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济发展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经济发展提升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摘要: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约束性和经济主导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双向互动。高职教育必须以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几方面科学规划,合理设计,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将其“作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而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1]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它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于一体,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输出阵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特别指出:“高职教育必须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

(一)区域经济

我国疆域辽阔,面积广大。区域,作为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和自然等多维度、多层面内涵的综合概念而尤显重要。由于地理位置、资源储量、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趋向、发展规模与发展规划上迥然相异,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综合体,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成分,它突出强调有限空间即区域内各项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以期实现最大产出。区域经济政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调控政策,是国家宏观战略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有效提升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益,同时优化资源的空间结构布局。[2]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历经发展与革新而不断趋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综合体系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

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强调实践技能与操作能力,旨在培养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所独有的社会约束性和经济主导性,决定了其与区域经济之间既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从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正向影响来看,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境和背景要素,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与发展速度;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则又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动力因素。[3]就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反向作用而言,高职教育乃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智力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其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及科学技术的生产与再生产。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扩张与延伸,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交互关系愈发紧密而走向协同发展。一方面,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关注意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增加,高职教育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未来规划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扩大,正逐步渗透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且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强。[4]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已步入新的发展活跃期,呈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滋生了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从而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时代背景,以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加强专业建设,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必须破解的重要命题。专业建设内涵丰富,层次多元,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涵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具体方面。

(一)科学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位于专业建设的初始环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关涉专业建设全局,是衡量高职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高职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不同,具有多个维度与层面的不同要求。如何正确选择、科学取舍从而进行准确的专业设置,是高职专业建设所面临的首要任务。由于区域经济乃高职生存发展的外部决定性力量,故专业设置必然由区域经济发展及高职院校自身条件合力而为。因此,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引领,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现状,以与区域内各类基础、支柱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现实与未来需求的匹配程度为依据,合理增设、调整、重组专业。[5]同时,及时跟踪了解区域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科学预测,据此不断对专业设置进行修正与调整。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态势,立足重点产业并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保持差异,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二)全面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依托。首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为宗旨,科学审定各专业课程标准,合理调整课程架构与布局,注重课程内容的统筹兼顾,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要注重市场调研及岗位需求分析的持续性、广泛性和深入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坚持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其次,要重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凸显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及能力本位思想,明确实践教学的意义,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编选及评价考核各环节切实深化实践性内涵。要密切关注区域内行业、企业的现实情况与未来发展,据此指导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避免实践教学的形式化、浅表化以及滞后与虚空。再者,要尤其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充分结合与有效融汇,力争以专业知识助航专业技能,以专业技能光大专业知识,促进两者之间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呈动态平衡之势。

(三)切实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宏观教学资源中重要的人力因素,教师队伍整体实力的高低优劣直接决定专业建设的成败。高职各专业的不同内涵与要求决定了高职教师队伍构成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与艰巨性。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之于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一方面,积极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坚持求精求深,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切实突出“双师”“双证”甚至“多证”的现实要求,以满足专业建设为总体目标,鼓励教师加强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6]其次,切实树立创新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校企互动,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机构观摩学习、挂职锻炼、接受培训,以帮助他们熟悉真实的职场环境和行业要求,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切实改革人事分配及管理制度,聘请拥有精深行业背景、行业知识以及丰富实操技能的企业精英和部门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支持鼓励他们在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与校内教师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从而专兼结合,全面发展,有效丰富师资队伍的整体构成。

(四)有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属于宏观教学资源中重要的物力因素,高职教育对职业性、实践性及应用性的特殊价值诉求决定了其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真正把握高职教育所特有的开放性及社会约束性,同时立足高职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切实推行校企合作,加大各类企事业单位、部门参与指导、合作共建的力度和比重。其次,树立持续优化和发展创新的理念,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加大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切实提高实训基地建设在速度、规模和内涵上与区域经济中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衔接度与匹配度,确保各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培养上的实际效能与有效产出。再者,立足各专业的专业特色及特殊需求,重点关注真实职场环境和职业氛围的创建和营造,突出专业综合实践的训练与强化,真正提升实训基地建设之于各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7]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关联,双向互动。必须要在高职教育专有属性的统筹和规范下,正确审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强调主动性,增强适应性,提升服务性。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路径,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下,真正以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为依据,推动并深化专业建设,坚决避免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不问经济环境,不懂市场行情,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关起门来搞教育”的不良现象,确保专业建设真正“接地气”,讲实际,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7.

[2]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6.

[3]王守法.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4-35.

[4]刘国军.专业改革与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111-114.

[5]盖馥,林桂花.与区域经济互动的高职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8):70-73.

[6]曾绍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6.

[7]刘雪琪.安徽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趋向:基于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视角[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5-47.

作者:张辉 单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