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思索

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思索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高校相关专业中面临困境,在民办高校尤为明显。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民办高校中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就其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承担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神圣使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民办高校的中文及相关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必设课程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与社会、市场的全面“接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其危机远甚于公办综合性高校,令人深思和忧虑。分析这种影响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专业和课程的调整。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学历+职业技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坚持的是市场导向和学生需求为本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换以面目,甚至被取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一再被压缩。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128课时,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仅为96课时,与传统课时数相去甚远。古代文学的学科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课时的大量缩减,必然会影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许多知识点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2)文学边缘化的大形势。这是目前高校文学课程面临的共同难题。文学不再是青年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梦想,他们唯“技能”是图,以好工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成为古代文学和其它文学课堂上教师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重技能训练轻人文审美、重实用课程轻文学课程成为高校诸多专业的不争事实,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遭到无情的怀疑,这里面不仅仅是学习者的原因,更有教学决策者和教学实施者的原因。

(3)民办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弱。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作为专科或三本类的民办高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强,自信心不足,怨天尤人,眼高手低,往往成为他们的通病。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文史常识,不少同学仅仅满足于上课不迟到、不睡觉、不捣乱,课后阅读和思考成为教师对他们的奢望。尽管在民办高校中,也不乏优秀学生,他们努力学习,并最终考上研究生,但总体上差强人意。

(4)教学评估压力下的教学评价体系。高校的教学评估决定了高校的发展和生存,在民办高校显得更为突出,但由此衍生的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体系却往往成为课程教学的制约因素。教案、讲义、讲稿等诸多检查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显得繁冗和多余,流于形式的大量的书写往往成为教师的负担。在民办高校中,学生的中心地位显而易见,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成为教师考评的一个重要因素。民办高校外聘和兼职教师较多,精力投入相对有限,责任感不强,加之学生的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过于迁就,最终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上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如何直面现实,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者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古代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改革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增强文学意识,打造人文氛围。钱穆先生在其代表作《国史大纲》的扉页中指出,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的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并必附随一种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1]。其实,对于中国文学来说,“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史类专业学生也该有这种“温情与敬意”;对于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教育决策者,也该有这种“温情与敬意”。古代文学课程是学生汲取文学、语言营养的基础课程,更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功利性的一面,即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学生的就业为指归的应用性教育,但其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也应该有非功利性的一面。提高文化育视野素养、陶冶审美情操、培养爱国情感,这些都是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目标,而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增强文学意识,需要民办高校自上到下的重视,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改革等多环节入手,才有可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真正具有大学气息,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好古代文学是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对于非中文专业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部分古代文学的课程则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有可能做一个“不器”之“君子”②。

(2)提高教师素质,探索评价体系。在古代文学课程渐被边缘化的大形势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是文学课程的讲授者,更应该是一个文史哲方面的通才,从一名教材、讲义的简单叙述者向知识丰富的“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是一名成功古代文学教师的必由之路。古代文学教师不仅要努力打通文史哲,也要贯通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并且应具备传统文献学的基本素养和开放的当代视角,真正做到古今、中文的结合和多学科的融合。外聘兼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也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在聘请兼职教师过程中,应坚持高标准,把一些高水平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知名学者引入进来,这对加速年轻教师的成长、增强课程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等都不无裨益。高校教学评估尤其是本科教学评估,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异化”的趋势。教师往往疲于形式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容的空洞撰写,而没有时间真正思考教学方法和效果的问题;学生测评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但绝不是全部,但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中学生测评占据过高比重,学生也往往因为自己的“上帝”的角色意识而以教师的“消费者”和评判者自居。因此,学生的学习不从自身出发,教师的教学一味无原则地迁就,往往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如其他学科一样,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何确定一个较合理的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探讨。比如通过教研室内部的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的方式,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又可以得出较公正的教学水平的评价。

(3)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过去的传统观念,不再是培养精深的专业人才,而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师生观,强化自己的服务意识,同时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首先,坚持专业基础不能丢。2006年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古代文学课程要以培养“通才”为目标,但也强调了“回归原典”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指出不能忽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③。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历代为人习诵,在今天对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所以,加强诸如《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的悟读以及对经典诗歌、小说的鉴赏,是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把古人为文的精髓挖掘出来,指导当代的写作。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既是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就业的立足之本。是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废弃的基本点。其次,以实用性和创新性为导向。有人认为古代文学都是阳春白雪,是空中楼阁,与今天的经济发展格格不入,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古代文学家一般都能学以致用,成为济世之才。目前的“国学热”,古代文化深入人心即是明证。目前的古代文学教材往往注重研究性,而忽略了实用性,因此在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编订使用更加注重实用性的教材。在教学中,要以文学作品为核心,同时需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构建更丰富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则是指在教学过程可就某一知识点或者专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吐故纳新,不断提高。再次,着力联系地方文化和文学。古代文学教学需要纳入文化视野,避免文学的单一性,同时,更应该纳入地域视野,这是许多学者的共识④。尤其是地方性的民办高校,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地方文化、文学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显得尤为必要。就安徽地域来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文学。从先秦的老庄、魏晋的建安诗歌、唐宋的杜荀鹤、梅尧臣,元明的方回、程敏政,清代的桐城派、施闰章等等,都是在文学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大家,《明代徽州文学研究》[2]仅述及有明一代徽州一地之文学,就洋洋四十万言。徽商也曾经在明清时期创造了繁荣和辉煌,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然而由于当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安徽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度远远不够。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较多联系安徽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这既是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

(4)改进教学手段,拓展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的结合,有利于古代文学课程丰富知识的传达,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 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许多有用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可积极引导,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中,也可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如传统的文献检索方法,要占用大量的纸质资源,费时费力,而利用现代检索技术,则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效率。现代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引入,不仅仅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检索和感知能力,也能增强他们查阅和利用现代文献的能力,能更好地去适应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使得其只能在中文及相关文科专业中开设,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因此,古代文学课程完全可以进行拓展,从而进入非中文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选修课堂,这在许多学校已经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民办高校还是应该抛弃功利性的教育观念,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古代文学课程的拓展课程有很多,如《古代诗歌鉴赏》、《中国文学概览》、《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古典小说名著选读》、《先秦诸子与中国文化》等等,这些课程完全可以通过专题或者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师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不需要太多的课时,但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对古代文明某一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抵御大学生日益明显的精神庸俗化的倾向。

总之,民办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古代文学教师应该积极面对各种新形势,用于革新,而不是被动应付。“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通过各种教学改革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定会增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底气.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王鹏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