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纺织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

纺织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

1新世纪纺织工业的发展与成就

1.1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和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2000年以来,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1360万吨增长到2008年3500万吨,累计增长157.35%,年均增长率达到12.54%。纺织工业生产能力逐步提升,棉纺锭2000年3443.5万锭,2007年达到10119万锭;化学纤维产量2000年695.42万吨,2008年达到2404.61万吨。随着生产能力的增长,纺织大类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而且大类产品产量的增长率也较高。其中2000年~2008年化学纤维、纱、布、印染布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77%、15.9%、8.39%和15.26%。

1.2纺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1.2.1纤维结构不断优化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纺织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纤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化学纤维比重逐渐提高。

1.2.2产品结构逐渐优化

纺织工业最终产品领域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由过去单一的以服装为主逐步发展到服装、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三类最终产品同步发展。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在整个纺织工业中的比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2004年的68∶19∶13调整为2008年的52∶33∶15,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获得较大发展,但是产业用纺织品所占比例仍然偏小。

1.2.3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种类不断丰富,高档产品比重逐渐提高,从2000年到2008年,精梳纱比重从20•63%提高到27•1%,无结头纱从45•12%提高到64•13%;面料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大幅提高,无梭布比重从2000年的23•51%提高到2008年的65•24%。

1.3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1.3.1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896.25亿美元,比2000年的530亿美元增长了257.74%,年均增长达到17.27%。而且,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纺织品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

1.3.2出口市场结构多元化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29.34%,2008年约30%。贸易顺差从392亿美元增长到1709.7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0.21%。逐步形成了以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为主,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份额不断扩大的多元化格局。

1.3.3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逐渐提高

2000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不但出口数量大幅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日益提高;而且随着我国纺织工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产品质量持续提高和种类日益丰富,出口价格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以2000年为基准,2001年~2008年出口价格累计增长36.11%,年均增长3.93%。

1.4确立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1.4.1经济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织工业不但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比例,而且从利润水平、生产率、产销率等经济效益指标来看,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1.4.2民生产业

纺织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2000年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年衣着类消费从500元增加到1042元,累计增长108.2%,年均增长11.05%;农村居民人均年衣着消费从96元增加到192.6元,累计增长100.73%,年均增长10.47%。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约从2000年7.5千克提高到2008年的15.5千克。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13亿人口的衣着问题主要依靠中国自己解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就业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纺织工业凭借其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全行业吸纳就业超过2000万人。2000年~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从1.94万个提高到4.52万个,从业人数从738.46万人提高到1101.38万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13.28%上升到2007年的13.99%。纺织工业对国家缓解“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纺织工业所用原料中的天然纤维,主要来自我国农村。2007年纺织全行业使用国产天然纤维近900万吨,直接关系到至少1亿农民的收入。其次,纺织企业所用工人大部分是农民工。在纺织全行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农村,每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1000亿元以上。因此,纺织工业从其原料和用工方面直接关系到我国1亿农民的致富问题。

2纺织工业的科技创新

2.1纺织工业发展中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

2.1.1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2008年,棉纺织行业先进装备占有率达到65.2%,其中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和清梳联占有率分别达到53.1%、47.46%和42.1%;以大容量、高起点、低投入、国产化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聚酯及配套长短丝工艺装备占整个化纤产能的70%以上;纺织机械自主开发能力迅速提高,国产比例已达60%以上;印染技术装备和服装加工设备水平也大幅提高。纺织行业1/3左右的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2008年,纺织全行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318亿美元,同期采用国产先进装备达到2748亿元。

2.1.2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纺织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2000年以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年均1千多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在大中型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广泛建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每年以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主题,评选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目前已有百名纺织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获此殊荣;纺织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效果明显,企业三费比例自2000年到2006年间每年平均降低0.1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06年三费比例达到6.55%,比2005年降低0.2个百分点。

2.2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内外部环境

2.2.1金融危机引起的纤维消费需求萎缩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且影响不断深化。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消费信贷投放大幅紧缩,使习惯于信贷消费的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资金来源减少;同时,金融危机造成失业人口迅速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减缓,消费信心下降,衣着类商品消费需求明显疲软。2008年全球纤维产量和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均较上年有所下降,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稳定增长后,全球纺织品服装消费出现了本世纪以来最大幅度的需求萎缩。本轮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居民本世纪以来形成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信心受到严重冲击,世界各国经济均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消费需求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实质性恢复。而对于中国而言,不仅在2008年4季度出口出现下降趋势,而且2009年总体而言,保出口增长的压力均十分巨大。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出口模式将难以长期持续下去。

2.2.2纺织工业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与问题。首先体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年来行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其投入力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4,阻碍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仍以贴牌加工为主,仅仅是靠量的扩张赚取低廉的加工费;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开发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高性能的纺机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等仍为行业现状。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4.3%,用水量的8.5%,废水排放量的10%,其中大部分为印染废水,且平均回用率仅为10%。随着节能减排标准的提高和执行力度的加大,纺织企业产业升级任务更加紧迫。近年来,纺织工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在偏重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目前,我国纺纱能力已超过1亿锭,化纤行业一般产品产能过剩,而差别化纤维品种少,仍需进口;一批效率低、工艺落后的间歇式小聚酯、常规涤纶装置和污染严重的粘胶设备仍时开时停,尚未淘汰;占印染能力近30%的高耗能、高耗水印染设备仍在运行。

2.3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2.3.1确定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是: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及其产业链应用开发,天然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艺开发应用,纺织机械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信息化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

2.3.2全面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体系是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包括产品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意中心建设、行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等。

2.4纺织工业创新的支持政策与措施

支持纺织行业相关基础科学研究课题;对纺织行业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平台给予政策性支持,在评估预期成果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研究方向给予支持;对创新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创新基金等。

3结束语

我们已确定2020年纺织强国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是转变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创新能力,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要继续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从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