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管理现状研究(8篇)

高校管理现状研究(8篇)

第一篇:依法治国思想下的高校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一步踏上了法治国家的道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高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从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转变为依托法律的保障。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高校管理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原则。我国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设。而高校管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从依靠行政手段等方式转变为依托法律的保障。因此,高校管理需要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践行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1.1法律与法治

法律异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规范或准则,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是以国家的名义制定、和实施的。现代法律体系体现的是一种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意识,用来管理、调节、控制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和社会生活中的各项行为。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和民主;法律能够以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社会利益的分配,维护社会个体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能够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社会群体、个体的行为起到预防或制裁的作用,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争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逐步认识到加强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是按照法律的规定管理和治理国家的思想、手段,是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一种治国方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我国法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1.2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基于法律准则来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的,它不仅能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制,并且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维护社会秩序、国家安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几个特性:全面性、实践性、动态性及可实施性。具体来说,全面性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既要从横向的国家机构设置角度出发,也要从纵向上国家层面及地方层面各个部门出发去探索;而法治的关键就在于去践行法律。只有通过实践,在不同层面的反复试验改正,才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通过法律的管理、调节、控制和监督对国家行为和社会行为起到预防和制裁的目的,体现了它的动态性。依法治国的途径多种多样,我国可根据我国发展的具体特点和地方特色,按照一定的指标评价体系,形成可操作的“法治路线”,以此推进地方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实行依法治校高校管理方略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的关系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校自身建设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不断的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高校管理应努力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践行依法治校,实现学校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改革,才能有力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高自身管理的水平,从而提高高校的整体质量。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成为依法治国道路上需调整和推进的重要环节。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通过一种民主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学校的相关事务。依法治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校管理人员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学生管理等内容制定各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通过建立全面合理的科学管理制度,使学校及其师生的各种行为有法可依。

3依法治国理念下的依法治校

3.1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依法治校的保障

在法律体系中,有关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国家法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依法治校成为依法治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就依法治国的功能而言,依法治国不仅具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以及文化职能,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定,而且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认识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法治校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将之进行合理配置,为依法治国培养所需要的社会主义人才。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方式,依法治校是管理学校的一种方式,后者是前者的多方面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具体措施和途径。另一方面,就依法治国的目标而言,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国家。法治包含社会各方面的领域,涉及各个省、市、县,各个行业等;而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的法治化离不开学校的法治化,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一部分。学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学校能否设立、规模的大小、招生的标准和数量、教师和资源的配置都是由政府宏观调控与安排的,是对国家政策的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理论是依法治校理论的来源和基础,依法治校需要政府从法律上、制度上、思想上、政策上、物质上等实现全方位的推动。

3.2从依法治校理念到制度的构建

在传统的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有些行为呈现出了一种“人治”的理念,一切依据行政命令或者是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管理学校;“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为高校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目前,许多高校的管理理念已发生变化,并初步确立了依法治校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确立依法治校的理念有利于形成学习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风气,脱离传统观念中的“人治”,始终坚持“法治”。依法治校理念的实施对象不仅是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教师、学校工作人员、学生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当然,要真正实现依法治校,不仅需要建立“法治”的管理理念,还需要将学校的各项管理纳入法治的范畴,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从“人治”、“领导说了算”、“没关系没门路”等一些旧观念中走出来,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作用。而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制度的建立要科学合理、可实施;要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客观性、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同时,制度的建立应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使其在制度的保障下行使各自的权力。

3.3实现依法治校的途径

首先,加强依法治国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法律既靠广大人民的遵守和维护,又保障广大人民的权益不受侵犯,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信仰。因此,要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应加强依法治国的法制宣传与教育,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促进全体人民自觉推动和拥护。中国人民是履行法律的忠实代表,是自觉的遵守者和捍卫者,依法治校的理念和践行都需要人民的推动,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与教育,将法律规范等内容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教育体系,在实施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加强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遵守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在加强学校法制宣传与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社区宣传和家庭教育作为法制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手段。其次,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为实施依法治校提供保障。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落实力度不强,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学校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能够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法律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每位师生都能够认同其强制性,并能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这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开展工作,遵守规章制度的程序。同时,高校管理者在实行依法治校的过程中除了坚持自我监督以外,始终接受大众监督,各层级纪检部、工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其部门的职能和监督作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考核、评价等,这也是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实行责任负责制。依法治校除了遵守和落实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外,还应解决好学校师生的违法违纪问题。在高校中常出现的违法行为主要涉及学术自由权、著作权、名誉权、劳动权、隐私权等,学生常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一般包括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缺旷、迟到早退等。一旦违法违纪行为出现,依法治校的管理方略就要求要严格惩处违规违纪人员,按照规章制度的程序依法进行惩处。此外,法律法规的一个重大功能就是对违法行为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通过宣传与教育,将依法治校的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法律法规的”预警作用。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赋予管理者权力,而且还建立了严格的奖惩制度,实行责任负责制,当管理者违反了某项规定,使得师生权利受到损害时,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全面贯彻党的相关重要精神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加强高校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同时,以依法治国的思想指导依法治校的实践,逐步开展高校依法治校,改革高校管理模式,促进现代高校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建立和政治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双,刘碧琼.依法治校,构建和谐高校[J].重庆社会科学,2007(1).

