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读写能力培养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

读写能力培养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的语言学教学中一直强调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它是指运用现代媒介的方式进行新型学习和交际的能力。随着时展,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前社会,在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也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经典阅读,通过多种媒介实现学生学习的互动交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多元读写能力;实践教学

读写能力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始终强调的一种实践能力,在我国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语言类专业,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较为注重,在传统的学科中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不够受重视。在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多元读写能力,是新伦敦小组[1](NewLondonGroup)于1996年提出的,“新读写能力或称多元读写能力,指的是包含传统语言读写能力在内的,通过声音、动作和图像等多模态系统进行更有效交际的能力。”[2]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渠道趋于多样化,不同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差异趋于明显,多元读写能力的提出正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内容极为丰富,学习周期长,难度大,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古代文学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论式”教学模式,即作家生平创作、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专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高等教育亟待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实践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方式,“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高校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突破口。”[3]因此,在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课堂教学中,也要适时进行实践教学,把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及能力转化,以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人才的需求。

一、多种方式促进经典阅读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朗诵经典名篇是基本功。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典名著历久弥新,在文化的长河中依旧璀璨生辉,历代读者吟咏后依旧满口生香,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所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解决学生如何有效读书的问题。读的问题解决了,讲授时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当今这样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时代,年轻的一代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每天只要一打开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便充斥耳目,除了阅读浏览传统的纸质图书、期刊、文本之外,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图片、视频、音频、各种社交软件、个人拍摄的学习视频、各种网络课程都可以进行阅读学习交流等。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作品被搬上银屏,改编成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名著,吸引了很多观众,百看不厌。还有很多相关的电视节目制作,促进国学的传播,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百家讲坛》等,吸引了无数古典文学爱好者。对于地方院校语文功底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多数情况下,在课堂上随机让学生朗读古代文学的作品,普遍不理想,学生朗读时往往句读不通,常见繁体字不认识,更不要说去进一步解读了。而学生从初中、高中时一篇文言文至少需要一学时,到大学课堂上一学时要讲授一个作家的若干作品或几个作家的若干作品相比,无疑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时期,再加上繁简字、古今汉语的差异,更让他们难以适从而对古代文学望而生畏。按照我院新修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有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尽快适应转变,提升学习兴趣,把授课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7~8名学生为宜,每组设组长一名,每次课前把要朗读的作品及要求、注意事项等告知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阅读经典,可以不限纸质书或电子书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让学生把阅读过程采取录视频、音频的方式,放在QQ群、微信群中,促进相互交流。一开始小组成员可以把遇到的繁体字、字音、字义、典故等有疑问之处提出来,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共同解决。初步读完以后,再进一步发问,创作背景、作者情况,作品的丰富内容及情感的抒发,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写作借鉴、作品的影响,等等。遇到小组讨论没能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堂发问或在群里进行讨论等。这样,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易于激发阅读的兴趣。在课堂上,可以播放朗读经典作品的视频或音频,也可以单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还可以课前预读、课上精读、课后泛读相结合。或者让学生把不同时代的文体放在一起朗读,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经典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诸如《诗经》的古朴自然,楚辞的哀婉回环,汉魏六朝诗歌的质朴与妍丽,唐诗的昂扬进取与绚丽多姿,宋诗的沉稳理趣与直面现实等,都可以通过诵读去感悟鉴赏。诵读时还可以分角色,甚至以表演的方式,尤其对于杂剧、南戏、传奇等戏曲名段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这种诵读方式还可以扩展到课外,诸如同一年级、院系、全校的比赛等,把获奖学生的比赛拍摄成视频或音频,放在校园的公众网或公众号上,激起全校阅读经典的高潮。而最近比较火热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在央视的播出,更是激起全民读书诵诗的热潮。诵读作品适合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各个年级中开展,诵读的媒介可以不限纸质的书籍,但要注意提醒学生在阅读其它媒介的作品时要注意分辨错讹。以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底本,结合一些历代的选本、选集,作家的生平传记,史书中的相关记载等,也可以阅读相关的电子书、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一些赏析评论等。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文献的能力,尤其是对繁体字的识别、古文断句、查阅文献资料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相应地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带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体学习效率。

