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黑猫的叙事视角解读

黑猫的叙事视角解读

本文作者:贾佳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在用回顾性视角的同时,坡也不忘穿插运用体验性视角。读者就如同安插在“我”的内心的一台摄像机,“我”的所感、所想、所做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的视角中,读者的心态也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内视角的运用让读者仅仅存在有限感知中,故事之外的事情便无从了解,这样便大大增加了文本的悬疑和神秘效果。虽然是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的运用,但讲述的口吻又在无形之中把叙述者———“我”和受述者———读者之间划开了一道裂痕。这样巧妙的语言技巧又始终让读者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我”的变态心理。

如此看来,这样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的运用又可以看做是第三人称的转换。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会让读者对文本有一定的认知期待,按理说,叙述者会把这篇文本当做一篇“忏悔体”笔录,但实际读来却丝毫没有“悔恨和悲哀”,反而多了一分自豪和炫耀。“我”是完完全全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给读者讲述着他人的故事。虽然“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没有在“忏悔”中产生想象中的效果,但这样相反的叙述反而大大产生了张力效果,对罪过讲述越彻底细致,心理展示就越真实,就越能反映叙述者变态的心理。

这是叙述者回忆之初对自己的价值定位,而实际上“我”也是在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即使是结婚了“我”还会和妻子一起养些小动物。叙述到这一层次时叙述者展现给读者的的确是一位心肠柔软、善良的人,但不得不承认这是坡的不可靠叙事手法的前奏,同之后叙述的“我”残忍地杀害两只猫以及不幸砍死妻子的实事形成强烈反差,“我”罪恶的行径完全解构了之前叙述者自己搭建的善良平台。这样的不可靠叙述一方面完成了叙述者从温顺善良到心狠手辣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通过前后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反讽的效果。“我”的眼泪显然是“鳄鱼的眼泪”,一边悔恨地流泪,一边又残忍地勒住猫脖子,这种赤裸裸的反讽正是叙述者内心矛盾、病态心理的反映。虽然这样的不可靠叙述不合常理,但却是人物心理的真实表达。

这也是爱伦•坡所提出的效果论,在他看来,作品的人物、情节的设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产生效果。《黑猫》没有多余的情节以及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其成功之处就是用叙述手段对人物变态心理的充分展示。上图是《黑猫》的语义方阵,表面看来是叙述者和黑猫的“战斗”,其实是拥有“善”面的叙述者同拥有“恶”面的叙述者自身的斗争,这是精神分裂的体现。爱伦•坡精心地设置叙述,给黑猫取名为“普路托”,普路托原是希腊神话中冥王的名字,可见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为文本注入了邪恶元素。

这是爱伦•坡对自己小说的要求,而其小说细节的运用和效果的呈现在《黑猫》中得到了完美展示。“掏出”、“打开”、“攥住”、“剜”一连串动作的细节呈现侧面反映了“我”的怒气,以及潜藏在心灵深处恶魔的复苏。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叙述者在杀死妻子之后淡定地选择匿尸场所的一连串心理和动作的细节展示。杀死妻子之后,作者直接叙述“我”转瞬间的意识流动:如此直白的心理描写把叙述者近乎癫狂的神经质的病态心理展露无疑。为数不多的直接引语呈现了“我”变态的自豪心理,为下文冒失地敲打墙壁暴露自己罪行埋下伏笔。细节的描绘对叙述者病态的疯狂性格是个完美的诠释。如此看来,“我”所展示的是个精神分裂的“圆形人物”,这样人物的复杂性可以在故事层面制造悬念和惊奇,更重要的是,复杂多变的“圆形人物”有利于增加故事的逼真性,同时,也有利于小说家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也就是说,叙述者邪恶和变态心理是暗含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只是坡在《黑猫》中夸张地扩大了这种病态心理,因而这种共同感与读者自己经验中的情况其实保持一致,这样共鸣性的描写可以牵动读者的心。

文本中重复出现的元素最明显的就是黑猫以及白斑。叙述者在文本中多次提到这片白斑,“白斑”不仅仅是连接前后部分的纽带,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白斑”的刺激,让“我”整日生活在恐怖之中,痛苦的煎熬最终再次诱发叙述者龌龊的邪恶念头。

如果把叙述者的心理波状变化记录下来大致如下:爱怜→厌恶→发怒→后悔→惧怕→悔过→又厌恶→成就感起先对宠物的爱恋,“交情维持了好几年”之后变为对黑猫的厌恶,直到一天怒气中杀害了黑猫,随之而来的是诡异的惧怕,便找来一只相似的黑猫进行救赎,病态心理再次占据内心,黑猫诱使叙述者杀害妻子,并对自己完美的藏尸手段显出成就感。为了充分体现“我”没有缘由的心灵扭曲和自我迷失,以及不成熟心理的展示,叙述者采用循环往复的手法前后照应。由惧怕到后悔再到惧怕的重复性心理展示,一步步深化了叙述者的矛盾心理,看似不合理的发展趋势之中又蕴含着合理成分。

这是文本的结尾,爱伦•坡仅仅通过叙述者之口把整个事件描述了一下,而并没有回到叙述的起点,“我”最终死了吗?还是在监狱里呢?结局我们都无法知道,看似封闭但实为开放式的结尾让故事又多了一重开始的可能。

本以为黑猫已经不再出现,但结尾处它罪恶地现身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叙述者是个罪恶的牺牲者,可以说“我”的故事是叙述完毕了。但黑猫的存在潜意识里代表的是其他罪恶的开始,循环往复之中又有新的故事产生,细细品味之下读者的恐惧感也油然而生。

爱伦•坡运用娴熟的叙事策略、设计精巧的叙事情节、深刻的人物心理剖析,在《黑猫》中营造了充满怪诞以及令人窒息的恐怖和神秘气氛。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心理得到了完美诠释,使读者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趣味性更是心灵的震撼。读者作为阅读的主体更是参与的主体,参与到叙述者故事的讲述之中,叙述者心理与读者心理融为一体。如此看来,《黑猫》不愧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