作者:刘琳 唐小志 曹鎏 单位:安顺学院

第二篇: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却面临着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管理会计的培养仍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局面。而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中坚力量,应该顺应时展潮流,努力加快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当前经济新形式下的发展需要,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提出对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的优化建议,以促进我国会计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会计;新形势;人才培养

会计人才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而其中管理会计人才作为会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会计建设事业的重中之重。早在2014年,《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就表明了国家对管理会计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有166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是名副其实的“会计大国”,却不是“会计强国”。随着全球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仍面临着会计高端人才特别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大量缺口。因此,探讨高校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进行“会计强国”的建设,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新形势下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满足单位内部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会计核算体系。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管理会计逐步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其后,随着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会计核算模式和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不断改革,管理会计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大体上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主要分支。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较晚,2014年被称为我国的“管理会计”元年。但是目前,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我国步入经济新常态,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多挑战,不仅面临着来自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和冲击,更面临管理战略和模式方面的挑战。企业要想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充分挖掘企业潜力,严格进行成本控制,而这些目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熟悉国内外市场、成本管理、资本和战略规划等方面知识的管理会计人才。据调查,一般美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人数之比为9:1,而我国的现状却正好相反,大约为1:9。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面都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二、我国高校管理会计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教学分配上显得较不平均。其对会计学的课程设置一般是以“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财务会计课程为核心,而且在财务会计课程的设置上面,课程分配的学分较多,学生学习的课时较长,一般要学完财务会计的相关科目需要1至2个学年才能完成。而相比较于财务会计的完整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大多被安排在一个学期内上完所有内容,且课时较少,学生接触的时间较短,也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加之很多学生受到考证或者考研的影响,所以导致很多学生误以为管理会计并不重要,甚至有人将它同选修课一样对待。其次,在管理会计的授课方式上面,仍以老师口头教授为主,其中不乏一些机械的填鸭式教育。与管理会计相关的讲座与培训也不多见,因此,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教授或者学习管理会计这门课程时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缺乏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培养和教育

管理会计在新形势下遇到的两个重要变革,一个是国际化,另一个就是信息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会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其是将信息技管理会计结合起来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控制、评估与决策等多种活动时,都离不了对会计信息的整合与运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要重视会计信息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当前不少高校的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仍然停留在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层面,即锻炼学生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正确计算成本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技能,却忽视了会计审核、会计信息分析运用、会计预测和决策,不利于会计人才管理与决策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高校由于资金或者认知等多方面的限制,缺乏会计信息化授课所需的配套系统与设备,因此信息化教学安排较少,会计实验教学地位较低,往往从属于理论教学。即使开设了有关课程,会计信息化实验内容也仅仅是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练习,没有与管理会计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实验材料也缺乏动态更新,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普遍采用将某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若干笔基本经济业务照搬编入教材的方法且许久不变。因此,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会计的书面知识或者会计分录,却缺乏相关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熟练操作和相关会计信息整合与预算决策等方面的能力。这也不符合现代管理会计人才的标准与要求。

(三)师资力量缺乏

正如前文所说,很多企业缺乏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其实很多高校也缺乏专门的《管理会计》的授课教师。有的学校在没有专业管理会计授课教师的前提下,就只能选调教授成本会计或者财务管理等与管理会计稍微相近学科的老师来授课。但是,这些课程之间仍有较大差别,很多教师有可能对管理会计的有关知识和相关发展趋势与方向等方面也不太熟悉,而且很多高校的授课教师都是在毕业以后直接进入教学工作,缺乏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所以在上课时,难免出现避重就轻、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情况,必然会影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对我国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学校要引导师生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突破传统会计学科教学的既有思路,加大管理会计课程所占比重,不断丰富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除了开设《管理会计》,还可加入有关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战略决策能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等有关的管理会计专业课,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学校应该选用经典的管理会计教材,强化师生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前沿的知识的掌握。还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研究管理会计的学者来校做报告或者培训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兴趣和了解。在运用实务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了解到实务界对管理会计人才的真正诉求来调整教学方案,并尽可能为学生的实习与实践操作提供平台。

