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管理类创业教育实践分析

高校管理类创业教育实践分析

摘要:文章从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出发,分析了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现状,结合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构建了系统的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关键词: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一、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一)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

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ylesMace教授提出,在企业管理专业中开设了主要以创造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理念,称其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提升到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层次上[1]。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精神、创业才能的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出综合型人才[2]。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减轻就业压力为目的,力求使学生从谋职者转变为职业的创造者,可以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3]。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是在夯实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才能和实践能力为方向,结合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特征,将创业才能和创新思维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创业实践教学有利于加深对创业教育理论的认识,加强对创业意识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并结合当前社会创业教育对创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来建立新型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管理类专业相关学科应用性很强,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领域,是知识和能力相联系的综合性学科,构建创业实践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必然趋势。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整合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对管理类专业而言,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但如果想要促使学生走向创业的道路,仅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并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服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创业之路。事实上,完善创业实践体系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更好地融入到创业中,还可以减少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障碍,完善创业实践体系对于管理类专业深入推动创业教育和学生发展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必然要求。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中对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创业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它需要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遵循创业的步骤和程序,整合各种有关的创业资源,才能使具有理想化的创业计划得以实施,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屡次出台有关创业教育的政策,特别地强调了创业实践体系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社会竞争已不仅仅是靠高文凭,实践能力在工作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创业活动中实践能力必不可少,完善创业实践体系有利于学生、企业和高校适应竞争压力和社会的发展。

4.减轻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经基本普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很多学生为“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感到困惑和焦虑,不知道大学学习对未来人生发展的意义,以至于对学习的热情逐渐下降,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失业率如图1所示。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以就业竞争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基础,提高创业实践能力为目的,我国各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业实践,并对创业实践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开设创业实践课程的高校数量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度还远远不够,这对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具体来说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业实践课程较少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创业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多数运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案例分析、演讲、课程设计为辅的教学方式[4]。从理论教学模式上看,它是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仅在表面上对创业进行理解,却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将实际简单化,同时,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的创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个别采用案例方式传授知识也往往也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难以达到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效果。

(二)创业实践体系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内现有的实践体系将专业和职能过于细分,在创业实践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对所参与的活动某一环节有所了解、熟悉、掌握,但是缺乏对实践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以及各环节相互关联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各高校内的创业实践活动多数采用教师指导、开设创业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方式,而创业实战、创业模拟实训等形式相对较少,从而难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三)创业实践活动缺少专业特色

管理类专业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往往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缺少专业特色,没有与专业教育实现双向融合,不仅造成教学资源上的浪费,也削弱了教学成果,使学生难以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活动之中。

(四)创业实践环节不深入

目前,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创业模拟实训,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但创业实践活动仅仅体现在校园内,学生在模拟创业过程中,难以将其与现实中的企业接轨,更做不到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如企业的预算、生产流程、营销模式等方面。创业教育需要让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模式,了解创办一个企业需要与哪些部门相互联系,需要寻找什么类型的供货方、销售渠道等方面,清楚模拟实训与现实工作的区别,未经过真正的创业实战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三、管理类专业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管理类专业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

遵循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前提,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原则结合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发展,针对目前创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理论知识、基本素质、学习能力作为基础,与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理念为发展思路,在统一的计划中整合各种资源,构建“课堂创业实践、校内创业实践、校外创业实践、模拟创业实践”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从而更加符合高校教学规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1.营造课堂创业实践体系。创业教育课与学生学习的文化课、政治课有所不同,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将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应开设以能力为主导的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上,可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的学分,增加实践课的课时,特别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多开设一些实践研究型课程、讲座和论坛,丰富课程内容使其具备多样性、变通性;积极引用互动式、研讨式、模拟式、开放式和案例式等类型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将多媒体以辅助教学的形式引入课堂,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多媒体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2.整合校内创业实践体系。将管理类创业教育实践延伸到高校内部大环境中,将校内各种实践活动作为整合高校内部资源的载体,将创业实践教育拓展到课程实习、课程实验、学年设计、毕业设计、营销大赛、职场之星大赛、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模拟招聘以及学校社团等活动中,构建多样的、开放的、灵活的校内创业实践平台和创业实验室。例如ERP沙盘模拟实训在部分高校的开设,为管理类专业为创业实践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它与一般的以理论为主的课程有所不同,该课程包含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以及财务等各个方面,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组织结构都体现在ERP沙盘之中。通过学生参与模拟经营企业和对抗演练等一系列实验环节[5],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模拟的企业运作,运用理论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合理地利用校内资源,构建校内创业实践体系,是提高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3.搭建校外创业实践体系。管理类专业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创新型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应通过产学研结合强化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训练。探索管理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立定点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一批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基地。积极组织学生从事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加大技能训练的强度,把创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技术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校外实践教学方法的引入在某些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管理类专业理论教学模式的弊端。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相对有限,不应只简单地运用参观讲解的方式来了解企业的运作,应更宽泛地选择企业范围,效仿理工科专业实验,让学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使校外实践取得真正的效果。

4.综合模拟创业实践体系。从管理类专业实际出发在创业体验园区或创业孵化园区有计划地开设创新性的综合实践,训练学生的创业能力。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之处,管理类专业学生很难对各种行业都进行渗透学习,因此将管理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组团共同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管理类学科和理工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相互交流[6]。跨专业交流不仅可以拓宽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也能丰富其他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促使各个学科相互融合,学到本专业无法学到的知识,带动创业意识。创办一个企业不仅需要管理人员,还需要财务人员、市场人员、服务人员和行政人员等,各个部门需要配备相应专业人员,了解相关知识,组团式开展综合模拟创业实践可以提高模拟企业的成功性,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以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堂创业实践为基础,通过创业理论教学,使学生累积一定的创业知识;以校内创业实践和综合模拟创业实践为本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程序,在模拟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校外创业实践为手段,在真正的企业进行实习、实战,积累经验,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理论和实践双向融合的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的创业能力得以提高。

(二)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实施

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进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学生所具备的不同能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不同年级侧重点不同,设计贯穿学生大学生涯的较为完整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按照学生的年级及自身兴趣的差异性,设计创业思维、创业实训、创业实战三元互动的递进式创业教育实践进程,实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管理类人才的目标。创业教育实践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1.创业思维培养。创业思维培养是指针对创业应该具备最基本的创业意识和逻辑思想,开设相应的创业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流程以及相应的基本方法,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创业的目的性。主要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

2.创业管理培训。创业管理培训是指针对学生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风险分析等经营管理能力进行培训,在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系统地传授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主要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

3.创业综合实训。创业综合实训是指对税务、财务、旅游、服务等各种行业整体创业流程进行实训,培养学生具体的创业能力。主要面向本科三年级以及研究生一年级学生。

4.模拟实战支持。创业模拟实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双向融合。模拟创业实践并重点对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创业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创办企业,提高创业成功率。主要面向本科四年级以及研究生二、三年级学生。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同等地位,成为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对高校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客观要求。如何将管理类的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双向融合,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而推动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人类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管理类专业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须配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服务平台,构建“四位一体”创业实践体系,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小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美国模式与欧盟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2]翁丽华.现象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3]李炳论.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

[4]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5]施飞峙.“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J].会计之友,2009,(12).

[6]刘彩生.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

作者:张宝生 张思明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