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

建筑电气强电施工工程管理策略

摘要:文章从分析电气强电施工中存在的缺陷入手,并对有关技术对策进行了一番阐述,且提出了提升强电工程管理的相关措施,望可以为确保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施工管理;强电;建筑

1电气强电施工中现存的不足

1.1强电施工时间、空间与其它施工方进度难以协调

在建筑工程构建阶段中,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资源均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建筑工程囊括多个施工方,如装饰、强电系统、土建等,需要对资源共享。并且在工程进展中,各个施工方会对时间、空间资源展开激烈争夺,一般在互相争斗过程中,土建是属主导,而强电则是弱势方,极易遭受到挤压,从而加大了管理难度。

1.2强电系统整体队伍素养低

现阶段,在强电系统施工团队中,部分施工单位并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技术层面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而在日常的施工进程中,末端设施安装以及配管配线此类型工作均是属于密集型劳动,通常情况下作业人群均是一些农民工。因农民工素养不高等问题,会造成施工过程中难以避免质量问题,进而为后期工程的正常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

1.3强电监理专业水平不高

在强电系统施工进程中,需对监理工作给予高度的注重。在现实中,众多监理工程师均是源于强电监理的兼任,他们对于强电系统中所出现的一些前沿技术、新硬件设施必然熟悉度不够,从而难以将监理工作落实到位。而长期下去,这些因素也就造成了强电工程的施工难度大、问题多现象。

2电气强电施工相关技术对策

2.1预埋预留钢管暗配

当环境处于恶劣中,如湿潮、尘土飞扬中,在对线管进行有效应用时,必须要重视电线管理接管口是否密封,以及要对电线保护管的整体序列进行确保,管口外表距离应当控制在50mm。除此之外,倘若要对地下电线管道展开运用,则应当尽最大限度不去触碰其它设备,而如果按照施工需求难以避免,则也需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在对盒与连接管进行焊接时,需要确定管口与管道是否对应,保证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2.2重视电负荷规范与变电系统设计的配合

强电施工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建筑设计企业来说:①在对建筑给予设计之时,必须从思想上认知到强电施工的重要存在意义,在图纸设计上要对电室变换给予清晰的注明,从而让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做到循规蹈矩,也进一步让施工单位可以正常运行;②施工企业在安装电气进程中,必须要根据有关规范操作,在不影响施工需求基础上,以居民实际用电状况为主要方向,做到满足居民基本需求;③注意对施工工艺的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建筑电气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电气强电施工管理举措

3.1加大强电系统与强电工程、机电设施间的配合力度

1)针对于机电硬件设施的购买、招标等相关事宜,均应当由具体强电工程师先对强电技术条款进行该相对应的提出,接着让供货方、投标方对该条款节能方面的清晰,进一步确定是否能满足需求。而在对设备进行检验以及合同签字的过程中,务必要对该项目展开细致的检测与核实,降低遗漏现象的发生率。2)强电电气控制箱的订购、安装、制作等一系列相关工作,必须是要在确保强电电缆可顺利应接的情况下进行的,并还需要给电气控制箱留有富足的安装空间。3)土建、强电承包方、装饰,这些施工方在展开设施的安装过程中,必须要对其他已经结束的工程给予高度的重视,确保不影响其他已完结工程。倘若有发生意外损坏,则责任方必须要对经济损失给予承担。

3.2增强工程监理的管理度

1)监理方务必要有专业的强电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监理工作进行负责、承担。此外,建设方要注意对工程师的学历、资历、职称等方面进行核实,检测其专业知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人员一律给予否决。2)监理工程师在工作之前应当向建设方对其监理职位职责进行提交。3)监理方要按时对监理工作进度向甲方汇报。4)监理对于工程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在实施前向甲方告知,详细记录检测过程且及时对建设方报告,亦或是告诉建设方参加核查检验工作。

3.3对系统网架构造进行优化

优化系统网架构造,对电源设备及无功功率补偿进行合理布置,从各个角度对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水平进行增强。科学植入计算机心信息技术,对系统自动化水准加以提升。例如可使用装配协调控制装置来对系统散化电气设备管理效率进行提升。而电力系统的正常供应是要按照在供电区域的具体情况基础上而来对供电负荷进行合理制定。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技术人员必须要具备电气安装施工技能与方法的掌握。而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要认知到电气工程的重要价值,根据相关设计严谨实施,对施工现场全方位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雪峰,伊龙.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论述[J].科技经济导刊,2016(4):207.

[2]纳千惠.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策略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14.

作者:梁志鹏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