(二)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开设,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下,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处理与判断以及对企业经营流程的熟悉。因此,围绕这一目标,高校可以在学生完成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等方面课程的学习之后,通过模拟企业实际经营环境,开展以下两种实验。第一个是ERP沙盘模拟实验,主要是学生自己代表企业经营决策者,在高度模拟现行经济发展的环境中,通过学生团队合作来模拟生产性企业运营,为达到企业的最有利的生产经营目标进行相关决策。其包括进行企业战略规划、预算、ERP流程管理等,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体验商业竞争的激烈性和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的重要性。第二个是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验(VBSE)。对比前一个来说,其综合程度更高,既有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岗位,也有模拟真实商业环境的政府机构及服务机构,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训,熟悉现代商业社会内部不同组织、不同职位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培养学生从事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综合执行能力与决策能力。

(三)加强学校自身管理会计方面的师资建设

学生的培养与授课教师的引导也有很大关系。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管理会计方面的师资的配备。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学校所缺乏的专业管理会计的师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教学水平的培训,既要考核教师理论知识与研究,也要注重教师自身的职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其具体措施有: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富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师培训;制定政策支持并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实践;开发企业的横向课题,即大学教师与企业共同拟定科研课题,由学校教师主导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

四、总结

总的来说,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政策的不断引导、大众观念中对管理会计的不断重视以及高校等会计人才培养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与探索。尽管我国目前仍然缺乏大量适合现行经济新形式的管理会计人才,但随着我国政府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文件的出台,高校在会计培养方案上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围绕“适合经济形势发展的高精尖管理会计”这一目标所展开的激烈讨论和探索,相信我国的会计人才教育将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终将走上“会计强国”的道路,源源不断的培养出适合我国乃至国际经济形式发展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

作者:陈芫青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三篇:新形势下行动研究与高校管理分析

行动研究是一种与传统教育研究具有显著的差异的,具有实践性、专业发展性和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它坚持自身的逻辑和方式,并充满活力,对现代高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管理的创新都极具影响力。同时,行动研究是对某一门课程的实践进行研究,涵盖不全,只是在逻辑结构上梳理了与该课程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条件,因此,若能将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融合为一体,对现代的高校教育与管理一定大有裨益。行动研究自20世纪初产生以来,一直被备受瞩目。

一、行动研究的内涵

1.1行动研究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同时又使教育研究者受益

传统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大多是理论研究者,通过对教育相关的现象、问题、理论等研究,形成一套新的供高校管理机构执行的教育理论和规范。但是,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教育实践者自身为主体,通过将研究方案和具体行动相结合,教育实践者可直接参与和检测研究成果,对教学工作开展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从而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2行动研究的主阵地是学校内部

传统的教育研究比较容易涉及人为干预,得出的教育规律大多是普适的,没有太多的创新性。而教育问题的行动研究将主要场域放在学校内,不通过控制、调节和预演来干涉学校行动研究的各因素,使教育研究者能够了解到学校最真实性的一面,通过对学校现实的真实观察与了解,通过详细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得出真实的学校行动研究成果。例如教育研究者如果将真实的课堂作为研究场所,在不去干扰课堂各要素的前提下去研究,通过展现真实的课堂情况,就比较容易得出真实情境下的课堂行动研究成果。

1.3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现实情境、促进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

通过教育实践者对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能够更直接的反映现实中的教育现象、更深人的理解教育问题,从而对症下药,高校管理层可针对这些教育现象和问题做出具体二有力的指导。这充分体现了行动研究的改进功能,它既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提高高校老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二、行动研究的结果

2.1教学理念的更新

在传统教育中,大多老师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最终目的,这就导致他们在备课时以教师为中心,只想着自己在课堂上怎么去教授知识,怎样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而行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实践者,可以明显的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可以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很多经历过行动研究的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例如翻转课堂就是其中一个体现。备课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法,并主动为学生提供教师所能为他们提供的支持等等,这些教学理念的更新对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利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服从到师生共同学习的转变,实现教学相长。

2.2教学实践的尝试

行动研究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尝试。例如行动研究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促进教育实践者进行反思,反思之后,教师就会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到关注教学实践上,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教师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去看待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找途径解决问题解决,例如当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教学困难或问题,便会寻求帮助,然后相关教师们会在一起探讨问题,同时提出解决的方案,随后教师们分别在自己的课堂里对某些可行性方案予以实施,并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观察、反馈和总结,在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进之后,,最终得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行动研究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每所高校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健全高校管理体系是高校建设中必经的环节。

