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厦门乡村洋楼的建筑特点

厦门乡村洋楼的建筑特点

厦门乡村小洋楼主要兴建于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其中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居多。这些洋楼作为居家建筑,形式多样,风采各异。建造主人大多是富有的华侨,希望宏大的建筑规模来彰显其雄厚阔绰的财力,因建筑的设计别具匠心,装饰富丽堂皇和材料考究,制作精工细作,在当地享有盛名。它们以外观颜色或造型特点而称为“红楼”、“红砖仔楼”、“黄楼”、“八角楼”、“番仔楼”、“洋楼”,也有取意祥瑞寓意的“安居楼”、“引玉楼”,还有以建筑主人名字命名的“凤翔楼”“、建业楼”等。这些小洋楼虽为二、三层的西式楼体,但在外观设计、布局结构、厅房功能、屋顶梁架、建筑材料、装潢装修等方面无不借鉴和融汇本土最具代表性和数量最多的闽南红砖民居的技艺特点,中西兼容,美观实用,因地制宜地创造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宜居建筑。这些中西合璧风格的近代建筑,在厦门各种历史建筑中独树一帜,在建筑风格、技艺、装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

厦门乡村洋楼的外观造型设计

厦门乡村洋楼一般体量不大,为西式的二层楼或三层楼的独栋建筑(图一),楼前有庭院花园,并有院墙、院门。较豪华的洋楼在主楼旁建有附属建筑,有的是低矮的闽南古厝平房,有的由红砖民居的护龙演变而来的二层“叠楼”形式,它们主要作为厨房、杂物间或者佣工的居住房间。有的洋楼前面有三合院式的小庭院(图二),以小院门与外部大庭院相隔,形成内院、外埕。洋楼以砖石结构为主,早期有木构楼板,后期为钢筋水泥模板,整体牢固稳重。建筑除底层基础或墙裙为花岗岩外,外观主要呈红色或灰白色。红砖的大量运用和装饰是厦门乡村洋楼的主要特点,外墙以闽南民居常用的“胭脂砖”砌建,豪华气派,色调极为醒目,与周边的闽南古厝民居截然不同,有的整栋以红砖建造,故也被称为“红楼”或“红砖仔楼”(图三)。这种墙面的胭脂色红砖由闽南独特的红色粘土烧制而成,质地细腻坚硬,外表釉光红艳,色彩经久不变,并以闽南建筑中传统的蚝壳灰作为粘合剂,平放勾缝顺砌,墙体密缝齐整、坚实牢固。灰白色外墙的内部是以质地较为普通的红砖砌建,然后在外表涂抹水泥后再用水冲洗后形成水洗砂面,抹平的砂面中密布着细白的小砂粒和牡蛎壳,这种外来的近代西式建筑工艺,使墙身内部砌建不必追求严丝密缝,砖料质量也不必十分讲究,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提高了建造功效,而且墙体更加耐酸碱气候,坚实平整、典雅美观(图四)。

厦门乡村洋楼的楼顶形式多样,通常是坡形瓦楞屋顶与楼顶平台相结合,坡形屋顶以西式的平缓四面坡屋顶多见(图五),也有纯粹的前、后二面坡屋顶,如同古民居的马鞍脊形式;另有西式四面坡结合传统建筑歇山顶和闽南民居马鞍脊形成的特殊形式(图六)。坡形屋顶覆盖传统的板瓦,也有厦门近代特有的抗台风“嘉庚瓦”(图七)。大多数楼顶有平顶的小露台,位于楼顶前部,便于屋顶修缮,也使建筑在酷热季节更易降温和凉爽。露台四周均围护小栏杆,有的栏杆上装饰尖瓶立柱。较讲究的洋楼平台还建有飞檐攒尖的六角亭或方亭(图八、图九),既是通向楼顶露台的楼梯间,又能居高乘凉赏景,是整栋建筑的标志。乡村洋楼除了楼顶的露台外,注重廊道阳台的设计。一般正立面的每层楼均有横向的宽敞廊道(图一○),这种廊道朝向大多向阳采光,既是建筑的横向通道,又构成了建筑的内阳台,在此晾晒衣物、休闲纳凉,是通风和活动的独特空间。这种廊道形式源自南洋地区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它是英国殖民者移民到东南亚和印度后,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红砖乡村建筑带入当地、并与当地建筑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到二十纪初,这种外廊式建筑随着东南亚华侨归国而引入厦门,因此非常适合闽南地区的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有的洋楼正面增加了突出的半圆形阳台或多边形阳台,使建筑平面呈“凸”字形(图一一);有的在楼体背面还增加横向的廊道或突出的阳台,形成前、后阳台(图一二),为整栋建筑创造出最大限度的阴凉空间。廊道上一般都有廊柱,有红砖方表柱,也有水洗砂面圆柱,既有稳重大方的立柱,又有弧拱多样的连拱廊柱,或呈半圆拱或呈多心拱(图一三),弧线节奏变化,其柱式体现出古罗马、古希腊建筑的建筑风格。廊柱之间连接低矮的琉璃瓶栏杆(图一四)或水泥质的宝瓶栏杆,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情和西式风格,而其中狮子图案的琉璃瓶又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厦门乡村洋楼的平面布局和装饰

