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探析

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探析

内容摘要:传统贸易模式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使信息处理、物流效率不佳。供应链管理理论能够克服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中的缺陷,从根本上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产品流通效率。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供应链管理理论对国际贸易流通模式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供应链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构建策略,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探讨

一、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关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国内外研究者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1997年,美国供应链协会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就是企业日常生产及销售最终产品或服务,包括供应商及其一切向前的关系,与用户及一切向后关系”。2001年,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把供应链定义为:实际生产或流通中,涉及相关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并由上、下游企业形成的网链结构。现代企业供应链作为非线形的虚拟价值链,是包括多种类型及不同层次的节点企业网络。在上述网链结构中,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各个工序环环相扣,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此外,节点企业为完成相关工作,构筑相对应的分支供应链,组成多个层次、多维度及目标的立体网链,并呈现多层次、复杂性的特征。由此可知,供应链管理属于具有集成特征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其根据市场和顾客实际需求,以核心企业为盟主,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同时,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网络及信息技术组成的运作模式,有效控制和规划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供应链管理对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产生的影响

(一)有利于降低流通环节交易费用

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中,生产商、零售商及用户是一种交易关系,各成员之间的交易主体为商品或者服务,其做出选择的标准是商品价格。因此,极易出现部分成员为保障自身利益,损害或牺牲他人利益的情况。为购买理想产品,顾客需要深入市场,了解产品价格及质量,并对整个交易进行谈判或检验等操作。这种交易模式需当事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支持相应的信息费用和开支。企业与上游或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仅建立在每笔交易基础上,交易完成,关系也就此结束,下次交易还需再次商讨价格,如此重复产生的交易费用对企业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加之各成员之间受外部性因素的影响,促使交易信息出现双方或多方不对称的情况,这些成员均要花费大量时间或资源展开调查,以此达到早期预测和防范风险的目的。此外,交易谈判、争端等环节均要花费一定成本,这些成本对交易各方来说均无益处。虽然上述交易模式有时能增加某一方利益,但其无法同时增加整个供应链成员的利益。供应链管理状态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旨在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优,各成员间属于战略协作关系,上游与下游企业创建长期、稳固的关系。这种新型交易模式根据设定的供应链合约,能有效减少谈判和履约费用,促使整个供应链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收益最大化。同时,在知识、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各成员企业为不被其他成员淘汰,会积极主动改进和发展,以期适应供应链要求。由此可知,供应链管理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不仅能减少各成员的频繁变动,也能促进成员企业不断改进自身生产技术和服务质量,真正意义上达到生产与销售均衡化的效果。

(二)有效提升流通效率

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是产品由生产企业、出口企业、零售商等逐级推进,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这种流通模式由于信息反馈比较滞后,会导致流通过程中各成员预测准确性较低,加之生产商对市场新需求反应迟钝,进而影响整个流通效率。而依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建立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该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有效集成信息技术,通过上游和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构建快速反应系统,达到实时配送、不间断补货的效果,进而缩短订货时间,快速反应市场及顾客需求。这种新型贸易模式不仅能简化流通渠道,也使信息流、资金流等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瞬间完成,有效缩短流通时间,提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提升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度是指消费者对自己浅显或隐含需求被满足的程度。满意度作为顾客对产品满意情况的真实反馈,其对产品及提供服务性能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顾客满意度属于变动性目标,能够使一个顾客获得满意的产品,但未必能使另一个顾客满意。因此,只有对不同顾客群体满意度展开分析,才能生产出能让多数顾客满意的产品。依托供应链模式对贸易流通进行管理,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为企业创造新价值,提升竞争优势。此外,顾客满意度提升不仅源于物流成本下降,顾客能够买到更实惠的产品,也源于物流服务水平和配送可靠性提升和送货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上述因素均能为顾客创造附加值。同时,供应链管理状态下的贸易流通模式,有助于企业依据消费者需求制造个性化产品并配备所需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消费者对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满意度。

(四)有利于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优势

在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下,各成员均以自身职能为中心,生产企业、出口企业、零售商会把多数注意力放在降低产品成本、减少库存及协调生产等方面,单一考虑企业资源利用情况,并未真正关注供应链整体流通效率,难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在全面、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该链条上各成员之间的选择,组建战略协作关系和系统。组建协作系统以后,为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充分发挥各成员企业优势,要对各成员企业所承担职能实施优化处理,把流通中的功能转移至最合适的成员上,确保整个流通过程高效率运转。这种做法不仅能增加整个供应链流通价值,也能强化各企业竞争优势,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五)有利于展现消费者主权

在传统国际贸易流通模式下,各成员企业会把更多目光放在自身业务目标上,主要考虑自身资源利用情况,在销售环节则把商品推向顾客,并创建库存机制,方便存储货物。虽然上述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满足其个性化、动态变化的要求,但这种模式不能改变消费者拉动的滞后状态,整个流通没有真正达到快速供应,生产的产品及服务也无法展现消费者主权。在顾客供应链下使用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是以部分非线性、界限较差的组织组成不规则网状结构,使生产企业、零售商、顾客等成员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实现信息交流和沟通。这种新型模式能让生产企业清楚了解消费需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各项生产活动。除此以外,消费者也能及时、充分向生产企业表达自己的意愿及需求,进而体现消费者的主权地位。由此可知,基于消费者供应链开展的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是生产企业、出口企业、零售商、物流企业、消费者共同决定的流通模式。 