3.1促进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了应对时展对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内部,行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随之而来就会对高校管理制度形成冲击,在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行动研究趋势大好,如果要使新理念和新制度协调一致,就要创新管理制度。同时,新型的管理制度又能反过来促进学校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也能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促进新型管理方法的实施。

3.2促进高校管理立足实际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日益扩大,导致高校管理部门机构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管理流于形式,与教学部门联系减少。而行动研究极具实践性,且与教学联系紧密,在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和管理部门密切合作与相互配合,如此就要求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立足教学实际,从学生和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出即符合教学实际,又能促进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展开的新型管理制度,才能有更高的收效。总之,行动研究为教育研究的变革指明了方向,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反思中得到更新,教学实践随研究的进行逐步得以实施,从而带动课程改革;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管理制度的革新,管理立足实践,收效更好,凸显了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黄煌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校园一卡通对高校管理影响思考

摘要:校园一卡通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开展实施,方便了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高校管理实现了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为高校管理指明了方向,“校园一卡通”作为数字化校园重要组成部分势必推动高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本文探究校园一卡通对高校管理的影响,并发掘其在高校管理建设中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高校管理;高校管理信息化

1“校园一卡通”对高校管理的重要影响

在信息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高校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不断实现管理的高效性。数字化校园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全国各大高校迅速开展。“校园一卡通”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平台。它有利于实现数据间的集成、共享,是管理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本途径。

1.1利于数据管理、集成、共享

一卡通的使用使得学校各个部门的信息录入必须使用统一的规格、标准,这有利于信息的集中收集、存储、管理,便于不数据间的传输与交换,更加保证了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它将学校相关信息统一录入到相应的系统如教师工资系统、学生学费收费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并通过第三方平台,将所有信息一并输入到一卡通系统中,提高了学校办公效率,这样也有利于数据的及时同步更新,真正实现了数据间的共享。

1.2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

一卡通的使用,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这更加规范了学校的收费秩序。校内的所有消费如学生学费、学生奖学金、教师工资都是通过学校财务在学院做好上报后直接打到卡上或者直接在卡上扣除。这样减免了现金使用所带来的不便,也更加给学校的财政构建公开、透明的氛围。之前高校的收费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沟通、协调等,各行其是,使得部分学生钻空子,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等,影响了学校正常的资金回收。一卡通系统中在学费、住宿费等上缴情况与学生的选课系统等相连,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缴费的自觉性,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缓解了学校经费的压力[1]。

2“校园一卡通”在高校建设的具体实施存在的问题

校园一卡通在高校管理中作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引领了高校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但在高校建设的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功能发挥。

2.1多种证件仍然存在

教师或学生的仍然较多,如学生证、医疗证等,给教师和学生学习、工作、就医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与此同时,各个系统的管理人员要进行重复的数据输入,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浪费,而且易造成数据的不一致甚至失误,影响本人的正常使用。

2.2系统账务安全问题

系统和账务安全,这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离开安全,其它都无从谈起。校园一卡通在发挥“一卡在手,走遍全校”的优势的同时,使用频繁,交易金额小、应用程序复杂、消费网点遍布校园,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

2.3现金充值仍然存在

校园一卡通运行时期,存在师生信任度不高、操作不熟练的问题。与此同时,师生圈存使用频繁,也容易造成圈存系统发生故障,如银行卡扣款,但校园卡未及时到账,查找明细记录十分困难。所以,现在仍然有现金充值,而人工现金充值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校园一卡通的优势也因为这些技术性问题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作用。校园一卡通的缺陷和局限性,以及目前各种校园应用系统存在的种种弊端,学校迫切需要校园一卡通系统能够有更高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很强的扩展性,能够实现数据实时全局共享。

3“校园一卡通”在高校建设的具体策略

3.1提升队伍素质

校园一卡通建设所带来的高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对高校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工作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和相关法律知识的教育,确保学校师生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

3.2加大三方合作

加大学校与银行、电信系统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校园一卡通虽然仅仅在校园中使用,但他发挥的转账功能、电子钱包等功能实质是银行卡服务功能在校园的延伸。在加快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固定、批量的客户资源,这无疑是高校与银行的“双赢”。

3.3全面打“通”,扩展功能

目前,高校“校园一卡通”建设还是比较局限,没有完全打通学校各方面,没有切实的将“通”发挥效用。校园一卡通的功能丰富起来,学校内部各部门、校际间、校内与校外的工作真正打通,有利于全校的数据的统一性、规范性,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最优作用。只有其功能扩展了丰富了,通过频繁的规模化使用,系统的优越性才能真正体现,也才能带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校园一卡通是网络时代迅速发展的产物,她的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也将越来越完善。校园一卡通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现高校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爱江.在校园数字化环境下某高校“一卡通”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黄亮.校园一卡通系统中非接触式IC卡读卡器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2007.

