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摘要】目前社会掀起了朗诵经典、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而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刚好包含了众多传统文化知识,我们古代文学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两个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教学组织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全国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认可度和积极饱满的热情,我们古代文学老师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大力在课堂中宣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古代文学课程乃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然而,因为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稳定,授课方式呆板,因此这门课程显得过于老套,从而处于比较微妙的境地,往往并不受到众多学生的喜欢。而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又恰恰包含了众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素材,因此,我们古代文学老师完全应该承担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借助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古代文学课程肩负传承传统文化重任的理论支持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步骤与实施保障等,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纲要》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正因为有这样的国家政策和社会背景,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理所应当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职责。

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途径

(一)古代文学教学里首先应以提高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

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句口号,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做到在教学目标上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现在我们的大学生虽然有知识,但是自身素养比较差,这样的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很难适应环境。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培养出这样的大学生,学校应该培养出既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也通晓为人处世之法则,并同时拥有丰富的人文情怀和精神世界的当代大学生。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现代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的学生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再学习如何胜任将来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古代文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使我们古代传统的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因此,在教学里应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使古代文学作品和人的精神追求、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具体来说,我们不能像初中、高中那样对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最后总结归纳,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这样,那么古代文学课程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对提升人文素养有太大的帮助。我们既要针对难解字词进行讲解,又要从宏观上把握作品,最后以作者的人生选择成为学生该向往或者抛弃的对象。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领悟人生真谛,这样才能提高人文素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内涵,并影响学生的三观和今后的人生选择。

(二)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作品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的古代文学课本中,囊括了众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具体作品、具体作家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作为古代文学老师,我们一定要寻找到引起学生兴趣的着力点。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从没忘记对国家的热爱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因此中国古代流传下很多优秀的爱国主义篇章: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示儿》、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不再列举。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在讲解这些篇目时就可以适当地联系作家生平、作品感情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再如,我们现代人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和谐不正是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演变而来的吗?所以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比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比如王禹偁“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这不都是人和自然地融合吗?再比如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这篇作品堪称苏轼集儒、释、道三家精神的大成,因为除了体现作者乐观积极旷达的思想性格以外,还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多么深刻的道理啊!这样的作品在教学中除了对它进行文学欣赏,还应把作品精神和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相结合起来。总之,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教学内容,将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找合适的入口,既讲授了古代文学,又传播了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三)再者古代文学教学应联系现实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的大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很多同学喜欢看手机,玩电脑。尤其喜欢流行的词语、段子。其实我们用点心就会发现有很多的新名词、新段子是从古代就有的了,并且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比如这几年流行的一句网络段子:“内事不懂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其实这句话是从我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演变来的。出处在第二十九回,孙策病危时对孙权交代的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所以我们讲解《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时,完全可以在这里临场发挥,告诉同学们出处,并联系当今流行语,进行比较,引起学生兴趣。再比如“呵呵”二字,同学们并不陌生。而事实上,这个词早在一千多年前被苏轼引用过了。苏轼写完《江城子.密州出猎》后给鲜于子骏写了封信:“尽日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由此可见,今天的呵呵也只是拾人牙慧罢了。

(四)最后古代文学教学应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兴趣

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一般,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老套。所以,我们古代文学教师应该积极变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比如,在教学过程里传插使用体验法、比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几种教学手段,摆脱过去的老师一言堂上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诗词之美,古代文化之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传承传统文化。再者,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电脑这些新鲜的科技产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探讨,现在很多的大学已经实现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学生在校园任何地方都能上网,所以我们完全能够在课堂中抛出一个文学问题,由学生现场或者课后上网搜索,进行回答,最后总结。这样既杜绝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情况,又利用了手机的长处为学生增加知识点。因此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完全可以采纳。

结语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漫长而艰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为古代文学教师,我们不敢忘记自己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但是我们也身为泱泱中华之儿女,我们也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职责,更不可忘记初心。因此,我们古代文学教师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

参考文献:

[1]陈功文.《文化传承创新与古代文学教学》[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2]李艺.《优秀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教学》[J].语文学刊,2013.5.

[3]李冰燕.《汲取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精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J].鸡西大学学报,2014.1.

作者:杨慧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