三、供应链视角下我国国际贸易流通模式构建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

随着现代物流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合理协调政策、税收、人力资源等资源,大力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体系,建立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快速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架的公路网建设,逐步完善铁路枢纽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物流企业运营能力。同时,做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工作,根据各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将市场需求与生产流通需求考虑其中,为连锁企业配置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同时,整合企业原有的物流资源,与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实施改造,提高企业物流配送效率和水平。此外,加强中心城市、口岸地区、交通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整合和配置企业原有资源,防止出现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物流设施不完善、投资不足等问题。

(二)提升外贸物流供应链人才质量

基于对外贸易的特点,其人才及配备的物流人才在企业发展和运营中产生重要影响。加之,对外贸易及物流对人才有较高且严格的要求,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能力,也要精通多个国家的语言。对外贸易物流供应链作为外贸、物流及供应链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在外贸和物流基础上添加供应链,从而对人才提出更高层次、更严格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企业、教育机关和政府多方努力,共同培养复合型外贸物流人才,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政府机构要重视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并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方法帮助企业或教育机构做好对外贸易供应链人才培养工作。第二,各地教育机构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引入行业领军企业进入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或邀请业界知名人士讲授相关经验,从而培养外贸物流供应链专用人才。此外,各大高校可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模式,在学校引入物流龙头企业,建立校内生产实训室,为学生打造一种“干中学”的实战环境。同时,根据校企合作关系,企业为教育机构开放产品数据库和物流平台,使教育者在课堂上依托真实的产品流、资金流及物流开展教育工作,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第三,在企业与教育机构加强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体制,并不断引进国外相关行业优秀人才,以此提升国内人才综合素质。

(三)转变贸易流通方式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想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就应当重视社会服务内容的应用,同时综合考虑各方面服务内容,从而能够加强流通服务和国家建设要求的联系性,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并且实现快速发展。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成立一些跨国流通机构,综合各方面资源实现区域快速发展,同时还应当保障各要素流动的便利性。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连锁经营模式,采用直营连锁、自由连锁等发展形式,将各项资本和资源进行集中,达到规模化经营、科学管理的效果。必须注意,物流体系不仅承担跨越地域或国家的贸易行为,还能够不断丰富流通模式的内容,加入一些人类的智力成果与资源成果,从而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保障。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各国家要想实现共同发展,就应当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配置资源、商务谈判等工作。此外,应不断优化各类信息资源,重视网络营销方式的实施。应当加强大型贸易流通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二者可以成立网站,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更为方便的交流与交易。此外,在商贸生产、流通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大对信息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创建上、下游客户网上订货、电子结算等系统,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四)打造公平的贸易环境

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外贸发展处境,必须要打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实现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我国在出口贸易过程中,应当改变原有的将出口作为重点的发展策略。从以往重视贸易顺差,转变为关注贸易平衡。以往重视贸易额,开始转变为重视生产率、国际竞争力提升方面。我国企业在和美国、欧洲等贸易摩擦国家交易的时候,为了减少外部贸易摩擦,可以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减少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并且将贸易摩擦改变为跨国公司之间的交易。我国企业还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此更好面对新的贸易壁垒。对于我国有国际贸易业务的公司来说,就需要重视自身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产品创新能力,将国际标准作为重要参考,提供优质产品。

(五)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新时期,服务贸易的发展较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贸易是一种有着明显增长前景的贸易方法。发展服务贸易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还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进而能够提高我国贸易国际竞争能力。现在,市政府要搞好政策优惠以及指导工作,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发展进度。同时,要着重有能力的服务贸易出口,让其在更加高水平层面加入国际竞争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服务贸易的积极性,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时候要遵循经济发展情况,以此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进行:第一,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实现服务业的规范化发展。我国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合理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正确应对影响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因素,同时加强各机构之间的联系。第二,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比如对于新型服务业来说,发展的时候就需要重视信息基础设施,从而能够改变以往服务业发展方式,并且促进服务业发展。第三,有力发展对我国经济有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比如国际贸易、建筑教育等。对于中国内部市场来说,还需要加强市场开放程度,降低市场垄断程度,从而实现服务业良好发展。

(六)扶持贸易企业发展

商贸企业是进行贸易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贸易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开展的对外贸易流通模式中,政府要大力支持贸易企业发展,充分发挥贸易企业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过去一段时期,多数人受重视生产、轻视流通的理念影响,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所以,国家领导层和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上述问题,借助商贸流通相关资源,并制定相对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制定相应产业政策时,必须深入分析贸易产业战略性发展要求,通过服务业贸易打开国际市场,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了促进贸易企业发展,对于一些产品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相关政府组织可以采取相应鼓励措施,投入一定鼓励性资金,减少税收等,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此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和国外市场之间的交流,认真分析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技术,之后和自身当前情况进行对比,从而不断调整与完善自己的管理方式与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霓.国际贸易下的港口物流竞争力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14(5)

2.宋江燕.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创新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4)

3.黄晓洁.电子商务背景下创新国际贸易的策略[J].南北桥,2016,23(11)

4.何黎明.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16(5)

5.张若婷.基于国际贸易框架探讨我国流通经济发展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9)

6.杨青龙,张为付.国际贸易的成本分析:视角与方法[J].财贸经济,2015,17(3)

作者:孙冰 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