作者:柳飞1 何帆2 康祝婷2 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2.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五篇: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我国在不断的进步,在世界各国之中,就有明显的体现,我们不在接受外国的欺辱,各国和我国之间的交往已经趋于民主化。受到国家的影响,不但国家领导管理人民的方式民主化,而且各个高校的管理也向民主化的形式发展着。然而在传统的高校管理的影响,虽然现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但是并没有真正融入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这将成为学生参与其中管理的最大困境。长期如此,只是表面化的教育转型,实际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状。那么,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的任务将以失败而告终。

关键词:高校管理;困境;对策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现在给大家的感觉一致是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以学校为主体,造成了很多学生听老师的,对于家长说的什么话都不好使的状况。所以中国式文化的教育就是服从式的教育,学校就是一切,学校说什么都是对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不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并非是让学生不服从学校,跟学校对着干,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权力,可以参与在学校的管理之中,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在以后的道路上可以走的越来越远。但是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没有实际化,没有在管理中有任何的作用。因此,梳理阻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是目前最明智的做法。

一、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出现困难的因素

学生由在学校的管理下转变成为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是复杂而艰辛的,是教育模式的转变,更是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我国高校的巨大考验。

1.旧观念,旧思想。无论是在很久以前,还是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学校一直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只是学校的下属。由于受到旧观念,旧思想的影响,学校中一些管理层次的人才可以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而学生是被管理的人。所以造成学生对学校的命令一切都是顺从的现象,学生和学校形成的习惯,在短的时间内更改是很难的,这将预示着教育类型的转换是个巨大的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缓解这种现象。因此,旧观念的存在是阻碍学生真正参与高校管理中最直接的因素。

2.法律对学生的保障不全面。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成熟,还需要完善,它存在着许多不全面的地方[2]。其中对学生权利的维护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没有明确学生在学校中和老师是平等的关系,学生由于抱着尊师重道的思想,对老师一切顺从,认为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例如:在学校中,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而被罚站、面壁思过等现象,而且还存在老师体罚学生的状况,学生面对老师的体罚,没有反抗,默默的忍受,其实这都是因为法律的漏洞,这样的老师是不对的,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老师没有权利去体罚学生,这是对学生自身的不尊重。因此,完善法律体系是必要的,并且还要增加法律对学生的保护,以免出现老师虐待学生的现象。在这种学生一切服从老师的情况下,想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3.学生没有责任心和上进心。虽然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但是学生对管理的方式不了解,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大大的欠缺。也许学校是想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层面中,但由于学生无法处理事情,没有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就询问学校的意思,渐渐的还是以学校的做事方法处理事情。然而长期如此,学生没有上进心,不会在上个事情当中总结经验,在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指导如何去解决,而是形成了一个依赖学校的习惯。逐渐如此,学生管理的权利最终还是在学校的手中。不单单如此,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的经验和现实的残酷,没有面对诱惑的抵制力,在面对巨大的诱惑力面前,将自己的一己私利融入到工作中,就会造成工作的不严谨,长期就会造成管理上出现极大的混乱,这样校方为了防止学生继续的肆意妄为,就会将他们手中的权利收回,以免在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4.学生权利子虚乌有。我国高校中有校长、老师以及行政人员,学校的一切大小事务都是行政内部决定的,是以它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一切最终的决定都是由行政部门决定的,因此学生即使参与管理方面,也只是按照他们最终决定的结果进行工作,学生的权利没有实际的价值,他们只是行政部门的力工,是他们的下属,进而造成了学生的权利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方案

学生在参与高校的管理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可以退缩,只有想出解决问题的良策,才可以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旧观念。

1.撇除旧观念。一切事情的改变除了做法上的改变,还有精神上的改变,其中精神上的改变是核心,更是事物改变的前提,只要精神上发生了改变。那么,整体的改变将不是难题。因此,既然想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层次,那么,就要改变学生是被管理者的旧观念。学校必须将老师的思想加以改变,让老师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不是老师的下属,逐渐老师在学生面前就像朋友一样,建立一种和平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互相尊重,课上课下互相交流,谈心,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学生倾诉心声的对象。并且学校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权力,让学生在处理学校的事物上起到一定的作用[3]。同时也可以防止学校的管理者假公济私,否则,校领导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不但没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是给学校增添了污点。