二、多种媒介实现互动交流

互联网、智能手机颠覆了传统的沟通方式,也大大冲击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人与人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还可以选择手机、网络等进行交流沟通学习,甚至在课堂上也可以用智能手机授课,如移动教学助手蓝墨云班课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及课后采取多种媒介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内容丰富,文献资料众多,争议问题很多,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交流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集思广益,真理愈辩愈明,使问题更加明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及语文功底不同,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也不同。课堂上可以选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析,然后请同学点评,教师小结适时引导,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鉴赏能力。也可以让全班学生围绕某一作品,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体悟等,类似于读书报告会。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分析鉴赏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辩论等,相互启发。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合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论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讲说之前需要自学相关的资料,而论讲本身的唇枪舌战也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选择有价值的论题,而且在讨论之前务必让学生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引导,保证活动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还可以让学生开展模拟课堂实践。让全班同学提前做好准备,从所学作品中自主选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查找相关资料,包括作家生平、创作背景、作品文体特征、主要内容、艺术手法运用、对后世的影响、与同时代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等,完成备课、编写教案、制作PPT等,然后各学习小组进行初选,选出代表小组最高水平的学生,小组成员为其提出存在问题,及时改进并反复练习后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授课,课堂实际授课后选取学生评价,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古代文学教学的整体质量,进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或者学术讲座等,分享他们的读书经验以及对古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科研成果等,为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全班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学科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科研能力。读、说、写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写”更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但写什么,如何写,需要教师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方案。对于古代文学课程实践来说,需要学生广泛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作家传记、史书相关记载、文学思想史、批评史等,对相关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多方面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写、会写,还要写得有深度、有思想。一是写鉴赏文章和读书笔记。每学期可以集中安排两次。这是在“读”和“说”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可以结合读、说来进行。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读书的情况,可以适时讲授一些读书鉴赏的方法,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选取所带班级中写得好的鉴赏文章和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并请相关学生介绍读书写作的经验。二是编写专题文学发展史。为了增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把所学阶段文学按照文体划分为诗歌、散文、辞赋、词、小说、戏曲等。全班学生按照学习小组商讨选定一种文体某一阶段的发展史,如先秦散文史、汉代辞赋史、魏晋南北朝诗歌史、唐代诗歌史、宋词史、明清小说史、明清戏曲史等。教师提出编写要求,让学生制定编写计划,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逐步接纳,协调分工,查找资料,认真编写,统筹编订,按时交初稿。教师审阅后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学生继续修改,最后定稿,编订成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发展史。尽管这种教学实践需要学生和教师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体验到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研究的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种实践形式,在整个古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到两次,最好安排在至少系统学习了一学期古代文学课程之后进行。三写研究综述。研究综述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有效方法,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堂上讨论辩论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作家作品流派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对相关的研究论文进行甄别分类,理清主要研究的内容方法,从而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概括等。这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但也不是不可完成的,可以安排在古代文学课程的最后一学期进行,既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做好准备,又为以后进一步从事科研打下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经过此项训练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时,其效率、质量都得到大幅度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发表的赏析评论、原创作品以及一些研究论文等,既可以在课堂上选取代表展示,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微博、博客、QQ群等现代社交平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与社会上的其他文学爱好者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三、实地考察访问增进了解

“新读写理论认为,读写活动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对意义符号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交际符合只有在特定的、确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才能产生其真实的意义。”[4]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实践能力之外,古代文学更需要在课外进行实践活动,即把古代文学教学与地域文学联系起来。“重视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上的作用,重视地域文化对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在教学中积极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掘地方的文化遗产,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工作。”[5]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地处安徽阜阳,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如管子、老子、庄子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也是建安时期政坛兼文坛上的风云人物三曹的故地、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情有独钟买田卜居之地,是集宋代文学之大成的苏轼为官之地,在今天的阜阳生态园有会老堂,颍州西湖有苏堤,还有南宋时的抗金名将刘琦将军的纪念地刘公祠,泉河坝上刻有刘琦将军当年的诗词以及历代文人歌咏刘琦将军诗词文的碑文。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结合这些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实现情景教学,让学生实地考察,参观访问,领略古人的遗迹和风采,诵读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这样比单纯地在课堂上讲读效果要好很多。其实多元读写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在我们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在一个人的终身学习时更是尤其需要。因为“新读写教学中教的不仅仅是读写的技巧和能力,它更倾向于塑造一个社会实践中的人:一个主动的意义设计者,一个对变革、异同和创新高度敏感的人,一个对变革和多样化的世界持开放心态的人。”[4]现代人每天都在通过不同的媒介去浏览阅读写作等,诸如网络新闻、视频、音频、微信朋友圈、群消息、微博、博客等。“一个现代人,在他的一生中,通过‘读’来输入吸纳知识与理论,通过‘写’和‘说’来输出,倾吐语言和思想,将是其主体素质和能力才华的至关重要的显现方式之一。”[6]多元读写其实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社交之中,否则个体就会与时代相脱离。正如孔子曾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一样。教师本人尤其需要加强自身的多元读写能力,提高对多元读写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入开展教学,真正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2]张德禄.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2012(2):9-14.

[3]张振国.论安徽地域文学史的编纂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J].黄山学院学报,2012(4):115-117.

[4]王朋.新读写研究与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6(11):75-79.

[5]陈凯玲.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探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5):113-116.

[6]刘海涛.现代读写说高师写作学新稿[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8-9.

作者:刘敏 代晓利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