岁至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8.7)岁。按照患者临床治疗所采用的麻醉处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435例,患者年龄在19岁至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4±8.6)岁,体重在42至75kg之间,平均为(59.8±12.9)kg,实施子宫全切手术治疗患者109例,附件切除手术患者89例,剖宫产手术患者237例;对照组患者400例,患者年龄在19岁至54岁之间,平均为(34.3±8.2)岁,体重在43至75kg之间,平均为(60.2±12.4)kg,实施子宫全切手术治疗患者101例,附件切除手术患者73例,剖宫产手术患者2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以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麻醉处理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处理。麻醉实施前,首先对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同时进行麻醉静脉通路建立,采用18号留置针对患者进行持续的乳酸钠林格液药物注射治疗。手术实施前,患者以左侧卧位配合,并以患者的L2-L3间隙作为穿刺点,实施蛛网膜下腔穿刺,以做好麻醉处理的准备工作。对照组患者以2ml浓度为1.0%的罗哌卡因与1ml的10%浓度葡萄糖溶液混合液作为麻醉注射药物,沿着患者的麻醉穿刺点,对患者实施蛛网膜下腔穿刺麻醉处理。患者麻醉处理过程中,药物注射速度控制在0.1ml/s左右,控制麻醉药物注射量在2.5ml。观察组患者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处理,麻醉实施前,首先以2ml的1.0%罗哌卡因与1ml的0.9%浓度氯化钠溶液混合液作为麻醉药物,通过所建立的麻醉实施通道,对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给药,麻醉过程中保持药物注射速度在0.1ml/s左右,控制麻醉药物的注射剂量为2.5ml。然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处理,让患者以平卧姿势做好准备后,通过针尖进行麻醉平面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在患者麻醉平面不足T6的情况下,进行6ml的1%浓度罗哌卡因注射,以确保患者麻醉平面达到测试所要求的T6。

1.3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实施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患者用药后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以及麻醉实施后患者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比,以进行效果评价[2]。其中,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以患者对麻醉镇痛的满意度以及患者麻醉部位肌松效果能否满足手术要求为标准,患者对麻醉镇痛效果满意且麻醉效果满足手术要求即表示麻醉有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为98.6%,对照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为98.0%,两组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下表1所示,为两组患者麻醉实施有效率对比。此外,观察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1%,对照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0%,且观察组患者麻醉后用药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指标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2和表3所示,为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麻醉起效时间对比结果。

3讨论

临床中,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麻醉药物,其化学结构以及药物特性与麻醉药物布比卡因比较相似,有临床研究显示,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所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副作用影响明显比布比卡因小[3],并且罗哌卡因临床麻醉起效时间要比同为临床常用麻醉药物的利多卡因时间长很多。临床中,对手术患者进行麻醉处理过程中,患者的肌松效果能否满足手术治疗的要求[4],是患者临床麻醉效果的直接表现之一。通常情况下,患者肌松效果不佳,不能够满足手术治疗的需求,多是与麻醉药物的浓度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这种情况,多通过麻醉药物追加来确保患者手术麻醉效果。一般情况,采用浓度为1.0%的罗哌卡因进行患者麻醉实施中,以间隔追加相同浓度的麻醉药物方式,控制追加药物量在首次给药的1/3或者是1/2之间,能够产生较好的肌松效果[5]。此外,临床在对罗哌卡因的药理特性与麻醉效果研究中显示,罗哌卡因具有相对较小的脂溶性[6],在进行粗大并且具有神经鞘的A型纤维阻滞麻醉应用中,作用效果较小[7]。因此,临床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时,罗哌卡因具有较为突出的患者麻醉阻滞感觉与运动分离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通过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辅助应用,达到相应的麻醉效果[8]。上文中,在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35例患者手术麻醉方式及效果对比研究显示,采用重比重罗哌卡因与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进行妇产科手术患者麻醉处理的有效率基本相同,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而采用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要明显好于重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也证实了等比重罗哌卡因麻醉效果在临床应用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总之,罗哌卡因在妇产科麻醉应用的作用效果较为突出,不仅麻醉起效作用时间长且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艳艳,徐永清.罗哌卡因与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妇产科麻醉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业,2014,22(11):31-32.

[2]刘建.妇产科麻醉应用罗哌卡因与米咗安定复合芬太尼的有效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7):5451-5454.

[3]马聪,胡利荣.罗哌卡因等比重液与重比重液用于产妇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4(5):139-143.

[4]章良,肖素华,何根华等.氯普鲁卡因联合罗哌卡因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556-558.

[5]彭洪,常俞,盛辉,任秋生等.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剖腹产孕妇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0):2014-2016.

[6]闫飞,王晓霞.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8):38-41.

[7]孙莉君,蒋平.相同剂量和浓度的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麻醉效果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9):109-110.

[8]夏小萍,朱蓓蓓,梁樱,马正良等.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联合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在腹腔镜妇科手术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10):973-976.

作者:洪月余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