2.学生权利在法律中得以完善。法律是中华民族的最推崇的做事准则,一切事情是否正确,不取决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亲密,而是取决于法律法规。只要在法规面前是正确的,人们必将会遵从,否则就会收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法律中要对学生权利有良好的保障,让学生在学校管理上不在子虚乌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法律,做一个知法、懂法、用法保护自己的人。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得以加强。办事依靠的是能力和信心,一个人没有信心,无论有多大的能力,也不敢去解决问题,挑战问题;所以,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其心理方面的素质进行加强,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就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用来激发学生上进心;让学生自身相信自己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可以正确的去判断事情的黑与白,而不是一直的依赖学校。学校要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即使当学生有求于学校的时候,学校不到万不得以情况下,不插手此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锻炼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逐渐学生就真正参与到管理之中了。

4.改变高校的组织机构。学校的管理模式一切都是以行政管理作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学生只是它的实行者。所以,表示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管理。因此,必须将学校的行政管理机制进行瓦解,不再是单一的通过他们的决策进行实施,而是让学生参与管理当中,处理事情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参与,最终的解决结果,也要经过学生的认同。将学生视为管理层领导之一,尊重学生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权利真正在管理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将大大提高学生处理事情的能力。

三、结语

虽然学生在参与管理层次之中具有一定的问题和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将问题一一的解决,学生就会在学校中拿到实权。这样不会令学生出现步入社会时就害怕,遇到问题时就手足无措的现象。让学生参与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处理能力。以免学生在社会中遇到事情就出现轻生的现象,这样也可以减少了对社会的压力。因此,在学生未步入社会之前,就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就可以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价值,不至于遇到问题,就出现退缩的状况。将学生在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节省高校领导的时间。因此,将出现的困难解决,学生才可以真正参与学校的管理之中将不再是空谈。

参考文献:

[1]黄海涛.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06:25-28.

[2]王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困境及其化解对策[J].统计与管理,2015,03:177-178.

[3]陈树柏.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交际,2014,05:54-55.

作者:杨超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第六篇: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研究

摘要:近年来,伴随国内全面高校的合并、扩招,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管理的难度,亟需引入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达成管理的全面化。激励理论作为一项管理心理学重要的管理理论,对如何促使企业实现达成有效管理及改善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同样能够有效促使高校组织心理及管理方式上的革新。

关键词:高校管理;激励理论;应用;实践

一、引言

激励指的是调动人行动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逐步朝期望目标迈进的循环动态过程。在高校管理中,要发挥激励理论的有效作用,实施激励对策,方可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提高工作质量的内驱力,以及他们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由此使教师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1]。

二、激励理论概述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激励指的是调动人行动动机的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逐步朝期望目标迈进的循环动态过程。人的行为、动机是基于自我需求而构建起来的,换而言之,未有需求就不会有行为、动力。而激励理论即为对切实的需求点展开有效寻求,进而使该需求点转变成激发行为的内、外部支持力量的研究,激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激励理论经由制定科学适用的外部奖励方案与工作环境作用于激发员工潜能,促使员工把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达成有机统一,最终改善企业管理效率。在高校管理中,高校应从教学群体与学生群体两方面因素来对其需求点展开权衡:一方面对于学生群体需求的考虑,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方可本着主动积极的态度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另一方面对教学群体需求的考虑,教师在激励学生环节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获得高校科学的管理、支持,确保推行的教学管理能够获取尽可能多的教师的理解、配合,并保持教学群体的较高水平及综合素质。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被划分成三方面的内容,即过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及内容型激励理论。其中,过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对动机形成环节、结果的研究;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研究激励目的,关注研究行为本身,如强化改造论、挫折论及归因论等;内容型激励理论则侧重研究如何对组织需求予以满足,也就是对发挥激励作用的因素的研究,如双因素理论等[2]。

三、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现状

近年来,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管理不断加大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力度,构筑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真正意义上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高校管理人员逐步将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引入至高校管理中来,如对优秀教师采取奖励、设置教学奖金、借助奖励等方式来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教师那些“要我教”的错误观念转化成“我要教”的内部动力,如此对教师自身及学校办学均有着正面的促进意义[3]。然而受奖励机制、方式不科学完善的影响,使得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①未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进行有机融合,过多地关注物质方面的奖励,使得教师单单关注追求物质需求而疏忽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如此一方面会对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构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学校教育水平、质量提升构成不良影响。②在高校管理中,制定的目标过大或者过小,都难以发挥激励理论的有效作用。目标过大,会削减教师完成目标的信心及勇气;目标过小,会使得教师产生不全力以赴的现象,进而无法有效发挥激励作用。③未对淘汰竞争激励进行科学应用,针对工作学习表现优异的教师、学生应当经由晋升、赞赏等方式来激发他们工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