洋楼的平面布局主要有二种形式,一种是平面呈长方形,另一种是平面呈“凹”字形,还有少数洋楼体量较大,平面呈“回”字形。长方形洋楼有横长方形和纵长方形,正立面除了常见的横向的平直廊道外,还有不少是一楼中间的大门建成内凹的小门廊(图一五),这种凹形门廊形式源自闽南红砖民居的“塌寿”门。闽南红砖古厝民居的大门大多是“塌寿”门,即平齐的正面中间入口处向内收缩,以檩条挑檐,檐下形成门廊和步口廊。厦门乡村洋楼中最为常见、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平面呈“凹”字形的洋楼(图一六、图一七),这种洋楼形式就是在略呈正方形的主楼前两侧增建凸出的翼楼,平面上与闽南民居“三开张”加两侧榉头的三合院如出一辙。凸出的翼楼造型各异,有方形、六边形和多边形,使建筑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变化,而且凸出的翼楼也为建筑正立面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适合闽南的地理气候。有的洋楼在翼楼前加建院墙、院门(图一八),构成了小巧的三合院。少数平面呈“回”字形的洋楼,为前、后两栋横向平行的主体建筑与左、右两侧纵向建筑互连、围合组成,平面成“回”字形,内部中央有上下贯通到楼顶的天井(图一九),其布局形同闽南民居的“前、后两落大厝带中央天井和两侧榉头”的布局(图二○)。甚至有的洋楼与闽南民居典型大厝的“两落大厝带左、右双边护龙”的布局形式如出一辙,正中为体量较大的凹字形主体大楼,如同民居的前后二落大厝,而两侧的纵长条形二层“叠楼”(图二一),形式和功能与古民居的护龙完全相似,它与主楼并连,不仅有进出的过水门,也有狭长的小天井,各有小房厅,作为杂物间、厨房或佣工居住房间,是主楼的配套建筑。

厦门乡村洋楼内部的厅房布局沿袭了闽南红砖民居的形式和功能,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秩序和等级。建筑内一般呈“一厅四房”的对称布局,正中是较宽敞和较重要的厅堂(图二二),两边是面宽较窄的四个卧室,即民居的大房;少数纵深较长的建筑,厅堂以寿屏隔出前厅、后轩,分为会客和用餐不同功能,而厅堂两侧再增加二间卧室,形同古民居的“六房看厅”。洋楼的各楼层中厅内陈设同于红砖民居的厅堂,后部均有通顶寿屏,一层中厅为客厅,相当于民居的“门厅”,二层中厅为祭祖“祖厅”,寿屏设有神龛,安放神主牌位。神龛前有条案供桌及八仙桌,摆放祭祀供品;厅内两侧靠墙摆放成套太师椅或靠背椅。清末时期的洋楼楼板一般是在成排的圆木上铺设红砖,砖木结合,红砖为闽南民居常见的六边形砖或正方形“尺二”砖,厅堂内采用古民居惯用的菱形网格形式的铺设法。屋顶梁架结构不见传统民居的抬梁或穿斗式梁架,多为桁檩搁墙的承重形式。至民国中后期和解放初期,洋楼多采用坚实的水泥钢筋楼板,但坡面的屋顶仍为木结构梁架,并出现了外来的三角形屋架支撑(图二三)和条木拼接的天花板。