四、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激励理论作为一项管理心理学重要的管理理论,对如何促使企业实现达成有效管理及改善工作效率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同样能够有效促使高校组织心理及管理方式上的革新。

第一,强化物质与精神激励的有机融合。物质激励法属于一种十分直接可行的激励手段,具体而言,涉及对职工薪酬、福利、奖金、晋升等实际物质相关的奖励激励及惩罚激励。于此同时,应当引入适当的精神奖励。伴随生产水平、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人们逐步将重心转移至满足高层次需求方面,如自尊、社交及自我实现等精神激励方面。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应当强化物质与精神激励的有机融合,以物质激励为前提基础,以精神激励为重要根本。在对教学群体管理期间,一方面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绩效、补贴等派发制度,构建较为吸引人的福利待遇机制,采取物质利益激励法实现奖励、惩罚机制的有效推行。另一方面应当提升对教职工相关教学工作归属、情感投入的关注度,从一定程度上削减行政管理对教学模式的过多干涉,针对一系列教学工作施行宽容处理,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给予教学群体足够的信任、支持。就学生群体而言,同样需要对他们予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方面的认可,且应当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切忌将学习动机转变成经济利益,削弱学习的真正意义[4]。

第二,始终秉承公平原则。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首次提出公平理论,亦可称之为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组织活动中,将自身相应获取的成果与他人获取的成果亦或付出的努力开展对比的过程,进而获取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同。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坚持秉承公平原则是促进管理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内容,于此同时要求高校管理工作应当尽可能地做到规划化、透明化,从而有效调动起教学群体的积极性、活力。

第三,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学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应当构建起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于此之前,应当先营造一个相对良好、融洽的激励机制环境。如此要求高校从教学模式、硬件、治安环境等方面出发,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环境、工作环境及职工管理制度,尽可能确保薪资待遇激励制度的公平性及教学设备的健全性。行政管理方面同样应当契合教学群体一系列合理要求。例如,在改善教学群体收入的同时,要逐步对教学群体聘任标准予以完善,将综合素质能力纳入核心考评标准,使教学群体全面保持于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等范围层面。为教学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晋升及评优等对策,发挥教学群体良好主动性示范作用,由上至下激发学生群体学习主观能动性,最终建立起一个激励机制贯穿高校管理全面环节的校园环境。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激励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同样能够有效促使高校组织心理及管理方式上的革新。激励理论经由制定科学适用的外部奖励方案与工作环境作用于激发教学群体、学生群体潜能,促使他们把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达成有机统一,最终改善高校管理效率。鉴于此,高校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地认识激励理论内涵,全面分析高校管理中激励理论应用现状,“强化物质与精神激励的有机融合”、“始终秉承公平原则”、“营造良好的激励机制环境”等,积极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曹伟.高校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2):87-89.

[2]周永煌.双因素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7):54-54.

[3]毕于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ChinaElectricPowerEduca-tion,2011,33(14):45-46.

[4]李咏.高校教学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实践应用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6):185-186.

作者:符宁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第七篇:高校管理权变理论的应用

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亟需从管理方法与模式着手,更好地体现现代化管理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通过对西方权变理论的内涵与特点分析,我们总结出权变理论与高校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权变思想在高校管理中的巧妙运用是管理智慧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也彰显出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发展趋势。从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大学管理与权变理论的相互融合突出了宏观管理与微观调控之间的必然联系,这对于大学内部党政关注的完善极其重要。从实践过程我们不难分析,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更加注重“硬管理”与“软管理”的联合实施,在良性互动环境中提高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管理模式的结合需要内部活力与外部制度作为支撑,这是权变理论有效运用的必然前提。

一、西方权变理论的内涵

上世纪六十年代权变理论由美国弗德勒最先提出,并于七十年代得到发展,权变理论的提出是对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有效革新,从僵化的管理模式中实现了全新的管理突破,将管理策略的制定与环境因素有机结合。权变理论指导管理者无需从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出发,而是追求管理方法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契合,根据内外条件的改变来对管理对策进行随机制宜的转换,并最终达到预期管理目标。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权变思想从管理内容划分为整体与局部两个部分,在总体管理目标的指引下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处理,切实做到从环境变化中谋求最佳的管理对策。

二、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1.“硬管理”与“软管理”的结合

从权变理论的应用过程分析,高校管理中针对权变理论的应用应当切实从“硬管理”与“软管理”的双重角度出发,促进高校教育与管理目标的实现,这对于高校管理最佳效益的实现大有裨益。对于高校管理而言,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硬管理”措施,在制度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突出高校管理的行动指向性,在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引下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制度的制定与落实直接关系到高校管理的良性发展,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完善自身的岗位工作规范,明确各项管理制度的考核与评价指标。针对每一项具体的管理要求,高校本身都应当做好相关的权责分配工作,切实优化管理中的组织结构与具体规程,完善各项任务的分配,从行动中杜绝制度执行的随意性。“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呈现也不可缺少,这是高校由外延至内涵发展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优化人才配置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高校管理目标的实现也应当从教师着手,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岗位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关注教师的人格品质形成。教师的师德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推动力。

2.硬管理的软化

高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已然形成的规章制度显然是鲜少存在弹性空间的,甚至存在着不可更改性特征,然而从高校管理方面分析,我们运用权变理论来读高校这一“硬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实则这一规章制度的实施也应与必要的“软处理”相结合。这就需要从人性与管理的双重角度出发,通过温情人性化的方式来提高硬管理的实施效率。各项规章制度落实过程需要切实考虑到人性的情感内容,突出硬管理中的柔性成分。高校管理中的处罚也应从人性化方面进行考量,合理作出区别处理,突出“硬管理”中的柔性原则。

3.软管理的硬化

高校的人文气息是极为浓厚的,因此在软管理实施方面应当尽可能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性化魅力,突出软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针对“软管理”的硬化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具体实施过程像是教师奖励表彰制度的制定以及高校职工激励制度的实施等都是从软管理硬化方面来体现高校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原则,这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极为有利。权变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势必能够在软管理硬化过程中促进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从根本上推动教师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工作中权变理论的融入更加突出了“硬管理”与“软管理”之间的关系,只有切实做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硬管理”的实施还是“软管理”的渗透,都需要保持其中的平衡,突出不同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切实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作者:汪大贺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

第八篇: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摘要】伴随着高效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也和其他一样,面临着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成为了高校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传统的高校需要建立新型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内部环境进行一个调节与控制,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与内部控制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关系

一、前言

建立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而内部控制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管理制度。本文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基础上,对高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对强化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对策进行分析。由于我国的高校已经逐步趋向于信息化、市场化,新背景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优化内部控制,从而不断适应发展的新的管理需求。主要是透过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二、高校管理政府与内部控制相互协调的重要性

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相互协调对于高校经营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相互协调的前提之下,高校才有可能按照原本制定的目标贯穿落实,最终为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都是高校实行高效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二章是相辅相成的。在全面实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不但可以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高校的竞争力与凝聚力。所说义实行管理制度与内部孔子的相互协调,能够体现出高校的管理水平,从真正意义上讲关系到高校的兴衰成败。所以,制定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职能效果与作用,是高校有规可循,有据可依,对增强管理水平,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不能够良好的结合,管理制度编制不切实际,领导者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编制员敷衍了事,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没有很好的管理制度执行监督与考核机制,这样的管理制度便成为了高校里面的摆设,没有起到原有的额作用。高校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国的高校并没有将两者良好的结合起来,其充分作用不明显,存在着许多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是每一个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目前虽然有管理制度,但是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相关执行于运作,监督管理等保障力度不够,导致管理制度的执行带有随意性。管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极易注重形式,无法将其真正的内部控制作用发挥出来,无法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第二,管理制度编制与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高校的各种管理制度都应该与高校的实际情况相互联系,但是高校目前各种管理制度与高校实际情况联系并不密切,管理制度编制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在执行的过程中得不到体现,两者不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大的作用。第三,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理念偏差。高校认为管理制度是独立的,与内部控制是不存在任何的联系的,在这种管理思想的影响之下,管理制度没有从高校的发展的全局视角出发,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内部控制失调,内部控制体系也不健全。

四、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高校管理制度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必须要正确对待高校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的力度也会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加强高校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的管理工作效率,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就必须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加强高校管理,这将有利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管理水平与内部控制得到有效的提升。高校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得高校明确控制环境,发现潜在的危险并进行控制,内部资源使用更加合理化,有助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说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效果显著的时候,管理制度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此外,应该加强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是紧密联系的,有力的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的重要保证。强化考核机制,要想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真正的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健全一个考核机制,是管理支墩与内部控制很好的结合并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的指数越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越高,管理制度就越是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是相互作用的,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影响着管理制度的实施,管理制度反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两者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际上一些高校成功的经验都证明了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确定高校的发展方向,全面进行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控制,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拥有自身特色的管理体系。我国的高校目前急需制定并进行合理的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全面培养与发展,通过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对内部控制进行调节、使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后,将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提高高校的市场竞争力,这样高校才能成为行业的先锋。

参考文献

[1]安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与加强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1):23.

[2]费其俊.报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报.2013(8):13-14.

[3]冯经云.关于强化报业集团预算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5):24-25.

作者:陆军伟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