厦门乡村洋楼装饰华丽。红砖洋楼的外表和外墙上大量使用灰白色的水洗砂面灰塑和泥塑花纹,以红砖颜色为地子衬托出白色花纹,从而使建筑显得富丽而典雅,精彩之处还采用了彩绘泥塑。灰塑和泥塑的重点部位主要是楼顶三角形山头、窗套、屋檐下装饰带、壁柱柱头等。洋楼楼顶的山头形式和内容包涵了建筑师的设计创意和主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常见的是三角形山头(图二四),堆塑繁复,卷草舒花,山头尖顶上多见飞鹰、狮兽或羽人等西洋景物形象,并往往有阿拉伯数字标示的大楼建造年代和汉字的大楼名称(图二五)。也有不多见的半圆形山头(图二六、图二七)。解放初期的楼顶山头采用的太阳光芒体现了新时代的装饰风格(图二八)。洋楼外墙凸出的窗套形式各异,窗楣有尖拱形、火炎形、弧线形或不规则曲折形等(图二九、图三○、图三一),窗框两侧装饰古典式的壁柱,与洋楼整体建筑风格显得更加和谐。解放初期洋楼的花岗岩白墙上使用了红砖的窗套(图三二),有的白灰墙山尖还衬托出五星光辉图案(图三三),具有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和新时代建筑风格。许多洋楼的屋檐下有长条形内凹的装饰带,如同红砖民居中重点装饰的“水车堵”:两端有蝴蝶状的精细彩塑边饰,中间横条装饰带内有灰塑、泥塑的中西人物故事、田园山水风景、各种奇花异兽等,还有戏剧扮相的古装人物、仙道仕女形象、近代全副武装军人等造型(图三四、图三五),这种檐下装饰如同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的通景画面,外墙的窗楣内和两侧山墙的山尖上还可见到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莲荷图案和西方的天使形象、着西装戴礼帽的绅士等,题材丰富,中西融合。建筑正面的柱头、转角壁柱等部位常饰以灰塑花纹,模仿西方古典建筑柱头的装饰风格,在柱头上装饰卷曲变形的花草,常见有卷曲鸢尾花、蔓草纹、卷涡纹、垂带纹等繁复装饰(图三六、图三七),有的柱头上堆塑出火凤凰造型(图三八),还有大门边墙面灰塑的锡克兵形象,更有在楼顶屋檐下的转角模印洋人胸像(图三九),居高临下,看护宅院,这种形式源自古民居的“憨番看厝”题材。此外,灰塑图案还运用于大门两侧的墙面上,长方形的图案格式和寓意祥瑞的内容与古民居装饰基本相同(图四○)。洋楼的院门也奢华讲究,大多是水洗砂外表的西式院门。拱形的院门安装铁花门扇,两侧直立一对罗马柱,门顶为火炎形尖顶或弯拱形造型,顶部往往堆塑成对宝瓶和活泼的哈叭狗形象的狮子。有的院门上还加入篆书或行书字体的“福”、“禄”、“寿”等文字(图四一),体现了中西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

洋楼中大量借用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元素。漆金木雕在门扇、寿屏、横披窗上广为运用(图四二、图四三),以戏剧打斗、刀马人物、龙凤花鸟、宝瓶如意题材最为普遍。闽南民居特有的辉绿岩(青斗石)石雕仍在沿用,精致的门臼上可见众多舞枪弄棒的刀马人(图四四);有的洋楼正面大门还有门匾和楹联,门匾上题刻楼名或者标明主人的姓氏源流衍派(图四五),有的对联则沿用红砖民居特有的拼砖和砖雕技艺,将窑前雕的文字在墙体或柱子上密缝组拼(图四六),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有的在廊道上和寿屏上彩绘中国水墨国画式的壁画或题写诗句(图四七、图四八),有的在大门正面墙上模仿古民居的镜面墙,彩绘锦地砖纹图案(图四九)。此外,有的洋楼在胭脂红砖的外墙上还大量运用闽南红砖民居的五彩瓷片剪粘工艺(图五○、图五一)和交趾陶雕塑装饰(图五二),创造出各式山水风景、树木花卉图案,所有这些装饰把建筑打扮得分外妖娆,充分体现了浓厚的闽南文化色彩。

不仅如此,厦门乡村洋楼中在许多方面也直接表现出外来因素和欧式风格,使建筑显得奢华而富贵。譬如:窗户上大都采用木质的百页窗(图五三),既遮阳又通风。考究的洋楼不仅将欧洲和日本进口的五颜六色的釉面花砖用于铺设厅堂地面(图五四),还用于装饰厅堂正面廊道或者点缀于外墙显眼处(图五五);天花板上各式花叶、几何形的浮雕灯座(图五六、图五七),精致华贵。甚至有的房内使用了燃木取暖的欧式壁炉(图五八),楼顶设烟囱,享受着西方近代文明的成果。厦门乡村洋楼如同珍珠般散落在侨乡大地上,历经岁月,沐风栉雨。它不仅镌刻着数代华侨在海外艰辛创业和成功辉煌的历程,更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互为交融的建造工艺和装饰艺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与思想内涵,也是闽南文化的独特载体和建筑奇葩,它将日益焕发出眩目的光彩。(本文作者:谢惠雅 单位:福建厦门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